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1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农业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农业装置以及农业机械在工作状态之下或者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依赖手工而进行的自动化操作。最早的牵引性控制装置是借助油压升降来实现耕深变化的,进而确保牵引力被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目前,专业化的牵引控制装置被广泛应用到大中型拖拉机农业机械中。此外,随着微处理机和传感器等先进装置的自身较快发展,我国已研制出大量输出或者是输入自动化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因我国的农业水平较低,相应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操作方面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GPS监控系统以及GLS系统等,特别是传感器与动态化控制系统等一些能够适合精准农业快速发展的硬件化设备在实际发展水平方面显著较低,从而使得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水平不够成熟。
(二)农机制造业发展不成熟
实质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水平较低,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不例外,总体来说水平不高。诸多农业机械仅仅是对国外农业机械产品的仿造,而且在一些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当中,只是对农业机械的一部分做了改进或者是增添了部分设备零件来有效提升整个农业机械的实际工作效率与整体操作性能,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机械在构造方面的复杂程度,还将会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使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更昂贵,从根本上促进维护成本的增加,阻碍其广泛应用与推广。所以,大力研发能够符合生产需要,而且价钱合理的自主化品牌农业机械设备属于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二、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途径
(一)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在发展方面还不成熟,与部分发达国家农机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大力推进精准化农业的实际发展进程,不但有助于促进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的日益完善,还是我国有效展示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与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条件。现阶段,国际方面在社会化精准农业上的具体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到节水技术体系以及节肥技术体系控制管理方面,要求以上技术都实现自动化操作,节水以及节肥都能够借助精准化灌溉以及施肥来完成,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提升农业化肥利用率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也是有效建立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集约型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对外国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集中增强科技研发力量,攻关科技难题,突破精准灌溉技术以及精准施肥技术,促进精准化农业的进步发展[1]。除此之外,随着先进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方面的人工智能发展将会成为新时期农机自动化的具体发展重点。部分农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系统在发达国家农业方面的大力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国农业发展诸多借鉴,由于我国在农业智能化上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国农业机械的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差距,然后奋起直追,紧抓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及自主研发,大力促进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
(二)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
为实现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模式上的科学化,相关人员必须按照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与技术化水平,以工作效率的高效化、作业精度的精细化、安全性能的合理化以及节约能源等为发展标准,准确评价自动化模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效果,之后再按照顺序对相应的自动化模式进行合理选定,进而阶段式推进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进程[2]。
(三)推动认识上的转换
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在操纵性能以及作业性能方面的提升问题,之前大部分都是借助改善机械结构或者是增加装置来实现所要获得的效果,这种操作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机械构造复杂化以及价格上升,农业机械的维护修理也会更加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到机械改造上,而应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农作物以及土壤等因素,积极开发能够适合生产条件,且价格便宜的机械,例如应充分考虑到小规模生产模式,从普及大型机械逐渐转化为价格相对较低的小型自动化机械。
(四)强化政府引导,落实扶持政策
为加大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政府可以借助农机购买补贴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购买响应的自动化农业机械,从而使农机得到广泛应用,扩大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范围。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等政策来扶持相应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设置科技创新奖来鼓励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科研创新,切忌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国家政府以及主管部门需综合考虑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包括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与劳作方式等,出台适宜农业经济进步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推进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的大力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强化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此外,农业机械的相关生产企业也应加大科研力度,确保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推广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自动化推广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针对自动化发展中常见的精细农机水平低下等问题,通过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以及强化政府引导等手段,促进农业机械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辉.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浅析[J].科技展望,2015,17:50.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2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过去的小农经济,还是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伴随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加深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
关键词:
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推进模式
最近几年,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可耕种面积却不断下降,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逐渐接近最低红线,粮食是解决温饱的根本,面对这样的情况,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实现有限耕地面积的最高效应用,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那么,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面临着怎样的现状呢?未来又该以怎样的模式推进机械自动化呢?
1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管是的推进,还是农业税的免除,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使得我国由传统农业向机械化农业不断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机械自动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在逐步增多,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装备在不断提高等。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并存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面对的主要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程度不高。精准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是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应用最多的农业技术,通过对美国、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过程中,正逐步实现精准自动化。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性的实现,需要让计算机的GPS、GLS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机械自动化精准定位,对于预防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动态精准更能以最快最准确的定位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将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GPS、GLS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结合能力还很低,这是未来发展中需要提高的部分。其次,农业机械自动化创新不足。除了精准程度不够以外,创新不足也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对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而言,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一项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都在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所以说,当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农业机械自动化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空间,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照搬和完全借鉴,自主创新明显不足。所以,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创新也是农业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模式
根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模式
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程度还不够,但是我们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情况。近年来,农业机械专业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关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度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所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模式,是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其中,关于节水、节肥等的精准度研发更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理念之下,精准模式下资源节约的理念必然更受社会欢迎,也必然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这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模式的深入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这是良性循环的模式。总之,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模式,将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模式选择。
2.2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创新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是最近我国最为重要的发展理念,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已经开始了深入的创新活动,农业机械自动化以技术为支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其创新模式是必然选择。所以,以国外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先进理念为借鉴,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完成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创新,是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的必经途径。总之,技术创新模式也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模式。
作者:叶秋楠 单位:辽宁省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
参考文献: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3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地是突飞猛进,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电商平台呈井喷式的扩充市场,毫无疑问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所谓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就是指的农村地区特色农业农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促进农村网络创业,拉动网购消费。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帮助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社会共同目标下,电商扶贫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一) 网络覆盖,农村地区有了传送带
目前,甘肃省70%以上的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网络覆盖,40%以上的贫困乡能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宽带就像是一条传送带,将信息、人才、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北农村地区。
(二) 三大电商助力,电商交易平台遍地开花
2015年,三大电商京东集团、苏宁易购和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的农村电商计划相继落地甘肃,数千个的县级运营中心和数十万个村级服务站的建立,将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甘肃省70%强的县以及50%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已在甘肃遍地开花。
(三) 快递也下乡,农村物流网逐渐建立
“要致富先修路”,同样的,要发展农村电商对贫困地区而言,首先就需要克服物流问题的困难。在加快“快递下乡”的政策性指导下,甘肃省80%的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物流网,但多数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物流网仍在建立当中。
二、 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农业现状概括
以草食畜、蔬菜、林果等产业为主要农业发展方向的甘肃省目前形成了粮、经、饲“三元”一体的农业结构,另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加快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
目前,该省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蔬菜产品、中药材人工种植、马铃薯六大特色农业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地位。
(二)农业发展瓶颈
1.自然灾害频发
甘肃省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样,农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近几年,甘肃省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如持续性的干旱就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
2. 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市场竞争力在全国来说相对较弱。现如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该省农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到其影响。
3. 农村劳动力不足
因缺乏资金、技术,甘肃省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缓慢。
三、 电商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 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果
1.信息先行,提供网络信息平台服务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0多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40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政府在工程总投资出资3100万元,各村级信息服务点日常运行费用也由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列支,不增加农民负担。
2.以点带面,建立电商扶贫示范点
2016年,甘肃省以点带面在全省建立了一批兼具典型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商示范县和示范村,数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也在贫困县建立起来。
(二) 政策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互联网和电商扶贫意识仍有待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资金及融通方面活力不够;电商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农村地区的电商平台虽然基本建立,但是技术层面仍有待提高。
(三)电商精准扶贫为农业经济提供新思路
1.电商+农业+人才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引进大学生人才边学边干成为技术骨干,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现代技术,使农民真正成为“能手”。用技术留下青壮劳力,推动新型职业化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瓶颈。
2. 电商+农业+资金
近两年电子商务逐渐向金融领域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电商+农业+资金”模式为解决农村融资难、资金缺乏等困难提供了新路径,在农村融资问题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便于农村地区资金的融通,在国内知名三大电商平台的支持下,甘肃省积极培育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农村电商平台。
3. 电商+特色农业
甘肃省电商扶贫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开辟了“电商+农业+旅游业”、“电商+绿色农业”等新的模式,为该省特色农业真正地、长远地、可持续地发展提供新思路。
4.电商+物流网+品牌建立
在电商精准扶贫政策下,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达到了高度融合。电子商务平台和物联网的建立增强了区域间联系,以县带村,联合发展,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培育农业农产品等特色品牌。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4
一、特色农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1.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由于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产业空心化,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收入微薄,导致这些地区劳动人口流失,农民多选择进城务工,地区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而特色农业多数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惠农减贫的天然属性,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本身就是一种精准扶贫措施。特色农业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还将产生集聚效应,获取生产要素和科技服务的成本降低,农业生产利润增加,并且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农户开辟了致富增收的有效通道。因此,鼓励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果蔬加工、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并通过增加政府补贴,减轻贫困人口经济负担,是促进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河南省各贫困地区存在不同特点,仅靠救济扶贫无法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现状,而开发特色农业侧重于帮助贫困人口提高“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2.有助于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长期以来,有些地区扶贫资金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有限,重要原因就在于扶贫资金的使用问题。扶贫资金“大水漫灌”般发放给农户,容易产生非贫困户“搭便车”现象,而真正的贫困户反而无法分享扶贫资金,严重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而精准扶贫在于“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提高了精准度,避免了盲目性。探索和开发特色农业,是以创新思维来发展“新三农”,即“现代化的新农业、城镇化的新农村、职业化的新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区域经济优势,为贫困户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素质培养、创业资金支持等,从而提升贫困人口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技能,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3.有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河南省土地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和平地面积为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山地、丘陵7.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3%;河南省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全省水资源413亿立方米,农业用地有效灌溉面积479万公顷,丰富的土地资源、多样的地质地貌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河南省地处中原,京广、京九、陇海、焦枝等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新郑国际机场是4F级国际机场,便利的交通条件密切了河南和全国各地的联系。河南省现有特色农产品30多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如新郑大枣、信阳茶叶、西峡香菇、鄢陵花卉、开封西瓜、原阳大米、中牟大蒜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基础。通过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布局,将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河南省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二、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虽然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河南省“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整体来看,我省农业生产受到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多数农产品生产属于各家各户的分散经营,生产规模较小。落后的分散经营方式,给标准化生产、先进技术的运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同时我省在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和品牌推广方面,观念意识落后,缺乏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品牌意识,这将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障碍。特色农业的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影响着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因此发展特色农业要求农业本身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从纵向上看,我省特色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尤其在品牌推广、流通、销售环节,河南省特色农业的发展更是十分薄弱,导致大部分农产品都是自产自销,产品附加值较低。从横向上看,河南省特色农业缺乏相关产业的有力支持,技术推广、产品分级、标准化管理等环节职能由农户或政府解决,成本高、效率低。2.特色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近年来,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顺利实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和农业结构调整,我省特色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的问题,从生产环节转向了农业生产前、生产后环节。我省耕地面积12288万亩,但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其中的64%,有36%的耕地仍在“靠天吃饭”。我省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越来越薄,并且白色污染、面源污染严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实现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除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之外,多数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大中型农机农具较少,单位生产成本较高。另外农机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不同农作物、不同环节的农机农具供给不足,且技术含量低,农民依靠农业生产脱贫致富的难度较大。3.特色农业品牌化程度较低特色农业的品牌化发展体现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农产品高端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协调统一,也体现了资源禀赋、生产技术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通过特色农业的品牌化发展,不仅能够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还将推动农民在下一生产周期继续追求高端特色品牌的良性循环。特色农业品牌化降低了农产品产销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性,解决了消费者逆向选择问题,促使产销环节有效衔接,推动品牌农业的纵深发展。但我省农业生产存在着“特而不多”、“多而不特”的矛盾,区域优势不明显,总体布局有待调整。从我省各县市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来看,不同区域缺乏沟通,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地追求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养殖规模,在特色农业发展上无序竞争、贪大求全,没有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农业难以形成品牌,做大做强。从特色产品的产销环节来看,重生产轻流通、重项目轻效益的现象十分明显,造成特色产品上市时节,农户之间相互压价、无序竞争,产品无差异化阻碍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河南省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5
1“互联网+”农业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业发展趋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不再成为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农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而言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模式,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阶段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估也并不全面,然而就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言,该模式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中,该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能够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成果,使新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培训,促使其职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2.2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将移动网络传输设备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以上传,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搜集与整合,。基于此对其采取专业处理措施,就可以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支持政府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高公众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2.3推动科研、教育与推广相结合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科研、教育以及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农业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推广人员的角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搜集相关信息,而农学院则可以基于信息需求,对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在学习与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即可,并且还能够通过基层推广结构,将这些技术手段提供给农民学习,如此一来供需对接问题就得到解决。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互联网+”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强调的是生产的精准化发展,并且需要对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加以运用,使环境感知、实时监测以及控制自动化得以实现。其次,在精准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耕地生产潜力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就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民的角度,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在云系统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有效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压力。2.5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污染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农业思想得到巨大转变,农民可以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进而使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6有利于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得以建立,该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例如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等,并使农业发展趋于“订单化”。与此同时,在云数据的支持下,农作物生产情况得到完整记录,消费者对农作物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此一来,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就得到解决。此外,基于农民培训教育平台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教育与学习。并且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将视频或照片上传给平台,就会有专家为他们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农业科技也得到普及,对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在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现状,采取有效运用对策,促使“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徐健 单位:兴义市猪场坪乡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喻利春.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新农村(黑龙江),2016,(10):21.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优化管理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当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科学利用农业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创新,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传统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
1.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不仅仅局限与发展农业种植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人才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直接管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需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难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普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缺乏行动力、知识滞后等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惠农、助农政策,但是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人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2.2农业生产单位发展能力较低
1)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受限于个体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深远,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规模与发展形式单一,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偏弱。2)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大型企业的整合资源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之间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促使诸多行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此方面的意识,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现代化农业必然是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势必会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农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发展,这表明我国已初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资本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改善当前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方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优化农业基础硬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大人才储备,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和创新当前落后的农业技术,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人才,扩充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队伍。
3.2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整体而言效益不高,缺乏发展的潜力。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农经济模式下,个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发展规模化农业,还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劳作,还可以全面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积极发展。
3.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诸多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要积极尝试,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加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等方方面面,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不仅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能加快农业生产信息的流通,以高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互联网可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转变自身的认知,接受并掌握互联网发展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
3.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助农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适时优化以及调整各项政策方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项便利的条件,推动本地区特色农业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当地相关企业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建立联系,推动双方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二者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