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 农业;新形势;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广东东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5-01
1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趋势
1.1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是当前东莞农业的主要形态,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为城市营造田园风光、绿色景观和生态屏障,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旅游、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耕文化提供场所[1-2]。东莞目前计划建设连片面积20 hm2以上的农业园区,发展水产养殖、蔬菜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建立集科普教育、观光娱乐、休闲垂钓、新品种试种推广等功能的综合示范点。引导农民种养意愿较高、投资比较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集约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2 推进农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结合东莞市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将全市所有蔬菜、水果种植户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包括建立种植户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建立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消费者投诉情况和质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统一纳入诚信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企业榜”和黑名单等制度。督促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守诺、依法经营[3]。
1.3 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示范村建设
在东莞各镇街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新模式,在辖区内选取一些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监管工作较完善的村和社区,在指导其落实种养户质量安全生产协议书、规范使用兽药饲料承诺书以及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的签订工作的基础上,推行从投入品使用到农产品产出的全程监管,引导农户进行清洁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1.4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业科技推广、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等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规模,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科学种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农户滥用农兽药现象[4]。市一级农业部门继续挑选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管理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些条件具备的镇街可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辖区内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1.5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三品”认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活动。充分发挥“三品”品牌优势,将其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用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三品”农产品生产规模[5]。市镇2级继续通过开展“三品”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专项执法抽检工作,不断规范“三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6 推进农产品产销联建建设
加大供莞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的认定力度,推进供莞蔬菜产销对接,加强供莞蔬菜标识管理,提高供莞蔬菜的溯源能力。强化供莞生猪基地的动态监管,进一步推进供莞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不合格生猪情况快速通报机制,确保供莞生猪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2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2.1 抓当地特色,农业引进亮点项目
以一种当地主要水果为种植基地,例如东莞岭南水果荔枝,在基地园区内配以其他季节性水果为辅,使果期覆盖全年,逐步建成种植、观光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园区内可以设休闲品茗区、农业教育展览区、种植体现区、产品销售区等功能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另外,根据各镇的实际,也可以设置集生产、生态、饮食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农庄内设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饮食区等功能区,形成一个具有农业耕作、水产养殖、旅游饮食等配套的综合型旅游点。
2.2 抓源头保障,净化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农业环境质量报告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提供依据[6]。扩展农业环境监测点和质量监测测定指标,构建全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实施放心农资进村入户工程,配合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2.3 抓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产品质量
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推广轮作改种、蕉园低压微喷灌技术和抗(耐)病品种,有效减轻香蕉黄叶病造成的损失。加大退化蕉园改种项目帮扶力度,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提高改种效益。建立健全新品种展示与示范体系,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进适地适种作物,应用生物技术应对环境污染,为全市科学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4 抓检疫检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全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完善有害生物监控预警网络,设立疫情调查点与监测区,建设疫情数据库,健全突发性植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加大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以虎门港、松山湖园区、五大森林公园为重点,督促全市公共绿化地带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确保“不漏发生点、不漏施药”[7]。分步建设植物检疫实验场,把好引种和产品调运检疫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做好软件更新,扩充病虫测报信息化功能。
2.5 抓平台建设,保障安全产品供给
建好安全农产品配送区,创新农产品物流方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切实开展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发挥供莞生猪生产基地资源优势,确保东莞优质猪肉供给。全面升级东莞农业信息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相联的农业网络。优化“农信通”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编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和办公自动化。
2.6 抓农业人才培育,优化管理效能
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组织农村“乡土人才”跨镇传授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农村人才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依托网络资源开发远程教育。抓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实行上岗培训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沈万红.创新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大竹县农业发展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8(1):48-51.
[2] 汪凤桂,欧晓明,肖鑫.论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思路——广东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启示[C]//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北京:中国农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2009:3.
[3] 周玉国,施江滨.论新时期云南农业教育应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策略[C]//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昆明: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5.
[4] 田晓婷.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 陆世明,黄元宁,高正宝,等.加入WTO对滁州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1(6):797-799.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2
2014年12月12日,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四川省农业厅、成都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2014第四届中国(成都)有机农业论坛在蒲江举行,来自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机构,以及国内外有机农业的专业人士等齐聚蓉城,共同探讨和交流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实践。
关注土壤健康
论坛以“健康土壤·标准认证”为主题,就健康土壤培育、有机农业认证及贸易、消费者信任以及国际有机农业发展趋势等议题开展主题演讲和交流。在论坛上,参会嘉宾、国际有机农业研究学会(ISOFAR)副主席Anne-KristinLoes作了题为“欧洲有机农业系统中土壤生态系统质量管理”的报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围绕“我国土壤改良政策与技术”作主题报告,国家认监委注册部处长王茂华围绕“中国有机产业发展”作主题报告,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文良教授作“中国有机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蒲江县政府县长刘刚围绕“有机示范县创建探索与实践经验”作了主题报告。
专家指出,土壤健康是土壤生态系统维持生物生产力、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无论是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还是无公害农产品,对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质量和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耕地、园地等农用地土壤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以及地力持续下降的挑战,特别是耕地土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在“两大两低”。“两大”即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两低”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基础地力低。因此必须要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培育健康土壤开始,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持久发展,科学有序地推动有机农业建设。
与会专家认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我国农业绕不过资源、环境、生态这道坎。若不从现在就开始主动化解生态环境制约,就要在将来面对更加严峻的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有机农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有机农业倡导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
发展有机农业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将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作为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举办有机农业峰会作为发展高端农业的重要抓手,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成都)国际有机农业峰会,获得了领导及社会各届人士一致好评,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不仅为促进国内外有机农业交流合作、推动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而且为学习借鉴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先进经验提供了宝贵机遇。
蒲江县通过举办“2014年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有机农业峰会”,不仅促进了蒲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的建立健全,还与德国色瑞斯认证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规划建设中德低碳农业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标准体系。
成都蒲江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区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17-03
意农业来源于19世纪90年代后期,在农业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全球各国的创意农业迅速地在全世界扩展。在创意产业逻辑思维的影响下,把人文要素与科技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整合农业资源,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更新传统农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就是现阶段人们所称之为的创意农业。创意农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运用创意的智慧将文化、科技、农耕艺术结合起来,再配合市场的运作,为农业和农村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福建省在新的一轮的农业发展当中,也正朝着创新产业化发展,面对农业的改革,如何走一条农业的提升道路,对于福建省是一个关键的契机。
1 福建省创意农业资源要素分析
近几年来,福建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加快发展以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功能为代表的新型功能性农业。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受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福建省农业出现了新型的发展方式,创意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现代农业新的内涵。
1.1 自然资源丰富 福建省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港湾,陆域地形复杂多样,农业气候资源特殊[1]。截至2015年,福建省的山地与丘陵大概涵盖了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覆盖率达65.95%,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省的水资源丰富、作物的品种也较多,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福建省作为海边的省份,所拥有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福建省水产品的产量、以及水产品的出口数量在我国排名前三。福建省的植被类型较多,因此也让福建省具有了发展更多类型休闲农业产业的优良条件。
1.2 文化资源多彩 福建省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有着独特的妈祖文化、茶文化、朱熹文化、惠安女文化等。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孕育着整个福建。再者福建还有者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资源,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文化历史,造就了福建独有的九大资源:海洋、茶、土楼、海上丝绸之路、温泉、庙宇、生态、台湾、华人华侨;还有厦门鼓浪屿、福建土楼、清源山、三坊七巷、上杭古景观点,因此福建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目标:“把福建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1.3 区位优势明显 福建省地理区位较为优势,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北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大陆沿海经济带重要部分。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经济发展布局里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建是大陆跟海峡东岸台湾地区最近的地方,台湾的群众大约有80%隶属于福建祖籍,也有着和海峡东岸加强交流和合作的优势。改革开放之后,福建省运用台湾商人的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等活动方式招引台湾商人来福建省内投资创业。
1.4 特色产业强势 最近几年以来,福建省以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为名,就当地特色农业为基础,大力宣传特色产品和优势农业,慢慢形成了福建省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3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分别是: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等。泉州永春的芦柑、福州的橄榄、莆田的枇杷、福州连江的水产、南平建瓯的竹笋、三明浦城的薏米等都成为家喻户晓的特色农产品[2]。
1.5 发展机遇良好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的《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4 310亿元,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66%。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将构建7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扶持发展休闲农业,培育发展创意农业,优化休闲农业布局。
2 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2.1 农产品营销创意 创意农业衍生的直接表现就是创意农产品。凭借着农业和农产品的不同创意,对农产品进行改造,使得农产品后期价值大于前期价值。创意农产品大概可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1)发现农产品的不同功效,让农产品不只是作为农产品出现在生活中;(2)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方法,使农产品的外形改观,味道以及颜色变化等,让农产品的外形与时俱进,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3)带入文化艺术的素材,丰富艺术内在。营销创意的模式大概有以下4种:节庆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网络营销;进一步使用营销创意带入到农产品的日常售卖中,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营销农产品的方法。
2.2 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模式前提是需要项目所在区域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较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农业文明的积累与聚集。把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根源,萃取较主要的优势,对应吻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该项目所在区域的需求,依据休闲旅游文化,建立根据民俗文化休闲的发展趋势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项目所在区域的很多地方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可以作为创意开发点的文化元素也很多,可是有些文化元素也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项目所需要的是可跟随现代趋势、跟随现代的理念和现代大众消费需要的文化元素,这才应该作为最完美的文化元素。而我们面对这些文化元素,也不是应该只是想着复制以前的特色民俗文化元素,而应该带着“创造未来遗产”的希望,对旧时的特色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改造,达成创新到传承的理想。
文化创意型比较适合运行于有着特色的文化传统的农村。只有是传统的农村文化继承地域,才可以是农业科技示范地域。
2.3 生态创意 生态创意模式不仅局限于自力更生的生产,而是标示出农业的生态功能,把绿色产业、绿色资源、绿色文化、绿色家园进行整体的考量,普遍地推进,构建出“山、水、城、林”为整体的体系,人类与自然友好合作的现代城乡生态体系,促进“生态链”和“文化场”的形成。运用农业把高速公路等存在污染的地区和人类居住地分隔开来,创造安静、干净的居住环境。运用农业当做城市景观,种植有机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所需的农作物,如福建省金霞生态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利用四周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了一个有着绿色农业传统餐饮和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农场―清境桃源生态农业观光园。
2.4 节庆创意 节庆创意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开发相结合的节庆活动,依托在地资源、当地文化、民俗风情将其与当地主导产业相融合,开展传统节日的庆典。借此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和文化等发展。农业节庆创意是体验式c消费式相互结合的农业创意类型,其中休闲娱乐功能尤为显著,这是农业和文化演出合作的一种创意。通常兼备玩耍、观赏和教学等多项功能。农业节庆创意模式开发应该属于创意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用组织节庆活动,来提高农民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推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类节庆、农作物类节庆、动物类节庆、综合活动开发类节庆。
2.5 农业产业创意 农业产业创意模式核心在于独特农产品的创意启迪。把超出于传统思维的创意行使于农业的进一步开展,追求原生态、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同时又带入创意文化元素,跟随现代所贯彻的健康为主、质量为先的消费追求,把原本的特色农产品进行质量和招牌名气的双重提升,赋予与农产品当下年代的的声誉标示,再与农村的地理相结合,形成“特有产地的特有产品”实力品牌,达成创意农业的效率至大发展。
3 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的特征
当前,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处于刚开始启动阶段。现在,许多创意农业为自身开始发展的,且都是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开拓发展,整体的战略规划和设计比较匮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是处于匮乏状态,并没有办法达成该有的规模效率与声誉品牌,对创意农业内涵的了解较为模糊,许多创意农业雷同,只是简要的进行复制。创意农业目前的品牌文化内在匮乏,创意农业专业人才也是数量不够。因此,培育专注于农业战略创新与资本营运的整合型企业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洛可可创意农业机构等等。洛可可创意农业通过教育、咨询、投资3种模式,试图将把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模式进行转变,建立以服务为主要导向的新兴农形态,即创意农业的服务型农业,打造创意农业全产业一站式为农业企业服务的服务链。
4 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对策
4.1 政府要大力支持与引导 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对创意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该把之前对于传统农业的支持与引导有步骤地转移到创意农业上,激励福建省创意农业相关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创意农业技术进行产权保护,鼓励金融机构对创意农业提供资金扶持。
4.2 加强海峡两岸创意农业合作与交流 根据福建省地理优势,参考与研习台湾创意农业开拓成长的成熟经验,开展福建和台湾创意农业持久稳定的交流及联动行动。同时加强创意农业人才的交流与培养[3]。
4.3 差异化战略提升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实现差异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差异发展的理念来改变农业的发展状况,建立特色的农业发展市场,并结合现代科技,实现创意农业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利用差异化发展战略,深挖农业文化,再结合现代的科技,整合农业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创意农业文化化、产业化。发挥农业农业区域特色,打造创意农业的新模式。
4.4 加强创意农业技术支撑 以科技创新驱动创意农业的发展可以形成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动力。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根本的创意农业,可以提升创意农业的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一步应不断提升创意农业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开发。聚集科研力量进行学科攻关,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创意农业科学管理,开展特色化经营。第二,引进和吸收国外的新型技术,为创意农用,内化为核心竞争力。此外,注重创意农业相关领域技术的研发,加大产学研联动发展,促进农业技术在创意领域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
[1]李侃.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2.08.
[2]赵永胜.山西创意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5.
[3]徐慎娴,刘玲.福建省发展创意农业的研究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13.11.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4
(一) 休闲农场定义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早期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主,1984年台湾农业事务最高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议确立了“休闲农业”名称,并对台湾休闲农业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间,台湾农业委员会大力推动并督导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0)》、《休闲农业管理办法(199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休闲农业发展办法(1999)》等。其中,1990年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区”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休闲农场则是指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6]。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至今已吸纳200家会员农场。
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适应其所带来的冲击,台湾农业委员会将永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农业政策,提倡农业精致化,从早期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并存”迈向“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共荣”,传统农业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政府实行周休二日制,鼓励民众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带动地方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2003年学术界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之后台湾农业委员会设立休闲产业科,加强休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2009年休闲农业被纳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以乐活农业作为发展主轴,打造新概念的休闲农场旅游产品。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从事休闲农业者总数达到1,971家,其中17.7%为休闲农场,在此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推行“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为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标准,也帮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旅游更有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中台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台湾民众对于绿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递增,除平日里采购生活饮食原材料时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节假日出游时对于休闲农场所提供的农产品是否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附合绿色饮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维护身心灵的健康。因此,近几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纷纷以绿色为经营核心,加强内部职员对绿色饮食指标等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则响应群众对于绿色饮食与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盘古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观光果园型农场富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与景观,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与生产,开发程度较小,体验活动与农产资源结合良好,消费者可在农场开放的蔬果园中尝试采摘农作物并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为例,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麓海拔250米处,拥有广袤的原生态环境,装潢朴素。观光果园内依四季种植多种果树,游客可进入园中采摘果实与野菜食用或烹调。餐饮中心提供的料理均来源于农场在地食材,符合现今市场内的绿色餐饮潮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展示自然界动植物及昆虫的成长历程,多为中小学户外教学场所,将丰富自然知识及参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帮助入园者在学习中成长。位于阳明山内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融合农村及生态元素,从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展现地方特色。同时提倡“以大自然为教室,请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当老师”的理念,致力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推广,注重生态保育,并配置相关设备教导青少年将自然资源运用于生活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综合型休闲农场资源丰富,融合多类休闲农场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质。以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例,其坐落于花东纵谷,占地面积广达726公顷,结合自然景观、农林牧生态及娱乐资源,是全台最大的综合型休闲农场。农场草原广阔,采自然放养式饲养牛只,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农场还分有观光果园、可爱动物园、沙漠植物区、欧式花园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与人工造景园区。此外,度假区内以富含钙镁离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温泉区也是兆丰农场的一大特点。园区整体规划有序,园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并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是为台湾地区综合型休闲农场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丰休闲农场的游客总人数为222,774人次,由于农场客群主要为亲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体旅游的上班族,台湾经济繁荣地区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丰农场位于较偏远的东南地区,加之温泉优势,前往该农场的旅客多选择在休假时间较长的春节假日进行旅游活动,是以农场2月份游客人数最多,达37,676人次[10]。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成长时间尚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化、品牌化与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台湾休闲农场较为偏重资源利用,多为独资或合伙经营,忽视市场运作,而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国际化则不可避免要选择产业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经营;其二,中远期规划部分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台湾一些休闲农场出现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意义缺失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利于休闲农场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样也会在后期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三,人才缺位,现今休闲农场工作人员大多为通才型劳力,涉猎的范围广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农业人才,人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其四,资源整合不完善,休闲农场的运营应涉及生产、创意、产品、营销、资金、电商等各大方面,但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经营者多为老农民,电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薄弱,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国际化与品牌化的野心。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顾问李益辉(2015)指出“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未来的大趋势”[11],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休闲农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注游客的游憩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应才是实现休闲农场可持续收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营业者结合“六级产业化”概念,根据自身农场的特点深度开发手作产品、加强游客对农产品的认知、获得“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大趋势。农产品的DIY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刺激感与参与感的需求,在结束农场旅游之后满载而归的不仅只是特产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流连忘返的回忆。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三)绿色健康发展,施行“六级产业化”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5
引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从而对粮食的需求也在逐年的增加,这就需要农业朝着多元化以及多功能的方向发展,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绿色农业逐渐形成,然而在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急需解决,可见加强对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绿色农业结合了绿色种植、加工、养殖以及流通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即对生产前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还限制了在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的投入,以及要监测生产后产品的加工以及包装等方面,从而对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质量以及口感上具有了更高的保障,绿色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生产时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所以也需要较高的价格来进行收购,所以绿色农产品和一般的农产品相比具有很高的增值潜力。绿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生产出的农产片具有质量好,无污染等优点,还注意到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所以,绿色农业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绿色农业是应时展的产物,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农业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还有就是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多,而人均耕地面积却比较少,所以要想提高农业的生产产量,就需要使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而绿色农业生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保护,在开发上也比较合理,能够有效的利用生产资源,从而可以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2 ?G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安全问题
在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使用的除草剂及农药和化肥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这些化学产品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以及有害有毒物质,会随着雨水等进入到地下水以及大气和土壤当中,从而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当地的居民在饮用了这些被污染的水、呼吸了这些被污染的空气以后,会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各种疾病。由于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而导致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等的问题,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
2.2 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所供应的产品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使产品的数量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种类和数量增加时,却产生了食品的安全问题。一些不良商家在食品中使用添加剂以及一些化学色素等,使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
2.3 贸易壁垒问题
最近几年,由于绿色贸易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上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还不能达到国际上对农产品的要求标准,建设生产标准体系进程比较缓慢,从而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3.1 减少使用化肥以及农药
要想实现对化肥以及农药使用的减少,就需要对施肥技术进行创新,使农作物养分的供应管理得到提高,要利用生态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施肥,这就需要利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对农家肥以及有机肥的使用要合理,从而使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得到提高,在减少农药的使用上,要学会利用生态防治以及生物的调控作用来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使用非化学驱虫药,从而促进生态平衡,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
3.2 提高产品产量和效益
广泛的应用现代化的新兴技术,才能使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得到提高,要充分的做到食品的安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必须重视,从而使现代人对食品的要求得到满足。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开发的重视,要做到在生产时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测,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3 注重节能减排
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对一些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要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从而使绿色农业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40-0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得中国农业一直经历着大量投入、大量产出的线性经济发展历程。农业生产中过量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现象屡见不鲜。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指出,中国农药及化肥用量已高达1 750万t和5 600万t,分别比2009年增长2.40%和2.90%;农膜覆盖面达1 600万hm2,残留量达65万t;废水中的CDD和氨氮有47.40%和31.70%来自农业;《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焚烧及废弃的秸秆量达2.15亿万t,达秸秆总量的31.30%。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对农村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应用,它以农业科技进步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为基础,提倡按照物质利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利用的最大化,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共赢[1]。
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有效评估是其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幅原辽阔,各地由于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的差异,导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应地产生了针对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2-6]。根据区域特点,姜法竹等[7]从投入、利用、产出、效应4个方面设计了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适合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多层次定量指标体系。
1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①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能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即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②具备实用性原则:指标数据计算应简单,易操作,且能够在国家规范性数据库中检索到;③具有可比较性原则:指标数据在其他地区和国家间易查到,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国家间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④符合整体性原则:指标应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单项指标应涵盖农业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⑤客观性原则:尽量采用可定量指标,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1.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特点,提出了由经济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和社会效益4个指标层及18个单项指标组成的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为评价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指标权重[8]。同时,根据指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其分为正向和负向指标。指标值越大,表明循环经济发展越好的指标即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小,表明循环经济发展越好的指标即负向指标。表1中,X代表目标层,Xi代表指标层,Ai代表指标权重值,Xij代表单项指标,Aij代表单项指标权重值。
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能够避免由于指标间量纲、评价标准、数量级等的差别造成的可比性差的现象,本研究采用极差正规化法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采用公式(1)和(2)对正相关指标和负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公式(1)和(2)中,Sij+和Sij-分别表示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指标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代表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原始值,Xijmax和Xijmin分别代表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3 综合评价模型
本研究采用加权法对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模型如公式(3)和(4)所示。在公式(3)和(4)中,P为循环经济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数,Yi为各指标层的评价指数,Ai代表第i个指标层的权重值,Aij代表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权重值,Sij为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P和Yi值越大,表明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分类的发展水平越高。
2 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2.1 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为例,根据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从《黑龙江统计年鉴》等资料中搜集了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少数没有找到的数据根据变化率进行推算得出。采用公式(1)至(4)对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了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趋势图(图1),同时对经济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和社会效益4个指标层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图2)。
2.2 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及分析
2.2.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根据图1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可知,2001-2010年黑龙江省的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水平呈稳步上升的趋势,10年间综合发展指数上升了0.31。其中,2001-2005年综合发展指数上升了0.1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06-2010年综合发展指数上升了0.17,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图2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指标层综合评价结果可知,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再利用和社会效益发展指数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且发展指数均上升了1.00,只有减量化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且在10年间下降了0.41。指标层发展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再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减量化。农业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是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2 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符合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十五”规划(2001-2005年)期间,提出了通过选育优良作物品种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优质化的政策,并重点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充分发展乡镇企业。到2005年实现绿色作物种植面积达100万hm2,乡镇企业增加值达500亿元。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黑龙江省提倡以科技进步带动农业的发展,健全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农产品的绿色化和有机化为目标,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2008年提出的《黑龙江省农村循环经济示范村建设标准》中强调了循环经济比率、循环经济规章制度完善率等指标,完善了农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到2010年实现绿色农作物种植面积333.33万hm2、科技进步贡献率60%、农业机械总动力2 500万kW、人均居住面积21 m2。可见,农业发展已不局限于经济的进步,而是推广到了社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此,此阶段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
3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补偿力度,如通过建立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效率;对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以及购置农业机械化产品的农户给予补偿,促进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动性,使农民成为农业经济体制转变的主体。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和谐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和环保宣传活动,逐步提高公众对绿色农副产品的关注程度。
3.2 推进农业技术发展
推进“产、学、研、销”一体化进程,建立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的联系,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黑龙江省一年中有近半年的时间温度在0 ℃以下,传统的农业废弃物沼气发酵技术运行时间短,若在冬季运行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因此,应重点开发低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途径,以适应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通过菌种驯化或筛选,开发低温下的农业有机废弃物降解菌相关产品。
3.3 提升农副产品价值
由于气候限制,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率较南方低。因此,农产品价值提升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推进特色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加工项目建设,发展绿色及有机农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特色畜牧业和水产业,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应加强落实生产与后期加工并重的方针,发展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企业,大力提升农产品价值,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 结论
提出了适合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和社会效益4个指标层及18个单项指标。指标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反映了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即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
对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程度,找出了农业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是限制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最后,根据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技术发展、提升农副产品价值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良强,郑雨苹.农业循环经济[J].福建农业科技,2008(3):98-101.
[2] 赵 波,李根荣.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4):8-12.
[3] 杨 文,李世平.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08(6):101-105.
[4] 那 伟,祝延立,庞凤仙,等.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209-212.
[5] 刘晓敏,李志宏,范凤翠,等.基于密切值法的河北省市域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45-149.
[6] 李娅婷,张 妍.北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