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欧姆定律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姆定律知识点

欧姆定律知识点范文1

一、 课堂教学知识量大,学生难以吸收

初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内容有过多次变动,实验教材里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二是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此外还外加了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因为知识点较多,课堂教学量很大,所以课堂上时间紧,学生思考和参与实践都比较少,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太好。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该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一节课的内容分成两节课来讲。第一节课讲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复习电动势、内阻等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引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然后对照比较简单的电路图,阐述能量转化的关系以及定律的使用范围等。紧接着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课堂训练,使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个全面的认识。在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和外电阻的关系时,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然后再加上理论分析,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第二节课讲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在上一节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导出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U=E1+rR,仍然是先进行演示实验,后进行理论分析,让学生对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最后讲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U=E―IR,先观察实验,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同时发生变化,学生会观察到电流变大时,路端电压变小,反之电流变小,路端电压变大,再利用公式进行分析,这样可给学生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二、演示实验,可视性较差

在演示路端电压和负载(或电流)的关系时,学生要观察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由于表盘小,颜色暗,放在桌面上又有些低,所以站在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楚,影响了实验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实验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一方面教师可以把仪器放在一个升降台上,把台子升起来,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另一方面对有些演示实验,用投影仪把实验情况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学生观察;此外,如果课堂人数较少,教师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6组学生实验,真实性、可视性都会更好。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演示实验的预期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 学生活动少,主体作用没有很好体现

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中,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多,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必须按照设定好的节奏进行,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和发散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思想保守,教学不够大胆,认为学生物理基础较差,害怕学生不发言,出现冷场情况,或者学生课堂发言不入主题而不好收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做如下改进。

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后,就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说错了正好可以纠正其错误,只要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就要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大好时机。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与他互动起来,就看教师怎样引导,如何让学生互动。当然,在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具有安全性和特殊操作性,对于这类实验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加强学生动手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拓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雷光锦.《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5):111.

[2]谢建华.浅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15):124-125.

欧姆定律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

一、教学设计

1.课题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延伸,教材从能量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推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过程简单、学生易于接受。之后应用定律解决物理规律问题,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可以用已知定律从理论上导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内、外电路及电源的内阻。②知道电源电动势等于没接入电路时两极板间的电压。③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练地解决电路问题。过程与方法: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②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②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学习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②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公式及图像表示。教学难点: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②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重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源?

(2)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内电路?什么是外电路?在回路中的电流方向如何?

(4)在内、外电路中电势是如何变化的?

(5)怎样计算内电路以及外电路中消耗的电能?

(6)如何计算电池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7)内电路和外电路上消耗的电能与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8)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使学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保证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加了有效学习的时间。只有学生本人了解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复习、查阅资料,避免传统课堂“一刀切”的现象,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满足了高中生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

2.交流探究

师友之间根据预习情况交流学习。由徒弟向师傅讲解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师傅补充完善不足之处,在合作中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重难点。教师巡视了解每对师徒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疑问的师徒进行适当的指导,对学习深度不够的师徒进行诱导点拨。如,有些师友根据理论知识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之后便欣然接受,此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设计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在师友探讨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之前,教师应提出问题:能否用实验探究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并引导师友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完成U-I图像,进而依据图像解释U、I的关系以及在短路、断路中的特殊现象。

【设计意图】该环节采用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激发了学生动手设计实验验证物理定律和探究物理规律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完成了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学习。这一做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十分“亲民”走到学生之中参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消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同时,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在学习上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更可以在性格上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开拓思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互助提高

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讲解本节课自己学到的知识,板演相关例题,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并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并阐述观点进行全班讨论。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使用物理术语,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归纳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总结相关规律。

【设计意图】全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所青睐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记住率只有5%,而极少数教师鼓励的学生教别人的方法,使学生本人对知识的记住率高达95%。本环节中,教师把课堂真正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做主讲,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教会其他同学时自己也会收获新的体会,而全班同学的参与交流又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通力合作,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进步的高效课堂的发展趋势。

4.总结归纳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针对学生仍然不理解以及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点予以讲解;明确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问题,对解题规律、注意事项、解题方法和技巧等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出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例如,教师应强调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反映的只是电动势与路端电压的数量上的关系,他们的本质是不同的,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大小,而路端电压反映了外电路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本领的大小,因而用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级上,其示数不等于电源电动势,但很接近电源电动势:U=IRV=・RV=,当RV>r时,U≈E。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的,规律也是由学生自己探究验证出来的,甚至例题都是学生自己解读体悟的,可以说全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因而在本环节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将学来的知识变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5.当堂巩固

教师根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出示有代表性的一或两道典型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后师友当堂交换批改,之后交流做题心得与体会。教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成果,深化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认知,培养他们自行解决物理问题的信心和决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适时调整并通过课后作业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下,为下节课埋下伏笔,使整堂课留有余味。

三、课堂教学设计建议

在设计学案时应当充分分析教材以及学生,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自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探究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探究的内容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探究要有深度不能屈于表面;在互助提高阶段,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内向的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其与同学沟通以及表达能力。本文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依据高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点,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课上互助式学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以便于为物理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l]李志刚.“和谐互助”式教学策略研究概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0,31(12).

[2]李志刚,吴越.活力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欧姆定律知识点范文3

高中物理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只有具备有创新思维、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物理学科自身的需求。物理学习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主要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开展学习,而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在进行环境创建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记性合作探究学习,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学习密切结合在一起,二者具有一致性。高中物理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鼓励教师以科学探究为出发点开展教学引导,用探究性学习渠道过往的传统灌输教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困难

如何让学生主动在学习中提问一直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一个教育难题,因为只有当学生正确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学生才是真正感兴趣,才愿意真正全心全意的投入到问题探究中去。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到初中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熏陶,更习惯老师提问自己回答的教学模式,缺乏提问的主动性,偶尔能提出问题,也并不是真正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分析与论证中的困难

高中阶段学生在接触到物理知识后,对于如何去进行有效的分析很难把握,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层面的积累不够,很难深入有效的开展研究分析论证。

3.评估阶段的困难

学生对探究学习的评估工作并不重视,经常在完成实验验证后,错误的认为学习过程已经晚了,忽略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估,常常草草结束。

4.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时的困难

过去的物理教学中,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很少,教师也很少对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到位,词不达意的现象很普遍,在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时存在一定问题。

三、物理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向

1.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实际上在在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知识与情感的深度交往过程。在进展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进行学习的主体,直接决定了最终课堂教学成果如何,而教师知识课堂教学额组织者以及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热忱度,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能否得到更好的启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了教师能否在课堂中创设好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提供环境支撑。

2.有选择的确定探究学习的课题

物理虽然是一门研究自然的科学,高中物理中也存在很多知识点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因为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适合进行探究教学,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进行选择。比如在进行欧姆定律的研究中,有些教师为了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在保持整个电路中电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使得电路中的电流出现变化,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进行电流和电压数据测试,研究数据,这实质上犯了一个错误,欧姆定律正是电压表和电流表被发明出来的理论基础,用电压表、电流表来参与实验实质上已经承认了欧姆定律,在承认欧姆定律的基础上验证欧姆定律,这明显存在逻辑错误。

3.教师适时参与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想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需要做好自身知识的积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是教材中的知识点,甚至可能是教师并不擅长的东西,如果教师自身物理不够功底深厚,很难适应课堂中的瞬息万变。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把握好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不能直接将自己的知道或者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而需要做好课程教学设计,预设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通过独立自主的去实验、研究、调查等去验证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去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只要把握号引导方法,才能达到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会研究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体验到平常学习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情感体验。

4.教师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凭教师要注意评价是否对学生具有激励性,能够实现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关注当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还需要关注学生在接下来的物理学习中的发展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不仅要借助评价的作用实现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以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还要不断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学好高中物理的自信心。在评价中要多给学生一定信心,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启发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

5.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角色的转换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中的导师橘色,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还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要充分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课堂打造成一个集合师生纵向交流、生生横向交流的多层交流空间,组织师生共同进行教学研究,使课堂发展成极具有个性的创造发展过程。根据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进行不断调整,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教学规律有机结合,提升自我物理教学专业知识,借助更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开展教学,使自身的素质与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以及教学方式更好的匹配。当改革与发展成为世界教育的主题,各国的教育模式都开始从智力型人才向技术性创新人才转变,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探究性学习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很多相关的理论还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郑渊方等.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学科教育,2001(5).

欧姆定律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制定目标;回顾知识;方法指导;精选;培优补差

G633.7

复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基础知识、使其系统化。还包括对各种能力进行训练和再提高。巩固掌握的知识是继续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前提。要巩固掌握的知识,必须跟遗忘作斗争,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认识新知识的时候,遗忘也就同进开始,而且在开始时,遗忘的分量多,速度快,以后则遗忘的分量少,速度变慢,所以学习不仅必须复习,而且还要及时复习。

复习课的困难在于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学过的,处理不好,就往往会乏味。如何复习,怎么有效地进行复习,才能使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很好的串联与衔接,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中考成绩。因此上好一堂复习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的复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在进行复习的同时,一定要紧扣课本,真正做到有的放失。复习目标要针对所学内容和学情来制定,不能太高,如果太高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与认知水平,也不能太低,如果太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根据设定的目标,回顾所学知识。

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对基础知识不理解,或不了解,复习效果一定不理想,所以要想上好复习课,基础知识的复习是缺少不了的。应根据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及目标中所达的程度,合理的安排好基本概念的复习,公式的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对欧姆定律复习时,需要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以及三个物理量各自的符号、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包括这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规律等等。若将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还需要画出与欧姆定律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它能帮助学生去理解与巩固欧姆定律的知识。针对这一目标,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比较多,例如,学生要会画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关系的电路图,会连接实物图,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出的结论,分清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它的变形式,欧姆定律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关系等。

三、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物理解题是复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精选练习

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习题的选择是关键。选题前要做到“三了解”――了解课程标准,了解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教师要参照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对课本或选出的题目进行分类,所选题目的形式要多样,份量要恰当,难易程度要适宜,所选的题目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还要注意习题的一题多解,习题的变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所选习题既要照顾各个知识点,又要有梯度有层次,这样才能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练习、讲评、概括、归纳和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否则练习过繁、过多,会使学生陷于题海,难于应付。

2.精讲练习

讲解习题是整个课堂的主要过程,怎么讲解习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解,关系到课堂的效率,我觉得上好一节复习课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养成学生审题的习惯。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及公式的意义。学生解好题,必须审好题,审题主要是弄清题意,明确题中已知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题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和规律,以及解答本题的基本途径。通过审题学生可以从题目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特别是题目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其次,讲解习题时,要形式多样,方法多样。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辨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相对于解决别的问题则不一定有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别的目的。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提倡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将题目分类,提高学生概括能力。v解题目时,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只有精讲,学生才有时间练习,切不可一讲到底,导致学生的思维容易混乱,学生不容易概括出解某种题型所需的方法。讲解每一个类型题目时,教师可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一种解题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然后再利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解同样类型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最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初三学生面临着中考,普遍学生感到中考高深莫测,是因为他们对中考题目的难易程度不了解,如果教师选择与之相类似的中考题让学生练习,他们会发现中考题不是难的,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题目,无形之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四、培优补差

课堂复习要立足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扶持学困生。复习进度和教法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基点。要求中等学生按教师的安排进行系统的复习,注意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对优等学生要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对差生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提高复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视物理实验,将实验探究引入复习课堂

欧姆定律知识点范文5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索发现法。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其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把某一种方法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法,过份地强调其作用,或把某一种教学方法说得一无是处,过份贬低其作用,都是错误的。

我今天要说的类比教学法应属于讲授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讲授法的特点就是通过教师的语言,适当辅以其他手段(利用实物、挂图、类比、演示实验等),使学生掌握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讲授法要求物理教师通过各种直观演示,或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系统地讲解物理知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讲解问题的关键、要害,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掌握物理知识的特点。类比的教学法就是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通过类比后变得容易理解,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类比变得清晰,把学生难于记忆的知识通过类比后变得容易记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思维过程和形式,把科学的客观性、逻辑性与一些艺术手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能够应用类比方法教学的地方很多,如讲静电力学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已知的“重力势能”来类比“电势能”。在重力场中,物体因受重力作用而相对于某点(参考点)具有重力势能,而在电场中,电荷因受电场力作用而相对于某点(参考点)具有电势能;在重力场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向低处移动时,重力做功,对同一物体,高度差越大,重力做功越多。与此类似,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做功,同一个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做功越多,就说这两点间的电势差越大,从而讲清楚“电势差”(即电压)的概念;另外,说“电势”和说“高度”一样,得选一个高度的起点,即电势零点和高度的起点是可类比的,选好高度的起点就可以测量物体的高度了,如选海平面为高度的起点,就可以测量各地的海拔高度,选人的脚底为高度的起点就可以测量人的身高等等,同理,选了电势零点即可用电势差(电压)测量电场中各点电势的高低了。

在学生刚接触“电压”这一概念时是比较抽象和难于理解的,电压即“电位差”,如果用“水位差”来类比不就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了吗?,以U形管为例,当两端水位高度一致时,U形管中的水是不会流动的,只有当两端的水位高度不一致时,即有水位差时,U形管中的水才会流动,且水流方向是从高水位端流向低水位端。同理,在电路中,没有电位差就不会形成电流,在电阻电路中,电流方向也总是从高电位端流向低电位端;在特殊情况下,水流可以从低水位端流向高水位端,如抽水机抽水时,那是外力对水做了功。类似的,电流也可以从低电位端流向高电位端,如电源内部,那是非静电力做功的结果。相似吗?

在讲库仑定律时,我们常把万有引力定律拿来对比讲解,因为库仑定律的公式和万有引力的公式真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库仑力和万有引力的大小都与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或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力的方向都在两个物体的连线上。利用这种相似性的类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两个公式,这种相似性也可以启发人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库仑力和万有引力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次上看,会不会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的表现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到磁路欧姆定律时,我们往往用电路欧姆定律来类比,因为磁路和电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电路有电阻,磁路有磁阻;电路有电动势,磁路有磁动势;电路有电流,磁路有磁通;电路中的电流跟电动势成正比,而磁路中的磁通跟磁动势成正比;电路中电流跟电阻成反比,而磁路中磁通跟磁阻成反比;磁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磁通=磁动势?M磁阻。电路欧姆定律:电流=电动势?M电阻。可见他们非常相似,故教学时宜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讲电场、磁场时,当我们讲完了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和楞次定律时,学生对这几个定则的应用是模湖的,混淆的,常常是该用左手定则的地方用右手定则,该用右手定则的地方又用左手定则,为消除学生的这种模湖和混淆,我们就必须把这几个定则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比较他们有哪些相似处和异同点,比较他们各自的用途和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应用这几个定则。

欧姆定律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教学难点

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给学生讲明白物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还要把基本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所以,要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一些物理教学难点上进行有效的突破,这些物理教学难点问题解决得好对提高学生物理成绩至关重要。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重要意义

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学难点,这些教学难点成为有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阻碍,同时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制约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深入分析产生物理教学难点的原因,积极研究如何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策略,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物理学习方法,不断提高物理解题技巧,有效化解和突破物理教学难点,从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物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尝试

(一)理解物理概念本质,掌握物理定律关键。造成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不能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定律的本质,没有掌握物理概念定律的关键知识点所造成的。在物理学习中不能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不能掌握物理学习的关键知识,就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对物理问题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做到理解本质掌握关键,这样就能有效化解物理知识难点。如在电学部分的“欧姆定律”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欧姆定律,从而理解其本质。教学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实验的方法,另一个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关键重难点内容,欧姆定律才能运用自如。

(二)全面掌握知识联系,灵活变通运用知识。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效联系,解决物理问题只是孤立地用单一知识或方法解决问题,不会把各部分知识灵活运用、变通运用,造成解题思路方法单一,从而在物理学习中形成知识难点。要有效突破教学难点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课本上的物理概念定律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对物理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重点是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存联系及相互关系,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学习“电磁转化”这部分内容时,既要掌握磁体与磁场关系,又要掌握电流对磁场的作用、磁场对电流的影响,特别是要运用前面已经学过的直流电路的知识、力学部分的知识,只有把这几部分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才能熟练掌握物理知识。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破物理教学难点。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利用CAI进行辅助教学,使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不易观察的物理过程更直观,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如可以用计算机强大的动画功能对许多难以用常规手段表现出来的实验,如透镜成像、光的色彩与光的传播、物质的料子、电磁波的传播等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既增强教学效果,又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四)做好物理实验演示,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许多物理实验和课堂演示活动,上好物理实验课程、做好课堂物理演示能使学生从这些实验和演示中获得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定律的深刻理解,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物理实验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操作,如在进行实验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通过观察法(观察电流表指数来计算电阻)、转换法(把电阻转换成电流来计算)、归纳法(将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截面等有关因素归纳起来研究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教学难点问题的能力。

总之,突破物理教学难点应从多方面尝试,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