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1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以及合作共治性。在发挥传统公共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公共管理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具有着时代性的特征,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先从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入手,从公共性、服务性以及合作共治性三个角度来阐述了公共管理的作用发挥,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性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公共事务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公共性;合作共治性;全球化
一、引言
公共事务管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受重视,但是在当今时代,越来越被政府官员以及学者和政治界所重视。公共管理的概念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新的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而造成了变化,其理论和管理的模式正在逐渐与时代接轨。目前各国的政府改革运动正如火如荼,这对传统的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挑战,公共行政需要在自我辩证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并延伸其内涵,自我超越,以前者从未有过的张力和活力迅速发展,奠定它在新世纪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往开来,塑造、规制和导引当代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向和运作方式的重要地位。
二、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下面笔者分别介绍这几个本质特征的内涵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共性公共管理内的公共性,其含义主要涵盖两个层次:第一,利益取向方面。公共管理是不能只作为某一特定群体与阶层的意志实现工具的,它必须要肩负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以实现全体大众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首要。并且,公共性的宣示能够明确的表明,公共管理是一种能够实现与维护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第二,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的实行主体是大众,也就是说其中包括涵盖政府,同时还有公民与其他组织在内。现代的政治理念所昭示的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公共性,政府所实行的一切权利也都是公共权力,所以,公共性是公共权力的特征。这种权力只能用来提供与维护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它不能成为实现某一阶层与群体利益的工具,政府也没有权力用它去剥削社会成员,更没有权力用它去维护自身的一己私欲。所以,合法的现代政府一定是具备秉持与坚守公共精神的,并会运用这种公共精神去规制着其的运行过程。
(二)服务性在研讨公共管理服务性之时,非常有必须要再次审视一番其的概念。由现代意义去看,管理应该是什么?其实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疏解它:(1)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中的一切活动,由最初的确立目标到最后的绩效评估,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决策。(2)管理就是服务。政府的协商、调控、强制、约束、指导活动,都是为实现政府目标而进行的措施,所以它是一种服务。其他组织管理也是如此。(3)管理就是协调。管理需要化解矛盾与冲突,需要协调所有万事万物间的一切矛盾与冲突,需要通过协调管理去创建和谐且有效率的运行体例,然后由这种运作体例去实现已经确立成型的目标。
(三)合作共治性合作共治性是公共管理尊崇的治理理念,这个特点意味着,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治理的职责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社会各界包括公民和政府相互配合,共同来承担的。这种思想极富创新性,在公共事务管理历史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管理理念之所以会横空出世,原因在于人们看到了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的局限性,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靠市场单方面的调节,只能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反之,仅仅依靠政府和政策,资源最优配置也是无望实现的。所以,治理思想不畏国家与政府权威,宣示社会唯一中心权力不是政府。治理思想明确表示:政府在面对与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时候,因为受制于外部与内部客观条件,所以无法做到全知全能事事一肩挑,所以,这就造成了另外一种局面———去找寻且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去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而这种资源则是民间与公共组织的可以当做权力主体的力量。
三、公共管理的时代性:公共管理何以成为当代全球关注的焦点
全球各个国家对公共管理与其变革的关注均是比较热切的。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是各个国家的政治家们与学者们在官邸与书斋以心智谋略演化而来的,而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发展的需求是造就的现象。其涵盖全方面意义的全球化发展,此中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致全球众多国家自上世纪中期至今一直面临的均是有着一定相似度的问题,只是问题严重程度有所不一而已。随着社会中不可治理性问题的频发,现代民主化进程发展,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等问题的凸显,这些问题都以时不我与的紧迫态势步步紧逼各国,要求公共管理在管理效率、理念、方式等方面能够推陈出新。
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大幅度的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已而得到相应配置与重新配置;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协商频次均有大幅增长;传播优势强的文化的渗透性与扩展性已得到增长。全球化问题早在上世纪中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逼近人们。全球化发展也是自那时而逐渐进步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也愈加强劲。如果通过经济活动去观望全球化会发现,全球化涵盖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管是从原材料到人力资源的转移,还是从金融到收入分配或者是市场营销,它们都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模式上相互依存。上世纪中期到至今所凸显的种种问题证实,民族经济的整体性已在被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所侵蚀,民族经济的自甚至也遭到了相当大程度的侵蚀,这种情况明确的证实:全球内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在不对国际信息深思熟虑且不找寻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下,去做出与本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相关的任何决定的。
全球化理论为从世界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活动的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在改变着很多国家决策者的战略决策,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它影响着很多国家的外交策略,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其次,国际竞争和国际的合作并存,使各国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发生着变化;再次,全球化推动公民社会和全球结社革命的兴起,结果使得政府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着变化,将权力运行的方向转移到国际组织,或者与社区组织近距离接触。导致政府权力部分上移和下移—向上是向国际组织转移,向下则是向社区组织或第三部门转移。这些变化,都导致了传统公共事务管理已经不合时宜,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管理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公共管理必须要进行自我创新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从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从简单的公共行政管理过渡到公共事务管理,并不是一种概念上的偷换,而是意味着公共事务管理在定义上和管理方式上的深刻变革。研究者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到如何完善政府监督机制,以及与政府的合作来达到优化公共事务管理上来,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健荣.论公共管理之本质特征、时代性及其它[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3期
[2]武家磊.论公共管理的本质和目的———以社会契约论视角[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马杰.公共事业组织伦理制度化与路径分析[J].理论观察,2010年03期
[4]徐媛媛.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制度与权力走向[J].求索,2010年03期
[5]孔伟.公共管理的实践和理论背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2
英语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课,而当前高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师资队伍上数量缺口较大,特别是随着高校生源规模的急剧增长,而教师数量规模的增长率相对较低,“生师比”严重不合理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重压力,另一方面不利于高校师资利用效率的提升;二是在性别比例上严重失调,尤其是年轻化队伍比重较大,语言领域教学是女性的强项,对于存在的师资性别差异问题,在管理上也存在更多问题,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的增长过快,尽管精力旺盛,但其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欠缺;三是职称层次及学历层次相对偏低,对于中高级师资所占比例较低,高学历英语硕士、博士人才相对较少,再加上毕业生受地域、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学缘结构也不合理,制约了学术的自主创新;四是从师资队伍利用率上也存在不足,特别是人才队伍的流失率严重,外语人才鉴于国外环境和待遇的优越,也刺激了英语师资队伍的外流倾向,不仅给高校外语学科人才梯队带来影响,也干扰了高校英语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五是在英语师资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特别是某些高校英语教师在外兼职现象,校外辅导、翻译工作等严重影响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进展,还有些英语教师对工作消极情绪严重,备课不认真、授课不尽心,科研不关心,给高校英语师资资源开发提出了挑战。
二、基于新公共管理视域下对高校英语教师资源开发的分析
高校英语师资配置的合理性是提高人力管理水平的关键。面对当前高校师资管理现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念来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从英语师资开发上缺乏有效的规划,新公共管理理念注重目标与计划的效率,特别是从学科建设、人力梯度建设上,避免教师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从战略目标规划上来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尤其是人才引进和管理上,注重智力和学术优势的发挥;二是从院系部门职责划分上缺乏明确,新公共管理理念注重政府的管理职能,对于高校师资管理上应该明确职责,尤其是形成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与管理机制,激发师资队伍的积极性,优化学科结构,从资源使用效益上来发挥人力作用;三是在思想认识和投入上严重不足,新公共管理理念强调资源优化配置的标准,如“帕累托最优理论”,结合高等教育的管理实际,借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学校类型和级别上,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在区域间、类别间的差距,如对于中央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采用政策性倾斜来规避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缓解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分配不均的压力;四是在绩效管理上缺乏以效率、结果、目标导向,绩效测定与评估是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当前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绩效管理控制上,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对于测评指标的具体化和量化工作不到位,难以从考评机制中来推进教学、科研的同步提升,考核标准单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对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及薪酬待遇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论资排辈、平均主义人事制度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三、对高校英语教师优化配置的对策
提高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的配置水平是保障高等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探讨和构建高校英语教师资源优化的策略时,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一是从人力资源规划上注重科学合理性,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规划,主要从办学理念及学科发展定位上,明确高校师资的岗位数,并从师资队伍的开发与管理上保持前瞻性,如结合师资结构制定人才的录用、薪酬、激励、培训、考核机制等;二是强化高校服务职能,注重人才投资,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从高校英语人才队伍成长中,加大人才投资力度,从学科人才的选聘和培训工作中,解决好人才资源配置紧缺问题;三是坚持以效率、目标、结果为导向来完善高校英语教师绩效管理,注重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益分析,借助于新公共管理理念对产出与结果的重视,将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绩效指标,并从量化和细化中对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效果进行科学、全面评价。如在师资引进中,从英语学科建设上来综合考虑人才的职称、性别、学缘结构等因素,注重职称、学历、能力并进,强化师资来源多样化;在聘任制度上建立岗位竞争机制,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聘约管理”的原则,来推进师资职务岗位的合理化发展;在考核机制上,从英语教师的思想状况、教学考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并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优化考核制度,特别是在德、能、勤、绩上,要体现考核的客观公正性,并将考核结果与师资岗位职责进行对应,以促进教师正确对待考核结果,积极调整自身心态来适应竞争环境;四是注重终身教育观念的落实,特别是从教师队伍培训工作中,优化师资知识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从英语学科、学术、教学、科研能力上来增强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如聘请专家举办学术报告、教研讲座,增进沟通与交流。
四、结语
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3
0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日益在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这种贸易与交往中,对于英语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我国的英语人才相对稀缺,而且能够真正从事翻译及相关工作的人才更是比较少,因而,需要不断通过培育新型的英语人才来提高对外交往方面的能力,也更好地理解外来事物,提升国民的整体水平。
1 新公共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发源于美国,由20世纪美国石油危机作为开端;重点在于从管理模式方面进行创新,以提升政府管理工作的适应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内涵上讲,它是基于经济学,而且主张通过市场机制中的竞争与管理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比如录用、任期、工资水平等各个方面的有效管理,其特点突出表现在灵活与实效两大方面。
2 适用性
从适用性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美国政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吸收与借鉴;从基于高校英语师资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应用这种理论有其可行性;比如,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这种应用与研究主体、高等教育基本一致,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服务上,大同小异;再如,从管理对象来考虑,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也符合任何一个教师,并不违反人的“自利性”,也未使教师受到贬损,再一个能够有效地将教师资源当作一种公共性的资源来加以支配,有利于社会发展,也能够激活教师的职业性向着完善化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这种创新与优化,完全是基于国家战略的层面,也是当前教育质量令人堪忧的事实所催生的前景与道路选择。
3 高校英语教师人员配置现状
首先,从数量方面看,缺口较大;另一方面,高校进行的学院式发展方式,增加了生源的同时,也带动了教师数量规模的发展需要,又增加了比例方面的缺失,因而,实际上是拉大了缺口;因而教师资源的基数小,利用率少,因而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年轻化与经验不足越来越明显,比如,性别比例失调、年轻化成为了英语教师资源方面的突出问题,比如,管理上,性别差异所带来的管理难或管理跟不上调整速度,加上年轻化带来的精力旺盛,活跃度强但又因经验缺乏而导致了盲目教学倾向。
其次,创新受阻比较严重,比如,在职称方面,因为评职称的方式过于单一,学历要求相以苛刻,加上各地区的教师资源比例本身存在的问题,都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因素之一,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学缘结构方面的不合理问题,尤其是在评职称方面出现的论文造假等问题,严重妨害了学术方面的自主创新;另一个严重而又直接的问题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很难激发教师的创新激情,也不能对教师的利益进行客观的保护,因此,造成了诸多教师不愿意进行创新与多花时间研究教学的现状。
最后,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教师人才的流失也非常严重,比如国外环境好、待遇优越,没有政府方面的各种规定,也不存在诸多职位与教学之间的矛盾等,加上大规模的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其个人发展、成果研究、创新发展等都创造了较好条件,因此,英语教师流失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另外,还有在外兼职,精力难于集中的问题,这是由于管理制度方面的老套与刻板,考评机制的难以奏效,以及教师外兼职、网络远程教育、兼职翻译等,都有效地分散了教师的注意力,减少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精力投入,不利于提升高校英语教育水平。
4 革新措施或优化配置的方法
4.1 科学规划,长期投入
在英语教师资源的开发方面,应该设定目标,注重计划性,通过科学的合理分析与细致探讨,对相关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将其中的盲目性、短期性加以克服;从而透过战略性的部署,更新英语教师资源配置的固有观念,通过改变思想、提升认识、增加讨论、专题研究来进行科学规划、长期投入,从而为英语教师的资源配置问题设定一个有效的目标。然后不规则透过智力、学术方面的优势,不断地引入新型人才、改善管理上的不足与漏洞,将管理革新与优化配置教师资源齐抓共管,以促进其发挥效力。
4.2 明确职权,健全机制
首先,应该从整体的院系部门进行职责与权力方面的明确划分,尤其是让职责与权力分离,通过公共管理的新型理念,以职能促进发展;透过职能的有效发挥来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师资管理方面,职责明确,有利于掌握实际情况,为正确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也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其次,需要建完善行政管理、激励机制、评估机制,也就是说,利用市场化的经济理念来进行重新解读与理解管理,以竞争促进激励,以效率催生管理,以评估抓住管理的控制与监督;从而形成体系化的管理思路,构建起系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中,通过应用计划与统计中的表格管理法,能够实现数据化、信息化的管理,从而优化管理结构的同时,实现工作内容的监督与效率的提升。
4.3 注重公平,科学配置人才
高校英语师资的优化配置起点在于公平,也就是说,克服地方性、权力性的政策倾斜,应该采用一视同仁、全国均等的平等原则,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也就是说,要利用市场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来看,在区域内、类别间、直属“211”、“985”,以及其他地方性的高校之间,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是说,任何大学无论是中央直属,还是地方把持,都应该克服政策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而且需要缓解过于集中或过于荒凉的景象,真正将人才用于有用之地,减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重点在于利用市场来达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因为只有合理才能高效。
4.4 加强考核,岗位竞争
第一,利用经济学理论,透过公共管理理论,以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规划;定位应该取决于办学理念、战略目标、岗位数量、录用方法、考核机制、发展方向等;第二,需要将高校的服务职能充分突显出来,让人才与服务机构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交互与联动,这就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需要制定全套的由聘任到培训到上岗到职位变化到个人发展的全面流程,而且用以解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另外,就是要透过效率、目标、结果、绩效,或者成本与收益等这些经济学的理念来分析完善高校英语教师绩效管理的方法,以及利益的合理分配。第三,就是设置层次性的岗位,利用岗位竞争来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而增进管理效益。
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 乌鲁木齐;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治理体系
由于乌鲁木齐市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元文化下的民族与宗教问题、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得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危害性呈严峻趋势。在民族地区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控制难,其背后往往隐含着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等方面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其他地区相比,对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值得特别关注,因此构建并完善民族地区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新疆地区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新疆地区各大中城市的公共安全,正随着安全环境的变化,从以军事安全为主要内涵的传统安全,向包含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地缘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安全的转变。[1]目前在新疆地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各有不同程度的显现。
1、自然灾害
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干燥,地质结构特殊,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洪灾、旱灾、风沙灾害等。新疆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有:1993年在南疆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旱灾;1993年在阿勒泰等地发生的雪灾;2003年在喀什地区巴楚发生的“2.26”地震造成268人死亡,4000人受伤,经济损失达13.7亿元;近几年发生而且比较突出的是2008年和田“3.21”里氏7.3级地震, 2014年于田“2.12”里氏7.3级地震。
2、事故灾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规模迅速加快,生产流程不断复杂化,加之部分管理者的管理不科学,缺乏危机意识,各种安全事故灾害不断出现。2005年阜康“7.11”特大矿难,死亡人数达83人,这是新疆地区城市历史上最大的矿难。此外,近些年来各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仅2014年乌鲁木齐市发生立案交通事故598起,死亡199人,伤638人,财产损失35.54万元。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疆地区城市比较多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动物疫情、重大食物中毒等。近年来新疆地区城市地区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南疆普遍存在的传染性肺结核疾病,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2008年3月新疆地区城市科信学院麻疹疫情,以及日益严重的艾滋病疫情。2008年,乌鲁木齐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87例,比上年同期上升4.02%。就整个全区来说,截至2014年年底,新疆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555例,新增3411例,死亡8102例。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伴随着新疆地区城市地区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由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加之境内外“”的渗透,各类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国家和新疆地区城市的稳定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近些年来,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与“”有关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其潜在发生的风险愈来愈大,已成为当前新疆各级城市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
二、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新疆各级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法制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公共安全教育等都开始走上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为人所重视到逐步重视的过程。尤其是在2009年“7.5”事件后,新疆各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缺陷得以充分显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乌鲁木齐市委、人民政府在事件后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乌鲁木齐市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特别是针对社会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1、乌鲁木齐市政府部门应急办公室(指挥部)的角色定位尴尬
作为一个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正式部门,政府应急办公室(指挥部)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其权限和职责的有限性,在危机到来之时,使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公共危机发生之时,往往需要政府主要领导来负责,由各部门相关领导参于,成立一个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或指挥部这样的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危及决策和领导指挥。在危机事件处置完毕后,该机构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样,办公室(指挥部)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非常尴尬。
2、公共危机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深化
乌鲁木齐市有关部门开展的公共危机宣传教育活动,简单化和泛化现象严重,各部门偏爱发放传统的宣传单来教育群众,但单页内容空洞,形式不够新颖,致使危机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公民的危机意识未能很好被培养出来。乌鲁木齐市相关部门虽然也进行了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四进”活动,但活动的效果一般。
3、应对公共危机的预案工作不扎实,缺乏操作性
乌鲁木齐市的预案建设表面上工作都已落实到位,但实际上“纲领性”、应急预案数量较多;预案中本级别本地区的特殊性不足,照搬上级机关制定的预案现象严重;预案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修改;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的预案数量太少,特别是这类预案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联合,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协调。
4、社会参与度不高,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不充分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政府有责任,公民有义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在日常开展的危机教育活动中,乌鲁木齐市市民对危机应对方面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不高,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此外,由于乌鲁木齐市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所改观,但其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模式来进行社会动员,这种社会动员模式在应对单项危机事件时的能力比较强,而对复合型危机事件的应对就显得比较低效。
三、建立并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案三制”体系
从2005年开始,乌鲁木齐市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自上而下、统一行动,从应急预案建设入手,建立和逐步完善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格局。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案三制”的起点和重点。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2]从2004年《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以来,乌鲁木齐市政府针对多种行业,制定了多项专项应急预案,已形成了一个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整合化是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目前,乌鲁木齐市各级政府设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在全市基本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架构和工作格局。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方面,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3]在应急处置机制方面,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应急处置原则。在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方面,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特别是做好第一时间的简要信息,及后续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
法律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目前,乌鲁木齐市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不断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并结合各行业等实际情况出台了《乌鲁木齐市防雷减灾管理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及办法,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并通过对大量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四、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思考建议
1、建立系统、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法治是建立城市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没有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高效能的城市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因此,完善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必须改变现有的法律对政府外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不够重视的现状,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使其承担起相应的公共危机应对职能,形成应对公共危机的强大凝聚力,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供给,增强人们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4]
2、建立一元化的危机管理中枢指挥体系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指挥中心,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地区资源应对危机的一元化中枢指挥体系。要加快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完善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应急办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指挥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和运用成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
3、建立严格高效的危机管理信息支持体系
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危机事件发生前的各个环节和节点进行全天候监视,对危机事件处置前后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收集、信息,保证信息在整个体系内安全、畅通无阻地传递,从而提高城市危机管理体系面对危机事件的响应速度,增强体系的整体性和联动性。还要十分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政府和社会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的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5、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及网络信息系统
加快建立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公共危机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通过监测和评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风险,把可以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畅通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包括共享安全信息库,完善网络监控机制,优化信息机制。[5]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强化各区域、各部门的共享与合作,使信息的得以迅速的覆盖,认清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与进展,在短时间里快速响应,达到优化决策,降低危害程度的目的。
6、开展有效的社会公共危机文化教育
要开展以社会学、心理学、危机预警与响应、危机应对等主要内容的危机文化教育,强化社会各类成员的危机意识,增强危机安全防范意识,达到有效的控制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知识和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将利于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五、结语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当前新疆地区城市特别是乌鲁木齐市这样的首府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城市突发问题时,始终存在着由于经济发展差距、文化差距、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如果没有被正确的认识、输导、处理,很可能伴随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而掀起更大规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文章以非传统安全观的视角来分析当前时期乌鲁木齐市面临的公共安全威胁,提出应建立成熟的危机管理核心,即“一案三制”体系。并且对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注 释】
[1] 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20-025.
[2] 丁文喜.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98-107.
[3] 唐钧,陈淑伟.全面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J].探索,2005(4)74-77.
[4] 石路.论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与防范机制[J].贵族民族研究,2007(01)45-49.
[5] 苟君厉.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以及应急机制的建构[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7-10.
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5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
[摘要]在信息时代,公众对政府职能的精准发挥和公权力的有效运用有了更高的期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总有一些人“善于”固守旧观念喜欢任性用权随性而为;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社会信息传播得速度和广度都将超出以往,这就使得有些人的任性终将不能为公众所接受,因此,在新形势下基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旨在加强对公权力约束机制的探讨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
[
关键词 ]信息社会;公共部门;公权力;约束机制
一、引言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与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使得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也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一方面政府的行为和管理活动越来越容易被公众所了解,另一方面公众也越来越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来表达利益诉求和发表看法。尤其是当政府在处理一些热门的公共事件时会引起公众格外的关注,甚至公众的舆论导向有时都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过程。所以,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得加强对公共部门人员的管理,使其能更新观念、明确职责,适应在新时期中主动运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趋势;另一方面公众可以运用新工具,借助网络等新途径来强化对公共部门人员的监督问责,迫使公权力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合理合法运行。
二、信息社会与公权力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 信息社会的现状分析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快捷生成,然后迅速传播和分享,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快捷。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改变得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而且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人力资源知识化就是其影响下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求在信息社会中需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着重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使其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公权力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权意识还有待弱化,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存在慢作为甚至不作为、人为设置条件故意拖延、服务意识淡薄和扯皮推诿等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在一些省的窗口单位和行业都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及“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漠视群众的典型问题。而一旦这样的问题被曝光了,一般的做法要么就是找相关的领导谈话,然后通报批评问责,要么就是要求当事人作出书面检查和党内警告处分。问题处理的整个过程不仅显得十分得被动,而且没有一个公之于众明确的惩戒约束机制。
三、信息社会中公权力约束的问题症结分析
信息社会中,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更容易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这就使得一些问题能被追本溯源。
(一)“官本位”思想的侵蚀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同时也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官本位”为代表的封建官僚主义作风就“潜移默化”地浮现于当今的社会中,使得行政机构的有些公务人员办起事来总会有一种凌驾于民高高在上的感觉,漠视群众显得“为人民服务”只是一句与现实相违的口号而已。
(二)核心职能的缺失
由于计划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病,我国公共部门的岗位设置繁冗以及职能冗乱繁杂,使得公务人员对待权利义务能作选择性地取舍,结果是直接导致扯皮推诿现象的发生。加之公务人员私人目标与公共部门整体目标之间的脱节,导致其在行使职权时,“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最终使得公共部门这一组织的核心职能混乱甚至严重缺失。
(三)碎片化的行政官僚体制
在传统的行政官僚体系中,上下级之间是清晰明确的隶属关系结构,每个部门在强调“对上负责”的上级问责体系中各司其职地完成相对独立的政务工作,甚至是只对碎片化的具体指标负责而忽略指标难以涵盖的总目标,这就使得特权主义“思潮”容易蔓延,从而会出现内部监督的缺失。并且由于大量综合性政务问题的处理依赖于跨层级、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碎片化科层制的僵化特征也难以适应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求。
四、信息社会中公权力约束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理念,强化服务的意识
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在公共部门内部推出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促使传统的“以官为本”的“官本位”价值观念向以“以能为本”的“服务观”价值理念进行转变,逐步让公务人员意识到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技术被不断应用于公共组织中,在绩效管理、职务晋升等方面将会有越来越多地体现“能力为本”的观念和更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二)转变职能,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方面要做“减法”:把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或已经市场化的行政权力去掉,明确部门的职能定位和自身的权责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做“加法”: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端正其履职态度和优化其服务理念。健全清单制度,要明确划定政府的权力范围,使得行政主体的权责更加清晰,也让行政相对人能一目了然。细化后的权力清单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其职权和职责,在权力行使范围内,行政主体有权更有责任去行使,而不属于其范围的,则坚决不能行使,否则将被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越权或监管缺位等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控制和规范行政权。
(三)强化外部问责机制
随着转型时期全面改革的深化和网络发展速度的增快,传统科层制的上级问责式的监督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政务运行质量的要求了。信息社会使得公民能更便捷地获取政务信息,从而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问责关系,这样就可以通过创新电子政务,强化外部问责机制,塑造出一个更讲效率和成本-收益的政府。但是由于中国碎片化的行政特征容易使得意图整合部门职能的电子政务也会出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因此要加强同其它组织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因素的匹配,始终坚持“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问责理念,使电子政务能真正有效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在信息社会中不管是何种约束机制的应对,本质上都是要求公共部门不仅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内部管理活动来适应新形势,还要求其能创新形式,主动接受监督让公众能利用网络等平台促使政府规范用权、有效用权。
参考文献
[1]《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课题组,张新红.走近信息社会:理论与方法[J],2010.
[2]郑明明.基于3C原则指引下的公共部门员工参与管理研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途径探析[J],2013.
[3]左陈卓,姚超.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
[4]王春业.论地方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及其法制化[J].政法论丛,2014.
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公路工程;质量管理
一、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原因
1、设计方案粗糙。设计阶段把关不严、方案粗糙,将会导致以后的施工中出现质量、安全隐患,还会因此影响工程的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设计阶段把关不严。方案粗糙,甚至存在重大缺陷,如:与现场地物、地貌相矛盾,与结构物自身的使用功能相矛盾。待到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再重新修改设计,由于时间的仓促,势必使施工质量下降。留下质量隐患,甚至安全隐患。
2、施工队伍公路施工经验、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有的施工队伍公路施工经历较少。一无能满足施工需要的机械设备,二无足够、合格的技术管理人员,这对质量管理来说是个难题,没有经验就容易出问题。对施工前期的组织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现场准备不到位,在施工作业组织、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调度、现场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没有能力或力不从心,致使工程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3、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公路建设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普及和完善。质量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监理队伍制约机制尚不完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监理市场主要是宏观管理,多是对监理单位和人员的资质进行管理,对监理单位的行为,监理工作运行情况,监理工作成效等的动态管理缺乏手段,在法规、行政、经济等方面,对监理单位的制约机制尚不完善。第二,政府监督网络,一些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致使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第三,质量管理各方的质量检测设备、手段不完善。大部分设计、监理、施工、监督单位的检测设备、检测手段、技术力量还不能满足质量检测工作需要,有的与实际要求相差很大,直接影响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二、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1、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健,并且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为此,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
(2) 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2、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奖惩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3、加强质量控制
(1)设计质量的控制。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有很多不尽合理及遗漏的地方,这些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过以下途径解决: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2)施工质量的控制。抓好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如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保证工程质量。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