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训练;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74-02

从目前我国高校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类学生,一种是“运动员学生”,即是指曾经从事过专业运动队训练,现在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另一类是“学生运动员”即是指没有中断过学校文化课的学习,一直在校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参加全国统考,作为正式学生考上大学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针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片面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促进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通过光盘检索和互联网收集到1995年以来国内外有关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研究的相关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向齐齐哈尔市5所高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93.3%,问卷设计咨询了齐齐哈尔市高校体育教师的意见。

3.访谈法

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采用走访的形式征求齐齐哈尔市高校体育部管理人员、学校体育教育学专家、高校体育教师教练员等的意见和看法。

二、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分析

(一)领导因素视;有13.4%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重视;有11.6%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较重视;有36.6%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重视程度一般;有38.4%的教练员认为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不重视。

(二)经费因素

表2齐齐哈尔市5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来源主要途径被调查的5所高校全部就是靠学校拨款,在经费来源渠道如何拓宽是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训练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课余训练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不可能的,而目前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是制约齐齐哈尔市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场馆因素

表3教练员对场馆满足程度的调查

由表3可见,有10%的教练员认为场馆很充足,有18%的教练员认为基本满足,有34%的教练员认为基本满足,这三者相加,也就是有62%的教练员认为场馆能够满足需求,调查说明近几年,国家、人民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投入力度的加大,许多大学自己兴建了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

(四)教练员因素

1.外部因素要影响要素,75%的教练员认为奖励制度是影响他们执教积极性的重要因素,68%的教练员认为经费投入的多少是影响他们执教的重要因素。

2.内部因素

表5关于教练员付出与奖励相符程度的调查

由表5可见,27%的教练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回报不相符,45%的教练员觉得基本相符,28%的教练员觉得很相符。如果一个职工对自己的劳动报酬满意,他会感到自己已受到公平的待遇,因为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如果不满意会产生愤愤不平的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五)学生因素表6训练队学习的影响程度调查生认为训练比较影响学习,15%的学生认为一般,7%的学生认为不太影响,5%的学生认为不影响。总体来说,有73%的学生认为训练影响学习。高校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特别是理、工、农、医类,除理论课外,实验课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训练,这必然对学习成绩产生较大影响。

三、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策研究

(一)促进开展高校课余训练,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导重视,支持是关键

2.高校应注重普及发展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建立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二)拓展经费来源,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三)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充分调动教练员的执教积极性

(四)激发学生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软环境较差,各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2.齐齐哈尔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行政拨款。

3.随着经济的发展,校近年来在体育场馆方面投入增长较快,已能初步满足课余训练的需要。

4.齐齐哈尔市各高校教练员待遇较差。

5.学生参训积极性不高。

(二)建议

1.促进开展高校课余训练,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领导重视,支持是关键;高校应注重普及发展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建立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2.想法设法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探索出一条社会化、市场化的解决途径。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体育训练 大学生 兴趣培养 方法途径

体育训练兴趣是指学生对于体育训练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并对其表现出不厌烦、不讨厌、喜欢等情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社会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的体育课程已经与学生的未来联系了起来。虽然现在高校的体育教育越来越丰富,但仍有许多学生存在厌学的情绪,这也导致了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处于低水平现状的原因。怎样提高大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是每个高校都应该沉思的问题。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因素

(一)体育的教学条件较差,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

大学生的体育训练不光包括训练教学,更重要的是课外训练活动 。因此,体育训练场馆的设施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高校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生源也逐渐增多,大部分高校相对于体育,更加注重文化课相关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对于体育训练的场地、设施、器材等投入不够,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原本对体育训练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方法、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高校对于体育教学并没有专门的教材和讲解,只是单纯依靠老师,通过老师的指导教学来完成。因此,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而众所周知,只有对该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它,学生才可能对该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再加上高校的教师都以传统的言传身教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性。这使得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欲望,更何况是学习的兴趣呢?

(三)体育训练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不足

在当前社会,我国高校的的体育训练形式单一,思想观念也较为单一,这就导致了老师与学生对对于体育训练的重视与认知不够。而事实并非如此,体育训练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但很多的学生并不重视体育训练,他们多是注重学习,或是在学习空余时无聊的生活着,进行着不规律的作息,很少有人能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因此,学校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到体育训练的好处,让学生对体育项目有一定的理解,让他们从思维、意识上改变,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训练兴趣。

(四)体育训练的技术掌握力不够

影响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还有一个方面,即体育训练的技术。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中才能体验到该技术的乐趣和魅力,从而产生兴趣。体育训练的技术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训练态度的掌握程度和体育训练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当前高校体育训练的技术,设备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力不从心。

二、培养高校生体育训练兴趣的方法。

(一)加强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意义方面的教育

体育训练是大学生主要课程之一,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身体素质打上良好的基础,并且与学生的未来密切相关,但很多学生并们有重视体育训练,对它的意义与认知不够深入。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教育体育训练对学生的重要性,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了,身体才能行动起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当中,老师应当结合实际,重点说明体育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改变课程中的单一性,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改善体育训练的场地、器材和设施。

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设施的完善对于体育的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设备齐全,设施完善,才能对学生的训练做出第一步的准备。器材的完善能为学生的体育训练打下基础,体现高校对学生体育项目的重视。因此,高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配置体育器材,不断改善和完善配套措施,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兴趣。

(三)丰富、创新、改善教学内容及方法。

体育训练的教学内容要从多方面考虑,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身体素质、爱好、技能掌握程度等都应该被考虑在内。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需要,对待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跨出的第一步进行帮助与保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多次采用竞争的形势增加练习次数,激起他们的好胜心与斗志,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的。

(四)融洽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来源于老师的教学,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老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需求并因此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而学生以可以由此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重视,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与信心。因此老师应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体育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就要求老师的思想观念,业务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管是思想还是业务素养。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就意味着教师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有重大。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事业心,以身作则,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并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引导和激励学生。在担任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时,要求教师必须有高知识水平和层面,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来传授给学生。增强自身知识素养不仅是适应时展,同时也是为了保持自己课堂的主导地位,更好地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信服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六)建立评价、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兴趣。

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定期的评价能让老师知道自身的问题,好的评价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坏的评价能让教师及时的改变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而激励则可以让师生产生自信心和动力。同时评价激励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加深双方的信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师生的积极能动性,实现学校的最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小结

在现阶段,由于高校办学的各种条件限制,使得学校对于体育训练的关注点不够,设施、器材不完善,教师的意识、教学方法不够创新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缺乏兴趣,积极性较低,从而不符合国家对于人才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重新审视体育训练的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而教师也应该改变观念不断完善自己,构建和谐的师生环境,正确的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易晟江.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15期.

[2] 孔洁.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途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2期.

[3] 夏贵霞,舒宗礼,夏志.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年2期.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3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治疗、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枣庄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每周平均参与课余训练的人数、次数、时间、选择项目、制约要素等进行调查分析,揭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存在的问题,为我院实施课余训练的科学管理,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课余训练 实践能力 技术技能

一、前言

课余体育训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时间体育课效果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和技术,同时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改善体质健康状况。课余体育锻炼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可以在灵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或巩固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优秀的品质,发展自己的个性。其次,课余体育对学生身心的改善有着比体育教学更优越的条件,其时空的广延性与灵活性,运动内容、形式和方法的主体自觉性,为充分实现个体的体育价值目标提供了便利。最后,课余体育训练的文化价值除了它是构成教育和体育的组成要素之外,更为鲜明的特征是,具有较广泛的体育素材的选择性与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课余训练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利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巩固、提高和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独立能力的一项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它与专业运动员训练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可与锻炼有着本质的区别。胡海鹰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的现状与思考》中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体育水平普遍较低,课改后体育术科课课时减少,体育专业技术技能考核具有随意性,学生利用课余进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较少。目前,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技术规范、动作质量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的能力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趋势,这为体育学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每周平均参与课余训练的人数情况。通过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四个年级在校生180人授课日(周一至周五)和双休日课余训练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授课日学生课余训练的参与率为75%,其中男生80%,女生65%;双休日的参与率为31%。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每周平均参与课余训练的次数情况。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每周平均参与课余训练次数的调查统计来看,有15%的学生达到5次以上,21.7%达3-4次,38.3%达1-2次,还有25%的学生未参与课余训练,尤其女生占得比例较大。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每次参与课余训练的时间情况。从每次课余训练的投入时间分析可看出,一方面由于学生课余训练的时间短,活动少;另一方面是课余训练缺乏组织性,学生尽管参与但显示出随意、松散,这就不能达到巩固与提高课堂学习的技术动作,就不用说如何提高学生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运用能力了。

(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选择的运动项目以内容情况。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主要都从体育竞技、健身和娱乐普及率高的运动项目中选择训练内容,有的也凭着爱好、兴趣和场地器械去挑选课余训练项目以及内容,有的则以本学期术科技术考试课程为内容。男生选择率列前的项目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而女生则是以健美操、羽毛球、排球、体操为优先选择对象。

(五)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的因素。在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的各因素中,学习心态占68.3%,因为近些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和学习意识、动机等普遍下降,他们往往凭着一时兴趣和学习中积累的点滴经验去应付课余训练;另外,无人指导占68.3%,场地器材设施占63.9%,运动承受力占52.2%。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使学生在练得时间、条件和选择训练项目上受到局限,无形中也影响和降低了他们的主动、自觉参与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枣庄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人数较多,其中,男生参加率高于女生,但经常锻炼的人次也较少,这对巩固与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有重要影响。2.枣庄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个别项目的体育场地设施配备比例失调,给学生课余训练增加了困难。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择训练的项目及内容,主要倾向于球类等竞赛、健身、娱乐的集体性项目及内容,而参加各门术科课的训练意识、动机和能力普遍较差。4.由于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新生的体育基础和训练知识普遍较差,加上对他们入学初期课余训练的诱导教育少,使学生课余训练长期处于自我探索和盲目训练中。

(二)建议

1.体育学院要加强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规定,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增强课余训练的意识。2.学院要加大场地器材的建设和发展,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余训练提供良好的外界条件。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提高参与课余训练的意识,尤其是各门术科课的训练意识。4.体育学院要加强对学生入学初期参与课余训练的诱导教育。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学校体育工作条例[Z].1990.

[2] 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开展课余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Z].1996.

[3] 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体育老师 运动类课程 教学建议

本文对小学体育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小学的体育课程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这门运动类课程,并对小学体育的课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在校学生进行体育课程训练的必要性

(一)能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提高

现在无论是工作和学习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其中小学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这样使得小学生的健康也很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但是通过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可以在和谐、团结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得到身体的放松也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增强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永远是以自己为中心,很少人能够主动地为别人着想。但是体育课程的很多运动都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就能够锻炼这些小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合作和协调各个队友的关系,才能良好的完成任务或者赢得比赛。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学生,要学会尊重、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二、如何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这门课程

由于现在很多小孩都不太喜欢运动,更加不喜欢上体育课,所以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于体育这项运动的兴趣爱好,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去而不是让老师进行逼迫才会进行体育课程的训练和听讲。

现代的教学是人性化教学也就是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培养,体育老师和小学生是小学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为了小学体育课程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尽量协调小学体育课上的师生关系。现在小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因此体育老师在进行教授体育课程时,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主动融合在学生中,善于和同学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让老师与学生上课的气氛比较融洽。体育课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在的感受到老师所讲到的知识,所以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体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每个动作细节。

小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任务能否按照进度完成,教学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标准。所以,小学的体育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器材、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内容等这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下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尽可能采用最为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小学生的体育课程的开展,对于以后优秀的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发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阶段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相同,加上他们对于体育的爱好程度也有很大区别,所以进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授时,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进行训练。

(一)给小学生灌输学习体育的必要性的思想,讲述学习体育课程的各种好处

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参与体育活动的训练和学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学生的课余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是有关于体育的课余活动却是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小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种问题,小学体育老师可以在进行体育的理论知识的讲述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学习体育课程的必要性,或者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学习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对别的学科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进行适当的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没有发展完全,所以力量素质相对于青少年来说还比较差。对于小学生这种生理特点,小学的体育老师应该制订需要力量比较小的训练计划,这样才能在小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范围内对他们的身体进行锻炼。

耐力是小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所以在小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不应该安排过于需要耐力的运动。但是耐力素质是体育训练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素质,所以我们在小学时期也需要进行耐力的培养。只不过我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够一下子就超过小学生的身体负荷让他们进行耐力过大的体能训练。

每个人的柔韧度在小学时期是最好的,小学生的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远远大于青年人。对于所有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他的柔韧性就越好。因为小学时期的柔韧性比较好,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小学生柔韧性的训练和加强。

小学体育是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正如伟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小学体育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向小学生讲授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锻炼同学们的身体,并且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的观念。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于一个小学生今后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练习指导法;体育教学;体育训练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学改革要从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着手,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体育训练内容。中国是体育强国,体育大国,多年来,奥运健儿在全球取得的奖牌数已经说明,中国人的整体身体素质有大幅提升咱1暂。但体育教学改革不应止步于此,应该继续探索研发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练习指导法就是一种高效的实践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用练习指导法,可提升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吸引更多人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强身健体,预防各种疾病。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指导法的作用

(一)练习指导法的基本概念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练习指导法有两个层面,一是练习部分,二是指导部分。所谓指导,就是教师通过语言与肢体的双重表达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错误习惯,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运动技巧。练习指导法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知识与训练要领,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不停反复,循环锻炼某一个分解动作,直到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和神经记忆咱2暂。练习指导法不仅适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领域,也逐渐被其他的学科使用,比如音乐、美术教学等。就算在体育训练中,练习指导法在不同类的体育项目中也各有侧重点与具体应用方法,比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体操等。练习指导法以教师为主,体育教师需要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来达到重复动作的目的,在指导的时候要给学生传授必要的动作技巧和要领,合理地分解一整套动作,应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习惯咱3暂。体育训练与教学中的练习指导法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练习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分析法、动作分解法以及重复练习法,都可以被学生吸收,并扩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强身健体的同时间接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合理设置体育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用练习指导法要注重合理安排训练或教学的内容,其中又有很多层面需要考虑。首先是训练的内容要由简单到复杂,对于一整套复杂的动作或技能,教师要负责把这些动作分解,然后逐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与纠正。其次是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条件,普通的高校学生性格各异,年龄也有差距,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比如同一套分解动作,每个学生的完成度有高有低,这时候体育教师就需要抛弃单一化的评定标准,根据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适当降低要求。体育训练的器材也要合理选择,在使用不同器械时,保证学生的安全性是第一要务,指导学生时也要对他们灌输安全意识,教会学生安全操作和使用各种训练器材。对于专业的比赛选手和普通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因材施教,科学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提高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强身体素质是主要教学目的咱4暂。对于专业的比赛运动员或高校的校队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则是重要目标。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恐惧或厌烦心理,缺乏积极性,这一点也是高校体育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设置灵活的训练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练习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增强学生身体机能

高校的学生面临人生中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点,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运动机能,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高校养成的良好习惯也会延伸到毕业后,运动的意识和热情能保证学生步入社会后有一个好身体,健康的运动习惯,从而为稳定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提供保障。现在很多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对体育锻炼还抱有抵触心理,害怕参加运动,这种消极的运动意识是导致身体机能差的主要原因咱5暂。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积极推广使用练习指导法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战胜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解决了,身体素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体育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调整心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除此之外,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还能培养积极阳光的性格,增强自信,提升社交能力。教学统计数据显示,使用练习指导法的高校与没有使用该方法的学校相比,前者的学生体育成绩有明显提高,体育成绩的提升也就可以表明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练习指导法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量,量的增加势必会带来质的进步,身体机能自然而然就有所提升。

(四)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高中时期繁重的课业,严格的时间安排使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运动。体育课更是一种摆设。因此,到了大学,很多学生也就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不仅如此,很多人对体育锻炼持有消极态度。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科技产品和虚拟网络平台,比起体育运动,大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网络上,比如玩电子游戏,刷电影电视剧,参加社交平台上的虚拟社交咱6暂。除了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之外,部分高校体育老师对于学生也不够严格,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训练不重要,参不参加无所谓。体育课的很多功能和作用都已经丧失。练习指导法是一个高效且实用的体育教学方法,这个方法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有频繁的互动,很多老师在分解复杂动作的时候还会自己编写一些朗朗上口、好记易懂的口令或口诀,帮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这样的体育教学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可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致和兴趣,适当远离网络,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社交能力。如此既能推动大学生的生理发育,也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发育。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练习指导法的现状

(一)指导方法与渠道需要更加完善

高校体育教师对于练习指导法不够重视,很多教师还是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教上面,而不是练上面。每个体育教师对练习指导法的应用态度也不一样,有的教师放任学生自行练习,有的则是在一旁指导,有纪律有规矩,这样就导致出现了高低层次不一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也悬殊较大。当前的练习指导法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师的注意,忽略弊端,盲目跟风地使用练习指导法将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咱7暂。还有一些高校体育教师不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结合、交叉使用,导致教学方法与具体课程环节脱节。部分体育教师对于练习指导法的态度不严谨、不端正,缺乏敬业精神,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是散漫放任,导致学生对于练习指导法的感受不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需要革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主要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到真正实践的环节,则是学生自由练习,自行安排时间。这种教学模式就导致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脱节,学生无法自行将两者结合起来。练习指导法则可以避免这种现象,该方法将动作分解,把每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相结合,分步骤进行教学和训练。但是高校体育教师目前在应用练习指导法的时候还是不能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不能真正发挥练习指导法的优势,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近年来,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倡高校体育教师应将教学与练习和训练结合起来,这也正是练习指导法所注重的教学模式,对于这个要求,很多高校教师都未能达到标准,因此也未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水平。

(三)对于新课程新教学方法的开发不足

练习指导法不仅可以应用到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最重要的是该方法更适合用于去开发更多新颖的体育课程和训练项目。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不足,对于研发新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咱8暂。为了扩大练习指导法的应用,发挥其最大功能,教师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有待提高。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应用练习指导法的时候只涉及很浅的层面,没有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学生的反馈,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也限制了体育教学水平的进步与提高。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练习指导法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训练的成效,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层面应该设立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应该要求学生给教师评价,教师之间也应互相评价。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提升教师研究教学方法的积极性。教师对练习指导法有了深入理解才能将其高效地应用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和训练中,切实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加大力度宣传和应用练习指导法

练习指导法目前的应用还不广泛,高校和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练习指导法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使用。体育教师在具体应用练习指导法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其中的利弊,并与其他教师或与学生沟通交流,实时改进。应用练习指导法也是改进完善该方法的一个手段,任何一个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课程要求以及教学大纲的变化,教学方法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咱9暂。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高校教师使用该方法就是在推进练习指导法的进步与革新,以使其更符合教师、学生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运动水平的目的。

(三)采取措施发挥练习指导法更多的影响力

练习指导法对于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对练习指导法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确课程大纲的要求,如此才能更高效地发挥练习指导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作用,增加学生的运动量,提高运动积极性,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练习指导法还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克服对体育锻炼的排斥抵触心理。高校体育教师认真研究和应用练习指导法还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培养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师使用练习指导法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训练技巧与动作要领,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练习指导法的应用与普及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健康强壮的人才,从而提升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春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现状与改革路径[J].新乡学院学报,2021,38(09):69-72.

[2]杜晓旭.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持续改进体系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2021,38(09):73-76.

[3]王浩,袁红,冯洪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1(04):95-98.

[4]和琴语.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7):156-157+160.

[5]樊红岩.疫情期间高校体育活动安全措施及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9):19+34+131+196.

[6]高小爱.全民健身时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7):238.

[7]柳峰.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指导法的作用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6):155-156.

[8]张高参.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指导法的重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8):82+84.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6

一高水平运动队对高校的现实意义

1推动并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自建立以来一直是高校体育工作中最引人瞩目的,也一直是各校间文化交流的良好途径,其训练和比赛总是吸引众多的眼球。高水平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出色的表演已经超越体育与艺术本身的魅力,参与其中的人们或多或少地从中获得快乐,获得流畅体验。美国的4000多所大学几乎全部参加高校自己的联赛体系和体育组织系统,2000多所大学参加NCAA联赛的DivisionI、DivisionII、DivisionIII比赛,项目超过20个,社区学院也有自己的体育联赛。学校通过参加联赛活动带动校园文化,包括拉拉队、球迷协会、体育宣传等并形成特色,而所谓的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往往就是从这些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的。这在国内的许多大学里也是如此,高水平队的任何活动和举措都像一股飓风影响着校园的人们,因而正面引导下的热情所转化的文化力量足以推动整个校园文化更加繁荣。

2创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知名度

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品牌知名度在扩大生源、推动就业、提升学校层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体育活动的高曝光率和媒体的广泛介入,使得大学间的体育活动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那些有传统影响力和广泛学生基础的项目。事实也说明因体育竞赛成绩优异而加快提升知名度的学校已有许多,例如,华侨大学、浙江大学等因CUBA而名声鹊起,成为众多学生向往的高校;北京理工大学由校足球队参加中甲联赛而名扬国内。

3带动其他体育项目的开展,促动普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工作要上层次需要抓手和领头羊,而竞技体育往往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目标,所以高水平运动队自然成了首选。实践证明许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面旗帜。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一是促使学校确立其重点发展的特色体育项目,使之在重点建设过程中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开展模式。这对其他项目的开展与管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二是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展示,集聚学校师生的关注,提高学校上下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度,有利于整体体育工作的开展。三是强化了体育宣传力度,浓郁校园体育氛围,增强师生对体育的兴趣,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体育参与度,进而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规模和成果,足以让人们自豪。然而20余年的历程就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目标而言似乎不够理想,真正从普通高校中走出的顶尖运动员屈指可数,大学完全靠自身培养世界冠军似乎难度极大。从培养大学优秀体育人才而言也是不够成功的,校园里走出的学生运动员与理想中的、集教体优势来培养的优秀人才标准也渐行渐远。

1建队目标模糊,缺乏长远科学规划

发展至今,我们必须反思一些问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顶级运动员,还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1986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和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从以上目标不难看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职业竞技选手。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众多专家学者以高校不能培养出顶级运动员来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倍加质疑。深入分析发现,在当前体育部门统摄一切优质体育资源(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场地设施、参赛权利等)的情况下,高等院校要靠自身培养出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难度就有点像在沙漠上建绿洲。我们研究发现由于许多学校对建立高水平运动队认识不清、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发展规划致使建设目标、效果与期望极不相符,造成“高要求、中水平、低管理”现象,诸多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2“学训矛盾”仍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实践表明,要使运动成绩达到较高水平,必须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学习时间。这给运动员带来的“学训矛盾”十分尖锐。对于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来说,由于文化基础差,运动员在初高中毕业后,进入高校能深造的专业面非常狭窄。训练与竞赛的投入使许多运动员无法正常完成所修学业,许多学生运动员毕业获得的文凭含金量极低,近乎假文凭,从而导致再升学或就业渠道更窄,如此也形成恶性循环。一部分运动员为了学习文化不得不放弃训练和比赛,运动技术水平停滞,备受教练和学校的冷遇。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主观上缺乏对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尚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动机、兴趣。在客观上,学校还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机制,特别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缺乏一套符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教育培养体系。

3高校高水平教练员的相对缺乏

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证明,一支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工作必须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单一的主教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科技、专业性强的运动训练要求,需要不同门类与职责分工的助理教练共同协作来完成复杂的训练任务。而且执教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比赛的教练员必须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否则只能是浪费优秀竞技人才和资源。但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27.03%的教练员是由普通体育教师担任,这些教练员多数是普通体育院系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只有部分重点高校的教练员有国家队运动员的培养经历,仅占总人数的2.7%。大部分的教练员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高水平竞技运动经历或实践匮乏,很难担当起指导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职责。刚率领华侨大学夺得第七个CUBA总冠军的主教练林小霖说,在CUBA赛场上,如果两个队的实力相当,专业教练带训的球队获胜的几率要大得多。CUBA要想更好地发展,最好由专业的教练来带训。他的话也许有些片面,但这就是事实。当然高校自有它的人才管理要求,如学历、文凭等基本条件。大多数专业教练普遍不具有高的学历,因此常常被排除在外,以至造成目前缺乏高水平运动队专门性指导人才。

三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水平运动队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实施长远发展规划的保障与管理体系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高水平运动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应从学校的财力、办学实力以及学校对体育学科的期望和重视程度等多个方面加以考虑,并把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目标、运动员的人才培养计划、招生规模、运动队的数量、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级别等要求,列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体育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建立科学系统的规划实施保障与管理体系,维持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长远健康发展。

2高校应健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知识结构,增设相关教育类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和增强就业、择业能力,指导他们制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运动员应努力掌握过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本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人生发展观念。

3加强“自我造血”能力,优化经费来源途径和管理模式,保障高水平队建设持续发展

目前高校高水平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拨款,大部分高校只能保证现有普通运动队的训练竞赛运行。因此经费问题一直是直接影响高校高水平队生存的因素之一。在美国大学里一般有专门的AthleticDepartment,是专门为学校的校队服务的部门,其中有财务、训练、竞赛等管理人员。为此我们要打破封闭、单一的学校投入经费模式,借鉴国外成功模式,吸引社会与企业的参与,争取与社会多方面联合办队,尽可能发挥各自优势,互惠互利。

4宏观调控项目设置

教育与体育主管部门及地方省市应以全局观考虑项目的设置,防止全线发展且低水平的重复。各省市、高校对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多种因素,特别是本地区的竞技体育优势或潜在优势项目,以及易于市场化运作资质高、有影响力的项目,还要兼顾学校的长期经办能力,切忌盲目设置、浪费资源、做面子工程。

总之,我们对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存在的目标规划、招生培养、经费保障、项目设置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借鉴美国高校体育运动队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更为实用和新颖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期望为促进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完善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提供建议。

作者:李震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卢黎东.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