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数字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数字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数字化

公共管理数字化范文1

城市的管理水平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与社会发展相符合,它必将成为当下城市管理者的理想之选。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理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达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的目的。而数字化城市管理便是一种借助高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处理对社会公共利益及人民群众利益有直接影响的城市公共问题,以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及管理体制革新的管理方式,它的出现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鉴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升高,城市管理问题也接二连三的涌现。由于城市管理问题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已然无法适用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呼吁城市管理进行技术创新。数字化城市管理可借助多项数字技术的使用完成对管理目标空间上及时间上的精准定位,缩减巡查及处置人员,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终推动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由此可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推行对于城市管理方法、技术的创新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特别重要的。

二、当下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公共机构职能重叠,办事效率特别低

就我国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而言,它们所具有的职能重叠及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是特别严重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公共机构职能划分不明确;其二,机构改革不彻底;其三,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其四,基础机构认识不正确;其五,内部诸多因素的制约等。

(二)发展不均衡,资金短缺,高科技人才匮乏

事实上,我国城市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基层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却特别低,同时各机构间还存在发展极不均衡的情况。大多数机构没有,抑或仅有特别有限的可利用专项资金。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人都知道:信息化建设除了开展项目时需进行一次性投入外,还应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设备的更新等,这些均需要资金,所以政府的投入及支持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此外,我国高科技人才匮乏这一现状也给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阻碍。

(三)数字资源未进行统一的规划,未实施相应的整合

城市数字化属于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其信息量特别大,同时其信息也来自许多部门,因此其信息整合的任务便特别繁重,当然所牵涉的范围也特别广,比方说软件、人才及服务等等。现实生活中,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机构在实际管理时均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展开信息化建设的现象,尤其是市政、交通及公安等机构,创建了诸多面向行业主管机构的纵向信息项目,此类信息化项目均由机构自主决策,各机构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最终便导致了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缺少应有的共享机构及信息交换平台的局面出现。

(四)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

众所周知,公众需求系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然而我国在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的情况,就算是基础的数字化对外服务组织,其员工的服务管理意识也亟待提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传统政府机构受强化管理、弱化服务意识影响特别深的原因造成的。

三、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效率提升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数字化城市管理所牵涉的内容特别多,它不但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各政府机构,同时还涉及了人员及职能的整合。完备的体系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可靠前提及有力保障,而先进的技术则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手段。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有序开展,政府理应统一牵头,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如此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鉴于搞好数字规划系数字化城市创建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其也属于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城市管理者理应展开统一规划,解决管理及标准等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推动中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城市公共机构职能,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

为了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城市各公共机构不但应改掉机构繁多、人员冗杂及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足,同时还应优化机构自身职能的划分,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理应以数字化城市政府机构为着眼点,优化城市政府机构的性质及职能,促进机构管理层次扁平化,优化对外服务窗口,促进机构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强化城市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促进其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群众满意系数字化公共机构服务管理理念的重心,数字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均应围绕群众满意度展开。鉴于群众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提出的审美、服务及产品等诸多需求,所以,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理应于强化服务管理意识及提高服务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群众服务管理,明确关键服务管理策略,并借助各方面的创新提高群众对自身服务的满意度,最终促进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强化城市管理团队信息素质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人才

数字城市并非仅牵涉技术及工程,它属于一个兼容性特别强的概念,主要涉及如下领域:其一,技术;其二,管理;其三,人文;其四,经济。数字城市建设并非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备的简单堆砌,它更重视体制的改革及机制的改革,以对现行政府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及行政流程展开重组及再造,让它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进行更好地运转,所以管理团队的信息素质建设所具有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者还应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行信息化要求为依据组织及协调管理。此外,信息技术人员还应给予业务工作应有的重视,并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数字城市化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城市管理属于时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当前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障碍重重,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前进,相关部门理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兆喜,方伟. 城市公共管理的新课题――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J]. 江苏科技信息,2007(16);

[2]叶裕民,皮定均,王冬岩等. 数字化城市管理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叶裕民,数字化城市与政府治理创新[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公共管理数字化范文2

本模块通过为学员介绍长庆井、站、管线等生产基本单元的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油区主要道路设置的电子路卡。教师通过运用动画演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调动学员学习兴趣,让学员发现并体验到传统巡井变成电子巡井的优越性,体会到在油区关键路口安装电子路卡后,在可疑车辆进入油区后能进行预警的功能。

2数字化管理系统

是长庆油田数字化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对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模拟演示,使学员亲身感受到长庆数字化生产管理实现的电子巡井功能、生产过程管理智能化诊断功能和表格自动生成功能。并切身体会到建立全油田统一的生产管理平台的优越性,所达到的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3数字化场、站建设内容

是指油田数字化井场、增压点内安装的自动控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以及执行控制设备。通过给学员介绍设备名称、安装位置及使用的主要功能,最大程度贴近现场生产过程。通过大量的现场图片、多媒体和视频短片向学员全景展示长庆油田数字化的建设现状。

4数字化场、站参观学习

由于转岗员工对油气生产现场了解较少,开展数字化井场、增压点的参观学习就尤为重要。长庆培训中心有自己的实训场地,可以进行采油、采气、集输流程工艺的现场实训。让培训学员看到数字化井场、增压点及自动控制设备,对采油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实地体验长庆数字化油田的发展变化,为他们下厂后更快、更好的适应油田数字化的工作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5数字化管理新技术

通过给培训学员介绍长庆油田在数字化油田管理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让学员了解到长庆油田通过不断优化地面工艺流程、优化地面设施、优化管理模式等方式,达到提升工艺过程的监控水平和提升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的目的,也可以让学员感受到长庆快速发展的步伐,体验到身为“长庆人”的自豪。

6教学反馈

公共管理数字化范文3

【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 数字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施工过程以数据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方法就叫做建筑施工数字化管理。为了安全且及时的达到目标,在施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施工项目的数据和预算做出合理的剖析,要对施工的全程制作一个基本的流程图。为了提高管理建筑施工过程的效率,可以在信息化项目中运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同时结合数字处理机制,并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一、 中国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决策和调整滞后

由于中国的大部分建筑企业不能够推陈出新,仍选择运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建筑管理模式,降低了整个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传送信息能力,而且影响整个建筑公司的计划和决议。在规定时间内失去了其效用,由此计划和决议没有得到基本信息和数据的支持。所以,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决定只能依靠自己多年的经验,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整。

2. 成本的控制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大部分对建筑过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造价没有做详细的规划并进行系统的管理。在许多较小的支出或结算上都不在意,也没有做详细登记。从而致使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常常不能掌控成本,也不能准确的测算出工程的造,造成企业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 信息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工作特别繁琐,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会形成很多的数据和信息。而在未来的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控制成本造价、拟定工作计划、分配建筑材料等决策时,都要这些数据和信息。在工作过程中,如果缺失了这些数据信息,那么整个施工的运转将进入崩溃状态。目前,我国大部分施工企业还在用简单的笔和纸这种古老的方法记录这些管理数据和信息。这将致使施工建筑公司信息储备量匮乏,从而使得建筑施工单位不能进行相关方面的建筑施工检测和计划。

4. 企业管理的问题

工程在进行施工建设时,往往需要施工部门到现场工作。但是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都不会到现场去。如果有必要进行上下级沟通时,通常都会用电话或网络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解决问题的时间可能或造成施工时间的延迟,增加了施工成本,并且不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一旦出现理解错误这样的问题,后果将会无法想象。

二、 实现施工过程数字化管理的具体方法

1. 现场监理控制的远程监控

通过预先设置在对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进行监控的关键点位上安装摄像机和报警探头,把现场施工实况传送到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监理人员根据需要及时存储。若发现违规操作及时抓拍、联动报警并粘贴于监理联系单、通知单上,发送给施工单位要求整改、纠正。特别是在工程工序或部位需要监理时,可实现多工作面、多工序的监理同步旁站。监理只需 1 人查看计算机屏幕即可,省去了较多的人力,且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监理人员在巡视、平行检查时,可利用数码相机将重点部位、关键节点等施工情况拍照后,接入计算机进行编码、配文字说明,形成档案资料与验收记录一并永久保存。在今后需要调看时,可以一目了然。

2. 信息资源共享

因为每个建设工程需要涉及监理的信息多,如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建设项目招投标、合同文件、施工索赔、工程投资与使用、质量测控验收、工程进度、监理资料、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的文件资料等,这些信息量大且十分重要。因此,必须由计算机来辅助管理,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对于不同项目形成的监理档案,可联入监理公司的主服务器,与公司内部其他项目联网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而且公司领导也可通过因特网、宽带数据网,随时查阅公司所监理各工程的基本概况。在建立工程的各种数据、图片,各工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信息库的同时,给予相关指示,从而不受区域、时间的限制。减少了人员,简化了手续,节约了工程监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 计算机处理文档,实现无纸化管理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最终是通过文字和图表来反映的,而文字、图表编印又是工程监理日常工作处理的主要内容,都可用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来处理。按照预先建立的各文档标准格式和内容,将其分类归放到相应的文件夹内。还可利用Windows系统可以使用长文件名的特性,清楚明了地分类存放,便于工程管理和查阅使用。而对于监理月报、汇报总结、演示演讲、专题纪要等所用到的提纲、图示、图解,可用 PowerPoint 来制作。与投影仪配合使用,形成图文并茂的监理档案。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传递来的纸质载体文件,则及时用扫描仪录入到计算机内,形成电子监理档案。

三、 数字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实现多智能体施工

为了实现自身的设计目的或任务内容而单独自主的进行运作的是智能体,可以融合进入自己的周围环境中,也可以在周围环境中获得新的知识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具备学习和判断能力的智能实体。多 Agent 系统是一个有多部分组成的智能计算体系,可以单独进行运作,也可以做到同其他的智能通信。目标是通过无数个小的系统进行协调与沟通,建立一个大型的管理系统,多 Agent 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一个跨越性标志。多 Agent 技术的特点有分散性、自立性、协调性,还具有学习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新工艺、材料、技术都络绎不绝的出现。项目规模范围逐渐扩展,样式种类也越来越多,施工建设工程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在不断的添加。所以,对施工项目在统筹、协调、时效性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就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管理体系而言,工程技术的合理运用是保证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四、 结语

由此可知,数字化管理实际用于施工管理过程的必然性也就毋庸置疑了。随着贯穿于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数字化管理,固然会影响日后施工项目对信息化管理。数字管理系统的产生与应用,将以标准化的管理为基准,更好的施展量化管理理念,同时使信息化的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芬,李逵,宋小虎.分析我国目前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意义[J].吉林交通科技,2011(06).

[2]吕丽芳.分析目前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与国际管理的对比分析[J].山西煤炭,2011.

[3]乔惠利.当代与现代中建筑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2.

公共管理数字化范文4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水平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施工企业负责任的重要表现。我国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向更多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进行学习,并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项目工程的管理是贯穿在工程始终的,因此每增加一种管理方法都会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6个不同阶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数字化管理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中,数字化管理手段是我国建筑企业施工重要的探讨话题,提高建筑施工的管理手段以及推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步伐,我们在建施工程施工中采取数字化管理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将每个阶段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更好的量化分析,需要将每个环节的工程量和内容进行分解并建立模型,那么就可以通过对分解模型的最终数据结果来判断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工序是否符合要求,这就应运而出一种新型管理方式----数字化管理。

1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概念和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一系列数字化建设举措的实施,在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我们把所需要的建筑工程设计出来,然后再通过对施工材料的一系列加工得到最终的产品就是建筑物,那么在这个复杂的产品制造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效的进行管理进而使得产品的质量更好。而我们通过对这个过程一系列数字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指导管理的手段就叫做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施工管理是以建筑工程数字化为基础,运用数字化的手段整合信息并在完整的信息处理机制下进行运转的建筑施工管理方式。数字化施工管理主要用到的是:项目结构分解理论即WBS;过程管理基本作法PDCA;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控制体系;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规范这四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这些方法,对其中的一些理论进行改进,就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出一套完备的理论依据,同时使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成为可能。无论什么管理形式和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目标,数字化管理的目标也是提高施工质量,促进建筑企业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系统是能够建立起来并运用于实际工程的。这种系统的建立和和运用也是实现建筑工程高效、高质量施工的重要基础。

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具体分析

2.1对建筑工程进行结构分解

在建筑工程刚开始的时候,要根据结构分解理论对施工的整体结构进行细化和分解。建筑工程的分解要按照总的工程量以及施工的主要内容进行,并不是随机分配或者毫无规则进行分解,这样的工程分解是毫无价值的。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分解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工程进行模块划分的过程,通过模块划分将每部分进行编码,每一块模块任务完成后方可进入下一模块。

2.2确定每个分解模块的特征目标

每个分解版块一般都是由施工效益、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组成的。其中的施工效益由施工所花费的成本、整个工程的产值以及施工的利润等数值进行确定;其中的施工工期一般根据绝对工期以及相对工期的数值进行衡量;施工质量的评定主要按照检查数值的标准值和检测标准确定。这些数值的确定和衡量都是依靠PDCA管理法进行,所有的特征目标确定之后就可以投入的下一阶段的工作。

2.3施工管理阶段

在基本了解施工内容和施工工程量的基础上,会对工程进行分解和特征目标的确定,然后就会进入到施工的管理阶段。施工管理也是按照过程管理的思想作为指导,各项施工内容和施工计划也都开始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各项工作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并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控制,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4施工过程的检查工作开展

PDCA过程管理法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开始之后要做好各项监测和检查工作。要将施工的基本情况和每一次的检查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由管理者根据检查数据指标分析确定施工质量并及时跟踪进一步的施工情况。检查数据总结也是围绕施工效益、施工工期和施工的质量进行展开,通过这阶段的检查数据和各个模块的特征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很多有益的信息。

2.5项目自检和处置阶段

通过上一阶段的检查数据对比分析就可以总结出施工每一个环节的问题,我们应该清楚什么要的检查数据结果,就会是什么样的施工质量,只有符合标准的施工数据才可以证明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对于有问题或者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施工环节和施工工序,施工单位首先要进行自我检查,并且找到形成问题的原因,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2.6项目循环和整合阶段

在每一个分解模块的施工任务和施工目标完成之后,就要将每一个模块进行融合并进行综合管理。最终的数据汇总分析是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整个过程都会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变得更具说服性和科学性。最终的模块整合,使得每一个模块的特征目标整合成一个项目工程总的特征目标,最终的特征目标分析数值也可以反映出整个项目工程的总体施工情况。

3结束语

建筑工程在新时期的更好发展,企业除了对外要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建造出更高质量的项目工程以外,对内还应该加强管理,创新当前的项目管理手段和方法,寻求更多有利于工程进度提升,有利于解决阶段性施工问题,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数据化管理是一种基于数据整理分析的管理方法,主要的数据分析都和工程的造价管理相联系,更好的将工程的每一个部分检测进行量化,进而可以更好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最快速的反应。

参考文献:

[1]王胜军,刘富强,王宁波.基于BIM技术的抽水蓄能项目建设集成管理研究[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5[C].2015.

[2]刘国兴,芦亚东,轩艳群.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8(13).

公共管理数字化范文5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各级公共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为开展大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在某些方面也暴露出低水平重复建设,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滞后。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从公共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出发,阐明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总体原则和管理标准。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莫翔伶(1972-),柳州市图书馆馆员。 近年来信息化图书馆及公共教育极速发展,特色数字资源成为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引进各类数字资源,开发特色资源系统和数据库,使各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迅速发展。但据调查表明在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收藏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中,各公共图书馆引进或自建的资源数据库除少数利用率较高外,大部分利用率并不高,有的甚至闲置不用,从而导致数字资源出现冗余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发生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是数字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本文从建设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必要性出发,概述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原则和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内容及意义。

1 建设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必要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与传统的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源的管理有所不同。第一,对象不同。管理的对象不再是固定的物质对象,而是以信息数据格式存在的,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第二,流通渠道的变化。管理对象由特殊的存储介质来进行存取流通,可快速传播,更新动态交互。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数字资源管理的特殊性要求在数字资源的组织方面实现分类体系的统一,以便于不同类型数字资源之间进行畅通的数据交换。在实施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过程中采取一致性规范的输入和输出标准,以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的互联与交流。实现数字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是提高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共享的前提条件,建设数字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对规范标准化管理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极为重要。

2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原则

2.1 科学定位

标准作为执行的具体依据,必须具有科学性,应立足于图书馆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服务行业的职能需求。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相关的技术不断更新,比传统纸质资料时代明显的加快,开发、整合具有特色的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工作更加需要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不断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2 权威认可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涉及范围面广,需要权威性的标准支持和配合,否则,免费开放就很难得到保障,在实施和推广的过程中,更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

3.3 协调共享

要实现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共享,就必须坚持协调互联的原则。孤立存在,无法与其它标准协调共存的标准都是很难生存的。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扩大自身生存空间,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走共建共享的道路。资源与资源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馆内部门与部门之间、馆与馆之间都需要协同合作。联合社会力量,提高资源采集、制作、维护和资源优化。真正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传承文明和弘扬文化的职能。

2.4 创新继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设联机检索目录和文摘,提供信息资源的在线查询已成为很多公共图书馆网站最基础的信息服务。我国部分条件较好图书馆都建有在线讲座及视听,在丰富网络资源的同时,有效的满足了大众对各类文化知识的需求。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立足各个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在吸取原有标准精华和有效内容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3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内容及意义3.1 数据存取标准化是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根基

数据是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的最小分子。放眼整个世界的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管理,就能够初步形成共同遵循的标准。其中MARC标准既是图书馆书目数据存取的主要标准,也是图书馆计算机编目所依据的标准。同时作为SGML的一个应用实例的HTML标准及作为SGML的一个简化的子集的XML标准也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存取过程中。两类标准的特点是都拥有SGML的结构化和可扩展性。应用通用的数据存取标准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进行标准化存取和实现数据和数据之间的交换更替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存储格式标准化是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载体

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据主要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资料,而不同数据形式对应着二种以上存储格式。比如最常见的视频格式有MPEG/MPG/DAT,AVI,MOV等存储格式。每一种格式对应的浏览方式各不相同,前台用户在使用数字资源时效率很低,效果很差,为此,规范同类数据统一的存储格式标准尤为重要。例如: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其网站上所提供的文件都是djvu格式。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据存储格式标准化提高了用户在前台的操作效率,节约了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更好的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3.3 数据库标准化是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根基

综合地域特点和本馆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和馆藏特色的数据库,以及学术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目前由于数据库开发商的激烈竞争,数据库的行业标准还没有定论,各数据公司之间使用不同的检索软件,整体混乱,用户又需求恳切,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损失和严重浪费。这种大背景更需要建立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化,为了彻底解决不同数据库系统支持不同应用程序时所造成的混乱现象,应尽早尽快地对数据库标准化进行整合和完善。笔者建议应首先从馆内标准整合开始,减少系统复杂程度,提高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把更多的数字资源业务整合到更少的数据库应用当中。在整合数据库标准化的进程中,为了避免造成数据的不慎丢失,应全面分析各类数据库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尽量做到万无一失。

3.4 数字资源网络建设标准化是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的保障

21世纪网络信息传播能力空前,能够容纳海量的数字资源,这为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是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头戏,更能体现中国文化在网络上的巨大优势。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管理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信息,让用户从计算机上获取大量信息,因此建立资源的网络标准化更能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用。目前,计算机网络不是十分的稳定,很多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还是在一个局域网当中,导致对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病毒的传播,黑客的入侵和不可抗拒等因素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存在。为此在网络上必须建立各种风险预警系统,采取设立高级密码防护措施,加大安全保护是很有必要的。

3.5 共享标准化是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的方向

当前世界各国各级公共图书馆都有自己的数字资源管理体系,提倡以地区级文献信息网络为基础,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的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都将会推动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管理建设的进程。据笔者所知2011年9月,常州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共享平台上线,群众普遍反映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能够获得更多更广的有效信息。目前,各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上还出现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共建共享的主要困难是数据提供商的观念不够开放,因此,逐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共享标准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和任务。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和责任是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最便捷的浏览使用图书馆全部资源。国家每年下播的经费在逐步增加,各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也在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间数字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应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真正做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共建。

参考文献:

\[1\] 裴成发,贾振华,姜云丽等.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调查\[J\].图书馆杂志,2010(10):21-24.

公共管理数字化范文6

关键词:装配 数字化 工艺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107-01

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加工生产已经慢慢向精益化转变,产品的装配情况将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通过对现场装配工艺的改进,使得工艺技术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用于技术创新。使得生产现场操作明确、规范,减少更改和返工,使得生产管理获取实时、准确数据,实现精细计划和科学管理。所以在三维技术的基础上,应用数字化手段来提高装配生产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 装配工艺原状态

装配业务是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这个过程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装配过程要求严格,工艺也很复杂,从设计部门提供设计数据到工艺编制、审批以及归档发放。传统的工艺编制过程中根据装配图纸,编写工艺过程文档,手动统计工艺参数,工作量非常大,对工艺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使用文件的操作者提出了要求。对于新的流程或业务,工艺人员是非常困难在很短的时间来完成编制工作。因此,在图纸三维设计的前提下,确定工艺编制要求,呈现直观的三维结构,提高处理效率,确保产品装配质量。

2 装配技术管理

2.1 建立工艺模型

通过规范操作,使得操作员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保障质量稳定的运行,减少依赖员工的经验,减少技术人员现场协调和指导。通过三维装配环境中,使得BOM装配工艺有了明显的规划,从而更加方便获得相关的组装工序图或模型,通过规划和统计进行自动输出过程。这样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减少二维装配图的时间阅读和分析,通过建立立体卡片缩短工人读图的工作时间,从三维装配环境中改善了现场工艺的可行性和装配过程的准确性,降低各种总结报告的时间,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2 整合工艺资源

通过统一的装配车间技术人员,有效地平衡工作,消除技术壁垒。工艺人员使用唯一的用户名,接受工艺系统中的任务,在统一的界面环境,数据管理和数据库中的共享工作,同步建模技术支持多人一起工作,每个人只需要管理用户角色,这样有效的利用科技资源,平衡工作量,实现工艺知识的经验和分享,进而方便车间生产,高效利用生产资源调配。

2.3 改进工艺规程

通过规范和清晰的操作,减少对人力经验的依赖。工艺人员制定操作的相应步骤,使卡格式规范,同时使用各种直观和方便的方式如图形,图片,模型,动画,让操作人员看起来更加的直观,优化工艺规划的内容和格式,最终实现工艺规程针对工序和计划、操作卡针对工步和操作。更改文本显示技术提供了表达过程信息三维可视化,便于操作的理解,从整体长远过程上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4 统一工艺标准

改变局限于纸质和表格的装配机加工艺不统一的方式,建立适合于电子化和信息化,面向工艺、工序对象的结构化工艺编制方式。定制结构装配和加工两种类型的过程,但每个处理类型值描述组件或机加工操作,对于不同的数据输入格式和内容,输入相对应的内容,同时工艺系统将自动生成所需的统计数据,以获取每个步骤的信息,工人只打印这一步的程序或操作作业指导书便可以进行操作。统一和规范设计流程和程序的输出格式的组装过程,更改原有的加工装配工艺规范格式,把不能满足需求的工艺信息进行重新的填写,使之更能符合计算机系统处理的需求。

3 数字化装配工艺的实现

装配过程中装配工艺的目的是连接产品设计和生产现场实物组装的桥梁。数字装配过程有效地连接制造执行产品的设计和实物组装生产现场,即充分继承和利用数字产品的设计信息,通过在创作过程的设计,为装配生产现场提供必要的和精确的过程的技术信息。

不同部门对过程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部门对不同的要求提供处理信息。装配工作通过计算机系统指令的详细程序,标准作业程序,为操作员提供更直观的可视化工作指示。减少人为因素,更容易地引导现场工人使用。通过目前广泛采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了集成的MES组装所需的数据,MES提供更准确的现场制作等服务,有效地支持MES集成。装配过程通过设计图的三维结构设计,为工艺设计的改善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促进装配科学管理实现精细化。当前装配工艺设计装配BOM为基础的工艺设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利用设计图纸的三维工作指令和可视化技术,改善装配过程中的工艺设计的准确性,完善工艺知识技术的资源库,提高了制备过程的效率,利用系统电子审批和变更管理,提高编制过程的效率,由随后的装配过程模拟,改善装配精度。

一系列的变革可以达到显著的收益,例如实施超前工艺流程的调度,缩短生产准备周期。简化审理过程中的规划,缩短生产准备周期。通过工艺的试生产,指导生产现场,以获得实际的工艺经验,保证了批量生产过程的正确性。电子化管理,实现了设计,工艺,统一的生产数据的有效管理,通过管理数据的共享,批量生产过程符合实际组装,稳定了产品质量,同时直观清晰的工作指示,减少现场协调工艺时间,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4 结语

研究数字化装配技术必须有深入的实验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以实现变革生产方式和方法相结合。但是数字装配技术包括了复杂的工艺知识和人为因素,使得相关人员无法在传统的观念中释放出去,无法吸收先进的装配理念。随着我们国家的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最终将从劳动密集型改为精益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不断提升工艺技术的改革,因此随着数字化装配技术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必将有着很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家坤.基于MBD的三维CAPP系统分析与实施[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