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概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概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概要

传统文化概要范文1

以下是笔者在研究《校雠广义・版本编》之后所得的一点体会。(在阅读《校雠广义・版本编》之时,笔者将其与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及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此将自己的心得献给大家。

关键词:校雠 版本 目录

由于作为《校雠广义・版本编》的著者之一的程千帆先生在三十年代初期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而当时刘国钧先生正在金陵大学为大学生讲授校雠学,为研究生讲授《汉书・艺文志》,程千帆先生当时得到刘国钧先生的悉心指导。这就为《校雠广义》成为一部优秀的目录学教科书埋下了伏笔。

作为第一次接触目录学的初学者,可能心中存在着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版本?何为版本学?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在《校雠广义・版本编》的第一章――“目录与目录学”中,对此就进行了阐释和解答。

“版本”一词,可上溯到“板本”。南宋时期的沈括在自己的《梦溪笔谈》里有这样的记载:“版印书籍,……皆为版本。”宋代的时候,“板本”指雕版印刷书籍,随着时间推移,其含义越来越丰富,不再限于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纸质书本。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解释更简单:“……明末清初,……当时只称某些喜欢藏书、能鉴别宋元本的人为‘版本专家’,称他们‘精于版本之学’。‘版本学’这个名词,大概上就是这样来的’。”

章学诚有部名著《校雠通义》,其所写的校雠之学大致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版本之学:“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校雠广义》引用《选集》里《矛盾论》的话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版本之学要解决的矛盾是不断增长的文献与人们对它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版本学就是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的科学,也就是说,版本学就是研究如何解决不断增长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一门学问。

《校雠广义・版本编》里是这样解释的:“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给版本学下了更科学的定义:“在印刷术发明以后,……产生了各种不同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祯等等各方面的许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校雠广义・版本编》第8页)相对于《文献学概要》和《古籍版本学》上的定义而言,《校雠广义・版本编》的定义更科学,更详细,也更通俗易懂。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流传下的古籍浩如烟海。其中精华和糟粕经常糅杂。这就需要研究者做很多工作。

首先,在对书籍的研究工作开始之初,要选择好善本。

《校雠广义・版本编》提及选择善本的重要:“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并列举很多例子。如宋代杭州府学教授错把“坤为釜”讲为“坤为金”。这样的例子,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可以加深读者印象。

何为善本?《文献学概要》援引张之洞的话:“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这带有学术上的善本和文物性善本的两层含义。《文献学概要》将其归纳为:“精注精校,不缺不讹。”初学者不免有些难于理解。《校雠广义・版本编》里的“善本”就解释得十分详细。将善本归纳为三种,一是足本,“因为不完整就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当然也就谈不上与原稿相同或相近了。”二是精本,“精校的目的是使书接近原貌,精注的目的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三是旧本,“旧本在时间上距离原书较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会更接近原貌些。”并再三注明,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古本未必都是善本。

善本选择好了,下面要做的就是如何辨别版本。

《校雠广义・版本编》首先是从文献载体谈起,把古文献分为甲骨、金石、竹木、帛、纸五大类,加以详细解说。例如甲骨一类中,按中科院所编《甲骨文合集》,将甲骨文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历史文化及其他等四大类。相对于此,《文献学概要》只是简单地对甲骨文进行了下解释便匆匆带过,而《古籍版本学》则根本未涉及。

其次是纸书装式。在《校雠广义・版本编》中,编者对卷轴装、旋风装、线装各列为一节进行说明,并把经摺装与梵夹装、蝴蝶装与包背装这些有关系的装式各合为一节,附带图样,使人如见实物。相对于此,《文献学概要》中只讲到了五种,且未附图样。至于《古籍版本学》,并未对各种装式进行归纳,尚不如《文献学概要》。

下面是对雕印本划分,在《校雠广义・版本编》一书中对其划分可谓详细。按时代划分,将其划分为唐本、五代本、宋本、辽金元本、明本、清本。按地区划分,将其分为浙本、蜀本、建本、平水本。按刻书单位划分,将其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以及按形式和按刻印情况区分等方法,划分之细,令人叹为观止。

《古籍版本学》中虽对雕印本也进行区分,但只是按朝代将其分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及以后的民国刻本,不够详尽。《文献学概要》中则更为简单。

版本鉴定相当重要,在《校雠广义・版本编》、《文献学概要》和《古籍版本学》中都对其进行了介绍。三者各有千秋。《校雠广义・版本编》除了对雕印本的鉴定进行了介绍之外,还对稿本、抄本、活字本等非雕印本的鉴定进行了介绍,显得比另两书完备。

此外,《校雠广义・版本编》附带了《杨凤苞与许青士书注》,并附带大量彩色书影、图版。对于开阔读者的思路显得很有帮助。《文献学概要》虽然未做到这点,但其后的“出土文献介绍”和“敦煌文献概述”对于研究古籍版本学的人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古籍版本学》、《文献学概要》属初学文献学的入门读物,若想进一步提升水平,《校雠广义・版本编》是更好的选择。

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系列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校雠广义》系列丛书,是一套把整理、研究古籍的成果与现代化建设相联系,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的从书,而《校雠广义・版本编》是其中的精华所在,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无论是作为学生的我们,还是研究版本之学的科研工作者,都应该仔细阅读这本书。

参考文献:

[1]程千帆.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8年.

[2]程千帆.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1998年.

[3]程千帆.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1998年.

[4]程千帆.校雠广义・典藏编.齐鲁书社,1998年.

[5]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传统文化概要范文2

论《云兴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云南昭通端公戏研究综述

唐朝与南诏对峙时期的昭通政区

简评《大救驾》在创作上的得与失

民国时期滇东北彝族上层的民族意识

线性代数在逻辑推理中的运用

云南昭通苗族服饰造型特色解析

浅谈泰国华人小小说中的潮汕文化

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分类研究Pell方程

先秦时期昭通与巴蜀的历史联系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试论昭通四筒鼓舞的保护与开发

昭通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及分析

论刘平勇农村题材小说主题选点突破的多元性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要

昭通市电力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之关系研究

沉重的祭品——曹七巧悲剧内涵再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朗读——语文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齐民要术》个体量词使用特点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柴胡中丁香酚的含量

试论抢救滇东北彝族上层史学资料的必要性

卡明斯“inJust-”中的视听效果

文学翻译与思想表达的前景化

试论部首分析法在汉字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蚩尤问题研究综述

浅谈非语言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从工业化视角研究云南新农村建设问题

发展滞后区域MIS开发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

浅论苏轼赋中的佛老思想

从浮力定律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善意谎言及其言后行为的语用分析

论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强化及其影响

论雷平阳诗歌的底层叙事

文以情变:沈约文学思想之关键

储光羲与陶渊明田园诗之比较

从文化移入谈云南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

昭通汉族民歌的衬词特点

江西诗派诗歌所代表的宋诗的理性特征探源

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爱情悲剧

从文化移入谈云南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

哥特式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点

没落的斗士——郁达夫颓废思想的剖析

昭通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师范院校校风建设原则初探

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的调查和研究

传统文化概要范文3

一、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创办特色学校,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传统文化,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表现在走廊文化:从民间工艺到水墨丹青、从诗词歌赋到人物故事,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这些建设都是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立校理念的展示。

(二)和谐校园创建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群体和合,既是人与自然的和合,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年,我校就启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人人行动起来”系列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倡导:平等、礼貌、准确、高效、微笑待人。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温暖工程爱心捐助、公德比赛活动、文明办公室、文明礼仪班评比,让师生情在校园生根,如今的校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声声礼貌的问候,一句句真诚的关怀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绽放着夏天的热情。相信这所校园定会成为我们心中美丽可爱的家园。

(三)书香校园创建

教师读书工程的启动,让教师在品读古诗文、《论语》和名著中,人生得以丰富;在研读教育业务书籍中,教育理念得以提升。学生大量读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读《金博士》、《上下五千年》、《中华古诗文》等书籍中眼界得以开阔,心灵得到净化,阅读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图书阅览室开放;

班级图书角的创建、运用;

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好书推荐;

读书体会交流;

读书知识竞赛;

读书之星评比……

从读书氛围的创设到过程、措施的保证,都实现一个宗旨:读书增长知识,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创书香校园。

(四)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编入教材、引入课堂,每天早自习、阅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传承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先哲圣贤的谆谆教诲。

(五)特长活动:在19个特长项目中,涵盖了大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包括:太极拳、腰鼓、剪纸编织、面塑、国画、书法等活动项目,今后还将要开设舞龙等项目。

这里,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中整合,我们将会深入下去,以凸显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办学效益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精细化管理

以安全管理为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章立制、细化管理、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1.建章立制:制度做到全面、切实、可行。

2.细化管理:每一处、每一点都有人抓、有人管。

3.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主要有管理责任、经济赔偿、法律责任。

4.奖惩分明:对于大小不同的安全事故,都要与考核、奖励、经济赔偿等方面挂钩。

一年来,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校园内安全事故逐渐减少。

(二)安全维护日常化

由于学校大、设备老,房屋、点、教学设施等存在安全隐患多,所以学校定期大排查、进行日检查,时时处处处理安全隐患。日常保障学校每年安全维护投入都在5万元以上。

三、校本教研

学校本着“教师发展学校”的原则,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采取以年组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以教科研为核心的研究体系,校本教研在教师五认真、六保证、专业培训、业务考核和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

学校确定以“主题式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注重三种内容的主题研讨:(1)为解决某一问题确定的主题研讨(2)集体备课的沙龙式研讨(3)公开课后的反思研讨。

在坚持常规,不断深入完善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在提升,全校教职工202人中有国家级劳动模范1人、辽宁省拔尖人才1人、县市级优秀教师52人、各级骨干教师81人、各级优秀课教师123人,学校的校本教研经验在铁岭市专题现场会上做交流。

四、德育工作

以“公德”为主题贯穿学期。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由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上对全体师生做动员引领,并宣布“公德比赛从今天开始”。而且学期国旗下讲话主题都是关于公德意识方面内容:

再通过讨论,明确和强化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增进对少年德育教育的深刻认识,达到自身使命的紧迫感。通过月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细化管理、通过评比,每月要评出10名礼仪小标兵,在月初的升旗仪式上在主席台表奖。并在学年开学典礼上对100名好孩子、100名好公民、100名好学生表奖,树立学生公德意识,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项活动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让一小校园里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成为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好少年。

五、校园建设

1.实现了主楼的走廊和教室的改造和系统文化建设,办学环境较好。

2.建设改造成了实验室、图书室、农远室、大会议室、多媒体室、书法室、棋室、科技室、音乐室、舞蹈室,办学条件较好。

3.自筹资金引进了120套办公桌椅,办公环境得到了改善,办公环境较好。

六、取得的成绩

传统文化概要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茶文化;必要性;重要性;研究

古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辛勤劳作从茶叶生长、制作、饮用中得到启发,使其从最初解渴药用的物质功能上升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精神表征,形成了蕴藏传统审美意蕴的茶文化。传统文人将茶与自然、宇宙、人生融于一体,既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谐、君子品德以及积极人生观思想,又彰显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超越心态,还表达出佛家空灵、顿悟之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和文化精华,展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以及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1])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任凭社会的变迁、审美文化更迭,茶文化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茶文化与学校教育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主要集中于:一是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如耿密的《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等注重茶文化在高校教育的作用分析;二是茶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如华东师范大学周亚东的硕士论文《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分析探索茶文化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教育策略研究[2]。关于茶文化与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比较少,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尤其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渗透茶文化精神,让幼儿学习、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对于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1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必要性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意境深远,汲取儒佛道之思想精髓,构成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也形成了茶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茶艺表演以饮茶为主要内容,融合传统音乐、舞蹈艺术、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如以采茶、制茶等为内容的采茶歌、采茶舞,彰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历朝历代的茶诗歌,蕴藏着古代文人审美情趣与高雅的内在修养。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其对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精神品格、审美修养,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语文学习。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

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图形或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尤其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于儿童更具有吸引力。茶艺表演艺术形式作为茶文化精神载体之载体,其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生活化地、艺术化地展现茶叶泡饮过程,尤其是舞台上茶艺表演,融合了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元素。[3]幼儿园老师可以将茶艺表演引入日常教学中,这种形象性、动态性、具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视听结合的表演方式,与儿童思维特征与认知习惯相契合,让儿童优美的表演中,领悟中国以茶待客、交友的传统习俗,体味中国本土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文化,感悟茶文化的独特形式与精神意境。学前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从小处说对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文化,丰富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处着眼,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的竞争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1.2学习茶文化为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开始积累语文知识,由于我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处于断裂、脱节状态,小学教育正规、严肃,各科都有明确教学要求,比如语文要学会拼音、掌握多少生字词;而幼儿园教育以娱乐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说读等基本能力,但无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尤其是幼小衔接语文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修养,帮助幼儿积累语文知识,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唐诗宋词可谓是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不乏描写种茶、制茶、饮茶等诗词歌赋。如范景文的五言诗《蕉雨轩尝水》:“便泼洞山芽,雪花泛冰蕊。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细嚼润枯喉,泉脉湿灵肺,”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缺诗词的意境之美,作者勾勒了一幅清冷空灵的品茶图,细致刻画了泉水与茶香身心感受。钱选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等等诗句,传达文人悠然闲适的雅兴,以自然山水、林泉、松竹等为友的审美情怀,他们通过品茗的感官体验,展开心灵对话,从品味茶性中思考人格与精神,达到茶我统一的“和”美境界,因此,茶品及人品之说。[4]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配上音乐与图画用形象而直接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饮茶文化中幽香雅韵精神意境,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由表即里的认知规律,帮助其积累语文知识。笔者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实践教学中仍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合理选择茶文化教学内容,如小班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老师们可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节日,让幼儿扮演角色置身其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茶文化。大班幼儿的学习可以适当引入茶诗词歌赋的内容,在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之下,体会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境,丰富幼儿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2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重要性

2.1强化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情感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中重要方式,其对幼儿行为发展、思想认识等方面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个体的年龄越小,情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并且情感发展对社会个体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5]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着儒道佛思想的审美情感与文化基因,儒家中和之美在煎茶烹饮中突出了恰到好处的精致雅趣,与中华民族温和、内敛的民族性情有密切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生命的超脱与茶性的俭而清和、自然淳朴相契合,于是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进而有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为历代茶人追求的生活目标;禅宗思想丰富了茶文化的超脱精神,通过喝茶来达到超越实体达到悟的境界,由此可见茶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儒佛道思想形成的不同的茶道精神,如庄晚芳的廉美和敬、陆羽的精行俭德等都有助于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强化幼儿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2.2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存在,无论处在何种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相处,幼儿由于自身特点,在与同龄人、老师与父母的相处中时常出现问题,尤其当代的幼儿,家庭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性格较为普遍,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文雅、尊师、友善、谦逊等的良好品德,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等风俗历史悠久,茶文化思想中体现传统待人接客、为人处事之道,也表达“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这些无不体现在茶艺表演、茶诗、茶歌、采茶舞茶文化艺术形式之中,使得茶文化历经千古依旧成为当代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中引入茶文化学习,可以熏陶幼儿的性格与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让幼儿们了解自已与他人相处中,应该多点宽容、忍让,懂得与人分享,让他们明白“以茶雅志,八方来客,一壶茶笑谈天下事”的社交方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战略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但通过怎样的科学策略将茶文化引入学前教育,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由于幼儿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等的特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与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予以关注,可以将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改编成动画卡通的形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茶文化;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中老师应该钻研茶文化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茶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大幼儿对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登云,冉光彩.论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J].兰台世界,2014(36):86-87.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秦笑笑,张琳.背景音乐在现代茶艺表演中的渗透与熏陶[J].福建茶叶,2016,38(6):36.

[4]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等.唐宋茶诗词中的三种品茶意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87-89.

传统文化概要范文5

一是个大事,关于建立国学院的争论,所谓“国”学,不能不谓之“大”;

二是教育问题,也许不大也不小,关于家庭私塾教育的系列争论,尤其以郑渊洁在其儿子亚旗身上的实验成为近日热点;

三是个“小”问题,关于理科生越来越缺乏人文素养的批评。

这三个问题,最近炒得热。三者,分开来论,都是问题,一个个都值得郑重讨论。但合起来看,就是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及其教育体制下的变异和缺失。

穷则思变,“变”本不是坏事,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常态。可怕的是,那种非常态的突变乃至异化。完全割断历史本来联系,人为地制造裂痕,是整个现代中国社会所必须面对的既成问题。这种历史断带,已经形成一种鸿沟,横亘于现代人与古人之间。而所谓建“国学院”、兴“儒学”的做法,或许就是企图弥补断带和裂痕,企图修复这种人为制造的文化承继过程中的“事故”。“技术故障”已然产生,修复并非简单的嫁接或者复兴可以完成。深层的原因,大概要追究到,在这种历史技术故障和裂痕中,人,这个关键因素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给追溯历史、承继传统和创造未来、创新国故带来一种几乎致命的“不可操作性”。

中国的科举制度,显然存在众多被人诟病的消极因素。但这并不代表,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和考试机制,就是先进的和适合中国实际的。

无论科举制度多么失败腐朽,传统私塾的教育方式,乃至应对科举考试的方法,所孕育的读书习惯,无一不是海阔天空地概览和融会贯通。所谓“读书”,便是切实地吟诵、朗读,所面对的,也是丰富浩瀚的原著。而所谓作文章者,也是大量阅读先贤之后的一己之见。这种,基本是累积个人之思,是思想者的考试。

传统文化概要范文6

[关键词] 电影片名;英汉翻译;原则;影响因素

一、电影片名翻译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喜欢英美电影,一些在市场上效果比较好的英美电影都能非常好地反映英美的文化。究其原因,好的影视翻译是电影广泛传播的最直接的原因。一个好的电影片名也是最直观地吸引观众的原因,许多优秀的英美电影其中文名也非常好听,而且非常直观,适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电影片名翻译是影视翻译的一种,我们只有真正注意翻译的时效性、文化性和同步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一部电影的片名直接吸引观众想看电影的情绪,一部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见片名就可知其电影内容。电影片名的翻译一直是我国翻译实践爱好者的一个研究领域,许多优秀学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这种探索还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英文电影片名和中文电影片名在表现上有比较大的差异,英文电影片名没有统一的格式,不像中文电影片名那样规范,从语用功能性来看,两者不相同。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这种不对等性,尽量做到形式美与对称美相对应,从中国观众的文化角度来实现文化的对等翻译,为中国观众服务。

二、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差异影响片名翻译

不同生活习惯和居住地的观众拥有不一样的社会文化背景。每个地区或国家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征会因为文化而截然不同。东西方人们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比较大。东方人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整体;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体现,强调个体。体现到电影片名中,英文电影经常使用个人姓名来取名,而中文电影则常采用某一类人的代号来取名。只有充分考虑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完全掌握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既不会失去原电影的味道,又能够让中国观众明白。译者在进行影视片名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种文化差异,理解透彻西方文化,又用最简洁的语言迎合中国观众。

如几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英文电影Spider-man,Gone with the Wind和My Fair Lady。英文电影的原意是讲述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体现西方文化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但为了中国观众的欣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将这些个体进行集体化,用几个中国观众崇拜的集体名词 “侠”“佳人”和“淑女”来翻译。将Spider-man翻译成《蜘蛛侠》,体现一种侠客精神;将Gone with the Wind翻译成《乱世佳人》体现电影的生机和活力;将My Fair Lady翻译成《窈窕淑女》,非常恰当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来欣赏该部电影。

(二)审美习惯影响片名翻译

东西方的审美习惯不一样,东方人喜好意境美,强调 “意于言外,含蓄温蕴”;西方人喜好真实美,强调 “个性中寓共性、偶然中显必然”。因此针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也应突破西方的思考惯性,在语言中体现我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而用传统的翻译手法,并不能真正传达电影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面对这种翻译情况时就需要翻译者在着手翻译时应添加一个相适应的文本对象,并且其中应蕴涵饱满的中国文化特色,如我国词典中丰富的成语或谚语,让人一看就知是来自于中国的文化精髓,同时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外国电影Big Fish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智若愚》,这个翻译就来源于我国的成语故事并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成语故事来服务于电影名称的翻译,给人创造了传统的文化气息,并立刻就让观众熟知电影的主题思想。

(三)广告效应影响片名翻译

电影的成长就是紧紧跟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壮大的,实际上也是为商业竞争来服务的,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而在当前社会,商业信息不断涌出,电影名称也作为商业传播信息的一种有利方式,片名的直接吸引力是巨大的可用资源,也越来越演变成被商业广告多利用。这就要求翻译者能拥有新视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寻文化语境的真谛,并赋予其艺术气息,满足观众的消费欲望,同时也应遵循时下的广告需求,为商业进展开拓一条可行的道路。但是翻译者应时刻注意翻译要求,既要与电影的主题思想相呼应,又要不脱离观众的审美情操,运用恰当合适的词汇进行相应的转换。

许多英文电影在翻译时,为了与观众的视觉享受相一致,在一些武打电影的翻译中就通常采用意译的方式来与观众产生共鸣。如英文电影Fantastic Four,有形象生动的感觉存在并符合观众心理的翻译就是《神奇四侠》,虽然乍一看好像与英文名称有许多出入,但却十分深刻地反映出电影的内涵,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一些外国的电影中,翻译者在翻译上为了给观众营造一种情感的线索,也会采用相关的词汇意译,如“梦幻、甜心、情系、之恋”等词汇,一开始就让观众联想到是感情片,并且激起了观众对感情电影的视觉感受欲望,在观众的心理上埋下了一个伏笔。如电影Waterloo Bridge,翻译者就使用意译的手法把它翻译成《魂断蓝桥》,于是就给观众设定了一个有关爱情故事的感情基调,并对电影内容充分发挥联想的思绪。

三、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

翻译的根本出发点就要站在翻译的角度,在翻译的过程中不需要过重考虑文本信息,而是应持有创新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电影概要,并结合实际的语言文化环境和观众心理的接受范围,使电影名称符合一定的翻译原则。

(一)目的原则

翻译的文本都有相关的目的要求,目的才是最终的决定力量,而这个目的既可以是电影宣传的目的,也可以是翻译者的目的,但在翻译领域中就把它归为环境与观众的目的最强烈。

例如外国电影Beauty and the Beast,翻译者就考虑到了英语的结构完整性和翻译的习惯方面,则把它翻译成《美女和野兽》,就达到了良好的翻译效果。又如电影Singing in the Rain,翻译者在韵律上多为讲究,把它翻译成《雨中曲》,传统汉语的美感就浮现出来了,让观众产生良好的视觉审美感受。在电影Outland中,要体现电影营造的意境,就翻译为《天外天》,汉语的叠加表达出抑扬的感觉,充分体现汉语的整体感和感彩的表达。

(二)连贯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