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的意义范文1

与传统的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由于严格说来,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种单一的理论,而只是一种理论思潮,所以我们在此将其称为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理论”。根据西方行政学者P·格里尔、D·奥斯本和T·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与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划桨型组织机构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1](P12)因此,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及时作出反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决策的压力猛烈地冲击着政府的决策系统,政府组织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作出迅速的反应。企业界经理采取分权的办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政府应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家庭、志愿者组织等,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奥斯本和盖布勒说:“当家庭、居民点、学校、志愿组织和企业公司健全时,整个社区也会健康发展,而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导这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健康发展。……那些集中精力积极掌舵的政府决定其社区、州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它们进行更多的决策。它们使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机构行动起来。”[1](P7~8)这是因为,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基本单元构成健康而有活力的国家。新公共管理认为,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许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等等。

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政府可以把巨大的官僚组织分解为许多半自主性的执行机构,特别是把商业功能和非商业功能分开,决策与执行分开;移植私营部门的某些管理办法,如采用短期劳动合同、开发合作方案、签订绩效合同以及推行服务承诺制;主张全面的货币化激励,不过分主张传统的道德、精神、地位和货币等因素的混合以及单一的固定工资制的激励机制。特别是主张对高级雇员的雇用实施有限任期的契约,而不是传统的职位保障制。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传统的观念认为,微观经济领域应该由私营企业承担,而公共服务领域则应该由政府垄断。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参与管理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之所以需要引入竞争,是因为竞争有种种好处:竞争可以提高效率,即投入少产出多;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作出反应;竞争奖励革新,而垄断则扼杀革新;竞争提高公营组织雇员的自尊心和士气。因此,政府为了高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让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

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传统的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由于不衡量效果,所以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效果越差,得到的投入反而越多。例如当治安工作不利,犯罪率上升时,它们通常会得到更多的拨款。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该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联系起来。在管理和付酬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按任务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来拨款的预算制度。即按使命作预算;按产出作预算;按效果作预算;按顾客需求作预算。

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他们认为,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但是过于刻板的规章则会适得其反。“我们接受规章和繁文缛节以防止发生坏事,但是同样这些规章会妨碍出现好事。它们会使政府的办事效率慢得像蜗牛爬行。它们对正在迅速变化中的环境不可能作出反应。它们使得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成为组织结构的固有组成部分。”[1](P91)他们认为,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它们规定自己的基本使命,然后制定能让自己的雇员放手去实现使命的预算制度和规章,放手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有使命感的组织比照章办事的组织的士气更高、也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率。

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在看待公务员与政务官员关系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斗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等。新公共管理则认为,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公务员与政务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与其回避,倒不如正视这种关系的存在。基于这种看法,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在新公共管理者看来,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不应截然分开。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不仅能使公务员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还能使他们以主动的精神设计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这体现了新公共管理者重视激励、鼓励公民参与的价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思想在西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石油危机以及福利国家负担过重等因素,西方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衰退,公共财政也因收入减少和福利开支过大等因素出现了持续的赤字,各国政府都面临着财政紧张的困境。其次,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政府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使得西方各国政府普遍臃肿,效率低下。第三,由于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使得各国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这些因素导致了西方各国政府行政与组织的内在变革。通过在政府管理中实施企业化管理,以顾客为导向引进竞争机制,推广民营化等改革措施,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这些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家普遍进入了新公共管理时代。

二、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虽起步时间不长,却已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举世公认的成就。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显然可以为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普遍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体制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最快,开创了具有渐进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方面提出了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这一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也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但这些改革主要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规模膨胀过快,超过财政承受力有关。而从1978年开始,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则主要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相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更是主要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有关。

1998年以前的政府机构改革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其原因或者是因为没有将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联系起来,或者是因为虽然将二者联系起来,但由于没有制度上的保证,所以效果仍不明显。我们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速度日趋加快,竞争日趋势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转变职能,而且还要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1998年,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开始。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从这次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可以看出,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仍然主要是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即集权性的韦伯式的官僚体制的基本准则,尚缺少当前西方各国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准则。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实际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准则在我国并未完全过时。毕竟,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与我国公共行政体制改革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思想。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纵观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1.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从而使得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规不健全,任意增加编制,从而造成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便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从而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瓶颈”现象。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不消说,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而这一点恰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话。

公共管理的意义范文2

我们常常听到公共组织特别是国家机关的同志们抱怨,“文山会海快把我们压垮了、淹死了”。可见文件和会议是公共组织中令人生畏的两件事情。据NetMeeting调查,美国上班族每周平均参加十个会议,约占每周工作时间一到一天半,经理人每周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开会,57%的上班族开会前心情紧张,上班族普遍认为平均一半的会议时间是浪费的。而我们国家机关开的会无论是频率还是时间恐怕都不会低于这个数字,据有的同志统计,各种会议平均下来大约一天一个会议还要多。有人提出削平文山、填平会海,甚至取消会议。谈何容易?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个从年初到年尾没有会议的公共组织,恐怕我们不敢想象。因为会议好象虽然讨厌,但是我们又离不了。

(一)会议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会议是一个集思广益的渠道。会议是一个集合的载体。通过会议使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汇聚一堂,相互碰撞,从而产生“金点子”。许多高水平的创意就是开会期间不同观念相互碰撞的产物。会议显示一个组织或一个部门的存在。会议总是在大于一人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只有两个人的会议,这两个人也是一种小型组织。没有不开会的组织或部门,一个组织或部门不召开会议,它的存在价值就会受到质疑。因此,会议能够充分显示一个组织或部门的存在价值。

会议是一种群体沟通的方式。开会很少是一对一的沟通,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群体沟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现在人们可以通过E-mail、多媒体等种种形式进行沟通,但是,群体沟通,即会议这种方式,是任何其它沟通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因为这种方式最直接、最直观,这种方式最符合人类原本的沟通习惯。会议在中国还有象征意义。我国召开的一些会议,其形式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实质上意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符号,表明一种态度,所以我们就有层层开会以示重视的现象。

(二)会议又具有哪些作用

开展有效的沟通。会议是一种多项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实现有效沟通是会议的一个主要目的。传达信息。通过会议可以向员工通报一些决定及新决策,也就是说向员工传达来自上级或其它部门的相关信息。监督员工、协调矛盾。许多公共组织的常规会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监督、检查员工对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了解员工的工作进度;同时,借助会议这种“集合”的、“面对面”的形式,来有效协调上下级以及员工之间的矛盾。

(三)达成协议与解决问题

资源共享。利用开会汇集资源,以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开发创意。开发创意的会议目的突出反映在广告公司、媒体公司中。通过举行会议,形成新的构思,并且论证新构思,使其具有可行性。激励士气。年初或年底的会议通常具有这一目的性。这种会议是为了使公共组织上下团结一心,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巩固领导地位。领导为了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经常会召开一些上下协调会议,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地位。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你不能消灭一件东西,就要学会和它和平相处。既然我们离不开会议,就必须对它们进行研究,掌握其中的规律,提高会议的效率。可见,会议管理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中的一个不可忽视、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会议管理的一般规律

会议管理有哪些规律呢?先从效率不高的会议开始说起,经学者研究,所以要提高开会效率,必须在上述七个方面明确或者提高。具体而言,要提高效率,需要在下列几个方面予以注意:

(一)会议的时间安排规范

1、上午8-9点之间,正是员工从家到组织或者部门,准备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员工,心绪尚且混乱,还需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因此,试图在这一时间段举行会议、试图让员工响应会议提议或进行业务分析,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看,是不现实的。

2、上午9-10点之间,员工已经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在这个时间段最适合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同样也是进行业务会谈的最佳时机。

3、上午10-12点或下午1-3点之间,最适合调动员工集思广益。大家利用头脑风暴,不断想出新点子、新方法。当然,员工需要午休的时间除外。

4、下午3-5点之间,最好不要安排会议。这个时段的员工开始进入一天当中的倦怠期,人人希望马上回家,在这个时段举行会议往往会事倍功半。

5、根据心理学和一般的常识而言,人的注意力最长不超过45分钟,所以与会者发言最好不要超过45分钟,整个会议不要超过90分钟,因为会议需要超过90分钟的,一定要中间安排休息。这也是符合人的生理需要。但是,这种中间休息要考虑卫生间的容量,如果容量不够,则要压缩时间,防止出现会场内外人们川流不息、影响会议气氛的现象。

(二)会议规范

会议规范是指大家达成共识的会议守则。会议规范主要包括以下条款:

1、所有与会者将每周工作安排时间表交给会议安排人,以找出最适宜所有参会人的开会时间。

2、超过1小时的会议应有书面通知、议程表及相关资料。

3、所有与会者都要准备在会上发言。

4、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5、各业务单位负责人对决议能否达成负直接责任。

6、所有与会者应知道维护别人的尊严,不在会中羞辱别人,这条规则最重要,需特别注意。

7、意见不同是好事,议论才能面面俱到,甚至有人扮“黑脸”。

8、会议结束2-3天后,所有与会者应拿到会议记录。

9、所有与会者应承担起对会议质量进行反馈的职责。

10、必要时请第三方监控,以保证会议质量。

(三)固定的会议流程规范

固定的会议流程规范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一个中心

它是指整个会议的议程,包括:(1)会议的开始,具体包括致欢迎词、阐明会议目的、交流会议议程、介绍时间安排、相关规章制度、指定会议记录人等。(2)进行会议讨论,可以分为不同的议程,如议程一、议程二、议程三等,具体包括分享话题和目标;交流信息;产生主意、做决定、确认行动;总结等。(3)结束会议,具体包括:总结、安排下次会议等。

2、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是指会议的一头一尾,即会议开始前的准备和会议结束后的跟踪,这两个基本点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是,它们却是保证会议成败的关键。所以,一个规范的会议流程必须包含会前的准备工作与会后的跟踪工作。会前的准备工作与会后的跟踪工作具体包括写、发备忘录,制定跟踪计划,以及安排下次做汇报的人选等。在中国,会前的准备非常重要,因为中国许多会议其实是“会而不议”,会议的程序性较强而实质性不足,所以会前的沟通、了解各方的意见是开好会议的前提和关键。而会后的跟踪也往往被忽视,会议决议执行不了成为许多组织的通病,所以会后及时整理会议决议,并确定执行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就非常重要。

公共管理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国外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1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19世纪末期,马克斯•韦伯创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理论——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特点是:在职能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运用规章制度清晰明确划分责权;人际关系非人格化;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出现了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强调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政府的“掌舵”职能和“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将后者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场的方法,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战略能力,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应。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开始的标志。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1924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并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大学开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们能够智慧地与公众打交道和在现代公共组织中有效工作—不论是在地方、州、还是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以从国外许多知名高校设置公共事务专业得到证明,如哈佛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纽约大学的公共、非营利事业管理专业;康奈尔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崇。美国的许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做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政府挂职,或鼓励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写策论,还聘请在管理岗位上的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为学生开课。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五类核心课程,分别是公共行政与民主类、统计分析类、经济分析类、预算和公共财政类、公共管理类。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政治主张和领导艺术。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1变革专业意识,塑造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这一核心之外,还应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的职能除了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之外,还需强调社会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还应包括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能培养:一是社会调查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理论也必须适合于并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公共管理的实际,市场运作技能熟练。二是社会适应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应付各种社会变化,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熟练的表达技能。包括语言讲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决策人员和主要参与者,其设想、方案等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顺畅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公共管理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地表达才能与人沟通,否则不会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将无法开展。

4.4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为本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时间平台。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可以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好相关社会实践,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并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组织教师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保证专业见习、实习有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不走过程,不搞形式;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使学生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针对师资缺乏的状况,可采取多元化的师资引进模式,采用全职、兼职、访问、荣誉四种师资任教形式,建立一支理论与实际并重、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二是加强教师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通过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供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挂职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共政策分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同时要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三是加强科研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公共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等院校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VernonBogdanor.TheBlackwellEncyclopediaofPoliticalInstitutions[M].Oxford:BasilBlackwell,1987:504-506.

公共管理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公共管理;素质;人才;培养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历史的国家。现行的政府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文化残余色彩,风云变换的世界经济浪潮。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好公共事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因此,公共管理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共管理改革中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否则,公共管理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

(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只起掌舵的作用。这样做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高效完成。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划桨型组织机构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因此,有效的政府应该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

(二)引入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三)引入竞争机制,重视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做出富有成效的反应。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四)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但是过于刻板的规章则会适得其反。“我们接受规章和繁文缛节以防止发生坏事,但是同样这些规章会妨碍出现好事。它们会使政府的办事效率慢得像蜗牛爬行。它们对正在迅速变化中的环境不可能做出反应。它们使得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成为组织结构的固有组成部分。”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它们规定自己的基本使命,然后制定能让自己的雇员放手去实现使命的预算制度和规章,放手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有使命感的组织比照章办事的组织的士气更高、更具有灵活性、创新精神和效率。

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我国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高等教育处于结构调整阶段,职业教育更是远远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结构性人才短缺现象。现有政府部门中的“三低一少”(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少)就是具体表现。

(二)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制约着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开发

古人云:“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人才的开发有很强的时效性。论资排辈埋没了大批人才,造成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人才甚至受到来自各方排挤、压制,导致人才流失。一些公共管理领导在选人用人上不是辩证地看待人才,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与非本质。只要看到缺点。就认为此人不可用,导致公共管理人才资源不能用其所长而被埋没。

(三)只重使用而忽视培养的用人方式阻碍着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开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内容的不断变化,公共管理人才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而许多管理部门,只注重对人才的使用,让其始终处于热运行之中,而不给其补充能量,严重打击了公共管理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尽管我国也制定了公务员的培训规划,但并没有真正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使计划难以落实。

(四)公共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不足

1、在选拔任用上。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首先,重资历、论资排辈现象依然存在。其次,重学历,一大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历很高、能力平平的人充斥其中。再次。重关系,领导的意志决定一切,选拔任用中存在个人感情因素。使公开选拔、竞争择优流于形式。

2、在人才考核上,考核制度仍存在很多严重的缺陷。公共管理人才考核标准笼统、不明确,科学化、实践化程度低,评价缺乏客观性;偏重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考核方法简单化不科学;考核激励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考核中民主流于形式,损害了考核的严肃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3、在人才培训上,无法满足专业化要求。首先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有关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配套法规。没有制定有关培训的经费保障,施教机构资格认证、培训质量评估等。其次是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管理国际化。高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都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再次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内容陈旧、方式和方法僵化。我国各地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仍大多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而不是根据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职位和学历,采取诸如“启发式”、“研讨式”、“角色模拟”、“管理游戏”、“拓展训练”等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三、改善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培训

1、更新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内容要围绕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管理能力,适应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把那些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公共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训的内容。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及时更新培训内容,适应公共管理的需要。培训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例如小组教授、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育培训方法,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培训质量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凡是公共管理部门委托施教机构承办的公共管理人才培训,都要进行质量评估,确保公共管理人才的培训质量。

2、突出培训重点,实行分级分类培训。公共管理人才培训的类型总体来说大致有3种:一是初任培训。目的在于使新人尽快适应公共管理机关的环境和工作要求,熟悉工作性质。二是任职培训。根据所任职务在任职前分层次进行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新职位的要求。三是晋升培训。使之具有担任领导职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3、完善培训的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引导公共管理人才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激发其自觉学习、积极参训的内在动力。实行公共管理人才登记制度,建立学习档案制度。把公共管理人才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公共管理人才考核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4、建设专业化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是在职公共管理人才系统地学习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并结合实践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开发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措施。它有利于优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才队伍。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公共管理人才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学习、锻炼、提高”是公共管理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要求和意见。努力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把公共管理人才放到群众反映强烈、热点难点较多的地方和单位经受锻炼和考验,增强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使他们更多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激发造福一方的使命感。通过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多办好事上,以一身正气排除各种不利影响和诱惑的干扰,抵御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侵蚀。

(三)完善公共管理人才考核制度

1、制定科学、有效、易行、具体的公共管理人才考核标准。以经济、效率、效益为标准,建立具有可比性和可测量性的成本核算和绩效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考核时,要体现职位性质和业务要求,不同级别的公共管理人才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考核与不同岗位责任制与目标责任制相结合,那么就能使考核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考核标准要定量化,将德、能、勤、绩、廉等5个方面分配合适的分值,把无形的工作项目有形化、抽象的考核要求具体化、考核的评比标准数量化,使考核变成一种度量衡,变成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心目中的天平。

2、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根据不同类别、层次的职位要求,将德、能、勤、绩、廉的各个指标都进行量化,分解为若干要素。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和加权系数。然后确定不同类别、层次职位各要素的等级标准和分数线,加总即得出某一职位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分数,对照相应的等级标准,即可得出被考核人的等次。

参考文献:

1、杜连彩,改革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5(1)

公共管理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政府医疗;公共管理;应用探讨

加强自然辨证方法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医疗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自然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医疗高级人才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也跟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一、自然辨证方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的出发点实质上就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题和方向有两个方面:其一,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从这个层面来讲,主要是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进行有效而持续的概括,并将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同时,还需要对发展的新观点进行更新和完善。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辩证法的相关规律和范畴,并熟悉辩证法在自然界中展示出来的表现以及如何将辩证法更好的应用到自然界中,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不断扩展对辩证法相关规律的认知。才能够适应当下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其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在这个层面上,将科学当做是独立的个体,对这个个体的发展进行研究,同时,也将科学和科学相关的技术来进行独立的研究。总的来说,就是探讨技术的特性、发展相关的规律以及技术跟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给我们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

二、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医疗行业的长远发展,阻碍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机公关管理意识缺乏

危机公关管理,指的就是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措施来管理,将某种危机对机构或者企业造成的威胁、不利影响或者损失降低到最低。我国大中型医院经常会发生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不仅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医疗机构的危机公关管理意识缺乏。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对于危机公关不够重视,笔者在对一些医疗机构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机构根本就没有成立危机公关,或者建立危机公关,但是其功效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化,这样一来,诸多医患关系紧张问题频发也就在情理之中。

2.医疗公共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高

医疗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人,因此,管理人员在医疗公共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考察中发现,一些医疗机构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认知不够深入,管理工作不够明确,管理责任不清晰等等,这样一来,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无法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解决,此外,管理意识和认知的不够,无法对工作内容和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这也是一些工作缺人手、一些工作任务人力结构存在臃肿化现象的原因,更是造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危机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

在笔者对一些医疗机构的考察中发现,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这也是医疗公共管理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虽说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大部分医疗资源和经费向城市转移是理所当然,但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偏远区域、农村地区医疗经费过度缺乏、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而城市的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却存在过剩的情况,这样一来,一方面,偏远区域、农村的患者得不到很好的资治疗,只能够去城市接受治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医疗机构看病拥挤现象的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这也给城市医疗机构公共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不便。

三、自然辩证法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自然辨证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健康稳健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的形成,实现医疗公共管理的高效化与合理化。

1.以辩证唯物的理念为指导,推动危机公关管理的重视与发展

在当下,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升级,临床分科也越来越科学与细化,这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同时,人们对于各种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就当下医疗中的危机公关事件来说,很多医疗机构都曾遇到这样的情况,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大对危机公关管理的重视,辩证的来看待公关问题,一方面,要切实加深对医疗事件的了解与熟悉,要分别站在医院的角度和患者的角度来综合思考这一问题,加大跟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大跟主治医生之间的交流,明确医疗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坚决杜绝“维护自己人”这种以自己利益优先的作为,要以辩证的思维将患者可能出现的疾病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实现对患者疾病的针对性医治,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将危机事件加以妥善解决,才能够实现患者跟医疗机构之间的双赢。

2.以科学性为核心,以认识论和方法论与辩证相统

一,提高医疗公共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在这个环节上,要提高医疗公共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一方面,医疗机构要神话科学性为核心理念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方面知识与技术的培训,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管理实践相关内容在培训工作中的比例,这也跟科学性的原则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认识论与方法论与辩证之间的统一性,促进管理人员关于医疗机构管理的认知的规律和管理工作的范畴,同时,管理工作人员也能够历史的看待管理工作,内容和管理责任,从而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保证医疗管理工作的高效和健康发展。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综合运用和自然辨证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各个区域的医疗发展现状和资源分配、资源使用情况,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对于偏远的区域和农村地区,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这样既能够方便患者的就医,也能够缓解城市医疗管理工作的压力,同时要根据城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现状,合理的进行资源投入,最大程度减少医疗资源过剩的现象,这样一来,城市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自然辨证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在当下医疗资源日益紧张、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自然辨证法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系统的应用徐明亮(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0)DOI:10.13768/11-3793/f.2016.2640的大背景下,将自然辩证法合理的应用到公共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对危机公关管理的重视,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医疗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健康化。

参考文献

[1]谢晴宇.基于系统复杂性及其认识论的中医诊疗决策模式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23):110-111.

[2]陈坚雄.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10):09-10.

[3]王根贤.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67):12-13.

公共管理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校园;安全管理;公共治理;新范式

校园安全管理是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效运作的基本保障,可以有效确保学生在学校内获得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而公共治理作为全新的管理形在各大校园得以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校园安全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具备保障能力,充分体现治理独特功能性,从而促使我国校园安全管理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一、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社会矛盾及安全隐患问题逐步上升,这些复杂化的问题在校园内也不能避免,从近些年的数据统计可知,我国校园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大漏洞,安全隐患正在不断递增,从微观层面分析,校园恶性伤害事件连年不断,这些问题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目前校园安全管理主要从学校与政府两方面着手,而两者管理的出发点即落脚点不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校园安全管理问题难以真正发挥实效。因而从全新视角探索校园安全管理措施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嵌入公共治理模式阐述

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可以从公共管理层面重新定义,继而诞生了“校园安全治理”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之后的校园安全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是公共治理管理的先驱,为校园安全奠定基础。

相较于安全管理,安全治理在模式上有所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校园安全治理:主要是以“主体-主体”为主要形式,而且研究的视角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通常情况下是以开放的系统为主,彰显学校组织内外部行为联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安全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比如受教育者、学校、政府、社会等,假设其中一方能力受限,或是困于自身观念,对于校园安全问题而言都是极大的困难,因而,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实现公共治理需要各方的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成为有机整体。第二,校园安全管理侧重点不同,其更关注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学校与各方的有效合作,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受教育者、社区、媒介等等,借助有效的沟通形式从根本上管理校园安全,对于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治理,确保校园安全实现“善治”,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治理是我国目前应用效果相对较好的治理方案,是校园安全管理的新范式。

三、应用公共治理实施校园管理的必要性

(一)改善安全认知能力

校园安全管理是现阶段所有学校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公共治理新范式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弊端,摆脱了管理的视角局限,校园安全管理更强调广义化认知,积极调动安全管理利益共同体,从多个层面及角度出发,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促使学校对校园安全问题有更彻底的了解,这样可以防微杜渐,避免恶性事件在校园内的发生概率,从而有效改善校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认知能力。

(二)确保校园管理的安全

针对安全公共治理来说,其实质属于协调性于安全维护的有效运用,从某种程度来说起到了“规则体系”的功效,从而将多元及分散的机构,或是个人自觉参与,还有有序借入,从而促进校园安全管理有基本的保障。公共治理模式对于校园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并且在我国校园管理应用中得以证明。

(三)促使安全评估得以提高

针对校园安全治理来说,从某种程度来说属于可建构能力,从科学的角度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分解,继而形成不同行为要素组合,这样能够真正做到有效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实施评价,其一是安全维护主体,其二是安全维护行为。在进行校园安全公共治理期间,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安全评价中的重要元素,也就是安全评价组织,它在某种程度上归属于第三部门,并且是专业化的组织,与此同时,它还属于安全治理的主体形式,并且可以针对校园安全实施有效管理,不仅可以进行定量风险分析,给予相应的风险评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已经确认的安全隐患,给予有效的控制对策,并且对这一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还需对其实施定量化评估,从而促使校园安全评估体系的形成,并且有效保障安全评估效果的准确性,真正为校园安全治理提供有效的管理对策,从根本上确保校园安全管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四、结语

总体来说,校园安全管理是学校运行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伴随校园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给予全新的管理范式,即公共治理模式,促进校园管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学生给予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当前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公共治理在校园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价值性,进一步推动校园安全管理得以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