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比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欧姆定律的比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姆定律的比例范文1

(1)牛顿第一定律。采用边讲、边讨论、边实验的教法,回顾“运动和力”的历史。消除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理想实验加外推法。教学时应明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但大量客观事实证实了它的正确性。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涵义,引入了惯性的概念,是研究整个力学的出发点,不能把它当做第二定律的特例;惯性不是状态量,也不是过程量,更不是一种力。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而改变。在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学生理解和使用常用的措词:“物体因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教师还应该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惯性系才成立。地球不是精确的惯性系,但当我们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研究力学问题时,常常可以把地球看成近似程度相当好的惯性系。

(2)牛顿第二定律。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跟外力与本身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引入课题。然后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归纳出物体在单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再用推理分析法把结论推广为一般的表达: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教学时还应请注意:公式F=Kma中,比例系数K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a随F改变存在着瞬时关系;牛顿第二定律与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关系,以及与运动学、动量、功和能等知识的联系。教师应明确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要充分利用牛顿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的实验,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等物理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②要强调万有引力跟质点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定律),减少学生在解题中漏平方的错误。③明确是万有引力基本的、简单的表式,只适用于计算质点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但在天文研究上,也发现了它的局限性。

(4)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一般不用实验总结出来,因为实验误差太大。实验可作为验证。一般是根据功能原理,在外力和非保守内力都不做功或所做的总功为零的条件下推导出来。高中教材是用实例总结出来再加以推广。若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不发生相互转化,就没有守恒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表式中各项都是状态量,用它来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不涉及状态变化的复杂过程(过程量被消去),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要特别注意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系统内部的重力和弹力做功)。这个定律不适用的问题,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解决。

(5)动量守恒定律。历史上,牛顿第二定律是以F=dP/dt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动量守恒定律不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主张从实验直接总结。但是实验要用到气垫导轨和闪光照相,就目前中学的实验条件来说,多数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要在课堂里准确完成实验并总结出规律也非易事。故一般教材还是从牛顿运动定律导出,再安排一节“动量和牛顿运动定律”。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也不违反科学规律。

(6)欧姆定律。中学物理课本中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公式为I=U/R或U=IR。教学时应注意:①“电流强度跟电压成正比”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电流强度跟电阻成反比”是对不同导体说的。②I、U、R是同一电路的3个参量。③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教学难点和关键是电动势的概念,并用实验得到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然后用欧姆定律导出I=ε/(R+r)(也可以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推导)。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公式可变换成多种形式,要明确它们的物理意义。⑤教师应明确,普通物理学中的欧姆定律公式多数是R=U/I或I=(1/R)U,式中R是比例恒量。若R不是恒量,导体就不服从欧姆定律。但不论导体服从欧姆定律与否,R=U/I这个关系式都可以作为导体电阻的一般定义。中学物理课本不把 R=U/R列入欧姆定律公式,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欧姆定律公式跟电阻的定义式混淆。这样处理似乎欠妥。

欧姆定律的比例范文2

例1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某两点间滑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在7.2V~10V范围内变化,电流表的示数在0.2A~0.48A范围内变化,求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R1的值。

分析电路在两种状态下,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对应关系不能搞错。当电流小时,R1两端电压小,R2两端电压大,此时R2阻值也大。因此,当电压表示数是10V时,电流表示数是0.2A。

一、解题方法比较

大多数同学习惯从整体上用欧姆定律公式解题,即将三个基本量合用于一个式子。

(一)列方程组法

在此题目中,无法找到“同一状态”下,与所求量U或R1在同一段电路中对应的另两个量的具本数值,由此想到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之。

建立方程组就是利用一定的关系,在不同状态下将所求量与对应的已知量组织在一起。下面是几种列方程组的方法。

1.表示电路中不变的量。

不管滑片如何滑动,引起怎样的变化,在电路中总存在着不变的量(往往就是所求的量),可用变化的量表示这些不变的量。

(1)电阻器R1的阻值不变

(2)电源电压U不变

②U=0.2R1+10U=0.48R1+7.2

2.利用电路中不变的关系。

不变的关系就是电路三个基本物理量间的关系,根据电路的特点和方程中应包括所求量的要求,建立方程组有以下三种方法。

(1)电阻关系。

在串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是:R=R1+R2,为了简化方程组,可先计算出变阻器在两种状态下的阻值(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对应的示数计算,分别是50Ω和15Ω)。

(2)电流关系。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相等,即I=I1=I2。但在本题中只需用与所求量有关的部分,即I=I1。R2的阻值可先求出。

(3)电压关系。

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是:U=U1+U2,建立的方程组与方程组②相同。

3.表示已知量。

用所求量表示已知量的数值,可将它们组织在一起,从而建立方程组。

(1)表示电流

(2)表示电压

⑥7.2=U-0.48R110=U-0.2R1

由上可知,列方程组的方法很多,列出的方程组形式各异,但每个方程组都可通过数学变形而相通。但解方程组②和⑥要简单一些,因其与另外几个方程组相比,可省去去分母的麻烦。

(二)比例法。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若将欧姆定律分而用之,即分别利用其中的两个比例关系,反而能更好地体现定律的实质,使解题过程更简洁。

1.电压相同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利用这一反比例关系,一定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电压相同”。分析题意知,电路中只有电源电压(即总电压)不变,因而电流应与总电阻成反比。可先用对应电压、电流值求出R2的阻值。

2.电阻相同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同样,利用这一正比例关系,也要注意其前提条件:电阻相同。由题意知,电路中只有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不变,因而可用“R1中电流与R1两端电压成正比”例方程。

(三)比差法。

在比例法的基础上,能不能再次“由分到合”是很多同学思考的问题。能否由欧姆定律整体使用而求解呢?

仔细推敲欧姆定律内容: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当电压发生变化时,电流发生相同比例的变化。即电压的差值与电流差值的比值(导体的电阻)是不变的,以下面推导佐证之。

因此,可以用比差法――电压差值和电流差值的比,求出定值电阻,继而求出其他相关量。实际的电路问题,基本上是通过改变开关的状态,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某部分电路的电压和电流,故此方法适用性较强。

本题中电路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电压增大值就是另一部分电压的减少值,即ΔU1=ΔU2。

纵观三类方法的解题过程,一般来说,比差法较为简洁,为首选方法,其次是比例法,再次是列方程组法。

但它们的理解难度则依次降低,运用比差法则还需经过简单的推导。但我们应不惜“多费一些功夫”,努力理解和使用简单方法,因为我们都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二、巧用条件,善用“比”的形式解题

运用“比”的方法解题,可省去很多解方程组的繁琐步骤,提高解题速度。只要巧妙利用问题中的条件,大多数这类问题中构造“比”式是比较容易的。

例2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是0.6A,当滑片P滑至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是6V,R2的最大阻值是30Ω,求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R1的值。

分析只要着意从“比”式入手,便可知晓题中条件的应用方法。

1.比例法。

需先计算出滑片P滑至b端时的电流值:

以下可用两种比例关系解题:

2.比差法。

需计算出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变化值及两端电压变化值。

ΔI=I-I′=0.6A-0.2A=0.4A。

ΔU=U-(U-U2)=U2=6V。

善于用“比”的形式解题,但不是说每一个问题都一定要用这个方法,因为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构造“比”式。若能根据一定关系,直接利用已知条件,列出简单的方程组(如例1中②和⑥方程组),也不失为好方法。

欧姆定律的比例范文3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中电阻定律的编排确实是无违初衷。为了让学生能容易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教材编置了两个探究实验:1. 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2. 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两个探究以第一个为主要,它得出的数据正确并准确时,定律的架构就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搭建并确立起来;再通过探究实验2的测量比较得出表达式中的比例常数,从而导出电阻定律及表达式。

由于配课实验欠缺科学性,误导了任课教师,致使新课材使用以来,该节课时上课的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应为:探究实验1的定位欠缺科学依据,也就是说单纯用电压表不可能直测导体电阻;用比较的方法也不可能比出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因此,课堂上想用配课实验提供的装置,按照实验的定位完成电阻与影响其因素的定量关系是不可能的;只能用直测电压比较量值来引导学生从定性方面认识和掌握导体电阻与长度及截面的比例关系。或者,从另一角度来看,能按示图装置多个电阻线串联的大规模装置,设定按欧姆定律定量解释――整个串联外电路的电流强度相等,由于电源的不稳定性等系统原因,也不可能得到电阻与影响其因素的定量关系。再者,按《教师用书》中提供的方案,让学生参与,达到探究的目标,由于仪表内阻的因素及其他人为的原因,也不能实现定量分析(以下是相关实验过程及实测数值)。

实验(1),按下图,以电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电表(T0401)1台,低压电源(T1201或1201-1)1台,滑动变阻器(T2354-1.50Ω,1A)一个,连接电路(说明: A、B、C为同规格的镍铬丝,D为同规格的铁丝),完成演示实验。

1. 导体的电阻和长度的关系。

(1)测量取值:电源是直流2伏档,调节滑动变阻器,使A~D的两端接近2伏,改变镍铬丝的长度,取值。

(2)列表

(3)作图

从图像出现的偏差可以看出:测量过程中,电压出现波动不可预知,也不可能调整使其始终保持一定量值不变,所以出现测量值的误差。

2. 导体的电阻与截面的关系。

用连接片把其中两条镍铬丝并接起来,保持原来的串联电路。此时,长度同样1m,截面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再进行测量,结果由于仪表内阻标准的问题,加上表头的最小量值为1伏,表针满度偏转,得不到测量数据。

结论:只能理论解释。

几年来,由于教材是新课程配备的教本,其权威效应可想而知;每到课期,任课教师都要求按照教材提供规格准备实验装置,并期望以定量方式来完成电阻定律的授课过程,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本人认为,该节课时的配课实验的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可以不予以采用。可以另选用《高中物理实验大全》推介的间接测量法――“伏安法测电阻”来完成引导教学过程。其效果众所周知,并且此演示实验真正实现定量确立定律的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既简洁又明了,也不乏学生参与探究的环节。

实验(2),器材:电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电表(J0401)2台,低压电源(J120或J1201-1)1台,滑动变阻器(J2354-4,50Ω,3A)1个,单刀开关等。

方法:

1. 导体电阻跟长度的关系(镍铬丝),始终保持电压为2伏不变,改变长度,测得:

明确立论:证明R与L成正比。

作图(如下图)

2. 跟截面面积的关系。

用连接片把镍铬丝并联起来接入电路,长为1m,截面面积为原来的两倍,保持电压2伏不变。

测得:

比较并明确立论:R与S成反比。

3. 金属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

方法同上(注意:铜线的良导性能),A用0~5A,电压要求小于0.45V。测出量值,列表如下:

明确立论:长度及截面面积均相同的金属导体,因材料不同,其电阻也不相同。

欧姆定律的比例范文4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笔者主要从电工电子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理论实际互换法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聚焦课堂教学。

一、展现个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引言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引言运用得恰当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提问——复习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的课程。恰当提问,通过复习的方式便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逐步启发学生,顺其自然地引入新课。笔者讲授“谐振电路”一课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RLC串联电路的电流及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的计算方法;电感性负载与电容并联的电路的总电流及总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的计算方法;这两个电路中的电抗值的变化对电路计算的影响。这样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为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演示——议论法

职高学生学习能力差、基础薄弱、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发问,师生通过观察现象、相互议论引入新课题。这样可以直观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其得到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讲解,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笔者讲授《电子技术基础》的“PN结的单向导电性”、“晶闸管的可控单向导电性”等课时笔者均采用此法。

(三)习题——延伸法

先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点习题的练习,再将知识延伸,把新课的习题布置给学生作为悬念。这样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课上来,自然会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得新课的教学很好的开展。笔者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加法、减法运算电路”一节课时,先让学生们计算“反相、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的习题,再通过电路变换要求学生们给出结果,这显然无法回答。但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对新课内容产生了极强的求知欲。

二、运用启发讨论 激活学生思维

“启发讨论法”不同于传统的“讲述法”。它的基本做法是围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探讨,不断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认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笔者在讲授《电工基础》课程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节课时,提出“为什么在实际电路中测得的电源电压值略小于它的电动势?”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抓住要害,深入讨论。提出“什么是全电路?”“电荷为什么会沿着回路循环流动?”“在闭合电路中电源内部和外部发生了哪些化学的和物理的过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为论证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创造条件。最后画龙点睛,引出结论。可喜的在提出“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看,非静电力做功所形成的E和电场力所形成的电势降落U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即可答出:E=U外部 +U内部,再考虑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得到E=IR+Ir。接着继续深入,提高认识。提出“比较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区别和联系?”等等,使定律运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上来。最后似尽非尽,留有余味。提出“什么是损耗功率?什么是消耗功率?”等等问题,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新的天地,为新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运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采用此法教学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注意对个别学生的辅导;②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归纳小结;③教师要对本课的内容做出适当的总结。

三、互换理论实际 锻炼学生能力

(一)理论到实际

电子电工专业学科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只不过学生们没有正确运用电子电工基础知识去理解它。因此,在讲这些内容时,尽可能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让学生易于理解,学得轻松。在《电工基础》中讲授“电源的端电压与负载电阻之间的关系”一课时,笔者就结合家中的电灯有时在白天和晚上不一样亮这一生活实例告诉同学们,负载使用越多,总电流就越大,内阻上消耗的内压降也会增大。所以,电源的端电压就会减小,电灯也就会变暗。从而,学生们就能很好地理解电源端电压与负载之间的关系了。

(二)实际到理论

对日常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可达到既了解社会相关行业的动态又能使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巩固与灵活运用。当然这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有一个先低后高、对产品的组成要有先简后繁认识的过程。比如:拿“音乐彩灯控制器”为例,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现象、电路分析等过程,既可把《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已学的“可控硅”章节做一全面的知识总结和渗透,又加深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欧姆定律的比例范文5

电学部分的计算在中考中的比重与力学部分相当,只要能够充分理解并熟练运用相关公式及其原理就可以解决.不过,对于电学中的基本计算,同学们还应该认真对待、仔细体会,因为它不仅是中考直接考查的内容之一,也是解决复杂电学计算题的基础.

复杂的电学计算题很令人头痛,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首先分析电路,弄清电路连接的实质,然后再设法依据各种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算式或方程式,最终解出要求的物理量.

(一) 有关欧姆定律的综合计算

例5 一个电阻为20Ω的用电器正常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是12V,如果要使用电器在18V的电源上仍能正常工作,则:

(1)应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还是并联一个电阻?画出电路图;

(2)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解析:(1)应串联一个电阻R2分压,其电路如图4所示;

点拨: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定律和核心内容,在历年中考试卷中所占比例都很大,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和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串、并联电路问题是中考命题的重点.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是这部分的一个主要基础实验,也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查点.

(二)有关电能、电功率、电热的综合计算

例6电饭锅的原理如图5所示,煮饭时按下温控开关S,使之与a、b接触,红色指示灯亮;饭熟后,温控开关S自动断开;当饭的温度低于68℃时,开关S自动上升与触点c接触,电饭锅处于低温加热状态,黄色指示灯亮;温度升至68℃时,温控开关S自动断开,如此反复.(红、黄指示灯的电阻很小,计算时可忽略不计)

(1)试分析R1、R2各起什么作用.

(2)若煮饭时发热板的功率为484W,而低温加热时发热板的功率为4.84W,求R2的阻值.

解析:此题通过温控开关的上下移动来改变电路的连接情况,以达到加热、保温的目的.可分别画出等效电路图,然后分别在各图中进行分析、求解.电饭锅的工作原理图略显复杂,解题时可根据电路情况适当简化,使之方便解题.

(1)当S与a、b接通时,等效电路如图6所示,R1跟红灯串联,然后与发热板并联,红灯所在的支路不影响发热板的功率.红灯起煮饭状态的指示作用,本身电阻很小,必须串联一个较大的电阻R1,所以R1起分压限流保护红灯的作用.

当S与c接触时,等效电路如图7所示.R2、黄灯、发热板串联,R2分去一部分电压,使发热板的功率减小,电饭锅处于低温加热状态,所以R2起分压降低发热板功率的作用.

点拨:这是一道典型的应用类计算题.应用类计算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给出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图像等.题中的物理过程、已知条件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因此,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了解问题的背景,挖掘隐含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然后再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热学部分

中考中热学计算的比例较之力学、电学部分要小一些,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热学计算主要依据的公式有:

(1)燃料燃烧放热:Q=qm(q表示热值)

(2)物质升温吸热: Q吸=cm(t-t0)=cmt升

(3)物质降温放热: Q放=cm(t-t0)=cmt降

(4)热平衡方程: Q吸=Q放

例7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严寒中只能靠点燃火柴取暖.一根火柴的质量约为0.065g,火柴的热值平均为1.2×107J/kg,求一根火柴完全燃烧能使1m3的空气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3kg/m3,比热容为1×103J/(kg・℃)〕

解析:设火柴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全部被空气吸收,由Q吸=Q放得:

Q放=qm2

=1.2×107J/kg×6.5×10-5 kg

=7.8×102J

完全燃烧一根火柴能使1m3的空气升高的温度:

根据Q吸=cm(t-t0),Q吸=Q放得

点拨:本题把燃料燃烧的放热公式、热量的计算公式与密度知识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四、综合计算

例8图8是一种测量小汽车油量装置的原理图.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会随所受压力大小发生变化,油量表(由电流表改装而成)指针能指示出油箱里油的多少.已知: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与所受压力的关系如表3所示.

若压力传感器R的上表面面积为5cm2,汽油热值为4.6×107J/kg,汽油密度为0.71×103kg/m3,电源电压为6V,g=10N/kg.请回答:

(1)当油与油箱总重为600N时,压力传感器R受到的压强多大?

(2)若油箱内的油为10kg时,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3)如果空油箱的质量为5.8kg,油量表指针指向2×10-2m3时,电路中电流是多少?

解析:(1)(2)两问较简单,(1)p=1.2×106Pa;(2)Q=4.6×108J.

(3)油量表指针指向2×10-2m3时,箱内汽油质量为:m油=ρV=0.71×103kg/m3×2×10-2m3=14.2kg,

油和箱的总质量:m=m油+m箱=14.2kg+5.8kg=20kg,

总压力F=20kg×10N/kg=200N.

近几年来,中考物理计算题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任何形式的题都不能脱离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脚踏实地地学好基础知识,并尽可能地把基础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识的飞跃.最后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欧姆定律的比例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物理规律都是死记硬背,没有做到融会贯通,一旦遇到综合性问题就束手无策,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学会了,却不会做题的原因。物理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定要重视初中的物理教学。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物理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为研究对象,不同于语文的记忆式学习也不同于数学的公式推导式学习,而是通过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大多是一些生活现象的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例如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主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而现实生活学生所看到的现象是你推一下小车就会运动,不推则原地不动,这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的思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牛顿第一定律既不能像数学公式一样去推导也不适合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做起题目就更无法灵活运用了。

2.实验教学比例较小

实验就是物理的灵魂,实验教学对于初中生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实验中通过切身的实践还可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如今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过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不能发挥实验课应有的作用。例如九年级《欧姆定律》的学习中,教材直接给出了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老师在教学中也就对课本进行讲解,学生很难接受电阻是电器元件固有属性这一结论,也很难掌握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果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电阻两端电流和电压的多组数据,寻找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对欧姆定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知识更容易接受。同时在自己做实验、搜集数据、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给他们有一种自己发现了物理规律的感觉,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了自信心。物理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无论是死记硬背还是题海战术都没有效果,只有真正理解了物理公式的含义才能做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3.课堂练习题目广而不精,缺乏实践题、开放题

课堂练习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堂时间较紧,题量不能安排过多,因此要格外注重题目的质量,要选择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呈现给学生。另外还要加强开放性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八年级第二章《声现象》中,有课后习题:假设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000km,如果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那么远,计算所需要的时间。类似于这一类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寻找出火车、飞机等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从北京到上海需要的时间,与声音传播相比较,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对这一类的问题视而不见,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观念与新课标是不相符的。

二、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的措施

1.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很多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都太抽象了,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方法来弥补。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对物理规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密度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密度是看不见也不能感受到的概念,直接讲解相关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将密度与质量、体积等学生比较熟练的概念结合起来。“同样体积的一桶水与一筒油哪个质量更大?”“为什么同样体积的铁比棉花质量大很多?”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出密度的概念,学生对于铁、棉花、水、油等生活中的物品都有一定的了解,也都知道同样体积的铁比棉花质量重这一生活常识,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密度的概念,接受质量、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

2.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因此必须要强化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初中生物理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实验又有直观性,让学生对物理规律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通过生动的表象自己推理出物理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将摩擦力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一个固定斜面上,让小车自由滑下,用不同的材质做小车的运动表面,如毛巾、瓷砖、木板、玻璃等。同一个小车同样高度同样倾斜角的自由滑落在不同的运动表面上下滑的距离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直观的实验观察,再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不难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

3.加强课堂练习开放性习题的训练

物理在初中的学科中是最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的,因为很多物理规律本身就是从具象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也要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扩散性思维。老师选择的题目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尤其是要针对重点、难点和考点加强训练。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一板块,里面有很多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如九年级第十八章《电功率》中让学生咨询老师、家长,估算出一年的用电量,并寻找节约用电的有效方法。这一类的问题虽然很可能得不到答案,但是学生在查找资料、咨询、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对所查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还提升了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教授、价值观的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全面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增加实验教学与实验演示教学,变抽象为具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