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创新路径

高中物理知识实验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方式,突破知识重点,解决知识难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加深物理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要的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实验创新要面向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使之成为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对此,本文结合物理学习经验,以物理教材为根本依据,针对高中物理“电知识”的实验创新,提出了三点自己的看法。

一、改进式创新:看得见的充放电过程

本质上来讲,教材是教学生成的根本,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导向性作用。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尤其是国本教材都是过权威论证和实践证实的,具有内容丰富、专业系统、科学规范、形式新颖等特点。所以,在高中物理的创新学习中,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对教材的详细研究,对现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式创新,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电容器与电容”的课堂学习中,教材虽然介绍了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但抽象的理论讲解很难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性认知,成为了许多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大障碍。此外,如果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因充放电时间过短,学生很难看到充放电时形成的电流。对此,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后,对其进行了改进,结果如下:

电容器充放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i=e,其中E代表电动势初始电压,R代表总电阻,时间常数τ=RC,C代表电容。不难发现,最大电流Im=,放电时间由τ=RC所决定。如图1所示,在原电路图上设置一个大电阻R,就能够极大地增加时间常数。然后再连接上一个示波器,就形成了一个看得见的充放电过程。

经过改进式创新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充电过程中电流减小,电压升高,而在放电时电流和电压都降低,且充放电所形成的电流方向相反,实现了抽象物理知识的具象化,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二、自发式创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配有实验,但为了全面把握那些重难点知识,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现高中物理知识的自发式创新。

例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课堂学习中,教材对外电路定义、内电路、电势变化情况、能量守恒解释、原理推导等都是理论概述,并未进行实验阐述,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形成明确的感性认知,甚至会产生“电池使用时是否会形成内电压”的怀疑。对此,为了消除该知识点的思维障碍,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自发式实验创新:

实验器材:电压传感器、小灯泡、可调内阻电池、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等。

实验步骤:(一)电源极板电势提升

1.对极板两极电压展开实际测量;

2.改变外电阻大小,重复上述步骤;

3.改变内电阻,重复上述两步骤;

4.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极板电压提升等于内外电压之和的结论。

(二)演示内电阻对用电器工作有影响

1.用小灯泡替代外电路用电器;

2.闭合开关,小灯泡亮起;

3.加大电源内阻,小灯泡随之变暗,减小电源内阻,小灯泡随之变亮;

4.经分析得出内电阻对用电器工作有影响的结论。

通过上述的创新实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不仅有助于深化知识认知与理解,而且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激发了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三、拓展式创新:“人体”触电的演示

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使得高中物理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逻辑性,更加强调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加强拓展创新,在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拓展物理知识视野和提高物理科学素质。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许多有关“电”的知识,都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但其中很多知识都是“一笔带过”,或“一图带过”,如人体高压触电、低压触电的区别,单靠教材很难深刻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展开拓展式实验创新,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人体”触电的演示实验设计:

实验器材:木板、电源、机器人、导线、发光二极管等。

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将机器人放在导线前,并将机器人左右手分别连接火线和零线,此时机器人身上的二极管发光,代表人体触电;

2.接通电源,将机器人放在导线前,并将机器人左手连接火线,脚下放置绝缘木板,此时机器人身上的二极管不发光,代表人体不触电;

3.接通电源,将机器人放在导线前,并将机器人左手连接火线,脚下放置金属板,此时机器人身上的二极管发光,代表人体触电;

4.接通电源,模拟高压电线落于地面。在机器人向高压线行进途中,当两脚之间出现一定距离时,二极管发光,而并拢后就不会发光,演示了跨步电压触电。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要立足教材,积极开展改进式、自发式、拓展式实验创新,构筑奇妙的电、光、磁、波等物理世界,实现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超.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方法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6(21)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范文2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反思

我从业20多年来,对农村高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我根据经历和相关同事的介绍,对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作如下概括。

1.教师紧缺,使得物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无力准备实验教学。在我所接触到的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中,大多每周都带5个多班的物理课,平均每班以3节课计算,平均周课时在15节,加上许多物理教师都要跨课头教学,这样计算每周课时在17节以上。5个班的物理作业批阅、晚课等又要占有物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物理实验教学。

2.设备不足,使得有许多实验无法实行。在我所见到的农村中学中,大多都有物理实验室,但大都属于堆放物理教具的仓库,所谓实验教师大都有物理教师兼任,许多时候只能提供演示实验所需的道具,大规模的物理实验根本无法做。

3.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亲手实验。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高级中学大多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毕业年级临近高考时段把高中物理实验用多媒体演示一遍,以此来代替物理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底下,本来应该在亲自试验中掌握的知识演变成为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

4.农村中学物理教师自身不重视实验教学。许多教师在交流中在涉及物理实验教学时,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认为物理实验教学属于辅助教学手段,可有可无。这种认识上不足,也成为制约农村高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也成为物理学科适应新的课标要求桎梏,严重影响到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出路探索

1.教师应积极开发周边资源,利用廉价的废旧物品、家常用品来弥补实验配备不足的制约,促进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电阻器,墨水瓶、温度计等器具制成了焦耳定律演示器,从废旧电阻器上剪下两段不同的电阻丝,固定在两只相同的墨水瓶中,塞上橡皮塞,瓶塞插上接线柱和两端开口的废旧温度计,里面装满染色的煤油。这样,瓶内煤油微小体积变化可较大的显示出来,通过比较两瓶内煤油吸热膨胀时在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升的高度来比较两电阻丝产热的多少;装上电源、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等并组成电路。这样既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又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浮力》时,我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时,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鸡蛋在学生家里很容易找到,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演示实验的作用。除了安排适量的学生实验外,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演示实验来阐明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首先,要注意精选实验,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教材所列举的演示实验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余个。对此我们没有必要一一演示,只要选取典型实验延时即可。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教师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避免学生只看热闹忘记本节课主题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再做演示实验的时候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答,深化实验效果。例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3.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的训练。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同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实现了学生的知行统一。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范文3

摘 要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是高职电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两门基础课,将“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这两门课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联系相互贯通,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两门课的贯通教学。从而加强两门课的关联性,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 贯通教学 关联性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43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 "Circuit" and

"Analog Electronics" Two Courses

DENG Youlin, LIU Haimei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 Circuits and analog electronics is electrically Course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wo basic cours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it" and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of two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nal relation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achieve two classes teaching. Thus enhancing the relevance of two classes, reducing the learning curve and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circuit; analog electronics; teaching; relev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0 引言

“电路”是高职电类课程的第一门入门课,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电路,掌握与电路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分析能力等,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是“电路”的后续课程之一,是在掌握电路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学习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两门课之间的关联程度和贯通教学。例如,“电路”中涉及到的叠加原理、两大约束以及戴维南定理等内容,都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需要掌握和经常用到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

通过担任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感觉到很吃力,主要原因是没有把这两门课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融会贯通。如果在“电路”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工程应用题中的非线性电路进行线性化这一思想提前传授给同学们,那么,后续的“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就会轻松、容易很多,理解起来也就更简单。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在“电路”教学过程中,提前引入“模拟电子技术”中的电路模型,并引导同学们用“电路”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求解,这样对后续“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在“模拟电子技术”中复习和强调“电路”教学内容中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实现这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和相互渗透、相互衔接。

2 优化和改革两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2.1 贯通教学,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就需要教师抓住所讲内容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相互渗透,采用铺垫式和复习式的方法,对有关知识点进行综合的讲解和运用。“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中的许多知识点是有衔接关系的,“电路”的学习为“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的非线性电路的学习则需要运用到“电路”中的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由于这两门课之间的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讲解,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将这两门课进行比较学习,增强学生对相互关联知识点的印象,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另外,由于“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是分别在一学期的上、下学期教学的,在课时分配方面,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课时。由于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这些内容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中有所涉及,属于比较基础的内容,理解和学习起来并不是那么费力。而“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的内容涉及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曲线以及工程中的近似等效等,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知识点比较生疏,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吸收消化。

因此,对于整体64学时的教学安排,这两门课程比较合理的教学分配应该是“电路”24课时,“模拟电子技术”40课时。这样,采取前紧后松的教学节奏,将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电路部分加快教学进度,进入到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讲解。从而,使这两门课的整体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2.2 因材施教,突出把握教学重点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必须利用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内容。在每一章节开始学习之前,都要梳理一下本章节的内容,将其划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并提前告诉学生哪些是本章的重难点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钻研。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只需了解的内容要提醒同学们提前自学,上课时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对于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则要重点讲解。有了层次分明的学习计划,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混乱,而是目的性强,目标清晰。例如,在讲授放大电路分析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可以重点介绍三极管放大电路及其分析,而将场效放大电路的分析作为自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目标明确,只需要掌握好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理解和掌握上,将该部分内容学好了,就可以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进行场效放大电路的分析。

2.3 活跃氛围,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定理定律、公式和概念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图形图表、原理图、结构图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比较枯燥无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很吃力,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和抵触心理,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必然很差。因此,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可以采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到动态电路分析这一章时,只需介绍电容原件的一阶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以及全状态响应等的求解内容和分析方法,对于电感元件的类似内容就可以交给学生课下自学,下次课时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学的结果,将有关内容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以互相补充,自由发言。这样,经过讨论和思维碰撞,一方面增强了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其次,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新颖的画面、图像和音效来展现教学内容,将静态的图像转化成物体运动状态的动态过程,增加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展现出形象、生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教学

理论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会产生实际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传统 “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更像是一门物理课,缺少实践认识。例如,传统的电路课中学完电阻后,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电阻的矩形符号、欧姆定理及其计算方法,而对电阻的种类、容差及其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概念一无所知,但这些知识恰好是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用得最多、最重要的知识。

因此,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认知,并将相关内容的实验进行对比,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实验的内容也要有重点、有层次,例如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只讲到其理论部分的学习,而对解决实际器件的使用问题等较少涉及。

综上所述,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可以在授课时引入生产生活中与此内容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实践认知和知识结构。例如,在讲授电阻知识时,除了介绍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之外,还可以扩充一些有关电阻种类、容差等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并通过开展实习实践或者课程实验等方式,使学生能够零距离地体会和掌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问题。

3 教学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以往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升。在理论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等,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4 结语

“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体现了其专业性和基础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其专业性和基础性,将知识体系与当前的产业实践整合在一起。通过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引入实践相关知识,还要在原有理论思维方式基础上引入实践相关的基础知识,将这些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以特定的方式讲解出来,实现“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贯通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工程思维模式,以适应未来生产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周波.“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衔接关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6).

[2] 杨晓敏.“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3(9).

[3] 王玉菡,杨奕,徐勤,张杰.“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4] 夏百战,石世光.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0(4).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范文4

一、物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让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单一的听讲和记笔记,物理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提高了物理学习效果。其优势表现为:①多媒体创设了一种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更加生动活泼,打破了以往枯燥的接受方式。多媒体将书本的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理论的知识变得感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②多媒体技术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其动画、字体颜色、闪烁等功能,给予学生重点提示,学生一目了然。并通过详细的知识再现过程,加深了理解,弱化了重点和难点内容。例如:我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使学生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③多媒体打破了教师单一板书教学的形式,避免了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板书占用。有了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事先把板书内容制作出来,节省了课堂的时间;④多媒体可以模拟实验操作。物理课程的知识点是抽象的,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结论,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并应用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做实验受到时间、地点、空间及器材的限制,所以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有些实验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如果通过多媒体来模拟实验的过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如老师在做“光的色散”实验时,如果没有光照和地点就很难用三棱镜反映出光的色散效果,如果用多媒体制作的幻灯片就能起到很好的演示效果,整个过程,直观、明了,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物理实验仪器和时间、地点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那些复杂、难做的实验利用多媒体模拟出来,让物理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实验的技能。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教书育人,但是很多时候,教师都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理科教师,认为德育是文科的事情,让学生在定理、概念、规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无从谈起。中学教学大纲提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看出,德育是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把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提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初中物理教师要转变自己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教学观,要把两者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才的根本是会做人,一个没有良好思想品质的人是不能被别人认可的,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眼光放长远些,不能目光短浅地把学生的教育定位在自己的教学业绩上,只关注学生考了多少分,在全年级排名第几等等。要让学生从学生时代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将来无论是在成长道路上,以后走入社会后都会回过头想到教师的教育,从内心感激教师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两手都要抓,不能给自己找借口。要结合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德育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内容进行详细计划,保证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序进行。德育教育不能死板地说教,只有与知识结合在一起才有说服力。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找出与德育有关的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学生在无形中被感染和熏陶,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例如,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成就和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古代我们的很多物理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像四大发明等,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军事上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且对中西方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骄傲。又如,近代“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在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祖国和人民会永远记住他,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名人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讲到欧姆定律时,可以介绍物理学家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过程,他是通过数十年的不断摸索和做实验,而得出这个结论。教导学生做学问应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探究学习活动走向生活实践

不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抽象性感到头疼,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记忆不长久,而且不能在做题时灵活运用,机械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不上去。生活是知识的源头活水,任何孤立学习,脱离生活的知识都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只有学用结合,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才能让感到知识的丰富、鲜活。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巩固,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得快就要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了解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自己去观察,找出与物理有关的实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时,学生可以分析为什么不法商贩能做手脚;学习了电路实施后,学生可以观察家中的电路,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会灯头接线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学生可以制作家庭小实验,如利用废旧饮料瓶,其中装入水可研究光学中折射,还可用来研究惯性现象,也可用来做液体压强的有关实验等,即使是小小的泡沫颗粒,也可用来完成声学中的声音的产生、电学中的摩擦起电现象等。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范文5

在自然科学的大家庭里,物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推理、实验、论证等方法来探索和归纳物质的结构、运动与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规律的学科。虽然自然科学包罗万象,但物理学始终是其中最基础学科之一。学好物理学科的关键,不仅在于中学生自身的努力,更在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比较教学法出发,对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做一些介绍。

【关键词】

比较教学法;初中物理教学;具体应用

物理学科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物理学在提升中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在中学之前,学生对物理学的了解不够深刻,再加上那时的许多课程对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要求较低,大部分学生开始接触物理题目时会感到复杂难解。对物理中的一些现象及知识理论进行比较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加快速的掌握与融汇物理知识,了解物理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

1.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就是将一些有共同之处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在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内容,或者说在已知知识点的情况下探索新的属性、功能及性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比较的心理作用下,能够更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享受课堂教学的乐趣。这种方法和数学学习中的类比方法差不多:比较的对象之间必须具有某些共同之处,而且在共同点的基础上又有所差异。该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各方面内容的对比中加深学习印象,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爱好

不同于其他科目,物理学习是初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在学习初期,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内容较难,难以跟上学习的进度,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授课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比较教学法克服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给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大量机会,同时,在学生已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了物理学习的效果。

1.2 培养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与发散思考能力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旨在教会学生一些物理常识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发散思考水平进行培养与提升。比较教学法通过对知识的对比学习,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考能力,此外,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理论上也具有促进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扩展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新课标下,物理学习必须摒弃课本的限制,走向课堂外。在物理课堂中,教师们要引进一些自然物理现象,以实物或者影像演示物理现象,以便于和书本中的物理知识对比学习。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学会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上具有很大助益。

2.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的应用

2.1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形式

前文中已经对比较教学法的优点进行了详细阐述,那么怎么在课堂中实施比较教学法呢?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几种比较教学法的基本形式。

(1)教师传授比较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比较方法,比如常见的类比学习法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一些实例分析,以便加深学生对这些方法应用的掌握。

(2)师生讨论的形式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勇于提出质疑,对于师生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探究,达到师生共同主导的学习氛围。在师生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挖掘思维,用众人的智慧组织课堂学习。在思维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收获,达到了远大于传统教学法所取得的学习效果。

(3)小组讨论比较的形式

再次,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鼓励小组成员自觉组成讨论团队。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留下讨论话题,以便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学习。这个过程中,组员之间各抒己见,比较各自的想法与观点,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课下,组员之间还可以针对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物理学习时间。

2.2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旧知识点引入,克服新知识点难点

物理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单独学习难度较大,此时可以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下,引入新知识进行对比学习,比如在磁场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磁场现象。此时将已学过的电场知识引入其中,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很好的克服磁场学习的难点。此外,电场知识与磁场知识有很大的衔接关系,在对比学习中进行衔接应用为以后的复合场应用奠定了基础。

(2)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新知识

物理知识之间的衔接性较强,很多新知识都是已学知识的扩展延伸,此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比如在电压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对已学知识电流的学习进行扩展深化研究。此外,还可以将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进行推导学习,以便熟练掌握和应用欧姆定律。由此可见,在旧知识的基础下对新知识进行深化研究是非常实用的。

(3)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区分点

物理知识体系中,虽然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较为紧密,但也有所差异,此时不仅要掌握新旧知识间的相同点,同时也要对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学习。比如在磁场与电场学习中,磁场可以像电场线一样采用磁场线进行抽象,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但是不同于电场的强弱用电场强度来表示,磁场采用磁感应强度来表示磁场的强弱。这正是抓住了新旧知识的区分点,克服了物理知识体系下概念间的混淆现象。

3. 结束语

物理教学是中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应用价值。比较教学法是针对物理知识点之间的类似与衔接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它克服传统物理教学的一些弊端,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以及物理素养上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殷华伟.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2011,26(9):102103

[2]马骋.比较教学法浅议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齐齐哈尔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140142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范文6

1 有意识地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我们面对困难时能坚持走下去的动力,是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物理教学时常渗透德育品质教学,慢慢地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如,在学生学习电磁现象的磁生电这节课上,在探究磁什么时候生电时,讲解了这个磁生电的发现过程:电生磁后,原来有很多人都在寻找磁生电的现象,但大部分人都中途而废,然而法拉第坚持不懈地,以超强的意志,日复一日地,枯燥地重复这个实验,终于经过十年的努力找到磁生电的条件,从而导致发电机的发明,为人类大规模生产用电打下了基础,这个发现造福我们千世万代。从而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碰到困难时跟法拉第对比,我们的困难不足挂齿,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要学会象法拉第一样具有坚韧不懈的精神。在学习到《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注意防雷电这个知识点时,引出了避雷针,避雷针的发明者是富兰克林,这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当是为了弄清楚雷电的性质时,冒着生命危险用自身进行了感受雷电,接着又引来了震动世界的电风筝实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将大气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由此证明了他所提出的“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的设想。根据这一理论和他对尖端接地导体放电现象的发现,提出了关于避雷针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在法国马利大学得到应用。避雷针的发明不仅可以防止闪电所招致的严重危害,同时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实性质。这种在生命和科学做选择时,选择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个科学家坚强的意志力。

2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是缤纷复杂的,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了解和认识这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如果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加以引导这样会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而科学的世界观的树立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我认为在物理的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那么,如何树立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呢?我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应是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切不可超之过急,一蹴而就。因为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常以物理教材知识点作为诱发点来展开。如,宇宙和微观世界,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各星系又是异常巨大,一束光穿越银河需要十万年的时间,这些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这个宇宙,根本没有什么天堂可升,也没有什么地狱可言。作为一个现代青少年要有破除迷信的意识。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是物体的光射到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生理现象,是人眼人为对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而现在有些农村家庭大门上挂有平面镜作为照妖镜用来驱魔避邪,纯属虚有。因此,我认为物理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并加以解释,这样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就会使学生领约物理的无限的魅力的同时逐渐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3 有机地选择诱发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的优良传统,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机的渗透这很重要,我认为在结合物理教学时诱发点的选择和表达方式如何是个关键。例如,在讲到“热机”这一节时,讲到燃料的热值,在众多的燃料中热值最大的是氢,所以发射火箭用的燃料就是把氢压缩为液态氢贮存于火箭中,再引出我国人民引以为豪的神舟5号和神舟6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回收,说明我们航天工作人员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短时间内经过艰苦努力达到了世界水平,体现了我们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蒸蒸日上,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但是我们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航天事业相比还有差距,他们早就有了航天飞机,而我们国家目前的条件还没有具备有航天飞机的实力,希望同学们加倍努力,撑握更高尖的科学技术使我们国家我们的科学水平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真正成为东方巨龙。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早在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鬼谷子》、《淮南子》等书中均有“磁石召铁”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于1086年编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西方哥伦布是在沈括400年后才利用指南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哥伦布也是在这次环球航海中才发现磁偏角的,因此,把我们的国家选择一个诱发点是很重要的!这样在潜意识中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好自己家园,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操。可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在物理教学中诱发点的选择是个关键。

4 有机地渗透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