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

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范文1

“四化同步”加快农业现代化

十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是发展理念上的又一创新。在“四化”中,工业化是引领,信息化是动力,城镇化是平台,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也是当前最薄弱、最需要加快的环节。只有把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补长了,其他“三化”发展才有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要充分运用现代工业成果,改造装备传统农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机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研发、生产、推广适合山区特点的耕种收管作业机械和烘干、加工等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把握信息化发展大势,积极引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融合,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要着眼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立足山区主攻特色效益农业

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庆农业现代化的出路何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一方面,重庆农村90%以上是丘陵山地,在“巴掌田、鸡窝地”上,难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难以推广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另一方面,重庆具有多重海拔和立地条件,生物、生态多样性特征明显,温、光、水资源丰富,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大展宏图。因此,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子。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要在三大特色上下功夫:即突出地方特色,发掘当地优势资源,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色的思路,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色产品,实行差异化发展。培植产业特色,着力抓好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和烟叶等11个重点产业,优化发展布局,建设产业带,形成大产区。打造区域特色,通过规划引导和以点串线、以线连片的区域联动,建成“两翼”山地特色农业基地、“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带和主城郊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十报告提出的新要求。这“四化”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真正实现了“四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就可以更快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就有了坚实支撑。要把十精神切实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发展,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同时发力。

以集约化促高效。重庆人多地少、土地零碎分散,决定了不能单纯追求土地规模效应,应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通过实施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走小群体、大基地的规模化产业化路子。要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良种培育和技术推广,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理念,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一批农村科技示范户,促进农业科技到户到田,真正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以专业化显特色。专业化更有利于统一生产标准、经营手段、技术服务,降低生产、销售成本。一个产业,只有在一个适当的区域内集中规划布局,进行专业化生产,才能做大做强,形成优势和特色。推进农业专业化,需要一批专业大户引领,一批专业村镇支撑和一批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倾向日益显现,带来了“谁来种地、谁来务农”等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市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和壮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徘徊现象,但农业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为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意义重大。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发展专业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培植一批专业村镇,带动形成专业化大产区。

以组织化提水平。如何以有效方式组织农民,是重庆农业应该着力探索的重要方面。目前全市已发展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万个,较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但其覆盖面还比较窄,规范化不够,带动性不强。要采取项目补助、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办法,大力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和10亿元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吉林省 城镇化 人口转移 农业现代化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

一、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移的结构分析

(一)文化素质结构

在劳动力转移中,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更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获得转移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转移的主体。2006年末,吉林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文盲占0.6%,小学文化占22.7%,初中文化占68.7,高中文化占6.5%,大专及以上占1.5%,初中文化以上者合计占比为76.7%,由此可见,吉林省转移的劳动力为其文化素质较高的主体,说明转移的劳动力多为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

(二)性别及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转移劳动力多为中青年劳动力。2006年吉林省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7.6%,21-30岁占36%,31-40岁占24.9,41-50岁占14.5,51岁以上占7%,青壮年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8.5%。

总之,吉林省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中坚力量。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分析

目前,全国各地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没有统一标准,繁简不一。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特别丰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各个评价者的知识水平、研究背景和认识角度也不同,所以,用指标来衡量和体现如此丰富的内涵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人为的主观因素,但随着整个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各国和各地区采用统一的标准尺度来描述和衡量农业发展的状况是大势所趋。

从表中评价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的实现值和目标值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高,除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财政支农金额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农用化肥施用量、灌溉水质合格率和森林覆盖率五个指标达标外,其余指标均未达到目标值的要求,有的指标的目标值甚至没有达到标准的一半,如劳动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和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数四个指标。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强化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如前所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 这又必然要求农民的文化水平、劳动和管理技能明显提高。因此, 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 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大在校大学生下乡支农的力度

在校大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其对新事物普遍接受较快,可以充分利用该群体的这一特点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我省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如,现金鼓励、就业优先安排等加大力度鼓励在校大学生下乡支农,利用知识的外溢效应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掌握能力。这不仅能够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导致的农业现代化所需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而且可以增加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提高其毕业后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引导农民之间的合作促进农业现代化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大量高素质青壮劳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农民大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弱病妇幼的特点,引导留守农民的互助合作,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效解决单个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技能掌握慢的不足。此外,引导留守农民的互助合作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农业机械化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秀茹.广西现代农业的测评与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5.5.1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建铭. 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J] .经济经纬, 2004, ( 02) : 64-66.

[4]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

[6]《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

[7]强百发. 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8]X.Zhnag: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es(2004).

[9]XU Wei-guo, ZHANG Qing-yu,GUO Hui: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2007).

作者简介:

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范文3

未来十年对于中国来说,是跨入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

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双倍增的量化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

如果我们把时间稍作调整,以2012年为基期,未来十年如果我们能够实现GDP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那么到2022年,人均GDP将有可能达到12000美元。

12000美元是什么概念?这是世界银行划分的一个标准,将12000美元作为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分界线。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中国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中国13亿人口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对世界经济的格局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书写人类历史的新篇章。然而,要想实现未来十年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跨越中等收入区间,依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关键的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所面临的最大课题。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业现代化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多余的劳动力,使他们变成城市人口。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就意味着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和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所以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同步推进。

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进程又滞后于工业化。所以我们要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入手推进城市化,改变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

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研究出世界几大高收入国家的共同特点:第一是城市化率要达到70%左右;第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者是超过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是农民收入接近或者是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

而我国的现状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是3.2∶1。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都很低,要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是不可能的。要通过另外一半人群收入的提高,来弥补农村7亿人口的低收入,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中国在农业现代化上能否有所突破。城市是否能够吸纳农业现代化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农民工能不能真正市民化,这是未来十年我国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从现在起,中国要高度关注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寻找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途径、政策和方法,为未来十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好的建议。

中国要研究自己的经验,特别是沿海地区前三十几年发展的成功经验。长三角、珠三角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大量的劳动力转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城乡居民收入大体均等。

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最好的是浙江省,现在只有1.6∶1。浙江省农业劳动力的占比已经下降到20%以下。苏南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吴县,浙江省的安吉县、湖州,还有宁波市的很多县,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实现了半小时的生活圈,实现了就地城市化,农民住在自己原来的地方,出去工作,大部分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基本上完成。大学生考上大学之后不愿意转户口,因为他离开农村以后,农村那些好的福利,特别是土地、宅基地都没了。在那里,当农民比当工人、在农村比在城市更令人羡慕。这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未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应该总结、推广这些地区的经验。

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方法是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证明,哪个领域能够积极地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哪个领域的发展就快,就充满了活力。哪个领域拒绝社会资金的进入,这个领域就是一潭死水。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发展设施农业、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化。这些钱从哪儿来?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财政资金现在对“三农”的投入已经尽力,去年各级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1万亿元,但平均到7亿农民头上,每个人平均只获得1000多元,所以靠财政投入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能起到鼓励投入的作用。靠农民自身的积累也不可能,因为农民自身的积累能力比较低。所以只能靠引入社会资金,培育新型的农业投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通过培育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来发展集约性的现代化农业,把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

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有几个成功的案例:

岳阳市华容县是一个传统的粮食产区,“湖广熟,天下足”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稻米一年两熟,都是吨粮田。一个村子有70多户人家,800亩水田。这800亩水田都让村党支部书记一个人转包了,党支部书记变成了全村的“佃户”。他把土地转包之后,每亩地给原来的承包者700元,然后他购置了全套的农业机械,包括大棚育秧。这样一来可以提前半个月育秧、插秧,亩产可以提高5%。这样把全村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农民自己不需要种地,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却比原来自己种地时的收入还要高。另外农民不种地之后,在当地打工,再加上土地转包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可以接近7万~8万元,这样就进入中等收入家庭了。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有一个村子,当地的土地都由一个农业合作社承包了。几个人购置了全套的农业机械,全村土地集中种植一季大豆。而村里的劳动力则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在大连承包了一个冷藏库,做海产品运销。如今村里开会都到大连开,除了村里面农业合作社的几个人,其他人都实现了城市化。

还有一个最新的案例,安徽省小岗村村民在春节之前整理出4000亩耕地,春节之后将进行招标,谁的出价高,谁就能够中标这4000亩耕地的承包权进行经营。他们中有一些人是原来70年代末实施家庭承包的转包人,他们说30多年前,他们带头按手印,把集体的地分给各户,30年之后重新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搞集约化、机械化大生产,效率又高,又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农民不种地了,集中起来给别人种,不仅来自土地上的收入会提高,个人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多种经营也可以增加收入。

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

一、农业现代化概述

党的“十”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发展[1]。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同步发展的根基,也是难点。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补齐“三农”短板,是“四化”同步的根本性工作,也是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综合观点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产品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理论来管理农业,以先进的制度举措来解放农业,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传统农业转化为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2]。

农业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经济、人文等综合优势,并建立农业区域结构,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品牌产品和特色农业产业区;(2)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主张把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生产手段改变为现代化的手段,使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普遍实现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生产手段与主要标志。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开始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全面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然而,农业生产机械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农业现代化,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3)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农业生产技术化是指将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增加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4)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即人力资本化,它是指科学、合理发挥人力资源对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化,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能熟练地使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如此,现代农民还要具备现代化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等。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处于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地位,对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业效益至关重要。(5)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在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应按照合理的膳食结构原则,确定具体食物和消费营养结构目标,通过相应的消费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使农民的食物和营养结构趋于科学、健康,增强农民体质,保障农民身体健康。(6)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农业对人类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基础上更要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相处。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农业资源环境,要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第一位,使农村及其社会区环境变得整齐、洁净、美化、富裕和丰富多彩。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途径

(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应从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又是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匮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具体建议如下:(1)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效率与效益双赢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保持旺盛的活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要进行农业产业调整,突出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是将传统农业调整到观光农业、创艺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上,使其占农村经济的70%以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发展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牧渔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2)进一步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多渠道多方式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与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及生态环境恶劣的问题。比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强农业装备,重点推进信息网络武装、现代工业设备武装、农业机械化武装农业等,构筑农村社会产业、信息知识的普遍服务体系。(3)农民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其正当合法权益应大力维护。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制度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的自身努力与创造,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迅速发展。

(二) 突破传统农业观念,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是兼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的弱势产业。其弱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但并非固有的、不可改变的。公司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是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主旨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农业中最为普遍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现代工业、商业以及运输、金融等产业紧密结合,使农业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社会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形成了合理的资源配置,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也是农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043—04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和农业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特色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以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为有力支撑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商品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协调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高产高效。新型农业现代化盈仓富农、强基固本,不仅注重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注重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而且注重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提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走的是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之路,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绿色生态安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农产品的营养、生态、安全。新型农业现代化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发展节约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碳汇林业,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

3.信息化覆盖广。新型农业现代化能够把握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模式和机制,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4.“六化”程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并进,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是手段,标准化、特色化是方苗洁,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州 450002)。

向,产业化是有效途径。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促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提升农业的标准化、组织化,突出农业生产特色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5.多功能性。新型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具有生态调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休闲观光等功能。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农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保障食品供给、提供工业原料、促进就业增收、发展休闲观光、传承优秀文化、涵养生态环境等功能,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条,使农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6.拥有较有力的支撑体系。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打破传统农业地域和时令的限制,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增长。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现代的农业机械装备,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成本。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可以实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则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好田”这一难题的根本,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7.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为新型城镇化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新型城镇化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新型工业化则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装备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力。新型“三化”的协调发展,将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化而言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基本内容上看,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注重从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从市场化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从发展目标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率、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保证食品安全等。从思想观念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率、产量、技术、收入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益、质量、创新、环境等。从转化动力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由技术、制度、资本、人口、工业化等因素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由知识、信息、创新、生态意识、市场竞争等因素推动。从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服务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奉献多、回报少,新型农业现代化则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三者成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进军,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粮食和农业产量,必须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要加大农业主产区投入力度,重视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主导,把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中之重,整体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灌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和扶持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田治理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立节水型农作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体系、工程体系,推广“喷灌”、“滴灌”。加强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加快粮食核心区排涝设备更新改造,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拨付资金,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障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在人增田减的背景下,把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其关键是靠科技创新。要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形成开放、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加强高产优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推广,基本实现良种化。加强集约化种养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生物灾害预警和防控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导农民改善耕地质量和耕作制度,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3.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操作安全的农业机械发展。从过去侧重于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花卉等更广阔领域的机械化;从侧重于产中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机械化。重点实施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积极推进秋作物生产机械化。搞好高效低碳农业机械装备技术集成与示范、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项目,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建设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农机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

4.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能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要素,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从拓展农业多功能出发,科学划分农业功能区,确定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促进农业在衣食保障之外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开发,通过完善相关区域政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围绕主导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及农村二三产业等,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以此为重点,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注重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把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5.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规模经营,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户引领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轨道。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建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业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专业协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推动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联合和合作。

6.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信息化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条一体化的基本手段。要全面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强化各级部门信息服务功能,形成与国内外接轨的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多渠道把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及时准确提供给每个农户。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围绕农产品安全控制,加强信息监控体系建设;围绕农村市场流通,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围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地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7.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及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开展库区水保综合治理、重点水保工程建设、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风沙、酸雨、干热风、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节能减排格局,杜绝工业化向农村“污染转移”。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完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营造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

8.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强化农村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秆还田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普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广应用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9.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在平原地区,围绕粮、棉、油、肉类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在山地丘陵区,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重点发展食草畜牧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业,努力扩大加工规模,促进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区,积极开发多元服务城市的农业,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

10.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学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着力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标准化建设。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切实落实好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形成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支持河南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57).

[2]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

[3]吴海峰.河南新农村建设“三化”合力推进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

[4]盛小平.对衡阳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EB/OL],,2008-10-21.

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范文6

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统筹发展,促进“三化”同步发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开创的后发赶超之路,是一条追赶全国“三化”步伐,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广泛汇聚发展要素,充分运用一切先进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加速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三化”同步、后发赶超、加快发展的提出,为贵州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何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充分发挥工业化在“三化”同步中的主导作用,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贵州走好后发赶超之路、与全国同步小康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主要任务,亟待进一步深化认识和探索推进。

深刻认识工业化在“三化”同步中的主导地位

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来看,工业化是主导,城镇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和发展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领域中资源要素的转移,而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则将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在工业化的早中期,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主要是城市化推动工业化。贵州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处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阶段,应乘势而上,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和带动作用,助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贵州工业化必须加快。2011年,贵州省生产总值5702亿元,居全国第26位;人均生产总值16413元,仍居全国末位。贵州省人均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造成贵州省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偏低。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至2010年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各省市区中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仅有海南、贵州、。2010年,贵州工业化综合指数为26.2,处在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而且,贵州工业化进程与全国整体水平的差距是不断扩大的,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6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30位。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由此带动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从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来看,加快推进工业化更是势在必行。工业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工业可以上带一产,下促三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工业发展快则经济发展快,工业经济兴则全局经济兴,工业经济强则综合实力强。目前,贵州省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原因也是工业不强。2011年,贵州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4.5%。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0年》研究,贵州省工业竞争力排名31位,企业竞争力排名23位,工业化进程竞争力排名25位。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作为欠发达的省份,需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工业经济提速转型,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立足五方面发挥工业化在“三化”同步中的主导作用

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立足贵州的特殊省情实际,应坚持科学发展,围绕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断增强工业化在“三化”同步、加快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提速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发挥城镇化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发挥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作用,促进“三化”同步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提速转型增实力。发挥工业化在“三化”中的主导作用,首要是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根本是靠工业经济转型。结合贵州省实际,应坚持在做大总量中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既要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更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继续发展新型重工业,更要大力发展烟酒、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特色轻工业;既要科学开采原材料、能矿资源开采业,更要拓展煤电铝、煤电磷、煤电化、煤钢电一体化;既要把耗能、排放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更要多上低耗能、无污染、清洁安全的产业企业。与此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物流、会展和服务外包等生产业,提高服务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

科技创新促跨越。国内外加快发展的实践表明,越是落后地区越要注重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来抓,越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这是赢得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2010年,贵州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6.78%,在全国排第30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31位;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7%,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40%。尤其是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低端产品比重很大,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许多行业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明显偏低,不少产品消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环境严重。应针对科技创新滞后的情况和加快发展的需要,围绕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重点方向特别是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突破。突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着力加强应用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改革开放创活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既要深化各方面改革,又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开放,切实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经济总量。积极参与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经贸协作,推进与周边省(区、市)合作发展,深化与对口帮扶城市的长期合作,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东西合作示范基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围绕扩大开放,推进关键环节和重大领域的改革。一是深入推进国企改革。贵州省国有经济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0年,贵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8%,高于全国31.2个百分点。目前,贵州省国企生机没有得到很好的焕发,如2010年贵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2位。应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联合重组,支持军地融合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二是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贵州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电价改革,为“三化”同步提供要素支撑。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改善融资条件,健全服务体系,激发全民创新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三化”互动促发展。在贵州省推进“三化”同步,与全国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同,贵州省是在工业化、城镇化都比较弱的情况下,既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尽快做大工业、做强城镇,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包括重视加快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特色工业体系,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二是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提升城镇实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人口集聚,使大中小城市和一大批城镇成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平台和载体。三是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装备等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发展为特色工业提供原材料的特色农业,发挥农业对工业的第一车间的基础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