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范文1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要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最好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实现社农“双赢”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拟对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发表几点浅见。查阅最全面的金融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

一、强化法人治理意识。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较为规范的企业治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权力制衡,监督管理者的绩效,保证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利,对农村信用而言,是实现市场化经营管理的基础,而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整体运作情况看,法人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还很薄弱。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大多还未完成商业化改革,即使已完成商业化改革,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其法人治理大多存在股东会对经营管理层的委任权缺位、董事会和股东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求缺位、信用社经营业绩与经管层的收入及升迁等关联缺位、对经管层的监督评价缺位等现象,从本质上看,则是农村信用社所有权的缺位,其后果必然是经营权凌驾于所有权之上,和被角色扭曲,股东权利虚化,经管层的经营权异化为经营特权;资金来源于各类储户,权利来源于各家股东,只要不出大问题,信用社业绩好坏谁也没责任,对其经管能力、绩效缺乏客观评价,在符合监管要求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实际常常流于空谈。

因此,首先必须加快完成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尽快建立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其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后,让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充分发挥职能,通过确定农村信用社高管任职、对信用社经营管理层做出包括年度经营目标、远景发展目标等在内的具体要求,并建立健全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化,让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层的任职、收入甚至职业生涯与其经营管理能力及所经管信用社的业绩挂起钩来,强化其经管职责和动力,并在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基础上,形成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和有效运营机制。

二、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意识。发展是规模、结构、速度、效益的动态组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因此,防范风险、规范经营管理不仅是各级管理部门的监管要求,也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要追求发展的高质量。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常常会走入把上速度、上规模当做是发展的误区,甚至把发展与扩张冲动等同起来,片面追求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出现了重整体规模扩张轻盈利能力提高、重总量轻结构、重速度轻效果、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等种种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缺乏扩张与质量并重的科学发展观。

因此,与整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适当的资产负债规模,包括客户结构、区域结构、业务种类、期限和业务量结构、收支及利润结构等在内的合理的结构,占有能够支撑继续有力参与竞争的市场份额,确保盈利水平和能力,并以适当的速度不断扩大、创新、调整、优化,应成为农信社高质量经营的基本标准,也应成为评价农信社经管水平高低、效果好坏的重要依据。农村信用社高质量运营的过程,实际就是动态协调规模、结构、速度、效益的优化平衡过程,也是有效配置有限资源保证长足、长远发展的过程,归结起来,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意识。

三、树立经营战略意识。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总体的、长远的企业战略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生存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农村信用社作为特殊的企业,要保证自身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有效维护地区金融安全和稳定,更需要有“精密”的战略管理。但在农村信用社几十年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重战术轻战略的现象普遍存在,结果是发展方向不够明晰,定位不够准确,发展重点不够突出,经营管理的自发性强而自觉性弱,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少、延续性差而因人因事而异的变化多且随机性强,在竞争中被动反应多而主动布局出击少,竞争手段以“散打”多而“组合拳”少,有限资源优化配置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从战略部署的高度出发,制定具有可行性操作的总体战略、运营战略以及职能战略三个层级在内的企业战略。一是总体战略。即制定农村信用社的远景发展目标,人财物等各类资源配置原则,及对职能单位、业务领域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和相互渗透的依存推动关系的总体要求;二是运营战略。是将总体战略所包括的远景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措施具体化的过程,期间形成农村信用社独有的、包括战略规划、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防范、产品创新及研发、品牌建设等在内的具体的竞争或经营战略;三是职能战略或服务运营战略。具体涉及内部经营的管理,如财务收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产品定价、客户细分、信贷投放、市场营销、考核激励、企业文化等具体领域。把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从容易漂移摇摆的状态规范到相对持续、相对系统的战略目标管理上来,从而保证经营管理主线明朗、目标明确,经营策略不朝令夕改且具有相对的连贯性,有效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并使全员真正归属于信用社及其发展目标。

四、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随着入世后各项承诺的不断兑现,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开放,银行业是其中竞争激烈的行业之一,因此,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正在全面展开。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并未引起同行的足够重视,花旗银行自1992年开始就在我国不断提出商业方法类专利注册申请,去年以共达19项的具有前瞻性的配合网络技术的金融服务系统方法中电子货币系统和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及操作系统等获得注册,在国内及业内引起热烈反响,但除了工商银行完成了一卡双币信用卡系统专利注册、招商银行完成了信用卡申请表专利注册外,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开发、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实质性举措还并不多。从过去几十年的经营来看,信用社在他行的管理中经营,过多依赖他行的支持,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的意识无从谈起,即使是目前成立了省级联社、省级行业管理组织,但以前的老观念一时难以改变,缺乏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的意识,目前为数不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也都是在竞争的压力下被动和滞后的开发,其结果是使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不足,竞争缺乏有力的武器。

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树立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基于目前现状,农村信用社可在加快培养自有开发人员的同时与其他部门、企业进行合作加快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增加信用社市场竞争力。二、在加快开发的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意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结果一是自有商业方法得不到法律保护,二是如果为他人抢注,需要支付巨额的专利使用费,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竞争起点就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战役中留于不利地位。因此,各农村信用社或农商行在开发应用技术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对知识产权保护。

五、培育企业文化意识。与其他金融企业相比,目前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尚存在以下差距:其一,文化理念含糊不清。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缺少统一的规划,导致在文化理念的表达上含糊不清,不能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中国信合”标识和“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宣传语之外,其他的都难以体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特征,形象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业务发展。其二,文化氛围难以营造。突出表现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农村信用社多年来沿袭的是过去国有商业银行模式,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没能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未能使员工与农村信用社同步成长。其三,文化内涵不深不透。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服务对象狭小、人才缺乏,五十年来沿袭的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现有服务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文化内涵急待挖深挖透。

其四,文化功能未能发挥。目前,农村信用社文化营销中最为紧缺的便是知名的服务品牌,金融服务过于同质化,企业文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因此,如何借助企业文化这一载体,做好做足文化营销这一文章,就显得十分重要。

“人才就在信用社,与信用社一起成长”的观念是构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关键。一、要加强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使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有机结合。一方面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既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尤其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能力、兴趣与工作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二要加快职业化的领导队伍建设,推动经营管理向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价值观、道德观、责任感等思想意识与精神将在其领导身上集中体现。为进一步提高领导队伍的素质,应逐步建立领导资格认定制度、任职收入制度、培训培养制度、市场化评价制度及监督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另一方面创建激励约束机制,开发和利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使用提供均等的机遇。逐步实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管理,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提供人尽其才的发展空间。探索人才开放政策,加快吸纳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步伐。完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严格按绩用人、按绩付酬,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三要通过专题研究与学术交流相结合,社际交流与本单位业务岗位交流相结合,境内考察与海外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资质考试相结合等形式,培养和造就农村信用社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队伍。从而构建农村信用社卓越的企业文化、实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版权所有

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实现金融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金融创新是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存在以下问题及制约因素:一、抵抗风险能力弱。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尚面临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不好、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其金融创新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二、服务观念更新慢。

目前,农村信用社还没有真正树立起金融服务观念,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缺乏金融创新观念。三、金融创新人才缺。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而现有的高素质人才又大部分向城市集中,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开展。四、电子化建设滞后。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稳定性、科技人才的缺乏,加上农村信用社观念上的差异,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金融机构。

农村可持续发展范文2

【摘要】近几年,“三农”问题--农业发展、农民创收、农村建设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泉。面对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形式的转变、农村企业的崛起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可持续发展 建议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很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划分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催生了城市和农村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体系以农村金融机构为基础,农村金融机构又以县级银行以下的村镇银行为核心。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中小企业等的金融需求。如表1,2010年至2016年村镇银行总数,资产总额在不断增加,不仅表明金融供给的增加,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强烈。

二、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审批流程复杂

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公办金融机构为主流,农户筹集资金时,经历的审批程序比城市贷款更为严格,审批流程更为复杂,付出了更长的审批时间,更大

的资金成本。审批流程的高复杂性,严重削减了农民借助农村金融来获取资金从事创业开发的积极性,也使得以公办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无法完全融入广阔的农村资本市场,从而难以l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二)惠农信息传递失效

近几年,惠农金融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接收。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为低下,而且农村多地处偏远山区,信息较为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的信贷信息,又由于部分农户没有很强的金融知识,没有专业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惠农政策未得到充分的落实,农户吸取资金,取得贷款,获取金融优惠服务存在盲区,创新创业、经济发展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信用体制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仍未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严重缺失。正式金融机构放贷需抵押,且多数限于实物资产。而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有效的抵押物数量较少,借贷人常常将农业工具、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该类抵押物不仅估值相差巨大,同时还需要花费高昂的处置资金,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该类抵押物,最终导致农户贷款困难。其次,农村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不广,缺乏对民间金融进行支持的信用系统。近几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由于缺乏金融信用体系支持,农村金融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农村贷款比以前的难度更高。

三、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一方面便利农村发展,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便利农户融资、筹资的渠道。例如,创立专项的农户创业贷款资金、专项的农业规模经营贷款资金等,化解贷款难的错误认识,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同时,简化审批手续,使农户、农村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避免繁琐的手续和不必要的资金成本,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降低信贷面临的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一,政府需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对借款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管,放贷前需要对借款人及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避免因其无法按时还款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第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用信用做名片,对于信誉良好的借贷人可以适当地放大对其借款的数额,或者在还款时间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意义上能鼓励其他借贷农户。

(三)保证资金供应连续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防止资金问题的产生,实现供应的可持续性。第一,对于农村金融,建立资金回流制度,将银行从农村吸纳来的资金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之中,而非只顾城市;第二,增加资金来源,允许其他资金进入。例如国外的公司、机构以及一些民办金融机构,以增加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并且贷款公司也可以考虑与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获得资金,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针对信用体系建设缺失、市场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政府需要在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并加强对民办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和监管,以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通过强化农村金融市场,逐渐突出城乡二元金融市场的特点,协同作用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2]刘娇然.试论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系,金融保险,2016.

[3]王宇鹏.关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6,(11).

农村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体系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当中,乡村振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发展限制。所以,分析农村地区的金融领域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对应的提升措施,为后续乡村振兴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可以为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环境起到推动作用。

1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对乡村地区经济振兴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变化,就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实现产业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种植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滞后,收入较低,不管是在农业科研设备补充还是产业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来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其次,农村金融支持也是实现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和谐健康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农业发展环境下,农业种植过程当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环境的原材料会影响土壤质量,降低作物产量,严重时会导致水土和耕地面积流失,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肆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产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科学处理污染源[2]。再次,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淳朴的乡风是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现在农村地区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现象,同时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有限的文娱设施难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外保护传统文化、修复历史遗产以及宣传和引导道德风貌都需要引入资金,保证工作顺利实施[3]。

2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首先,农村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发展的基础。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要以重视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基础,以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完善管理经验为目标,以此来调整现有的农产品结构,创新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粮食、农林、牧业的统筹结合以及种植养殖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4]。其次,要强化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手段来培育创新型农业主体的作用,实现农村产业的多角度融合以及农村地区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确保多个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互动补充,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再次,农村金融要以扶持绿色农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从传统的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应的金融导向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涉农金融机构要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当中引入绿色导向,以绿色信贷业务来支持农业绿色循环的低碳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使依靠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重视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引入节本增效的创新技术,强调推广畜禽养殖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农村地区现有的绿色资源,发展并扶持休闲、旅游以及健康产业,推动农林牧渔等产业和教育、文化、养老等实现有效融合[5]。最后,农村金融支持要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失衡,地区金融配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想要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振兴发展就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缺陷。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当中,通过拓展和延伸农村地区的服务链,形成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强化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提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普惠活动,帮助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务的运用能力,实现农村地区共同富裕[6]。

3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是以推动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资金融通可以确保各项基础工作顺利进行,但受外界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融通支持以及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具体的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差别会导致相关工作受阻。

3.1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环境相对较弱,难以与城市地区相匹配。大部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金融供给的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发展空间较小,商业和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工作会过度关注个体利益,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工作细节。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有的地区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会因为结构单一而影响融资功能,直接限制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其次,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受市场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不对应问题的影响,金融监管体系对市场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细化和完善,失去对地区经营结构的约束。

3.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能充分展现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展开分析可知,丰富的金融产品能从多个角度满足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不同资金需求,以此来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支撑。分析目前的建设成果可知,农村金融产品的类别和形式还不够全面,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整体要求,也不能实现外界环境和内部政策对经营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导致资金的运营和使用受到较大的约束。

3.3贷款额度有限,贷款困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发展的业务当中,大部分为小额贷款,款项相对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甚至会阻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量较大,一般会以相应的担保抵押为条件申请贷款,但因为农村地区的抵押物资较少,且大部分农民的个体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所以农村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约束,制约了农村经营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7]。

3.4农村金融保险不完善

农村金融保险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续的风险防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保险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农村金融保险存在发展滞后以及缺乏担保的情况,在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商业保险不断发展,而农村金融保险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限制了对保险的可承担风险。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点数量较少,在开展涉农业务时需投入大量资金,降低了贷款的收益率,导致资金流入到非农产业中。假如农村金融保险不能降低农业融资风险,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8]。

4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

4.1构建合理的金融服务政策和体系

首先,分析目前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情况可知,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较大不足,要从农村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并落实对应的金融服务政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化农村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状科学规划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以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该类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区域实现经济和文化水平双重发展,满足农村地区在各个领域建设工作的资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效应,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的业务网点,为完善和发展后续经济体系打下基础。再次,要细化现有的监管机制,规避各类风险,构建完整、科学、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相应的金融服务制度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9]。

4.2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术手段完善金融服务。在过去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当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业金融发展的阻碍较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银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型农业主体的个体需求,结合现代化的智能手段创新并整合业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业务审批过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其次,涉农信贷增信途径和方法有待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来提高涉农信贷期限的时间和额度。例如,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出现。农业金融应以此为契机发放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房抵押贷款,在农业设施设备抵押和生产订单等方面加强融资,以此来提高贷款的额度并延长相应期限,针对农户、地方产业、农村合作社以及电商产业链等渠道增加贷款,并丰富融资模式,以此来满足在土地流转和服务过程当中涌现出的新经营模式。再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现有的产业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规模的共同发展,农村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基本资金需求从小额化向规模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业金融机构要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后续流通和营销渠道当中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农业金融产业差别的新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完善定价细则,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满足不同农户的基本需求。

4.3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想要实现农村金融对“三农”工作的良好服务,就要完善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其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具体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维,强化金融服务模式,依照农村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和农业种植生产等活动的有效融合。结合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细化以多元化农村经济为主体的金融服务,确保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资金难题[10]。

4.4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服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金融对绿色产业的引导、约束和杠杆作用。农业金融机构要依照农业发展基础强调其实现绿色低碳化的转型方向,结合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呈现更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重视生态节约环保的绿色经营,在此过程中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重视对农业种植养殖以及深加工产业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细化绿色农业信贷投放制度,通过制定差异化信贷策略,创新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特点,探索农产品商标质押贷款的新型贷款模式,结合分类化的客户管理渠道,对现有的信贷项目库当中所涉及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分级授信,提高其授信额度。构建以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基地,开拓绿色贷款通道,实现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11]。再次,要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结合现有的政策标准和金融发展制度,落实农村绿色金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体系,构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对应的、以服务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机构,投入充足的资金,调动涉农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以绿色金融服务为基础的绿色小微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

4.5加大对农村农业贷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结构的稳定发展,就要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高利率会增加农民的贷款负担,阻碍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要以规范市场运营模式为主,合理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各项业务有序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结合科学的利率机制优化现有利率,确保农民主体得到金融优惠,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要以小额信贷为主导,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信贷需求构建与实际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强化融资效率的同时实现对金融机构运营工作的科学引导,确保金融服务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6拓宽信贷渠道,提高农村农业贷款额度

发展农村信贷领域要拓宽农村信贷渠道,提高农村信贷的利用效率,强化监管水平。通过机构担保以及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拓展信贷渠道,发展不同的资金渠道,实现多个渠道资金抵押,保证农村地区经营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另外要加大农村金融对金融贷款的投入力度,从地方经济的发展角度入手确定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依照民间借贷的实际情况规范并引导市场环境有序发展。

4.7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

首先,要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来补贴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贷投入,并适当补偿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完善并推广农业保险制度。要丰富并完善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优化现有的金融环境,确保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当中,有序推动城乡文化和经济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构建农业金融信贷的对应风险。其次,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费用的补贴范围,吸引更多创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政策性保险对策预防风险。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确保对应的保险服务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新型的农业主体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险基础。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农保险产品,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得到启动资金补偿。最后,通过引入风险共担及补偿制度来构建政府机构、农户和经济组织等多位一体的联保模式,充分落实集中担保、分散使用的灵活模式,采用综合化的保险措施来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完全应用到农村地区建设当中,促进农村地区各个领域的整体发展[12]。

5结束语

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解决了“三农”问题,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发展受环境及制度的影响存在诸多困难,对应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从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要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为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阳.金融创新如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J].河北学刊,2021,41(6):204-209.

[3]邵晓翀,杜尔玏.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10):94-95.

[5]王兴国,吴梵,刘韬.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84-91.

[6]李昱呈.开发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马天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

[9]李自强,陈佑成,叶伟娇,等.网点布局视角下农信社信贷服务感知质量影响机制分析与展望———基于商誉评价的调节效应分析[J].农业展望,2019,15(11):27-34.

[10]陈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创新农村金融工具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1):117-119.

农村可持续发展范文4

首先,切实增强对公益电影放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工作,必须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实际出发,要以人为本。我们党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把实践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仅是国家的公益文化服务任务,更应成为我们工作的自觉追求。认识必须提高,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不仅仅是责任,还有情感,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我觉得除去责任以外,除去规定以外,更多的是情感。我们对农民兄弟有多深的感情,我们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到什么程度。

第二,全力提高队伍人员素质,确保放映质量。

加大自身队伍的培训,包括从行政主管部门到基层放映员的培训,是综合素质的培训。一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素质方面的提高要靠培训,除了加强制度管理以外,更要依靠培训来提高农村放映员的素质。要把这支队伍培养到他们认为能为农民放电影,为农民群众做点事,是积德造福的事,让他们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做善事的事情,如果不好好做良心上过不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训不能忽视,不然违规的事情难以杜绝。再一个是技术与服务水平的提高。要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创新,科技与文化历来紧密相连,如影相随。可以说,谁占有了先进技术,谁就占有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要站在科技发展最前沿,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生产传播效率,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一个是思想水平的提高,一个是专业技术的提高,两项缺一不可。一定要抓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当有了感情、有了认识、有了理性的认知和理念之后,就会主动地去放好电影,就会把高质量的电影放给农民。

第三,建立规章制度,确保可持续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范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发展。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环境、气候、人口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推进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非常严重,农村生产生活对土地的占用、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土地征用也都使得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

2.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导致农地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水和废气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污染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废物的处理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农业科技开发不足,农产品质量较差

1.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水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技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科技成果向农业技术转化的能力较弱,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薄弱,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小,现代农业生产不完善,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

2.农产品质量较差,缺乏竞争力。

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基本上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较差,大多为初级农产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尤其在入世后,国外的优质农产品大量流入我国,我国农产品在品种和品质上与国外农产品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渠道有限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化水平低,这导致我国优质价格的农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随着我国加入WTO,受国外优质农产品的冲击,我国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下降,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2.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农民收入低。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加上农村的信息相对闭塞,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捕捉市场信息和抓住市场机遇。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能力较弱,这都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够,服务及保障体系不健全

1.政府对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农民受益较小。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比较全面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各级财政用于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的存在,农民受益较小,依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农村社会服务及保障有待完善和加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已初步建成,但由于国家地区性政策的不同,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我国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走生态农业之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清洁生产为要求的低投入、低排放、高效率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或破坏程度最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这就需要走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要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农村和农民逐步形成“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致力于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传统优势农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农产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休闲农业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自然环境。它主要是以农村天然的优良自然资源为基础,依托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生活,增进大众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生活的体验,达到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带动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互动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国家要设立专门的用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金,加大金融支持、拓宽金融贷款渠道,帮助企业和农民参与农村休闲旅游业的经营。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一步以旅游促进农业发展转型;结合本地特色生态优势,将农村贫瘠的山地进行合理开发和再利用,并逐步形成“休闲度假村+游客”、“休闲旅游农户+游客”的现代农村休闲旅游模式,在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娱乐需求的同时,就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广大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的质量不高,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重视和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政府开设的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民培训,多渠道、多种类的开办各种形式的知识培训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指导农村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通过信息和技术的交流,给农民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掌握新的农业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提供新的农业技术培训,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强对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只有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综合竞争力才能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拓宽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引导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农村可持续发展范文6

摘 要 1993年引进的“小额信贷”模式有效弥补了我国金融体制的缺陷,缓解了我国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创新之举,使“小额信贷”模式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有效解决了我国农村市场上的资金融通问题。但随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迅速发展,其所存在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本文依据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以保证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额贷款公司 可持续发展 挑战 政策建议

“小额信贷”模式的引入,弥补了我国金融体制的缺陷,缓解了我国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我国信贷行业中的新生事物,为解决农民“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多重挑战和困难,我国只有完善小额贷款公司制度,才能促进它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1993年以前,中国的小额信贷项目基本上都只是国际援华扶贫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一种特殊的资金使用方式。直到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首先将孟加拉“乡村银行(GB)”小额信贷模式引入了中国,成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信贷才真正在中国迈出了步伐。在政府的扶持和监督下,其日益成熟和壮大。特别是,2005年6月以后,我国小额信贷进入探索“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全新阶段,并自2008年5月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之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全国迅速展开。由最初的7家发展到目前超过500家。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显示了如下优势:

(一)扶贫支农效果明显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止2008年末,中国有超过半数的农户有贷款的需求。并且其需求主要集中于小额贷款。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使得农民有充足的资金经营畜牧业,农副业,进行创业等,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扶贫支农的目的。

(二)贷款发放方式灵活

小额贷款公司最大的特点是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办理速度快。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农户生产及创业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也能很快的回收贷款,减小了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

(三)贷款质量较高

由于采取小组贷款等形式,并且在贷款给农户之前,贷款公司对农户本人的经济能力,品质等状况已经调查清楚,这都有助于提高贷款的回收率,从而保证了贷款的按期回收和小额贷款公司的正常运作。

二、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新生事物,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中遇到了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挑战。这些制约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内部因素

1.小额贷款公司的所有权不明确

据有关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资金为实收资本和向投资人的借款。其中,运营资金完全是自有资金的小额贷款公司有明确的所有权,而运营资金中有捐赠资金或有投资人资金的小额贷款公司则存在所有权界定问题,利润分配、亏损分担、经营监督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将遇到运作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低,腐败盛行等问题。

2.难以制定科学的利率水平

从效率原则出发,通过适当的风险溢价弥补小额贷款的损失,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提高投入具有正向意义。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交易对象主要是经济社会的弱势群体,其融资成本承受力脆弱,利率过高不仅会损害社会公平,也将影响资金的运用效率。因此对小额信贷的利率水平进行科学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

3.人员素质和业务及管理水平较低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关键是贷款风险控制问题,而贷款风险控制水平又与管理人员的素质紧密相关。对借款人信用了解越彻底,就越能有效地降低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这就要求它有足够的风险评估技术和人才。而小额贷款公司由于业务繁琐,薪酬待遇不高,无法从外界吸引有知识技能的人才,从而导致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4.激励和奖惩机制不健全

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激励不足,将会导致公司内部监管的不力、管理效率低下、资金流动不足等种种问题。

(二)外部因素

1.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不明

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业务特征,使其虽然具有金融机构的一些特性,但在业务运营中还不具备真正金融机构的资质,而同时由于它经营的是货币,所以它又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不一样。这种性质定位的不明确将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成本,严重制约公司业务的发展。

2.监管归属不清晰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审批权和监管权归属于省级人民政府,在是否非法集资方面,银监会和公安部门负有监管的职责,人民银行则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管。这种多部门的监管,不仅会引起各部门相互推脱职责,从而影响监管的有效性,还会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应对多头监管,增大其成本,制约它的发展。

3.流动资金的制约

根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贷款公司只有在前期贷款收回后才可以再贷,使得贷款公司只能断断续续地运营,运营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小额贷款公司又很难符合商业银行的信贷准入和发放条件。因此,其发展面临着资金的制约。

4.宏观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由于不可预测的宏观经济市场的变化,例如通货膨胀率等和自然灾害再加上担保机构不足,保险体系不健全,财政补贴有限,都会增大小额信贷回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积极性。

三、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借鉴尤努斯小额贷款的实践模式及成功经验

我们应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借鉴尤努斯创建的小额信贷模式和经验,充分发挥小额贷款的作用,以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努斯在我国演讲中强调说:“小额贷款公司必须既存又贷,否则等于砍断了它一条腿”。不吸收存款虽然可以避免在发生经营亏损时引发系统性风险,但企业如果只能断断续续地运营,将会减弱投资人和经营人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应适当放宽小额信贷的存款条件。

(二)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以及监管归属

没有独立的小额信贷法律,就没有小额信贷业务的标准,小额信贷业务的监督管理也就缺乏相应的尺度。国家应针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快速发展的实际,加快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以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金融监管部门配合,建立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监管机制,确保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

(三)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空间还很狭窄且不稳定,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一是加强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在税收政策上予以倾斜,开办之初给予全额免税或减免一定的税收,待其发展成熟并实现财务可持续后再全额征税。二是进一步简化办理贷款过程中涉及的抵押、担保、评估和公证等程序。三是提高风险拨备金比例,提高小额贷款公司抗风险能力。

(四)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应进一步加大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使员工成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操作经验的综合性人才。同时,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小额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五)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为了应对宏观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给小额贷款公司带来的风险,国家应通过建立担保机制、风险补偿基金及严密的征信体系等,使得小额贷款公司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从而达到其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

[2]黄蕊.从国际经验考察中国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进程.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

[3]陈红,任亚男.农村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北方经济.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