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方案范文1
[关键词]中部崛起;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大力发展农业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农业,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这是由中部的历史、地理、人文、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中部五省“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目前普遍面临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缓慢等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是促进中部崛起,缩小地区差异的重要保证
中部六省居我国腹地,幅员辽阔,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8年中部六省主要农产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31.6%,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0.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3.5%,猪、牛、羊肉产量占全国的31.8%,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7.6%。中部六省输往省外的粮食占全国省外粮食输出量的50%以上,相当于全国近5亿人的口粮由中部地区提供。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也要以农业为基础,因此,农业的发展部不仅是中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的关键,而且对于缩小要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3.农业是实现社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保证
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3.2亿农业劳动力中,种植业实际需要1.5亿人,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人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单单依靠城镇化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依靠农业自身来吸纳与承载过剩的又暂时无法转移的劳动力。
二、中部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中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的限制,生产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耕作方式,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还没形成,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规模小,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产品加工行业,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阶段,附加值低。
2.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整体素质低。
农民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部地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1/3左右,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很低,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中部分布在第一产业的科研成果不到全部科技成果的18%,并且农业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产中领域,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匾乏。
3.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人口转移困难重重。
据农业部测算,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按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速度测算,我国每年大约可新增10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可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按照这样的速度,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才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在拥有9058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中部六省,如何对这些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是其面临的巨大困境。
三、中部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中部地区要在特别注意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的基础上,抓好农业优势产业链的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流通,把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尽可能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良性互动,走农业精细化、规程化、工业化、科技型、内涵型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2.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进步与实用水平和推广应用的程度。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在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包装等环节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干部为重点,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他们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和能力。新晨
3.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减少中部地区农业人口。
目前我国仍旧维持着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进城农民的的子女入托教育难以保证;他们自己则因劳动收入低、时间长、几乎不享受社会保障,难以保护自身业已形成的人力资本和进行人力资本再投资,这些给农民进城增加了直接的成本和心理压力。因此,要为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研究制定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的政策措施,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帮助中部地区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计划,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和技能,促进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总之,中部地区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本地区农业特色,扬长补短,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把农业和工业统筹起来,使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相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建设相协调,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从而实现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树华,汪秀婷.中部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4.6.
[2]胡文海.崛起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农业发展方案范文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市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16.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人畜力作业为主向以农业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全市不同作物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农机运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当前,市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任务
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8亿元,年。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到4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特色经济作物、林牧渔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取得突破性发展。沿江地区要重点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基本普及水稻收获机械化,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油菜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基本解决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问题,积极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血防疫区加快实施“以机代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区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重点推广应用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加快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
(一)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重点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力争全市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000台以上,机插秧面积达到150万亩,机插水平达到30%以上,积极推广水稻低温烘干及精米加工成套设备,推进水稻生产向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大力示范推广小麦精少量播种机、开沟机、秸秆还田机和化肥深施机等节本增效显著的技术和机具,加大力度积极推广应用油菜全程机械化的新技术、新机具,年,力争油菜全程机械化面积达到50万亩;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特点,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快花生、蔬菜、板栗、茶叶和园艺作物、畜牧业、水产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等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促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年,力争在每个山区县(市)建设5-7个高效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沿江县(市、区)要积极创建水稻、油菜万亩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丘陵山区县(市)建成5000亩以上农机化示范基地。各地要依据特色,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加快推广应用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种等新型农业机械。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升级换代,积极发展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逐步淘汰落后农业机械,积极探索精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
(二)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以钱养事”政策。积极推动、引导、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农机化服务产业,扶持发展农机大户,鼓励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及乡村在职和退职人员创办、参办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创新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引导农民通过机具、技术、劳动、资金等要素的合作,建设农机专业协会、合作社、股份制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机制,大力发展跨区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服务水平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积极培育、规范农机销售、作业和维修市场,培植发展1-2家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农机综合销售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中介组织,鼓励、支持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年,全市农机作业年收入达到30亿元,扶持和发展200个固定资产总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壮大2000个农机大户,沿江县(市、区)耕、种、收总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达到10-15个,山区县(市)达到5-7个。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要联合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市、县(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通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实施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实施资格证书制度,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结合起来,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定期对农机推广、农机监理和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机安全生产。工商、质监、农业机械化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机质量投诉和质量调查工作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广大农民和农机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工商、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工作,落实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审核发放,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机具的维修质量。各地要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配备农机流动执法检测设备,保障农机监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的工作经费,强化农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用三年时间,全市创建1-2个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10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00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1000个县级“平安农机示范户”各乡镇、村要建立农机安全协管员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农机安全监督。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监督管理,有效提高农机列管率。农机、公安、交通、安监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经常性地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排除事故隐患,防止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五)积极促进农机农艺协调推进和地方农机工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有针对性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各地要紧密结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和本地农机工业发展的实际,盘活盘大盘强现有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权结构、资产重组、承债式转让等改革办法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适合当地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和特色农机。要运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外地农机制造工业企业,鼓励、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农机工业发展。全市催生一批新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努力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年,每个县(市、区)应当有1-2家农机制造企业,全市农机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
三、着力完善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要逐年增长。加大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农机化技术培训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全市农机安全监理基础条件,保障各级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经费,逐步提高全市农机安全监理能力。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实和监督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并在年度本级财政部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组织管理和推广经费。
(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按照科学、公开、公平、高效的原则。及时公布年度实施方案和补贴资金等,提高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要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由企业推荐经销商的基础上严格经销商资格审查,将售后服务能力作为选择经销商的重要标准。根据国家政策补贴范围与标准,稳定粮食生产机械补贴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展补贴机具种类,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新型实用农机产品要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秸秆还田、机械插秧、油菜的机播机收等重点环节农机作业实行作业补贴。积极探索农机以旧换新补贴办法,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
(三)加强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简化贷款手续,贷款种类、额度、利率、期限、担保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优惠,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展。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合理审慎确定抵押率,采取灵活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为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和我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扶持发展农机互助合作保险,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农机保险和服务方式。
(四)切实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进一步落实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发改、农业、国土、水利、扶贫、规划部门要将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统筹组织实施。符合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农机具停放的场库棚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要把区域性农机销售维修市场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重要农时农机加油“优先、优质、优惠”制度,支持流动加油车等设备发展,保障农机作业用油。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发展方案范文3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县情实际,调整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药材大县”、“畜牧大县”、“马铃薯良种繁育重点县”三大目标,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优化发展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规划任务落实,大力开展了药牧产业壮大年活动,特色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年底,全县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中药材面积达到35.76万亩、马铃薯30.58万亩、蔬菜2.98万亩、蚕豆3万亩;发展食用菌袋料生产60万袋;累计建成林果基地27.68万亩,其中核桃基地16.82万亩、花椒9.67万亩、油橄榄0.89万亩、首红苹果0.05万亩,早酥梨0.18万亩,优质柿子0.07万亩;畜禽出栏量达到61万头只,其中猪13.8万头,牛2.6万头,羊5.6万只,鸡39万只,养鱼达到了30万尾。建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户,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4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20件,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1050元。
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显现出产业化发展的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今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基本思路
按照“尊重规律,强化科技,壮大龙头,健全市场,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立足县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产业布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壮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主攻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经济林果、蔬菜、蚕豆三大区域优势产业。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底,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0.7万亩,较年新增20.7万亩,增速20.7%,其中中药材面积达到40万亩(包括留床),马铃薯面积30.2万亩(包括复种),蔬菜面积达到6万亩(包括正茬、复种、秋冬蔬菜等),蚕豆面积达到4.5万亩,经济林果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畜牧产业在年出栏61万头只的基础上,年新增出栏畜禽4.5万头只,总规模达到88万头只,其中年出栏牛新增0.5万头、总规模达到5万头,年均增速8%;年出栏羊新增0.5万只、总规模达到8万只,年均增速7.5%;年出栏猪新增0.2万头、总规模达到15万头,年均增速1%;年出栏鸡新增5万只、总规模达到60万只,年均增速6%;发展10个大型养鱼场,总饲养量达到55万尾,年均增速7%。集成各类先进实用技术和生产要素,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提高生产能力,使50%以上的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目标。到2015年,全县特色农业总产值达到12.32亿元,增长41.6%,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
1、产业基地建设(见附表1-6)
按照“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产业开发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畜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经济林果、蔬菜、蚕豆三大区域优势产业,努力把我县打造成“药材大县”、“畜牧大县”“马铃薯重点县”,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的最大化。
(1)中药材产业。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一步扩张基地规模,增加科技投入,以道地中药材大黄、当归、红黄芪、党参为主,推广GAP标准化无公害种植技术,以哈达铺、理川为重点,辐射两片七乡镇20个村,建成10万亩当归生产基地、8万亩黄芪生产基地;以将台、贾河为重点,辐射何家堡、城关、车拉、新城子等6乡镇15个村,建成5万亩红芪、2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以南阳、新寨、狮子等7乡镇为主,在良恭河流域、岷江流域建成6万亩大黄生产基地、6万亩党参生产基地。按照市场供求变化,引导药农在适宜的区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市场潜力大的名优中药材3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化基地1000亩,每年新增中药材生产基地25万亩以上,到2015年全县中药材基地规模达到40万亩,人均达到1.3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1550万公斤、产值实现4.9亿元。其中年种植规模达到33.2万亩、产量达到9640万公斤、产值3.77亿元,2012年达到34.8万亩,产量达到10050万公斤、产值4.07亿元,2013年达到36.2万亩,产量达到10510万公斤、产值4.31亿元,2014年达到38.1万亩,产量达到10985万公斤、产值4.6亿元,2015年达到40万亩,产量达到11550万公斤、产值4.9亿元。五年累计种植大宗中药材182.3万亩,产量达到52735万公斤、产值达到21.65亿元,年均产值达到4.33亿元。
(2)草畜产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林缘、草场、草原优势,顺应市场,规模发展,坚持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养殖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稳定养鸡业,突出发展牛羊产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小区饲养,加快高寒阴湿区域草原生态养牛小区建设,每年培育养殖重点村30个,养殖小区2个,养殖大户500户,贩运大户500户。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千家万户种草养畜,通过示范带动,使全县的草畜产业走上以草养牧、以牧促草、舍放结合、草畜共兴的路子。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4个万头(只)养殖基地,即以八力、车拉、兴化、贾河、南河、木耳、狮子、南阳等八个乡镇为重点的2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成以八力、木耳、兴化、贾河、车拉、南河、哈达铺、南阳、狮子、好梯等十个乡镇为重点的5万只优质肉羊养殖基地,建成以城关、新城子、南河、南阳等四个乡镇为重点的10万只优质肉鸡养殖基地,建成以南阳、城关、贾河、甘江头、两河口、沙湾、新寨、兴化等八个乡镇为重点区域的5万只肉猪养殖基地。到2015年,全县畜禽出栏量达到88万头,其中出栏牛5万头、出栏羊8万只、出栏猪15万头、出栏鸡60万只,总产值达到3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500元。其中,年出栏畜禽63万头只、产值2.1亿元,2012年出栏畜禽69.3万头只、产值2.35亿元,2013年出栏畜禽75.6万头只、产值达到2.6亿元,2014年出栏畜禽81.8万头只,产值达到2.8亿元,2015年出栏畜禽88万头只、产值达到3亿元。5年累计出栏畜禽377.8万头只,产值达到12.85亿元,年均产值达到2.57亿元。
(3)马铃薯产业。以种植马铃薯脱毒种薯为主,加大良种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范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特色化和加工精深化的要求,把宕昌建成全市种薯良繁基地、淀粉生产基地,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力度,5年累计脱毒种薯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力争全县马铃薯实现良种化。同时,以岷江流域和良恭河川坝河谷地带为主,每年发展冬播马铃薯1万亩以上,哈达铺等21个乡镇为重点,每年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9万亩,总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着力在增加单产上下功夫,到2015年全县马铃薯总产达到55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2.27亿元。五年累计种植马铃薯150.05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10.9823亿元,年均产值达到2.19亿元。
(4)林果产业。按照“高起点、跨大步、最大化”发展的要求,突出“南椒、北梨、东核桃、白龙江岸边油橄榄”的产业布局,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到2015年,全县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核桃25万亩、花椒13万亩、油橄榄2万亩,苹果、梨等5万亩,较2010年新增12.32万亩,总产值达到0.62亿元。
①核桃产业。以打造“两江一水”核桃栽培片区为宕昌核桃产业发展“坐标系”,以韩院核桃示范园、临江铺核桃示范园为中心,以良恭河万亩核桃基地、秦峪沟万亩核桃基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两翼,辐射带动全县13乡镇,113个村核桃栽培上规模,上水平。一是继续扩大规模,实现满种满栽。利用5年时间完成核桃嫁接苗栽植180万株,使全县核桃栽培面积达到25万亩左右,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坚持“引选结合,以引为主”的原则,按照“4+2”的格局(主栽香玲、强特勒、清香、中林1号等4个引进品种和宕优1号、宕优2号两个自选品种),在韩院、临江铺核桃示范园实现年出圃10万优良品种嫁接苗的生产能力,按每户2-3个品种,15-20株的标准逐年给核桃栽培农户配齐良种核桃采穗树,开展大规模的核桃嫁接换优工作,力争至2015年完成核桃嫁接60万株,基本实现全县良种核桃品种化栽培。三是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化规模。在巩固2010年市上下达我县的10个核桃“两化”示范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2012年每年再完成5个核桃“两化”示范村建设,使全县核桃“两化”示范村总数达到20个以上;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方针,在现有已建成的5000亩以上核桃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在、2012、2014年每年再新建5000亩以上核桃基地1处,使全县核桃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在已建成的韩院、临江优质核桃采穗圃的基础上,再在、2012年每年建成百亩以上的核桃采穗圃1处,使全县采穗圃面积达到1500亩左右,力争年产穗条10万条,实现全县每年嫁接所需接穗自给自足,夯实全县核桃品种化栽培基础。
②花椒产业。紧密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依靠科技措施,加强花椒综合管理,突出基地和示范园建设,走品种化栽培、规模化生产、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形成示范点带村、村带乡、乡带县的富民强县大产业,努力把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县花椒产业基地在现有9.67万亩的基础上,到2015年累计新增加3.33万亩,总规模达到13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区合理全覆盖。同时对现有花椒基地实行综合管理,实现提质增效,使主栽区人均花椒收入达到800元以上。一是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流域和南阳片几个乡镇海拔1700米以下的地区,新规划面积3.33万亩,栽植花椒新品种苗木368.5万株。二是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对现有9.67万亩的花椒基地中挂果少,效益不高的低产园进行改造,使其提高产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品质。三是围绕基地建设,积极引导能人大户,通过自筹、入股、贷款等多种形式,在沙湾镇新建1处带动力强、具有本地特色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邓桥花椒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营销环境。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到2015年在沙湾新建立花椒专业市场1处,进一步畅通花椒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大力提高花椒的经济效益。
③油橄榄产业。充分利用好白龙江流域海拔比较低,光照比较好等独特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油橄榄产业,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油橄榄产业基地在现有0.89万亩的基础上,到2015年累计新增加1.11万亩,总规模达到2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区合理全覆盖。同时对现有油橄榄基地进行综合管理,实现提质增效,使主栽区人均油橄榄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一是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米以下的川坝河谷地带,新规划面积1.11万亩,栽植油橄榄新品种苗木36.63万株。二是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加快低产园改造,主要对现有0.39万亩的油橄榄基地中挂果少,效益不高的低产园进行改造,使其提高产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品质。
(5)蔬菜产业。以设施栽培为重点,以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名优新品种为主,扩大蔬菜生产规模,扩张总量,以城关片为重点,建成马鞍山、玉地河和白水川3个蔬菜专业村,基本建立角狮河流域和白龙江流域万亩冬播马铃薯种植带,建成城郊周围千亩瓜果类蔬菜产业带,在理川、哈达铺片建成千亩春播紫皮大蒜和高原夏菜基地,在南阳片建成千亩牛角辣椒种植带,在城郊附近和沙湾片建成2个百座拱棚、温室蔬菜基地,5年累计发展设施栽培0.52万亩。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全县6大集镇扩大食用菌袋料生产规模。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包括正茬、复种、秋冬蔬菜等),蔬菜总产量达到了7.5万吨,产值达到1.13亿元。其中年种植面积达到3.53万亩、产量达到4.4万吨、产值0.66亿元,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3.72万亩、产量达到4.65万吨、产值0.69亿元,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4.48万亩、产量达到5.6万吨、产值0.84亿元,2014年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6.25万吨、产值0.94亿元,2015年种植规模达到6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1.13亿元。五年累计种植蔬菜22.7万亩,总产量达到28.4万吨,产值达到4.26亿元,年均产值达到0.94亿元。
(6)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我县2江7河的水资源优势,用足用好13个人工湖。按照建基地、建龙头、创品牌、占市场的目标,以推广引进名、优、新水产新品种为主,以哈达铺高科技示范养殖、官鹅沟网箱示范养殖、大河坝池塘示范养殖和阿娃峡示范区为重点,积极鼓励各类水电站开展拦网养鱼,大力发展冷水鱼、四大家鱼,大办规模养殖场,到2015年,全县拥有大型渔场10个,年养鱼量达到55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37.5万公斤,产值达到0.2亿元。其中年养殖鱼32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80万公斤、产值达到0.12亿元,2012年养殖鱼35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87.5吨以上、产值达到0.13亿元,2013年养殖鱼42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05万公斤、产值达到0.16亿元,2014年养殖鱼50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25万公斤、产值达到0.18亿元,2015年养殖鱼55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37.5万公斤、产值达到0.2亿元。5年累计养鱼214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535万公斤、产值0.8亿元,年均产值达到0.16亿元。
2、龙头企业建设。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专业村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采用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办法,投资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产业链条不长、效益不明显的问题。对远大科技公司、鑫隆中药材公司、合兴中药材公司、瑞丰淀粉厂等企业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培育,提升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与定西扶正药业的合作,力争尽快建成宕昌制药企业。继续扶持壮大哈达铺马铃薯淀粉一条街和城关衙门地药材加工一条街,要想方设法改造传统设备,引进先进加工生产工艺。到2015年,改扩建中药材龙头企业1户、新建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新建花椒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新建马铃薯龙头企业1户。(见表7)
3、专合组织建设。积极引导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创办新的专合组织。对现有94个专业组织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对条件基本成熟的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转变,逐步形成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示范社建设工作,按照示范社建设的规范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到2015年,全县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总数达到114个以上,其中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4个。(见表8)
4、专业市场建设。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同时,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比营销环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专营店,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不断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规模,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到2015年,全县新建哈达铺中药材专业市场等7个市场,总数达到16个,升级改造4个。(见表9)
5、品牌农业建设。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对市上确定的12个特色农业产业主要产品都要要制定有地方标准。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以及加工企业GMP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创建产品品牌。要加强对已经注册认证成果的管理,将认证成果转化利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新增有机食品认证1项,新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个,新增GMP认证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1户,总数达到2户。
6、科技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重点抓好果树嫁接换优、经济林园艺化生产管理综合技术、蔬菜设施栽培、中药材GAP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网箱养鱼、动植物疫病防控、食用菌袋料栽培等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药材熟地育苗和党参剪茎技术,大力推广“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全县建成核桃采穗园300亩,花椒苗木繁育基地415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8100亩,新建黄牛冻配点12个,发展种猪场6个、种鸡场3个,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5万亩、组培中心1个。(见表10)
7、科技示范点建设。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既要把抓点示范作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切入点,又要成为促进基地建设扩张和提质增效的突破口,积极创建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点(园区、片带),处处有亮点,个个有特色,连点成线,扩线为面,形成促进基地建设规模扩张与提质增效有机结合的新局面。各有关部门要分产业、分类型科学制定示范点(园区、片带)创建标准。到2015年,全县累计创建核桃“两化”示范村20个、示范点15个,建成5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个,建成花椒丰产示范园9个、建1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6个,油橄榄丰产示范园6个、建5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2个,建中药材标准化栽培示范点18个、1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个,新发展种草养畜、发酵床养猪等示范点12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3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1个,建成山区蔬菜开发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个,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及冬播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等示范点18个,建成1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8个。(见表10)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责任制,县上已调整充实了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产业领导小组要从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建设、经合组织、注册认证、龙头企业、产销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制定严密的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和重点村社要着眼优势产业资源,成立各级组织机构,确定领导班子,充实具体人员,为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2、强化工作责任。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要在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每个产业和重点项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产业领导小组成员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各乡镇、农口各单位要把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科学谋划,落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技术责任和村社责任。同时,要围绕全县农业工作大局,认清抓产业的工作形势,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改进督查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3、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搞好示范,抓好指导,培育一批产业示范户和科技明白人。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探索整片整流域农作物轮茬种植,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工作,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继续开展“百人到村”服务工程,大力开展“十大技术”推广活动,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放活专业人员管理,鼓励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技示范园等实体,对其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交流合作,分产业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担任顾问,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学习培训,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农口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在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每个部门要选准突破口,新办一个高标准规范化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4、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既要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融资,更要注重启动民资、招商引资,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客商多元投资的体系。涉农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政策,特别要抢抓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上实施“六大行动”的机遇,在争取中药材、畜牧、马铃薯、经济林果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编写相关项目报告,积极开展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引导和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小额信贷、风险投资等方式,积极整合财政、农业、扶贫、林业、畜牧、水利、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投资开发特色农业产业的机制,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
农业发展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和执法检查,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构建监管长效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确保蔬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96%以上,杜绝在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杜绝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杜绝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整治任务
(一)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各镇和上塘街道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杜绝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种植业主要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96%以上。
2、主要任务。一是规范生产过程管理,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开展产地准出试点;二是结合产业提升行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及其配套技术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加强非禁限用农药的使用指导;三是大力整顿农药市场,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违规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查处农药生产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和其它隐性成份的不法行为,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蔬菜、粮食等食用农产品,以及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氧化乐果、毒死蜱等农药。重点对象:农药经销企业,蔬菜、粮食等种植户。
此项工作由局农水科负责组织农产品质量抽检和执法检查、行政处罚。
(二)饲料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杜绝在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
2、主要任务。一是加大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抽检范围和频次;二是严厉查处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三是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饲料企业,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四是严厉打击生产、流通过程中添加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蛋白原料、自配料和非蛋白氮及其类似物,三聚氰胺、瘦肉精、镇静剂类、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重点单位: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家禽、水产养殖场(户)。
此项工作由区动监所牵头、负责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各镇(街)配合。
(三)兽药及畜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家禽、水产养殖户要普遍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推行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97%以上。
2、主要任务。一是规范养殖家禽过程管理,全面推行家禽养殖记录制度,开展产地准出试点;二是结合产业提升行动,推进家禽标准化养殖,加大兽药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安全用药宣传、指导,完善用药记录和休药期制度;三是加大兽药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查处禁用药物;四是加强兽药监督抽检,组织开展对非法经营假劣兽药、过期失效产品的清查行动;五是加大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力度,重点监测猪肉产品中禁用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喹诺酮和磺胺类药物残留,蜂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生猪、家禽、蜂产品,以及禁用、未批准的兽药;重点单位:家禽养殖户、兽药经销企业。
此项工作由区动监所牵头、负责执法检查,负责畜禽产品质量抽检,各镇(街)配合。
(四)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用标行为进一步规范。
2、主要任务。一是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制度,二是全面开展对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抽查监测,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和生产单位(个人);三是规范“无公害农产品”包装标识,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不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的产品,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不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产品;重点单位:无公害生产单位。
此项工作由局农水科负责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
(五)水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2、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二是完成产地准出管理;三是开展主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查,增强应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能力;四是加强水产品检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使用禁用渔药和滥用保鲜剂等违规行为,引导、督促初级水产品生产者规范操作。
3、整治重点。重点品种:大宗消费水产品。重点单位:规模养殖单位。
此项工作由区动监所负责对水产品生产过程的整治和质量检测,各镇(街)配合。
(六)农资打假专项治理
1、具体目标。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2、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农资市场准入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二是开展市场拉网式检查,清理整顿不合格市场主体;三是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四是强化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检查,提高抽检覆盖率;五是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镇建设;六是加强服务指导,提高农民识假辨假能力。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种子、农药、肥料、兽药、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主要农资;重点单位:具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经营户以及乡村流动商贩,非法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小作坊和黑窝点,农资市场主体。
此项工作由农水科牵头,各镇(街)配合。
四、总体安排
(一)部署自查阶段(2月15日-2月底)
区农业局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方案,各镇、上塘街道结合实际,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进行自查。
(二)集中整治阶段(3月1日-10月底)
一是规范生产管理。各镇、上塘街道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指导粮、菜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户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组织农产品产地准出试点村(社区),在产品上市销售前开展质量安全自检,出具产地证明和质量证明,做好与市场准入工作的衔接。
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广泛开展“绿剑”系列执法行动,加大对禁限用农药、兽药和禁用化学品清理检查力度,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镇建设,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品种,增加监测频次。
四是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监管队伍和制度建设,按照“三位一体”模式,推进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制定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问责制,落实直接监管责任人及具体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开展监管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
五是强化执法督导。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严厉查处。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假劣农资的行为,集中曝光一批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强化督导检查,对于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六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禁限用农兽药知识,全面报道专项整治和执法行动工作成效,曝光典型案件,营造专项整治浩大声势,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良好工作氛围。
(三)总结提高阶段(12月)
各镇、上塘街道对农产品整治工作进行总结。局组织全面总结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五、保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区农业局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执法年活动的有关工作,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
各镇、上塘街道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市、区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直接抓,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督导检查,落实方案各项要求,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二)细化整治方案,明确工作进度
各任务牵头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活动、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总结提高,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整体提升
各镇、上塘街道要在完成本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的同时,梳理当地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一并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四)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报送信息
各镇、上塘街道要加强系统内的配合,强化与外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送信息。从2009年3月开始,各镇、上塘街道每月12日和27日向局农产品整治工作小组办公室和各项整治行动相应的牵头单位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报送的材料要综合各整治行动参与单位的信息,有综述、有查处情况、有产品合格率等量化指标,及时体现进展和成效。重大案件及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各单位要密切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反馈情况。
(五)坚持标本兼治,健全长效机制
各镇、上塘街道要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要通过专项整治,达到标本兼治。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队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以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为抓手,落实生产者第一责任人和基层农技人员监管责任,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六、重大活动安排
(一)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4月,组织全区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培训、送农资”为主要内容“科技下乡”惠农服务活动。(局农水科牵头)
(二)组织开展“绿剑”系列执法行动。4-10月,结合农药、兽药、饲料等专项整治,组织4次“绿剑”集中执法行动,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继续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开展组织农业执法人员参加全市技能比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练演。(局农水科牵头)
(三)组织品牌农产品抽检。2-10月,组织对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检,抽检覆盖率达到100%。(局农水科牵头)
(四)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试点。2-12月,组织具有一定能力的蔬菜农产品村(社区)开展产地准出示范试点,引导镇(街道)、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测点,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工作的有效衔接。(局农水科牵头)
(五)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2-12月,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追究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各镇、上塘街道选好一个村(社区),开展“三位一体”建设模式试点,由镇(街道)农技推广机构承担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6月,总结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农业产业提升工作经验,部署推进镇(街道)“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等工作。(局农水科牵头)
农业发展方案范文5
一、目标任务
计划2009年全县蔬菜发展到3.6万亩,总产5.46万吨,总产值达到0.64亿元,在确保县内蔬菜有效供给的同时,朝着建设成为周边地区特别是向粤闽、港澳等蔬菜市场的重要蔬菜生产供应基地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促进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工作措施
(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蔬菜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千家万户。要充分认识蔬菜比较效益高,发展潜力大,一亩露地收益一般在2000—3000元,大棚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000元左右,高达10000元以上,比一般大田作物多收入5—8倍,高的达10倍以上。同时,也要认识到蔬菜产业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居民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发展蔬菜产业领导小组,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委、县农业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叶大海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切实加强对蔬菜产业的领导,一方面要通过会议、媒体、资料等多种形式把我县发展蔬菜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宣传好、宣传透,充分提高广大干群的认识,增强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层层负责的工作责任制,把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年度考核目标管理。
(二)加强土地流转,培育蔬菜大户。把原有的集中连片的土地进行了条块分割,一家一户集中连片的耕地面积不大,很难形成规模生产,因此,对于有志于发展蔬菜规模生产的种植大户,当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搞好用于发展蔬菜生产土地的流转工作,为蔬菜种植大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在蔬菜种植规划区内,不愿意种植蔬菜又不愿意流转并且撂荒的的土地,建议取消其粮食直补并对其撂荒行为给予适当处罚。
(三)改变种植方式,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我县地处本市南部、冬春气候相当暖和、早春蔬菜提早上市的优势,在公路沿线重点发展大棚蔬菜为主,以提早或推迟上市时间,错开露地栽培蔬菜销售高峰,销售价格相对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以种植高山蔬菜为主;在我县食用菌种植区域,重点发展地栽香菇、加工灵芝和精稀食用菌品种工厂化生产。适宜我县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有:1、春播蔬菜:辣椒、豆角、西红柿、茄子、苦瓜等,2、夏季渡淡蔬菜:苦瓜、白菜、紫茄等,3、秋季反季节蔬菜:荷兰豆、西红柿、辣椒、马铃薯等,4、冬季蔬菜:包菜、马铃薯、大蒜等。
农业发展方案范文6
紧紧围绕建设秦巴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核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蔬菜稳定供应为目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突出抓好蔬菜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无害化,蔬菜产业企业化,实施科技兴菜,龙头带动,品牌强业战略,促进我县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13年发展常年商品蔬菜基地10000亩,其中新建钢架大棚500亩。
三、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蔬菜产业的规划要与新村综合体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井坝食用菌园区建设紧密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和规模,重点涵盖镇、镇、镇、乡、镇、乡、乡等7个乡镇28个村的10000万亩(详见附表)。其中,镇、永兴镇、拔妙乡、新太等乡镇以种植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莲藕等为主;任市镇、新街乡等乡镇以种植茄果类、莲藕等水生蔬菜为主。镇、拔妙乡主要以茄果类、稻后菜种植模式为主。
(二)科技支撑,典型示范。积极探索适宜我县的蔬菜栽培模式,普及先进生产技术。积极制定和推广蔬菜生产、加工技术标准,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通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着力打造优势特色蔬菜品牌,努力实现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无公害化和品牌化。健全蔬菜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蔬菜专业科技人员。各乡镇要积极引进业主,集中成片建立蔬菜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通过大户示范,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平衡发展。
(三)培育专合社,建立营销网络。积极发展和培育蔬菜专合社及专业村(社),各乡镇要新建专合社一个,镇、镇各新建蔬菜专业村一个;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销售队伍(及企业),鼓励蔬菜专合社在批发市场设立直销点,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社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等终端用户产销对接,降低营销成本。
(四)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对在蔬菜示范片规划区范围内,新建钢架大棚及露地蔬菜达到一定规模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
1、钢架大棚栽培补贴:成片新建连栋钢架大棚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万元,成片新建简易生产钢架大棚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5000元;2、生产补贴:对常年商品蔬菜基地成片300亩(钢架设施栽培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对成片种植300亩以上的稻后露地蔬菜每亩补助150元。补贴面积依据土地流转合同及现场核实确定。
四、强化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221工程”蔬菜建设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加强协作,齐心协力抓好“221”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相关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实施好“221工程”蔬菜示范区建设各种工作;县农业局负责规划布局、品种安排、资料发放、技术保障及培训;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的调配和监督管理,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三)强化监督检查。“221工程”蔬菜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县委目督办、县政府督查室等部门根据生产季节和进度安排,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四)严格考核验收。蔬菜示范片全面播种移栽结束后,由“221工程”蔬菜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县财政局、县监察局等部门对各乡镇种植面积、种植水平、组织措施等进行实地检查验收,兑付补贴。
五、组织验收
(一)验收程序:各乡镇蔬菜种植大户、业主、专合社及企业,先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经各乡镇自查签署意见后,报县农业局,县农业局收到申请后组织验收。
(二)验收时间:常年商品蔬菜种植在8月中旬完成验收,钢架大棚建设及稻后菜种植在11月中旬完成验收。
(三)验收办法1、常年商品蔬菜:常年商品蔬菜第一次验收时间在8月上旬,第二系验收时间在11月中旬,连片种植300亩以上,以大户、业主或者专合社形式申报验收,散户不予验收。连片种植不足300亩不予补贴。
2、钢架大棚:钢架大棚验收时间为11月中旬,新建钢架大棚连片100亩以上,以大户、业主或者专合社形式申报验收,不足100亩不予验收补贴,散户不予验收。钢架大棚按照实际建设大棚面积为准,不以土地流转面积核算。
3、稻后露地蔬菜:稻后菜验收时间在11月中旬,连片种植300亩以上,以大户、业主或者专合社形式申报验收,散户不予验收。连片种植不足300亩不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