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范文1

金融政策的扶持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构建完善的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资金作为稀缺资源,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实现资金向融资难的企业大规模流动,必须借助于政策性金融发挥作用,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一)把握好金融政策支撑体系的原则。

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构建需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改变过去重贷款轻效益、重发放轻管理的做法,加强对金融机构、货币需求企业实施管理,引导资金流向效益好、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

(二)出台有特殊的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特殊的金融政策支撑体系需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融资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和银行在政策和实际操作中应特殊对待,对于非常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企业进行重点投资。如当前政策扶持的重点是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对于污染环境、能源消耗高、质量低劣的企业,政府下决心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关闭。金融支撑体系构建过程中对企业进行评估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一点,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适当避开经济过热的行业、夕阳产业和国家调控行业,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必要时予以放贷调整。

二是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财税部门应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相应的企业应根据本地针对实际情况出台的相关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积极争取优惠政策支撑。

二、金融生态环境支撑体系构建策略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社会信用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主要指政府行政和司法的公信力),而企业信用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系统的全社会共享的企业商业信用档案和信用评级机制,使企业自觉地执行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按照真实、合规、有效的要求,规范财务制度.不做假账、不做假报表,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第二,优化执法环境。地方政府不要局限于局部利益的得失,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加大金融维权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强化对债权人、投资人和投保人合法利益的保护。为金融机构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金融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信心和决心。第三,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发展。

三、金融机构组织支撑体系构建策略

(一)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商业银行仍将是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如何直接决定了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大小。为此,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防范风险为重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做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撑企业发展。

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国有商业银行不仅是信贷资金的支持,还体现在各项金融服务的支持上,即发挥金融部门的行业优势,为企业提供金融配套服务。

第一,要积极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提供结算、汇兑、转账和财务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做好信贷监督.监测资金运行,充分运用金融手段,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视角广、信息灵的优势和便利条件,为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要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学习金融知识,运用现代金融知识,更好地用好、用活现有资金,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要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荣誉第一的观念,变客户上门为主动上门,以稳定基本客户,争夺优质客户。

第四,大力发展国际业务,形成本外币业务一体化的综合功能,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外汇业务市场。

(二)积极促进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

地方金融机构是指由地方政府、经济组织和居民个人投资组成的地方(区域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用社、信托、租赁、典当等各种金融组织的总称。地方性金融机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服务“三农”、支持城乡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经营规模小、管理基础差、业务范围窄、抗风险能力弱等,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重组改革和政策的扶持。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鼓励按市场化原则相互兼并重组,组建股份制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防范风险。

四、金融市场支撑体系构建策略

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支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获得金融市场支持力度越大,该地区经济发展就越快。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发展迟缓;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例不合理,直接融资太少。因此,今后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向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改变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局面,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保险市场的发展,增强保险的功能和作用。

对此,首先应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其次,促进保险市场发展,增强保险的功能。再次,积极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经营服务发行基金份额而设立的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从事创业、企业重组和基础设施等产业投资。作为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体现在对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善和投融资效率的提高。

五、金融创新的支撑体系构建

(一)完善政策支持.激励金融创新

地方政府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支持金融创新的政策措施,对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给予支持,激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如完善财政补贴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行政审批简化政策、创新奖励政策等等,对金融机构开发的新金融业务,如针对中小企业及“三农”融资的金融业务,地方财政给予适当的补贴,降低或免除营业税;引导金融机构多引进、开发适合当地自身实际,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业务;执行过程中,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制度适度调整,灵活处理。银监会在监管政策上要作许多完善,针对不同地区能制定适合当地的政策,特别是准人政策上,对存贷款业务的新品利,、中间业务的业务、咨询业务、结算业务等,简化审批,给予创新大力支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加强调查研究,要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积极支持。这样必能对创新业务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吸引和培养金融创新人才,增强创新智力支持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的机制,为人才不断提高素质提供优质的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包括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创新人才。

积极引进金融创新人才。制定一些引进金融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开辟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给予引进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细化和量化对人才及人才绩效的评估,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赛马机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得以吸引人才和留住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三)创新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强化金融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内控机制建设,全面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及内部管理水平,作为防范创新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行业自律作为第二道防线;积极进行监管方面的创新,健全法规体系.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监测体系,将各类风险进行量化,形成完整的有针对性的并便于测度和实施监控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作为第三道防线。

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区域金融合作的金融支撑体系。金融台作重点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没,改善区域内的金融环境,更好地为企业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范文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农业价值链融资都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以印度旁遮普地区的乳制品行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作为分析对象,以期对我国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提供经验借鉴。

一、印度农业价值链融资运作

本文以印度乳制品行业为例探讨农业价值链融资运作。乳制品行业在印度发展迅速,由于农户缺乏市场组织和信贷机构,阻碍了乳制品行业的规模和生产力。随着价值链融资的兴起,印度乳制品业有超过半数的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跨国公司和私营加工商进行内部与外部的价值链融资,极大地改善了农户的融资难问题,产品也得以有效推广。

通过对印度乳制品行业农业价值链融资进行剖析,对我国乳制品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有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印度乳制品行业的融资现状

1.融资需求与融资来源。不同奶农的融资来源存在差异,53%的农户从一个或几个渠道获得融资,这些奶农中四分之一选择价值链内融资,也就是主要通过牛奶经销商,剩余的奶农利用外部融资渠道,包括从商业银行、放债者和亲戚朋友获得信贷。通过价值链外融资的奶农中能够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只占到五分之一,其余33%的奶农融资渠道是亲戚朋友,通过放债者融资占21%。

2.融资需求满足程度。借贷需求比较旺盛的是将牛奶销售给经销商的奶农和销售给加工商的奶农,占比分别是72%和68%,但是,这些有融资需求的奶农中仅有三分之一能通过价值链内主体获得融资。经销商与加工商提供资金融资主要是为了维持稳定的采购量,他们提供的融资通常是短期的并且是无息的信贷资金。借贷需求相对较少的是将牛奶销售给跨国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奶农,占比分别是37%和46%,其基于价值链进行融资的比例较低,分别是28%和14%。我们发现专业合作社本身是不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是通过合作社管理的牛奶收集中心优先提供给需要贷款的牛奶供应商。

3.融资用途。奶农借款的目的不同,首先,超过42%的借款人表示主要是用于购买奶牛扩大生产规模。其次,38%的借款人表示融资获得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饲料和贮存饲料仓库的建设。第三个融资资金的重要用途是用于建设或升级牲畜棚。融资目的因农场规模的不同也有相关性,小奶农融资的主要目的是购买饲料,大型奶农融资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二)印度乳制品行业的参与主体、运行模式与融资机制

1.价值链上的参与主体。印度旁遮普乳制品行业规定,农户向乳制品合作社销售牛奶的前提是该农户应是合作社社员身份。跨国公司通常与拥有较大规模的牛群(25头或更多)的大型生产商订立合同,它们会提供牛奶冷却器、挤奶机、饲料与兽医服务给签订合约的农户。为了整合小型生产商,跨国公司建立了村庄牛奶收集中心,由当地奶农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同样,国内私营加工商在村庄也设立了牛奶收集中心,由于交易习惯,大多数的农户向同一买家提供牛奶。

2.运行模式。印度旁遮普(位于印度西北部)奶农的市场选择。农户销售牛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农户通过正式的价值链将牛奶卖给合作社(由旁遮普国家合作牛奶生产商联合会控制,俗称Milkfed)、国内私营加工商、跨国公司(如雀巢印度有限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第二,农户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方式卖给经销商和消费者,这些经销商一般与农户同属一个地区,从奶农手中收购牛奶主要是以零售的方式卖给城市消费者,如城市居民、餐馆、茶馆等。第三,奶农也可直接向消费者出售牛奶。见下图。

3.融资机制。在印度,乳制品行业尽管有很大的潜力在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方面等共同作用下产生高回报,但是还是受限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限制存在资金短缺的困境。缺乏融资渠道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农户提高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率和技术输入的意识不够强烈。通过上图显示的乳制品价值链内外部融资的资金流我们可以发现,农户利用信贷从价值链内部与外部都有借款活动,内部融资主要从价值链主体获得,它们除了收购牛奶之外,也提供给农户资金用于乳制品经营相关活动。外部融资类似于“信贷-产品联系”,农户做出售产品承诺,资金提供者提供信贷,外部融资可以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机构、农村合作银行获得,也可以从非正规渠道如亲戚朋友、高利贷获得。

二、我国农村地区农业价值链融资运作

通过针对印度旁遮普乳制品行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融资现状、参与主体、运行模式与融资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其融资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进一步研究,我国的农业价值链融资现状与印度是否相似?哪些因素将影响我国农户对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选择?各种模式的融资成本是否会影响农户的选择?

(一)我国农村地区农业价值链融资现状

为了解农户参与价值链融资现状,我们针对农户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从农户的融资需求与主要融资来源、农户参与价值链融资的情况和农户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小样本预调查,最终我们选择了越城区、诸暨区和新昌县3个区县,再选择其中的8个村的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在剔除一些空白、缺答等无效问卷的基础上,我们收回的有效问卷是258份。

1.农户融资需求分析。在被调查对象中,我们发现有220位被调查者反映有融资需求,占比85.27%,38位农户表示没有融资需求,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没有融资需求的被调查者他们的年均纯收入较高,不存在流动资金的缺口。针对有融资需求的农户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三年内曾经有借款行为的有175人,占比79.55%;从借款额度看,借款5万元以上有18人,占10.29.%;借款5万元及以下的占比为89.71%,说明绝大多数农户对小额的资金需求比较强烈,这些流动资金主要是用于满足季节性生产需要。

2.农户主要融资来源分析。从主要融资来源看,农户主要是从银行、中小企业、合作社、亲友、小额贷款公司等获得借款,农户从亲友获得借款的比例最高,为34.29%,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亲友之间借贷手续比较简便,利息比较低,有些甚至是无息的;其次是农户从银行借款的比例是26.86%;再者从中小企业借款的比例是25.71%;最后,农户从小额贷款公司借款的比例是最低的,为1.71%,这说明农户借入高利贷的现象较少,其金融保护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大多数农户选择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借款。

3.农户参与价值链融资情况。在被调查的有融资需求的175位农户中,参与价值链融资的有151人,占比86.29%。未参与价值链融资的24人,占比13.71%,这说明目前农户对价值链融资的参与度与认可度的比例还是较高的。在这些农户中,认为价值链融资对其缓解资金压力作用较大的有121人,占比69.14%;认为作用一般的有29人,占比16.57%;认为没有作用的有25人,占比14.29%。

4.农户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将农户按照是否参与价值链融资分?e进行分析,以便比较两种情况下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程度。我们发现,那些参与价值链融资的农户其获得的资金支持程度与未参加价值链融资的农户相比要较好,数据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农户获得了较好的融资需求满足程度。针对参与价值链融资的农户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价值链内融资获得的资金需求满足程度要高于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虽然价值链外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缓解农户融资困境的方式,但是其对农户的信贷约束仍然存在。

(二)农业价值链融资存在的困境

1.信用内生关系薄弱。在农业价值链体系中,首先,农户面对当今市场的快速变化,缺乏创新发展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存在依赖性强、合作机会少、多轮博弈的现象,造成契约意识薄弱、合同条款约束不严的后果;其次,农产品受市场行情、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较大,多数企业与合作社通过订单合同达成与农户的契约关系,但是合同条款执行难度大,并对违约的惩治力度不强;第三,从我国的征信体系看,法律规定对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保存期限是5年,较为宽松的征信体系助长了道德缺失与逆向选择的发生。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优势是能够在特定情形中,以个人信用或商业信用来弥补银行信用不足,从而促进各方达成信贷关系。但是这对社会的征信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保持价值链内核心主体高效的信用传递。

2.价值链融资不均衡。农业价值链中的加工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其本身的发展特质与潜力限制了这类企业的融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小规模的生产商、加工企业与销售商受到很大冲击,由于这些中小企业缺乏资源尤其是资本来改进它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从而面对市场竞争。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和严格的农产品安全标准也影响了中小农业企业的生产发展。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中,较少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而许多成长性较好的深加工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融资。

3.主体带动作用较弱。价值链融资主要依靠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这两类核心主体,其规模、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参与的农户等主体。一方面,目前产业内农业企业各自发展,上下游企业的融合度不高,未能形成产业集群关系,也就无法发挥价值链融资的信用辐射效果,不能起到主体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是由公司或专业大户发起设立的,农户只是从属依附,而与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初衷相背离,再加上部分专业合作社存在财务运作不规范、贷款主体不合格以及还款能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价值链融资操作难度较大。

4.金融环境有待改善。价值链融资发展目前面临的困境还包括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小,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少,互联网及物流体系不完善,融资工具开发不足等。虽然各大商业银行开发了很多的价值链融资工具,但是缺乏应用可行性。如价值链中的标准仓单融资需要发达的物流系统和准入条件,出口双向保理业务则对出口企业的规模和出口标准有严格要求,还有一些金融工具对核心企业的信用等级、销售收入、存货规模等要求较高,这些规定对大多数农业企业来说并不具备。

三、印度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经验借鉴

(一)印度农业价值链选择影响因素

通常认为,小型生产商由于相较于大型生产商而言需要更高的交易成本而被排除在价值链融资之外。根据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农户对价值链的选择反映了买家在选择合作商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拥有较大规模土地、较多资本和较多资源的农户合作,从而降低与合同相关的交易成本。如果买方倾向于选择与规模较小的农户合作,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农户生产过程、分散采购风险,解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等方面。在印度调查中发现,大型农户由于他们在价格谈判中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使得他们能实现更高的利润。在价值链融资过程中,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合规性会对利润产生很大影响,那些意识到食品安全标准重要的农户比那些没有意识到食品安全标准重要的能够实现更高的利润。

(二)印度农业价值链融资成本分析

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印度旁遮普乳制品行业主要选择的是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其融资成本主要考虑从资本成本、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资本成本是指农户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需要定期支付的银行利息费用,受到借款本金、借款利率与借款期限的影响;时间成本是指从农户与核心企业签订合同到实际获得银行发放的贷款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农户可以创造的经济利益或者由于资金短缺给农户造成的损失,也就是机会成本,由借款本金与农户的投资报酬率以及借款所需时间决定;由于农户是通过核心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并且提供订单作为担保,因此信用成本表现为农户为取得核心企业所提供的担保需要付出的代价,由借款金额与农户的守约能力来衡量;交易成本是农户与核心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核心企业与银行签订农业贷款协议需要付出的成本,由签订合同的次数和交易费用决定;因此,在这种价值链融资方式下,农户的融资成本主要受资金的资本成本、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影响。

四、基于农户角度的我国农业价值链融资成本的比较分析

通过分析印度乳制品行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与我国农业价值链融资现状,我们发现,农户在进行农业价值链融资选择时,融资成本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融资成本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本文借鉴Miller and Silva根据融资形式以及参与主体的差异进行的分类,将农业价值链融资分为价值链内部融资和价值链外部融资,价值链内部融资是价值链上主体之间通过贸易信贷形式形成资金流,价值链外部融资是通过价值链外部金融机构向价值链上的某些主体提供金融服务而形成的资金流。无论是哪种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现有研究都习惯称为公司,为了叙述的一致性,下文中统称为公司)都为价值链增值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一)我国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模式融资成本分析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价值链内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种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本文从资本成本、时间成本、信用成本和交易成本四个方面比较了两种农业价值链内模式的融资成本,对其融资成本进行分析。见下页表1。

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模式的融资成本的主要差异在于时间成本,这主要是由于“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中,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这种途?浇杩睿?农户需要的资金可以做到随借随提,不会产生借款时滞。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农户需要考虑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

(二)我国农业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融资成本分析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银行+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种是“银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本文从资本成本、时间成本、信用成本和交易成本四个方面比较了两种农业价值链外模式的融资成本,对其融资成本进行分析。见表2。

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模式融资成本的主要差异在于信用成本,因为第二种模式,核心企业为农户的借款提供了担保,农户为了获取担保需要向核心企业支付必要的担保费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户个体情况存在差异,借款利率、投资报酬率、交易费用都会存在差异,农户可以根据自身可以负担的成本、获得借款的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后进行选择。

五、我国优化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比较,尤其是从农户角度针对各种融资模式下融资成本的分析,政府部门、银行与农户在进行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选择时应进行综合考虑。

(一)政策层面

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有利于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扶持政策、完善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等创造有利于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政策环境。金融机构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扩大服务范围,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保证价值链内的商业活动都能产生相当的附加值。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农户进行统一采购,提供科技服务,培育种植大户,重点发展订单农业和基地建设,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农业企业在农业价值链融资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

(二)金融机构层面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进行价值链融资的推广。印度的畜牧部门(制酪业和畜牧业)农业信贷的份额占总量的比例很少超过5%,这远低于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0%)。商业银行把对乳制品行业的信贷看作是投资信贷,意味着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牲畜和物流建设等。

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牲畜作为可再生资源,可以很容易为农户积累财富,但是高昂的饲养成本,如牛奶生产过程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大约四分之三,限制了乳制品行业的扩张和改进技术、质量提升。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例如“乳制品信用卡”“合同抵押贷款”为农户的融资提供了便利。商业银行在对农业价值链各融资主体的融资过程中,把握融资风险和信贷风险,改变传统的农业信贷信用评级方法。

(三)农户层面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范文3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结构调整处于爬坡时期,解决好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问题,既有长期因素又有短期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9次、第57次常务会议精神,采取综合措施,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维持流动性平稳适度,为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优化基础货币的投向,适度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力度,着力调整结构,优化信贷投向,为棚户区改造、铁路、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持。切实执行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中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不搞“一刀切”。进一步研究改进宏观审慎管理指标。落实好“定向降准”措施,发挥好结构引导作用。(人民银行负责)

二、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

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通过提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能力、优化资金配置等措施,遏制变相高息揽储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规范市场定价竞争秩序。进一步丰富银行业融资渠道,加强银行同业批发性融资管理,提高银行融资多元化程度和资金来源稳定性。大力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尽快出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指导意见和配套管理办法,促进公平竞争。进一步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

三、缩短企业融资链条

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严密监测贷款资金流向,防止贷款被违规挪用,确保贷款资金直接流向实体经济。按照国务院部署,加强对影子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管理,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各类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或运用原则上应当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切实整治层层加价行为,减少监管套利,引导相关业务健康发展。(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负责)

四、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

贯彻落实《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督促商业银行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对于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于发放贷款收取利息应尽的工作职责,不得再分解设置收费项目。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登记、审计、保险等中介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收费行为。在商业银行和相关中介机构对收费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自查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专项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依法依规严格处罚。(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五、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

优化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管理,通过提前进行续贷审批、设立循环贷款、实行年度审核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基于风险评估的续贷业务,对达到标准的企业直接进行滚动融资,优化审贷程序,缩短审贷时间。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差别化监管。(银监会、人民银行负责)

六、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引导商业银行纠正单纯追逐利润、攀比扩大资产规模的经营理念,优化内部考核机制,适当降低存款、资产规模等总量指标的权重。发挥好有关部门和银行股东的评价考核作用,完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评价体系,合理设定利润等目标。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偏离度指标,研究将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扣分项,约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冲时点”行为。(银监会、财政部负责)

七、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培育立足本地经营、特色鲜明的村镇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在基层地区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银监会负责)

八、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继续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支持中小微企业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展融资。进一步促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发展。逐步扩大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按照国家税收法律及有关规定,对各类长期投资资金予以税收优惠。继续扩大中小企业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集合债、私募债发行规模。降低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和“三农”金融债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扩大发行规模。(证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等负责)

九、积极发挥保险、担保的功能和作用

大力发展相关保险产品,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城乡居民等主体获得短期小额贷款。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开展“保险+信贷”合作。促进更多保险资金直接投向实体经济。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引导其提高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合理确定担保费用。(保监会、财政部、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十、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促进金融机构增强财务硬约束,提高自主定价能力。综合考虑我国宏微观经济金融形势,完善市场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人民银行负责)

从中长期看,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要依靠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治本之策,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财务硬约束和发展股本融资来降低杠杆率,消除结构性扭曲。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改革,简政放权,打破垄断,硬化融资主体财务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切实增强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引导小微企业健全自身财务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相关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分工协作,注重工作实效。对各项任务落实要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国务院办公厅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各部门有关落实进展情况,由人民银行定期汇总后报国务院。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范文4

所谓社会融资结构,即社会融资的构成及其比例。社会融资主要由间接融资及直接融资两大类构成。间接融资,是以金融机构作为中介,首先通过存款、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暂时将社会闲置资金归集,然后再通过贷款、贴现等形式将资金提供给需求方,主要指银行信贷。直接融资,是指没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资金闲置方与资金需求方通过直接协议实现资金转移,主要指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适当,才能形成合理的社会融资结构。

不妨将中美整体社会融资结构做一比较。2011年,美国国内债券总额及股票市值合计42.0万亿美元,银行信贷总额为9.4万亿美元,直接融资规模是间接融资的近4.5倍;相比之下,中国2011年末全部债券市场规模与股票市值合计76.7万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4.8万亿,直接融资规模仅为间接融资的1.4倍。再将企业从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比例进行比较,美国约为75%:25%(2009年末数据),欧洲约为60%:40%(2009年末数据),而中国为22%:78%(2011年末数据)。因此不难看出,发达经济体以直接融资为主,自然是市场渠道发挥主要作用;而我国是以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的利差观念、信用定价等行为模式会直接作用于市场,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会干扰市场机制发挥必要的作用。

平衡的社会融资结构是金融改革的题眼。第一,能够实现市场化融资渠道与银行信贷渠道的平衡。商业银行出于对坏账风险的严格控制,有提高客户门槛、倾向于服务金字塔中上层的内在冲动。而直接融资市场是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对各种信用质量和不同信用等级的主体统统敞开大门,使得金融金字塔从上到下各个阶层适得其所,从而实现整个社会金融资源的均衡分布、优化配比。

第二,能够从管制利率向集合化价格发现过渡。债券规模及占比的日益壮大,债券交易活跃度的日趋提升,有助于真实价格的发现,信用定价将会自然接轨SHIBOR等市场基准,丰富市场曲线。这必然改变商业银行对信用定价的管制利率模式,促使商业银行更多地以市场指标为定价要素反映发行企业的信用溢价,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第三,能够以社会征信体制代替信用审批。银行贷款依赖于各家银行的内部信贷审批标准,时效性、公平性均缺乏透明度。而在直接融资市场中,投资方主动寻求的收益回报与融资方的信用资质高度平衡,这就必然要求社会征信体制的配套建设,以充分快速的信息共享确保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实现公平有序的市场交易秩序。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范文5

关键词:融资结构 变迁

美国耶鲁大学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教授是系统研究金融结构理论的鼻祖,最先对金融结构的演变和金融发展道路进行分析。他早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就提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换言之,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经济运行中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综合。我国学者白钦先教授(1989)指出,一国金融结构的演变实际上是从初级到高级、从间接融资为主发展到直接融资为主的过程,即“金融倾斜及其逆转”的过程。克罗地亚・兹尔贝克和约翰・K・加利特(claudiaDziobek,JohnK,Garret,1998)提出金融系统的趋同问题,美国转向全能型银行,而德国加强了其市场导向的融资,这两种金融系统似乎看起来要趋同于一种共同的中间模式。

一、中国融资结构的变迁

(一)中国融资格局变动的历史沿革

1、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主导型融资格局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机制。我国的融资格局体现三个主要特征:(1)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外源融资只起补充作用;(2)外源融资形式单一,只有惟一的国家银行融资;(3)典型的封闭型金融(王维安,2000)。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没有金融市场,也没有与其相关的一切融资手段。金融机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掌握全国大约93%的金融资产,而却不具有独立的资金配置权。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财政资金是主要的来源,信贷资金作为补充。与财政所拥有的强大的资本动员能力相比,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筹集资本的能力极其有限。这些特征表明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所主导的融资格局。

2、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主导型融资格局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融资格局完成了由财政主导型向银行主导型的转变。从1980年起,财政不再向银行增拨信贷资金。在此之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分离,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相分离,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诞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这些金融体制改革大大完善了我国的银行体系。与此同时,鉴于银行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开始从制度上对财政与银行的职能进行调整,主要内容是:财政不再向国有企业增拨流动资金,银行对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允许银行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即允许银行开办固定资产等投资项目。财政渠道资金动员方式逐步为银行信贷这一间接融资方式所取代。银行成为单一的资金配置的渠道,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变化,国民收入中个人持有部分强劲上升,大量的个人收入转化为储蓄为银行所吸收;另一方面,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配置社会资金。1979年银行新增贷款189.6亿元,占当年GDP不足5%;而2006年银行新增贷款达到32000亿元,占当年GDP约15%。可见,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形成了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格局。

3、向市场主导型融资结构演进的融资格局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和社会资金分配格局的变化,昭示改变单一银行储蓄分配资金,引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使巨额储蓄资金直接转化为投资,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直接融资从无到有稳步发展。直接融资的发展最初得益于国债市场。政府于1981年开始通过指令性分配的方式向企业和个人出售债券,从而在中断23年后,系统地恢复了财政部债券的发行。之后,我国陆续允许其他市场参与者发行债务工具,包括企业股票、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于1990年底和1991年春成立,证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直接融资方式的成长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融资结构变迁的理论分析

我国融资结构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演进,有内生要求和外在推动两方面原因。融资结构变迁的内生要求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金融机构迫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根据经济系统内部及政府施加的金融功能提升的要求进行调整,以此追求利润最大化。金融创新就是理性的金融机构进行自身调整的表现,所谓金融创新就是为追求盈利机会、避免风险而发生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变革。当经济发展到要求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功能时,用于转移和增加流动性的直接融资工具便会大量产生。于是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便是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向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演变。

融资结构变迁的外在推动表现在需求驱动和政府干预。从需求驱动来看:首先,直接融资与企业组织的形式发展相适应。企业的组织形式有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公司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主导的组织形式,而直接融资是与企业公司制相适应的。其次,直接融资更适合产业结构递进对资金融通的需求。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发展相对熟悉的传统工业,可以利用银行较低交易成本的优势为经济的发展筹集资金;而在工业化后期,需要发挥证券市场的优势使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再次,丰富的直接融资工具满足了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的需求,证券市场的发展顺应了家庭部门风险防范和价值增值的需要。政府干预融资结构变迁的推动力量。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之间的格局变化由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政府不能任意改变,但可以加速或者延缓融资结构变动的进程。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力图加速融资结构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二、中国融资结构的特征分析

(一)融资工具发展不平衡导致直接融资功能较弱

从总体上看,直接融资工具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相对融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其内部发展极不平衡。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4年,在大多数年份里,国债发行都是一枝独秀。1996年后每年发行额在2000亿元以上,2004年达到6924亿元的顶峰,国债的发行对于我国在经济紧缩期间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显著。2005年后开始回落,2007年发行额仅1790亿元。90年代初期,企业债券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企业债券使用、监管不利等原因,出现还款危机,导致企业债券发行萎缩,未能发挥直接融资功能。股票发行额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温和增长,但由于整体趋势受二级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发展极不稳定,表明我国的股票市场在制度上存在根本缺陷,导致融资功能较弱。

(二)股票市场地位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称

中国股票市场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融资功能受流通市

场的波动影响较大,融资功能不稳,相应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因此,融资功能低效率和不稳定的中国股票市场的地位与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称。中国股票市场在1992年、1997年和2000年三次阶段性的牛市行情中,形成三次融资。而从2000年到2005年,境内外融资总量并未取得增长,A股筹资额反而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态势,融资功能极度萎缩。在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后,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迎来了新的大牛市,股市融资额显著提高,A股市场2007年融资额几乎接近2000年的5倍。在这一个大牛市行情结束后,我国股票市场能否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融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依然是一个问题。

(三)企业债融资徘徊不前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起步较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行为。1993年政府开始整顿企业债券市场,不仅限制发行规模,还取消了几个债券品种,政府的严厉监管导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徘徊不前。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债市场的发展明显慢于股票市场的发展。

三、中国融资结构优化的方向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范文6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我国企业融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MM定理,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不受其所需资本的融资方式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融资;直接融资;优序融资

一、前言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创造出理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合合理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其投资决策无关,这意味着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资本市场假设条件虽然有利于降低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但也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发表了“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一文,在文中,他们用股利的支付率来度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之后,许多理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证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业投资具有融资约束②的结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又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与组合所体现的融资效率的差异是可以比较的③。既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筹资方式和内部筹资方式。所谓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所谓外部筹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④。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中,债务融资还可以分为间接债务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间接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直接债务融资一般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外部筹资中的直接债务融资与发行股票融资又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⑤。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观察。即借来的债务是有资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资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对资本成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资产负债率低,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年至2004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8983.46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5.21%;银行贷款融资额为161299.98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3.59%;企业债券融资额为2063.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1.20%⑥。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众发行证券。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1.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一)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则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

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现代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应该依据剩余股利原则来制定。所谓的剩余股利原则,是指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然后按照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在此原则指导下,只有企业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时,企业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然后将剩余的现金流发放给股东。而这所谓的“剩余的现金流”也称为自由现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冲突的时候,首次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依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保障股东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二)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时,许多学者以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根据测算,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达,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因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而日、德两国过分倚重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没有形成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不断完善的债券市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债券融资的比重。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即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1.公司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分红比率很少变动,而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由此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3.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首先从公司债开始,其次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可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⑧正所谓,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方晓霞,著.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魏明海,等.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4]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胡凤斌,主编.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现代公司理论与国企改制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