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基本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基本情况范文1
关键词:水稻;审定品种;基本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1958-03
Analysis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Rice Variety Certified by Hubei Province
JIN Hong-mei
(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Breeding units, parent materials, quantity, yield, excellent quality rate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153 rice varieties certified by Hubei committee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crop varieties from 2001 to 2010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ovincial and prefecture academi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were the main breeding units. JIN23A, II-32A,and HD9802S were the most used parent materials. In terms of the types of rice varieties, the number of two-line indica hybrid varieties showed a rising trend like waves, while the number of conventional indica varieties and japonica varieties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annual average yield of varieties increased steadily, and the yield gap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hybrid varieties reduced gradually. The rice qualitative average ratio was 67.3%. The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abated, and the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declined greatly.
Key words: rice; certified varieties; basic situation; analysis
随着农作物育种的进步和种植业发展的需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审定通过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优良品种,极大地推动了水稻品种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效益的提高[1],如近几年湖北省主推的早稻品种两优287、鄂早18;中稻品种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双季晚稻品种中9优288、金优38以及一季晚稻品种黄华占等深受农民的喜爱。为了方便了解近年来湖北省水稻品种审定情况以及水稻育(引)种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湖北省审定水稻品种基本情况的分析,旨在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审定、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材料来源于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告,对审定品种的选育单位和母本材料进行数学统计,将品种类型分为籼型、粳型,再内分为常规品种与杂交品种,籼型品种分早、中、晚稻品种,籼型杂交品种又分两系和三系杂交品种。对每个类别品种的平均数量、产量、优质率以及加权平均的抗病性数据按年度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分析。优质率以达国标三级及三级以上的优质稻米品种计数。
2结果与分析
2.1选育单位与母本材料
对2001~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公告的水稻品种的选育单位进行统计显示,共审定了153个品种(不包括审定的不育系和适宜于恩施州种植的品种),来自湖北、湖南、浙江、安徽、江苏、四川等13个省的60个选育单位(以第一选育单位计),湖北省选育的有91个,占总审定品种数量的60%;外省选育的占40%。湖北省获审品种前六位的单位依次是湖北省农业学科院(17个)、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10个)、黄冈市农业科学院(9个)、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7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7个)、宜昌市农业科学院(7个),共选育了57个品种,占近十年审定数的37%,占湖北省审定数的63%。在选育单位中,湖北省农业学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种实力雄厚,审定品种涉及早、中、晚稻的籼型和粳型品种,主要以两系杂交中稻和晚粳品种为主,在优质品种的选育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如鄂中5号的外观和食味均可与泰国大米媲美;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自育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品种为主;黄冈市农业科学院育成品种以常规早稻和三系杂交晚稻品种为主,其鄂早18和金优38是近几年来的主推品种;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近年来育成的两系早稻,特别是以HD9802S组配的早稻,如两优287[3]在产量、米质和熟相上有明显优势。
153个审定品种的母本材料出现频率高的依次有金23A(9次)、Ⅱ-32A(7次)、HD9802S(6次)、广占63S(6次)、培矮64S(5次)、中9A(5次),显示这些母本材料具有较高配合力,其F1代的杂种优势明显[4]。
2.2审定品种类型及其数量比较分析
从年度看,2001~2010年湖北省共审定通过了153个水稻新品种,平均每年审定15.3个。从类型看(表1),数量多的为籼型品种,共133个,占总审定品种数量的86.9%,粳型品种共20个,占总数的13.1%。籼型品种中,杂交品种(两系和三系)共111个,占总数的72.6%;在籼型杂交品种中三系72个,占总数的47.1%,两系39个,占总数的25.5%;籼型常规品种仅占总数的14.4%;同时,籼型品种中,中稻品种多,共69个,占总数的45.1%,早稻品种少,共27个,占总数的17.6%。从走势看(图1),年度间审定品种的数量变化不大(除2002年外),但品种类型是籼型常规品种逐渐减少,而籼型两系杂交品种却呈波浪上升趋势,籼型三系杂交品种自2002年拔高后,有回稳趋势,粳型品种一直在低位徘徊,有待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3审定品种产量比较分析
1)籼型品种产量比较。2001~2005年两系杂交品种比常规品种产量高27.1%,三系杂交品种比常规品种高22.6%,产量高的原因一是杂交品种比常规品种具有产量优势;二是在这5年中,常规品种中大部分是早稻品种,同时两系品种中大部分是中稻品种,而中稻品种其生育期比早稻品种长,产量比早稻高。2006~2010年,两系杂交品种比常规品种产量高10.0%,三系杂交品种比常规品种高7.1%,其增产幅度比2001~2005年大幅降低,说明籼型常规品种与杂交品种的平均产量差距在缩小(表1)。
2)2006~2010年与2001~2005年各类型品种平均产量比较。2006~2010年籼型常规品种的平均产量比2001~2005年增长19.6%,籼型两系品种产量仅增0.8%,籼型三系品种产量增3.4%,粳型品种产量增4.3%,即籼型常规品种增产幅度粳型品种籼型三系杂交品种籼型二系杂交品种,也说明籼型常规品种的产量潜力得到了发挥,而籼型两系品种的平均产量表现相对较平稳。平均产量2006~2010年比2001~2005年提高了6.5%(表1)。
3)年度间产量变化趋势比较。图2显示,籼型常规品种产量呈大幅上升态势;籼型两系品种产量呈W形态势;籼型三系品种产量呈较平稳的缓慢上升态势;粳型品种产量呈波浪缓慢上升态势。总体上看,年度平均产量呈稳步上升趋势。说明湖北省水稻育种潜能不断提升。
2.4审定水稻品种类型优质率比较
对审定的水稻品种达国标三级和三级以上的优质品种统计成表2,可见审定的153个品种的平均优质率为67.3%。籼型品种的平均优质率为63.9%,其中常规品种与两系品种的优质率为同类型品种的68.2%与69.2%,略高于其平均优质率,籼型三系品种的优质率为59.7%,比平均优质率略低;籼型品种中的早稻品种优质率为同类品种的48.1%,低于平均优质率,中稻品种的优质率为60.9%,与平均优质率较接近,而晚稻品种的优质率为81.1%,高于平均优质率;粳型常规品种的优质率高达90%。总体上来看,粳型品种的优质率高于籼型品种的优质率,籼稻品种中,晚稻品种中稻品种早稻品种的优质率。
2.5审定水稻品种类型的抗病性比较
至2010年,湖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病性鉴定,鉴定的综合结果按品种类型分年度统计为表3。审定的153个品种中抗性表现最好的是2001年审定的鄂晚11,它是由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局选育的抗白叶枯病和高抗稻瘟病的双抗品种;其次是2002年审定的秀水13,是由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双抗品种,这两个品种都是粳型晚稻品种。
2.5.1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由表3可见,各类型品种对白叶枯病的加权平均抗性为5.5~7.3级。从品种类型来看,抗性级别是籼型三系杂交品种粳型品种籼型两系杂交品种籼型常规品种。从年度来看,2002年审定品种的加权平均抗性较低为5.6级,2008年审定品种的加权平均抗性最高为8.3级,不排除环境条件与栽培管理差异带来的影响。总体看,2001~2010年审定品种对白叶枯病的加权平均抗性没有改善,反有减弱(2001~2005年总加权平均抗性为5.9级,2006~2010年总加权平均抗性为7.1级)。
2.5.2对稻瘟病的抗性由表3可见,各类型品种对稻瘟病的加权平均抗性为7.4~8.3级。从品种类型来看,抗性级别是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品种籼型常规品种粳型品种。从年度来看,2006~2010年多数品种表现为高感,对稻瘟病的加权平均抗性比2001~2005年大大削弱(2001~2005年总加权平均抗性为7.3级,2006~2010年总加权平均抗性为8.9级)。
3讨论
近年来,水稻优质高产育种取得明显进展。从153个审定品种来看,产量在稳步上升,优质品种占2/3,这是育种工作者不懈追求和辛勤劳作的成果;与此同时审定品种抗性却在减弱,稻瘟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逐渐加重,特别是稻瘟病,多为感和高感,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正是由于优质与高产,造成部分抗性基因在不断的筛选中被淘汰,是导致已审定品种抗性减弱的原因之一,当然抗性减弱的主要原因[5]是缺乏抗源材料和抗性基因多为数量性状遗传,其遗传机理复杂。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已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2010年湖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中对稻瘟病抗性实行一票否决制,要求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小于7,可以肯定以后审定的品种稻瘟病抗性会有所改善。
湖北省平均每年审定15.3个水稻新品种,籼型品种约占87%,粳型约占13%,但多数品种不能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因此,品种审定在数量和类型上应有所调控,应审定适当数量的新品种,注重生产效益和消费者需求以及对育种的引导作用;同时育种工作者也要顺应市场,及时调整育种目标,多途径挖掘、创新和突破性利用亲本资源,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久抗和适应性广、稳产性强的多功能、多食味的水稻品种。
参考文献:
[1] 杨仕华,廖琴,谷铁成,等.我国水稻品种审定回顾与分析[J].中国稻米,2010(2):1-4.
[2] 程航.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育种创新回顾与思考[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669-2672.
[3] 吴和明,张忠元,卢开阳,等.早熟优质高产杂交早稻两优287等品种的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05(6):26-29.
[4] 张培江.优质水稻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董华林,费震江,武晓智,等.湖北省近年审定的中稻品种综合性状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0):2358-2361.
审计基本情况范文2
一、审计对象调查的意义
审计对象调查主要是指审计机关按照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采取不同方式,对法定审计对象的总体规模和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梳理的一种调查活动。当前,审计机关搞好审计对象调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为制定审计计划奠定基础。在年初编制审计计划或向上申请授权审计项目时,我们手中掌握的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量往往不够充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出现了有需求现挖项目的情况。而搞好审计对象调查,实时掌握新鲜资讯,可以使我们对被审计单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占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计划;同时,在审计机关内部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信息共享,可相应减轻审前调查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正可谓立足当前,规划长远。
二是体现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受审计人力、时间、成本等客观因素所限,审计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后,所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跃于纸面,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扫清审计死角和盲点,体现“全面审计”;另一方面,可将审计工作融入到地域经济工作的大局中,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项目、安排计划,体现了“突出重点”。审计计划安排得更加系统、科学了,审计工作与政府中心工作贴得更近了,审计机关才能更好地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发挥监督效能。
二、审计对象调查的方式、范围和内容
以往在开展审计对象调查时,往往采取的是将设计好的审计对象调查表发放至各业务处(科),各业务处(科)或将表格下发给所辖审计对象的主管部门填报,或以电话、走访的方式自行填列,而后由办公室以处(科)室为单位,统一汇总。这样做既可使各处(科)室所辖审计对象一目了然,又能节省时间,方便工作。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行后,我们发现这种调查方式也存在下列不足之处:一是易产生疏漏,特别是对审计范围内的中省直驻本地单位的情况调查了解得不够全面,有盲点;二是不利于统筹安排审计计划。本级所辖审计对象中到底有多少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今年工作的侧重点是什么?在全局审计对象调查簿中难以直观显现出来。特别是在目前打(科)室界限、统一整合审计资源的大形势下,这种调查的方式在安排项目计划上难以从处(科)室的圈子跳出来,难以适应现阶段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对象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改进审计对象调查的方式,扩大审计对象调查的范围,完善审计对象调查的内容。
(一)改进审计对象调查方式
除由各业务处(科)将调查表下发至各有关主管部门外,还应采取更加灵活、主动的方式,使审计对象调查达到全覆盖、无盲点、无遗漏。一是到财政部门查看经由财政统发工资的机关事业单位名单;二是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查看最新登记或注销的事业单位名单;三是到工商部门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登记年检名单;四是报经同级统计部门批准后,向有关被审计对象下发审计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调查通知,开展审计对象普查;五是借鉴统计部门的经济普查相关资料。将上述各渠道获取的资料综合汇总整理后,即可得到比较完整、全面的审计对象的单位信息资料。
(二)扩大审计对象调查范围
从横向上看,审计对象调查范围应该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级审计机关授权审计对象及国家建设项目(政府性外债项目)五大类。在这五大类基础上,还可将审计对象按工作性质或所属行业进一步细化。将行政机关划分为党委部门、政府部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事业单位划分为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划分为机械、贸易、建筑安装、科研、燃化、交通、建材、粮食、纺织等;上级审计机关授权审计对象划分为金融、保险、电信、电力、烟草等;国家建设项目划分为财政投融资、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融资建设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财政投融资、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融资为主建设的项目两大类,从而对审计对象的行业分布情况和总体规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三)完善审计对象调查内容
从纵向上看,审计对象调查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单位基础信息,包括被审计对象的单位名称、性质、适用的财务会计制度、预算级次、法人代表、会计或审计部门负责人、单位人数、内设机构、开户银行、办公地址及联系电话等一些基础信息;二是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基本职能和主要运作模式,企业的经营范围及主要产品等;三是下属企事业单位简要基本情况;四是基本财政财务数据资料,主要包括近年的财务状况和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年度销售总额、年度利税等)、主要收入种类或经营情况;五是历年审计情况,包括审计实施时间、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等资料,力求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对象的各方面情况。
三、审计对象数据库管理
在按上述要求搜集完相关信息资料后,我们就应着手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将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业务资料、审计情况等信息集中审核录入至计算机中,实行微机化管理。同时,按照审计对象的规模、重要性等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别,在安排审计项目时区别对待。并根据审计信息化工作开展需要,适时将审计对象基本情况信息管理系统挂在“金审工程”审计管理系统中,达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提高效率的目的。
审计基本情况范文3
关键词:审计;审计证据;分析程序;实务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飞速进步和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还有监管要求的逐渐规范、严格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的期盼,使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公司的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也在逐渐增加。民间审计在不断变换环境下如何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失败,提高审计效率,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是审计行业的永恒课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的发展,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有效的审计证据,为审计结论提供依据,本文将就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之一:分析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做简要探讨。
一、分析程序的含义、种类及作用
(一)分析程序的含义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中指出: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
从准则的定义可以看出,分析程序不只是计算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包含了对数据信息之间和其他非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也就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分析程序的种类
1.比较法
用被审计单位的报告期数据比较基期数据(如年末和年初数据)或行业一般水平等同类型指标,可以直接看出绝对数方面的差异。
2.比率分析法
结合其他有关信息,将同一报表内部或不同报表间的相关项目联系起来,有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和财务比率等强度相对数形式。
3.趋势分析法
通过编制动态数列的方式分析财务或非财务数据,观察数据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变动幅度,或用趋势方程来量化分析对象,以掌握有关数据的变动趋势或发现异常的变动。
4.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回归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并利用回归方程式进行分析。
5.合理性测试法
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分析,通过彼此相关联的项目或造成某种变化的各种变量,测试审计对象及其关联事项等是否合理。
(三)分析程序的作用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运用分析程序可以为初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审计证据。
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可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在临近审计结束时,设计和实施分析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形成总体结论,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评价整体报表的合理性、恰当性。
在总体上以逆查法为主导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充分利用分析程序可以使注册会计师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二、分析程序在不同审计阶段的应用
(一)分析程序在审计计划阶段的应用
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要进行风险评估,这个阶段中分析程序主要是利用询问管理层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观察和检查等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做出职业判断。
首先是计算和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各层面的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和行业数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情况等非数据资料;其次是把握被审计单位各种数据及各方面基本情况之间的预期关系,对于主要数据、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分析计算的被审计单位报表的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和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情况之间,是否有异常的数据关系或者预期之外的波动。
(二)分析程序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阶段的应用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分析财务指标之间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数据关系,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对于日常大量发生的存在预期关系的常规业务,适合运用比较、比率、趋势分析,更容易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方面的审计证据;对于非常规业务应更注重报表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三)分析程序在临近审计结束阶段的应用
在临近审计结束设计和实施分析程序主要是对整体报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对于即将审定的报表,审计人员应从整体结构上,主要财务比率上,以及结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把握整体报表的列报和披露是否复核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该阶段的分析程序主要是从整体报表的角度进行基本情况和数据分析的综合考虑,更注重观察报表的数据和了解的企业基本情况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发现是否还有异常的数据列报和披露,考虑是否有需要追加审计程序的可能。
三、分析程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分析程序通常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计算数据、信息资料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和相关性
使用分析程序,在选择作为比较基础的数据或资料时,充分考虑其真实性,首先要充分考虑基础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性质,这是分析一切数据和资料的最根本的前提;其次要跟审计目标相关,相关程度越高,证据的说服力就越强。
(二)充分利用多方证据进行分析
在实质性程序阶段充分利用多方证据,如不同来源的证据,相互支持的证据,或是相互矛盾的证据,结合预期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三)在审计各阶段要适当运用各种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在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完成阶段都必须使用,但在审计测试阶段则可以选择使用。如在计划阶段更多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法、合理性测试等方法,在审计完成阶段通常更注重结合被审计单位情况进行财务比率的分析等。
(四)分析程序的运用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和其他审计证据的收集程序一样,运用分析程序审计证据也需要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因此,分析程序应该由审计项目组中级别比较高、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来做。
参考文献:
[1]王英姿.审计原理与实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审计基本情况范文4
为了论述方便,首先简要分析一下内部控制审计的分类。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不可能都针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更多情况是对其中部分展开。按照涉及内部控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1、业务循环内部控制审计,所谓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是指对某个业务循环实施的控制,这种审计按照经济组织的业务纵向展开,专门审计业务循环内部控制;2、非独立部门内部控制审计,这种审计专门针对某个不独立的部门或机构所涉及的内部控制,所谓不独立,是指财务上不独立,没有独立的财务机构,也不单独核算;3、独立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这种审计是对经济组织所属的独立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独立单位是指财务上独立的,可以是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也可以是子公司,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分公司,它们自己本身可能有一套内部控制,同时还要执行经济组织作为整体的内部控制。这三类审计各有各的特点,但在审计程序上,由于独立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相对较复杂,程序最全面,因此以下即以其为蓝本讨论。
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与其他审计中作为审计程序的内部控制评价应该有相似之处,因为毕竟两者都是以内部控制为焦点而展开,但由于服务的目标不一致,在程序上也有差别。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是:1、了解与记录内部控制;2、初步评价控制风险;3、实施符合性测试;4、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作为一种单独开展的审计,了解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这些准备工作是必须的,因为对内部控制需求越强烈的经济组织,其规模越大,这是必然的;在大规模的组织里,管理高层、各个下属机构的诸多具体的基本情况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都熟悉。了解基本情况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条件,否则无从下手。同样大规模的组织内既存在针对整个组织的控制,也存在针对某个部分或某个下属机构的控制,内部审计人员也不可能都熟悉,因此了解内部控制也是必须的。在了解内部控制阶段,还必须初步分析所了解信息,以初步确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规划要实施的符合性测试程序。接下来与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样,实施符合性测试,以获得遵循性的评价,同时最终确定健全性和有效性。最后归纳总结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
总结上述,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为:1、了解基本情况;2、了解内部控制;3、实施符合性测试;4、提出审计报告。下面即以该程序为主线展开讨论,其中提出审计报告在内部审计报告中讨论。
(二)了解基本情况
了解基本情况,是了解所要审计内部控制所涉及单位的基本情况,这些情况是展开审计的必要准备和基本条件,影响着整个审计的过程和结果。这些基本情况包括:1、单位所属的行业和历史沿革(着重于管理沿革);2、单位组织结构、各机构的人员规模和岗位结构;3、单位资产规模、生产经营或专业服务的特点规模;4、主营业务及辅助业务类别、业务量;5、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组织;等等。这些基本情况可以通过询问管理人员、查阅相关文件、会计和统计资料等方法来获得。
基本情况获得后,审计人员就要适当利用自己专业判断,确定以下内容:1、业务循环及其大致内容;2、必须控制的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3、内部控制应有的严谨程度;4、审计应该投入的人力及分工和时间预算。确定业务循环及其大致内容实际是划分业务循环的过程,确定的是审计展开的主线;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是必须控制的,确定它们就是确定审计的重点;内部控制的严谨程度是与独立单位的规模相关的,规模较小的单位内部控制程度就相应较低,衡量标准就不能太高,实际这就是确定衡量标准的问题,提出设计意见时必须考虑;确定投入的人力和时间预算是为了保证整个审计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审计质量。
下一步工作是制定审计总体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上述基本情况获得后审计人员所确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的范围,即业务循环及内容,审计的重点,即必须控制的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审计组人员构成、分工和时间预算。这个计划在以后审计过程中还要适时调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业务循环的划分。业务循环的划分是将若干个关联的经济业务或管理活动组合在一起。2001年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其中这些经济业务就是基本的业务循环划分,但目前有多样化的趋势,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就提出预算管理、资讯管理等管理作业。业务循环是以后审计程序展开的主线,了解内部控制和符合性测试都按照它来组织,因此划分业务循环影响到整个审计的组织、效率和质量。一般来说业务循环应按下列原则来划分:1、覆盖单位所有业务及其各个环节;2、每个业务循环能反映出所涉及业务的共同性质特点及其全部过程;3、有利于审计的组织安排。
(三)了解内部控制
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
要了解内部控制,首先要解决内部控制的构架问题。1988年美国AICPA提出内部控制结构即控制环境、控制结构和会计系统,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即采用这种观点。1994年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作业、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要素是内部控制结构的纵深发展,在内容上进一步完善,在内部环境上更注重员工的素质,增加风险评估强调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分析相关风险,构成风险管理的基础,将会计系统扩大为信息与沟通,更强调信息的内部传达,增加监控要素将内部控制的执行纳入进来。由于COSO报告提供出的内部控制理论很全面,更加接近内部控制的本质认识,而内部控制的建设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本文认为,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应采用COSO报告的观点,以它的框架为指导,同时鉴于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落后的情况,应更加注重控制作业和监控,即如何建立起健全有效的控制程序与政策以及它们的实际执行,在控制作业完善的带动下,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也逐步完善,同时逐步转变管理观念,提高员工素质,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具体组织结构,使控制环境得以改善。
由于内部审计充当监控的主要角色,内部控制审计就是履行监控的职责,因此了解内部控制阶段对监控的了解可以置于次要地位;又由于风险评估的风险是管理层和作业层控制目标因内外部风险因素影响而不能实现的风险,对它进行评估后设置相应的控制作业来控制,而内部控制审计要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评价控制作业是否能控制住风险,实现控制目标,实际就是风险评估过程,因此风险评估不做了解,而在接下来的分析工作中进行。由于控制作业实际就是控制程序与政策,为了理解直观起见,本文就称其为控制程序与政策;由于内外部信息和它们在单位内外部、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流动可以构成一个系统,因此信息与沟通可以合称为信息系统。总结上述,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审计要了解的内部控制要素为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与政策及信息系统。
如上所述,了解内部控制以业务循环为主线展开的,即按业务循环逐个循环了解,这些循环构成单位整体,这是横向的;同时针对每个循环的控制,分别去了解它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与程序、信息系统,这是每个循环的控制的纵向构成,是纵向的了解。横向纵向的交叉了解构成了解内部控制程序的骨架。
了解控制环境是了解影响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因素,提供内部控制构成基础好坏的证据,同时为分析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和遵循性好坏的原因提供证据素材。了解控制环境的内容实际就是控制环境的内容,按照COSO报告,控制环境包括:1)、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2)、员工的胜任能力;3)、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4)、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5)、组织结构;6)、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式;7)、人力资源政策。这里主要是针对各个业务循环所涉及的部门、人员、方法来说的,其中第3点是针对整个单位,实际在了解基本情况程序中就已进行。
了解控制程序与政策,就是了解控制目标实现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它是了解内部控制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每个业务循环都可分为若干个作业,而每个作业都要设置若干控制程序和政策来控制,我们本文把这些作业称为控制点。比如制造业的销售与收款循环可分为接受定单、核准信用、发运商品、开具发票、应收账款与记录、收款、退货及客诉处理等作业。在业务循环的划分阶段,已经取得了业务循环大致内容的了解,在了解控制程序与政策阶段,应进一步了解,去获得足够信息来进一步确定业务循环内的各个作业,然后针对每个作业,去了解所采取的控制程序与政策。
了解信息系统只要是了解单位内外部信息记录载体,以及沟通方式。外部信息载体包括记录市场份额、法规要求和客户反映等信息的资料,内部信息载体包括业务申请审批报告、各种分析报告、进行控制作业形成单据、会计资料等等。沟通方式包括政策手册、财务报告手册、备查簿、口头交流、管理示例等。
进行内部控制的了解可采取的方法与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中的一样,大致查阅控制文件和控制信息记录载体、询问有关人员、观察作业的进行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等等。
初步分析健全性和有效性
在对内部控制获得了解后,就可以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分析,以规划将要实施的符合性测试程序。初步健全性分析主要是分析哪些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或作业应该设置控制而未设置。这些业务在了解基本情况中已获悉,而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作业则在了解控制程序与政策中已了解,通过了解控制程序与政策能知道它们是否设置控制。
初步有效性分析主要是针对控制程序与政策而实施的。这实际就是初步的风险评估。初步有效性分析首先要分析确定各个业务循环、各个作业的控制目标,然后再分析所了解到的控制程序与政策,看它们是否能实现控制目标。对于控制有缺陷的可以提出初步的改进意见。
初步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后就可以规划将要实施的符合性测试。一般来说对于以下情况就可以不进行测试:1)对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初步评价为无效;2)在了解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已知对某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未得到遵循;3)在了解单位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已知对某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得到很好遵循;4)虽对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设置控制但未发生相关业务。而以下情况就可以考虑进行大范围的测试:1)相关业务大量发生的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2)相关业务虽不大量发生但涉及金额相对较大的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3)控制程序相对复杂的控制。规划结果应记入审计计划,并对审计计划做相应调整。
记录内部控制
制度基础审计理论中记录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文字叙述,调查表,核对表,流程图。本文认为作为记录方法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采用。对于控制环境的记录,一般是文字叙述,按照上述控制环境的几个方面来记录。了解基本情况程序也采用文字叙述的方法记录。记录要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记录内部控制主要是记录控制程序与政策和信息系统。采用的方法以上四种都可以采用,但以调查表最为常用。在本文中,即讨论调查表改进和特殊运用。
一般,调查表的调查内容是有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自行设计的,但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本文认为,鉴于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薄弱和人们对内部控制该如何知之甚少的情况,调查表应该引入标准内部控制作为导引,以配合政府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标准内部控制是指针对某个业务或作业由权威部门设计的标准控制。比如2001年财政部的《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是标准的内部控制。对于各类型单位共有的业务或作业,如货币资金业务、固定资产业务融投资业务等可由财政部门制订统一标准;对于具有行业特性的业务或作业,如生产循环、销售及收款等主要针对制造业,则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分别制订,供不同行业采用。在调查表中引入标准内部控制,要从权威部门制订的针对各业务或作业的标准内部控制中,按业务或作业内部若干个控制点抽取提炼出对控制点的标准控制程序和政策,作为调查表的调查内容。调查控制程序和政策时就循其进行。同时由于引入了标准内部控制,对单位特殊的控制程序和政策可能就无法调查得到,而那些控制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将调查表与文字叙述结合起来,加入单位实际做法的叙述。结合的方式就是在每个控制点控制调查内容下面单设一行,用来记录单位的特殊做法。
(四)符合性测试
1、符合性测试的实施
符合性测试包括设计测试和执行测试,设计测试即健全性和有效性测试,执行测试即遵循性测试。健全性和有效性在了解内部控制程序中已做过初步分析,但由于了解阶段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彻底,如通过询问得知对投资业务的控制,但是讲述人所述是否真是如此,是否全面,需深入了解,还由于有效性健全性初步分析结果需进一步获得证据确证,如通过分析认为对某控制点设置的控制能达到控制目标,但这个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因此需要通过测试进一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证据来确证。执行测试是符合性测试的主体,主要是检查内部控制是怎样执行的。
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测试,主要要做如下工作:1)更深层次地了解单位的内部控制,作出更准确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2)获得进一步支持健全性和有效性初步评价结果的证据;3)检验在了解和初步评价内部控制阶段所作的重要专业判断和分析。进行内部控制执行测试,要特别注意如下事项:1)对业务循环和关键控制点设计的控制是如何具体组织应用于实际的;2)控制是否一贯执行;3)是否由控制规定职务的人来执行,其中后两个是重中之中。
《独立审计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提供了三种符合性测试方法,即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询问并实地观察未留下审计轨迹的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重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三种方法可单独或合并使用。本文认为符合性测试方法应以检查为主,同时辅以观察和询问。因为控制执行一贯、规定职务人执行是重中之重,而控制执行中留下的审计轨迹亦即控制信息载体能反映出这两者,检查控制信息载体就能了解到这两者,在检查的同时通过观察和询问获得控制具体应用的证据。检查控制信息载体,即针对每个业务循环所涉及的单证、报告、合同等控制信息载体,抽取其中部分,检查执行各个控制点下各个控制程序与政策留下的记录,推断出是否得到全面一贯的执行。抽取工作采取属性抽样技术来进行,基本与内部控制评价中的相同。样本量的大小根据了解内部控制阶段的规划确定,样本采用随机选样或系统选样的办法选取。
2、遵循性评价
遵循性评价主要针对控制点控制内的各项控制措施。内部控制的实际遵循情况是个程度概念,遵循与不遵循只是它的两个极端,本文认为对遵循性的评价应采取评级的办法,以更好的反映遵循程度。遵循性级别最好分为四个到六个等级,等级太少难于准确衡量遵循程度,等级太多难于把握等级之间的差别,由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级别;每个级别还应确定应提的审计意见,如遵循性分为A、B、C、D四个级别,被评为A级的,提出执行较好的意见,B级提出应加强的意见,C级提出应重点加强的意见,D级提出特别提示加强的意见。评级时审计人员主要根据属性抽样结果,同时综合考虑通过观察询问得到的控制应用于实际的情况,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评判其遵循性级别。
本文认为,评定级别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要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目标。进行评级提出各种加强意见是为了实现督促内部控制执行的审计目标,而发现控制具体应用于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现因控制未很好执行而导致财产损失、信息失真、效益下降等问题则是为了检查内部控制执行。对遵循情况评级后评价时更应注重建设性意见的提出。
3、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通过设计测试既可能获得健全性和有效性初步评价须修正的补充证据,又可能获得确证初步评价结果的证据,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主要工作一是综合了解和测试两阶段所获得所有资料,对健全性有效性作出最终评价;二是针对不健全和控制无效或有缺陷的地方提出审计意见。
健全性评价主要针对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或作业,主要应注意三种情况:1、控制文件中没有规定控制,测试程序中也未发现实施了控制;2、控制文件中没有规定控制,经询问相关人员得知设置了控制,但经测试没有实施控制;3、没有控制文件,其他了解方法也不能得知是否设置控制,但经测试已实施控制。前两种情况就应对相应业务或作业提出控制不健全的意见,后一种应认为实际是健全的,但应提出健全控制文件的建议。
有效性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未采用标准内部控制而实施特殊控制的情况,对采用了标准内部控制的也要做简要分析,因为标准内部控制可能不适于单位,而且一些控制政策需要按照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制定。有效性评价首先要分析确定对各控制点实施控制应达到的目标,本文认为可以在内部控制系统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控制点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如对现金收入的控制程序,根据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目标,分析确定其目标为保证现金收入以真实金额真正流入单位,根据保证信息记录的真实完整确定控制目标为保证现金收入都真实无误的加以记录,根据提高运营效率确定目标为提高现金流入单位的速度,根据保证遵守国家法律规章确定目标为遵守《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相关规定。各个控制点控制目标不一定与控制系统目标一一对应,有些系统目标对某些控制点可能不适用,如采购验收这一控制点的控制目标就与“保证遵守国家法律规章”无关,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目标确定后再分析控制点控制的各项措施是否能达到控制目标。
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重大财产损失、效率低下、违法事件等问题,应特别注意分析其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原因,如果是因健全性和有效性导致的,那么这些问题既是健全性有效性初步分析的确证,又是分析评价和提出建设意见的重点。
健全性有效性评价的重点在意见的提出,是为了实现补充完善、再生内部控制的审计目标。对有效性的评价实际上是有效性分析和改进意见形成的混合体,分析的过程中意见也就可以有针对地提出,而且改进意见是目的。健全性的评价实际是确定未控制的业务或作业和针对其建立内部控制的过程,主要工作在后者。可以看出有效性评价和健全性评价在基本方法上是一致的,都是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因为有效性分析和改进意见的提出实际也是在确定控制目标、分析风险、提出控制措施。因此内部控制建立方法是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对实现审计目标的要件。
关于内部控制建立的具体方法本文不再详述,只提出一点意见。本文认为,在健全意见和有效性改进意见提出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标准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方法的运用。标准内部控制前已述及,为配合政府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对于特定业务或作业,应注意运用相应的标准内部控制,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这对健全性意见的提出更具实际意义。内部控制方法在前述2001年我国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有规定,它们是:1)组织规划控制,包括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不相容职务设置,不相容职务为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2)授权批准控制,包括确立合理的授权批准范围、层次、责任和程序;3)文件记录控制,包括机构职能和授权批准权责文件、岗位说明书、业务程序手册、业务处理凭证、会计资料系统,或类似的文件,以及这些文件的宣传认知;4)预算控制,包括预算体系的建立、编制和审定、指标的下达和落实、执行授权、执行过程控制、预算差异的研究和反馈、预算的考核及奖罚体系;5)财产保全控制,包括限制接近、定期盘点和核对、记录保护、财产记录控制、财产保险;6)职工素质控制,包括职工聘用、培训、考核、轮岗、奖惩、晋升、解聘;7)风险抵御控制,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8)内部报告控制,包括生产报告、经营报告、财务报告、特殊事件报告,以及报告的处理;9)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包括系统组织和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文件资料、数据、网络安全控制,输入输出控制、处理控制。这些方法对建立和改进意见的提出能发挥出指导和衡量的作用。
(五)内部审计报告
与其他审计报告一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也是对审计结果的总结。在提出审计报告前,审计人员应重新检查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资料,做如下一些分析:1、是否了解研究了单位所有重要控制;2、所作分析判断是否得到了测试的证实或有足够的证据支持;3、是否遗漏了其他需要考虑的影响最终评价的客观事实;4、最后的健全性有效性遵循性评价是否适当,有足够的证据支持;5、出现了那些因内部控制导致的重大问题,哪些人员严重违反内部控制且已致严重后果;等等。审计项目负责人还要复核审计底稿,之后就着手准备撰写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报告应突出重点,一些细节问题只要通知当事人或主管人员就可以,不必在审计报告中反映,还应便于理解,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专业术语尽量用易懂的词句代替。关于报告内容本人认为应包括如下:1、单位基本情况简介;2、内部控制体系介绍;3、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遵循性评价及具体意见;4、因内部控制导致的重大问题及有关人员严重违反内部控制且已致严重后果的事实和处理意见。其中关于健全性有效性遵循性评价及具体意见只反映存在问题的各个控制,运行良好的不必反映。报告格式本文认为无须固定,只要能充分反映出上述内容即可。
审计基本情况范文5
一、国外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综述
国外许多国家绩效审计发展较早,绩效审计报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框架体系。为了研究我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体系,笔者主要从以下8个绩效审计发达的国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有所借鉴。
(一)美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美国绩效审计报告的框架内容非常系统,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其主要是为了使读者了解审计的目的、判断审计报告内容的价值,以及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方法;重大的审计成果,在可能时还包括审计结论。以使读者充分了解所报告的事项;纠正问题和改善经营活动的建议。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如果发现经营活动还有改善的潜力,报告中应当提出相应的建议;应说明一般公认政府审计准则的适用性及如不采用某种准则将对审计结果产生的可能影响;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法问题和滥用权力行为。当审计人员根据获得的证据断定重大的不合规时间或滥用行为发生时,他们应该报告有关信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缺陷和其他重大缺陷。在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将管理控制中的重大缺陷确定为效益不佳的原因;被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发现、结论、建议及纠正措施的看法。在编写报告时,加入被审计单位的看法能够显示他们解决问题的计划;被审计项目显著的成就。将被审计项目重大管理成就写入报告,有利于其他使用者了解情况;对将来需要审计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如果禁止公开披露某些资料,审计人员可以在报告中说明未披露资料的性质及禁止纰漏的依据。
(二)加拿大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加拿大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内容包括:审计目的、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准则;审计项目的概况,包括管理层的责任;审计标准及与管理层在审计标准方面存在的分歧;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结论。
(三)英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英国绩效审计手册提出绩效审计报告要全面反映审计工作的目标、工作过程与方法以及工作的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工作目标;被审计单位实现其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情况的描述(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的审计建议。
(四)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报告框架澳大利亚联邦和州审计署的绩效审计报告,一般都不采用固定格式的简式报告,而是采用详细描述的繁式报告。绩效审计报告的结构,按照顺序依次是:标题页和呈送信;内容目录;缩写词语列表;摘要和建议;审计发现和结论;附录;索引等。绩效审计报告必须包括的内容有:审计目标及评价标准(或被审计事项应达到的成果);对被审计事项的背景描述;审计发现(附主要的审计证据);针对每一项审计发现或审计意见的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五)瑞典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瑞典审计局出具的绩效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因审计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包括八个部分:审计情况概述;引言;审计安排;审计对象说明;审计发现问题;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和附件。
(六)德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德国绩效审计报告对联邦审计院的工作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联邦审计院履行工作义务的核心,其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内容概要;确定的事实;对事实做出的评价;主管部门发表的意见;联邦审计院的最终评价;联邦审计院的建议和倡议。
(七)日本绩效审计报告框架日本绩效审计报告一般包括两大部分:报告会计检察院的审计方针和审计实施情况;报告审计发现,报告审计发现中又包括介绍审计发现的类别、报告审计发现内容和建议采取的改进措施、会计检察院对绩效审计发现问题发表意见。
(八)韩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韩国绩效审计报告一般包括五项内容:项目背景;审计范围与方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对审计建议的反馈。
二、国外绩效审计报告框架评析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绩效审计报告内容大致相同,几乎都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审计的范围、目标、方法;对审计准则遵循情况的说明;审计发现的事实、结论和建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等,但又各具特色。
(一)美国美国国家审计署要求绩效审计报告的表述应:完整。报告中,为满足审计目标和证明报告事项正确的资料和背景必须完整;准确。审计报告中任何不准确之处都可能引起对整个报告的怀疑,且还可能损害审计机关的信誉,降低报告效果;客观。审计报告应该公正且不给人误导,防止夸大或过分强调效益中的缺陷;有说服力。审计结果应与审计目标相符,审计发现以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述,审计结论和建议与所陈述的事实有逻辑联系;明确。审计报告应通俗易懂,语言在业务允许情况下尽可能简练、明确。
(二)加拿大加拿大国家审计署对绩效审计报告的信息披露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限制。由于审计报告不需遵循加拿大《信息披露法》,公众或第三人不能依据《信息披露法》要求获得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草稿等具体详细的审计资料。此外,当审计人员可能被新闻媒体询问对一些与工作相关事情的观点或看法前,必须获得有关领导批准。如果审计人员违反了审计署的保密规定。将构成非常严重的事件,该事件还将报告给众议院。
(三)英国英国绩效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没有强制性,被审计单位可以选择不执行审计建议,审计署只将报告提交议会并公开发表,并通过加强和被审计单位的合作来确保审计建议得到实施。审计署非常重视审计建议的质量,强调审计建议必须有前瞻性,全面性。
(四)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审计署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任何联邦机构及下属单位进行的绩效审计,在审计报告草稿完成后,应提高一份给被审计单位最高首长。对于国有独资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的绩效审计,在审计报告初稿完成后,应提交一份给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审计长可以将以上各种绩效审计报告初稿,提供给他认为需要阅读的机构或个人。
(五)瑞典瑞典审计署的实际操作中,绩效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问题、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结论有两种安排方式:在列出一条审计发现问题后紧接着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和建议,然后在列出下一条审计发现问题、相应审计结论和建议。将审计发现问题、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分成三个独立的部分,分别表述。
(六)德国德国绩效审计报告有以下三个特征:将绩效审计报告列入年度报告。针对重大事项提交特别报告。特别报告使联邦审计院可以及时就重大审计结果向立法机关和联邦政府提交报
告。(3)提供咨询报告。
(七)日本日本的会计检查院一贯重视绩效审计,传统上对于“三E”中的经济问题,即浪费行为特别揭示。现在越来越重视利用项目评价手段开展绩效审计,考察项目的效果。在年度报告中,绩效审计占相当多的内容。
(八)韩国韩国监查院要求审计报告必须符合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客观性等原则,并简明扼要,合乎逻辑。监查院应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
三、国外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对我国的启示
笔者综合考虑国外大多数国家制定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的经验,且结合我国审计人员在具体操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提出了制定我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的建议。
(一)被审计事项基本情况被审计事项基本情况是说明与审计目标有关的被审计单位背景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绩效审计对象的背景情况。简要介绍所审的政府、政府机关或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法律地位、主要职责、工作范围、使用资源情况、组织构成、工作程序等;选择本项目进行绩效审计的原因。主要包括法律依据、审计的需要、现实和社会意义等;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等;审计工作的时间、工作方法、依据的标准、评价的范围和主要评价内容;任范围。报告中要说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各自的责任是什么,以明确责任范围。
(二)审计实施情况审计实施情况包括审计的依据、审计的目标、范围和为达到审计目标而使用的方法、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确认被审计对象的责任。报告使用者需要这些信息来理解审计的目的和审计工作性质,预期报告的内容,了解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方面的重大限制。具体情况如下:审计的依据,即实施审计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政府交办的事项,或其他选项的依据;在报告审计目标时,应当采用清楚、具体和中立的表达方式,以避免未阐明的猜想;在报告审计范围时,审计人员可以说明为达到审计目的而开展工作的深度和范围;在对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报告时,审计人员可以以充分详细的方式解释审计目标是怎样完成的;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审计人员必须明确指出审计工作是否遵循了政府审计准则;明确被审计对象的责任,以便报告客户了解审计的性质和局限性,同时避免风险。
(三)审计评价意见审计评价意见是审计人员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考虑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等因素,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的评价意见。并且审计人员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提供与审计目标有关的可靠证据来报告审计结果。这些结果应有充分、可靠和相关的证据支持,可以促进充分理解被报告事项并且在恰当方面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公允的表达方式。
(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定性以及违反的相关法律法规;影响绩效的重要问题的事实、原因、后果;相关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以及舞弊、违法行为、违反合同条款或者拨款协议以及滥用行为。
(五)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建议处理处罚意见是针对绩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包括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事实,处理和处罚决定及依据法律、法规做出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等。
(六)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反馈在审计报告中还应包括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可以包括如下内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看法;审计组采纳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对审计报告的修改情况;审计机关不同意被审计单位的理由。当被审计单位有不同意见时,审计人员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和分析,应采纳合理的意见,且应及时调整报告。对于那些双方不能统一的意见,审计报告要分别反映双方的意见。
(七)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主要是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审计调查的建议进行改正的情况。
审计基本情况范文6
一、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依据、实施的基本情况、被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建议。对于以上内容,应如何安排调查报告的结构和文字的表述方法,是撰写专项审计报告的写作技巧问题。所谓结构,就是报告的内容如何分段而构成一个整体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罗列调查出的问题,审计的评价、原因分析、意见和建议如何体现等。结构安排得当,能使审计调查报告条理清楚。否则,就达不到预定的目的。结合实践经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一般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审计调查的概况。在写明审计调查报告的标题、日期、受文机关后,就要阐明审计调查概况。写明根据什么可简单的交代调查的缘由、内容、目的等。
第二部分:主要写审计调查过程和结果。它是审计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写好这部分,是审计调查报告是否有说服力的关键所在。
(一)要叙述被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基本情况主要说明与调查目标有关的被调查事项背景信息,总体评价主要是针对调查结果发表评价意见。评价要针对被调查单位财经工作和存在的问题,依据调查结论,进行评价,做到把握总体、客观适当,充分体现整体性和宏观性。为防止审计风险,尽量不要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
(二)问题的集中、分类和分析
从诸多的调查材料中,寻找带有共性的问题,将其相对集中在一起,按顺序单列起来。反映问题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切忌单个罗列、轻重不分、分类错误等现象。每类问题的表述原则上要先总体、后列举,要首先反映问题总量、占总体比率、发展规模、程度和趋势、影响面及其后果。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要从大量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从中发现客观实质,真正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审计调查建议
要针对具体问题,从根治和控制的角度,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法规等标本兼治的建议、促进整改和规范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如审计调查中发现某县计生经费投入不到位问题,在写建议时不能简单写出加大计生经费的投入。可以建议政府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对计生经费支出要分类管理,据实测定,进一步细化预算,这样才能便于采纳,达到加大计生经费投入工作的目的。
第三部分:结尾。主要写清编写审计调查报告的审计机关的名称,并注明报告日期。
二、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步骤
(一)整理审计调查记录,分类归类
在审计调查工作结束之前,应对审计调查全过程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总结,做一番去粗取精,去芜存菁的整理工作,舍弃无关紧要和可有可无的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针对审计实施方案检查审计任务是否完备齐全。如果材料不足,应予补足;证据不充分,应进一步充实;数据未核实的,应抓紧核准;工作底稿不齐,应继续补充,将审定后的材料,按照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如分成哪些是挤占、挪用方面的,哪些是违规发放奖励、补贴的,等等。
(二)拟订提纲
专项审计调查与其它文章不同,需要靠大量的事实材料说话,在收集和选择整理归类的基础上,可按照问题的主次,统筹安排,确定表现形式,编写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
(三)起草调查报告,修改定稿
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提纲的拟订,审计调查的基本内容已经具备,只有用文字组织说明,调查报告初稿也就自然形成。初稿形成后,要经过研究,认真加以修改,尽可能做到完整无缺。
三、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写好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是审计程序的重要一环,是对审计调查事项的准确、客观、高度概括和评价,是为领导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撰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上述谈到的形式,是一般的写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均可生搬硬套。在审计实务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和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采用适合表述各种不同需要的形式。
(二)语言要朴素、简练、确切,结论要有证有据
审计调查报告是应用文,不要用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形容词进行修饰,更不能大发议论,进行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