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范文1

公共管理把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科学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新公共管理不是对现存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局部调整,而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新改革,以期达到政府高效率治理的秩序,电子政务正是通向这个秩序的重要途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影响是深刻的,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与新公共管理的发展结合起来。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理论指南,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部门企业管理理论为基础,将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作为依据,提出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在公共行政组织的运营方式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建立一个民主、负责、高效、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框架。新公共管理的代表—奥斯本、盖布勒所著重塑政府中所倡导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突出了新公共管理的两个基本理念,即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场化,该理论被视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核心。它强调政府的运作低效,主要在于政府行政体制,并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移植到政府中去,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企业那样,低成本、低消耗与高效率。 

2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 

2.1公共性和公平性 

新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社会政策的公正、公平、公开就成了公共管理的应有之义。 

2.2合法性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严格遵守规则,要求公共管理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法规许可的框架内进行,对公共权力必须进行约束,使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行使,才是实现公共管理服务公众的宗旨与目标的前提。 

3新公共管理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启示 

新时期我国改革开发持续深化,公众对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增强民主权利的要求不断提升,同时,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电子政务所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要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充分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和政务深度融合起来。在治理理论下,要提高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政府必须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设置政府电子化服务项目,并提高对公众电子化服务请求的响应速度和效率,这有利于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官民矛盾”。了解公众需求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网站上提供用户反馈功能,收集公众对政府电子化服务的意见,即时通过其他方法主动获取公众的真实评价。 

在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管理内部的创新上。因为电子政务建设,首先是直接指向政府管理自身,是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因此,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政府管理信息化,必然会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使政府管理职能由繁杂变得相对简单,使政府的行政干预减少,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影响会变得愈来愈明显;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电子政务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政府组织结构的设置,使政府管理幅度减少,机构设置简化,在机构设置上使政府管理达到创新,并通过良好的信息交流,促进决策体制创新,实现科学决策;从结果来看,电子政务发展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服务,而且,政府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电子政务公开,可以有利于公众对政府管理的参与和监督,保证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真实实现。通过政务公开和公众的参与监督,可以促进廉政建设,防止腐败的蔓延;由于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积极作用,可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有利于消除由于信息不同导致误解,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等。 

参考文献: 

[1]李成威.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的理论分析及其启示[J].财政研究,2003(3):6-8. 

[2]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许芳.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政府电子服务理念探讨[J].理论月刊,2006(10):61-63. 

[4]邓崧,白庆华,彭艳.从成本角度分析电子政务服务集成模型[J].管理科学,2005,18(4):58-62. 

[5]Thomas L.aaty.How to Make a Decisio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nterfaces November/December,1994(4):19-43. 

[6]汪玉凯,赵国俊.《电子政务基础》.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闵旋(1992—),男,汉族,湖北省洪湖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刘学斌(1993—),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范文2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

    目前,诸多的研究者结合学科特点,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研究角度如下:

    (一)国际比较视角进行国际比较是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常用方法之一,加之现代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本身就起源于西方,学者们在探索国内公共管理学科教育发展模式与方向的时候,必然要把目光投向国外。只不过,在公共管理实践教学方面,国外大学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学位设立、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与市场需要或社会需求结合十分紧密。国内学者在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一般也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如王乐夫等人以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51所院校为代表,专门比较了中西方高校在公共行政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概括了西方高校这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类型与特点,指出我国高校的不足所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杨列勋从整个学院的角度,重点描述了肯尼迪政府学院(KSG)丰富的课程设置与多样的学位类型,认为KSG课程设置的面宽量多、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合作、强调特色和院校特点、以政策应用为研究导向和出发点[1]这四个方面给我们以较大启示。张钢对英国公共管理教育的特殊发展历程,特别是实践推动下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学科范式转变的过程进行了专门介绍。姚光亚和张少栋分别从硕士和本科两个层次比较了中美公共管理教育的不同所在,说明了美国高校公共管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点。田蕴祥以职业型硕士为切入点,从学院归属、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2]等方面探讨了法国大学公共管理教育的情况,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一级学科层次的探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各二级学科,都对应于具体的社会管理领域,虽然职能分工不同,但在内在规律上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在整体上探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如卢增智在强调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指出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中应该树立五种理念:全球化理念、市场化理念、实证化理念、学生本位化理念和创新化理念,可以从认知实践、实验模拟、案例教学、实习实践和教师队伍等[3]五个方面加以创新,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章兴鸣等围绕“实践的课程范式”,强调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课程教学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提出实践教学的五个实施途径:“课堂———社会实践”一体化、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4]许吉从人才培养结果的角度,指出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五个途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三)二级学科层次的探讨从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开展情况看,能把所有二级学科(专业)设置完整的不多见,大多是根据自己学校原有的基础开展本科或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多见的情况是,多数进行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学校都设置了行政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不少学者在探讨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时是以其中一个专业为切入点进行的。如陈振明等人以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为基础,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杨述厚等着重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习模式、考核模式[6]四方面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向。彭忠益等从人才供求角度入手,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社会实际需求,从而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周湘莲、崔长勇、马杰等人则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四)结合院校特色的探讨从国内外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来看,重要的一点是突出特色,这一点一般是结合学校性质加以探索的,有学者从这一视角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如张力专门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从当前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三方面入手,谈了自己的看法。卢海燕从所在学校(华北电力大学)的特点出发表述了对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二、现有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之处

    根据对现在研究文献的大致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国内学者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际比较中的适用性研究不够国外的公共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问题在于: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如何借鉴?公共管理教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独特的文化氛围,再加上现代公共管理教育发端于国外,我们在引入之后,究竟如何使之与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国外高校中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应用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应该怎么克服?这些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让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实践教学开展的实证研究不足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虽然可以感受到诸多同行都在为如何开展及强化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而进行努力的探索,但多重于理论或抽象的表述,到底在实践中如何操作?遇到了什么困难?则研究较少,或者仅仅是停留于非正式的交流,很少形成系统的理论思考。

    (三)实践教学开展中的障碍研究较少公共管理学科与社会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有着显而易见的紧密联系,开展实践教学也是学科本身的内在需求,但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在广泛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哪些可以克服,哪些难以克服?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障碍的出现?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比较少见。

    (四)特殊性研究不足如前所述,成功的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必然会体现出鲜明的特色,那么我国各高校在该学科实践教学中的特色如何体现?特别是如何与我国丰富多样的地区特点相结合?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探索的重点方向之一。

    三、完善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并不只是从如何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它是理论教学、实践应用、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强化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并不排斥理论教学。从根本上讲,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因此,我们并不能在看重实践教学的同时忽略了理论基础的加强。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理论教学水平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要通过理论课程的合理设置,达到既强化理论学习,又不过度挤占其他课程的效果。

    (二)加强社会合作,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实践教学环节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现实,以便应用所学理论把握现实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解决之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走出校门,与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例如建立实习基地、顶岗见习等。

    (三)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实践,首先需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工作技能,如办公软件与设备的熟练操作、会议安排、文书写作、秘书实务、公关策划等,否则,会给合作单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从而影响合作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范文3

一、公共管理学科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基本都是以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这种培养目标的一个很大问题是过于宏观、模糊,缺少专业特色的可辨别性。公共管理为一级学科,应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大类的显著特征,其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具体指出本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什么具体的工作,而不是泛泛而谈。2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宽泛公共管理学科是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综合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秘学、统计学等方面的学科。这既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一大优势,同时该优势也造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自己的特色。另外,受专业教师学历背景的影响,不同学校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设置或偏政治学或偏经济学或偏管理学,课程设置之间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性和有效的融合。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宽泛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学到。3实践教学不够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缺乏应用性是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够。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实践课程设置不够,课堂讲授依然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考核方式偏重于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学生实践能力很难考核。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大多以课程实习为主,且各种实习安排趋于形式化,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最后的毕业综合实习因为教师、学生不够重视也没有在学生应聘工作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是1998年新开设的专业之一,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专业发展迅速,但师资队伍素质仍有待提高。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及研究方向转过来的,其自身的公共管理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另外,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必要的工作经历,尤其是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导致教师在授课时理论性过强。同时,相对于技术型学科来说,公共管理学科总体缺乏“双师型”教师,使得学生在实践环节当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5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由于专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加上社会上对纯文科的专业普遍存在着轻视的情绪,认为文科专业具有“万金油”的作用,没什么太大的价值。因此,公共管理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也受到了轻视,就业比较困难。公共管理类的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也大多比较消极和迷茫,尤其是在确定就业方向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随波逐流,难以实现其就业需求。总体来说,公共管理学科本科毕业生相对于理工科毕业生而言,其就业难度要大得多。

二、公共管理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为实现这“四个坚持”,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特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设想。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个关键环节”,紧紧抓住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支骨干队伍”,推进合力育人,持之以恒。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鼓励教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总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经验,教育引导各专业课教师深入发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知识传授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重点群体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三,要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关心经济困难学生,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第四,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吸引力,增强与学生网上对话的意识和能力。第五,要着力打造骨干队伍,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和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提升全体教师师德水平。2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入手,改变传统观念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误解,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公共性非常强的领域,要求从事这一领域的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公共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公共服务理念,这也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该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上注重专业应用性观念的传授,让学生对专业要求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其对就业方向的理解。另外,在教师科研上,学校和政府应大力支持结合地方发展的应用性研究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老师在进行项目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项目所取得的成绩,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专业的实用性。3科学设定本科生培养目标,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为实现教育改革战略的主题之一“以人为本”,笔者认为:①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要科学设定,不宜要求过高。本科生属于初级人才,主要是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不宜过深,多学基础知识,少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多学概论,少学理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走出单一的“就业型”或“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社会需求,将“就业型”、“学术型”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重能力、强应用,以应用创新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②改革按大类招生,实行按共管理学科专业大类招生,允许学生在学科内自由选择专业。当前,武汉大学等学校已实现了按公共管理大类招生,在本科三年级时允许学生在专业大类内自由选择专业。4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1)要完善课程体系。首先,要打破因师设课的做法,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原则、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为理念,采用“基础平台+选修模块”的结构,在专业理论课和基础课的前提下,设置多样化的、不同模块的专业选修课,尤其要加强实践类选修课的开设,并给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科选修的机会,培养其综合能力。其次,要求淡化专业与专业边界相结合,即淡化专业是需要的,但专业之间必须有个边界。这就要求既要突出公共管理大类专业的特色,同时,各二级学科应在更具体的领域凸显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课程设置要精。专业必修课不宜设得过多,一般控制在5~6门左右,其他均设为选修课,给予学生更多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的空间。(2)加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首先要进一步把相对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建立起来,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用结合。学院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和素质较高、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城乡基层政府组织、街道社区及企事业单位,担任主管助理职务,与他们相互学习,为他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共建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外,学院还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公共部门管理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或担任兼职教授,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力促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其次,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本质上是校内的实践,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5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设想如下: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排解学生在学习、个人发展等问题上的困难。②正确处理好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以及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本科阶段是基础,只有本科阶段培养好了,研究生阶段才能培养出精品。另外,在高校应始终坚持教学为主,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因为大学毕竟不是研究院。③要选好教材,并加强精品教材、核心教材的建设。④要把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好。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复合型人才,厚基础、宽口径,而不是在某一狭窄领域的拔尖创新,重点培养本科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以加强本科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6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学水平来自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现代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引进“双师型”教师人才。“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的培训,安排教师出国交流、访学,并将专业骨干教师安排到具体的政府工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使得每个教师都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素养。三是聘请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充实现有的师资伍。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高校与所在地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聘请长期在一线党政机关工作的领导干部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把他们的经验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识能力。四是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打分、督导、教学评估相结合。在评估环节中,将学校现有的监控、评估机制与用人单位的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责任制建立起来;要求加大听课、检查的力度,将听课、检查制度常规化和随机化,避免仅在学期初和期中进行听课、检查的现象;要加大对任课教师奖惩的力度,重奖轻罚,即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

作者:薛惠元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本科院校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行政管理硕士点 研究方向设置 思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D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5-02

选择、调整和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是申办硕士点及后续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凝练各学科方向和确定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并充分发挥优势,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群。核心的问题在于:依据什么?如何凝练?本文认为,对于申请硕士点的单位而言,首先应分析现阶段研究方向设计面临的约束性条件;其次,对本地区该硕士点的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依据学科谱系总结出若干类别,明确本地区研究方向的大致分布;最后结合本单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及申请表的关键指标,分析本单位现有研究状况和师资能够支撑起的备选方向。

一 申请单位研究方向设计的若干约束条件

任何价值、理念的实现,都必须完成对客观存在的具体约束条件的体认和洞察,才能达成从“想象”到“现实”的自洽。具体约束条件往往因时、因势、因对象而变化。就外部环境而言,现阶段申硕工作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包括:国务院学位办的相关政策规定、本地区学科点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定位、院系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研究状况等。申请单位应当通盘考虑上述诸条件,才能明确申请单位凝练学科方向的框架和边界。

1.学位办的政策规定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即10号文件)。其中第七条规定:“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研究方向则是组成二级学科的基本单元。根据1999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本科专业可以申请政治学或公共管理的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

2.同类学科点研究方向设置的地区分布情况

要确保申请成功,申请单位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有关高校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情况。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选准自己的定位和切入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考虑研究方向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的29号文件规定,新增单位及其建设工作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不可替代和无法满足”的。具体到北京地区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由于学科设置和方向已近“饱和”,不可能做到“不可替代”,只能在“无法满足”上下工夫。

3.院系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横向上明确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不同之外,在纵向上也应层次分明。硕士研究生不等于大学本科基础上的大五或大六,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也可以选择从事专业工作。因此,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计应集中体现申请单位研究力量最强、研究课题及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以建构宽广扎实的学术基础。

4.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

研究方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丰富学科理论和培育次级学科。因此,研究方向应充分预见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级内容的设计应相对稳定。而作为研究方向中的二级内容,可随社会需求和学科规划的变化进行调整,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同时尽可能保持研究方向设计的衔接和兼容程度。

5.师资力量及研究状况

师资力量是支撑一个学科点的重要变量。然而,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引进人才并合理布局需要考虑整体的学科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研究方向的设计而言,应确保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成果,在研课题与研究方向之间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并通盘考虑老师的科研与研究方向之间的吻合程度,并做一体化设计。

6.研究方向设计的应然规范

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走向交叉和融合,事实上,研究方向“应当”如何,难以找到统一的权威答案,可以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践中几乎所有高校均强调自身方向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既然如此,从决策者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也许更有利于减少分歧达成共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谢桂华在其撰写的《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强调了各专业点设计研究方向时的若干要求和原则:(1)研究方向应该参考新的专业目录简介中的学科范畴,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能东拼西凑。(2)研究方向应该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3)研究方向应宽窄适度,相对集中、不宜太散。(4)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①

二 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申报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论证

下面就结合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仅以行政管理硕士点为例,对上述思路加以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本部分的思路是依据北京市现有的研究方向分布来论证申请单位的备选方向。选择这一思路有两个理由:(1)就研究方向的分布而言,北京市属于研究生教育的Ⅰ类省份,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关硕士点的历史之久、实力之强、方向之多有目共睹,且现有方向已覆盖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全部领域。(2)据此分析,有利于以后进一步发掘申请单位参与专业竞争的特色和优势。

截至2010年,北京地区现有的行政管理硕士点共计22个。在所统计的22个硕士点中,有3个教育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科院政治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招生时不区分研究方向。其余19个招生单位,共设置研究方向78个,平均每个硕士点设置4.1个。② 有些研究方向实际涉及两个领域,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高校行政管理与政策分析”等,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本文将这类研究方向进行了拆分,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以拆分成公共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将其分别归入所属大类。也有些研究方向尽管看似涉及两个领域,但实际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不同内容、层次或者分析视角,例如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等,这类研究方向就不再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将所有(拆分之后的)方向归纳为13大类,并用二元研究方向的原始名称在相关类中进行了反映,相同的小类在括号内注明了有同类名称的学校数,并将13大类按数量多少依次排序,见上表。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这13大类已经覆盖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各个领域,只不过不同高校的研究方向类别不一、名称各异。这些研究方向又可分为“传统”和“特色”两大类:“传统”方向的研究领域相对成熟和稳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较为明确,如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特色”方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专业特长或专攻领域的“特色”方向,其研究方向大多与学校名称或特色相关,如对外经贸大学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的绿色行政、公安大学的警察行政管理。这类研究方向是从“人无我有”的角度来解释“特色”的,绝大多数都是报本校研究生院审批,自主性较大。二是根据人员和科研情况设计的特色方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甚至研究成果均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有的甚至概念内涵和研究边界都不明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各个专业点必须各有侧重。在这13大类研究方向中,申请单位可以运用排除法确立自身选择研究方向的备选项,继而结合教师研究成果的分布状况加以逐步筛选,以确定有可能支撑起哪些行政学的研究方向,同时充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分布以及方向之间的包容性等变量。

三 关于研究方向“特色”的思考

从上述对北京地区行政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来看,“特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各个高校均按自己理解的“特色”和思路确定研究方向的名称,导致同一研究内容的叫法却五花八门、不甚规范。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各高校要么雷同,缺乏各自的比较优势;要么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对稳定性,忽视了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这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各个招生单位,国务院学位办对于何为“特色明显”并无明确的政策解释,这种盲区也导致了各高校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有一小部分高校存在明显的“特色崇拜主义”。

那么,究竟哪种解释更为正确?本文能够提出的初步分析包括两点:

首先,申请单位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传统研究领域,同时力争在学术上拾遗补缺,进行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后续的专业发展空间与研究的难易程度。在传统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应考虑“老树发新芽”的发展策略,着眼于本地区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前期研究充分整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

其次,从工具层面来看,“特色”绝非凭空想象和杜撰出来的,是需要扎实丰富的研究成果来支撑的,必须用学术梯队的科研实力来说话。一个可行的思路是,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个人专著以及有影响力的论文放射出强大的辐射能量,来优化、组合、推动“特色”方向的凝练。至于这些特色领域的最终论证与落实,还受制于后续的科研积累以及能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等若干基础变量。

注 释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大学生事务管理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6-01

新公共管理学科产生于西方国家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经济危机背景中,是一门关于危机管理和公共领域的管理科学。大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体系的一种公共产品,其最终的管理目的是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自身建设。新公共管理以创新的手法开创了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方式渗透到事务管理的各项细化工作中。

1 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传统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和高等教育人才显著增加,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而言,形成了新的挑战和考验。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也使大学生事务管理中传统的理念性问题和方法性问题浮出水面。

1.1 服务特征不明显

在现行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意识层面,均未体现出以学生为对象的服务职能。学生事务管理被片面化、表面化,以行为约束、纪律规范限制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校内生活的各项活动笼罩着一层行政色彩,管理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交流和理解代沟。

1.2 矩阵结构效率低、反应慢

矩阵结构的管理线条,是由高等学校的校内最高管理机构――学校和院系为主线,然后以行政部门各司其责为副线,通过主线决策副线执行的联合行动实现对学生的事务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层级设置过多、上下传达反馈的环节繁复,导致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及针对性受到影响,以致合理诉求未被及时满足而产生不良情绪。

1.3 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意志过于集中

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高校是制度的制定者和决策者,这个过程集中表达的是校方的管理意志,学生对于高校活动中相关体制实施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被剥夺,甚至连必要的意见征询也被省略。可想而知,这种体制下的事务管理工作,对于学生诉求的合理性考虑,以及学生心理需求、环境需求以及专业需求并无直接关联,大多数决策和制度是建立在校方意志基础上的主观判断。

1.4 管理队伍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职业化的实践工作阅历,班主任兼职辅导员、辅导员兼职事务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管理队伍的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紧张,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致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旁落,主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学习、职业化实践的途径十分有限。

2 大学生事务管理对新公共管理的借鉴

大学生事务管理强调管理职能中的服务意识,以及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管理模式打造下,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先进理念,通过统筹性的部署和学习,建设紧跟时展、具有服务特色的大学生事务管理体系。

2.1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机制

“以生为本”是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首要服务性理念,强调思想层面、意识层面以及客观制度上的服务要素,淡化大学生教育中的行政色彩;通过课外活动和兴趣社团,还原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缺憾,并通过学生自主参加的社团活动,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尊重和发挥,并由此获得个人的满足感和精神成就感。建立周全的大学生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引领。

2.2 以扁平式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在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扁平式结构的管理模式有着更强的制动性和灵活性,由于管理层级的减少、上行下达的传递效果和反馈效果得以显著提高,使事务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实现便捷、有效的信息沟通。并且通^双向交流,院校可结合学生意见,组建具有多元化功能性的机构组织,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和勤工俭学资助以及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学院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实现学生窗口的开放式、一站式、流程式和共享式服务。

2.3 组建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具备相对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可借助新公共管理进行权力分散,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和社团,引导学生参与事务管理工作和社会实践性质的创业机构,丰富校园文化元素,开发学生释放自我展示特长的空间。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各组织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管理经验、管理阅历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此外,由于学生自治组织的活跃带动了学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使高校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4 加强素质建设,实现学生事务专职管理

首先要在政策法规层面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予以职业规划;其次,高校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建立起专业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此外,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效管理,关注学生的成长及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3 结语

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大学生高校生活适应、个人学业的发展、精神层面的成长以及就业、工作的规划,甚至对于整个职业道路和人生走向起着相当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利用先进的新公共管理理念,深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改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业以及未来规划的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斌,葛晓华,冯桂梅,等.高校大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01).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范文6

经过4月学生会激烈的竞选工作的顺利完成,我院成立了新一届学生会。其中学术部的成员有:分管副主席——李宗伯部长——王灵珊副部长——张若芸、杨阳、齐潘。为了更高效地完成本部门的基本任务,更有力地支持学生会的全局工作,更全面地为同学们服务,做好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工作,我们共同为2005-2006届的工作制定了如下计划:

一、2005年5月,承办“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魅力文化节”系列活动。

具体实施方案:邀请本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著名老师李晶于5月19日晚19:00在教五-413教室举办一场名为“有礼更精彩”的社交礼仪讲座。此次讲座除了会有主讲人精彩的讲授外,还将设置师生互动环节,请主讲人对参与同学在不同场合中的礼仪方式加以点评,并将颁发纪念品,以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活跃现场的气氛。

二、针对本院04级公共管理类的同学们召开一次对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三个专业的就业前景等问题进行具体介绍的交流会。

举办目的:04级公共管理类首次依大类招生,大一的同学对其中三个专业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举办此次专业具体介绍的交流会对同学们大三时选择专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具体实施方案:邀请本院对公共管理类三个专业的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问题有较深入了解的老师在院办201教室与公共管理类三个班的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于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寒、暑假时间除外)每月中下旬举办一次“风云”

系列时事讲座。

具体实施方案:向广大同学征集意见,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时事话题,邀请院内外的著名老师,在教五多功能报告厅或教五、教四其它大教室召开讲座。

四、组织填写教师教学质量反馈表。

五、构建我院学习信息反馈员体系,参加《明镜》刊物反馈会。

根据《武汉大学大学生信息员实施细则》,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营造优良风气,

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学术部配合校教务部,建立我院的学生信息反馈员体系。学院信息员及时将现实中的问题反馈到教务部,学术部应做好本院体系的保障工作。

六、于期末考试之际宣传考风考纪、明确奖惩制度。

七、组织学院同学参加武大学习竞赛等各类知识比赛,并负责管理和服务。

八、组织学院代表队参加武汉大学英语月比赛。

九、于2005年10月中下旬举办一次与优秀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会。

具体实施方案:邀请我院在不同方面很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或有某项艺术特长或在学生工作方面做得很好)在教五多功能报告厅举办一次访谈会。

访谈会的环节大体上包括:1.邀请到的优秀学生的自我介绍及特长现场表演;

2.在访谈会前对这些优秀学生的家长用电话的形式进行采访,在访谈会上播放电话录音;

3.请这些优秀同学进行经验介绍;

4.观众对这些优秀同学进行现场提问。

举办目的:经过与大多数的同学交流,他们很期待能够与我院很优秀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方面获得一些经验。而且这种大型活动能够丰富大家业余生活,提高大家参与积极性,提高学院知名度。

十、于十二月中旬在教五多功能报告厅召开一次本院同学的知识竞赛。该知识竞赛的涉猎面以综合性知识为主,也包括一些我院的专业知识。

该知识竞赛的环节主要有:1.必答题(范围是综合性知识);

2.英语平台(每两个同学为一组,其中一个同学用英语描述给定的英语单词,但不能说出该单词也不能用肢体语言,另一个同学猜,在限定时间内猜出单词多的组获胜。)

3.抢答题(范围是我院的专业知识)

4.风险题(范围是综合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