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1

在人类的历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为了遮风避雨、防寒祛暑,能躲避外界暴力具有实用功能的栖身之地,是人类为了抵抗残酷无情的自然力自觉建造起来的第一道屏障。人类用建筑遮蔽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来,建筑的作用是隔离性的和保护性的,它第一次以人工的手段把神秘的自然空间划分出一个人化的空间,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也使得人们有了永恒而安宁的“家园”。这时的建筑主要是为了实用,但也积淀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具有某种审美的因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越来越对其“庇护所”具有深刻的感情,“家”的概念越来越有必要超越其居住的实用功能而趋向审美功能。人们对于建筑不再满足于实用了,更多的注重其艺术的特性,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把自己的精神渗透到建筑之中,这是建筑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第一次碰撞。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洞穴居住到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出现,建筑从最初的实用性到受彩陶文化的影响建筑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萌芽;夏商时期阶级分化在建筑上形成了穴居与宫室的分化,宫室内部陈设华丽,建筑物也有些雕饰,建筑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秦汉时期,建筑材料瓦当的出现以及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应用,是建筑设计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丰富了中国建筑,南北朝石窟的建筑与雕刻的装饰花纹以及建筑构件的多样化和装饰化,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拓展;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敦煌的藻井图案和壁画的发展趋于成熟,唐朝的建筑风格气魄雄浑,华美而不纤巧,是建筑与雕刻装饰融化的典范;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室内的梁架、斗拱、垂莲柱以及具有各种棂格的格子门、落地长窗等既是建筑功能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又发挥了装饰作用;明清时期的建筑由于建筑构件比例的改变,使得建筑呈现出沉重、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这也体现出建筑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内在联系。清中叶以后,建筑装饰上过分追求细致和繁琐,出现了不必要的装饰,建筑的审美价值过分的被人们去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削弱,使得建筑缺乏生气。从上可见,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都认为建筑设计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实用和功效在设计中处于第一位的,因为没有一种建筑不是为了谋求某种特定的生存空间才建造的,或者供人居住,或者为生活生产提供设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又被称为“实用艺术”。但建筑的“美”,并不在其实用性方面,而在于建筑空间的营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建筑只能是供人居住或使用的“机器”。从这点可以看出装饰所带来的审美功效,尽管从属服务于实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称得上建筑艺术精品的建筑物,无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融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于一体。

2从设计流派看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

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上,强调前者的典型是功能主义的建筑师们。功能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方向。对功能问题的重视,可以上溯到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它一直被视为建筑学的经典公式。包豪斯校舍作为早期现代建筑的典范,体现了注重实用要求、发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性能和造型整齐简洁、构图灵活多样的风格,具有极强的功能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设计中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调整形态间的组合关系,整个建筑按功能分成几个部分,体现了由内而外的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美国建筑师沙里文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及现代主义建筑的灵魂。这种流派强调功能,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后来发展为“功能至上”就太过片面了。国际主义设计流派的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了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们反装饰、求简洁,认为美即功能,以技术代替艺术,把使用者抽象为生理或物理上的人,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的精神及审美要求,把形式变成技术功能的产物,导致了“方盒子”建筑的泛滥。国际主义为了追求少的形式,甚至不惜牺牲功能,抛弃人文关怀,把实用功能和装饰绝对的对立起来,也就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绝对的对立起来,这是不可取的,终将被社会所抛弃,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关系问题上的另一种倾向是过分重视建筑的外在形式及装饰,不注重建筑的内在功能。其典型代表是巴洛克建筑风格和洛可可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的装饰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是凡尔赛宫。这两种建筑风格虽然有肯定的因素,但因注重建筑的装饰,过分强调了建筑的审美价值,而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3从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看当今的建筑设计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建筑;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纵观建筑设计史的发展,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建筑师们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的统一在建筑之中,是当前建筑师所应该关心的基本问题。建筑师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尺度,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融科学与美学,物质实用功能与精神愉悦功能于一体。

1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发展看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

在人类的历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为了遮风避雨、防寒祛暑,能躲避外界暴力具有实用功能的栖身之地,是人类为了抵抗残酷无情的自然力自觉建造起来的第一道屏障。人类用建筑遮蔽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来,建筑的作用是隔离性的和保护性的,它第一次以人工的手段把神秘的自然空间划分出一个人化的空间,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也使得人们有了永恒而安宁的“家园”。这时的建筑主要是为了实用,但也积淀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具有某种审美的因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越来越对其“庇护所”具有深刻的感情,“家”的概念越来越有必要超越其居住的实用功能而趋向审美功能。人们对于建筑不再满足于实用了,更多的注重其艺术的特性,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把自己的精神渗透到建筑之中,这是建筑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第一次碰撞。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洞穴居住到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出现,建筑从最初的实用性到受彩陶文化的影响建筑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萌芽;夏商时期阶级分化在建筑上形成了穴居与宫室的分化,宫室内部陈设华丽,建筑物也有些雕饰,建筑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秦汉时期,建筑材料瓦当的出现以及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应用,是建筑设计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丰富了中国建筑,南北朝石窟的建筑与雕刻的装饰花纹以及建筑构件的多样化和装饰化,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拓展;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敦煌的藻井图案和壁画的发展趋于成熟,唐朝的建筑风格气魄雄浑,华美而不纤巧,是建筑与雕刻装饰融化的典范;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室内的梁架、斗拱、垂莲柱以及具有各种棂格的格子门、落地长窗等既是建筑功能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又发挥了装饰作用;明清时期的建筑由于建筑构件比例的改变,使得建筑呈现出沉重、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这也体现出建筑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内在联系。清中叶以后,建筑装饰上过分追求细致和繁琐,出现了不必要的装饰,建筑的审美价值过分的被人们去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削弱,使得建筑缺乏生气。从上可见,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都认为建筑设计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实用和功效在设计中处于第一位的,因为没有一种建筑不是为了谋求某种特定的生存空间才建造的,或者供人居住,或者为生活生产提供设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又被称为“实用艺术”。但建筑的“美”,并不在其实用性方面,而在于建筑空间的营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建筑只能是供人居住或使用的“机器”。从这点可以看出装饰所带来的审美功效,尽管从属服务于实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称得上建筑艺术精品的建筑物,无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融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于一体。

2从设计流派看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

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上,强调前者的典型是功能主义的建筑师们。功能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方向。对功能问题的重视,可以上溯到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它一直被视为建筑学的经典公式。包豪斯校舍作为早期现代建筑的典范,体现了注重实用要求、发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性能和造型整齐简洁、构图灵活多样的风格,具有极强的功能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设计中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调整形态间的组合关系,整个建筑按功能分成几个部分,体现了由内而外的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美国建筑师沙里文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及现代主义建筑的灵魂。这种流派强调功能,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后来发展为“功能至上”就太过片面了。

国际主义设计流派的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了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们反装饰、求简洁,认为美即功能,以技术代替艺术,把使用者抽象为生理或物理上的人,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的精神及审美要求,把形式变成技术功能的产物,导致了“方盒子”建筑的泛滥。国际主义为了追求少的形式,甚至不惜牺牲功能,抛弃人文关怀,把实用功能和装饰绝对的对立起来,也就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绝对的对立起来,这是不可取的,终将被社会所抛弃,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关系问题上的另一种倾向是过分重视建筑的外在形式及装饰,不注重建筑的内在功能。其典型代表是巴洛克建筑风格和洛可可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的装饰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是凡尔赛宫。这两种建筑风格虽然有肯定的因素,但因注重建筑的装饰,过分强调了建筑的审美价值,而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3从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看当今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中,构成了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实用价值是建筑设计的本质属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审美价值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实用价值,建筑的审美性绝对不应该损害其实用性和功能性;但离开了审美性只强调实用性的建筑,绝对称不上好的建筑。一个好的建筑设计是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为一身的。在当今的建筑,由于不同的建筑物,在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上会有偏重。如仓库、一般性厂房以及低标准的公寓楼,只是单纯地为解决实际的物质需求而建造的,它们还称不上“建筑艺术”;学校、博物馆、体育馆、文化宫,物质的实用功能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还得考虑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二者的比重根据情况会有多有少;而供人游览和观赏的纪念碑、园林建筑等等,其建筑的审美价值大大超过其实用价值。还有一些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比如埃庇道尔露天剧场如今孤零零地沉睡在荒凉的旷野里;欧洲遗留下来的古城堡屹立在山岗上;横亘绵延的古长城已经没有朝廷的驻军。这些建筑虽然在今天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但是我们仍然把它当成重要的建筑艺术品,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审美价值会与日俱增。

总之,建筑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建筑的实用性满足了人们居住、交往和其他活动的需要,是主要的,基本的;建筑的审美性满足了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它在服务于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它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正确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建筑师所应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赵连元.审美艺术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2] 顾建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城市空间;广场;街道;花园;庞贝;威尼斯;文艺复兴

Abstract: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city buildings, squares, streets and the walls have very close ties with the social, urban public production, trade, travel,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re all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city,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the city is also in the city expand physical space, the paper to explore Italy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city of Pompeii in Italy and Venice.

Key words:Urban space;squares;streets;gardens;Pompeii;Venice;Renaissance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构成城市物理空间的建筑、广场、街道和城墙与当时的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城市里市民的生产、商贸、出行、休闲和娱乐无不与城市的物理空间息息相关,城市的政治活动也是在城市的物理空间中展开的,正如阿尔布瓦什所说的那样,“当一群人生活在某一空间中时,他们就将其转变为形式,与此同时,他们也顺从并使自己适应那些抗拒转变的实在事物。他们把自己限定在自己建成的构架之中,而外部环境形象及其所保持的稳定关系成为一个表现自身的思想王国”,可以这样说,一座城市就是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的集体记忆。因此,在城市保留下来的建筑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提供了当时政治、经济与社会诸多方面的情况,留待我们去仔细解读。

本文就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及威尼斯水城探究意大利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

1.公元前六世纪的庞贝古城

在西方文化史上,古罗马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它延续了1200年,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政时代,版图不断扩张,横跨欧洲和北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工商业和高利贷业兴盛,奴隶制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对后世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影响。罗马王政时代是指古罗马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又称为罗马王国,伊特鲁里亚时期。此时的古罗马还没有成为强大的帝国,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镇,尚未建立共和国,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庞贝城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1.1 庞贝古城概况

在古罗马诸城里,庞贝确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 世纪。它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好,早在公元前庞贝就已成为繁荣的都市。由于它背山面海,景象宜人,物产丰饶,交通便捷,商业发达,人口稠密,在当时这座意大利西南沿海那不勒斯湾边坎帕尼亚大区的古城,就已成为罗马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之一。

1.2庞贝城市空间形态

庞贝,作为欧洲现存完整保留古罗马时期城市形态和建筑设计的古城,它的建筑细部、住宅、庭院以及街区、广场、交通路网,都是今天研究古罗马城市建筑的重要依据。

罗马时期的网格城市布局都存在主干道十字交叉的自由空间作为城市中心的典型特征,庞贝也不例外。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区内,中心广场坐落于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延展的主干道十字交叉所组成的城市核心位置,作为城市客厅,古罗马时期的广场是供市民大型集会的公共会场。沿广场东西长轴两侧是法院、神庙、元老院等宗教和市政建筑所组成的公共空间,扩展的矩形街区里分布大大小小的住宅和配套服务建筑,如商铺、酒馆当然还有著名的浴场。古城区域发展向东扩大,随着功能的需要在南部建造了剧场等娱乐休闲活动区,在东南建造了圆形竞技场。

1.3庞贝古城的细部分析

1.3.1庞贝的院落式住宅建筑

庞贝的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地展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住宅建筑风格,这一时期受希腊文明的感染,无论公共建筑还是市井民宅,从平面功能和柱廊的广为应用又都融合了希腊建筑的元素形式—— 中轴对称的院落式住宅。

罗马人对中轴对称情有独钟,以保存相对完好的维提之家、银婚之家等住宅为例,平面上都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入口处通过前庭进入玄关,在玄关两侧各有一间房间,它们形式上分割着外界与住宅内私密的空间,大多有作为商铺从使用功能上联系这建筑内外空间。进入住宅内,中轴线上是中央带有矩形水池的中庭,作为会客接待空间,它在整个住宅中占有重要作用。随着希腊文化的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希腊建筑元素——柱柱式移植进了庞贝住宅的中庭中,这其中有平面四角立柱的四柱中庭,也有环绕水池的柱廊。中庭两侧分布卧室和神像堂,它们以水池为中心,对称布局。(图3)沿中轴线前行是较大的可穿行室内空间,它连接着住宅重要的花园。

1.3.2庞贝的住宅花园

庞贝住宅的花园不是由栅栏简单围合,而是由墙或廊柱围合而成,是整体院落式住宅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花园四周被排列的廊柱环绕,墙壁被粉刷过的颜色还依稀可见。罗马人认为风景和景色非常重要,庞贝的住宅花园就是最好的佐证,露天花园的一侧房间面积较大,门窗朝向园内开启,将远处的维苏威火山和花园内的近景引入室内,这与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相似,突破了房屋围合的束缚,延展扩大了使用者的居住空间。

2.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

欧洲城市的发展在1300 年前后达到一个高峰,此时欧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两个地区分别是意大利的北部、中部和欧洲大陆西北角的弗兰德尔地区。意大利城市化水平高并不奇怪,因为城市集中是地中海古老的传统之一,古典城市在古罗马时代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辉煌。在1300 年左右,人口超过10 万人的城市有5 座, 其中威尼斯就是其中一座,人口约11万。其他几座城市分别为巴黎约20万人,米兰、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的人口分别约有10 万人。

2.1概况

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像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充分证明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威尼斯水城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半岛连接,与我国的福建厦门岛极为相似。这个不到 8平方千米的城市,被蛛网般的运河割成一百多个小岛,最长的街道就是贯穿其中的呈 S 形的大运河。

2.2 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公共空间的强调,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广场的建设上。中世纪时期由于城区范围较小,广场也很少,有的城市甚至只有一个广场,城市广场几乎都具有综合功能,很少有明确的区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区的扩大,城市广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根据其主要的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每座城市都有一个中心广场,这个广场的功能主要是作为政治和宗教中心。围绕广场的主要建筑首先是城市政权机构的所在地,如市政厅、总督宫一类的大厦。其次,教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的主要大教堂也在中心广场边有一席之地。这样,世俗的权威和教会的权威并立在广场上,显示了广场的中心地位。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也属于这类中心广场,圣马可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美丽的广场,广场包括毗连的两个部分: 广场的主体和临海的小广场。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建筑,包括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府、拱廊和高耸的钟楼。

第二,除中心广场之外,城市还有许多广场,这些广场有的功能主要作为商贸市场,围绕广场的以商业建筑居多,如金融机构的楼房、各种店铺和供商贩活动的敞廊等。

第三,除了政治、宗教和商贸功能的广场外,更多的广场主要作为社会活动和市民休闲场所,在广场周边就有各种社会组织,如各种兄弟会一类组织的所在地。

2.3标志性建筑的修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城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同时还有文化上的。在政治上,各城市以城区为中心,结合城市周边地区向外扩张,形成了一个个有实力的政治实体。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共和国的神经枢纽,这里汇集了象征威尼斯共和国权力的重要建筑: 总督府、高耸入云的钟楼、圣马可大教堂。所有这些建筑物都是威尼斯宏大气象的象征,正如城市史家L . 贝内沃罗所说的那样,“这些标志性的建筑从各个方面表达了威尼斯城市的精神。

3.结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形态将会发生不断变化,从而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城市的转变也一步一步记录着我们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研究城市的发展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明,了解社会形态的最宝贵、最有效的途径,也为我们以后更好的创建城市空间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圌务印书馆,1979 年

[2]罗西:《城市建筑学》,黄士钧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年

[3]泰勒:《1945 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年

[4]比尔·希利尔:《场所艺术与空间科学》,《世界建筑》2005 年第11 期

[5]张开逊:探究庞贝古城的科学价值,大众科技报/2007/3/29 /第A03 版

[6]王衍:以威尼斯城为范本的城市地域性状况研究方法,中华建筑报/2012 年/3 月/27 日/第014 版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建筑类型学 环境与建筑 马里奥.博塔

在博塔的理解中,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着它自己的“环境”,或简单地说是它的“地域”。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就与其地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创作一个建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它的地域,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定义、明确了各种关系,从而形成了对地域的诠释与解读。建筑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延续的。它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明确化,在建筑竣工后通过新平衡的建立得到巩固。从那时开始,它又进入到新一轮的动态循环之中,一方面持续地限定变化中的、与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持续地与建筑自身进行对话,就像变化中的时间与历史的对话一样。

实例分析一:莫比奥中学

马里奥・博塔设计的莫比奥中学是博塔环境理念运用的成功之作。他完美地将整个学校和谐地融入村落的景致中,并创造出独立且颇有刺激的建筑环境。博塔的设计完全不是那种富有乡村特点的表现(作为一种规律,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会提出那样的表现的),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富有韵律感的透空的朴素立方体。这正象他所说的:“建筑必然与自然处于矛盾之中,在那些无穷的把建筑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奢望中,建筑与自然双方都会受到损坏”。

博塔总是喜欢选择制约条件少的基地环境,喜欢能提供他一个有创造余地的基地。而该校地处郊区,杂乱无章的发展现状给了博塔一个创造的机会。出于他对自然环境的独到理解,博塔意识到这一区域缺乏一个中心,因此便设想利用学校建筑群来弥补这一缺陷。他巧妙地利用一个半圆形的露天剧场把教室和体育馆组合在一起。实际上,这个半圆形的空间不仅是学校主要的入口,又是整个学校群体的中心。从建筑形态到植物,从邻近的建筑到一棵树,甚至远处的山峦,博塔从不放过对建筑物周围一切因素的考虑;并且借助于透视草图及其它一些视觉上的手段对此进行评估。这就使得博塔的作品深刻地反映出对环境的阅读与理解。

在多数博塔的作品中,顶光担负着照明和赋予建筑最重要的空间以生气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处理的就是与顶光相配合的特殊空间,天光强调了最重要的元素―――建筑围绕其组织骨架。莫比奥中学的设计中,尽管三层的图书馆和二层的教室有不同的光源―――小天窗和侧窗,整个学校的布置还是围绕三角形玻璃屋顶天窗产生的光展开。由于建筑沿南北轴线来布置,建筑是东西向的,建筑由两侧天窗照进来的光线照明,从而在建筑内部即可知日出日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建筑的中心入建筑心脏的天光强调了建筑的内相性格,划分了内部空间精确的等级秩序,从而赋予博塔作品一种空间垂直组织手法的典型标志。

实例分析二:罗马艺术博物馆

梅里达罗马艺术博物馆所在的位置是城市中的敏感地区,紧临两座重要的古罗马时期公共建筑遗址一一剧场和圆形竟技场,本身还跨建在一部分城镇遗址上,整个场地给人的印象是脆弱而敏感的,周边区域给人的印象是规整而谦逊的,如何把这种场所的气质转化为建筑元素,博塔选择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方式。他在谈到这个方案时描述道,“想要把这里圈起来的愿望是从看到基地伊始就一直存在的”一一看到场地时所产生的对历史的祟敬感使其在方案构思时刻意将建筑实体轻置于遗址之上,期望两者空间达到紧密的共融关系。

他通过对古罗马时期空间和实体形象气质的准确感知,抽取古罗马建筑中拱券、扶壁、顶光和侧光――其真实空间现象元素,并提炼抽象转化,图式语言类型化,然后用场地因素叠加―理论与实体环境结合,进一步对类型做出相应适应性处理.这主要体现在他将类型化的分析结论与场所相至加并做出一定的变形。最终叠加构造、材料等其他因素用有古典意义的现代实际形态表达出来,运用全新的手法构建了这座气质与历史相呼应的现代建筑。

在博塔看来,在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时下流传着一些严重误解,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在评价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时对历史进行割裂,这种割裂的前提是认定所有的新建筑都具有凌驾于其建造环境之上的地位。这种理论坚持认为,地域或“环境”是一种需要保护的、以免受到新作品侵犯和破坏的东西。这种态度在各种社会和阶层中十分普遍地存在,如景观保护、环境保护等。它把环境中已有的平衡看成是静态的,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价值与意义的。而实际上这些价值与意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未来危机――新的建造活动本身――的降临而显现或是被重新发掘出来。这种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一大批现有的建筑师和建筑法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性的共识。它们非但没有使我们免受劣作之灾,反而在多数情况下怂恿助长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刺眼的、危险的建筑出现。

在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与意义的分析中,博塔的很多观点都与罗西的类型学思想相似,他说:“我相信,好的建筑总是对起周围环境做出积极的解释,对于构成场地的文化和历史状况进行的任何一种新的改动便创造了新的环境”。博塔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将“环境”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对其进行解读与诠释,它们将成为新的建筑事实的参照对象,同时也将成为建筑事实与客体事实之间对话的一部分;二是将“环境”理解成历史与记忆的记录,它包括了除客观物质事实以外的所有东西,因而环境包含了象征性的层面,包含了深藏在大地之中的鲜为人知的奋斗历程,它们不是怀旧式的对过去的回想,而是以真实的形式存在着的价值,是指引工作的信号;三是要重视存在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时间因素,在与自然周期性规律的联系(如四季变换、日夜交替)使建筑成为一种延续的、动态的时空,体现着我们在宇宙中生存的价值。因此,对于环境的价值,博塔认为不应说保护,而应该说提升。基于这种认识,很多误解都可以被消除。原先那种虚幻的、空想的、不可能被实现的保护将让位于一种明智的、基于更深刻理解的人与环境之间的新的动态平衡。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历史表现形式的建筑才能扮演一种积极的见证人的角色,目睹并承载属于我们文化的灵感、焦虑与希望。

综上,在20世纪的后半叶,在各种新技术与新社会关系的压力下,喧嚣的建筑界或是诚惶诚恐地寻找能与计算机芯片和太空时代相对应的建筑风格,或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过去时代的历史进行简单的拼贴。而博塔是这一时代少有的几位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的建筑师之一。他以一种在其他人看来几乎是“落伍”的方式,精心地维护与发展着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传统,探讨着建筑作为一种人工环境的本质含义。他的天才来自于他性格中复杂的、类自然式的自发性质。这也是他真正的魅力所在。出于这种原因,他的作品既存在着现实的、浮华的甚至是忘我的成分,也存在着隐含的、纯真的符号与隐喻性的成分。在博塔手里,基本的几何形体如同在过去的大师手中一样,依旧承载着象征性的内涵,也依旧带给人们以新鲜感与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汪丽君 彭一刚 以类型从事建构――类型学设计方法与建筑形态的构成建筑学报2001年08期

2、徐伟 李娟 建筑现象的类型化――解读梅里达罗马艺术博物馆 华中建筑 2007年05期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建筑设计,色彩,环境,造型效果,光影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纵观建筑的发展历史,建筑从原始遮风避雨的简单要求,发展到今日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它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要求外,同时还存在着艺术性的要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里就曾提到过建筑的三要素是“坚固、实用、美观”。建筑师通常通过建筑形式的处理来达到美观的要求。事实上,建筑色彩和建筑形式一样,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文化的产物。这二者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

1建筑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

自然界是个色彩绚丽的世界,一切形象在人们的视觉中都以色彩的形式反映出来。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是最活跃、最丰富和最敏感而且富有表现力的要素。在绘画中,色彩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具象或抽象的艺术形象,而且色彩本身的色相、明度、纯度的不同变化和对比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效应,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建筑作为造型艺术,更离不开色彩,建筑色彩设计往往直接体现着建筑师的情感意识和艺术修养,为建筑增添无穷的魅力。人类具有偏爱色彩的倾向,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试图在他们周围的环境中饰以色彩。建筑设计确切地说是在为人类创造出一个舒适、优雅、美观的人工综合环境。

2建筑设计中色彩设计要考虑的因素

2.1与周围的环境色调相协调

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必然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造环境,或者是人文环境,我们在做色彩设计的时候都应全面考虑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都有它固有的城市文化、城市色彩,或者说一个城市的性格色彩;同样,一个区域也都有它固定的整体色彩。我们在做设计时当然不能破坏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区域的整体格调,只有在满足和大的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再来关注单体的建筑色彩。在考虑外部色彩的处理时应充分考虑周围景观色彩,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尽可能地结合自然环境从而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色彩效果。

2.2符合建筑要求的功能性

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建筑分为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建筑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功能性,要知道是为什么而设计的:是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又分什么,是办公建筑,还是商业建筑,是学校建筑,还是医院建筑等。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采用的色彩也应该不同,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美感,以符合或者反映其功能特点。如疗养院、医院就应该用白色或中性灰色为主调,在心理上给人以清洁、安静之感;纪念馆等常以桔黄色的琉璃瓦来做檐口装饰,在心里上给人高贵和永久之感;而学校建筑,就该以酱红色、浅粉色为主调,这样从心里给人活泼向上的感觉。

2.3调节建筑的造型效果

色彩具有扩张感、冷缩感,有前进感、后退感,同时色彩还具有轻重感。了解色彩的这些特点,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设计,通过色彩的合理运用来达到塑造好的建筑形体的目的。色彩为建筑提供了形状再创造的可能,用色彩对比的方法可以在平板单调的形体上创造出多彩多姿的形状,使建筑造型丰富起来。传统建筑中的彩绘、壁画都具有色彩造型的功能。在古建筑中,彩绘多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题材,现代建筑的色彩造型则多倾向于抽象的几何体,更容易与建筑融为一体。

建筑形状主要由建筑边缘的轮廓线反映出来,建筑的边线包括屋顶轮廓线、竖向转角和地面线。用色彩强调建筑的外轮廓使建筑的形体得到突出表现。建筑的内轮廓反映建筑的局部和小型部件的形状。用色彩对比的方式表现建筑的小型部件或对门窗洞口的边框用色彩加以粉饰,都具有突出建筑内轮廓的作用,可以使建筑面目清晰,给人以爽觉。对于建筑整体和局部不理想的形状都可以用色彩进行各种形式的改造和调节。

2.4建筑色彩与光影相结合

有形体和光的存在,那么阴影的产生将是不可避免的。阴影会给我们带来某种不便,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充分地利用阴影,以此来加强形体的立体感,同时和其他色彩协调构成更加丰富的画面。把建筑立面造型和遮阴结合起来,利用雨篷等挑出墙面之外造成大片阴影,与浅色的墙面形成强烈的明暗关系,形成虚实对比,这样便可以加强建筑物的空间效果来改变建筑色彩的明度,从而体现建筑美。

2.5地域性、民族性

建筑具有地方特点,色彩也具有地域性。而建筑的这种民族性或地方性是通过色彩来体现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色彩偏好,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色彩偏好,一个民族同样有一个民族的色彩。比如:汉族喜欢红、黄、绿;维族、哈萨克族、回族受伊斯兰教影响,喜爱将绿、蓝、白、金色等用于清真寺上;蒙古族由于生长在蓝天、绿草,牛与羊的环境,喜欢蓝、绿、白;藏族从他们的服饰就可以看出,他们喜欢白、红褐色、绿和金色,布达拉宫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我们的设计都应该在注重功能的前提下,注意民族特色,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作品。

2.6综合运用色彩规律

要充分发挥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建筑色彩的配制必须符合空间构图原则,正确处理好协调与对比、统一与变化、主景与背景的关系。首先确定好空间的主调,在空间气氛中起主导作用,色彩主调使色彩关系相互统一协调。只有统一而无变化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要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取得统一又有变化的效果,大面积的色块不宜用过于鲜艳的色彩,小面积的色块可以适当提高亮度和饱和度。色彩设计要体现建筑的稳重感和节奏感,通常上轻下重的色彩关系给人稳定的感觉。空间形式与色彩关系很密切,利用色彩的物理性能和对人心理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寸、比例,分隔、渗透空间,改善空间的效果。

3几种常见建筑类型的色彩设计规律

住宅的居住、保护、休憩功能要求色彩具备舒适、悦目、温馨、安逸的效果,同时还要注重色彩对人心理情绪的影响。通过发掘采用富有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的本地色彩,能使居民有亲切熟悉的归属感则是住宅楼色彩设计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工业建筑中的色彩设计功能性远强于装饰性。设计师们常通过各种鲜明的色彩来区分工业区中不同功能的设备、厂房和大楼。利用色彩之间的反差效果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此警示人们注意安全已是很普遍的方式。

商业区通常是城市中最繁华热闹、最吸引人的地方。因此商业类建筑的色彩需要醒目、别致,能使人产生好奇感和购物欲望。细节处理上,色彩对于所陈列商品的风格气质能起到独有的烘托提升作用。而色彩的标志性作用在商场、店铺,特别是广告上将得到最为充分的创造与发挥,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发挥应该被限定在与建筑、场所的行业类型及功能相一致的范围内。行政办公性建筑物外部色彩应用敦实、庄重、严肃的色调,可考虑运用低彩度的灰色或是明度对比高的冷色调。文教建筑是城市居民学习、求知的场所,应根据学校的性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选择。小学的颜色要鲜艳松弛,与学生共创一个欢快的环境气氛,中学的色彩环境应体现温暖、安静、严肃,大学的色彩环境应该是冷静、平和、严肃。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不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的投入都在不断加大,其教学楼作为硬件设施建筑的重要方面,其设计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楼的使用,我们要根据高等院校教学的需要对教学楼进行设计。

二、教学楼设计重点

空间是建筑设计的重点,空间性是建筑本质属性和价值所在,尤其自现代建筑运以来空间在建筑中的主角地位更加明确,空间成为建筑诸多构成要素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核心要素。古罗马建筑大师维特鲁威提出的适用、坚固、美观三原则的经典理论至今仍然适用,建筑空间正是与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方面的要求、精神与审美方面的要求、形成建筑的物质技术,前二者是建筑空间的目的,后者是形成建筑空间的手段,三者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也是推动建筑空间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筑空间又是一个复合、多义的概念。从使用对象上分,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专有空间;从边界形态上分,可分为封闭空间、开敞空间、中介空间;从空间态势上分,可分为动态空间、静态空间、流动空间;从结构特征上分,可分为单一空间、复合空间;从空间确定性上分,可分为肯定空间、模糊空间、虚拟空间。根据公共教学楼的特点,本文从功能角度进行分类研究。

三、当代高等院校教学楼内部空间基本类型

按照空间功能,当代高等院校公共教学楼内部空间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主要使用空间:普通公共教室、阶梯教室、自修室、报告厅。

2、辅助使用空间:卫生间、储藏间、值班室、设备用房、教师休息室、停车空间、物业管理室、咖啡茶座等等。

3、交通联系空间:门厅、普通走廊、连廊、过厅、楼、电梯系统。

4、公共交往空间:休息厅、中庭、室内平台、室外平台、屋顶花园等。高等院校教学楼的交往空间日益强调是当代的新现象,故本文将其列为一个独立内容进行探讨。限于篇幅,本文选择各空间类型中部分较有普遍性的门类或笔者重点调研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

四、教学楼设计分析

1、普通公共教室、阶梯教室

在此研究的普通公共教室、阶梯教室,指主要用于常规教学的采用自然通风采光和常规教学设备的大量性公共教室,并且都要满足视线要求,区别于专用于自学的自修室,也不包含主要用于学术报告、集会讲演等功能的带有专用设备操控室的封闭式报告厅。普通公共教室、阶梯教室是满足教学功能的基本单元,集中体现着公共教学楼功能对建筑空间量、形、质的制约关系,故在此进行着重探讨。与中小学各年级各班级固定、均匀的班级制度和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较,大学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导致其教室空间尺度明显有别于中小学,分析如下:

(一)、大学采用流动授课方式,不同的科目上课在不同的教室,学生每天上课一般都要更换几个教室,从而同一个教室在不同的时段也会有不同的学生群体,这和中小学各班级在每学年周期内固定一个教室的方式截然不同。

(二)、公共教学楼的上课主要内容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大类,有的也设有少量专业理论课、专门辅导课,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课则主要设在各院系教学楼,从教学资源配置角度和实际效果看,这种安排是科学的,为各高等院校通用。公共基础课多达十几门、上课时间长达60-350学时、且多数课程为全校各学科专业低年级学生必修,通常是多个班级一起上课,上课人数最多,所需求的教室空间也较大,这类大型教室使用频率较高、使用时间较长,是高等院校教学楼主要使用空间中的主体部分;专业基础课一般在5-10门,上课时间一般在在50-100学时,为部分学科专业中年级学生,人数较前者大幅减少,相应所需教室空间、教室使用时间和频率都比前者明显下降,设中型教室即可满足要求,中型教室也是高等院校教学楼主要使用空间中的重要部分;而安排在公共教学楼的专业课和专门辅导课的数量、学时、上课人数均较少,教室规模、使用频率都远不及前二者,因此只要机动地设置少量小型教室即可,小型教室是高等院校教学楼主要使用空间中的次要部分。分析可见高等院校教学楼教室是由大型~中型~小型教室构成多层次系统,处理时比中小学尺度单一的教室空间更为复杂。

(三)、大学教育知识层面高、内容广博、专业专深,要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专业修养,并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空间。这样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单纯靠教师灌输为来实现,而是由教师引导点拨、主要依靠学生自学来完成。

2、关于尺度与比例

教室是容纳教学行为活动的容器,教和学两大功能物化形成的教师讲课区和学生学习区的尺度及其相互位置关系是决定教室空间尺度的主要因素。现在分别分析如下(大学生人体尺度近似按成人尺度数据):

(一)、黑板尺度:根据人体尺度,为保证教师书写舒适,黑板下沿与讲台站立面距离宜取1100-1200mm,黑板上沿距讲台站立面距离不宜超过2300mm,即单块黑板宽度取1200mm左右较为适宜,双块黑板顶边框距讲台站立面高度为3500mm左右。宽度方面,应保证足够书写版面而又合乎讲课行为规律、不浪费,故取两个身位)人双臂平伸的2倍为参考范围,再考虑使用效率和弹性,则单块黑板宽度不小于4000mm、两块黑板总宽度不大于6000mm较为适宜。

(二)、站台尺度:为保证安全舒适,站台长度应超出黑板边缘500-600mm,满足人的站立,但也不宜过大,以有利于入口处人流通畅。站台宽度应保证教师讲课时站立、坐、活动舒适,以及课间较多学生围绕讲台集中讨论时的基本空间,故黑板到讲台近边缘的的站台净宽度以1500-1600mm为宜。站台高度宜取180-200mm,既形成突起的空间变化、形成讲台尺寸。

3、空间质量

(一)、旧照、防噪声、防视觉干扰。为保证良好日照朝向教室尽量布置在南北侧,避免东西不利朝向,或者在采用内院式布局时可将辅助空间布置在东西侧,这种基本处理为高等院校教学楼常用。实践经验表明,只要教室长边相对间距不小于25米,可基本解决日照、防噪声、防视觉干扰的问题。

(二)、采光、通风。

教室设计要满足正常的视觉、书写需要,采光有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方式。尽管为保证教室的全天候使用、安全、卫生及教学质量,学校建筑必须设人工照明,但视觉实验表明人眼在天然光下比在人工照明下具有更佳的视觉功效,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形成对阳光的适应和依赖,阳光作为巨大、安全、清洁的绿色能源使人感到舒适和有益身心健康,充分利用天然光无疑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地处温带,天然光资源丰富,在教学楼这种大量型公共建筑中充分利用天然光可以大幅节约照明用电,具有很大的经济、环保、生态和社会意义。

五、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对高校教学楼的设计有了一些了解,在设计中,要不断思考更好的设计方法,做到设计更加合理,才易于为国家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