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的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的功能

公共管理的功能范文1

在科学分类中,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伦理关系历来都被看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在一种有着相似文化类型的社会中,大致有着相类似的伦理关系,以及由这种伦理关系构成的社会结构类型。即使同一文化类型的社会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往往表现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社会的存在来说,往往还是相对表面的现象,在更深的层次上,他们的伦理关系、社会的伦理结构及其伦理观念,有着不可怀疑的一致性。所以说,伦理学的话题往往是一些永久性的话题。在一定的同一文化类型的社会中,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在重复地谈论着同一话题。这表明,在历史的纵向维度上和在现实的横向维度上,伦理话题都是最具普遍性的话题。

但是,伦理话题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普遍性其实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在20世纪,一个明显的社会发展趋势就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和科学的分化,社会生活在以往的历史发展的前提下进入了加速分化的阶段。同样,科学的学科分化也令人目不暇顾。在这种情况下,伦理话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开始得到证实,存在着一般性的伦理研究和特殊的伦理研究并存的科学事实。一方面,重复着以往时代的伦理话题继续加以研究,依然是伦理学的主流,甚至出现了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伦理哲学省思。另一方面,关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考察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兴趣,人们深入地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特殊的伦理关系类型,提出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这就是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成为伦理学研究热点的职业道德研究。公共管理伦理学就是在这种科学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它是作为对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伦理关系作出专门研究的科学,并根据这一专门研究对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作出规定。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一门新学科,它的前身可以看作为“行政伦理学”。在稍早的时期中,人们曾经试图通过对行政体系作出伦理思考去建立行政伦理学,但这个尝试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根据韦伯等人经典的官僚制理论,行政体系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的,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对科学性的追求,所以,以谈论价值问题为宗旨的行政伦理学一时很难得到人们的认为。近年来,行政管理的问题开始出现了社会化的趋势,它不再仅仅是属于政府专有的管理形式,而成为一种扩展到许多非政府的社会公共部门的管理形式。当行政管理的方式被推广到非政府部门的时候,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情况,因而需要改革和调整。一方面,使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被改造为适应非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这种管理方式在非政府部门的成功又对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求政府部门的管理也采纳非政府部门的管理经验。这样,就出现了公共管理这个特殊的管理形式。可见,公共管理是从传统的行政管理中发展而来的,但又不能根据传统的行政管理的理论和观念来认识它,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形式,根据管理学的术语,干脆把这种管理形式称作为管理的新模式。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与公共管理联系在一起的,是公共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建立公共管理伦理学的要求。就公共管理自身而言,它的出现决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者们的杜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管理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逻辑上讲,管理的历史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的,有了人也就有了管理。因为,人在今天已经被公认地称作为社会的动物。从人类历史的形成来看,单个的人是不能被称作为人的。我们无法设想,一个单个的人可以从猿进化为人,从猿到人的转变必然是一个整体进化的过程。人是在社会的整体中才能成为人和被看作为人,离开了社会的整体,就无法理解人与动物还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别。而人作为社会的人,他的最为基本的存在形式就是他们之间的集体活动和协同作业。这之中,必然包含着管理关系。也许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这种管理关系是极其简单的。但无论它多么简单,毕竟是作为一种管理关系而存在的。所以,我们说,即使在最为原始的人类社会中,也必然存在着管理关系,有着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当然,在一些“类国家”的原始部落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行政管理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原始部落称作为“类国家”的话,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这种初级形式的行政管理称作为“类行政管理”。因为我们谈论行政管理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把包含着这样几项内容的管理形式称作为行政管理的:(1)有着相对固定的行政等级序列;(2)有着相对固定的行政管理人员;(3)有着相对稳定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授权;(4)最为根本的,还是出于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从事的管理,这一点是它区别于其它形式的管理的根本。用现代观念来看,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以非盈利为目的的管理,它所服务的是社会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历史过程中,这种所渭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也可以被直观地理解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那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

行政管理的出现标志着管理领域和管理类型的分化,或者说,行政管理的出现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当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领域,社会成员生活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都提出了多重管理形式的要求。如果说在国家形成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行政管理都是服务于一个特定集团的统治的要求的,是服务于阶级利益的实现的。这种行政管理的范围,也主要表现为以对官吏的管理为基本内容的管理,它的外部功能极其有限,在国家政权的运作体系之外,存在着相对自主的经济生活、家族式的社会团体生活、宗教团体生活等等,这些管理与行政管理联系并不紧密,同时存在很大差异。当然,从历史上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惟有行政管理发展比较充分,其它形式的管理对于管理史的研究来说,都具有加以考察的价值。

从抽象的意义上说,行政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在近代社会出现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内,行政管理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存在,一切行政管理的活动都从属于统治的目的。所以我们把这一历史时期中的行政管理称作为统治行政。这一行政管理类型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职位继承制和强烈的排外性,虽然在中国发明了科举考试,对于校正行政管理的排外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并不意味着在本质上改变了统治行政的排外性特征。近代社会以来,随着服务于统治目的的行政管理的出现,出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要求的行政管理开始迅速增长。我们把这种历史趋势的成熟形态称作为管理行政。在管理行政服务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这一目的之中,包含着行政管理更多地接受公共的参与,更多地接受社会的监督,甚至存在行政管理社会化的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管理行政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公共行政了。所以,近年来,人们把近代成长起来的管理行政称作为公共行政。但是,管理行政并不是人类行政管理的终极形态,更高级的行政管理模式应当是服务行政,对于这种全新类型的行政模式来说,国家的行政体系对于社会的作用不仅远远告别了统治的功能,而且也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对社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一种从属于服务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不仅在客观的制度或体制设置上体现了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而且在行政人员的主观动机中深深地蕴含着时时处处从公共利益出发,为公众、为社会服务的强烈愿望。服务行政是完成了的公共行政,只有这种行政模式才能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公共性质。服务行政并不是空想,在20世纪后期的行政改革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理论渴求和呼吁,而且行政体制的重塑,在许多方面反映出了这种趋势。

二、在行政学的演进逻辑中看“公共管理伦理学”

近代行政管理的发展大约在18世纪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陈述,而系统原则的制定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作出的。1887年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行政之研究》的论文,提出了建立专门的行政管理科学的构想。威尔逊建立行政管理学的构想,实际上是对近代以来行政管理专业化的总结性意见,被我们称作为管理行政模式的理论表述。然而,行政管理学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行政管理从自然发展走上了自觉建构的进程。也就是说,自威尔逊开始,行政管理的组织、体制、程序以及行政人员的作用,都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范围,成为专门研究的对象。这样一来,行政管理的经验可以得到及时的总结和概括,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又极大地促进了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所以,对20世纪行政管理的研究,往往可以通过研究它的理论形态而得到一个完整的概观。

我们说威尔逊的论文《行政之研究》提出了建立专门的行政管理学的构想,这决不意味着它的贡献仅仅在于提出了这样一项建设性的意见,而应当理解成整个人类行政管理历史的继往开来。威尔逊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基于对人类行政管理的历史的深刻认识下提出的,反映了行政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以及人们希望对行政管理的规律和技术进行专门探讨的要求。比如,行政管理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行政管理专门化中的法制建设、行政管理殊的技术性要求、行政管理自身的特殊目标等等,这些问题都被涵盖在威尔逊的建议之中了。所以,威尔逊关于建立专门的行政管理科学的建议能够得到热烈的响应。

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以后,为学者们开辟了一个巨大的科学畅想空间,使学者们积极地投身到行政学理论模型的建构中来,从而推动了行政学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10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提出了所谓行政学的范式转型的历史构想。其实,近100多年来,行政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这种渐进与其它学科相比,速度是极快的,但如果说在这100多年中已经存在着多次范式转型,则有着夸大的嫌疑。因为,就其根本来说,行政学的理论一直还停留在对管理行政模式的描述和理解上。即使在今天,行政管理的概念已经泛化,行政管理的形式已经社会化,人们不满足于沿用行政管理这个称谓来对这种管理形式加以描述,而是发明了“公共管理”这个概念。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是行政管理内容的扩展和形式的推广,与库恩所讲的“科学结构的革命”这样的要求相比,还不能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范式革命。只有当服务行政的观念和科学体系建立起来之后,我们才能说,行政管理学实现了一场范式革命。

公共管理的功能范文2

[关键词]工商管理;公共部门;约束参数控制模型;定量递归分析

工商管理方法的对于盈利性组织机构进行经济管理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在当下环境中,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管理的复杂度随之增加,没有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依据,很难保证管理部门决策的实时更新以及更强的指导性。基于此,就需要利用工商管理方法对于企业及公共管理部门的财务、成本、人力资源、投资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统计及管理指导,以保证在企业部门成长的同时,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充分煽动成员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经营等各部门效率。对工商管理方法合理利用,对于公共部门管理能力的提升的具有促进作用的,通过综合分析限制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约束性参量因素,建立相关模型,进行科学计算分析,便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实际的决策理论支撑。

1 约束性因素以及特征分析

1.1 约束性参量因素

要想建立公共管理部门的约束性参量模型,就需要从约束公共部门管理能力提升的因素着手,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归入,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存在量纲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无可比性可言,因此需要先将各因素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计算出工商管理对公共部门管理能力提高的指数的协方差矩阵,如下式所示:

1.2 特征分析

在已建立上述约束性参数模型的前提下,采用递归分析的方法对公共部门管理能力提升进行分析以及特征提取。

首先在最佳管理决策函数下进行特征的分解,表达式为:

该公式中,只有当积累的贡献程度到达一定量,才能够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行平衡管控,用定量递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一系列优化和求解。

2 定量递归分析

在上述公管部门能力提升的参数性约束模型以及特征分析的前提下,利用定量递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由欧式距离计算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高的递归特性差异,有:

从上述序列中能够准确反映出工商管理对于公共部门管理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

3 仿真结果分析

为了对工商管理对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进行验证,本文进行仿真实验对比,通过MATLAB以及VC++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其中工商管理数据分析中所用到的OpenGL库就包括了opengl32.dll、glu32.dll,在该库中间就包括了比较多的成本、物资、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管理的特征数据,通过本文建立的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相关约束模型,对其进行定量递归的分析,并且以公管部门最终的效益为评价指数,得到本文模型与传统模型相对比下的结果。

通过图中分析,可知通过本文模型能够有效实现公共管理部门管理能力的提升 ,增加管理收益以及服务质量,为公共管理部门管理的实时性和指导性提供理论上的基础,为决策实现直接提供依据,并且仿真结果表示模型结果准确稳定可靠,对于传统模型,相比之下则逊色很多,精度不够高且模型鲁棒性不高。

4 结论

基于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需要,本文基于工商管理的理论基础,通过从公共管理部门的财务、人力资源、成本、物资、以及经管等方面的管理进行综合分析, 考量对于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限制因素,从根源出发,通过建立模型对考量到的因素进行控制,并且建立了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部门的关系模型,利用定量递归分析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直接促进了公管部门能力的提升。在本文最后还进行了仿真实验,对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算法设计、编程实现,并与传统模型对比分析,发现其相较于传统的决策模型在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为公共管理部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决策理论支持。

公共管理的功能范文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电子图书及音像制品是通过光盘、硬盘以及互联网服务器为媒介传输的,而且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读者其素质高低不一,因此要加强对阅览室的管理,使其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的功能

1.1文献检索和阅读

文献检索是建立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功能之一,读者可根据自身科研或学习、工作的需要通过检索得到文献的全文,在不借助电子阅览室的情况下,读者也可自行购买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但费用过高,而在电子阅览室一般会引进多种数据库,使读者享受到不受限制的文献检索、阅读、下载服务,常见的文献数据库有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维普数据库等等。

1.2上网服务

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安全的上网环境,读者可在电子阅览室内进行网上聊天、接发电子邮件、论坛互动以及登陆各大门户网站了解感兴趣的新闻、政策等等,而不用担心账号、密码的安全问题,除了这种互联网的服务外,电子阅览室内部局域网也为读者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咨询服务,例如阅览室管理人员可通过局域网内的通讯工具将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发送给每一个读者,读者也可通过这种通讯手段向管理员咨询问题,使读者与管理员之间不用面对面即可完成交流,并且一个管理员可同时服务于多个读者,增加了工作效率。

1.3多媒体影音服务

电子阅览室内的计算机都内置了各种多媒体播放软件,在电子阅览室内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读取电脑硬盘内的电子图书、期刊、音乐、视频等文件,缓解压力和陶冶情操,也可通过借阅图书馆馆藏的光盘和通过互联网点播的方式享受电子阅览室带来的多媒体服务。

1.4学习应用软件

为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需要,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一般都内置了当前较常用、较热门的工具型软件,如office、Auto CAD、Photoshop等,以往读者要学习这些软件往往要购买软件和参加一些面授或网校的课程,花费不菲,而电子阅览室为读者配备了相关软件的学习视频教学课程和电子版案例分析等,极大方便了读者自学。

1.5其他

除以上服务功能外,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还根据读者的需要提供一些辅的服务,如资料下载、光盘刻录、打印、复印、图片扫描、资料外借等。

2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措施

2.1对人的管理

2.1.1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措施

首先,要培养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以及资料检索和网络操作知识,对缺乏使用电子资料经验的读者要耐心指导,同时负责调查读者对资料的需求情况,以便为电子阅览室的日后工作提供参考。

其次,制定工作人员规章制度,使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就是为读者服务,对读者的要求要尽量满足,不可对读者态度蛮横或冷落读者,设立一定的奖惩机制,通过全民调查的方式评选出一定周期内的最佳以及最差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重视自己的工作,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1.2对读者的管理措施

首先,要制定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读者行为规范,并张贴在室内醒目位置,明确读者和阅览室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具体有电子阅览室管理条例、电子文献使用规则、读者须知以及安全管理条例等,使规范读者的行为变得有据可依。

其次,要通过进馆培训的方式,一方面再次重申电子阅览室的读者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针对计算机操作、网络安全、文献检索等知识对读者进行培训,从而避免读者在使用电子阅览室的过程中由于不规范操作导致的操作系统瘫痪以及计算机硬件损坏等,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讲座、现场演示以及发放宣传手册等。

2.2基础设施管理

电子阅览室主要以计算机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软件构成,只有保养并维护好这些设施,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良好、稳定的使用环境,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对计算机硬件的保养,计算机网络及软件的维护,及计算机系统病毒的检测与预防等方面。遇上上网线路不畅通时,要查找故障并及时排除。

2.2.1计算机软硬件管理

第一,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要对计算机内工具型软件和操作系统进行定期的升级和更新工作,修补系统漏洞,使读者得到最佳的阅读体验。

第二,由于计算机容易遭到病毒、木马的侵袭以及读者恶意的修改,因此可通过内置软件的方式在电脑内设置还原点,一旦系统或软件发生异常要及时恢复系统,防止系统崩溃。还可通过安装硬盘保护卡的方式,使读者自离开图书馆算起短时间内即可回复至初始状态。

2.2.2网络安全管理

由于电子阅览室内的计算机均与互联网相连,并且读者所登陆的网站五花八门,要想完全杜绝网络病毒变得几乎不可能,因此要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互联网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

首先,阅览室服务器要安装网络版病毒、木马查杀软件,定期对服务器和工作站进行病毒查杀工作。

其次,在每一台计算机上均安装正版病毒和木马查杀工具,形成服务器、终端的双层保险。

再次,约束读者的上网行为,杜绝其浏览不健康网站,可通过巡视、监控等方式对读者进行监督。

最后,做好服务器数据的备份工作,以防系统崩溃造成巨大的损失。

公共管理的功能范文4

关键词:政府; 社区; 社区管理; 功能定位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 [1] 社区管理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从目前的实践看,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政府支持不力或包办过多(行政化倾向),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普遍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已影响了社区建设走向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找到社区管理的出路,推动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2]

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鉴于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当前存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我们必须定位好政府在社区管理的地位。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作为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功能失调、角色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进行定位。

(一)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当发挥适当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的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政府发挥主导推动作用直接目标是支持具体社区活动的开展,而深层目标则是促进社区资源的开放和动员,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因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应是: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积极发挥引导推进作用,在负起相应责任的同时,决不可“越位”、过度参与包办。

各级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中最具控制力的政权组织,能有效地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准确而有效地引导社区建设的方向,合理运用场地、设备和资源,限制任何偏离社区建设总目标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服务和动员社区参与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二)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平台、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街道办事处层面构建社区组织的网络结构—社区理事会。社区理事会在成员组成上具有广泛代表性,包括街道办事处的代表、驻街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负责人由街道办事处代表兼任。社区理事会建立后将成为社区运行的主体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

其次,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社区建设需要大批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推进社区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的发展,协调社会关系,在服务社会成员、推进社会互助、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安全阀和推进器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政府应积极开展培养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3]

(三)政府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政事分开的有效载体,要按照行业职能“同类项合并”的原则,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界面,逐步将现在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进行彻底的剥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要再层层下放到社区。

笔者认为首先要取消挂社团的“挂靠制”,保证社团的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于从事社团活动的个人,无论是对其所在组织实行完全税收优惠、部分税收优惠,还是完全税收,都要完全按照个人收入的多少,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4]第三要完善社团的有关法规政策,政府是社团组织的后盾,负有为社团提供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责任;最后要充分发挥社团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在整个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团和居民共同参与,明确定位,合理分工。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社团是社区建设的具体操作者和组织者,是沟通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居民则是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加快社团的发展,形成社区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管理,从法律上保护社团的合法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引导建设与社区需要相符合的新型社团。

城市社区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和体制转轨的宏观背景,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必须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切实的指导,方能健康发展,这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得充分、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与质量,这一点必须引起方方面面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孟华.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泰山学院学报,2003,1.104页

[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53页

公共管理的功能范文5

一、噪声污染防治:

1、环保部门:工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噪声超标污染等

 2、公安机关: 

(1)交通运输噪声污染:

根据本地区域声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禁止机动车辆行驶和禁止其使用声响装置的路段和时间,并向社会公告。

机动车辆不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的,由当地公安机关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2)社会生活噪声污染: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从家庭室内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

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从家庭室内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

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

3、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贯彻执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对违反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二、 水污染防治: 

1、环保部门:工业废水污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抽测。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

2、住建部门:城镇生活废水污染

应当按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并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督管理。

3、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

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并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负责。

4、水利部门:

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三、 大气污染防治:

1、环保部门:工业废气污染、锅炉烟尘污染、餐饮企业油烟污染等

2、住建部门:建设施工造成扬尘污染

3、公安部门:汽车尾气检测

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检测应当与机动车年检结合进行。经检测合格的,车主方可申请办理机动车年检手续。

四、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环保部门:工业固体废渣污染、危险废物污染(其中医疗垃圾由郴州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定期回收送郴州进行安全处置,我县各医院均已与其签订处置协议)

2、环卫部门:生活垃圾污染、建筑垃圾污染

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

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的;

工程施工单位不及时清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的;

工程施工单位不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

公共管理的功能范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fmri)技术除具有非侵入性、无放射性同位素参与以及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外,其显著的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力,能将解剖和功能图像融为一体。特别是近年来清醒灵长类动物图像的成功获得,使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活体实验影像研究成为现实,尤其对大脑认知功能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所进行的fmri研究大多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成像。其基本原理是:当大脑受到某种刺激或执行一项任务时,相应区域大脑皮层活动增加,脑活动的增加伴随局部血流灌注和氧耗的增加,脑功能区皮质微血管的血流量、流速及脑血管容量增加,而细胞耗氧量增加相对并不明显,两者增加的不成比例导致功能活动区氧合血红蛋白增加,脱氧血红蛋白减少。由于人体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是抗磁性物质,脱氧血红蛋白是顺磁性物质,综合效应导致t2弛豫时间延长,mr信号增强[1]。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发现blod-fmri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同一激活区内,血红蛋白中氧状态的变化,不仅受激活神经活动区域周围的微血管的信号影响,也受周围大血管的信号影响。这就容易造成激活信号并不十分准确地定位在灰质上。这种现象在低场强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在高场强提高分辨率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但是不能真正将神经活动区域内扩张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内的血液信号完全区分开来[2,3]。

    2003年由lu hz等首次提出了一种新技术--血管空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vascular space occupancy-dependent fmri,vaso-fmri)[4,5],它消除了大血管中的血液信号,从而提高定位的准确性,而且它还能对脑血容量(cbv)进行定量检测,后者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vaso-fmri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大脑血液受双重供应:一重是大血管,它们受交感神经的调控,对局部的脑血流不起主要作用;另一重是直径在100-200um的微血管,主要受内环境稳态的影响,比如co2, no,前列腺素及k+。脑功能成像不应来源于大血管,而是由相应脑激活区局部组织(微血管和脑实质)所产生的。所以,如果消除了大血管内的血液信号,就可以更准确的反应局部脑组织的激活。

    vaso-fmri是利用翻转回复序列(ir)消除脑大血管信号,然后使用平面回波序列(epi)进行blod信号采集。其原理类似于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stir)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在产生信号的90度脉冲前附加一个180度脉冲,两脉冲间隔时间称为反转恢复时间(ti),根据大血管血液和脑组织t1值不同,选择不同的ti数值,选择性的抑制特定组织的信号,如在场强为0.2t时,ti设为90-108ms(脂肪t1值的69%),可以抑制脂肪信号;ti设为1200~1500ms(游离水t1值的69%),可以抑制水信号。在大多数的vaso试验中将ti设为710-1106ms,就可以抑制大血管血液信号。所用序列为非层面选择反转恢复序列nsir(non-slice-selective inversion recovery),如图a所示[4]:

    两个90°脉冲间的时间间隔是ts,90°和180°脉冲间的时间间隔为ts/2。[1]由于此序列只能在一次扫描中得到一个图像,既耗时得到的图像数量也少,2004年lu等对序列进行了改良,修改后序列为magic-vaso(multiple acquisitions with global inversion cycling),如图b所示[6]:

    在原来的180°射频脉冲后连续使用三个90°脉冲-epi的组合,这样得到的图像数就是原来的三倍。值得注意的是把ti从936ms变为898ms,因为在180°和180°的间隔之间要获得3层图像,信号的获取时间就要做相应的调整,在血液信号消除之前的那层获取时间要稍微短些,而在消除血液信号之后的那层获取时间要稍微长些。所以,将ti设为898ms,可以从总体上达到消除血液信号的目的。

    vaso-fmri的应用

    1.脑功能成像  使用vaso-fmri的图像的定位不是依赖血氧的浓度,而是消除了大血管血液信号后利用脑激活区内的水分子运动来实现定位。2003年lu等在1.5t mr扫描机上使用vaso-fmri,对17个受试者进行了黄蓝格子变化的视觉刺激脑功能成像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使用传统bold技术获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bold图像中激活点的分布范围很大,有13.7%分布在脑沟,甚至在上矢状窦及脑沟的位置都有激活点出现;vaso可以清楚的将脑灰质、白质、血液区分开来,尤其是在灰质的定位准确行性可以达到98.6%以上。结果说明,vaso在脑功能区激活定位方面比bold更加准确。

    随后,lu等分别使用屏气和过度通气的刺激方式,对2个男性受试者,分别进行vaso和bold功能成像实验。具体刺激模式为重复屏气和自由呼吸6次,时间为20/40s;重复过度通气和自由呼吸4次,时间是40/40s。实验结果同样证实了vaso激活定位上的优势[4,7]。

    2.临床诊断方面  2008年,lu等对who分级ii级以上胶质瘤定位性研究。他们选用39个神经胶质瘤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其中ii级(包括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有9名,iii级有20名,iv级10名。在1.5t场强下使用vaso-nsir序列进行检测,ti为920ms。由于对比剂局限在血管腔内,且血脑屏障保持完整,所以vaso图像和常规的cbv图像很好的吻合。进一步的试验结果表明vasotumor(表示肿瘤区的vaso值)可以将ii级星形细胞瘤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区别开来,而iii级和iv级之间却无法区分,但是vasoratio(表示肿瘤区和对侧大脑半球的vaso比值)可以将ii与iii明显的区分开来,iii级与iv级之间也可以很好的区分。这样使得对脑胶质瘤的诊断的准确率达到71.8%,以及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区分也很有帮助[8]。

    3.脑血容量的测定  脑血容量(cbv)是一个和脑的活动状态有着密切关系的生理参数,许多病理状态下都伴随局部脑血容量(rcbv)值异常,如急性脑出血、脑肿瘤、阿尔茨海默病、动静脉畸形等。因此,cbv的测定对于了解脑的生理病理过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moseley、schwarzbauer和kuppusamy等人[9]利用使用对比剂的前后mri血管的电位不同来测定局部脑组织的cbv。这开创了检测cbv的先河,但是moseley所使用的这种方法不能在注入对比剂前后形成最大对比度,从而信噪比不高,所以没有得到推广。信号反应了局部脑血流、血容量和血氧浓度的变化,而且在注入对比剂后,由于血脑屏障的阻挡作用,脑组织的t1值不会发生变化,而血液的t1值则会从几乎为0变为最大,因此使用fmri技术能在注入对比剂前后形成最大的对比度,成为检测脑血容量的最佳方法。

    由于去除了大血管血液信号,使用vaso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的定量检测cbv值。2005年,lu等在1.5t的场强下与动态磁敏感对比(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进行比较,对10名受试者进行acbv的定量试验。使用nsir序列,在注入对比剂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2分12秒的扫描,注入对比剂后经过1分钟来使对比剂达到稳定状态后,再进行扫描,ti分别为920ms。通过spm数据后处理由blod信号变化推导出acbv变化,从而实现acbv值的定量,在灰质为5.5+0.2 ml/100mlbrain 而白质为1.4+0.1ml/100mlbrain。dsc技术只能得到cbv的值,而且其图像还会轻度的扭曲[10]。

    2005年,gu等在3.0t场强下,使用nsir序列,对受试者进行测试。试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5个健康受试者进行静息和黑白(或白黑)方格图案的循环视觉刺激。第二部分对4名受试者使用2hz和8hz的闪烁方格刺激。其中ti选889s时收集信号,试验测得在静息状态下受试者的acvb平均值为5.0+1.5ml/100ml brain,在给予视觉刺激时,acbv就增加到6.6+1.8ml/100ml brain。在采用2hz和8hz的不同强度,发现acbv在2hz时从4.5+0.4ml/100ml brian增加到5.2+0.6ml/100ml brian;在8hz时增加到5.9+0.6ml/100ml brain。可见acbv的增加和刺激强度的增加成正相关。这种方法既不会对受试者产生任何伤害,而且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11]。

    2007年,lu等分别在1.5t和3t的场强下,对脊髓的cbv进行定量。共选用10个受试者,在1.5t的场强下受试者为6人,在3.0t场强下受试者为4人。用体线圈发射信号,用颈线圈接受信号,其范围是从颈1椎体到颈7椎体。采用nsir序列,在注射对比剂前后分别进行扫描,其中ti在1.5t时为920ms,在3.0t时为1088ms。试验测得在1.5t和3.0t场强下脊髓的平均cbv分别是4.3+0.7ml/100ml tissue和4.4+0.7 ml/100ml tissue,两者之间差别不大,且具有显著性意义[12]。

    结    语

    lu等的研究对vaso理论的建立和初步的临床应用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有学者进一步探索研究,对vaso的不足(如说信噪比较低等)加以改良,使之更加完善。例如,benedikt a等对vaso的序列进行改进,使用ir-haste (inversion recovery half-fourier acquisition single-shot turbo spin echo)序列,给予受试者以视觉刺激,试验结果显示与原来的epi相比,使信噪比提高43%[13]。虽然vaso-fmri目前尚未大量应用于科研和临床,但其在acbv的定量测定和在脑灰质的准确定位方面的优势,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会被逐渐认识和利用,并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eek jh,firbank m,elwell ce,et al.regional hemodyamic response to visual stimulation in awake infants.pediatric res,1998,43:840-843.

2. gati js, menon rs, ugurbil k, rutt bk.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bold field strength dependence in vessels and tissue. magn reson med,1997,38:296-302.

3. 刘含秋,冯晓源,黎元,等.氨茶碱增强大鼠前爪刺激bold效应的实验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2004,2(3):1-4.

4. lu h, golay x, pekar jj,van zijl pc.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based on changes in vascular space occupancy. magn reson med,2003,50:263-274.

5. manus j. donahue, hanzhang lu, craig k. jones,richard a.e. edden,james j. pekar,peter c.m.van zijl.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vaso contrast mechanism.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2006,56:1261-1273.

6. hanzhang lu, peter c.m.van zijl, jeroen hendrikse,xavier golay.multiple acquisitions with global inversion cycling(magic):a multislice technique for vascular-space-occupancy dependent fmri.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2004,51:9-15.

7. hanzhang lu,peter c. m. van zijl.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of extravascular parenchymal bold effects and tissue 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s using multi-echo vaso fmri at 1.5 and 3.0 t.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2005,53:808-816.

8. hanzhang lu,e. pollack,r.young,j.s. babb,g.johnson,d.zagzag,r. carson,j.h.jensen,j.a.helpern,m.law. predicting grade of cerebral glioma using vascular-space occupancy mr imaging. ajnr am j neuroradiol,2008,29:373-378.

9. moseley me, chew wm, white dl, kucharczyk j,litt l,derugin n,dupon j, brasch rc,norman d.hypercarbia-induced changes in cerebralblood volume in the cat:a 1h mri and intravascular contrast agent study. magn reson med,1992,23:21-30.

10. hanzhang lu, meng law,glyn johnson,yulin ge,peter c. m. van zijl, joseph a.helpern.novel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absolute cerebral blood volume using vascular-space-occupanc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2005,54:1403-1411.

11.hong gu, hanzhang lu, frank q.ye, elliot a.stein,yihong yang.noninvasive quantification of cerebral blood volume in humans during functional activation.neuroimage,2006,30(2):3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