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农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农业分析

特色农业分析范文1

1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1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目前,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突出,生产与经营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形成,各地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优良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推广慢,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步伐缓慢,检验检测及相关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尚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

1.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缺少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份额、整体运行等方面亟需提高。二是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模式尚不完善,仍旧存在合同不规范、合作不牢固、风险难控制等诸多问题,合理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很多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还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

1.3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县域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县域特色农业支持力度和补贴资金额度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多种因素导致优势产业区域内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节水、抗旱措施仍存在问题,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尚需加强。

1.4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土地产出率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农业产出、提高产品产值已成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突破点。由于受科技水平和自然因素限制,县域土地产出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耕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进程减慢,种植者老龄化使新品种的接受过程增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着当地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2.1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基地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行的第一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要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新的品种、技术和管理,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培育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最适生态原则,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形成一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配强做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能力、有特色,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一定辐射面和带动力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2.3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通过合理运用和依靠科学技术,可快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附加效益、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第二,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和使用范围,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2.4拓展产业链条,增加产值县域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着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提升。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逐步从传统高密度、低产值的产业模式中脱离出来,把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生产、加工产业模式作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把产品从粗加工逐步向特色加工、精细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转变。其次,要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拥有市场占有率、把握市场话语权及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公司,提高特色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特色农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特色农业;机械化;探析

近年来,大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特色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装备支撑。2018-2020年在全力实施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同时,着力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到2019年底,大丰区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9%,2020年确保达到50%以上。

1主要做法

1.1做好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微信等多种媒体,区镇两级联动,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的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激发特色农业生产者、从业者的购机热情,彻底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问题。同时积极协调组织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条线广泛开展特色农业机械化机具与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大力宣传特色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

1.2做好技术指导

着力抓好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熟练掌握先进适用特色农机安全规范操作和生产管理技术,彻底解决“有机难用”问题。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全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现场观摩推进会,十余家农机产销企业安排50多种特色农机具进行现场演示和培训。结合“请进来、送出去”活动,邀请农机专家开展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外赴品牌农机生产企业、先行应用单位参观考察学习。同时,组织区镇两级农机技术人员走访设施农业、畜牧、水产等规模基地和种养大户,全面了解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机技术服务工作。

1.3做好部门联动

积极整合部门技术资源,加强农机与农技、畜牧、水产部门等密切协作配合,注重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制定适合我区农业生产实际的技术路线、作业标准和机具配备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技术装备体系。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自动饲喂、环控、疫病防控、粪污处理、挤奶、捡拾鸡蛋机械化发展成功典型案例,推进畜禽养殖机械化;利用自动化育苗、智能投饲、水质监控机械化发展成功典型案例,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结合丰收大地、盐土大地等23个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发展,发展耕整地、智能灌溉及园艺蔬菜种子处理、育苗、移栽、施肥、贮运等机械化;积极发展果树植保、施肥、储藏、分级分选等机械化装备,布点示范果树生产机械化。

1.4做好因势利导

广泛开展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论证,做大培强各类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好调研把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小户抱团发展。全区设施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耕整地、灌溉施肥、环境控制、田间转运环节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而播种、移栽、收获水平还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到2019年年底,我区畜禽养殖饲喂、粪便处理、环境控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0%、60%、70%以上,2.1万头奶牛全部实现挤奶机械化,鸡蛋自动捡拾系统占养殖总量30%以上;水产养殖机械投饲、水质调控、清淤水平分别达到90%、70%、60%以上;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3400余台套,作业水平达50%以上。

2存在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受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的限制,全区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机械设备投入较多、种类丰富,机械化程度也较高,相比之下,蔬菜园艺和果桑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

2.2融合不紧密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作业不能完全适应,加上基层农机技术力量不足,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需求。

2.3技术创新不强

种植、收获、采运、加工等成熟机械设备不多,许多特色农机还停在研发阶段,没有批量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4农机补贴不足

与大宗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配套农机具相比,特色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品种和政策补贴力度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3对策与建议

3.1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各镇(区、街道)、农业农村局及有关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协作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制订出台我区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农业产业与机械化互相促进、交融发展。农业农村各条线积极协作,围绕重点突破智能化、机械化,推进设施园艺、果桑花、设施养殖、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3.2强化部门配合

构建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联席会议制度,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明确各自责任,共同协调推进。水利部门做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农村部门做好种植、畜牧、水产等先进适用农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财政部门做好特色农机发展专项扶持的资金落实和全过程使用监管,科技部门做好适用农机的科研开发,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

3.3强化典型示范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应用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加强典型宣传,提高特色农机技术普及率。强化基层农机部门、设施农业园区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进装备配套、技术指导、政策扶持落地;开展现场演示和试验示范,让生产主体、农民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设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

特色农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江山猕猴桃产业;产业化发展;SWOT分析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之一。在该政策背景下,衢州市也先后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34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和《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若干意见》,为衢州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和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猕猴桃作为"水果之王"①,消费潜力巨大。近年来,猕猴桃的消费量每年以20%的比例递增,市场发展和需求潜力在不断扩大。

猕猴桃产业是江山市的果品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江山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猕猴桃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分散化经营的困境仍然存在,江山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瓶颈尚未突破,江山市没能把猕猴桃这一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二、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概况

江山市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的西南大门,也是华东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通节点,"长三角"和"珠三角"辐射内陆的"桥头堡"。境内自然环境优越、地理位置显著,自然资源丰富。

江山市至今已有25年的猕猴桃栽培历史。经"九五"期间大发展后,猕猴桃种植面积曾达41716亩,产量最高时达8500多吨,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五大猕猴桃基地之一,更被称为"中国猕猴桃之乡"。据调查,现有的产业整体效益有所显著。猕猴桃平均单产提高到840公斤,鲜果商品果率达80%以上,中华系列品种价格从一般1.2元/公斤左右提高到2.0元/公斤,美味系列品种从一般3.4元/公斤左右提高到6.0元/公斤,种植效益大幅提高,2009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

但由于江山猕猴桃尚未形成完全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着特色未突出、技术推广不到位、采后处理加工能力薄弱等问题,加上近几年实施的"下山脱贫"工程和平原地区由于气候不适宜造成原有园地荒废等原因,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基于对分析主体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竞争中的机会、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将资源和行动聚集在分析主体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为制定提升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清晰思路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WOT分析模型,着手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对江山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究适合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优势分析(S)

1、自然条件优越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毗邻江西、福建;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之间,无霜期250天左右,年降雨量1650-1850毫米,日照时数2000多小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猕猴桃种植。

2、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基础扎实,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经过江山人民26年的不懈努力,为今天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也为江山猕猴桃打响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3、交通便利

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境内浙赣铁路、黄衢南、杭金衢高速公路、205国道横贯而过。境内建有浙西最大的铁路货运场,与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时空距离在5小时以内,为猕猴桃鲜果的运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运输条件与基础保证。

4、基地规模较大,产量较高

江山市现有基地面积1.5万亩,产量达1.2万吨。栽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塘源口乡、双溪口乡、廿八都镇、峡口镇大峦口片。猕猴桃已成为江山市山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5、栽培技术日益成熟

自猕猴桃商品生产基地建立以来,先后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建立起较为密切的技术攻关、引进、协作关系。江山市于1998年制订了《江山猕猴桃》省级地方系列标准(DB/T226-1998)②,2003年,为适应市场需求,修订成《无公害猕猴桃》省级地方系列标准(DB33/226-2004),实施了无公害猕猴桃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使江山猕猴桃的生产和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生产的道路。

6、销售已形成一定的渠道

江山市现有100多猕猴桃贩销户,队伍比较稳定,同时周边的玉山、广丰、上绕、义乌等地客商纷纷上门收购鲜果,产品销往上海、宁波、杭州等我国大中城市及金华、义乌及江西等地。

7、拥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江山猕猴桃曾荣获全国第二届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银奖、全国第八届农产品展销会金奖、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银奖、浙江省首届优质农副产品展销产品奖、二次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省精品水果展示会一等奖、一次国家名牌产品、二次省名牌产品,先后被认定为绿色食品、浙江省森林食品和浙江省绿色农产品。2011年1月19日经核查审定,江山市被评为"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

8、有机肥资源优势

江山市是中国白菇之乡、浙江省畜牧大市,发展中的食用菌产业平均每年可产2.5万吨菌渣,发达的畜牧业平均每年可产畜禽粪便70万吨以上,为猕猴桃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保障。

(二)劣势分析(W)

1、江山市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未突出地方特色

江山市现有特色农产品有蜜蜂、白菇、生猪、蔬菜、水果等。水果产业是传统特色产业,多年来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8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82333亩,产量68740吨,总产值近亿元,在全市种植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柑桔面积5.2万亩,产量4.5万吨;猕猴桃面积1.5万亩,产量8000吨。

表1 2008年江山市水果种植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江山市农业局文件

水果生产以柑桔为主,面积和产量占水果面积产量的63.2%和65.5%,2008产值达3720万元,在干鲜果生产中居于老大地位。此外,还有其他水果种类。猕猴桃作为江山市的特色产业,面积和产量却仅占水果面积产量的13.3%和13.6%,而其产值达到了3200万元,占水果当年产值的1/3。

由此可见,江山市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呈现不合理状,作为特色的果品,猕猴桃具有极大的产值和经济效益,而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分布的不合理限制了其种植规模,严重阻碍了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2、从猕猴桃本身来看,主导品种不明显,品种种植比例欠合理产销矛盾突出

其一,江山猕猴桃主要有软毛中华猕猴桃、毛花猕猴桃(硬毛)两大类。其中软毛中华猕猴桃又有四个变种。各种变种在当地均有种植,主导品种不明显。

其二,中华系列品种以"早鲜"(79-5)、"金丰"(79-3)为主,种植面积有870亩,占实际总面积的73%。美味系列品种以"海伍德"、"徐香"为主,种植面积为312亩,占实际总面积的26%。由于中华系列品种(特别是中熟品种金丰)不适应市场需求,而美味系列品种在种植比例上远低于软毛品种,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效益得不到显现。

3、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大多为农户分散经营

一家一户的栽培模式,使得技术传播慢、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经营成本高、产品规格千差万别、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同时,对农药残留检测与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办法,给产品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林业局果业办科技人员告诉我们,江山市猕猴桃产业基地仍属分户经营、粗放管理,其科技含量低,缺乏良种,导致种植面积明显萎缩,品质下降。

4、生产标准化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

猕猴桃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在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施肥方法、适期采摘等方面,管理尚不能全部按标准实施,导致产量、品质、效益与预期目标有差距。另外,由于技术干部短缺、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猕猴桃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5、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的深加工及销售、品牌推广等环节欠缺,且产后加工和销售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够强

从现今产业发展看来,鲜果采摘后直接由贩销户从果农处收购,大部分经装袋装箱后,直接运往上海、杭州等我国大中城市,只有小部分进入加工企业。由于目前仅有两家小规模的蜜饯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江山猕猴桃产业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深加工和销售非常欠缺,且并未将其品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6、农户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

江山市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均相对落后。且江山市山地面积较广,山区人口占有一定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的推广。据调查,农户大多为四、五十岁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早摘、摘青现象严重。

另外,由于猕猴桃大多种植在山地,受自然条件限制,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而猕猴桃还存在未搭架或搭架不科学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猕猴桃的正常管理工作。

7、资金欠缺,投入不足

江山市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现有资金主要由农户自筹,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基本没有信贷资金。

据了解,2009年全市猕猴桃产业的扶助资金,仅靠林业部门发放了12万元,这对亟需产业升级的猕猴桃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三)发展机遇分析(O)

1、全国猕猴桃产量及人均占有量极少,发展空间及市场潜力巨大

据有关资料反映,到2001年底,全国猕猴桃总面积为5.6万公顷,年总产量为50万吨,仅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0.5%。且据市场分析:猕猴桃消费量每年以20%的比例递增,市场发展和需求潜力巨大。从国际市场看,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消费量大,日本、希腊等国每年需大量进口,东南亚和中东各国基本不产猕猴桃,全部依赖进口,出口市场潜力也很大。

2、猕猴桃产业培育相对难度较大,不易"跟风"

猕猴桃的产、运、销、加等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严密,建设难度较大,不易"跟风"生产。而一旦产业建成,又有其它水果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

3、政策优惠措施逐步推广

江山市为鼓励果农种好猕猴桃,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新发展1亩猕猴桃基地补助100元;新搭猕猴桃水泥架1亩补助200元;凡是运输猕猴桃在开通绿色通道之后,进城车辆不收进城费等。

(四)面临的威胁分析(T)

1、基地面积锐减,总产量不足,市场占有率低

由于白水坑水库淹没了原先最大的周村乡、定村乡猕猴桃基地,加上近几年政府实施的"下山脱贫"工程和原有园地荒废等原因,2005年全市猕猴桃普查实际面积为1192公顷,仅占累计面积的40.6%,猕猴桃产业受到很大影响。至2009年止,全市猕猴桃面积仅保留1005公顷,产量5000多吨。

另一方面,由于果农对园地的管理水平较低,部分园地失管,导致产量相对不足。全市的1005公顷园地,常年产量只能以5000吨计算。

2、与精品果相比,本地大路货多,难以满足大中城市的消费需求

在2010年浙江省精品水果展销会上新西兰产的优质猕猴桃每只卖到7-8元仍不乏追捧者,而即使是江山猕猴桃的优质品种"徐香"猕猴桃每只最多却只能卖到2-3元,仅新西兰猕猴桃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就是大路货与精品果之间的区别。

所谓大路货就是猕猴桃的三大主要商品性能不过关,与精品果、进口果无法竞争,价格平平,效益不高的商品果。这三项主要商品性能就是:外观、内质和存放期。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2大路货与精品果三大商品性能差异表

资料来源:江山市农业局文件

大中城市的消费者,大多追求高品质的产品,如果江山猕猴桃不进行品种改良、产业转型升级,将难以在市场上获得具有优势的占有率。

3、周边地区竞争激烈

目前,我省上虞、宁波、黄岩、衢州等地的猕猴桃产业正借势而起,形势十分逼人。如上虞章镇正欲把章镇打造成中国东部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如此激烈的竞争,江山猕猴桃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是迫在眉睫。

三、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调整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突出地方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重塑产业结构,突出猕猴桃种植的优势,增加种植比例和各基础设施、技术、资金的投入。从2007-2009年的猕猴桃产业成本-收益表来看,扩大猕猴桃产业的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更是振兴江山特色农产品产业的不二选择。

表32007-2009年江山猕猴桃产业成本-收益表

资料来源:江山市农业局文件

(二)以市场潜力和市场预期为导向,优化猕猴桃种植品种

由于现今市场消费偏向于美味系列,因而,要促进产业的发展,猕猴桃的选种和品种搭配、成熟期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品种结构的优化,才能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三)创新经营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基地,改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鉴于目前的农户分散经营模式,生产成本较高,资金筹集较难,技术推广较慢,设施建设较差,产业的发展较滞后。因而,要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实行规模化经营是根本。而要实行规模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巩固建立示范基地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四)加大投入,形成一条完整的集研发、种植、贮藏、加工、包装、销售、品牌运作为一体的产业链

研发阶段,应该将技术推广到各基地、各农户间。种植上,推广新技术,防止早摘、摘青,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贮藏上,扩建猕猴桃贮藏库。加工、包装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完善产品的深加工,平衡猕猴桃果品市场由于季节性造成的市场空白期,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向相关多元化市场的扩张。销售上,摒弃贩销模式,拓展中间商和营销人员队伍,加强销售环节,增加销售投入,同时,形成分类管理,带动辐射周边地区,为实现相关产品的市场渗透和大规模推广创造条件。品牌运作上,发挥20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创特色产品,结合销售环节和深加工环节,打响品牌,使其在果品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力。

(五)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促进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对专业生产大户和基地区果农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不仅掌握常规栽培技术,而且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和不同园地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种植和栽培方案。

(六)招商引资,政府扶持,加上开发农业金融产品,共同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在资金充分流动的今天,首先要大力招商引资。同时,政府还应给农户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除搭架补助外,开通猕猴桃专用绿色通道、实施零星园和库区移民园的合理流转,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利好政策。另外,金融机构可创新性地开发专门化、特色化的金融产品。

(七)在旅游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发展生态采摘园

藉由2010年江山江郎山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利好背景,江山市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也得到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生态采摘园也是江山猕猴桃产业可以尝试的新途径。

注释:

①引自baike.省略/view/1216557.htm.

②浙江省第一个地方标准。

参考文献:

[1]王承江:"基于SWOT分析下的湘西自治州猕猴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9期.

[2]罗时健:"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第18期.

[3]黄方正:"开拓农村增收致富之路 农产品市场营销",[M], 电子科学技术出版社.

特色农业分析范文4

(一)资源环境分析湖南省位于南岭山脉中段与长江中游之间的内陆腹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组成岩种类多样,湖南境内水系发达。拥有全国第二大的淡水湖(洞庭湖),起着调节长江水量的重要作用。还有湘江、澧水、资江和沅江4个水系汇集流入洞庭湖并且还连接长江,全省拥有的水量是南方9个省份最多的。在全省土地中,各种常态地貌齐全,一般山丘、冈坪多呈垂向层状和水平镶嵌的组合状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农业地貌环境。湖南省几乎全部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热量丰富,且光、热、水配合相当良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高;同时,由于经纬水平分异和山丘区垂直分异的直接影响,湖南的植物区域成分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植物和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种子植物约5000种左右,全省木本植物达19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25%,茶叶仅一个南岳衡山就有20多个地方品种。还有湘西那一片的茶叶种植更是品种良多了。这些都为湖南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交通环境分析湖南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长江中游之间的内陆腹地,介于华南经济圈和华中经济圈的之间,地理区位优势相当明显。湖南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非常的发达,更是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中的三纵六横,市州均实现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4小时访问圈。在水运上也已经形成了以湘水、资水、沅水和醴水为主体的洞庭湖现代水系交通运输,并可通江到达海;京广、枝柳、湘赣、湘黔、湘桂、洛湛还有贵福、渝怀等主要铁路干线,并且上昆、京珠、衡昆等高速公路以及许多的国道、省道公路线相互连接,这对于开拓湖南特色农产品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三)技术环境分析湖南省的科研和教育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省内的农业科研及农业教育体系也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为湖南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目前,湖南全省共拥有中科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湖南农科院等263个农业科研机构,其中,仅仅省级的农、牧、渔类的独立科研机构就有18个,拥有约2000名科研技术人员,聚集着袁隆平、官春云、刘荡、王克林等众多知名农业科技专家,几千名教学科研人员创造并积累了一大批居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育出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农业专业人才。

(四)政策环境分析首先,将特色农业列为全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实施项目,并直接由省府规划了优质水稻基地县、优质玉米县和优质蔬菜基地县等的科技示范基地,还在江永、泸溪、湘潭、祁东等地开发香柚、优质枣、优质柑、湘莲、黄花等特色农产品。其次,已制定了全省的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十二五”规划,并明确要重点加强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水稻、畜禽等产品的生产开发,建设了100多个重点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示范基地,并在全省进行大量生产无公害类型的农产品,这可见湖南省政府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二、湖南省农业特色化的对策

(一)依靠品牌企业带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产品实现价值的载体是品牌的建立,而提升产品质量和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都是产品品牌建设的有效手段。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各种变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进行的农业产业转移中可以依靠质量好、品牌好的地区转移。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就更加针对市场的需求和更加专业化的地域生产,这些在农业科技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并进一步去提高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更具优势,更加容易实现农业生产的价值。这也是特色农业产业转移所需要的。通过产业转移形成一定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保障了特色农产品投入产出和资本转化,更加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湖南省已经有金健米业、油中王、童胖子酱板鸭、益阳松花皮蛋、东江鱼集团、益阳普华纺织有限公司等著名品牌企业。可以依靠这些企业,在它们的带动下形成集科研、种植、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特色农业产业链。

(二)借助政府的引导进行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布局政府、农民和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它们在农业发展中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对政府而言,首先是要提供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适合的市场制度环境,对比给予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税收政策优惠,并开通相关的绿色运输通道等。其次要深化特色农业的融资渠道,改变比较单一的投资模式,可以去吸引和借助银行资金和社会各种风险投资资金去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条以政府为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最后要重点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的这些政策是特色农业进行区域集聚化产业转移的根本保证。

(三)知识化和技术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农业技术化不但包括生产管理的技术化还包括了市场的信息化,不管是在传统的特色农业如水产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还是新兴的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等,整个过程的系统化技术化的生产管理是使得其活跃的关键。一方面,在一个地区的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要努力去提升质量产品的品质,以技术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动力,高的附加值是特色农业可以和其他新兴行业媲美的资本。另一方面,在管理上面也需要技术化的知识化,比如,在质量的检测和一些预防,还有一些市场信息的收集都是需要的。这是信息的时代,知识化是信息化是发展的根本。

特色农业分析范文5

黑龙江省宁安市作为东北农业发展的典范,总人口44万人,农业人口28万人,占总人口63.6%,幅员面积7924平方千米,全市耕地面积为221万亩(大亩),是国家级百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尤其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宁安市在优质米、烤烟、水果、淡水鱼、蚕蜂、对俄罗斯蔬菜出口方面颇具特色,整体带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2011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5元,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11月,笔者对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进行全面调研,分析了宁安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搜集数据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一、宁安市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宁安市具有黑龙江省典型地域特征,土地主要以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63.52%;位于北纬44度,年均有效积温2650度,适宜耕种,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人均耕地面积7.89亩(2011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自然地域优势以外,宁安市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大地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设施完善

宁安市开始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以来,建成水稻育苗大棚5661栋,水稻大棚育苗比重达到79%,改善中低产田8800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建设标准化良田2万亩,农业标准化率90%;实施响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黑土区卧龙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水利泵站达到54处、干支渠670千米,全市可控制灌溉面积达到38.3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1万亩;完善农机具补贴1031万元,机车总动力全国领先;建成243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年信息1800条,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的接轨;落实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9处,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02万亩,建有蔬菜大棚1.7万栋。建有自动雨量监测站23处,人工雨量监测点32个,高炮人工增雨防雹基地9处。

(二)政策积极引导扶持

政策引导、扶持是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另一项重要优势。为了促进宁安市特色畜牧业发展,市财政专项拨款3000万元扶持资金,作为特色农业发展启动资金,并投资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67个、养殖场270个;积极辟建了三个物流园区,引资1.8亿元建设了源丰对俄果蔬国际物流园区,海关、商检、检测关口前移宁安,蔬菜、水果等优质农产品可直接签封出口,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引资投入0.7亿元建设了占地3万平米鑫淼物流园区,成为东三省最大的农资、农机物流园区;同时,政府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引导相关农民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形成规模经济。目前,宁安市已经建成响水大米生产园区、特色香瓜生产园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项目。

(三)特色企业龙头作用明显

宁安市建设有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带动农民订单种植157万亩;组建带动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6家,每个合作社都确定一名标准化生产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生产资料统购、技术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指导、统一销售等工作,引领特色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共同应对市场。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宁安市农民增收近2亿元。

二、宁安市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在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特色农业扶植政策、较高的劳动力水平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等一系列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品牌农业两个方面。

(一)规模经济

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实现规模经营,是宁安市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宁安市全市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80万头和1000万只,依托鑫鹏肉业和正大实业两大畜牧龙头优势,宁安市畜牧养殖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0%,产值实现10.2亿元。

另外,宁安市利用“公司+农户”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实现规模经营。以上海中华香烟集团为例,宁安市利用自身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烟草种植条件,与上海中华烟集团建立长期关系,利用企业订单,宁安市发展烤烟4.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42斤,亩均收益达到2320元,列全省之首(2011)。

在此基础上,宁安市利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对外农产品出口产业。全市建有蔬菜大棚1.7万栋,蔬菜总面积达到12万亩,每年对俄出口果菜8万吨,出口额5000万美元。

(二)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作为宁安市特色农业的代表,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宁安市品牌农业在农民增收中占到了17%以上。“润宝”牌葡萄糖、“镜泊湖”牌绵白糖、“响水”牌大米等多个产品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福临门响水牌”大米成为世博会参展产品,雪城(鑫鹏)牌猪肉被认定为省级放心食品,“兰岗”西瓜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供应农产品。其中,有机食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6个,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响水大米、虹鳟鱼、兰岗西瓜、蔬菜、优质地产果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热销产品。

三、宁安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宁安市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效灌溉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比例较低;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鑫鹏肉业、正大实业等龙头企业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力度不够,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领导方式还跟不上政策制度创新步伐,开拓性不强,公益发展滞后;四是地方财力有限,乡村不良债务严重,村集体经济薄弱;五是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

四、宁安市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宁安市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巨大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保障特色农业优势地位,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发挥品牌农业、规模农业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是宁安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参考宁安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宁安市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宁安市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规划,应该更为广泛地推动“公司+农户”合作,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收益。因此,只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强规范引导,加快发展;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和对外(俄)果菜批发市场对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实现规模效益。

(二)整合并放大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应

充分利用现有的知名品牌,搞好整合、整治及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宁安市烟、糖、米、畜、菜、经等支柱产业;放大品牌效应,建立品牌化涉农企业,扶植其成为新的龙头产业带动规模经营发展。

(三)加大特色农业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构建多元投资体系,形成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政府补贴、地方配套、多方援建、干部入股、优惠贷款等等多元投资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五、结语

特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宁安市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优秀典范,对我国特色农业尤其是东北特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实地调研情况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及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特色农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效益农业 品牌建设 产业

目前各地农业发展迅速,体量大,种类多,但是也存在经营者不注重品牌培育,出现品牌多,名牌少;不注重标准打造,出现质量参差,优劣难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加强特色效益农业的品牌化建设,打造自身质量体系标准,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一、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特色效益农业品牌是指农业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识别其农产品或农业服务项目,并使之与其它同类和类似农产品或农业服务项目区别开来所使用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标记。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过程。农业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必要性

1. 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 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是实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 推进农业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名牌,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市场吸引力、社会影响力,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

二、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困境

(一)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特色效益农业的品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基地建设、配套设施改善、品牌打造和宣传上对资金的需求加大,且效益显现还有一个过程,投入产出效果短期不明显。所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有限,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主体也难以有较大投入的积极性,对科技研发推广、成果转化、品牌发展推动作用有限。

(二)对科研技术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市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无论认证与否产品都可以进入市场,导致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在科技研发、标准打造等方面进行投入,加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科技含量不高,品牌产品包装设计档次不高。

(三)政府政策支持落实不够

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需要流转大量土地,由于政府在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尚不全面、不够完善,部分流转土地的农民觉得自己的收益不明显,跟企业发展不对等,导致土地流转变动大、矛盾多。企业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不愿加大资金投入,不愿完善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改善,更难以投入资金对品牌进行打造和宣传。

(四)品牌打造专业人才不够

目前农产品数量逐年增多,但大多集中在生产链条的初级阶段,缺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上的中高端品牌的打造和建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专业的品牌建设和管理团队,缺乏相关主业人才,难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自己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耳目一新的品牌价值。

三、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科技下乡等形式,积极宣传发展较好地农业品牌,宣传农业品牌化建设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农业经营者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形成示范效应。多角度开展培训和交流,邀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营者、专业协会在区内、区外参观,学习农业品牌建设先进经验,并邀请专家、同行进行业务培训,对实用技术、技能知识、市场经济等进行交流探讨,形成互相带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创新效益农业发展模式,打造精品化产业

完善品牌企业+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等发展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效益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突出龙头效应,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依靠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深入挖掘一批特色农产品,逐渐形成品牌并延续产业链。

(三)推广现代技术进企业,发展高效农业品牌

加大人才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推广的力度,加快现代装备对农业发展的武装,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价值,使农业技术成为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的新亮点。尝试引进新品种,丰富产品种类,广泛应用现代技术装备,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注册商标、培育品牌。发散思维,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升级,依托淘宝、中国农产品交易网、农宝网等网络手段拓宽销售渠道。

(四)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组建专业的品牌建设管理团队,有效分析市场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加大品牌包装、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等形式,开展农业品牌整合宣传,提升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现代物流,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销对接,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五)加强品牌农业与旅游景点合作,打造互利共赢局面

在建设好效益农业品牌化开发、建设的同时,根据区域分布,结合各地旅游路线,形成“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为一体的合作机制,建立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在旅游产业中渗透品牌农业的“吃特色、住农家、购农产品”三大要素,逐步形成“以游兴农,以农促游”格局,打造吃住行娱购一体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石昌佳;品牌建设 从不嫌早[J];广告人;2010年02期

[2]许指霞;关于推进天台农业品牌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3期

[3]李中良.吹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号角[N].长春日报.2011-09-19.

[4]张学忙.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