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土地确权;公共服务;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0-541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62
Abstract: Rural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work were discussed, and deficiencies of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 reasons for deficiency presented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 in this study.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s of rural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work. These measures include changing the previous operation mode,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improv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optimizing configuration of limited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resources,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rce control, and re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deficiencies encountered of rural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by fully mobilizing multi-party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this work.
Key words: new public management; land right confirmation; public services; solutions
农村土地确权是厘清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根本环节,也是农村的基础。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陆续开展了土地确权试点工作[1-2]。目前农村土地确权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确权的意义、原则、方案,农村土地权属及其争议处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3-5]。总体上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操作和政策储备还存在明显不足。
农村土地确权首先是政府行为,与公共管理有密切关系。与传统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和以韦伯科层管理论为基础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6-7]。农村土地确权中存在的不足可以尝试从新公共管理视角进行探讨,找出解决方案,以期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的顺利开展。
1 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存在不足
1.1 农村土地没有确权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中国部分农村土地管理混乱,存在土地承包合同与现实地块不一致的情况。部分地区存在口头协议而没有签订土地承包合同,造成政府合同没有掌握,容易导致土地纠纷。部分农村土地没有确权,或进行了确权但确权不彻底,一旦发生土地纠纷,由于缺乏有效合同和土地确权数据的支撑,会进一步加剧矛盾冲突。
1.2 农村土地确权不规范
中国农村在开展土地确权时,由于各个地区的差异、现实情况的不同、确权人员的素质、确权地块的零碎复杂程度等,使得部分农村土地确权没有按照原定标准规范执行,造成土地确权不全面、不规范的情况发生,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土地纠纷和矛盾冲突埋下了隐患。
1.3 农村土地确权内容设计有缺陷
现有农村土地确权内容设计有缺陷,不能适应未来土地市场的发展需求。土地确权包含确权地块的“四至”和土地承包面积,但没有标注确权地块的空间面积、形状和空间位置等空间信息,有可能出现土地确权面积相同,但野外地块现实情况差距较大的情况。现有确权模式表达土地地块的零碎程度和差异性不足,未来需要添加确权地块的空间信息,以满足未来土地市场的需要。
2 造成中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原因
2.1 政府以前不重视、不作为
政府以前以计划经济为主,不过多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没有提供土地确权这种公共服务。土地市场经济繁荣以后,由于土地产权不清出现了大量的土地纠纷案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矛盾冲突。土地确权首先是政府行为,政府以前明显不重视、不作为,没有提供土地确权公共服务,导致了如今的土地确权不明晰的危机。
2.2 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的人、财、物配套不足
土地确权对每宗土地都要清晰界定权属、准确测定面积、厘定边界“四至”和绘制宗地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土地确权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有相应的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还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知识储备。土地确权的过程极为繁复,工作量相当巨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更需要专项资金和专门仪器设备支持。目前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人、财、物的配套明显不足,尤其欠缺既懂技术又懂政策的专业人员。
2.3 土地主管部门权责不清
土地资源由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共同管理,基本业务互有交叉,部门权责划分不清。国土资源部主导实施全国国土资源调查,农业部积极推进土地确权试点工作,二者的土地测量调查有较大程度的重合,重复工作费时费力,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各部门关于农村土地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不能共同实施满足双方条件和目的的土地测量调查。此外,农村土地管理也是实行分部门单独垂直管理,容易造成土地管理交叉混乱,不利于农村土地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2.4 土地确权存在法律政策盲点,保障体系不健全
中国现行法律和政策对集体土地处分有诸多限制性条款,总体上没有否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处分权的存在,但对处分权又缺乏全面性阐述,在土地确权实践操作中往往难以适用。关于是否对当前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进行调整,政策导向与农民意向存有分歧。在政策储备和保障体系构建方面,明显存有不足。例如,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千差万别,无法对每个具体问题给出相应的处理办法,显示出政策储备的不足和保障体系的滞后。
3 中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可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管理。各级政府需要改变以往的运行模式,提升行政效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使有限的行政和社会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利用信息技术源头控制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从而有效地解决土地确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顺利开展。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运作方式和理论参考,为破解土地确权工作中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土地确权工作的实践又可以丰富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土地确权实践的结合可以为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3.1 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并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政府的观念,提供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起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应该提供土地确权公共服务。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统筹协调和互动机制,分工合作,权责明晰。
3.2 引入市场机制并注重确权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培训
农村土地确权应该引入市场机制,将地籍调查、农村地籍图和宗地图的绘制、发证登记等技术性工作进行合同外包,政府从农村土地确权具体事务中分离出来,主要起组织和监督作用。这种模式很大程度解决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加强确权队伍建设,提升确权队伍工作水平,加大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确权队伍的法律、政策培训,提高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政策水平。其次,针对性培训土地确权工作人员,定期举办培训班,讲解土地确权工作流程和典型实践案例,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改进工作方式和培训工作方法,确权工作中应注重农民的感受,及时答复农民关心的问题,灵活处理遇到的各种矛盾,并提高协调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3.3 基于信息技术源头控制农村土地确权隐患
农村土地确权缺乏地块空间信息,为以后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市场培育埋下了隐患,可以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弥补这种缺陷[8]。基于信息技术将确权地块形状、空间位置和地块面积纳入现有土地承包经营体系,可以补充和修正土地承包合同,丰富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体系和制度,使得确权合同地块和野外地块现实情况完全一致,空间表达直观性强,土地确权表述清楚准确,从源头上控制土地确权可能出现的隐患。
3.4 完善农村土地确权法律法规与政策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政府对管理者给予充分的信任而不是过多的行为约束。农村土地确权法律法规与政策出现盲点的前提下,要给予工作人员处理具体问题的一定自和灵活性。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对于一些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不太明晰的问题,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处理,既做到不违反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又能使土地经营者接受。政府应尽快制订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补存在的不足和盲点,同时必须解决不同法律法规之间、法律法规与政策之间的不一致问题,从而保证中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小映.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具有多重意义[J].农村经营管理,2014(11):23.
[2] 孙中华.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J].农村经营管理,2012(7):1.
[3] 李 冬.从农村土地确权角度论我国城镇化[J].农业经济,2014(4):48-50.
[4] 任慧琳.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现状分析与法律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8):434-436.
[5] 鲁 蕊,陈 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后流转管理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6):1597-1599.
[6] 陈 讯,尤建新.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3(2):38-43.
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2
职业学校与所在社区高度融合,使职业学校所在社区成为具有地标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学区”已成为一种趋势明确我国职业学校当前应该关注的公众对象是公共关系活动操作的第一步。职业学校公众对象是指与职业学校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群。除了积极做好对政府、企业、教职工和学生的公共关系之外,对社区的职业教育公共关系也不可忽视,甚至应该重新审视和更加重视,因为学校社区化与社区学校化正在成为当前我国学校发展和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我国教育社会关系发展的一种新动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学校社区化是指学校向社区开放,将学校教育的触角深入社区。社区学校化是指整合社区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使学校、社区活动相互交流、开放,形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其中的成员,不论老人、妇女或儿童,都能在学校或社区中,享受各项资源获得学习、成长;透过彼此互动、共同分享,而有共同情感、凝聚社区共识,因此能自发自主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素质,促进社区发展。对社区的公共关系是职业学校争取最近空间资源的重要工作。通过参与社区整体发展布局和开展社区服务等形式,职业学校与所在社区高度融合,使职业学校所在社区成为具有地标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学区”已经成为职业学校领导者的前沿课题,也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实践热潮。
职业学校公共关系的五条管理策略
(一)将公共关系与政策研究结合起来,主动引领职业学校公共关系发展如果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能经常“提前半步”或者“正确地创新”,那么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用人单位无疑会对其“另眼相看”,因为实际上这种职业学校充当了“稳健探路者”和“主力引领者”的角色。而要想长期“正确地创新”则必须建立在扎实科学的政策研究基础上。这种政策研究的重点是准确把握政府在教育公平和效率方面的改革诉求,以及对产业技能需求和人才规格变化的早期准确识别。从整体观点出发,这其实也是一种公共关系。在这种政策研究指导下的职业学校发展其实是在进行一种最高层次的公共关系活动,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类公共关系活动。
(二)重视学校发展规划制订过程中公共关系效应的发挥学校发展规划既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的系统过程,也是一次整合推广学校公共关系的良好机会和广阔平台。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是发展职业学校内外部公共关系与实施目标管理的有效结合点。明确的宗旨和发展目标对于职业学校管理而言至关重要,而通过科学的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则可以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同时,科学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也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内外部公共关系活动、提炼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建设和形成学校文化的良好契机。除此之外,结合时展,对校训进行再凝练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一项有意义的公共关系活动。
(三)检测职业学校形象的专案应该定期来做并将结果形成学校发展规划与战略制定的数据支撑定期进行职业学校形象检测专案是有价值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项工作居于公共流程(菲利普•科特勒,凯伦F.A.福克斯,2005)的第二步(如图1所示),目的在于系统了解相关公众对于学校的形象和态度的看法,了解的结果可以作为与学校对自身的认识做比较的基础。全面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是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责之一。这种专门的公共关系活动可以定期来做,比如2~3年,或者在特定时期,比如五年学校发展规划制订之前。成立临时公共关系工作小组是进行这项工作的组织保障。这项工作要由学校主要领导来负责组织,校办、政策研究室、督导室、学生科、招生就业办是主要的小组成员。这些成员接触的公众群体范围相对来说比较适宜做这项工作。
(四)树立全员公共关系意识并严密设计制度加以保障目前并非所有职业学校都有必要和有条件设立独立的公共关系部门或配备一定规模的公共关系专员,但树立全员公共关系意识、加强学校全员形象监督检查、重点提高涉外部门人员公关能力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员公关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或者说全员公关必须借助高水平的管理体系才能成就并持续。全员公共关系意识的树立一要靠引入初期的培训和中后期的宣传,二要靠设计严密的制度措施来保障,比如有专门的副校长或校长助理承担学校公共关系主管职能,再比如推出有力的奖惩措施。只有这样,学校全员公共关系意识才能长期落到实处,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3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首先必须得寻找出有效的提高方法,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自身专业知识过硬才能让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有质的提高,对于图书馆工作来说,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也是一个必然条件。图书馆的价值和工作智能不仅仅是单纯的为读者提供阅读契机,在教育方面还有带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对于社会来说图书馆有其很高的社会价值,知识经济的年代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会不断提高,所以必须找到有效的提升方法来适应发展速度。在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下,图书馆逐渐从单纯的收藏图书的传统管理模式走向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管理方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图书馆管理方向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选择之下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必须有质的跨越。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对于我国目前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图书馆的管理层就必须认真对待管理人员素质提高这个问题,否则很难找到有效的改革突破口。
一、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引导服务
上文中所提到的要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这个问题从本质来说也就是指通过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让读者和消费者群体接受到更良好的服务。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图书馆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不再是以藏书为主要目的而组建图书馆了,与之前的构成模式不同,在现如今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对于图书馆的资源利用不到位,不能完全体现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图书馆的管理中应该合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读者群体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才是管理模式转变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在改革中要尽量对陈旧的“藏书”模式进行改善,争取通过改革完全替代掉过去的管理模式。
二、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拟定出一个正确的标准
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来说,如果没有一个价值很高的衡量标准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要求的话,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就会出现高低不齐,只有严格按照正确标准来进行工作,才能让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逐渐提升。在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时,要严格遵循工作标准的科学性和实际性,这样才能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落实到实际中来。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很少出现可以按照工作标准来进行的管理团队,大多数管理人员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标准也只是敷衍了事,这样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要想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要让管理人员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标准。
三、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机构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如果有一个完整的监督机构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建立监督机构时要进行细致考虑,争取保证机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从三级监督的监督机构组成上,寻找有利于图书馆管理监督机构的组成部分。行政领导监督构成是通过高层管理人员的定期检查和抽查进行的,这样可以检查出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不经意间的工作情况。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在工作时可以安排互相之间的工作量监督计划,这样的情况有可能导致管理人员之间产生摩擦,所以如何有效的利用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管理监督机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外部对图书馆内部进行监督,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读者群众,所以通过读者的问题回馈来反映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读者通过直接的了解和接触就可以明白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情况,而且一般读者很难与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所以读者群体的反映最直接最客观。
四、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
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度;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率地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
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
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进度控制不当
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都没有对工程的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由于工程的施工有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工程的进度,所以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有延误工期的情况。在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方面,要经常分析在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影响因素,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二)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工程质量也会对当地政府、施工单位等在信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方式,通过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协调的配合,就会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三)成本管理不当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加强对施工项目管理工作。通过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合理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节省资金提高整体的效益。
三、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途径
(一)施工进度的控制
对以前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研究调整以及实施施工计划施工进度控制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协调。
1、规划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中进行施工,确定施工项目总进度控制目标和分进度控制目标,并编制其进度计划。
2、控制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施工实际进度与施工计划进度的比较,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调整。
3、协调是指协调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之间的进度关系。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事前质量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指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在工程开工前根据业主要求、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规划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
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技术培训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做到心里有数。正确选择和合理调节器配施工机械设备,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保持机械设备的良好技术态度。
正确贯彻执行政府的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推行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工作的权限,使每位工程技术人员各有专职,各司其事,有职,有权,有责。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本工程建设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根据企业有关规定,制定符合本工程施工的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尤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奖罚措施。对施工质量好的作业人员进行重赏,不允许出现不合格品。
2、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根据有关规范和企业编制的作业指导书组织分部分项技术人员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并对施工人员交底,质量检查员进行监督。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将质量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所有原材料、半成品必须有合格证(材质证明)或检查报告。所有隐蔽工程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每次测量放线后必须坚持做好复检工作。模板及其支架须具有足够的强、刚度和稳定性。按规范要求制作混凝土、砂浆试件,并做好标识,在专用水池内养护,到 28 天时送检。加强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工作,如钢筋绑扎好以后,要及时在过往通道上铺垫木板,防止踩踏。
(三)安全管理
对于安全的管理要依据以下六项原则执行
1、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和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目的,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安全的统一。
2、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
安全管理内容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清除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3、坚持“四全”动态管理
安全涉及的,生产涉及的方方面面,涉及的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的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的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因此生产活动中坚持全员、全进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
4、管理中发展、提高
安全生产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其管理就是意味着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预防新的危险因素。
(四)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成本控制是做为一个项目经理应具备的,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施工期间控制成本的措施:
1、办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购料单的管理。
2、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与施工预算进行控制,指出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3、以某一段时间为一个周期,对成本发生进行核算比较,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正确处理。
4、定期检查。施工中成本控制情况,发现情况主动处理。
结语
综上,工程项目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即工程项目策划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和总结评价阶段。而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最为复杂,因此我们应在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好控制的依据。按照控制的步骤对工程项目实施管理,最终通过管理来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有珩. 浅论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的创新[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3)
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建筑施工 工程质量 管理 控制
一、 建筑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1、 建筑工程施工对技术性要求较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技术性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而且需要专业的技术装备,这就需要建筑企业 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力量,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使建筑企业的信誉得到保障,加快建筑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
目前我国建筑不仅种类较多,而且样式较为复杂,同时对 建筑的规模和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多工种的配合,同时还要各工序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衔 接,这就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各施工工序能够更好的实施,满足施工的质量要求,确保工程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
3、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 来 建筑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不仅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得以广 泛的应用,而且工程的结构开始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对功能具 有更高的要求,而且装修的档次不断提升,这就加快了技术水 平的提升,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 性更加突显出来。
二、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途径
1、落实质量控制责任制
质量控制保证体系和相关的责任制度必须在施工之前就制定完善,施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多变的过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个分项目的质量都需要严格的控制与管理,责任制能够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保证质量控制制度的落实。要落实全面质量控制,在管理放在质量控制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根据施工队伍、施工项目的特点对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一定的预测,制定质量控制的方向,设置出质量控制方案。
2、加强对建筑施工材料的管理和控制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会出现层层分包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会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以及施工利益的降低,因此,施工的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会有意的使用质量较差的材料,以保证自身利益的获取,这种工作的方式对工程的质量是不负责任的,应当进行改变。
施工企业在施工时,上级管理部门要组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监督,监督的方式为对材料进行取样检测,检测分为事前检测和事后检测,事前检测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取一定量的材料进行化验,例如检验混凝土的配比、混凝土的凝固能力等,或者检测钢筋的坚硬程度、防腐蚀能力等,如果发现材料不达标,则要求施工企业立即停工,不得进行施工作业,当整改完成之后才能进行施工。同时,事后检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主要过程是在建筑工程完成之后,进行抽样检测,例如比较常见的建筑防水能力检测、坚硬程度检测等,如果检测的结果不达标,那么就不能与施工的企业结账,要命令其整改。这样能够使得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中使用更加良好的材料,防止以次充好情况的发生[2]。
3、加强对建筑施工环境的管理和控制
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的环境条件往往较差,这种环境下的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会有所降低。同时,对施工的质量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施工的企业也要充分重视施工环境因素。在施工工作进行之前,企业要派专业的人员进行现场的勘测,防止恶劣、有毒环境的出现,避免对工人造成伤害,同时,要在比较良好的环境下建造工人居住的简易房屋,让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受影响,这样还能防止工人出现疾病的情况,对建筑施工的质量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施工的技术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人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有人使用粗糙的施工工艺,就会让其他工人产生不公平的心理,这些工人也会使用粗糙的施工工艺,这样对工程的建筑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的正确引导,防止他们在工作中偷工减料,要让员工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让他们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对表现积极的员工要进行适当的奖励,让其成为模范,让其他工人向其学习,这样的施工技术环境对保证施工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加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 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施工企业在组建项目班子时, 必须设专职质量检查员, 不得兼职。质检员必须持证上岗, 而且应具备相关工种的专业知识。质检员应按照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拟定的工程质量等级,在施工的各个环节过程监督检查, 各专业工种要实行质量交接制度, 建立 "三检" 制, 即自检、互检、交接检。上道工序不达标准, 不能进行下道工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系统, 以保证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达到预定标准。严格工序间交接检查, 重要工序, 如隐蔽工程作业, 需按有关质量验收标准检查验收, 否则不准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如基础工程中,对开挖好的基槽、基坑, 未经工程地质鉴定和量测标高、尺寸, 不得浇注垫层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 完成模板后,未经检查, 不得绑扎纲筋, 未经检查验收, 不得浇注混凝土。重要工程部位, 必要时应组织试验和技术复核。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 对完成的分项分部程, 按组织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方法, 进行检查验收。在一定物质条件下, 人是决定因素。要对施工人员经常性地进行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的教育, 牢固树立对国家和用户负责的责任观念, 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 建立切实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的激励机制, 激励全体人员对承建工程的责任感, 在实现优质工程中, 牢固占领建筑市场, 使企业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
5、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企业应该对管理者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质量控制意识,管理者具备了质量控制意识,才能在工程决策、工程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多强调质量控制工作,以身作则,遵守质量控制原则;其次,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施工人员直接参与施工活动,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十分关键,因此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培养他们的质量控制意识,还要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施工技能,避免因为技术问题造成的质量问题。
【总结】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一个工程的关 键所在,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中,针对建筑施工管理以及质量 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由此 可见,只有施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才有所保 障,那么整个建筑工程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城市建设正进入攻坚阶段和安全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建筑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建筑市场下滑和经济转型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种不安全因素也将时而出现,影响着城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如何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推进科学发展是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对此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奏响科学建筑的中国梦的最强音。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项建设也纷纷发展起来。其中城市建设的步伐又进一步加快,这给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提高了对施工部门安全施工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部门不能因为追求企业利润,忽略安全、质量、进度等多方面的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现场管理体系,强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一、现场管理的重要地位
随着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筑行业里建筑施工的方向,要求实现具有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与协作化等多项现代化水平的施工企业。然而高要求的现代化建筑企业,在建筑企业管理方面,有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因而施工现场的管理就成为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承担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方面的重要责任。实行科学的管理施工现场,可以促使企业提高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适应社会激励的竞争,提高社会效益与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对施工现象的管理,不断完善现场的管理系统,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扎实建筑企业的基础,从容的面对挑战性强、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
工程主体项目的建设质量好坏,以及工程造价的高低,都与土建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障工程的质量、缩短工期,减低成本,只能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安全意识不足
整个施工进度以及工程的资金投入,都受到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的影响,可实际情况表明安全也是最常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现场管理制度,是建筑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关键,把安全意识带给每一个在建筑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要求高素质的专业性工作人员,但我国建筑行业虽发展快速,管理制度却还不完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造成施工现场常发生建筑安全事故。安全施工是施工现场管理强调的重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使得土建工程得不到安全施工的保障,表现出是缺乏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这就影响到了施工现场管理的质量与安全。
(二)缺乏有效地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材料使用的类型多样,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材料的供应、堆放、发放、采购等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使得某些材料之间相互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费,而且在这些环节中还存在着某些不法的交易,最后对于施工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造价。因此,我们要注重建立全面、实时材料管理制度,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三)施工现场缺乏质量与技术的管理
施工现场缺乏质量上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程校核、土建实体、施工放样、尺寸等多方面达不到质量管理指标,土建实体出现纵向裂缝,不合要求的实体布线工艺等质量隐患。然而,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工程施工现场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管理,常常出现这些情况,对新材料、新工艺、图纸掌握程度不熟悉,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施工现场管理出现许多问题,不规范、违规的施工现象时常发生,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与技术管理开展困难。
(四)人员管理难,临时用电多隐患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员工人数数目繁多,要面对繁琐的施工工序,这就加大了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的的难度。常常由于个别员工不规范的施工,导致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要有效地控制工程施工安全,有序的维护施工工序,就要加强对施工现场人员的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是短时间存在的运营方式。因此,许多施工现场在临时用电方面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用电技术措施也不够完善,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采用非专业人员对于用电线路与设备进行安装、拆除、巡检、维修,这就造成了施工现场存在了巨大的隐患。
(五)不重视文明施工,机械设备陈旧,维修管理出现问题
在现阶段,工程施工现场常出现脏、乱、差等严重的问题,施工部门不善管理,导致施工现场卫生条件低下,严重污染环境;秩序混乱,垃圾随意乱扔乱放;巨大的施工噪音等等诸多的问题都给附近的住户造成了困扰。某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低成本的施工,对于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投资金额较少,导致设备陈旧、老化得不到及时的更换,为引发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此外,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施工现场使用许多非专业人员,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维护保养、性能等缺乏基本常识,以至于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安全管理
1.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胜任。施工时,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展开安全有效地施工,在思想上,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可定期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满足施工现场管理对人才的需求,借此保障土建工程安全施工。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企业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地质条件引发的新问题,可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进行处理,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讲解,演示新设备、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安全有效地处理在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
2.加强施工安全教育,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安全管理在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中非常重要,因此,要求管理人员除了学习安全知识外,还对他们进行培训、考核,深化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大家的安全技能水平,保证大家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创建优质的施工队伍,使建筑企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纪律严明、富有创造力的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设备、材料的管理,严格监控材料使用规范,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重视材料的入出库、领取,投料、补料、用料、退料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实行节约有奖、超出受罚的管理制度。
(二)强化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