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 (16 ):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战略

0 引言

近几年,河南省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把城市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积极建设新城区,逐步改造老城区,推动产城融合,致力于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产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薄弱、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了产城融合战略的推进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结合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研究并提出基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河南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产城融合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关系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目标则是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与农村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适宜居住、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就是聚集效益好、辐射能力强、途径多元化、人本气氛浓厚。

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城无业不行,有业无城也不行。新型城镇化是产城融合的战略目标,产城融合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关键突破口,为合理解决区域产城分离现象,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奠定扎实基础。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互动、双向融合。首先,从根本上来讲,城镇化是实现产业、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而人口与要素集聚以产业集聚为前提条件,同时产业集聚也是实现城镇化目标的基础。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原则展开。其次,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工业化,而忽视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也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产城分割必将带来各种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影响城市发展质量。因此,只有坚持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2 基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河南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战略

(1)提升河南省城镇化水平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率已经超过70%,我国城镇化率在2014年也已经达到54.77%,而同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仅为45.2%,落后于全国水平9.57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目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劣势,十分不利于新型城镇化推动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针对于目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应加大力度提高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根据河南省“十二五”规划,今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要比去年提升3个百分点,大约今年需要增加300万城市人口。因此,我省应在初步形成的城镇体系条件下,加强城市规划与产业升级,推动具有产业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尤其是要重视中小城市发展,实现以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以周边中小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城市人口承载力,推动产城融合与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发展。

(2)以完善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源

目前,河南省社会保障、户籍及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此,笔者认为应以完善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源,为河南省产城融合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扫清障碍。

以郑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在改造过程中,只重视了政府、开发商和居民的经济利益,并带动了房价的上升,但是却忽视了低收入农村务工人员及新毕业大学生群体,这部分人群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只能搬迁至房价更低廉的城市,这就阻碍了他们与整个城市的融合,不利于城市化进程与产城融合的实现。对此,应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效保障低收入者的生存与发展权利。既要积极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在城镇落户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改变农民在城镇落户难问题,又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用地流转方法,允许进入城镇的农民保留其农村承包地的使用权,促进农村居民分批入城。此外,还应加强这部分进程农民的社会保障,为其在子女教育及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3)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

目前,河南省第一、二产业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发展水平,三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已经成为其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为主要方式,推进河南省产城融合战略的实施。

导致河南省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尽管第二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吸纳人口、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在短时间内获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显著成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由于过度重视第二产业而忽视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会造成城市畸形发展状态。当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建设规模时,将出现由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而导致的城市入住率低、周边商业发展缓慢等情况。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河南省产城融合战略的推进。为此,应做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合,着力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根本上形成城镇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从河南省产业结构及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规模仍有很大提升潜力,缺少了服务业的发展,就会失去产城融合的动力,因此,要抓住第三产业发展契机,推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目前,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已经形成了以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旧城改造、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商业区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载体,城镇人口规模逐步扩大,其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不能跟上硬件设施建设步伐,无法满足新定居城市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阻碍了河南省产城融合互动。对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打破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对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等多种城镇载体产城融合的束缚。一是要具备科学的城市发展意识,在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为产城融合战略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强化产城融合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二是针对多种形式的城镇载体制定相应的产城融合战略,从医疗、教育及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有效的生活保障,推动河南省成为宜居、宜工作、生态良好的城市;三是政府与市场应各司其职,发挥各自在产城融合中的作用,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及社会组织进入到相关公共服务领域,企业及社会组织也应积极投身于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当中,力争通过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城融合战略的实施。

3 结语

综上所述,以实现新型城镇化为目标的产城融合战略,无论是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还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产城融合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的解读,结合河南省产城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从提升城镇化水平、完善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以及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四方面,分析了基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河南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 规划师,2012,04:58-64.

[2]贺传皎,王旭,邹兵.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2012,05:30-36.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 城市规划学刊,2012,S1:99-10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3

一、尤溪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尤溪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6.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 213元,同比增长10.3%,一二三产业比重优化到25.3U43.4U31.3。纵观尤溪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多年来,尤溪县围绕“茶叶、金柑、芦柑、优质稻、食用菌、蔬菜、烟叶、毛竹、绿竹、油茶、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连成一片,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催生了一批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实体。

目前,全县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9家、县级龙头企业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6家。

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全县四万多户农民从事特色主导产业生产,建立产业化基地5万多公顷,构筑特色农业“块状”经济,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发展,促进农户提高单产、节本增效、土地租赁、参股分红等,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拉长了产业链条。

2. 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在尤溪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蓬勃发展。

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各种休闲农业实体达57家,直接从业人数达2195人,带动农户5300户。2015年接待游客76.9万人次,年经营综合收入达1.2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0.89亿元。同时,全县也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品牌。目前,拥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中国美丽田园景观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和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1个。

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主导产业在品相、品质、品牌、品位上的提升,拓展了农业原有功能,从过去只卖产品的传统模式转化到卖风景、重观赏,卖感受、重参与,卖绿色、保健康的新型模式。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发展园区经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尤溪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水平经营”的原则,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着力打造省级农民创业园、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高新农林创业园和设施农业示范园四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从一产向三产融合,实现“接二连三”的发展目标。

例如,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于2012年开始建设,创建区域为洋中、西滨、汤川3个乡镇,总面积617公顷。重点通过绿色化、智能化、观光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六化建设,着力提升食用菌、畜禽、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把省级农民创业园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窗口。目前,园区已入驻各类企业48家,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已形成“三园一走廊”即食用菌产业园、畜禽产业园、蔬菜产业园和休闲农业观光走廊,2015年创造产值13亿元。又如,投资三千多万元的尤溪县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是集油茶种苗繁育、生态丰产、科技示范、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分为“一园四区”:城关镇下村村、溪尾乡本洋村油茶生态改造示范区100公顷;梅仙镇梅仙村、洋中镇洋中村、官洋村新植示范区267公顷;县油茶苗圃基地示范区和油茶加工企业示范区,建设总面积367公顷。在油茶科技示范园的引领示范作用下,推进了尤溪县油茶产业的发展。2015年全县油茶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油茶种植者人均产值突破1万元。

目前,全h农业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次”产业在园区内的融合发展,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4. 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价值链提升

2014年以来,尤溪县通过导入互联网基因,对传统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行扬优去劣,并聚集信息化、集群化、智慧化、电商化等要素,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渗透,对传统农业实施全产业链再造。

创建闽中电子商务产业园,总建筑面积5万米2,设立电商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电子商务学院、IDC数据中心、网货展示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等六大功能区,入驻电商企业62家,其中从县外引进的8家,大多从事本地农产品、林产品的深加工、创意营销、线上线下销售等。引进全国智慧农业领域标杆企业上农信公司,合作建立智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在食用菌、蔬菜、畜禽等重点企业新安装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系统250套,建立3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实现现代农业精确化生产及远程控制。建立尤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已收录生产食用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85家,其中61家企业已完成注册。发展“村淘”服务站51家,建成250个简易型、117个标准型和50个专业型村级信息服务站,累计提供服务14.17万人次,代缴费用1379万元、农村金融服务1320万元、农村电子商务交易1900多万元。

二、尤溪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与难题

虽然尤溪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亟须破解的瓶颈和问题。

1. 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23万公顷,农民户均耕地0.23公顷,人均仅0.062公顷。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加上受到信息、资金、技术、劳力、运输和销售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人均生产率过低,不足以吸引农户从事农业经营,影响到农户对劳动要素的合理分工,使经营者无法获得农业的规模效益。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融合度低

近年来,虽然尤溪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着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实力弱,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

目前,全县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流转土地租金、提供劳务,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不是很高,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产品附加值低,致使经济总量增长相对比较缓慢、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做支撑。目前,尤溪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组织数量少、层次低,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功能不强。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流通、金融和保险相关服务十分薄弱,服务管理也不尽规范,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4. 农村复合型科技人才缺乏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缺少既懂种植,也会经商,又了解电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县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商人才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尤溪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贸易的“瓶颈”。

三、推进尤溪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新难题,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要素集聚优化,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1. 做优一产,夯实基点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点。一是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上着力。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机制改革,积极做好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流转市场建设,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夯实长远基础。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上加力。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发挥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高新农林创业园和设施农业示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尤溪县农业其他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效聚集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做优“优质稻、食用菌、蔬菜、茶叶、金柑、芦柑、烟叶、毛竹、绿竹、油茶、畜牧、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壮大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园、产业区,使全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三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力。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以规模生产基地为重点,分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积极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确保生产的规范化和产品的安全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与监管平台,将全县所有的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纳入农产品监管体系进行监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百姓的餐桌和舌尖加上一道“安全锁”。

2. 做强二产,打造重点

依托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集中,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一是着力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采取科学规划、统一指导、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产业聚集为核心,整合资源,培植和创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使其逐步成为集农产品加工、展示、检测、研发、物流和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引领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着力推进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沈朗食用油、|源食品、嘉利得食品、祥云生物科技、海亮生态农业集团尤溪种植公司、沈佳有机农业和过山香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冷冻保鲜食品、旅游休闲产品、方便即食食品、功能产品和生物制品。推进食用菌、油茶、果蔬、茶叶、药材、笋和畜禽肉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辐射发展产品包装、设计等关联产业,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融合发展。三是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各种专业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引导全县企业“引外智,借外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企业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内在动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品种的多元化,力争每年开发新产品20种以上。四是加强品牌建设。以优质农产品为前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坚持部门联动、政企联手、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农业品牌,加快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以品牌建设助推尤溪县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空间层次;都市农业;产业选择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8]骆希,李雪,陈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J].产城,2022(01):54-57.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5

新疆是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具有货源优势,但其农村与其他省份农村区别在于地域辽阔,其极大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发展。研究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现状对新疆本土化电子商务发展及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子商务主体不断壮大

阿里巴巴、京东、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等区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开拓新疆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已在部分县市开始农村项目试点,供销社、邮政和各地电信运营商对原有县乡村网点升级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服务。

(二)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不断优化

2015年,新疆7个县市被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共获得中央扶持资金1.295亿元,13个县市被确定为自治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同时举办了新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推介会暨新疆电子商务发展高峰论坛,自治区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议暨电子商务进农村现场会。

(三)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在不断扩大

2015年,自治区近50%涉农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超过20%涉农企业深入到交易环节,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特色农产品网销增速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网销额超过2.3亿元,同比增长48%,仅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网购额就达7191万元,同比增长45.8%。

(四)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

新疆各级政府不断探索创新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阿克苏市发挥对口援疆优势形成援疆帮扶带动型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特克斯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出“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农产品+农村消费”的模式;尉犁县围绕“智慧达西、电商先行”战略形成红色“淘宝村”示范带动型模式;沙湾县依托“阿里巴巴?沙湾产业带”电商平台形成电商服务引领带动型模式;民丰县深化与“1号店”电商平台合作关系探索出特色资源电商扶贫示范型模式;和静县依托丰富有机农牧业特色产品形成农牧业资源电商带动型模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探索出“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农村消费”的电商发展模式,促进了民族旅游文化、特色产品资源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三、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主体分散,农村电商人才稀缺

农户组织程度低,存在众多不规范、不正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导致农产品生产主体分散。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相对有限;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及电商专业化培训。虽部分地区已实施农村淘宝合伙人项目,帮助农户应用共享服务完成与平台对接,但合伙人需求较大,严重缺乏电商方面的人才。

(二)物流成本高、周期长、基础设施滞后

电子商务进农村下行主要问题是农民消费需求分散、小批次、多品种,少量多频次配送成本高,多数农村与城市间距离较远,物流周期长,仓储利用效率低下。农新疆整体地域限制,镇与乡、乡与村之间距离较大,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滞产品上行主要问题是渠道不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仓储物流弱,严重制约线上发展。后,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的运行和进展。

(三)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化、标准化不足

随着农村电商的逐渐发展,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激烈的竞争使利润下降,农民没有按照合理的要求提高产量,以降低质量来削减成本,从而获得更大利润,造成了声誉差、外销少的局面。虽然新疆本地特色农产品早已形成品牌化,但品牌建设不足,标准化缺失,严重阻碍农产品上行。

(四)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不健全

新疆农产品供应链不健全是真正问题所在。缺乏加工能力、信息流通不畅、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供应链成员间缺乏信任和合作,这些导致了供应链加工、流通等过程不完整,信任体系、产品追溯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冷链标准化和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生鲜电商成本高、保鲜难,盈利困难,阻碍了新疆农产品的外销。

(五)跟踪模仿电商模式,缺乏电商龙头企业

新疆特色产品众多,旅游产品、手工艺品、畜产品、小种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产品的电商发展得较慢,网上销售比例较低,其一味地跟踪模仿其他省份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导致本土货源优势和价值未得到挖掘和体现。农村电商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直接影响信息的输出,信息滞后,严重制约农村电商的发展。

四、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对策和建议

(一)重视培训本地农民的电商知识,引进电商人才

抓住本地农民电商从业者及其家庭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关键,本地农民是带动本地农村电商发展的主力军,重视并组织对当地农民进行关于电商知识的培训,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再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进行。高福利引进电商人才,利用援疆优势,培训高端电商人才,鼓励当地大学生毕业回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

(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可使一些原有运输工具投入物流运输,并建立相关服务站点。农村电商下行应建立大规模、分类分批次运送体系,提高物流仓储利用率,上行应就近满足,先和社区电子商务融合,再和内地市场特色电子商务融合。尽可能在原有车货站、批发市场等站点进行改造,实现一站多用、资源共享。以“农业公司+当地文化建设”为基础,建设农村临近服务站点,整合或整编原来农资服务等体系的县――乡――村三级网点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信息进村入户的力度,强化农产品品牌化、个性化

为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在农村设立信息站,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农商行、中信、宜信等农村金融机构可结合村级网点或小超市实现金融业务入村,并进一步合作开发贷款、保险、农业供应链等金融服务,引导政府投资。严格控制农产品品质是根本,对农产品做到品类、品质、品控,围绕品牌规划,引入电商平台,新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及电视媒体节目策划,打造一乡一品的品牌故事、新农人故事与农产品包装,突出品牌化、个性化,真正形成品牌,然后传播出去。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升级三农产业链

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可追溯、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信用体系、服务体系。针对声誉差、外销少现象,加紧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与监管体系。将健全冷链体系作为重点,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以三农产业链升级为核心,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信息传播的领域,完善流通渠道,围绕农村电商和精准扶贫展开“互联网+农业”的模式。

(五)探索创新独特的农村电商模式,扩大各领域运用广度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6

1 播州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播州区都市农业以“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融合型”农业为载体,立足资源和地域优势,凭借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攀升。

1.1 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播州区都市农业紧紧把住市场脉搏,以建设产业链长、综合效益高、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核心,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现代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扩宽农产品市场的可开发空间。目前,播州区已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超过73万亩,其中辣椒30万亩、商品蔬菜28万亩、经果15万亩。

1.2 现代都市农业实现初步融合

一是“以农促旅”、农旅文融合,播州区通过举办“旅发大会”、洪关乡“斗牛节”、泮水镇“蜜柚文化节”等旅游活动,不断宣传和推广境内乡村旅游业,2015年全区共接待游客6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0亿元。二是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融合发展,全区立足猕猴桃、辣椒、大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枫香黄金奇异果”、“贵三红”、“白果贡米”等品牌,农产品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新型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三是农产业销售与电商有机融合,“乡亲淘”、“爱特购”等电商平台兴起,将本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3 农村经营体制逐步完善

播州区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先进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思路建设农业,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用市场思路推广农业,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三社融合”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激发了都市农业活力,农民积极性得到很大提升。

1.4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播州区都市农业发展迅猛,2016年底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5家,农业企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能力得到增强,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如播州区枫香九丰蔬菜园区,通过发展智能观光大棚旅游业,带动周围镇乡发展蔬菜种植1万亩,带动300余人就业,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万元。

2 播州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播州区目前还没有农产品交易市场,缺乏农产品信息权威机构。二是都市农业发展受到自然和市场两方面的双重制约,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生产环境下降,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城乡二元制结构制约因素依旧长期存在。三是农业集约化水平低,播州区地形破碎,土地分散,没有发展集约化农业的基础。四是都市农业依旧以乡镇为单位,现在的都市农业多为小型种养农业,农业生产规模较小。

3 发展播州区都市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3.1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首先要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市场联结机制,调整农业结构,淘汰附加值低的农产业,培育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其次要优化都市农业产业布局,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菜、精品水果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最后,播州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落脚点还是需要流转土地,建设城市保供基地,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

3.2 扩展科技型农业规模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与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发展农业“产学研”体系,培育当地优势农产品,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二是大力推广农业“321工程”,发展林下经济、稻+工程、精品水果等,实行无土栽培、吊蔓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让科技创新与新型农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地区可以加强“三沼”综合利用,对农村污染环境进行整治,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推广效益型农业

都市农业要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业附加值。播州区下一步要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培育大型农业企业,创造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建设,保证农业生产效益。

3.4 着力建设带动型农业

播州区都市农业当前发展的最大短板在于没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所以,播州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要进行农业企业技改升级,重点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加强农业企业招商,引进优质农业企业带动;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三合镇“三社融合”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