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范文1
研究背景
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地区发展失衡、产业结构趋同、收入差距拉大、外贸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事实上,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为推动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出台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重要文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措施。然而,近年来的改革实践表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推进乏力,其原因之一在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可见,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还将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促进区域金融理论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投融资的环境问题意义显得非常重大。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资金或其它资源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融资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经济活动。投融资环境的含义从最初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基本物质条件,进一步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概言之,投融资环境是一定区域影响投融资行为的一切投融资条件与投融资效益的总和。一定时期的投融资环境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投融资环境的比较
(一)投融资主体结构的区别
从投融资主体的构成上看,我国传统投融资体制条件下,长时期内政府是唯一的投融资主体。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投融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但其投融资所占份额仍偏低。从目前投融资主体结构看,政府在投融资决策上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不但在公共物品领域,而且在许多竞争性投融资领域,政府投融资所占比重都很大,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融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参见表1和图1所示)。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中国国家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一项的比例是很大的,一般占财政总支出的30%左右,这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建设的介入程度很深,它与西方政府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的经济职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范围,政府对经济事务的介入程度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例如美国的政府支出中没有经济建设费一项。即使把有关农业、商业、交通运输、能源、资源与环保等项支出算作经济建设投融资,其总额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不过10%左右,大大地低于中国30%的比例。
(二)融资方式的差异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刚刚起步,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一级市场不发达,二级市场又疲软。反映在投融资上,筹资的渠道不多,筹资成本偏高,投融资的宏微观调控通过资本市场运作的效应还十分有限。表2和图2是2006年各地区非金融部门的融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的融资结构中,贷款占比最高,高达80%以上,债券和股票的比例很低,各区域中股票的融资又低于债券的融资。也就是说,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2009年全国各地区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量大幅增长(见表3所示),融资结构中的货款仍占主导地位,但债券融资占比有14个省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比重有所上升,这促进了部分省份融资结构的改善。
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悠久,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发育,具有比较规范、高效的运行特征。反映在投融资上,表现为能为企业和居民及外国投融资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多便利、低成本的投融资资金来源,适应了现代企业向社会化、大规模、高技术方向发展的需要。然而,中国的证券市场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还远没有形成。另外,金融体制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它对投融资的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储蓄观与消费观的差异
中国的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近几年的储蓄增长率几乎都在15%以上。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骆乐,2006)。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风险意识,尤其是个人投融资的风险意识整体上看比较淡薄,在储蓄转化为投融资方面存在着某种因为文化与习惯而引起的障碍,这是我们在通过市场配置投融资资源时应该充分注意并加以引导的。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尽管人均国民收入很高,但储蓄率却往往较低。人们的消费意识更强,西方国家政府,至少自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十分注重培养国民的消费意识并重视刺激消费的效应,从而从需求的角度拉动了投融资。由于投融资手段的多样化和投融资回报率高,因此,不仅储蓄转化为投融资的机制较为灵活有效,而且其它投融资资源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
国际比较的借鉴和启示
(一)明晰投融资主体
我国应当根据目前投融资的基本状况,逐步改变现阶段以国家和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局面,同时,政府、企业和个人应该重新划分原先为政府独立承担的责任。并且,政府应该承担一些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对自己承担的项目应该独自承担投资经营风险;个人应根据“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在可操作实施的情况下,有偿使用或购买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
(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般而言,各项具体的法规都是调整各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其中的某些法律和法规对外商投融资者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商法、公司法等,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却还不够完善。在法律使用上做到严格和公平,会对外国投融资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否则,将会影响外资的进入。
必须健全有关外商投融资的法律体系,要把给投融资者的优惠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增强国内外投融资者的信心。从长远来看,健全各种与投融资环境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政策框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使投融资者的根本利益得到保护。
(三)优化间接融资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对政府而言,仅靠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大经济建设的各项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发行国债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大力发行国债,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相对于国债融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主动、融资成本更低。
参考文献:
1.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商务印书馆,2005
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国有独资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问题 对策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与多元化形式相比,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也面临更为突出的问题。
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分析
目标定位混乱。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市场化改革的过程,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期间,国务院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即使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投资也要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要求提高政府投资的经济收益。但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形式,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实际上承担了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资产收益低下,甚至没有经济收益。究竟以追求社会效益、实现政府职能为目的,还是以追求利润、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成为我国大多数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现代公司制度是基于产权和治理独立原则以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制度设计实现,但是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设股东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种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具有产权和治理上的非独立性特征,无法实现政企分开。董事会成员由政府授权的部门或机构委任,而授权委任的主体部门和被选拔工作人员的部门之间通常存在相关的职能管辖关系。总经理虽然被要求由董事长按照市场方式公开竞聘产生,但是实际产生方式与董事长雷同。加之没有股东会,无法通过股东间的制衡关系保证董事会和总经理的独立决策权,董事会和总经理绩效考核与薪资发放又参照行政性标准,由政府授权的部门或投资机构主导,其现代公司制度的治理结构完全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质上的独立性,必然出现政府意志左右企业行为现象。
资产结构失衡,融资途径狭窄。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项目构成中,无形和递延资产、流动资产两类占了资产总额的绝大多数。无形和递延资产一般是政府划拨土地使用权评估价值及相应的增加值,这部分资产在房地产市场持续增长时期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但受房产调控政策影响,未来价值和收益面临不确定性,且土地使用权这种非货币资产变现能力差。因为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没有经营性收入,所以现金几乎没有,流动资产主要是货币资金,都是各家银行项目贷款形成的派生存款,使用受到银行约束。国有独资的地方投融资平台总体资产流动性差,结构严重失衡。
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金来源多为两种:一是地方政府注资,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多处市县等地,这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弱,财政能力有限,公共投资缺口较大,难以形成充足的资产投入;二是银行贷款融资,因为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没有经营性收入,所以以政府信用或地方财政收入担保,从各银行借入资金,一方面银行贷款是完全商业性融资,融资成本高,并受到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各银行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也容易形成同一资产重复抵押、多次贷款的现象。融资渠道狭窄导致国有独资的地方投融资平台患有严重银行贷款依赖症,融资能力受限,削弱了地方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信息不透明,监管缺失。首先,外部监管缺失。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不属于预算管理,不接受公共监督体系的监管,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其次,内部监管缺失。从资金运作实践看,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只作为政府借款的主体,政府拥有真正的资金配置决策权,资金的使用者是政府的项目建设单位,另外,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通常也不设监事会,一般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行使监督权。
还款机制不健全,债务风险高企。由于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几乎少有经营性收入,难以偿还未来的债务,所以融资的本息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支付。以某市某银行贷款为例,截止2010年6月,某银行为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余额13.37亿元,以财政收入作为唯一还款来源的贷款13.3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00%。受土地财政性质影响,单一的财政收入还款途径具有风险性:一是政府财政政策具有不确定性,二是各地土地财政现状受地产发展影响,还款缺乏实质性内容和约束,三是借款期限多为中长期,约为5~8年左右,超过一届政府任期,无法保证下届政府必定如约兑现承诺,四是还款期限相对集中,到期还款压力巨大。
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展对策
明晰产权关系,准确定位目标。从公司股东权益诉求角度看,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多元化主体,行为理当完全体现政府股东利益,在“服务型政府”改革趋势下,政府利益更多的应该是表现为公共管理目的。但是,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赋予了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性质,产生了市场导向的商业行为与政府导向的公共管理行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应该与股权多元化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相区别,将目标定位为社会效益为主、经济利益为辅,投资行为着眼于公益性基础设施领域。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完善治理结构,需要明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政府是股东,董事会受委托全权股东权益,董事会成员由股东选择产生,无可非议,但是一经确定,政府需要转换观点,破除传统的管辖观点。董事长需要变革现行的全权负责的做法,进一步强化其监管资产使用效益和重大战略决策权,弱化其执行权。相反,经理层具有的与项目有关的经营决策权和执行权需要增强,并且严格按照职业经理人的要求用市场方式产生,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和薪资制度激发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专业化管理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约束机制,降低债务风险。首先,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应设立单独的资金账户,并入财政预算体系,使其处于公共资金监管体系下,促进其自身投融资行为规范化。其次,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增加信息透明度。再次,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预警制度,参照目前较为成熟的做法,以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作为主要指标,进行指标细化和标准确定,监测政府财政风险。为确保还款能力,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债务偿还基金,由财政和平台公司约定投入。最后,在确权前提下,建立责任部门和人员问责制度,严格查处和追究违规、违法责任人的责任,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防范债务风险。
提高地方政府财力,创新平台公司融资渠道。首先需要致力于地方政府财力提高:一是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二是修订相关政策法令,突破中央代为发行地方债券的做法,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权,直接融资,吸纳社会资金,结合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对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允许财政担保融资,但需要保证担保有效可行;三是支持利用各种政府注资方式充实资本金,优化资产结构,加大国有独资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另外,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自身着手,整合资源,创建条件,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政策法规,支持发展。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仍需要大力发展,平台公司可归类管理,区别对待。首先,国有独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这些城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少,规模小,投融资模式简单,融资杠杆低,债务风险可控。从债务风险看,因为政府是公司唯一的实际偿债主体,所以债务风险测评一般是以政府性债务为内容。
其次,从地方经济发展与城市公共投资相互促进关系看,目前各地方政府急需增加城市公共投资,改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符合宏观层面的民生工程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定位。
另外,可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发展。地方政府或直接划拨财政支出支付成本和建立专门偿债基金等,或注入资产优化资产质量。国家则可以考虑建立地方公益性项目专业政策银行,给予贷款以低利率、贴息等政策性补贴,支持地方公益性项目建设。现实可行的方案就是将地方公益性项目专项贷款业务划拨至现有的农业发展银行,因为其具有农业政策性业务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业务的双重执行经验,银行网点布局广泛,基本覆盖市县级,自身也致力于谋求业务范围突破发展。
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西部地区;投融资;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90-0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开展对外合作,西部地区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央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西部地区需要匹配一定的项目资金。为解决自身匹配资金的不足,政府相应成立了各种类型的城建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政府投融资平台。这些服务于地方城市建设投融资的平台成立后,通过有效运作,为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筹集了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紧张的特点决定了西部地区投融资平台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1西部地区投融资平台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融资压力巨大。近几年,西部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改善城市面貌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也可以直观体现政府业绩,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时,大都提出了大规模的城建投资计划,绘制了宏伟的城市建设蓝图。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融资和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承载的融资压力巨大。
二是融资能力下降。许多政府投融资平台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性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基本无回报或收益极低。投融资平台企业短期内承担多个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大量举债,造成其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有的甚至已超过了财务风险预警线。同时,由于企业债务规模巨大,每年都需要支付巨额的财务费用,在企业正常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无法保证还本付息时,只得通过继续拆借资金或变卖自身有效资产以维持资金链不断。投融资平台负债规模未能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导致企业资产质量不断下降,“造血”功能愈来愈差,最终丧失融资功能。
三是融资渠道单一。由于许多投融资平台净资产规模有限,缺乏良好的财务形象,难以开拓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因此,投融资平台对外融资多以银行的长短期商业贷款等负债方式进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缺乏持续融资的顺畅通道。这样的负债结构和融资渠道,一方面使得融资成本通常较高,另一方面融资规模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极大,难以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四是职能单一,缺乏持续经营模式。许多投融资平台往往依赖于某个或某类政府投资项目而建立,仅仅承担了投资项目的融资及建设的职能,只负责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不能对建设的工程项目进行经营与管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合风险与收益一体化要求的投融资主体资格,市场化投融资“借、用、管、还”的责任主体不清晰,项目建设实行分散式管理,难以形成投融资运营合力。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投融资平台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没有通盘考虑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持续经营。
2加强西部地区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投融资平台的科学发展、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在投融资平台建设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即坚持政府对构建进程的领导,坚持政府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坚持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的有效监管。政府以及各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投资决策以及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政策指导、行政管理、技术标准制定和监管方面,要发挥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社会参与。即明确鼓励各类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建设,加快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开放步伐。同时要为社会资本界定明确的投资领域,建立高效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要明确区分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投资范围,避免重复交叉,以防止由此产生政府行为不规范而破坏市场秩序,降低投资效益的行为。政府资本必须从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
三是市场运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就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将原来完全依靠行政方式组织建设运营的项目,交由市场主体按市场化方式组织,在投融资、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运营主体多元化目的。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2.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外先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做法表明,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必须大力引入社会资金的参与。社会资金的引进不仅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也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效率的可靠保证。从总体上看,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服务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权参与,即通过签订各类承包合同,形成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担负某项服务的责任,如经营业绩协议、管理合同、服务承包合同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另一类是所有权参与,即通过将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企业实行股份化的形式,将部分或全部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社会部门,或者社会资金通过特许经营、投资等方式参与新建的项目。目前的投资管理格局,是以政府及相关的国有企业为主体,对经营性项目与非经营性项目捆绑经营,既经营可经营性项目,又夹带为数不少的非经营性项目,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企不分的局面。应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区别非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主体和运营方式。
2.2融资渠道多样化
从理论上讲,属于非经营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应由政府全额拨款。但从实际情况看,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这笔经费将相当大,往往超出现实财政所能承受的能力。面对这一现实,政府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资产变现等渠道筹措,也可适当通过适度举债去平衡资金的不足。但是举债额度与还款资金必须保持合适的比例。还款资金的来源可以是固定的税、费收入,也可以是财政的专项拨款或基金等,基数一定要保证,这是维持非经营性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政府应在严格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充分放开,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政府应为全社会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与健全全社会投资的法律法规,适时出台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政策法规,使各方的投资行为有法可依,受到法律保障。针对目前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缺乏还款约束机制和还款保障机制的问题,实行举债融资责任制化。对外注重信誉,对内强化管理。对现有债务根据财权、事权的调整,相应制定还款计划。新的举债融资,实行责、权、利的统一,按照“谁用钱,谁还债”的原则,落实还款责任制,实现自借、自用、自还。
2.3理顺价格体系,合理的价格是吸纳社会投资的基础,也是准经营性项目向纯经营性项目过渡的必要条件,只有合理的价格,使价格真正体现价值,才能吸引各方投资,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引导价格市场化,理顺经营性项目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的特殊性、社会各方面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制定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计划,逐步弱化经营性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福利性,不断提高其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使其适应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
2.4经营管理企业化
在现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主体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改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提高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化水平。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化。
2.5政府职能规范化
政府作为一个城市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主要职能是做好宏观调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权力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当政府充当投资经营者时,政府同其他经营者之间经济地位是平等的,应按照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不得混合使用行政权力。政府的首要角色是当好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在经济事务中应该对各类投资所有者、经营者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既要保护国有与集体投资者权益,也要保护社会、民间各类投资者的权益。政府的职能要从主要管国有投资转到全社会投资管理,主管投资项目的审批,重点项目建设及其竣工验收等微观活动,转到调节社会投资增长、结构变化和提高宏观效益等宏观经济活动,主要靠行政手段转到主要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完善全社会投资宏观管理体制和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范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按照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业务工作,认真分析当前制约政府投融资管理职能的机构资源、制度资源、人才资源、知识资源等四项资源,深入查找政府投融资管理实践超前与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滞后的矛盾、融资规模的急剧扩大与政府债务风险急剧增加的矛盾等“两个矛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突出创新,突出特色,突出成果,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开行贷款管理新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全面助推我市“三大目标”、“五大任务”的实现。
二、存在的不足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围绕政府投融资管理、政府债务管理,市资金办结合两年多来的开行贷款管理工作实践,认真查找当前制约政府投融资管理职能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资源”缺少、“两个矛盾”:
当前制约政府投融资管理职能的“四个资源”缺少:
一是缺少政府融资管理的机构资源。现有的政府部门设置和职能配置都没有考虑政府的投融资管理问题。但政府的融资活动已经大范围的展开,仅我办监管的开行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00多亿元,已经远远超过了财政的资金规模,目前大的财政监管力量已近万人,而政府融资的监管力量仅有30几位,加上各区县开发区的兼职人员,也仅有百十余人,这种监管力量上的不匹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二是缺少政府融资管理的制度资源。制度也是资源,在现代社会的治理结构中,制度性资源是否丰富几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形成制度性资源需要时间、需要成本,从2006年以来,资金办结合开行贷款的监管实际,形成的制度已经成为××市全国一流银政合作模式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但这种资源还没有上升为政府层面的资源。
三是缺少政府融资管理的人才资源。政府的融资工作始于2005年,但当时政府对融资的监管借用了财政部门的力量,但隔行如隔山,财政监管与融资监管毕竟有较大的区别,财政部门本质上没有政府融资方面的人才储备。2006年资金办成立之后,进行积极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转型,积累了一些人才,这是目前管理政府融资的有生力量。但人数太少,无法满足政府融资管理的需要。
四是缺少政府融资管理的知识资源。政府融资是伴随着有限政府理念的确立,伴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职能。所以总体上我们国家都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和知识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资源,当政府融资活动被启动的时候,个方面的共识太少,执行起来交易成本非常昂贵。
当前影响政府投融资管理的“两大矛盾”:
一是政府投融资管理实践超前与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滞后的矛盾。目前,仅我办监管的开行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政府财力的资金规模,且涵盖范围包括全市所有的区、县(市)、开发区,在市本级涉及交通、城建、土地、教育、卫生等多个主管部门。资金使用涉及财政、发改委、审计、人事等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和省开行、省财政厅等外部单位。作为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资金办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也已经凸显,相对当前开行贷款资金管理规模和复杂程度,政府投融资管理领域专业人才资源短缺,虽然我办进行了积极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转型,积极补充政府投融资管理的有生力量,但仍无法满足政府融资管理的需要。从融资规模到项目资金使用,我市政府投融资工作进展较快,而在投融资管理的职能配置、体系构建、人才资源、职能强化方面相对滞后。政府投融资管理实践超前与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
二是融资规模的急剧扩大与政府债务风险急剧增加的矛盾。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保增长”是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上半年,随着我市“保增长”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市对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上半年,我市开行贷款融资实际到位58.49亿元,同比增长200.88%,实际使用开行贷款资金44.09亿元,同比增长125.27%。由于开行贷款以政府信誉为担保,两级财政的偿还压力急剧增加,特别是从今年开始,我市进入还款高峰期,全年达到60.1亿元,是去年的2.14倍,仅三季度就需偿还25亿元。目前,棋盘山、铁西等区县偿债资金来源明显不足,如何平衡融资规模与政府债务风险,关系着全市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如何化解“保增长”中的债务风险成为当务之急。
三、整改措施
以“保增长”为目标,以开发性金融为主要合作方式,以银政合作为主要运营模式,以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为重点,合理利用现有规则,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立足当前,就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以“保增长、保偿贷、强调度、强管理”的“两保、两强”为工作主线,不断发挥开发性金融合作对我市经济的促进作用;立足长远,加大开行贷款资金运筹力度,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投融资管理和政府债务管理两大职能,建立一个安全、规范、高效的政府投融资管理大团队、大体制,实现政府投融资管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助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职能、机构、法规、人才,强化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建设。
1、在政府投融资管理职能建设方面,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不断强化投融资管理这一政府全新职能,加大市本级、区县市、项目单位三个层次的投融资管理机构的充实、理顺,实现管理资源的配置与融资事业发展相匹配。主管领导:刘莹光责任处室:项目处整改时限:2009年10月
2、在政府投融资法规建设方面,要以我市已有的开行贷款投融资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为基础,不断加以整合提炼、完善提高,形成我市投融资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性资源,并体现我市政府投融资管理的比较优势。主管领导:李忠信责任处室:政策信息处整改时限:2009年12月
3、在专业化人力资源提升上,本着大团队、大素质、大能力的方向,做好开行资金监管人力资源提升工作,更多地关注区县和项目单位的人力资源的配置,增量上加快人才选拔,存量上实现能力、素质提升优化,为政府融资职能的强化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主管领导:李忠信责任处室:综合处整改时限:长期
以开发性金融合作为基础,围绕资金借入、使用,强化开行资金运行机制创新。
4、深入总结以开行贷款为主的开发性金融合作成功经验,着力解决运行机制上的问题,努力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区县监管、项目单位实施的开行贷款资金运行大机制,实现监管能力的提升。主管领导:李忠信责任处室:资金办各处室整改时限:长期
5、与省开行、各相关市直单位、区县政府建立多方工作协调机制,明晰管理内容、工作程序和运行机制,建立开行贷款管理工作协调机制。主管领导:刘莹光责任处室:项目处整改时限:2009年9月
6、结合资金实际需求状况,建立资金提取、使用计划,对开行贷款资金提取和使用实行动态控制,规范计划调整程序,确保计划建立的准确、执行的严肃,强化开行贷款资金计划管理机制。主管领导:刘莹光责任处室:项目处整改时限:2009年10月
7、严格执行《开行贷款资金支付审核规范》,强化资金内审程序,改变资金审核、复核顺次进行为双向审核同时进行,保证支付审核工作质量,建立开行贷款资金平行审核机制。主管领导:刘莹光责任处室:项目处、统计处整改时限:2009年11月
8、明确审计内容、范围、程序,对已完工和开行贷款资金使用接近完毕项目,会同省开行、审计部门、专业审计机构开展项目结项审计工作,建立结项审计工作制度。主管领导:刘莹光、*责任处室:项目处、资金中心整改时限:2009年12月
9、以打造全国一流的开行贷款资金管理品牌为核心,按类别分别规范城建、交通、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和集团、上市公司、基层企业等多种类型的开行贷款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全市统一的开行贷款资金会计核算体系。主管领导:*责任处室:资金中心整改时限:2009年12月
10、扩大统计队伍,实行开行贷款资金运行信息制度,健立覆盖全市开行贷款项目的风险监测信息网络,完善统计分析预警机制。主管领导:刘莹光责任处室:统计处整改时限:2009年11月
11、结合科学发展观和机关文化建设,强化项目管理、资金运行、会计实务、债务管理等投融资专业领域知识的培训,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健全人才资源培养机制。主管领导:李忠信责任处室:综合处整改时限:2009年11月
(二)强化政府债务管理职能,防范债务风险,切实维护政府融资信誉和投融资环境。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维护政府融资信誉。
12、在项目前期立项上,要与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提前介入新项目,在立项评审阶段,重点预测偿还能力,落实偿还资金来源,全力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主管领导:刘莹光、*责任处室:项目处、偿贷处整改时限:2009年9月
13、在拓展偿还渠道上,对铁西、棋盘山、和平、康平、法库等偿还困难的区县,要探索资本运营手段,加大指导力度,采取更加灵活的办法,通过激活增量、盘活存量、归垫返还、增加财政收入等多种方式扩大还款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偿债资金来源。主管领导:*责任处室:偿贷处整改时限:2009年9月
14、在创新还款运作方式上,加强对还款资金统筹调剂力度等措施,重点做好东药产业园项目5.55亿元偿贷资金的运作,提前偿还即将到期的开行贷款,降低贷款融资成本,确实保证我市今年的开行贷款本息偿还任务。主管领导:*责任处室:偿贷处整改时限:2009年10月
15、在强化预算管理上,要积极应对当前的还款压力,进一步加大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力度,尤其是强化执行力度,要会同市人大对预算落实情况做好联合检查,确保偿债预算落实到位、执行到位;要完善a类考核制度,发挥绩效考评的监督作用,提高区县政府的偿贷意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后续资金的不断注入提供良好的信誉保证,促进全市经济的全面发展。主管领导:*责任处室:偿贷处整改时限:2009年12月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打造精英管理团队。
16、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认真对照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遵守廉洁自律五条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相关规定要求。主管领导:李忠信责任处室:综合处、机关党总支(工会)整改时限:2009年12月
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范文5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资本配置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外部资本市场则是解决资金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问题,而内部资本市场是解决资金在企业内不同分部之间的分配问题。因此,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融资渠道的不同。在外部资本市场中,融资则是由股票或者债券市场上的外部投资者或者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而在内部资本市场中,融资是由企业自身提供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解释,单一经营企业缺乏内部资本市场调节,必须依靠外源融资。而多元化企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投融资,既可节约信息搜寻成本,又可降低投融资风险。目前的形势下,在多元化公司中,由于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很多的内部化优势而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多的单一企业开始组建多元化企业集团,想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来解决企业自身的外部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内部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从理论上讲,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源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成本理论。内部资本市场是在美国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多元化经营浪潮的兴起而出现的学术名词。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外部的投资者不清楚企业各项目的投资情况。因此,企业在外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融资必须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而相对于外部投资者,企业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及激励优势进行投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投资风险。
Alchian、WiUiamson、Myers和Majhlf等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早期研究。Alchian(1969)认为,GE内部投资基金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但是内部的资金提供者比外部控制力有限的市场更容易获得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内部资本的配置相对于外部市场更有效率。Williamson(1970、1975)从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角度研究了联合大企业,认为外部资本市场履行资金的流量调节和提供奖惩激励的两项基本职能均受到限制或存在缺陷,而联合大企事业将这两项功能都实现了内部化,从而促进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由内部组织对市场组织替代而存在的联合大企业,其CEO可以定期对各成员企业进行审计,并做出决定性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成员企业其进行奖励或者惩罚,同时也可以理性地依照预期收益,进行成员企业之间的现金流量配置,而不是取之于谁,就再用之于谁。因此,可以把联合大企业看成是一个微型资本市场。由此可以看出,“内部资本市场”是在美国近现代企业发展史上,伴随着企业组织创新带来的效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内部资本配置而产生的。
Dahlman(1979)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摩擦,认为外部资本市场存在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对利率水平、信用市场配置的限制;二是市场的低流动性,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外部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全导致了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交易障碍和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而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减少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
张维迎(1995)认为,从外部资本市场向内部资本市场的转变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问题,在企业产权可以转让和交易之后,企业间的并购使得一些资源配置行为从市场转向企业内部,形成内部资本市场。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进一步拓展了上述思想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也逐渐成为研究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在东亚等新兴市场国家也正在逐步理解并接受这些理论,并将之运用到本国的经济发展中。
三、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内外部资本市场各有其优缺点。当外部资本市场不健全,出现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时,内部资本市场就会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不足;当内部资本市场的边际效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外部资本市场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替代的关系。
(一) 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区别 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信息效率不同。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产生是为了规避外部市场过高的交易成本。由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因而,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来实现外部市场的内部化,以缓解过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内部资本市场上的总部相对于外部投资者而更了解项目经理人的经营能力,也更了解项目的情况,而且可以随时进行内部审计,这些大大提高了总部get属部门或子公司的监督能力。因此,内部资本市场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加具有信息效率优势。
其二,配置效率不同。外部资本市场主要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或者是银行信贷市场等金融中介进行资本配置,这些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是企业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因此,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经济环境发展状况、文化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外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资约束缓解。由于外部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使公司拥有好的投资机会,由于外部投资者不了解项目情况,可能放弃对公司投资。此时如果没有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公司将放弃这些投资机会,但是由于有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调配,缓解了融资约束;二是胜者选拔机制。在内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公司总部相比外部投资者更加具备信息优势,可以通过选拔竞争机制,将资金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其三,最优规模不同。企业集团内部形成的资本市场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进行有效监督、优化资本配置、放松外部融资约束等方面的优势。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内部资本市场存在一个最优规模,而外部资本市场却没有。但内部资本市场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超过一定规模会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的运作效率,随着其内部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超过一定规模会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的运作效率。
(二) 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内外部资本市场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内、外资本市场协调有效对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外部资本可以以权益资本的形式进入企业而形成企业的内部资本,内部资本也可以让渡其所代表的所有权的形式重新进入外部资本市场,二者的性质也会因此经常发生转换。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多元化与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多元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促进作用在内部资本市场中,
企业集团总部对企业的资产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能够进行更有效的监督、控制和激励,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缓解了的融资约束。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在多元化企业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表现如下:提高了多元化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分散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 过度的多元化会降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自从8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多元化集团解体成为独立公司,集团化公司普遍存在折价现象。1995年,Berger和Ofek计算出多元化公司价值要低于相同投资组合的专业化公司价值。这一折价被认为是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失效,并没有将公司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
其一,内部资本市场导致投资过度。1986年,Jensen分析认为,管理者将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而且多元化的大企业增加了管理者以自由现金流权运作便利,因而导致了更严重的过度投资问题。
其二,内部资本市场导致投资不足。2000年,Seharfstein和Stein分析得出,由于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这种不正常的行为通常发生在不具有发展前景的部门,通过部门经理的寻租活动,而使其继续保留下来并获得更多的融资,从而造成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的扭曲。
其三,内部资本市场引发问题和寻租行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权威的存在,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者实施寻租行为。邹薇和钱雪松(2005),对双层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引入企业融资成本将企业融资数量的决策内生化,分析了外部资本市场运作不完善对内部资本市场中部门经理寻租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扭曲了内部资本配置,从而降低了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其四,降低内部管理者的激励效应。1996年,Bolton et a1分析认为,由于管理者没有能力保证事后不与公司内部部门就实际情况实施再谈判,集中融资带来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只会弱化公司分部经理事前的激励效应。
五、结论与启示
投融资和融资的区别范文6
实际上,忽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过分夸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同样也是不客观的,这种过分夸大往往没有注意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独特特性。例如,商业银行对于占据70%以上的县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一直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结构分布中,财政偿还能力较强的省市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占据主要比重;土地收入占地方政府收入超过50%的城市实际上在中国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结构是多元化的,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程度相对有限。
在当前体制下,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规范化,而不是妖魔化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确实是2009年应对危机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融资主体。受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以及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各地方政府纷纷举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剧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监管机构已开始着手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管理,2009年下半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已呈现冲高回落、增幅放缓的趋势。在2010年1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总理曾在讲话中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在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的调控下,预计地方政府融资会有所收缩,各商业银行在新增贷款控制方面,将减缓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审批,在增量放贷方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将进一步增强。
在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不能一概否定。从一般意义看,地方政府之所以通过大量设立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主要是由于在中国分税制财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的分配出现了事实上的事权的重心下移而财权的重心上移,从而导致了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同时,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在中国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从而导致大部分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唯有寻求外部融资。因此,尽管目前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调控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信贷资金流入地方融资平台,但在地方政府不允许直接举债以及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的前提下,银行贷款依然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着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地方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地方融资平台急剧增长的风险大致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地方财政相关的风险;第二,如果地方融资平台破产,将会波及相关金融机构。
在风险防范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应完善中国财税体制,平衡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降低地方政府对外融资的依赖性,并摸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制定合理的债务风险控制标准。在现阶段中国急需摸清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规模,减少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防止盲目借贷。同时,还需建立一套既符合地方财政债务状况,又能反映地方财政风险程度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风险控制标准,以监测和预防债务风险发生。在成熟市场,大部分国家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都制定了风险控制标准。以美国为例,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制定了规模控制标准而且还制定了风险预警系统,通过严格的规定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第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对待。虽然地方政府融资风险有所上升,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存在同等的风险。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和财政增长能力很强,其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债务风险较小;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商业环境,带动了项目周边土地增值,增强了地方政府收入。这些评估需要差别化地看待,需要动态地看待。
第三,应当区分不同类型的融资平台,实行分类管理。一方面应区分不同行政级别的融资平台,对于县(市)级、区级等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融资平台,由于2009年已有大量的新增贷款流入,因此,该类融资平台目前风险相对较大。同时,也需要区别不同性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状况良好的投融资平台可以就直接转向市场化的融资;而一些纯属用于进行融资并没有什么具体业务的平台,应当纳入重点监控风险的行列。
第四,引入市场约束,鼓励地方融资平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减少银行系统风险的积聚。在美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但由于中国现行预算法尚未修订,地方政府尚不能直接发行债券,因此采取组建地方融资平台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实质上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市政债券在诸多方面都很相似。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政策为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债券提供了条件。2009年中国共发行了105期城投债,发行规模超过1300亿元,但远远低于银行贷款融资额。因此,未来在基础设施领域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城投债,是改善融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还依然在地方政府整体的财政状况承受范围之内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地方政府整体财政状况不断趋好,财政承担债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6406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8645亿元,增幅达到347%,2009年1-11月地方本级财政收入达29328亿元,同比增长12.1%。
至于地方政府合理的债务规模,虽然目前中国尚未制定地方政府债务控制标准,但可以借鉴成熟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管理经验来进行估算。
成熟市场在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需求控制方面,较为常用的指标为债务率和负债率。各国主要是通过对指标设定一个警戒线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情况,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警戒线的设定不一。以债务率为例,债务率是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地财政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地方政府通过动用当期财政收入满足偿债需求的能力,是对地方政府债务总余额的控制,美国规定债务率(州或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州或地方政府年度总收入)为90%~120%;新西兰要求地方政府债务率小于150%;巴西规定借款额不得超过资本性预算的规模,州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州政府净收入)小于200%,市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市政府净收入)小于120%。
考虑到中国国民经济及地方财政的高速增长,假设债务率不超过200%,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出中国地方政府本级整体债务余额2009年11月末不应超过58656亿元。当然,这只是静态的、小口径的测算,更为合理的测算应当考虑基础设施完善所带来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提高以及其他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因此,实际的地方政府所可以承担的最大债务规模应当大于前述规模。
地方投融资平台不会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状况
对于银行新增贷款大量流入地方融资平台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来看待。向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最初由国开行在发放“两基一支”贷款中被广泛使用,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类贷款往往存在金额大、期限长、违约率低等特点;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巨大的融资动力,随着国开行业务模式的成功,其他银行亦加大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的力度。由于存在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这类项目贷款往往成为各商业银行尽力争取的对象,带动了近年中国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在此轮经济调整中,各大商业银行积极“争抢”4万亿投资计划中率先推出的优质项目,贷款规模猛增。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并不会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现象,如十年期的贷款项目,按照惯例,并非一次性还款,可能从第二年开始就还款,风险被逐年分散。此外,人们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贷款风险的考虑主要源于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担忧,在当前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近年均有大幅提高,政府偿付能力不断增强,贷款风险短期内爆发的可能性不高。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会提高土地收入的。
多年来,中国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控制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已经有能力处理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对于此轮经济调整过程中发放的天量信贷,随着信贷风险的逐步暴露,将可能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有所上升,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银行面临巨大风险的结论。商业银行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合理平衡信贷结构,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防止盲目紧缩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投入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已开始意识到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有意收紧一些风险承担能力不高的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投入,主要是指紧缩对新增项目的信贷投入,对于已纳入本年度放贷计划的项目,已经处于建设阶段的项目,已经签订贷款意向或者已经授信的贷款,银行会继续实施,保证项目按时建成完工。对于新增的项目,央行和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给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进行严格控制,以控制风险,保障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
除信贷资金投入外,地方的公益建设项目资金还有其他的来源方式,如资本市场债券融资、信托计划、BOT等。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可将现有大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证券化,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由市场发现价格,从而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2008年11月份以来,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鉴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除财政部代为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地方债券外,全国各地的投融资平台加大了发行城投债的力度,尽管在城投债发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对城投债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滞碍,但城投债的发行对推动经济复苏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未来仍可成为地方政府公益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来源。城投债作为“准市政债”应该在规范中不断发展,为支持地方建设继续作出贡献。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信贷增长惯性,在信贷紧缩环境下,可能会挤压中小企业市场化融资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地方政府财政投资保持了较大的力度和速度,对阻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缓解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后续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政府投资基本上控制在基础性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和对其他竞争性领域有带动作用的产业等领域,不能替代或挤占民间投资的空间。目前的经济运行也已经显示出民间投资增速的趋势。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此作出了基调性和方向性的决定,而且还有了较具体的安排,鼓励民间投资:继续保持较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明确强调要在金融上支持小企业,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2009年应对危机是有积极正面效果的,同时也留下一些隐患,突出表现在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明显减少,如果信贷投放的实际需求强大,但是为了防止通胀过于严格地控制信贷,银行为了防止已经发放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自然集中把经过严厉控制之后的贷款投放到2009年已经开工的项目,那么,除了2009年基础设施项目之外的中小企业,必然再次遭到信贷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