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发展方向范文1
自1990年以来,潍坊市一直致力于自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很多城市的旅游群体更加青睐于乡村旅游,认为这是亲近自然,放松心情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更加趋近于返璞归真的与自然融合的旅游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体会大自然天然之美。其潜在优势及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农业框架体系开始得到初步建立
对于潍坊市的乡村来说,农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且产业化发展水平很高。基于此,潍坊市要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凸显,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向人们展示着乡村旅游业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在参观潍坊市的生态旅游业的途中,对生态特色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潍坊市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特色代表的地方有三个:三元朱村,隶属寿光市;尧沟镇,隶属昌乐县;流青园,隶属昌邑市。这三个地方的观光旅游项目以农业生产园为重要基地建立了相应的田园风光旅游模式。
(二)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
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最常见的有六种。第一,农园采摘型,它属于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出现时间较早,对农业生产所需场地的利用率较高,通过种植大量的观光农作物获取数量可观的收入。第二,农园观光型。旨在发展旅游观光,即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呈献给观光者,尤其培育花卉需要及其优雅的环境,可以给观赏者带来灵魂上的极大震撼。第三,渔场垂钓型,这种类型的农业观光旅游形式主要以水上观光、农场垂钓为主,垂钓的地质一般是利用池塘、或浴池之列的水体将游客的垂钓意识激发出来,让游客与水体自然亲密接触,这也是农村旅游观光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观光类型。第四,观赏畜牧狩猎型。这种形式的农村观光旅游业更加注重畜牧观赏价值的提高。通过让游客参与畜牧过程,在农场体会跑马与狩猎的乐趣,进一步帮助游客体验自然、放松心情。第五,观光副业型。这种形式的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农业加工品生成,可以让游客对工艺品加工过程进行相应的观赏,进一步为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前景做奠基。第六,生态农业观光型。形成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建立相应的生态农业及生态开发农业,将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开发得更加健康、积极,让游人在享受生态循环农业的口感的前提下,获得嗅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享受。
(三)农业发展阶段与旅游业发展要求错位
目前,我国的农业还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相对来说较为古老,没有进行大量的机械化农业产业发展。然而,现代农村观光旅游业的革新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作业内容完善,还要具备相应的协调自然的能力,这就使得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要求产生了相应的错位,两者之间不能有效融合。就目前形式看,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市场错位严重。市场需要的是与自然协调程度较高的旅游产业,而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采用大量的机械化作业,但根本无法完成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另外,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没有和农村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形成一致,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大多是用来满足人类口腹。然而,对于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来看,需要的是大面积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业产品的生产。潍坊市相较其他地方来说,其农村具备开阔的空间,拥有丰富的“3S”资源及“3N”资源,要开发农村休闲旅游产品具备一定优势,并这个地方的旅游餐也存在明显优势,如果再将农村观光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就会获得相对完美的效果。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劣分析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优势相对来说比较明显。潍坊市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其土地资源的种类也相对丰富,交通便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有相较优化的旅游环境。该地政府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已在市区范围内纳入了相应的旅游工作,并设置了专门的旅游发展考核体系,将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并且,政府设置了很多相关机构来管理开发潍坊市的旅游经济。第二,开始加快当地旅游项目的建设,将潍坊市农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第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一过程也为潍坊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将当地民俗、乡村休闲娱乐、乡村田园风光旅游等作为一种优势,培育田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潍坊市的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有影响力,已整合了潍坊市的旅游资源,建有专门的旅游网站――潍坊市旅游网,且在报纸上开办专栏,这都是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第五,就目前的旅游产业来看,潍坊市有非常高的产业素质。第六,在创新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推出了一系列潍坊旅游消费品,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劣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在规划旅游市场之时虽然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在真正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的开发模式还是政府主导,然后再引入企业或个人,这种形式的劣势较为明显,即对一些发展较为客观的资源会进行再度开发,反而会忽视旅游业品牌形象的确定。第二,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多出现一些人工化的旅游资源,且这种人工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变成了大兴土木的建设事业。第三,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将开发环节和经营环节有效联系在一起,资源比较匮乏,资源的开发分布过于零散,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第四,没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管理不规范。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但人才的供应还很难跟上人才的需求量,严重制约农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第五,没有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形成较大规模,需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以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产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业也亦然,乡村旅游的投资者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发挥作用的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
三、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目前,潍坊的乡村旅游业要进行发展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第一,多参加一些旅游经济节会,如蔬菜博览会、花卉博览会及苗木博览会等。这是打响该地区农业产业品牌的重要措施。致力于宣传、开发成套的旅游资源,注重品牌。这些都是目前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种代表性的农业产品观光节会的参观,可以让旅游市场的开发者具备较为独特的眼光,不会产生农村旅游观光项目大同小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农民的收入,经过大力宣传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分量。第二,加大力度投入旅游产业,给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潍坊市旅游业已成为其服务业的代表产业,因此,要面向全中国、面向世界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加大投入,让农村、城市的格局和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这也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三,加快投入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农村旅游产业的类型更加趋向于丰富化。
四、结语
乡村发展方向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围绕“突出山区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思路,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牢固树立“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旅游、大发展意识,结合我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特点,以民族文化底蕴、宗教建筑、自然生态和特色种植基地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和景区(点)为发展重点,抓好乡村度假型、依托景区型、农业观光型、产业带动型、民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业类型,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环保一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二、目标任务
乡村旅游规划范围为新村点至上庄村,依托新建乡村旅游门楼、红色景点、绿色生态、宗教寺庙等旅游景点,利用乡村农舍、瓜果园、有机农业基地、苗木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乡村闲趣为内容的旅游活动,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工程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使乡村旅游成为我镇旅游业突出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2020年完成特色养殖基地1000亩,有机农业基地1000亩,瓜果园500亩,休闲度假农庄3家,农家乐10家,农家旅馆8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以上,把镇打造成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生态创建办,生态创建办负责人肖建胜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本镇的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工作。
四、方法措施
1、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村点建设与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把握机遇,加大力度,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解决乡村旅游资金“瓶颈”。
2、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现代农业相结合。紧扣镇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使发展乡村旅游与镇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协调,并与全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依托我镇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宗教文化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发展。坚持以村为单位发展特色农业,块状发展,形成规模,体现特色,集聚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
3、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相结合。我镇以蜂蜜、有机蔬菜、有机草莓、黑山羊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了使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有效改变农业粗放型的现状,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产品就地消费份额,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
4、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清洁工程相结合。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要帮助农民提升环保意识,充分改善和维护好当地的生态人居环境,坚持做到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
5、发展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保护相结合。着力在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对于具备开发潜力的民俗文化,要引导和激发本地农民的认同性与自豪感,重点挖掘和保护原生态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生活特色,以“富、学、乐、美”为最终的发展目的。
乡村发展方向范文3
一、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条件性课程资源利用相结合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象,既包括以文字、符号、图形等静态形式存在的教材,以及其他媒介如教学参考书等,又包括潜藏于教材内的教学背景知识、学科思维方法以及学科思想等。长久以来,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往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教材”,对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只是局限于知识点。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重视对教材的开发,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提高对教材以外的其他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对课程标准以及其他文字材料的开发,帮助教师理解所教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课程评价等,进而把这些资源转化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在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中,不仅要关注那些外在资源的开发,更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所蕴含的内在的教育价值,使之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不能忽略素材性课程资源。
农村教师普遍认为,农村学校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现有条件制约了他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在满足正常教学应该具备的条件之外,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坚持量力而行。当前,重庆教育虽然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按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地形所划分的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区域里的农村,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因此,课程资源开发还需要树立课程成本的观念,不可盲目进行,更不能不顾学校的财力和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一味地追求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应该充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根据各地各校的特色,就地取材,发挥优势。如新能源利用、农村特色产品、生态环保、农村交通运输、文化传统、民族风俗习惯等,都是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总的来讲,条件性课程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特色,坚持以校为本,对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使用效率。
二、注重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成性意味着课程资源不是预先设计安排的,而是在教学动态进行过程中生成的。它既包括教师在自身反思实践中获取的资源,与同事或专家等在切磋、交流中获取的资源,又包括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自身情况和反馈回来的所有信息资源,如学生的学习现状、见解、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情况等。传统观念总是把学生看做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教师缺乏课程资源的管理权力,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态度等都被排除在教学过程之外。可以说,学习教材的知识点,甚至是“考点”成为了教学的全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完全束缚,生成性课程资源被完全忽视。事实上,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所能发挥效益的水平。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鉴别、开发和利用,如果没有教师,那么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不复存在。同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馈的各种信息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当学生个人的经验、感受、困惑、问题、情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进入课堂,成为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那么,教学就会由预设转变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也将会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以及学生的资源开发,把自己看做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全部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多元化方向并充分考虑教育实际情况
为了切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资源开发能够促进重庆市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培训应坚持多元化方向,不仅仅包括师德、小学课程标准、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育技术等,还应该针对课改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途径与方法等进行培训。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充分考虑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摒弃空谈理论式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优秀教师示范讲解、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参观、研讨会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突出教师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激发起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兴趣,进而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和开发能力。
同时,师资培训还可以与当地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围绕教学实际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给教师提供与课程资源相关的研究动态,帮助他们关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热点问题,使教师对新知识、新问题保持广泛的兴趣,不断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培训还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尤其要考虑工作不满3年的新教师与教龄超过20年的年长教师的实际需求。对新教师,应积极开展相应的入职培训。由于新教师在职前师范教育阶段较少接触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相关理论,这就要求培训部门要深入了解新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需要,在入职培训中融入课程改革、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提供机会让新教师观摩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通过总结一线新教师的点滴成功经验,以新的理念进行概括总结、加工提炼,以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实践。对于年长教师,培训应着眼于解决对于课程改革的适宜性,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给予教学带来的新机遇,使他们的思想、知识能力和行为方式更加适应教学要求。此外,还应该着眼于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更多地考虑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帮助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资源,以及给予更多的培训交流机会。
四、整合共享课程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乡村发展方向范文4
传输网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的展开,都可以从安全性、可控性、高效性、扩展性这四个方面来进行。传输网的优化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点:网络结构、传输设备、光缆线路,本文综合考虑了这三方面的因素,发现了中小城市本地传输网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输网 安全 线路 问题 分析 网络结构
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管是从运营服务商提供的基本业务的速率来讲,还是从其数量上来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不断推出更多的新业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通信技术在安全性、可控性、高效性和扩展性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及时解决在传输网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促进传输网优化意义是非常明显的。优化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传输网络更加清晰结构,使网络利用率变得更高,使设备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使网络具备更高的安全度,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使网络扩容、加快网络升级,开发更多的新业务。
1 网络结构的优化
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网络结构体系之后,我们认为要通过分层、分区、分割的概念来规划传输网结构,也就是说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许多多互不干涉的传输层网络,具体某个区域的网络还包括很多层,例如本地传输网可分成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3层。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下汇聚层和接入层。关于汇聚层节点的选择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一要具备条件良好的机房、二是业务要有发展前景,再者就是可辐射其他节点等,还需要强调的就是节点出入局的光缆要有不同路由;汇聚环上的节点数量不能多不能少,要做到适当,例如:通常2.5G速率环不少于4个,不多于6个;汇聚层可以采用2纤或4纤的复用段保护环或通道保护环。与接入层有关的站点很多,从结构上来讲也不简单,它在网络优化中的工作量最大。接入层网络的优化需要解决的主要有:适当调整环路上节点数量,每个环的节点数量要适中,当光纤资源满足条件要求时,建议环上的节点数要小于10个;最好是把市区及某些县城内拥有或规划了较多数据业务的节点安排在同一子环,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更容易进行环网升级,同时还不会浪费资源,使设备利用率不断的变大等。
2 传输设备的优化
2.1 设备的选择 在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造价,一个本地传输网上应用的设备最好不要仅仅出自某一家厂商,最好是能够让更多的厂商参与竞争。但是也要注意引入竞争的厂商不要太多,否则对网络管理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形成不利的影响,通常参与竞争的厂商最好是1个或者是2个。
2.2 MSTP功能的引入 通信技术的迅猛进步,城域业务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表现出原来越明显的多样化形势,SDH设备只是单纯的依靠传输TDM业务,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域网的进步和繁荣,究其原因主要是:SDH设备进行的是固定的电路分配,不能进行带宽的灵活分配;如果只是提供单一业务接口的服务,而新兴业务方面却表现出严重的不足,进而不能够支持更多的数据业务的开发和发展。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使用的是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3 光缆线路的优化
在光传输网络中,最基础的就是通过光缆线路进行传输,传输系统物理上的光通路就是由他提供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光缆线路优化时,可以以网络组织优化为基础,借鉴其相关的经验和方法,充分考虑到通路规划,同时不能忽略业务,再加上对于经济、工程实施性等方面的考虑,努力构建最佳的纤芯配置,创造更高的光纤的利用率。
光纤接入技术主要包括点对点技术和点对多点无源光网络技术(如EPON、GPON等)两大类。
大客户在接入模式通常会采用“155Mb/sSDH设备+光纤”,它在网络保护方面的效果很不错,组网方式不死板而是比较灵活,同时网管功能也很好,运营商给大客户提供的业务,能够保证这些业务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以及多类型,能够更好的达到不同用户的各种要求。但是其弊端在于需要较多的传输系统建设成本。
EPON技术大体上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在不多的试验网中有所应用。GPON技术可实现TDM和语音业务,并且效果很不错,在以后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中将占据重要的地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输网优化中,首先要认识到业务电路的需求,根据其需求以及传输网络的4个考量,评估现网指标,制定出合理的网络优化目标,最后再根据已制定的优化目标,综合考虑传输网中包括的三个内容,逐个对其进行优化,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稳定的传输网络,更是安全的传输网络,进而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参考文献:
[1]吴杰,韦炜.《本地传输网优化方案》.《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期刊,2006年8期.
[2]蔡立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卢开澄.计算机密码学——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预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转.
[4]周珊月,刘锐.《本地传输网网络架构优化分析》.《邮电设计技术》期刊,2005年3期.
乡村发展方向范文5
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回答中国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按一定比率提缴存款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加强银行的清偿力,防止连锁性的银行倒闭。虽然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根本动机是一样,逐步发展为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信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金融业务的开展,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可避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功能日益减弱。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上日益偏重价格型指标,工具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价格型工具,如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而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典型的数量型工具只能作用于银行机构的可贷资金量,而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并引导资金流向。因此,这些发达国家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完全取消了存款准备金要求。例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等国家就已经完全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这些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大部分都已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些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实际上是清算的边际需要最终决定它们的准备金水平。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分别根据各自的结构特点,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协助银行在无指令性存款准备金要求情况下有效的管理准备金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一是大规模的改变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中央银行为保持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必须保证相关的存款机构仍有在央行保持准备金负债。因此,中央银行可能至少会要求部分存款机构通过中央银行进行清算和金融交易,并继续对出现透支课以罚款。
二是采取其他—些措施,以使存款机构将其不大愿意使用的贴现窗口作为减轻准备金市场压力的安全阀。尽管如此,货币市场仍会剧烈波动,从而难以预测银行系统对准备金的要求而破坏中央银行实现理想的储备市场的能力。
三、中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及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未来发展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环境有两个方面的根本区别:
其一,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2009年1月初召开的央行2009年年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早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亦表示将“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然而目前,中国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定价能力不强,需要中央银行加以引导。央行所规定的一定时期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非常明确地向公众表明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底线,对于防止利率过度“降调”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过剩。目前,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中国采取了“适度宽松”政策。这之后几年内,中国将重新面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货币金融环境,我们只能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框架下创造出有利于货币供应量发挥中介目标功能的货币调控机制。2008年来中央银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是由中国货币金融制度、货币政策操作环境与操作框架内在决定了的。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功能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基本上实现了其所赋予的功能。我们认为,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任务和过程的长期性特征与金融体系存在较多过剩流动性的基本事实,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将是有效的操作工具。
乡村发展方向范文6
村镇银行产生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新农村建设需要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达成该目标,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据初步测算,截止到2020年,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需要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的新增资金。这么大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根本无法不能满足。因此,引入村镇银行,缓解农村资金供求失衡局面。是大势所趋。其次,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功能缺陷,使得村镇银行有建立的必要性。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上述金融机构均存在功能缺陷。农业银行.县域以下网点较少,放贷权限不高,业务范围也比较窄。农村信用社,其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不良贷款比率较高。邮政储蓄则不能发放贷款。因此。大力发展和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有利于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发展所必须的资金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得以设立并得到了发展。
二、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村镇银行尚属于新生事物,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极易偏离办行宗旨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本应以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其根本宗旨。但是,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农村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影响巨大.风险很高。村镇银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宗旨。
(二)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不足:—是资本金不足。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最低注册资本仅为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最低注册资本金仅为100万元人民币。因此,村镇银行的资本金较低。二是存款吸储能力有限。新设立的村镇银行。由于网点少、成本高、品牌认知程度低等问题,吸收存款的能力远不能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
(三)贷款受到诸多限制且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第一,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受到如下三方面的限制:(1)资本限制:对同—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2)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仅限于当地。(3)村镇银行必须首先服务农业经济。在农业经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不得向其他产业发放贷款。第二。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1)贷款发放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民。目前,农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主。该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灾害能力弱.很容易形成自然风险。(2)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形成市场风脸。(3)很多农户认为村镇银行的贷款是国家对农民的一种扶助行为。借贷可以晚还甚至不还.容易形成道德风险。
(四)业务模式单一。服务不完善。导致盈利能力有限目前,村镇银行的业务局限在小额信用贷款、储蓄存款、质押贷款以及票据转贴现。由于村镇银行业务模式比较单一、业务经营范围较小。加上服务尚不完善,导致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有限。(五)村镇银行人才缺乏。导致自身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农村的经济环境与工资水平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经验不足及业务素质不高的从业人员存在着很大的操作风险。由于业务量较大.每笔业务金额较少,村镇银行的人力、物力又有限,贷款业务中的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很不到位.容易出现信贷风险。I六)监管力量薄弱,金融监管难以到位村镇银行成立后.县级银监办面临复杂的监管形势。由于各地县级银监办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取得好的效果。I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总体来看.村镇银行发展比较缓慢。如果与小额贷款公司做—个比较的话。差异就更加明显。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已有小额贷款公司3366多家,比去年年底时增加了752家;贷款余额2875亿元.较去年年底时增长了近900亿元。无论从已设立机构数量,还是业务发展规模上看,后者发展速度都决于前者。
三、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
针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人民银行应当积极研究办法,帮助村镇银行加速完善结算渠道。二是放松利率管制以及经营区域的限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并允许其跨区经营.以提高盈利能力;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二)多方开源。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问题要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问题,可以考虑以下三个途径:第一.对村镇银行发放国家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或支农再贷款我国通常是以直接发放扶贫贷款的形式进行扶贫的。许多贫困户在得到扶贫贷款后。不是将其投入到扩大生产和脱贫致富中,而是用于维持生活所需。如果将直接发放给贫困户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专项款或者支农再贷款转变为向村镇银行提供的贴息贷款,就可以缓解村镇银行后续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该措施还可以为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一举两得。第二。通过市场机制从邮政储蓄中拆借邮政储蓄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由于邮政储蓄贷款手续繁琐、期限单一.其在信贷方面的经营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差。村镇银行可以通过支付较低的拆借利息,向邮政储蓄拆借资金。第三.鼓励村镇银行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多种渠道融资村镇银行的宗旨就是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村镇银行的股东通常是资金充裕的企业或自然人,因此,村镇银行可以考虑债券、票据融资,拓宽其融资渠道。
(三)适当放宽对村镇银行贷款的限制.同时加强对贷款的风险控制为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银监部门应适当放宽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以及对其运用资本金发放贷款的定量控镧。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尽壁发放贷款.以提高其盈利能力。为控制村镇银行的贷款风险。村镇银行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拉柳度、风险管理系统。尤其是要成立专业的资信评定机构,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
(四)提高业务创新,创造多样化产品村镇银行应正视农村金融产品较少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发展农村金融产品。村镇银行还要不断地规范创新业务流程、缩短业务管理链条,积极探索并重点发展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小额贷款以及住房贷款等业务。以满足农村实际的金融需求。
(五)引进金融人才。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村镇银行的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要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建设.就必须大量引进金融人才.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六)加强监督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督管理:(1)在市场准入上严加控制。严格审查村镇银行的股东成分。(2)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指标体系,并按照体系内的各项监管指标,对村镇银行实施动态监管。(3)督促村镇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对偏离该市场定位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七)加快发展步伐国务院2010年5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应以该意见为指导,加强宣传力度,充实存贷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形成规模,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