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1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牧经济;促进;作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4.059
农牧业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全面提升该地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对于2020年我国进入小康社会非常关键。因此,应当增强气象服务对农牧经济的促进作用。
1气象服务的内容
所谓气象服务是指国家气象单位以大气科学相关理论及相关的监测技术为基础,为整个社会提供出气象预报的一种服务方式,其整体是完全公益性的。气象服务在具体服务的过程中,根据服务类型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专业服务、公共服务、决策服务等。这些气象服务工作对于农牧业的经济运行有着关键作用。
2气象服务对农牧经济的促进作用
2.1气象服务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是内蒙古地区农业济在发展过程中,气象服务为其提供充足的技术保证,有助于内蒙古地区农业应对一些极端灾害天气给自身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依靠气象服务,特别是当前在内蒙古很多地区,每年由于应对极端天气不及时所导致的各项损失还比较大,这给气象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内蒙古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气象服务的范围非常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该区农业的生产效率。特别是当前内蒙古地区已经从传统的粮食作物生产升级到经济作物的种植,通过准确的气象服务,可为内蒙古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出及时有效信息,以获得更高的农业经济收入。
三是可通过气象服务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农业病虫灾害、洪涝干旱灾害等,确保内蒙古地区广大农民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相关的信息,从而根据天气情况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种植措施,实现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
2.2气象服务对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是内蒙古地区广大牧民可借助精准的气象服务,对牧草的种植情况进行规划分析,特别是在应对温度骤降、风尘等方面,可帮助牧民及时抓住牧草种植的有力时机,特别是对一些极端干旱天气,根据气象预报,提前安排进行人工增雨,确保牧草的正常生长。
二是通过高质量的气象服务,可以为内蒙古地区大草原的气候变化收集到更多、更为准确的信息,增强太阳能、风能的整体利用效率,极大推动内蒙古地区牧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前进。
3增强气象服务对农牧经济促进的对策
3.1进一步增强气象服务的准确率
气象服务关键在于精准,若气象服务不够精准,那么便失去了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气象服务为内蒙古地区农牧经济发展,应当进一步增强气象服务的准确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将气象服务工作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在极端天气预警、灾害性天气预报方面,要将其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和水平。整个过程中应当切实增强多普勒雷达对于各种气象数据的观察工作,从而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出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有效提升气象服务的准确率。
3.2进一步丰富气象服务产品的类型
气象服务工作因地区不同具体需求有着较大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使气象服务服务于内蒙古地区农牧业发展,应当根据内蒙古的具体情况,开发一些针对内蒙古地区气候特点的气象产品,从而更好地体现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水平,这也非常有利于提升气象服务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内蒙古地区气象服务部门应当与国内开设气象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深入合作,从而借助高校在这方面的资源、人才优势,提升内蒙古地区气象服务水平。
3.3拓展气象信息渠道
当前内蒙古总体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均衡,这导致很多关键性的气象信息不能第一时间被农牧民接收。为了更好促进内蒙古地区农牧业发展,应当进一步拓展气象信息的渠道,从而确保农牧民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将社会力量引入气象服务当中,有效提升气象服务的覆盖率。
4结语
当前在农牧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气象服务已经成了关键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农牧业更加精细化的发展,气象服务在内蒙古地区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会更重要,因此,必须全面增强内蒙古地区气象服务效果,使其更好满足当地农牧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雪玲,郭启云,李戟,孟蕾,卿湘涛.市级气象台公共气象服务与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气象科技,2014,(04):635-
640.
[2]王瑜莎,张钛仁,匡晓燕,张仁陟,方立清.农作物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方法――以河南商丘为例[J].中国农业气象,2012,(03):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2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苏木肉羊养殖工程建设
2、建设性质:扩建
3、项目建设单位: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化协会 负责人:林霞、张世军
4、建设地点: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苏木
5、项目申报单位: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化协会 负责人:林霞、张世军
6、投资规模及构成:总投资36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设备购置36万元,购买种羊140万元,其它费用10万元。
7、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拟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60万元,群众自筹150万元。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年销售收入390万元,第一年纯利润192.4万元,第二年纯利润256.5万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纯利润333.4万元。第一年总成本180万元,第二年总成本37.2万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总成本18.6万元,税后财务净现值225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00%,投资回收期4年。
9、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项目建成之后,将直接带动毛盖图苏木30户农牧户,可使毛盖图苏木牲畜良种率和单位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肉羊养殖项目的建设,畜种质量的改善,育肥出栏加快,销售利润大幅度增长,可使项目区农牧户人均纯收入增加500—800元。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提纲》;
2、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
3、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4、鄂前旗“十五”经济建设规划;
5、鄂尔多斯市《建立畜牧业强市、绿色大市的决定》。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本项目建设对于该地区建设与市场相对接的现代畜牧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畜牧业,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具有良好的饲养基础,当地农牧户饲养经验丰富,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按照先进的技术规程生产建设,鄂前旗有着广阔的草原资源和庞大的牲畜养殖阵地,鄂前旗清真畜产品市场已开始投入运营,已具有很好基础,由于清真市场产品以无污染和高质量而拥有了较高的信誉,对项目产品的销售极为有利。目前市场、产品已与宁夏有长期销售合同。整个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相比传统牲畜饲养方式,可极大地减轻对草地资源的利用强度,提高牲畜整体质量,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因此我们认为项目可行。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牧民培训和当地的技术服务是保证项目技术路线贯彻执行的基础,必须加强。在项目安排有关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在项目实施后就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2、建议尽快实施项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 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毛盖图苏木是鄂前旗的一个纯牧业苏木,XX年全苏木牲畜头数达到19万头(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全苏木经济及各项事业建设迅猛发展,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在跨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全苏木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如何使全苏木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是摆在全苏木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鄂前旗党委、政府制定“十五”规划,做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确立了鄂前旗经济发展的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的远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饲养业发展。为适应国家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和国家计委、经贸委“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特提出“鄂前旗毛盖图肉羊养殖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
项目由来和简述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也向纵深方向发展,XX年,农村牧区实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农牧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在“西部大开发”、“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中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畜牧业势在必行。本项目由此而产生,该项目对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项目初步拟定以鄂前旗毛盖图苏木形成基地+农牧户的肉羊养殖经营格局。根据区域划分,在辖区2个嘎查30户农牧民中实施该工程,通过联户生产、经营的格局,形成一定规模的育肥出栏网络。这将对毛盖图苏木的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对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减轻草场压力,全面开展生态建设、治沙防沙、建立“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化家庭牧场”等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节 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毛乌素沙漠腹部,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草场逐年退化,十年九旱,沙尘暴频发,是边远地区。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一是尽快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毛盖图苏木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所以有必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二是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改造沙漠,推动生态建设,恢复草场植被,给子孙后代留下“山川秀美”壮丽草原,有必要进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退牧还草。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养殖业正适合于这个形势。项目的提出正是现阶段农村牧区生态建设的必要。三是毛盖图苏木是个纯牧业苏木,而且以土种山羊和绵羊为主体经济,经济结构单调,单位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优,效益低。因此,以养殖肉羊调整优化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全面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结构优势。现阶段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项目的提出正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从各个方面考虑,多方面考查,建设肉羊养殖工程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也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条件 第一节 项目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毛盖图苏木位于鄂托克前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处,东邻昂素镇,南与敖勒召其镇相连,西毗布拉格苏木,北依鄂托克旗。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90万亩,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地形为起伏梁地和沙丘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1′—107°53′,北纬38°14′—38°47′之间。
(二)自然资源 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照时间长,年均7.1℃,最高36℃,年均日照2800小时,年均降雨340mm,蒸发量2505mm。属鄂尔多斯闭流区,静水位5—10m,成井深40—200米,单井日涌水量40—60吨,土壤类型为棕钙土、草甸土和固定风沙土,土质肥沃,养份含量高。
(三)社会经济状况 毛盖图苏木下辖8个行政嘎查,34个牧业社,现有人口3399人,XX年地方财政收入6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完善,各项服务体系健全。
(四)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毛盖图苏木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区,XX年度水浇地面积达1.4万亩,各类灌溉井达600多眼,牲畜饲养量达到19万头(只),建立模式化养殖大户486户,年出栏牲畜5.5万头(只)。项目区各农牧户饲草料基地都很好,最少有20亩水地,最多有100亩水地,养殖业基础良好,饲草料充足,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已具备,饲养潜力很大。项目广大农牧民已把草场围封,建立了“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家庭牧场”,户均种植饲草料50亩,家家户户都已建立起了棚圈和青贮窖,饲草料自给有余,已创造了舍饲圈养养殖的各项条件。敖达黑色公路贯穿于项目区,邮电通讯普及全苏木,程控电话遍布项目区。文化娱乐、农贸集市也很发达,南邻敖勒召其镇,北依鄂托克旗,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项目具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条件,对毛盖图苏木乃至鄂前旗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可行性 近几年来,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比重增大,发展快,效益高。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及地方“十五”规划中草场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草为主、生态环境建设、休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方针都为本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所未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给毛盖图苏木难得的机遇,苏木党委政府已下定决定,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扎扎实实的把以优化畜群畜种结构作为畜牧业的重点工程来实施好,把该地区建设成为鄂前旗良种肉羊繁育基地。从拟定项目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及农牧林水等基础建设来看,项目具有可行性,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一是牲畜改良舍饲圈养,有利于减轻严重恶化的草场的负担,恢复植被;二是该地有足够的饲草料和人工草地,尤其适合于进行青贮,养殖有了最基本的保证,项目实施有现实的可行性。从国家牧区经济建设角度来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利有利于牧区经济建设的政策,该地区基础建设大大增强,尤其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工程以来,基础建设发展更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发展优质、高效益养殖业创造了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雄厚基础。二是毛盖图苏木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有关农村牧区各项经济工作政策,农牧林水电机全面发展,交通、通讯、邮电、文化等方面长足发展,基础建设牢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适应于入世后的新形势,优质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强,肉羊养殖体系建设十分可行,只要认真实施项目,采取妥当科学措施,该项目一定会很好的实现。 第三节 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项目实施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因此,项目将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各界的积极性,通过群众自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快立项,扶持项目顺利实施,把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推广到千家万户,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牧民收入,脱贫致富。 第四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鄂托克前旗东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南与敖勒召其镇毗邻,东与昂素镇相接,北靠鄂托克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牧区苏木。全苏木共辖8个嘎查,34个牧业社,有农牧户906户、3399人,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0万亩,沙化、盐碱化面积40万亩,占总土地的15%。全苏木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土质肥沃,为发展粮料经济作物、牧草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该苏木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敖达柏油路从其境内穿过,实现村村通路,开通无线寻呼台、无线接入网,实现村村通电话、公路、农电。XX年粮料总产量突破360万公斤,牲畜存栏数达16.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发展肉羊养殖基地项目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协会于XX年组建,该协会遍布全苏木8个嘎查,从业人员20余人,其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都是该地区的致富能手,在当地农牧民中威望特别高,协会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技术指导,提供农牧业市场信息,组织外来商进行农牧业产品交易及输出本地农畜产品等。该协会通过几年的发展培育,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已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该地区农牧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市场分析及销售方案
一、市场分析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以建设绿色大旗、现代畜牧业强旗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狠抓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和乳产品加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全旗经济的发展。 鄂托克前旗是一个畜牧业大旗,XX年度全旗牲畜饲养量达124万头(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生产中比重日渐增大,实施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四个千户富民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优良种畜的占有比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优质的畜种进入广大农牧户中是当前迫在眉捷的大事。毗邻鄂托克前旗的地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把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当前畜牧业经济仍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畜群结构比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大力调整阶段,优质畜产品的市场需求仍很大。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牧区苏木,畜群结构单调,比例失调,是制约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XX年,毛盖图苏木党委政府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XX至XX年远景奋斗目标,并对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长远规划,拟从XX年至XX年平均以10万头(只)牲畜递增的速度,到XX年达到70万头(只),并要进一步转变饲养管理方法,优化畜群结构,提出压缩山羊,稳增优质绵羊和肉牛的发展思路。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该项目区的肉羊养殖工作任务就十分艰巨,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得以大力发展。 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发展集约型养殖业介导的产业政策,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转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趋向,发展优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畜牧业是集约畜牧业,这对于拥有丰富草牧场和大面积饲草料种植基地的毛盖图苏木来说,建设肉羊养殖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及鄂前旗畜产品清真市场的销售渠道。项目产品的销售方案如下: 育肥出栏肉羊:6000只,当地及周边地区。 项目产品将突出科技和优质,高效益、高质量的特点,逐步打开并占领市场。 鄂前旗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将是本项目产品销售的主要优势。
三、销售策略和经营模式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区位优势优越,距西北地区最大的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8公里,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00公里,该项目产品将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协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销售,分为客商到项目区和商品外运销售两种类型,并将项目交易以清真畜产品的品牌进入宁夏市场,以品牌和优质产品占领市场。
四、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现有的农牧业协会担负着全苏木大多数农畜产品生产和销售指路的重任,在该项目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增强职能作用的带动力,加强对现有协会工作人员的指导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市场行情,在项目销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从项目生产宏观上的指导变微观服务,深入到项目户进行生产指导和销售服务,进一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形成协会组织遍布整个项目区的销售经营服务模式。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规划及内容 肉羊养殖基地拟建在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伊克乌素、明盖和库伦3个嘎查30户农牧民中实施。
1、购买种羊1500只;
2、建育肥棚圈30处;
3、建青贮窖1800平方米;
4、建饲草料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
5、建贮草棚1500立方米;
6、开发饲草料基地XX亩;
7、打配机电井10眼,铺设输水管道1.5万米;
8、购买青贮机具4台;
9、购买饲草料加工相具1套。(详见表一)
二、产品方案
1、养殖区:第一年出售育肥羊4500只,第二年出售育肥羊5000只,从第三年及以后每年出售育肥羊6000只。
2、饲草料基地:建设饲草料基地XX亩,加之项目区一家一户小面积饲草基地,盈余饲草料适当向外销售。
三、技术方案
1、肉羊养殖:采用的品种为优质肉羊,采取杂种、引种相配等方式,进行肉羊养殖和良种扩繁。 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服务体系,为肉羊养殖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肉羊的科技含量。 由山东梁山、陕西等地区引入优良种畜。
2、饲草料基地
(1)项目区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就近的农田草牧场为基地,通过采用整地、施肥、播种、中耕清除田间杂草、灌溉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使饲草饲产保苗率达95%以上。
(2)项目区优质人工草地亩产干草达500公斤,饲料专用玉米亩产鲜秸秆3000公斤,亩产籽实400公斤。
(3)牧草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要品种,玉米以饲用青贮为主要品种。
四、建设期及实施进度 本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好,根据项目规划的建设内容,遵循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参与国内其它地区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确定项目从XX年开始建设,建设第二年受益。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采取概算指标法进行。引种价格按当地以及产地现行价格估算;投资贷款部门的利息按年息的6.21%进行估算;利用国家和地方开发经营的资金按2.4%的点用费计算。其它投资按照相关行业的有关定额标准进行估算。 按基本费用计,各分项目投资额如下: 肉羊养殖工程总投资为36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设备购置36万元,购买种羊140万元,其它费用1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所需投入资金由申请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在项目总投资中,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占总投资的41.7%,地方配套60万元,占总投资的 16.6%,群众自筹150万元,占总投资的41.7%。 第八章 财务评价 依据颁布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财政部农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以国家现行的财税和价格体系下,分析和计算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及现金流量,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各种评价指标,以分析本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以判项目的可行性。
一、产品成本估算 根据项目所用原辅材料在当地的价格,以及同行业的有关调查数据和本项目的实际,对单项成本和费用进行了估算,以此基础上估算总成本费用。其基础数据如下:
1、主要直接原料土建工程按174万元计算,引进畜种按140万元计算,设备购置按36万元计算。
2、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的8%计算。
3、管理费用按直接费用的3%计算。
4、建设期内的利息计入项目总投资,其后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5、正常年修理费按折旧的1/3计算。
二、产品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
1、销售收入 肉羊养殖年出栏6000只,盈余饲草料销售收入15万元,项目达产后年总销售收入为390万元。
2、利润及分配 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算,正常年税后利润为23.1万元,提取10%的盈余公积后为本项目的可分配利润。
3、盈利能力分析 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如下: 投资利润率:42.15% 投资利税率:47.23%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6.62%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49.42% 税后财务净现值(ic=10%):130万元 税前财务净现值(ic=10%):212万元 税后投资回收期:4.8年(包括建设期) 税前投资回收期:4年(包括建设期)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财力内部收益率远大于12.8%的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肉羊养殖是属生态保护性舍饲圈养项目,对环境不但没有任何污染和破坏,而且对牲畜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畜肥改良土壤、农田加肥等都有很大好处。 第十章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牧民增收
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建设将使毛盖图苏木养殖从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直接带动当地30户农牧民的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辐射带动450户农牧民进行舍饲圈养肉羊可使当地的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序大大提高。
二、农牧民增收 根据我们的调研,每只育肥羊的生产成本约150元左右,出售每只育肥羊农牧民可获纯收入400—500元。
三、其它影响 项目的实施还将对农牧民进行短期培训,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在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将以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营销网络,确保该项目工程的顺利建设和项目建成后的高效运作,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
一、组织机构 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化协会对该项目建设十分重视,拟成立协会会长任组长,苏木人民政府、农牧业综合服务站等单位参加的良繁基地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以及处理和解决涉及与地方有关的疑难问题。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机构,对项目建设实行全面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口负责各自的工作。具体组织管理体系见图。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秸秆转化利用能力为重点,坚持“稳定储备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科学利用、促进发展、保障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巩固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牧民和种草大户储备饲草料,实现草畜平衡,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任务
1、储备饲草料
今年秋季全旗要完成制作青贮2.9亿公斤(折干草),打贮青干草0.5亿公斤,“三化饲料”5.5亿公斤,秸秆转化利用2.7亿公斤。
2、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进行禁牧舍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标准化棚舍1万间、20万平方米,新建永久性窖池1000处、2.4万立方米。
三、实施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定发展的原则。要因地制宜、科学计划。北部要突出以青贮饲料储备为重点,加大储备力度,稳定储备产量;南部要以青贮饲料与秸秆转化利用相结合储备饲草料。要计算好牲畜需草量,棚舍、窖池设施需求量,确保饲草储备充分满足舍饲养殖需求。
二是坚持科学利用,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的原则。紧紧围绕全旗畜牧业发展目标,结合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为养而储。要注重推广牧草适时收获和加工利用技术,提高饲草品质和利用率,增草增畜。
三是坚持促进发展,保障安全的原则。通过实施牧草良种补贴政策,大力发展“三化两贮”工作,做大做强草产业,有效解决草畜矛盾,达到草畜平衡,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四、时间安排
今年秋季的“三化两贮”工作从8月5日开始至11月15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政策,安排任务(8月5日-8月10日):大力宣传全旗全年禁牧舍饲政策,调动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并安排资金,准备机械、青贮窖池,落实任务。
(二)青贮制作阶段(8月11日-9月10日):根据我旗气象特点,8、9月份主要是搞青贮阶段,期间各地要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在旗农牧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掌握好青贮饲料制作技术,召开青贮现场会,掀起大搞青贮饲料。
(三)黄贮制作阶段(9月10日-11月15日):利用玉米秸秆大量搞黄贮饲料,并组织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对青黄贮饲料制作和储备饲草料工作进行全面验收。
五、具体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政府要把“三化两贮”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三化两贮”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今年的饲草料储备工作任务。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4
赤峰市是北方农牧交错带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区,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等方面卓有成效[2]。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是带动农产品提质增效的“引擎”。
1 赤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牢固树立“为工而种”“为养而种”的思想,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争取国家财政更多地向农业倾斜,增加投资,加快农田基础改造和设施配套,以机械替代人力,以设施武装农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3)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针对农牧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及率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牧民素质提高为基础,加强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不断推进科技进步、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继续抓好“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及农技改革示范县等重点项目,继续实施“农信通”工程,加强农牧民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农户和各类专业大户及农民合作组织。(4)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着力增强农业主体的创造力,围绕农业创办工业,引进工业改造农业,在主体的企业化、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品牌化上狠下功夫全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大户,全面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面调节生产与市场、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构筑各环节相互连接、利益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先进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发展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用坚强的执法手段保障农业[3]。稳定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仲裁,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权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继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财务公开,村帐乡审,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体系,编制农业灾害和生产事故应急预案。(6)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2 赤峰市现代农业建设模式
2.1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赤峰市利用距离沿海地区较近、交通便利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2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该模式是指由本地发展壮大起来的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经营开发活动中。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4]。
2.3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该模式是指由赤峰市各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2.4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山地园艺型农业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的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这是我国的一些山区在发展林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3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发展规模和势头良好。(1)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经营型转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由追求数量到数质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的根本性转变,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从强化组织保障、加强资金投入、提高信贷水平、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建立保险机制、实施激励机制等方面都作出了政策性指导。(3)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彻底打破了过去以传统单一种植为主的增收局面,通过“百万亩玉米膜下滴灌工程”“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百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工程”“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百万亩谷子滴灌工程”“百万亩节水马铃薯工程”和“百万亩大地节水蔬菜工程”初步形成了农、牧、多、特、劳等多渠道农民增收的新格局,有利于农业的多元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农牧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农牧业科技推广人员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百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356人;现有市级农业、畜牧业、农机服务站(中心)18个,旗、县、区级农牧业科技服务机构195个,乡镇级农牧业服务站237个,形成了以市级农牧业技术服务组织为龙头,旗、县、区农牧业技术服务站为中心,乡镇级推广服务中心(站)为骨干,科技户和农牧民技术员为纽带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5)农业科技创新效果非常显著,在农业研究领域先后培育出了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高梁、谷子、辣椒等农作物新品种,特别是“谷子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该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并居世界领先水平。运用地理优势,将花卉、食用菌、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种植服务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桔梗、黄芩、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在全国也是非常知名的。(6)在畜牧业研究领域,先后成功培育了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草原红牛、乌兰哈达猪、罕山白绒山羊等4个家畜新品种,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自治区率先研制成功牛冷冻颗粒制作技术,并开始了冷配技术试验和推广。近几年来,通过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农牧业新技术推广、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组装、配套、示范和应用开发等措施,不断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积极推广胚胎移植技术、牛羊人工授精技术、模式化饲养技术、青贮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优质专用农作物良种及种植技术、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农牧业生产技术、农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保护性耕作等农牧业适用新技术,农牧业科技在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7%。
4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4.1 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贮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3个领域,是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口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这批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赤峰市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4.2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虽然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知,并自觉运用到生产中,例如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利用新产品方面的知识还很匮乏,农民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赤峰市具体服务农业生产的创新技术和人才是很缺乏的,因此总体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4.3 政府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5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子、少取、放活”的方针。但赤峰市普遍存在的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但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所发补助金额数量较少,田地较多的地方,农民获取补助稍多一些,最多也不到300元,田地少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同时,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口就有补贴,实际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这样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此外,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基础设施改善乏力。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而农民应对市场的被动性也是赤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突出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当前的农村体制,是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显然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4.4 环境污染严重
首先,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生产农药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t,居世界第二。大量使用农药不仅使得蔬菜、茶叶等食品安全质量下降,还会使得病虫草害物种的抗药性增强,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困难,且增加了农药使用量。其次,畜禽粪便污染严重,近年来赤峰市大力发展养殖业,但各类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现象越来越普遍,环境污染逐年加重。具体表现在: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畜禽养殖中还会产生大量污染大气的含氨、硫化物等有毒气体;畜禽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引起人畜传染病,危害人畜健康。
4.5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赤峰市属于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大多农田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水利设施也比较落后,同时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江河断流、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自然降水利用率也仅达到56%。
4.6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赤峰市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高消耗、高排放、资源利用率低的经营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问题。例如秸秆、米糠、玉米芯等农业副产品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被视作农业废弃物堆积在田头、路边或者进行焚烧,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妨碍交通,污染环境。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5
关键词:特色畜牧业;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方式渐成主流,人们对具有绿色品质的特色畜禽产品的需求种类和数量也逐年增长,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优势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特色畜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畜种资源条件,鲜明的区域性特点,特殊的产品品质的特色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天祝县特色畜牧业发展基本情况
1.天祝县的生态及自然地理状况。天祝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祁连山东部南北麓,是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地之一,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土地面积71.5万平方千米,境内海拔2040米-4874米,境内森林覆盖率33.59%。目前全县居住着藏、土、汉等16个民族,以代乾山及乌鞘岭为界,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气候带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属大陆性高原气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称。
2.天祝县特色畜牧业发展现状。天祝县是甘肃省九大重点牧区之一,历来以畜牧业发展为主。1950年起制定了“畜牧为首,农业次之,副业第三”的经营方针,将畜牧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的支撑型产业。近些年,天祝县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深对畜牧业生产的帮扶力度,加之农畜产品市场行情较为乐观,价格合理回升,生产效益较好,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生产的热情,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同时,天祝县注重突出产业优势,努力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思路雪域高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四大品牌,集中精力发展白牦牛、特种养殖、特色种植、旅游业、藏药藏酒五大特色品牌产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生产模式,培育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617家,形成县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2014年全县第一产业产值增长4.81亿,与去年相比上涨了4.12个百分点。
二、天祝县地方特色禽畜品种资源
1.白牦牛。白牦牛原产于天祝县,是一种稀贵的半野生地方类特有种群。适合生存于高寒缺氧、气压低环境中,较其他家畜而言,能更好的利用的环境恶劣的高山草甸。其肉质蛋白量高、脂肪低,细嫩味美,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2.高山细毛羊。高山细毛是一种毛肉兼用细毛羊,原产于肃南、天祝两县。此畜种合群性较好、适应性强、生产性能较高。
3.獭兔养殖业。獭兔原产于法国。因其毛皮酷似珍贵毛皮兽水獭而得名,是一种典型的皮用型兔。2014年初,天祝县将獭兔养殖划定为重点发展的农畜产业之一。
三、天祝藏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够重视畜牧业发展的地位,未形成长远的经营战略规划。由于县财政经费的短缺,历史欠账多,没有对畜牧业发展地位引起足够重视,因而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特色草畜业受气候因素的的影响较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不能从根本上保障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安全。还远未形成产业化经营规划体系,对畜牧业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甚微,畜牧业发展和生产仍然带有很大的脆弱性。
2.生产水平低,技术管理滞后。该县大批群众畜养仍沿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饲养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科技含量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特养效益不高。同时,现在的许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并没有专门从事该科研的专业人员,在养殖过程中遇到难题只能自己摸索,生产的过程中必将造成一定的损失。
3.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健全。天祝县的特色畜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缺乏深加工企业,产业链条无法延伸。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专业化的畜产品交易市场,专业化生产水平低,尽管该县特色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但经营效益不够明显。从全县畜牧产销形式而言,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组织很少,缺乏营销组织机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4.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全县仅有10家初具规模的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且资金、技术,精深加工能力弱,且自身发育水平低,不能有力的带动特色畜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尚未突显出特色畜产品的品牌效应。全县饲料加工水平不高,加工草饲产品的相关企业尚未形成。天祝白牦牛的品牌效应作用发挥不明显,高山肉羊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致使当地特养户获取收益的渠道狭小,仅限于周边区县,与真正意义上现代化的产业差距仍较悬殊。
四、加快天祝县特色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转变生产方式,要因地制宜的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进行规模养放牧,建设养殖小区,倡导和推广健康养殖以增加农牧民收人。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提质增量、绿色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同时要推广优质畜产品的肉毛配套生产技术,推广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转变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提高畜养经济效益。
2.正确引导,广泛宣传。特色畜牧养殖业起初投入大,后期回报也较为可观,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发展特色畜牧业一定要增强宣传力度,引导农牧民具备相关的风险意识,并根据本地的地理、人文、气候条件和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等,在蓄养规模上,要量力而行。同时,政府可加大对特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用于对当地农牧民养殖户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推广,为农牧民答疑解惑,以有效促进畜牧业生产效益,减少不必要的畜养风险,增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着力培育畜牧业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实现畜禽产品的一体化经营。可科学的利用当地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等优势条件进行规划,同毗邻的县、区、市开展产业合作,积极培育特色畜产品龙头企业,并与当地养殖户通过立定契约等相关方式结成畜养---加工---运销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形成初具规模的一体化生产体系。以此为依托,农牧民可专心致力于特种畜禽产品的养殖,以向企业提供更多绿色、安全、高质量的畜禽产源。
4.要提高生态畜牧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畜种上继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引进新技术,培育新良种,加强专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产业化生产技能,为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增加对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经费与技术投入,从根本上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斌、冯兆林天祝县养殖业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102年82卷第11期.
[2]孙勇、周炜.中国农牧业特色产业报告[R].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6
(二)公共服务设施。教育,以义务教育为重点,高质量地恢复重建中小学校,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建设。提高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能力。加快发展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根据国家教师编制规定,配置合格教师和职工,建设教师周转住房。卫生,全面恢复州、县、乡、村四级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州县两级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加强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统筹民营医疗机构恢复重建。加强中医和藏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藏医药发展。同时,加强重建期临时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恢复重建州、县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恢复重建灾区广播电视功能及新华书店、藏文图书出版印刷等广电文化工程。同时,恢复重建民族传统体育场、高原训练和群众健身设施等体育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恢复重建州、县、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及信息系统,提供涵盖就业、技能培训、人才、社会保障、争议调解仲裁服务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实施就业援助工程,解决灾区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社会管理,在做好民生工程恢复重建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和人员编制实施,整合资源,集中建设,共建共享,厉行节约,恢复重建各级党政机关、政法机构、监督监管机构的办公业务用房,以及党校教学、干部周转用房。恢复重建公检法司、消防、人防设施。同时,统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为村级组织办公、党员教育、社会事业、警务等提供统一共用场所。
(三)基础设施。交通,加快干线公路恢复重建,构建“一纵一横两联”生命线公路通道,建设通县二级公路,提高至公路建设等级和保通能力。全面修复农村公路灾损路段,恢复建设便民桥梁,并修复重建客货运站场等设施。尽快修复巴塘机场受损设施设备,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和航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实施青藏铁路相关站场货运设施配套完善工程,加强恢复重建物资运输保障。恢复重建邮政业务用房及相关设施,保障和提高邮政服务能力。水利,恢复重建、称多、囊谦三县农牧区水利灌溉设施及配套设施,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结古镇及加强其他县镇防洪工程和重点河流河道整治。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恢复重建水文、水保设施,提高水文、水保监测能力。能源,恢复完善灾区供电网络,建设地区六县电网互联工程,并尽快开展与电网主网互联工程的前期工作。修复重建受损小水电站及农牧区小水电设施,新建查隆通、查日扣等水电站,增加有效电力供给。推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修复受损光伏电站设施设备,新建并网光伏电站,提高新能源供应水平。抓紧建设过渡期应急燃油机组。组织做好灾区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调配及相关设施配套工作,及时保障灾区恢复重建阶段生产生活用能需求。通信,按照资源共享、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快公众通信网的恢复重建,加快交通运输线路214国道、308省道沿线通信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市政设施,建设结古镇道路及公共交通系统,加强供水、排水、通信管网、通信基站等设施建设,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供热。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必要的民用液化石油气储配设施,实现市政公用设施全面覆盖。按照标准设置紧急避灾场所和避灾通道。加强其他城镇道路改造,加大水源设施及供排水系统建设力度,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及储配气站等设施。支持村镇垃圾处理和环卫设施建设。农牧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同时,恢复重建村庄和定居点通水、通电、通路、通信及必要的防护等配套设施,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四)生态环境。生态修复,进一步加强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建设力度,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逐步恢复林草植被,修复生态系统功能。环境整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力度,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加快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建设,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恢复重建环境监测设施,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土地整治,加强对因灾受损土地和重建过程中的临时用地的整治,恢复畜牧业和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地质灾害调查,及时开展城镇及重要公路沿线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治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恢复建设测绘基准基础设施,开展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测绘应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