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

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1

考点 1 电流、电压和电阻

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串联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滑动变阻器是利用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的,使用时,采取“一上一下”的接线方法,通常串联在电路中.

例1(2006年太原市考题)图1是大型电子地磅的电路图。当称重物时,在压力作用下滑片P向B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________,电流表的示数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样把电流对应的重量刻在电流表的刻度盘上,就可以读出被称物体的重量.

解析:当称重物时,在压力作用下滑片P向B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考点预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以及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命题常围绕有关电表的知识和使用规律,以填空、选择、作图等题型出现,重点考查关于电表的读数和正确连接.另外,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也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2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用公式I=U/R 表示.使用欧姆定律时,要注意是指同一导体在同一时刻的I、U、R三者的关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即R总 =R1+R2;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并联导体电阻倒数之和,即1/R总=1/R1+1/R2 .

例2(2006年黄冈市考题)图2甲是周小平同学为学校办公楼空调设计的自动控制装置,R是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已知继电器的线圈电阻R0为10Ω,左边电源电压为6V恒定不变.电流表0~30mA量程接入电路,图2乙是电流表表盘。当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15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空调电路正常工作.

(1)该同学将电流表改成了温度表,通过计算标出表盘上25℃的位置.

(2)为了节省电能,使温度达到30℃时空调才能启动制冷,电路中要串联多大的电阻?

(3)为了给空调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调节方便的措施.(改变电阻除外)

解析:(1)查表可知,25℃时R为390Ω,则

I =1/R总=6V/(390Ω+10Ω)=0.015A.

即25℃时指针位置在表盘15mA处.

(2)查表可知,30℃时R为360Ω,则

R总=U/1=6V/0.015A= 400Ω,

故串联电阻R=R总-R-R0=30Ω.

(3)为了给空调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可以改变电压,使用调压器;改变继电器线圈匝数;使用抽头旋转式线圈等。

考点预测: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它贯穿整个电学的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在命题形式上多种多样,如探究欧姆定律,或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考点3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其原理是欧姆定律.在实验过程中,先画出电路图,再对照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断开,变阻器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的一端.

例3(2006年贵阳市考题)物理课上,老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测量未知电阻Rx的实验,各组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下列是两组同学的设计情况.

(1)甲组同学决定采用伏安法,请你帮他画出实验电路图,并说明所需测量的物理量:①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乙组同学设计了不同的方案,经讨论后同学们达成共识,设计的电路如图3,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操作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好实物电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所测物理量分别写出两种方案未知电阻Rx的数学表达式:

甲组:Rx=_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Rx=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组同学的实验电路图如图4所示.需测量的物理量:①电阻Rx两端的电压;②通过电阻Rx的电流.

(2)乙组同学的实验操作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好实物电路;

②将开关S断开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I1;

③将开关S闭合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I2.

(3)甲组:Rx= U/I ;乙组:Rx=I1R0/(I2-I1).

考点预测: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或只用电流表、或只用电压表再辅助其他元件测量,是电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在考试中常常出现.其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都是考查的重点,出题形式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点4 电功和电功率的有关计算

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W=UIT和P=W/t.在生活中我们常应用电功率变形公式W=Pt来计算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例4(2006年菏泽市考题)收音机的基本结构可以简化成如图5所示的电路,其中R1代表机体电阻,R2为音量控制电阻,R3为扬声器的等效电阻,电源电压为3V。当滑片P滑到a端时,扬声器无声,此时流过电源的电流为15mA.当滑片P滑到b端时,扬声器音量最大,此时流过电源的电流为55mA.求:

(1)R3的阻值;

(2)扬声器音量最大时,R3消耗的电功率.

解析:(1)当滑片P滑到a端时,R1、R2并联;当滑片P滑到b端时,R1、R2、R3并联,则通过R3的电流:I3=I总- I12=55mA-15mA=40mA=0.04A.

R3的阻值:R3=U3/I3=U/I3=3V/0.04A=75Ω .

(2)扬声器音量最大时,R3消耗的电功率:

P3=U3I3=3V× 0.04A=0.12W.

考点预测:电功和电功率综合计算是中考电学计算的热点.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认清电路的连接方式,分清电路的结构是如何变化的,再考虑电表所测量的物理量,最后利用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知识求解.复习时,要多做一些相关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考点5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用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与小灯泡串联测量灯泡的电流,再根据电功率的公式P=UI,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了解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跟小灯泡的实际电压和额定电压的关系.

例5(2006年大连市考题)小红同学要测量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的功率.

(1)连接的不完整的实物电路如图6甲所示.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

(2)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为4V,电流表的示数为0.35A,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____W.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6乙所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

(3)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不是最大.你除了从实物电路中直观地看到了滑片所在的位置以外,还能用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哪个实验现象来证实这一点?(只陈述实验现象即可,不用分析或解释)

解析:(1)连接的实物电路如图7所示.

(2)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1.4W;电流表的示数为0.34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292W.

(3)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从4V降到3.8V,或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从0.35A降到0.34A,或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考点预测: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是电学实验探究题的重点,也是中考实验命题的主要素材之一,它涉及到电表的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串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知识.所以在复习时,要重温实验,以便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考点6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的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其表达式是:Q=I2Rt,变形式为Q=UIt或Q=U2/Rt.但要注意的是,Q=UIt和Q=U2/Rt只适用于像电炉、电烙灯等可以看做纯电阻性用电器的电路.

例6(2006年泰州市考题)小华准备参加玩具赛车比赛,他运用图8所示的电路来挑选一只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的电动机.设电池的电压恒定不变,他先用手捏住电动机的转轴,使其不转动,闭合开关后读出电流表的读数为2A;然后放手,当电动机正常转动时,又读出电流表的读数为0.6A.则该玩具电动机正常转动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

A.91% B.70% C.30% D.9%

解析:用手捏住电动机的转轴,使其不转动,电动机在时间t内消耗的电能是W=UIt= 2Ut(J);当电动机正常转动时,电动机在时间t内产生的热量是Q=I2Rt= UIt= 0.6Ut(J).该玩具电动机正常转动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η=W-Q/W×100%,代入数据得:η =70%.

考点预测:关于多档位电热器的耗电问题一直是中考的热点,既可以考查同学们对电路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同学们对电能的计算能力,同时也为同学们今后设计新颖的电路打下基础,所以,这类考题在2007年中考中仍将是重点.

考点7电磁现象

磁体具有吸铁性,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用安培定则判定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原理制成的,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制成的.

例7(2006年贵阳市考题)一同学设计了一种判断电源 “+”、“-”极的方法: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枚小磁针,在小磁针的西面放一个螺线管,如图9所示,接通开关后,小磁铁的N极向东偏转,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电源a端是正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由b流向a

B.电源a端是正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由a流向b

C.电源b 端是正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由a流向b

D.电源b 端是正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由b流向a

解析:利用安培定则来判定,即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C选项正确.

考点预测:考查实验中和生活中的电磁现象是该考点的主要内容,应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利用相关规律进行解题。另外,关于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和能量的转化也是该考点的主要考查内容.

考点8电磁波及其传播

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在空中传播被称为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也是能量传播的过程,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v,它等于波长λ 和频率f的乘积,即v=λ f,其中真空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v=3×108m/s.

例8(2006年南昌市考题)下雨天在家收听广播节目时,我们发现在打雷时,从收音机里会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才听到雷声.

(1)打雷时收音机为什么会发出“咔嚓”的声音?

(2)为什么我们会先听到收音机里的“咔嚓”声,然后才听到雷声?

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2

1.引导学生从物理事实出发,进行抽象概括。

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例如,力的概念就是大量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事实的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马拉车,车由静止开始运动;磁铁吸引铁钉,铁钉由静止开始运动;手压弹簧,弹簧被压缩;大球碰小球,小球开始运动……其中所谓“拉”、“吸”、“压”、“碰”都是物体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被作用的物体包括车、铁钉、弹簧和小球,或者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发生形变。可见,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作用的结果使被作用的物体发生运动状态改变(即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力的概念就是这样从大量物理事实基础上,抽象概括而建立的。

物理模型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建立的。例如,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由于很多力学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影响可以不计,为了突出物体的质量这个主要因素,经过物理抽象而建立了质点模型。质点模型对力学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在质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牛顿学的体系。建立物理模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需要和可能,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将研究对象理想化,这是建立模型的原则之一。其次,在模型的基础上,能够建立该领域中的知识体系,如果一个模型不能提供一个知识体系,这个模型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是建立模型号的原则之二。

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是一种物理的思维,或者说是一种物理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物理学的各部分知识体系几乎都是建立在一些模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模型的意义及其建立的过程,这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从己知推导出未知,获取新知。

由已知推导出未知,由实验事实经过推理总结出规律,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推导或总结过程中,要注意物理依据的可靠性,推更换严密性,才能使推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这种由已知推导未知,由实验事实总结规律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材料。第一步就是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即:向心力公式F=mω2r和开普勒定律r3=kT2,以及牛顿第三定律F=F, 推导出太阳与行之间的引力规律为F=Gm1m2/r2。第二步可以假设地球与月球之间引力和地球与地面上物体之间引力本上是一样的力,且符合平方反比规律。利用这个假设可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2/r2)g=0.27厘米/秒2,同时从运动学角度也能直接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ω2=0.27厘米/秒,这就证明了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物理学体之间的引力是遵从同一个规律的,最后将平方反比定律推论到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引力。

总之,处理好知识之间的新与旧的关系,从“旧”引出“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因此,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而获得新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教给学生从规律中总结和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常听学生反映,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题就错。其实,出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对知识本身的理解问题,二是思维方法问题,学生常常不是瞎碰,就是乱套公式。因此,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解物理题一般来说总是运用某个规律或某几个规律,从已知条件中去求得需求量的答案。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应该从这些规律中去寻找,从定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是形成解题思路的基本方法。从定律中找方法,就要求我们对定律本身作深入分析,分析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总之,从规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4.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并形成体系。

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3

本套试题兼有毕业和升学两大功能,且课改、非课改区共用一套试卷,同时物理、化学同堂考试,因此命题原则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注重双基,强化能力,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注重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两考合一”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所以在难度上考虑:毕业部分易题与中档题的比例为8∶2;去掉了去年用“*”区分毕业与升学试题的形式;升学部分中档题与难题的比例为2∶1;整卷试题难度较去年课改区的中考题有所增加。整套试卷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同时也照顾到了非课改区的考生。另外,由于今年理、化同堂考试,考试时间两科共150分钟,因此对物理试卷长度控制为24题,使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卷。课改、非课改区区分试题共3道,两个选择题和一个填空题,都是在同一个能力要求下设置的考点,两者的难度一样,均为容易题,共8分。

试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考生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尤其是强调了最基础的物理知识,使能够正常进行学习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题目易、中、难比例为8∶1∶1,有效地控制了试卷难度,并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全面重视。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突出“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特点,如试题3、4、5、7、8、12、13、15、18、22等。

(3)突出了对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如试题18题、22题属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物理语言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反映考生科学素质的高低;又如试题10通过对物理量测量方法的考查,可以反映考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情况。

(4)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色,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试题20题。

全卷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试题设计科学、贴近教材、贴近生活,并关注社会热点。整套试卷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了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其中各部分占分比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相协调,并体现了初中物理以力学、电学为主的知识结构。

2部分试题分析

试题4.在图1所示的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

此题用图片直观描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光学现象,让考生从中判断哪一个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评卷结果得分率相当低,错选B的特别多。从中反映出考生没有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物理基本概念。命题者设置的一道容易题,结果成了中档题,值得我们深思。

试题8.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A.大于10cmB.小于10cm

C.大于20cmD.在10cm和20cm之间

此题在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错选C、D的较多。学生对本题中的太阳光应视为“平行光”不清楚,找不到焦距;另外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熟悉也是错选的重要原因。从中可反映出光学的教学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想应通过多建立物理情景,演示和学生实验来解决。

试题16.如图2所示,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乙物体的物重G,则所用的拉力F甲F乙,其机械效率η甲η乙(两空均选填“>”、“

本题考查定、动滑轮的特点及机械效率,第二空是一道中档题,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计算机械效率导致填错。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要多举实例,从本质上加深理解,并特别注意和功率的区别。

试题17.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后,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的a、c两个端点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分别为0和4V;则当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的一半位置b时,电压表示数2V(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本题第二空得分率很低,是一道难题。主要问题出在看不懂电路图,电压表究竟测的是谁的电压不清楚;另外对这种半定量或只定性的判断方法,学生不太熟悉;初中生习惯于定量的数值运算。本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试题20.在一次物理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张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图4所示器材:

图4

利用这些器材同学们可探究很多物理规律,请从其中选择你所需要的两组器材(每组都可包括1~8个器材,只填所选器材的编号),并针对你所选择的器材提出相对应的两个探究课题。

(1)选择器材,探究。

(2)选择器材,探究。

本题为一开放性试题,综合考查力学的有关部分知识,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得分情况不理想。典型错误是只选器材,不写所探究的问题;写出探究的问题,但器材多选、少选、错选;对所探究的问题叙述不清楚;不少同学审题不仔细,将“两个探究课题”答成测量两个物理量等。这说明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试题23.如图5所示,“6V3W”的小灯泡L与额定功率为10W的电阻器R串联,电源电压大小为10V,且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分别为0.20A和2.4V,不考虑电阻器和小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求:

(1)电阻器R的阻值。

(2)整个电路消耗的实际功率。

王刚同学的求解如下:

(1)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器的电阻R=UI=2.4V0.20A=12Ω

(2)因为整个电路只有小灯泡L和电阻器R两个用电器,所以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P=3W+10W=13W。

请你指出王刚同学求解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指出正确的解答。

这是一道基础的电学计算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考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仔细,很多同学没有指出王刚同学求解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对欧姆定律公式中的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理解不到位,乱套公式;分不清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及如何计算等。可见,在物理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公式都一定要弄清楚其中每个物理量准确的物理意义,打好基础,才能灵活运用。

试题24.从高空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大,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运动,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求:

(1)一质量m=0.3kg的小球在加速下落20m高度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g取10N/kg)。

(2)研究发现,相同环境条件下,空气对不同材质的球形物体的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都有关系。下表为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编号为2、3的小球在达到收尾速度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

(3)由(2)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球形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f与球的收尾速度v的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由(2)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球形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f与球的半径r的关系。

此题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物理情景,综合考查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力做功的计算等基础知识,设由浅入深,通过表格,蕴涵丰富的信息,立意新颖,综合性强,试题灵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精神。(2)(3)(4)问难度大,区分度好。考生出现的主要错误在于基础不扎实,如(1)问混淆重力、重力做的功两个概念,功、功率的单位分不清;对所研究的物理过程分析不清,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不能将物体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受力情况联系,因此(3)(4)问大部分同学无从着手。暴露出考生思维能力较差,缺乏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关键和本质的东西,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当然,也有极少数优秀的学生,(3)(4)问找出了二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求出了比例系数。

3学生答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3.1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不到位,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的核心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从试卷分析情况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许多基础题丢分严重,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有不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把精力用在解题上,特别是解难题上,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学习,认为概念和规律只要背熟就行,这是学习物理的大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在新课教学时要重视创设物理情境,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概念加以辨析,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深刻理解;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重视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形成物理的知识框架体系。只有基础知识牢固,才能谈得上提高分析问题、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待提高

今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如试题1-7题、11-13题、15、16、18、19题、22题等,其中第1、3、4、5、6、7、11、12、13、15、22题等都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属于容易题,但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可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意识地创设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让物理走向社会”。逐渐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的习惯。

3.3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试题中对实验的考查较全面,有基本仪表的读数、电路的实物连接、实验现象的分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均进行了考查;实验考题覆盖了力、电、光、热主要内容;首次出现全开放的实验题(21题)。题目由易到难,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充分体现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从抽样试卷看,测量工具的读数考生掌握较好,但电路的实物连接、根据要求设计电路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全开放的力学实验题学生也完成的不好。可见,实验能力的提升仍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到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去,特别在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在观察、实验的活动中,深入理解知识,体会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解决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4

阅读是自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意条件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才能攀登科学高峰;再者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学生每天课业重、时间紧,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要精讲多练,自主学习。再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尽量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节余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探究问题。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要画图。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课文,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耐心地加以引导。重要的章节、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画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例如通过欧姆定律推导出电阻R=U/I,这只是电阻的计算式,不能说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同样密度p=m/v也不能说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因为在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只由其自身的因素决定,而和外界的因素无关。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同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物理;教学结构;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21-02

职专学生要学好物理需具备各种能力,如实验能力、阅读能力及计算能力。但最关键的,在于他们有没有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统领其他能力的能力。“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训练、培养职专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职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流畅、灵活、求异、深刻,并能最终形成创新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物理教学中常涉及的思维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的逻辑思维,如归纳与演绎思维、分析与综合思维、比较与鉴别思维、形象与抽象思维等;其二是高层次的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即非逻辑思维,如发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想象与直觉思维等。

职专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在课堂、实训以及实习环境下训练培养,但课堂教学是训练与培养职专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本文谈的是如何从优化物理教学结构这个角度来训练与培养职专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系统中,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等,形成一定的结构,即教学结构。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使教学是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观点来对待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并自觉地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有关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结构不必拘束于传统的几个环节。课堂教学是职专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不能由教师只按自己意愿设定的几个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地讲下去,不能把职专学生当成只接收信号的执行器。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和职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结构方案。构成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为:自学(课前或课内有教师指导的学生学习);精讲(教师答疑、解疑、讲解重点和难点);质疑(师生交替地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应用(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解题、实验、创造);探究(教师组织、点拨,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深化、升华)。

自学要有尺度

自学是体现职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素。通常,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自学都要有一个自学提纲,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教材知识尺度,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自学提纲反映教材知识掌握的程度,总结规律,并引出新认识。这就是说,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训练也应有一个尺度,自学提纲才能成为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桥梁。

例如,在“单摆”一节教学中,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提出如下自学提纲:影响周期T的变化有哪些实际情况?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应用发散、集中、分析、归纳等思维,分别罗列摆长变化或重力加速度变化对周期影响的多种情况。如当g一定时,T ∝L,那么摆长变化有哪些具体情况?通常,温度变化会使金属摆长变化;摆长的人为变化;砂筒摆漏沙过程中摆长先增后减的变化;还有双线摆的等效摆长。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周期公式的理解自然地变活了。

精讲要有梯度

根据认知结构,教师需要有层次地精讲,抓住重点少而精地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地点拨,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课题目标的方向前进。

分清主次 教材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教师必须首先通览教材,整节、整章甚至整本地通览,从中找出教材的重点内容。例如,在力的分析中,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条件都是重点。要知道这些重点内容中,哪些只是某一节的重点,而哪些是整章的重点。教材中每一节的重点围绕着章的重点而构成全章教材的系统。例如,“功和能”一章,功、功率、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定量计算都是各节的重点,而功能关系、动能定理是全章的重点,是重点中的重点。教材中,除了重点内容,还有为重点内容学习起桥梁和铺路石作用的一般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次要的。对教材中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应区别对待,绝不平均使用力量。只有抓往了主要的重点内容,才能实现“精讲”有梯度的要求。

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教材的重点应明确地加以突出。例如,动能和重力势能都要突出它的物理意义,并画龙点睛地点出:“动能看速度,势能看高度。”教材中那些学起来困难的部分,是掌握重点的绊脚石,是难点。有些重点同时就是难点,需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攻克它。例如,在处理一般物体的平衡条件问题时,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的是转轴的选择及力矩的计量。故教师在课上除了有图示外还可准备几个实验,用于配合讲解。比如,先用硬纸板与木条粘合成一个活动篮球架模型,上课时用电风扇吹风,分别从篮球板前后两个不同方向吹,再请学生观察球架的平衡变动情况。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实验就能说明问题,学生学起来觉得显而易懂,这就达到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目的。

质疑要有力度

质疑是双向互动的,学生质疑的质量反映学生思维程度,这又与教师质疑的力度成正比。教师的质疑应当恰到好处、发人深思。

质疑能否激起学生的思维呢?这就要看质疑是否有恰当的力度。

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6

因此,探索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师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作者结合实践教学,浅谈如何利用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求知欲,促进理性思维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学生容易觉得物理知识乏味,因而难学,进而导致不理想的物理成绩.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问沟通得知,学生讨厌学习物理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相对其他学科学习,物理学显得没有多大的魅力.学生从学校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建立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其实,学生更为感兴趣的应该是由自己动手实践学来的知识,那样也更生动,更有印象.然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是简单的物理概念和定律的被动传授,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有力条件.再加上,初中生现在正处于青春发展期,对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事物的新鲜性、刺激性的加深,他们容易产生各种疑问,进而好奇心也随着增加.

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大脑求知欲,使得他们产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带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举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教学的例子,教师在教授家庭电路中的短路现象时,需要学生意识到短路在生活中产生的危险.起初,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电路的构成,如图1所示,然后演示电阻短路,及电路具有电源,电阻时产生的短路现象并不是具有强大危害性,但当把电路中的电阻及其电流计、电压计去掉时,就形成了电源短路,然而电源短路是及其危害的.伴随演示过程,教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们互相讨论思考,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明白了当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没有电阻连接,只有导线连接时就会发生短路,同时学生也从这个实验中明白了著名的欧姆定律,知道为什么在家庭电路中需要连接电灯等装备,且如何导致分流,才能以防家庭电路短路的发生.这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的现象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危害性,这样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而且印象深刻,最后对现象的原因结果做出总结分析,发展形成理性思维,把这种理性思维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迅速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就跟着提升了.

2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目的就是充分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这就使得人类必须学会去了解自然规律的因果关系,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物理学科探索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国家重视物理学科的缘由,学生学习物理学的过程,就是探索世界,发现科学的过程.自主创新是进行物理科学探究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务院从2005年开始尝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为平台,坚持“两个开放”和“三个突出”即教师科研课题向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突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们自觉融入科技创新这个大课堂,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色之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科技探索氛围,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神州十号的教学视频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太空原理,这也是诸多物理现象的一部分.由于学生的探索心理就会带来一些质疑,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改良了蒸汽机.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揭示“奇”的奥妙,寻求“疑”的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太空舱中的失重现象的了解,通过对“为什么地球上的人不是漂浮的”这个疑问的思考,学生会学、会逆向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