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田径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生田径训练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1

【关键词】高考体育 分组新模式 田径训练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56-02

在体育考生中普遍存在学生运动技能、运动素质、身体素质等具有差异性的现象。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及训练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全面、充分地考虑。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应用新模式分组训练法对学生进行田径运动训练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选择某县2012级30名参加高考体育加试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30名学生后将其平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15名,分别应用不同的训练模式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对照组学生应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观察组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具体训练内容应用新模式分组法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选取同一个训练教练员对两组学生进行训练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环境均相同。新模式分组法的实施方案具体如下:(1)在训练教学进行前,先对学生各项目的运动素质进行测定。测定的项目具体包括立定跳、30米单足跳、30米跑、800米跑、后抛铅球及训练高抬腿次数等。(2)将各项目运动素质测定结果与学生已进行的运动技术评定进行综合分析。运动技术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短跑、长跑、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高抬腿等技术。对学生的运动素质及运动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根据具体训练进度、训练内容等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训练安排。运动素质及技能水平相近或相同的学生安排在同一训练设计中,让学生同时接受相应的训练。同时,可根据具体训练需要将学生再分为训练小组,训练小组的人数平均为3~4人。

3.实验的具体步骤

第一,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在进行训练分组新模式实验前,对所有学生的运动成绩测试、技术定评等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运动成绩测试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相关项目测试时所记录的分数。

第二,实验实施,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性训练教学。在实验组学生的训练过程中,首先对学生立定跳、30米跑及单足跑、800米跑、10秒及30秒高抬腿次数等多个项目的运动素质进行测定,然后结合分组之前已经进行的高抬腿、立定跳远、小步跑等进行的技术评定结果,同时结合具体的训练进度对学生具体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在训练内容的安排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速度、耐力、平衡、力量、协调等条件的区别进行分组。例如,在进行下肢力量训练时,按学生不同的腿力量进行分组。右腿力量较弱的组成一组,左腿力量较弱的组成一组,双腿力量较为均衡的组成一组。各组学生按照各自的训练量及强度进行练习。对学生进行分组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后期的系统训练打好基础。实验完成之后,对实验组、对照组所有学生接受试验后的运动技术、运动成绩测试等相关数据进行测定。技术评定数值为高抬腿、立定跳远、小步跑等五项技术评分的平均成绩。

4.数据统计

按照统计学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平均值和标准差来表示最终数据结果。

二 实验结果

1.运动成绩

接受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实验组学生的平均运动成绩明显高于接受常规训练的对照组,这个结果表明对体育考生实施训练分组新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2.技术评定

接受相应训练后,实验组学生的技术评定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这个结果表明,应用训练分组新模式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强化训练,训练效果较为显著。

三 训练分组新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对体育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传统的训练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教练员对学生进行训练示范和指导,以教练员的教作为训练的主体,而几乎完全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有较强的被动性,有被迫进行训练的感觉,无法激发学生进行训练的积极主动性。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应用新分组模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不但可明显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同时可有效增强学生在训练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各项运动训练的高效进行。

2.学生自身定位及目标的实现

在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可使学生的优势在相应的项目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提高学生自信心。同时,可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训练的动力,提高学生训练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在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个体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及弱势,便于对弱势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使训练员对学生的差异性有更全面的认识,便于在后期的集体训练中优化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学生在各训练阶段均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围绕教师所制定的科学、合理训练方案及目标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不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训练方案进行优化,促进训练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合理进行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

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常规性的训练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学生的优势和缺陷未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训练过程存在一定的笼统性和盲目性。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通常会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出现。学生只能在强的环节上不断加强,而在弱的环节却无法得到提高。应用训练分组新模式,可有效认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其自身的强项和弱项,促进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动态分组,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中,学生的强项得到充分发挥,而弱项也可得到有效训练,促进学生综合运动技术的提高。

4.增强教练员的教学水平,促进训练效果的提高

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实施核心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训练过程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教练员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需充分准备好各层次的教法、讲授指导等。这就要求教练员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训练的进行做准备和设计,从而促进教练员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应用可有效地对训练的效果标准及效率标准进行有效的优化。首先,在训练分组新模式的训练目标中,其具体包含了教养、发展、教育等多种目标,可综合学生的技能、知识、品质等进行锻炼和提高。其次,在训练分组新模式中,可有效地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而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及方法,可有效地实现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物力和精力获取最理想的训练效果,促进预期目标快速、高效地实现。

5.存在的不足

训练分组新模式具有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其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训练分组新模式大大增加了高考体育考生教练员的初期指标测量及训练过程中的工作量。(2)高考体育考生教练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训练指标的选择和标准进行合理、科学的预测和论证。(3)分组过程中出现的临场交换性及不确定性对教练员的技能及管理具有较高要求。

综上所述,应用新分组模式对高考体育考生进行田径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及技术水平。同时可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增强挖掘自身潜力,促进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郭林翠、郝亮.高考体育专业考生短跑训练的对策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8(3)

[2]朱寒笑.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2(3)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2

关键词:田径短跑;速度力量;训练方法

一、通城县县第一中学体育高考生短跑速度力量训练方法

纵观湖北省每年一度的体育高考,100m素质项目是必测项目,其比重占到所有测试项目的20%。第一中学体育教师在速度力量训练方面,制定有效可行、易实施的训练方案,在已有传统的力量训练器械基础上,创新训练方法,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体现在:杠铃负重深蹲、半蹲力量训练时,通过改变发力频率,卸掉后进行短距离的加速跑、快速跑,提高力量爆发性。

二、影响田径短跑项目速度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肌肉收缩速度力量的力学特性。肌肉收缩的力学特性是:肌肉作加速拉长时,肌肉收缩产生的肌拉力为迅速增大;反之相反。其原理是:肌肉作退让性收缩时,肌肉收缩的阻力臂增大,需要肌肉的加速拉长产生的肌力,以保证肌肉收缩产生的动力矩能克服阻力矩;肌肉作克制性收缩时,因肌肉收缩的阻力臂减小,肌肉的加速缩短自然产生由大到小的肌力,所产生的动力矩必须克服阻力矩。所以,力量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肌肉作快速收缩时产生的收缩力量和力量耐力,保证肌肉作快速收缩时所产生的收缩力量能克服负荷阻力的增大。

2.肌肉收缩速度力量的生理学特点。肌肉承受不同负荷进行最快速度收缩时,虽然肌肉收缩的速度快慢存在着差异,但肌肉收缩时的能量代谢性质却是基本相同的,只是肌肉收缩的速度不同,肌肉收缩的供能速度和能量代谢产物的清除程度不同。从控制肌肉进行不同速度收缩的神经特点看,肌肉收缩的速度不同,控制神经肌肉冲动的频率、神经肌肉出现的运动疲劳快慢是不相同的。表现为:肌肉收缩速度越快,神经冲动频率越快,神经肌肉出现运动疲劳越快;相反则慢。

三、田径短跑项目速度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最大力量训练方法。最大力量是指肌肉克服极限负荷能力。通常用肌肉克服极限阻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最高力量来度量。最大力量主要取决于传入肌肉的神经冲动的强度和频率。对于竞技运动员来说,最大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中。一般通过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和肌肉募集运动单位的能力来发展最大力量。

(二)爆发力训练方法。爆发力是在极短时间内,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同步工作,是肌肉克服一定的负荷产生最快速度的收缩,而表现的肌肉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在负荷和速度一定时,力量越大则爆发力越大。爆发力与训练方法、训练负荷、练习速度和技巧有密切关系;把爆发力作为肌肉的瞬间爆发功率来看,爆发力则取决于肌肉力量,用力距离和用力时间。

爆发力训练应注意的问题:(1)爆发力训练时,既要发展主动肌力量,又要注意发展对抗肌群和协同肌的力量:采用负荷不同,其效果也不同。要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负荷。(2)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的要求,递增爆发力构成为力量与速度两个成分,这样可避免爆发力的发展停滞不前。(3)加强专项技术训练,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发力前的伸展放松能力。如果发力前有关肌群处于紧张状态,造成用力方向和用力角度不正确,导致正确技术的用力工作距离缩短,而影响爆发力的充分发挥。(4)爆发力的训练要消耗相当高的“神经能量”,练习的恢复时间要相对较长,一般3-4min,因为在提高爆发力的练习中,最佳的效果要依赖于中枢神经向运动单位发送高频率的冲动。为了确保动作的爆发性用力特征,应避免疲劳。(5)练习间或练习后,做一些徒手伸展放松性练习,可使肌肉保持快速收缩能力。主动肌收缩,对抗肌放松,动作协调配合,减小主动肌收缩的阻力,收缩速度增大。

(三)速度力量耐力训练。田径速度力量类运动员的机能结构特征研究揭示,运动员在身体机能方面呈现出许多相同特征。从能量供应和肌肉运动特点来看,由于该类项目技术动作的完成时间一般都在10s以内,爆发性极强,因而对它肌肉运动的最大输出功率要求很高,这种肌肉运动形式决定着该类运动的能量供应必须通过强大的、高效率的磷酸原系统供给。因此,该类项目运动员通常表现出骨骼肌中的ATP和CP储量大,ATP再合成能力强,ATP酶和CK活性高,肌肉中白肌纤维比例大、质量高的特点。从神经系统来看,该类项目技术动作都是以快速用力为特点,其运动强度基本达到极限水平。因此,这种运动形式需要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发放密集神经冲动,以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满足运动形式的爆发性。从本体感觉来看,该类项目要求运动员达到本体感觉准确的水平,以保证快速运动的实效性和经济性。

四、结论

速度力量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在田径运动短跑速度力量训练中,只有根据各肌肉收缩的速度与力量特征、肌肉在不同速度情况下的收缩力量特点,对肌肉进行不同负荷的抗阻练习,才能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得到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速度力量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永鹏.对田径速度力量训练基本方法的探讨[J].素质教育论坛,2008,90:158-159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而田径作为一项历史十分悠久的运动,可有效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质状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他们训练,并掌握好田径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只有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田径训练效果。

一、初中体育教学影响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现阶段,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整体不高,在社会上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田径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不高,教师对田径运动了解不够完善,制定的方案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很难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影响训练效果。(2)家庭因素。大部分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对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不够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在无形中为初中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平常参加的田径训练较少,在训练中很难合理把握训练强度及训练量。(3)教师因素。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学生自身对田径训练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师来获取。但是不少教师的田径专业素质较差,采用的训练方法传统落后,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不协调,影响训练质量的提升。

二、初中体育教学优化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有效策略

1.完善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体系

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过程中,完善的训练体系是提升训练质量的关键保障,所以,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共同商讨、研究,构建一个完善的田径训练体系,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协调。(1)学校应真正关注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调整好文化课学习与田径训练的时间,避免彼此之间出现冲突,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2)初中体育教师应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计划,在课堂上严格执行,保证计划得以贯彻落实。(3)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田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保证可以胜任田径教学。在训练活动中,教师应掌握与田径相关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一套适合他们的田径训练方案,并科学设计训练方式、安排训练内容,不断分析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训练效果。

2.协调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保证二者之间相互协调、比例科学。田径运动对最终训练结果要求较高,只有训练过程具有较强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才能促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在平常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训练时,应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关注高负荷、高强度的训练模式,还应注重训练量,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化。同时,初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田径专项训练,专项训练能够有效训练他们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和意志力,可有效提升其田径成绩。另外,教师应将田径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有机结合,遵循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专项训练的强度和力度适当降低,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专项训练与普通训练相融合。

3.提升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科学性

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初中体育田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情况,科学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提高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前提,提高他们的田径水平。假如初中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过大,容易出现肌肉拉伤或酸痛等现象;如果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过小,则又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即使他们长期训练,也难以提升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同时,初中体育教师应把握好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范围,并按照这一科学体系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先引领他们进行力量训练,然后逐步提升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提高速度,最终提高训练效果。另外,教师还应注重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稳定性,保证学生每天都能够参与一定的训练,让他们的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刻准备进行田径训练。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制订科学的田径训练计划,精心设计训练方式与内容,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性,组织他们参加田径训练,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训练效果,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斌.试分析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才智,2015(14):131.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4

一、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体育;田径训练;教师;小学生

田径训练是有计划并有步骤地通过教师或自学的形式学习和辅导掌握田径项目中的某项技能的一种手段。其是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应,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和能力的活动。而小学生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因为多数小学生都比较贪玩,生性又比较好动,在田径训练中总是积极地表现自己的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降低学生对小学体育所涉及知识的兴趣,使小学体育的田径训练大打折扣。所以,为使小学生能够强化自己所掌握的小学体育知识,体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然后依据这些任务采取较为适当的训练方式来让小学生认识田径训练项目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一、田径训练项目的类型以及其中的益处

教师如若想要培养出一个全能型的优秀运动员就需要从学生的孩童时期进行训练。小学生都处于6~12周岁之间,然而在此阶段,小学生的骨骼器官等都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并且小学生的心肺容量与成人相比更加适合体育锻炼。跳远、跳高和跑步等多项常见运动项目都属于田径类型,田径的加强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纠正小学生对小学体育的认识。所以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的田径训练时必须掌握一种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案来引导小学生的学习,使小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教育方案而有效地强化体育技能。

二、田径训练的手法分析及应对措施

走、跑、跳等多种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的一些动作都可以说是田径训练项目中最为基础的动作和技能。为了使小学生清楚地了解小学体育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对自身今后生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动作作为基础进行教育,使小学生能够从生活中逐渐了解更多的体育常识。

1.运用体育游戏加强小学生的体育技能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并没有发育完全,教师必须选取一些适量的运动来逐渐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长时间的田径训练并不能让小学生感受到小学体育训练所带来的乐趣,反而会使小学生对田径训练产生恐惧,不愿接受其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甚至产生了负面情绪的影响。所以,为了加强小学生对小学体育知识和田径训练项目的充分认识,体育教师可以在训练中适当地增加一些体育游戏来调动课堂的氛围,使小学生可以积极并主动地在训练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某小学的一位体育教师发现自己所带领的班集体中部分小学生比较厌恶体育训练。于是教师经过询问得知,其中多数原因在于田径训练过于枯燥,会消耗过多的经历而使多数学生不喜欢小学体育所涉及的知识。而这位教师为使自己所带领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小学体育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逐渐爱上田径训练。于是这位教师在某项田径训练结束后还剩余十多分钟时间里,总是会组织一些有趣的追逐游戏来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如:学生经常玩的“木头人”“瞎子捉人”等有趣又能够有效地增强小学生之间默契的小游戏,使小学生通过体育游戏的介入逐渐感受到小学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并能够释放田径训练项目中的乏力感。

2.循循善诱,逐渐加强小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喜爱

小学生不喜欢小学体育,甚至会厌恶田径训练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态度。如若某位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态度不正确,很容易让小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不好的印象,使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里大打折扣,进而降低了小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例如,某校体育教师发现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的体育素质都普遍偏低,并且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太好,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因,这位教师向其余体育教师求教,发现是自己的教学态度有问题。所以这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态度进行了解析,并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然后再依据小学生对田径训练的认识和态度来决定教学方案,使小学生能够逐渐深刻认识小学体育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逐渐改变对体育教师的认可,使小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田径训练课堂上和平相处,并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田径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因为多数小学生都比较贪玩,生性又比较好动,所以在教育小学生学习体育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使小学生能够改善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逐渐爱上田径训练。

参考文献:

[1]姜玉华.“条件作业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9(02).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6

关键词:篮球教学;田径训练;结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4-0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田径教学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令人头疼的问题,大学生不喜欢田径课,如何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体育工作人员深思。篮球教学一直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滑,有的技术战术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到,这就需要将田径训练加进篮球教学,提高大学生体质,更好地为篮球教学做好准备。所以,如何将田径训练融入到篮球教学中,发挥田径是运动之母的地位,体现田径的健身功能,建立强健的体魄,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为高校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田径训练被淡化的原因分析

1.1 对田径运动认识度不高。据了解,各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田径所占的比例不大,基本以球类运动为主,虽然开设了体育选项课,设有田径运动项目,但是选择此课程的人数非常少,由于人数太少,无法开展田径教学,取消了本门课程。就其原因分析如下:一是高校忽视了田径教学的地位和作,没有注意到其功能与价值。二是大学生不喜欢田径运动,觉得田径运动没有球类运动有意思,比较枯燥,比较累,对跑、跳、投等技能畏惧,不能自发地参与田径教学。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比较差,对一些技术无法完成,完全放弃田径运动项目。

1.2 学生运动能力下降。当今大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认识到田径带给自身的价值,久而久之,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不断下降趋势。体育运动项目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达到更高的技能,才能体会各项目中的真正快乐。大学生参与一些喜欢的运动项目,仅仅停留在从中得到的快乐,没有达到通过这些项目是否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或者达到一定的水平等,由此导致了大学生运动能力不断下降,体质越来越差。

1.3 田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田径教学被淡化,其原因主要是田径教学方式方法不合理或者单一造成的。体育教师应该在田径教学方面多思考,不断反思教学,一味地按照传统田径教学方法教学,会使大学生更加地厌恶田径课,比如短跑教学,有的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枯燥地跑50米、100米等,没有新颖的地方能激发学生兴趣,多数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只能随意应付教学任务,起不到锻炼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比如采用游戏的方法激励学生进行田径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2.篮球教学与田径训练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篮球与田径项目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在场地器材方面,田径与篮球项目的要求都不高,有一片篮球场地或者空旷的场地就可以开展篮球运动,田径也一样,两者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两者都具有群众性,高校中篮球爱好者比较多,田径运动爱好者稍微差一些,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体育运动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田径和篮球也不例外,这些动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相互转化。田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各项体育项目的基础,只有做好田径训练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项目,发挥田径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2.2 身体素质在篮球教学中的作用。虽然篮球运动在高校中比较受欢迎,但是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在篮球运动中,篮球技能提高不到一定的层次。篮球运动要求的身体素质包括身体的力量、爆发力、耐力和协调性等,这些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相互转化提升篮球技能。而田径训练在这些素质方面都可以得到解决,只有出色的身体素质,才能在篮球运动中将自身的技能灵活运用。

2.3 田径训练与篮球技战术之间的关系。田径训练与篮球技战术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现代篮球运动发展迅速,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都比较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才能提升自身篮球技能。在篮球比赛中,技术层次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身体素质获取得分的机会,可见,身体素质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所以,在篮球教学中,加入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比较有趣味性的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得到身体素质的收获,不会觉得篮球运动的单一性,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3.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体育教学应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不喜欢田径教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比较喜欢趣味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也是不争的现实,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喜好,将田径训练加入到篮球教学中,通过球类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田径的认识,让学生真正体会田径带给自身的价值。只有将田径与篮球教学结合进行,才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质,才能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将游戏引入到课堂,增加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好程度,比如在短跑类教学中,加上篮球进行短跑比赛等比较灵活便于实施的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体会团队合作意识。在篮球教学中,将田径训练的一些技能融入进去,利用场地或者器材,进行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对篮球的热爱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游戏教学,发展学生团队意识与竞争精神,体验田径带给自身的价值。在田径教学中,可以与更多的球类项目相结合,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卫.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3,7(2)

[2] 胡明立.巧用篮球进行田径素质训练[J].训练竞赛,2010(10)

[3] 龙晓峰.将田径训练渗透在篮球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教学改革,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