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1
关键词: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2-03
一、大学英语拓展阶段现状及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即教学大纲的修订,并于2007年下发了《要求》的正式稿。2004~2006年,教育部投资2000多万在全国180所院校进行大学英语改革试点。2005年,教育部又开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2010~2011年,示范点学校还将进一步扩大。以上教育部的一系列举措,清楚地说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事实和趋势。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曾经讲到:“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10年、20年之后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精英,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和活跃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学习外语。剩下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的确,学什么?怎么学?听起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特别是在大学英语的基础学习阶段,因为我们现在具备成熟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与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同样重要的拓展阶段的英语学习,形成了多年不被重视的现状。其实这里还有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可以去做。
1.教改的深化问题。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进路,即基础英语阶段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和拓展阶段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然而,到目前为止,教育部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基础英语教材(已由四家出版社分别推出)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新型授课模式上,旨在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拓展阶段,如翻译、写作、阅读、测试等,基本还未涉及到。这是一个教改亟待深化的问题。
2.课程体系问题。目前,由于发展学生语言技能的拓展课程都安排在基础阶段之后,所以,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限于设备、师资力量的不足,难以开出面向全体学生的语言技能选修课。其结果是,大纲建议的发展学生英语交际技能的选修课基本名存实亡,所以,也就谈不上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安排问题。通用英语(EGP)和专用英语(ESP)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进路,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分别安排在两个阶段。而目前基本上各高校的通用英语课程安排在1~2年级的四个学期,同时又要承担着CET-4考试的重任,所以这种客观现实抑制了专用英语的发展,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际上变成了通用英语的独角戏。
4.教材定位问题。目前,适用于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拓展课程的教材,如翻译、文学、写作、阅读等多定位于英语专业学生,而适合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却寥寥无几。
以上四点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英语拓展阶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具有现实又有长远的意义。
二、大学英语拓展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
1.模块式课程体系设置。①原则。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拓展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要遵循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层次化,“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空间,既要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1]②层次化教学模式。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本课题组在我校通讯工程学院进行了试点教学。首先对此学院全体2011届学生进行了摸底考试,再结合高考英语成绩进行了成绩排序,并按照20(更高班)/60(高级班)/20(普通班)的百分比进行了分班,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见下表)。
A班:更高班;教学定位:语言文化+语言技能;课程设置:
B班:较高班;教学定位: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课程设置:
C班:普通班;教学定位:语言基础+语言技能;课程设置: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人体解剖学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临床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开展解剖学创新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学生智慧品质、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阵地[1]。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新模式。
二、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重在能力培养。
2.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开放自由的心态;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开放性、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和标准答案。
3.过程性原则。重视实践及探索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体系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精心设计,使教学过程符合教学目的。
三、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
1.树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新理念
1.1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观。全面开放的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
1.2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输出者变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
1.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于高等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树立“立业先立人”的思想,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授业”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加强人际沟通能力,使自身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推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3]。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解剖学知识进行筛选和发掘,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修订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护理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解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贴近护理专业需求,丰富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体系建设。编写护理专业特色教材,突出其专业特色,将其与临床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相区别,改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照搬临床医学专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内容偏多、偏深的现象。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解剖学教学。如情境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典型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对知识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PBL教学法:教师首先设置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病例教学法:将临床相关病例导入教学过程,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4]。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性的潜能,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实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如建立解剖兴趣小组、PBL学习小组等,延伸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4.加强师资建设,重视实践教学
基础课教师应常态化进入临床护理第一线见习,了解临床工作中应用到的基础知识,熟悉临床操作技术,以便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完善教学设计。解剖学作为形态学,应重视实验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编写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指导,制订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计划,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解剖学实验基地,设计制作护理专业教学特色的解剖学标本,如导尿术插管标本、肌肉注射标本等,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临床护理操作有所了解,初步建立临床操作安全意识。
5.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观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3
【关键词】中职 高职 数学 课程体系 衔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61-02
现阶段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研究工作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入,没有提出有效的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构建策略。因此,上述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标准缺乏统一的认识
在教育领域的课程标准同样起到教学实施的方向引领作用,同时也是教学实施所应该遵守的准则与规范,因此,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不仅仅包括一个方面的标准,它包括诸多方面的标准,既包括以课程目标为指向的标准,也包括以课程内容为指向的标准,还包括以结果为指向的标准。目标指向的标准更多指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整个社会预期培养的人才规格与标准;以内容为指向的标准主要解决的是要学习什么内容的问题,具体的说就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应该具有的技能;以结果为指向的标准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最终达到的水平程度。在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衔接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不同类型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标准不统一,这主要是因为中职学校本身的种类非常多,既有职业高中,又有职业中专,还有技术学校,这些各不相同的中职学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况且一些学校主要是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人才以实用性作为培养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不同种类的中职学校所执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还有一部分学校以单招统考为目标,以升学率的好坏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方向,因此,其课程标准的执行也必然以此为依据,这也是不同中职学校课程标准不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过程中,生源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不同类型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升到高职院校中,其数学的基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在客观上给高职学校课程标准的统一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也是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另一方面,高职数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大多都是从高中学校考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数学基础有一定的了解,对针对这部分学生所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也较为熟悉,但是长期以来高职教师与中职学校缺乏沟通,对于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以及针对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也是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标准形成统一认识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这种状况对于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极其不利的。
(二)现阶段中高职数学教学的内容缺乏有效的衔接
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现实中的中高职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并不尽如人意,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中职学校数学课程内容与教材的选择与应用,主要是根据省市教育部门来决定的,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其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是由本学校自行确定的,这就势必造成不同的中职学校其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也是造成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部分,一部分是数学学习的职业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数学学习的拓展部分,在中职学校具体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对于基础部分的数学教学内容一般来说落实相对较好,而对于职业部分与拓展部分的数学教学内容则很少落实,而恰恰是职业部分与拓展部分的数学学习内容是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在一些技校中开展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相当部分的技校都因为技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不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能讲多少就讲多少,至于学生掌握得如何则要求不高,这些都是造成中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有效衔接的重要原因。
(三)中高职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有效的衔接
在传统的中职数学课教学中,教师是中职数学教学实施的真正主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知识的机械讲授,填鸭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传统中职数学教学所具有的突出特征。在这样的教学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教学中更多重视的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学的方法较为陈旧而刻板,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久而久之,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的效率较为低下,中职数学教学的效果欠佳。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由于知识的抽象性、深度、广度不断加深,对于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注重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学习自觉性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职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与高职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高职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有效的衔接。
二、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模式构建要以明确数学课程的目标为基础
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完成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构建的重要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有利于课程要求的有效落实,也有利于明确课程具体的设计方向,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还有利于课程实施内容的选择与实施,更为课程的实施确立了标准与准则,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要理清中高职数学课程实施的目标,首先要明确中高职数学课程实施所要最终实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明确为中职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确立了共同实现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对最终要实现的中高职数学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细化,根据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数学基础,将一部分要实现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作为中职学校数学课程实施的目标,还可以根据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将数学课程的另一部分教学目标作为高职院校要实现的数学课程目标,让教学的目标与不同层次的学校相适应,让中高职数学课程的实施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各司其职。并以此为基础,组织相关的学者,制定出具有实效性的课程标准,选择与中高职数学学习相适应的数学教学内容,编写实用性的教材,促进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形成有效的衔接。
(二)以立体课程模式的构建促进课程体系的衔接
立体的课程模式主要是指在中高职数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数学教学的内容不能僵化,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实际的数学学习状况,实现分层次教学。为了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水平,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根据测试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划分确立差别化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进度。尤其是对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采取更多的教学措施,或者将这部分学生进行集中教学,或者针对这部分学生增加课时,以此促进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还可以实施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数学课程模式,必修课程是以学生专业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为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选修课的实施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对于数学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安排的选修课程相对简单,主要是为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促进这部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那些刚升到高职院校、数学基础不算好的学生,这样的选修课是非常适宜的,这有利于这类学生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的选修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尤其对于中职阶段数学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高职院校的数学学习内容,这有利于这部分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综上所述,通过中高职数学立体课程模式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三)以学用结合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促进课程体系的衔接
要改变原有的只重理论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创新学用结合的中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要改变中职学生一些与高职院校数学学习不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中职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生活实践尤其是要结合未来就业实践,构建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中高职数学课程的知识衔接与实践内容的连贯,通过学用结合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促进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张玲.中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4(02)
[2]李亚杰.中高职衔接的职业院校数学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
[3]江文,唐俊.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
[4]叶永春.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探究[J].教育探索,2014(05)
[5]田杨.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J].教育与职业,2013(2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A类重点项目(桂教职成[2015]22号)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4
【关键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
Higher Quality Clas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YANG Lin-peng
(Henan Quality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raining quality specialty objectives by class quality vocational expertise, ability, quality structural frame constructed of highly skilled professionals in composite quality training curriculum.
【Key words】Knowledge; Capacity; Quality; Structure; Curriculum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突出特色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专业、课程改革是关键,也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作者以质检类专业为例,开展高职质检类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与课程体系构建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下面就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1 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关系
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这一名言推动了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追求与奋斗,也推动了人们对知识的重视与学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起了很大作用。知识确实很重要,发展科学,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都需要人们掌握大量的知识,因而教育学生,培养人才,必须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没有必要的、足够的、充分的知识,人类难以创造出如此绚丽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知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能力是指他驾驭自身知识以及为社会所能贡献的力量的综合作用。当然,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单凭一种能力是远不够的,必须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我们把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称为才能。说一个人有才能,即意味着他能将从事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运用,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说,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实践条件。
说到素质,很多人会把它与能力混淆起来,其实素质与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就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道路很相似,它们都是在人的活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素质的特点是“内凝”,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所塑造成的内在升华,而能力则是“外显”,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实在的呈现。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即人的各种属性在现实的人(个体、群体和类)身上的具体实现以及它们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准,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具备的主体条件。[2]
综上所述,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容量越大当然越好,学会学以致用更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能力,而懂得把能力发挥在正确的事情上则更是一个人素质高的体现。
2 高职质检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强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质量强企,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质量监管,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质量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3]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质量专业人才是全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质检类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质检类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产品质量检验及质量监督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具备产品质量的检验、控制、改进的能力,同时具备技术监督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质量专业人才。[4]
3 高职质检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质检类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如图1所示[5]:
图1 高职质检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
3.1 基本素质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方法能力素质等。
1)思想道德素质
理想信念:积极进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民族精神:热爱祖国,顾全大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民族气节。
道德品质:懂得自尊和尊重别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讲文明、诚实守信。
民族法制观念:正确认识民主与自由、张扬个性与维护大局的关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守纪、用法。
奉献意识:清醒地认识为人应该奉献社会,在奉献中实现 个人的价值,用爱心去生活、去处事。
2)科学文化素质
在科学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其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体现在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学等知识教育之中。
3)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坚持锻炼,身体强健,培养一定的体育爱好和特长。
心理素质:有信心、有毅力,乐观豁达,具有心理承受能力,能自觉有效地调适心态,适应生活。
4)方法能力素质
独立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确定学习目标,讲究学习方法,善于利用学习资源,自觉提高综合素质。
观察思维能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重多角度、多次观察和换位思考。
综合表达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强化口语锻炼。
合作竞争能力: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强烈进取心。
实践创新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必要的创新方法和技巧。[6]
3.2 专业能力素质
质检类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标准法规执行能力、质量管理能力、技术检测能力、产品检验专业技能等。
1)数理统计应用能力
具备综合运用概率分布、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正交试验、控制图、调查表、排列图、因果图等统计工具方法进行科学抽样,过程控制,针对检测结果给出正确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的能力。
2)标准法规执行能力
熟悉质检专业相关技术法律法规,并严格贯彻执行。具备针对实际检验产品,掌握与之全部相关的质量标准,制定检验或试验项目,明确检验指标要求,进而制定完善的检验方案的能力。
3)质量管理能力
具备强烈质量意识,能够熟练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进行产品质量巡查监督,过程控制管理,工序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立、运行、审核及改进等能力。
4)技术检测能力
具备综合运用感官、物理、化学、微生物分析及无损检测(核辐射、红外线、超声波等) 、光纤检测、传感检测、计算机辅助检测等高新技术进行质量检测的能力。[7]
5)产品检验专业技能
熟知产品检验专业领域所涉及产品的基础知识、类别结构及工作原理等能力。
4 高职质检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任何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必须依靠具体、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来实现。高职质检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5 结束语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是教育教学的依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开展专业及课程建设;树立全面培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于日常教学各个环节中,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持续不断地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8]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S]:2-6.
[2]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
[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发(2012)9号,2012-2-6.
[4]洪生伟.质量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10.
[5]卢红学.高职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合理结构探析[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93-96.
[6]白君堂.素质教育案例分析与指导[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5
关键词: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涉及到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课程等多方面的衔接,其中,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教学衔接的关键。目前,中高职衔接教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基础课程教学偏少,导致中职生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职业能力发展潜力有限;二是中职与高职缺乏有效沟通,专业培养目标重复,层次不清,中职与高职存在专业课程、实训课重复教学的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中、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沟通,明确各自在中高职衔接教学中的定位,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建立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具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并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设计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力求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分段有序地进行中高职衔接教学。
一、建立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具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明确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属性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其专业培养目标理应界定层次,明确定位,以避免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重复。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由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的规律,中职院校的模具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模具装配和调试能力、模具机械加工能力;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具设计能力和模具数控加工能力等(见图1)。
2.建立层次化的模具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建立层次化的模具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前提基础。如图1所示,将中、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所涉及的职业能力细化分类,即可形成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具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能力: (1)重点掌握模具装配技能,包括模具钳工技能,识别模具的结构,懂模具的拆装、调试和维护;(2)掌握机械加工技能,懂普车、普铣、钻床等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的操作;(3)掌握基本的机械基础技能,如机械识图、绘图能力和机械检测能力。高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能力:(1)重点培养模具设计能力,包括注塑模具、冲压模的CAD/CAM/CAE技能;(2)强化模具数控加工技能,掌握数控铣床、线切割、火花机的操作;(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沟通、组织、管理能力。
二、以模具职业能力为中心设计中高职课程体系
以模具职业能力为中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出“三层次、三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并以职业能力需求设计“2+2+1”的实践课程体系,从而构建出模具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
1.三层次、三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三层次是指将中高职衔接教学分成中职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课程三个阶段进行教学,三模块化是指将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分别设置成三个课程模块,具体见图2模具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理论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公共基础课程的三个模块具体课程设置如下:模块1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体育、计算机等课程,该课程模块是中职生的必修课程。模块2为公共基础衔接课程,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外语、工程数学等课程,此模块为中高职衔接生设置,以强化他们的学科文化基础知识。模块3是高职综合素质课程,包括企业生产管理、沟通与交流技巧、团队构建等课程。
职业基础课程模块1为中职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识图、机械制图与AutoCAD、公差与配合与技术量测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机械识图、绘图能力。模块2主要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此模块为中高职衔接生设置,以强化他们的机械制造、设计基础知识。模块3为高职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床电气与PLC、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以强化学生的电气知识及模具选材等方面的知识。
职业能力课程模块1为模具装配课程,主要包括模具拆装与维护、注塑模与冲压模结构、注塑机与冲压机知识。模块2是模具数控加工强化课程,主要包括数控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工艺学、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模块3为模具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注塑工艺及其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Pro/E应用基础与模具设计、模具UG/CAM应用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注塑模、冲压模的CAD/CAM/CAE的设计技能。
2.建立“2+2+1”中高职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中高职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前一个“2”是指中职阶段要完成的两个基本技能模块,即金工实习实训模块和模具钳工实训模块。金工实习实训模块主要内容包括铸造、锻压和焊接等模具零件毛坯热加工技术,正确选择刀具与磨刀,掌握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等各种普通机床的操作。模具钳工实训模块主要掌握模具钳工在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模具维修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间的“2”是指高职阶段要完成的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模块和模具CAD/CAM/CAE实训模块。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模块是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机床为主,线切割、火花机特种加工机床为辅,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程序编制、加工工艺、模具典型零件加工操作。模具CAD/CAM设计实训模块,使学生熟练掌握PRO/E、UG、Moldflow等为代表的模具CAD/CAM/CAE软件进行模具结构设计、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和模流分析的能力。
“1”是指高职阶段要完成一个模具综合实训模块,此模块要求学生在掌握模具结构、软件应用和各种制造方法基础上,通过深入模具企业生产一线,最终独立完成一套模具的设计与制作。它包含模具结构设计、模具材料选择、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模具的装配与调试等多个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
三、实施“2+1+2”的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行“2+1+2”的中高职对接教学模式,是顺利实施中高职衔接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前一个“2”是指两年的中职教育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中职阶段的理论课程教学以及金工实习模块、模具钳工模块的实训教学。中间的“1”是指考入高职的中职生用一年时间完成衔接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指出的是,要实施“2+1+2”的衔接教学模式,中职进行两年的教学后必须进行中高职衔接入学考试,考入高职的中职生学习衔接阶段的理论课程,加强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没能考入高职的中职生用一年时间继续强化模具加工和装配技能,满足就业中职生的需求。后一个“2”是指高职用两年时间完成高职阶段的理论课程教学以及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模块、模具CAD/CAM/CAE实训模块、模具综合实训模块的实践教学。
整合中高职教学资源,实施中高职衔接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中职与高职院校只要加强沟通,找准自己在中高职衔接教学中的定位,建立层次化、模块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科学有序地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计划,就能实现中高职教学的无缝对接,培养出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
[本文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教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JGXM20100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四部结构
体育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四部结构”就是把体育课分为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它是五十年代我国体育工作者在借鉴前苏联体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即“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其机能活动能力总是从相对较底的水平逐步提高到较高水平,然后在相当的时间内保持最高水平,最后逐渐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部结构”逐渐成为每一堂体育课都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得“四部结构”这一理论的缺陷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出来。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
人体从事心率在100次/分以下,肢体在正常活动范围内的运动时,机体器官、系统不需要逐渐动员便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根据这一理论推论,在类似广播操、篮球原地的传接球和投篮、太极拳等内容的课上,如果再以慢跑、徒手操为主要内容的准备活动,就对整堂课的教学毫无意义。
体育课教学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动态工作系统。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接应遵循各个目标体系的自身规律来规划课的结构。单纯地把课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无疑在形式上限定了体育课教学多功能作用的发挥,阻碍着体育课教学多目标的实现。
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理论课、实践课、医疗保健等诸多科目的出现,使得体育课教学呈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年龄、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不同,其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如果无视这些特点而硬套“四部结构”,不仅从理论上讲不通,实践中也显得牵强。
由于“四部结构”理论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在“机能变化规律”思维定势的影响下,使得这一模式一成不变地控制着体育课教学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单调而又稳固的状态,但其在当今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意义日渐单一,只能把这种结构模式当作体育课结构体系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从体育课教学内容、目标的多样化这个基本点出发,本着更好地完成课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进行课堂结构的设计,选择最好的控制形式:
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技术课,应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可将课的结构设计为:
建立动作表象部分;学习模仿部分;练习矫正部分;
巩固提高强化部分;检查评定部分。
以掌握完整技术为目标的技术课,可按照“四部结构”进行设计。
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个性心理为主的课,可将课的结构设计为:
情感诱导部分;练习娱乐部分;个性发展部分。
以培养学生顽强品质为目标的课可将课的结构设计为:
心理诱导暗示部分;预练习部分;
克服困难与情感体验部分;心理、生理调节部分
激励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贵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