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模块化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模块化发展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1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试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进行配套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以其为先导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为其他课程及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导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为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和部门(或产业)经济学的范畴,以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材料,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线索,进行农业经济内在规律解释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农经人的努力下,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按类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说教化的理论范式,使课程内容政策化;课程外延边界不清,体系凌乱;缺乏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方法欠规范[2_3];从教学实践看,作为研究型课程,教师科研业务水平显著影响教学,有的老师教学仅是承袭所学,或是照本宣科,同时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基础理论课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教学形式一言堂,教学方法枯燥等问题[44];从教学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终身的闭卷笔试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没有通过教学和考核很好的培养起来。

 

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模块化为突破点,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农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和设计,试图探究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二、“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职业教育中引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本科髙校模块化教学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对理论课程和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研究较少。模块化是相对于长周期教学方式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立功能、瞄准不同培养目标、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8]。各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有逻辑关系、衔接融洽,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模块化教学与人才分类培养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又利于不同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深人学习的模块,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按模块化思想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从较髙的立意和目标出发,力求满足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导向,模块设计贴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证案例和数据,提高阐述和分析问题过程、总结观点、分析政策现状与走向等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对农业经济理论教学做到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灌输,以问题为先导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课程模块化中有突出的体现。该课程承载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各层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课程内容整合必须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作为应用经济学下属学科,农业经济学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案例,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应为农业经济学科直至整个经济学界做出实证与理论上的贡献,从而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规范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应成为农业经济学追求的目标。

 

第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瞄准致用性,将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体现为学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块化教学研究中强调实用性,这与致用性有本质区别,实用性强调抛弃学术性的学习。本文认为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依旧有很强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则要求重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作业或专题实践教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文献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或项目策划书等形式提髙学生写作能力,以讨论、演讲、答辩、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时将能力培养环节的表现记入成绩,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贯彻面向人才分类培养的原则。模块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走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做准备,因此内容上要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现状、新问题等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程度,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接触到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增加学生接触农业经济实际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组织协调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为学生就业时与岗位顺利对接提供保障。

 

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依据

 

“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重构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形势变化为依据。农业经济学是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二学期开课,这一时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和机械。作为第一门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农业经济学承担着构建基本专业知识框架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农业通识教育欠缺的情况下,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不能削弱而是要强化。因此,重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为前提,突出与实践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容。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学课程还要关注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前沿,把握农业经济趋势、热点和影响全局的变迁,将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瞄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体系的进步。

 

四、“农业经济学”模块化前提是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理解

 

农业经济学课程被诟病的一个理由是繁杂,当前教学或教材内容一般包括:(1)农业(产业)经济,主要从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政策角度分析农业经济。(2)农业经济管理,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体的分析,从微观的农业家庭经营、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再到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均在阐释之列,但各主体的分析却因内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节。例如对我国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的论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经营、合作社、农业政策等多个问题上。(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继承了生产经济学的外衣,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农业经济,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观经济分析。

 

为满足人才培养和全面阐述农业经济学理论的需要,不能随意取舍上述内容,但是单一研究线索又使内容结构和衔接难以令人满意,若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需要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线索梳理。本文从多元视角梳理了课程内容,多元是从多个线索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思路,模块化是将联系紧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题板块,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研究思路进行线索梳理是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传统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体现在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并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断调整与之适应。新课程体系对农业经济学阐释有两种思路:一是农产品市场和消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体现在农业内部是农业生产能力、结构、科技等变化,体现在农业外部是农业关联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后者又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变化互为推动;另一种思路基于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与经济发展有着复杂关系的观点,先分析农业发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资源利用、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经营等,再分析其对社会经济进一步的作用,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与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组织制度变化等。不过,学者的共识是,将农业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中,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政策。

 

通过上述对农业经济学研究思路的整理发现,至少从这样几条线索来整理繁杂的课程内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线索,农户——农场——合作经济——农业企业——农业产业组织;二是以农业经营管理层次为线索: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业宏观管理;三是以农业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线索:农业利用资源——提供农产品和市场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资源环境功能并受其制约;四是以涉农市场为线索,农业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与人才市场——农业资本市场——农业生产服务市场——农业生态服务市场。

 

五、“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方案一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课程模块化是以上述原则和依据为指导,对各内容线索上的知识点和当前实际情况、问题、政策等进行盘点,与原有教学内容一起拆分组合构建课程模块。“农业经济学”模块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基本部分,包括: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农业生产发展与要素利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宏观调控。各部分设计若千教学模块,按人才分类培养对知识、能力、素养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里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模块化改革。首先完成两方面工作:即修订知识点,将当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领域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导向。修订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我国批发市场建设历程、国内外批发市场趋势、期货市场形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互联网加农业模式、农产品消费形势与营销渠道。重点突出的职业导向包括,农产品营销类自主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经理人、农产品市场企业高管等。然后按“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层次对教学要求进行分解,明确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据此设计教学手段。最终该部分设计了农产品供求理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理论和农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三个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2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 实际操作能力 工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21-01

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思路表现在,首先,通过对用人单位各职业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归纳出对应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然后,通过教学分析,明确学习领域课程;第三,根据学习领域制定课程目耍坏谒模明确课程内容;第五,设计课程内容;第六,进行课程实施;最后,实施课程评价。建议高职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法。以笔者所在文秘专业为例,模块化教学法是顺应本校文秘专业“职场体验式教学”的特色,以“职场工作技能”为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职场工作技能”。

以笔者所教授文秘专业《公共关系》课程授课为例。以秘书工作技能为导向,将《公共关系》分为五个模块,模块一“组织内部公关”――帮助形成秘书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能力;模块二“秘书接待计划”――帮助形成秘书在接待工作能力、模块三“公关调研”――帮助形成秘书调研能力、模块四“公关活动策划”――帮助形成秘书活动策划能力、模块五“公关活动执行”――帮助形成秘书活动执行能力。以模块结合企业调研为基础,分配典型任务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面向职场”的文秘工作技能。

在课程安排形式上,首先,分配小组。开学初,教师给学生分配小组,以5-6人为一组,要求组员间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有差别,以达到互补而进步的目的。第二,联系校外商家。要求学生自行联系校外商家,并且以校外商家作为该学期的实际操作对象,该学期所有模块化教学的任务都与商家合作完成。第三,模块教学+任务+评估。教师分解知识点于实际操作中,运用案例讲解知识点,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点完成任务,教师评估任务完成情况。

模块化教学法实施后,用笔试测量学生知识掌握,用操作考试测量学生操作力,用学生课堂评估测量学生的参与度及兴趣。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操作能力提高17个百分点,参与度提升14个百分点,兴趣提升13个百分点。

模块化教学法应用于文秘专业《公共关系》课程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略见成效,以此例为文秘其他课程及其他专业提供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1)建议高职教学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教学核心。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能力强且职业道德高尚的高技能人才。模块化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推动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工作技能。以模块化教学在高职文秘的实践为例,笔者将课程中与文秘工作相关的知识点,按照文秘工作技能形成不同的模块,在不同模块的实战操作过程中,学生形成小组,相互交流合作完成实战项目,改变了传统公共关系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

(2)建议高职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为主”的传统讲授法。同样以模块化教学在高职文秘的实践为例,传统的高职文秘公共关系教学中,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为主。笔者试用模块化教学法过程中,以《公共关系》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工作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传统单纯的讲授教学法。

(3)建议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只有做好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才能按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工作领域,帮助专业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块。因此,要精心设计访谈式问卷,走访往届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归纳本专业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

(4)建议各个专业提升行业背景。以文秘专业为例,对于该专业来说,行业背景尤为重要。文秘专业的专业性较弱,因此以行业背景作为专业支撑,可以帮助文秘专业向专业化发展。以笔者个人体会而言,笔者在实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寻找商家对接,并帮助商家完成公关活动,但学生很难找到层次高、经营规范的企业,而多集中于小规模经营店或夫妻店,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空间较小。因此,高职任何专业均可依据自身特点及所在区域的条件,对接相应行业,以达到提升专业层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卿玲丽.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型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现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3

关键词:模块化培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校,更是把这项工作当作重中之重,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1]。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培养目标的一群课程的组合模式,本质上是不同课程间的搭配与组合[2]。如何把这些门不同课程间进行有机地搭配与组合这就是制定培养方案的精髓所在。培养方案既要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从而实现管理严格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3]。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浅谈一下培养方案修订中实施模块化课程培养的必要性,为建立高质量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1 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方向和凝固成型方向。这两个方向都是以金属成形(型)为主,利用工装模具对金属成形(型)过程中规律变化进行研究。但是,这两大主要研究方向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塑性成形主要研究的是固态金属材料在压力作用下材料的流动规律、微观组织形貌演变及力学性能变化等知识。而凝固成型主要研究液态技术在凝固过程中的结晶过程等。二者无论从材料的状态还是外加载荷的大小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原来的培养方案中,无论是塑性成形方向的学生还是凝固成型的学生都利用一套培养方案。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两个方向的专业课程内容混合。

随着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和完善要求,这种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因为现行的培养方案在不断修定过程中,总趋势是总学时数不断缩减。这样,分担到每门课程中的学时数也势必会减少。这样如果每门课程中仍然包涵两大研究方向的内容,势必会影响课程授课质量。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课程门数的限制和课程学时数不断减少。很多年轻刚留校或者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师上讲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经过反复调研和比较分析,认为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能充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所以决定在新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采用了大三学年模块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即原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和大四学年中课程设置保持不变,而在第三学年实行模块化教学,即按照液态成型和塑性成形两个模块进行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只要完成其中一个模块的学习即可。学生到大三学年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完成塑性成形或者凝固成型其中一个培养模块中的课程即可。

2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实施模块化培养的必要性

2.1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课程深度

新的培养方案中对本科生大三学年实施的模块化培养。将原来的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两大方向的内容集中讲述变为分开讲述。这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课程深度有非常重要。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都分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两大研究方向单独讲述。这增加了每个大研究方向内整个课程的学时数。之后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将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教与学”。教师可能适当增加课程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对知识点加以学习和理解。正所谓学习知识在“深而精”,而不在“多而浅”。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技术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如果学艺不精,那对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是不利的。

2.2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众所周知,青年教师留校后要过第一关就是教学关。他们首先在留校过程中要经历“试讲”环节,而且即使成功留校工作后,想要上讲台还得经历助课、试讲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门数少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就是个重要限制。材料工程系根据原培养方案的弊端,切实从提高青年教师上讲台机会入手,提出了模块化培养模式。这对于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3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更加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原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太多,不利于更加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一个科学地课程体系应该是课程门数合理、课程内容适当、教学主体明确。必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专业教学条件为基础,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把好教学质量的第一关。新的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培养适当增加了专业专修课程门数,这对于增加学生的选课兴趣、拓宽专业领域内知识点都有好处。而且新的模块化培养在学时方面,给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全排教学内容,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慢慢理解和体会。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他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慢慢积累。所以充分地释放一些空间和时间给教师和学生,会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做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

3 结语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实施模块化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以人为本。实施好模块化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都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4

关键词:模块化方法;计算机教学;意义;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模块化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模块化方法,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方法,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主要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法能够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从而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和巩固学习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模块化教学法适用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模块化方法利用在计算机教学当中,对于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将会有显著效果,是现代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1.1 有利于人才培养

模块化教学法,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即将链状教学关系逐渐演化为模块状教学关系,一般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内容都是以链状形式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如果上一堂的知识无法巩固和掌握,将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学习质量,一种类型的知识内容没有理解和掌握,将会严重影响到其他内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而模块化教学法,则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状划分,将关联度较大的知识合并,形成独立课程,避免链状反应的影响,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教育。比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喜欢Photoshop软件应用知识,老师则不必对学生先进行计算机维护知识的讲解和教育;而教育学生有关财务电算化的知识,也不用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模块化教学法,使教育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因此,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来说,具有更高的可行性。

1.2 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都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脱离计算机技术,因此,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提升,在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生也应该有侧重性的选择,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个人能够更好的找准社会定位,对于实现个人价值来说也有着非常总要的意义。目前,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实现,而计算机技术包括诸多分类,如硬件维护、网络管理、网络编程、财务电算化等等,由于计算机内容较多,知识内容过于庞大,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一类计算机知识,也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的专长,从而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2 模块化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具体实施策略

2.1 做好调查和分析工作,保证模块的合理划分

首先,在开课之前,应该对学生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工作,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教学模块的划分,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全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计算机知识全面加以掌握,因此,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强化,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计算机的主要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网络管理、办公自动化以及多媒体程序设计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是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学模块较多,教学内容较多,如果不做划分直接向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将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泛泛,不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得学生无法较好的掌握一门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同学生间的交流工作,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学生开展有针对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2.2 确保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确保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由学生来根据个人爱好和个人兴趣进行相关模块的选择,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有效提升。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就传统计算机教育教学来说,由于内容的多样化和全面化,导致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强迫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个人所喜好的模块的学习质量。模块化学习法的合理应用,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划分,而保证学生小的自主选择权,则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来说都有这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选择过程中,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只能将一个学习模块作为重点学习模块,达到对相关模块补强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为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重点模块学习的同时,可以有选择性的学习第二个或第三个模块,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2.3 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提高模块化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保证模块化教学法的合理应用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其他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比如项目学习法、分组学习法、社会实践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相关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在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展,比如,在软件编程模块教学过程中,适合采用分组学习法以及项目学习法,在软件编程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学习难题和困扰,利用项目学习法和分组学习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解答相关教学难题,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会计电算化模块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采用时间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对于学生所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引导和强调,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确保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和内容,对于现代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 总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在各行业中普及和应用,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是我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是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模块化教学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为我国社会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庆国,阮冰花,詹向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测度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安徽地方本科院校新办新闻学专业分析[J].东南传播,2012(02).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5

关键词: 模块化;服务;大规模定制(MC);功能流;服务蓝图

中图分类号:F273;TP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99-05

0引言

模块化作为降低产品和服务开发、运营成本,实现产品和服务多样化,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尤其是在今天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趋势更加明显的环境下,企业更要注重在不损害客户满意度、客户体验与价值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成本来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此即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模块化(Modularity)是大规模定制策略重要手段之一,而模块划分则是模块化的关键。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务模块划分是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课题。但由于服务的无形性、易逝性等特点,相关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并且研究的系统性、创新性不够。李靖华分析了服务大规模定制的机理,认为服务的大规模定制是从定制化的一端向连续谱的另一端迈进的过程,即由定制到标准化,从无形到有形,从多个细分市场到规模市场前进,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实现大规模定制。他认为服务模块化包括内容模块化和过程模块化,不同模块间的接口(界面)较制造业模块化接口较弱,“对服务过程模块化而言,主要是一个服务过程的选择、穿越和体验性质。”“服务内容模块化更侧重于要约连续期间内提供的信息类服务,而服务过程模块化更侧重于单次要约提供的现场体验服务。”[1]

李秉翰对服务供应系统和投入资源作了讨论,从中导入模块化的观念,将服务流程区隔出可控和难以控制的模块,并将难以控制的作业作为外包模块,利用资源的专用和替代来解决服务提供时高客制和标准化的问题。他将服务分为核心服务、支持服务和促成服务,认为服务的标准化能带给企业竞争优势,而没有具体给出服务划分的方法。[2]

王日君等对产品模块化设计中的模块划分方法作了总结回顾,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模块划分的定性的和定量的方法,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3]

夏辉梳理了模块化理论的相关文献,探究了模块化理论演进脉络,认为模块化理论沿着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组织模块化、产业模块化的脉络演进。[4]

纪雪洪、王维以模块化产品生命周期研究,模块化产品、模块化组织与系统整合的研究两条线索,围绕运作管理、产品开发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评述模块化主要研究成果。[5]国外相关研究文献也较少。本文对服务、大规模定制、模块化设计等相关文献做了回顾,在原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务模块划分方法,在服务模块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1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务

1.1 服务的定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服务定义为不直接与货物制造、采掘和农业直接相关的一组多样的经济活动,它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必须在生产地直接消费”。并且这个经济部门与制造部门联系日益紧密,在发达经济体中已超过后者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6]

徐晓飞认为,“服务是一个包括服务的目标、服务的主体(服务提供者)、服务的客体(服务接受者)、服务的具体内容、服务消耗的资源、服务应该达到的标准、服务的具体行为,以及服务发生的场景的交互过程”。[7] 大多数学者认为,服务是一种包含各种有形和无形服务的集合,我们可以把这种产品称为“服务包”.基本服务包一般由三方面组成:核心服务、便利服务和支持服务。著名学者James M・Tien从系统角度来看服务,认为服务系统可看做由三个基本要素:人(以行为、态度、价值等为特征)、流程(以协作、定制等为特征)和产品(以软件、硬件、基础设施等为特征)组成。[8]

以上从多个方面刻画了服务的特性。本文将服务定义为:在一个或多个场景下由人(服务人员、服务对象等)、服务资源、服务设施等构成的系统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媒介向服务对象传递特定价值与体验的过程。

1.2 服务面临的挑战与MC

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确立了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其对经济的贡献度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制造部门。[6]在我国,虽然制造业依然占据庞大的经济份额,但是由于制造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加之难以有效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制造业的的这种支配地位长期来看难以为继。因而,我们要更加注重服务相关研究,提升服务业的水平。

当前,服务业和制造业一样面临着既要降低运营成本,又要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困境。许多学者和企业工程管理人员提出利用大规模定制的策略来达到这一目标,并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对此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些学者认为MC策略同样可以应用于服务部门,帮助服务性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 [9]

2模块化:概念与意义

2.1 模块与模块化的定义

对于模块,一般认为模块是具有确定独立功能的单元,它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立性、互换性和通用性。按照青木昌彦等的观点,模块是半自律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模块化,Baldwin和Clark认为它是一个将系统进行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在不损害其功能的同时来混合和匹配其他部件。[4]以上是对于模块和模块化比较经典的定义,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定义,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一一罗列。

模块化是相对于集成化而言的,自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以来,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运作管理、产品开发、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模块化具有很广的外延。按照所应用的领域和视角的不同,文献[4]将模块化分为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和产业模块化。这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划分。

一般认为,产品模块化设计包含两个基本过程:模块创建过程和模块配置过程。模块创建是依据某种标准把产品或服务创建成以模块为基本构成单元的过程,它是模块化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功能与效益;而模块配置则是在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在设计、价值等的约束下,通过对不同功能的模块组合的可行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评价,进而配置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产品,提供特定服务价值和服务体验的过程。

对于模块化的类型或者是形式,大都采用Ulrich的分类方法,他将其分为六种不同的模块化:共享构件模块化、互换构件模块化、“量体裁衣”式模块化、混合模块化、总线模块化和可组合模块化。[1]

2.2 模块化的优点与缺点

对于模块化的优缺点,许多学者都对此作了探讨与总结。[3-5]本文将其分别概括如下,见表1,主要涉及到标准化、降低复杂性、规模经济、系统风险等方面。

3模块的划分与配置方法

3.1 模块划分

模块划分是实现模块化的关键。它将产品与服务的内容、流程与作业系统等在一些约束下进行分解与归并。目前关于模块划分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①利用经验,按照生产或服务作业流程、功能等将系统自然分解;②利用数值方法实现相似构件或子系统的聚类划分模块;③其他启发式方法。如功能流程图方法,它先忽略功能,对构件和流程进行抽象描述,利用功能结构中的各种输入输出流(物料流、信息流、能量流等)的相似性找到共用模块。其中,第二种方法经常被产品制造业采用以实现产品通用与延缓客户端的完全定制时间。以上的的方法都是面向有形产品生产的,要想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服务部门还需要结合服务以及服务系统的特点来考虑。

模块划分包括内容划分、流程划分、资源划分以及组织划分。内容划分是指将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解;流程划分则是将生产或服务运作的流程按照其功能、结构等来将整个系统分解;资源划分是将服务所需要的支持性实体或工具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成适宜的模块;组织划分则涉及到将生产或服务的人员或单位进行合理分解与归并。完整的模块划分包含这四个部分。对于有形产品,它们的模块化主要是内容和流程的模块化,其中又以内容模块化为主,如将产品的各个构建进行相似性分析与聚合。

3.2 模块配置方法

模块的配置即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将划分好的模块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完成特定功能,向客户传递价值的过程。此即构造从客户需求到功能模块选择,从功能选择到模块组合,满足客户需求的映射关系或运作规则(时间、逻辑、结构、技术要求等等)。考虑到升级的需要还可以为后续加入的模块采用总线式即插即用的结构,并预留一定的空间。

对于模块的配置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快速响应(Time)、成本较低(Cost)、特定体验(Experience);②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服务提供成本;③满足物理的、技术的、能力的、逻辑等方面的约束(Constraints)。

以函数的形式表示,该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的两层最优化问题:

Max Customer_Benefits(M1,M2,M3…Mn)

Max Supplier_Benefits(M1,M2,M3…Mn)

s.t.Physical_constraints(M1,M2,M3…Mn)≤0

Logical_constraints(M1,M2,M3…Mn)≤0

Technological_constraints(M1,M2,M3…Mn)≤0

Competence_constraints(M1,M2,M3…Mn)≤0

它表示在实现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特定规则来匹配模块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其中,Supplier_Benefits表示企业价值需求,Customer_Benefits表示客户价值需求,下面的是约束:Physical_constraints,Logical_constraints,Technological_

constraints 和Competence_constraints,分别表示物理、技术、能力、逻辑四个方面的约束。所有这些目标函数和约束等式或不等式都是模块(表示为M1, M2, M3…Mn)的函数。由这一最优化问题可以看出,当涉及的模块和规则很多、目标函数和规则很复杂(如非线性)时,它显然是NP问题。因而大部分的配置问题要么借助于启发式算法将其简化求解,要么借助于形式化等方法简单地进行模块配置。这里只是借助于这一形式说明模块配置需要考虑的角度、目的及其解决方向。

4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务模块划分与配置

4.1 面向MC的服务模块划分准则

由于服务部门特性,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务划分不同于传统制造部门。许多学者对服务特性对其实施大规模定制策略的影响作了探讨。赵愚和王迎军着重对服务的各项特性对模块化运营方面影响作了系统探讨,并提出了包含价值链维度、企业边界维度和顾客接触维度的服务模块化的系统分析框架;[10]从多个角度考虑了服务模块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是没有给出具体方法。李靖华也做了相似的工作,只不过他是通过对服务特性对大规模定制实施的影响作研究,藉此探讨服务大规模定制的实现机理。[1]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务模块划分准则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评估服务需求种类及其规模、盈利性;对服务包进行分解,确立最基本服务内容,并对服务进行细分;服务模块化必须对服务人员、服务系统流程及其资源、组织等通盘考虑,满足系统的能力约束;实现服务系统的高效率;服务模块等尽可能实现标准化。

4.2 功能流的启发式模块划分方法

一些学者运用流(Flow)的概念对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它将流分为支配流(Dominant Flow)(图1-a)、分支流(Branching Flow)(图1-b)、转换―传输流(Conversion-Transmission Flow)(图1-c)等三种;然后运用这些概念将流经系统各个部分的信息流、物料流、能量流进行合理归并得到所要划分的模块。[11-13]

关于上述三种类型的功能流有如下命题[11]:

命题1:支配流:流通过的一系列子功能的集合,从系统中流的入口,或者初始状态到系统的出口,或者系统内流的转换处定义为一个模块。

命题2:分支流:与流相关联的平行功能链的分支组成模块。每一个模块与产品中其余部分的接口在流分支的位置。

命题3:转换-传输流:一个转换子功能或者是一个转换-传输对,或者是一个转换-传输子功能链构成一个模块。

由这些命题可将系统分解、归并为不同模块。这种方法以产品与流程的功能结构为基础,划分模块简单有效。它的主要缺陷是没有考虑到人员流动与资源利用及约束的限制。另外,应用于其他领域需要改变功能流内容,例如可以加入资源、人员等功能流。

4.3 服务蓝图

服务蓝图(Service Blueprint)是详细描画服务系统的图片或地图,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人员可以理解并客观使用它,而无论他的角色或个人观点如何。服务蓝图直观上同时从几个方面展示服务:描绘服务实施的过程、接待客户的地点、客户雇员的角色以及服务中的可见要素。它提供了一种把服务合理分块的方法,再逐一描述过程的步骤或任务、执行任务的方法和顾客能够感受到的有形展示。

蓝图包括顾客行为、前台员工行为、后台员工行为和支持过程。在服务蓝图上有三条区隔线:互动边界线(客户与前台服务人员之间)、可视边界线(客户可以看到的部分)和内部互动线(前后台服务人员之间),它将整个蓝图划分为四个行为部分。包括顾客及其看待服务过程的观点是它与其他流程图最为显著的区别。

服务蓝图同样也有不足之处,它虽然以客户的视角来描述流程,但是由于受平面图形的限制难以描述整个服务流程所涉及的资源、设施、人员等,并且对于非常复杂的流程不能详尽地描述。

4.4 基于服务蓝图的功能流服务模块划分方法

将流的概念运用于服务模块划分,需要考虑到人员、资源的流动与调配。另外由于客户交互的需要,还需要注意服务系统前后台的划分。本文将服务蓝图和流图的服务模块划分方法结合起来,并采用多维角度来实现服务模块的划分。其模块划分方法如下:

①根据服务流程确定互动线、可视线与内部互动线,以及服务系统所用的资源(服务辅助设施等)将服务系统各部分构件区隔开来。形成网状分隔线(一些资源分界线可以是曲线),如图2。

②确定服务系统各个部分构件的信息流、物料流、人员活动流等。

③利用功能流的模块划分方法将各个模块细分。

④将划分好的模块置入①形成的网格中,对特殊位置模块重新调整:确保得到的模块不得跨越服务蓝图分界线,否则,需要需重新对模块划分;对于横跨资源分界线的模块则可考虑进一步根据资源细分。

在将系统进行模块划分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将外包部分的模块和自有部分区隔开来看做一个独立的构件纳入到功能流图当中;二是确定各个部分构件所使用的资源与服务设施,使用相同的资源与设施的尽量归于同一模块。

这里,资源线可以是代表的是时间、空间和其他等的限制,资源分隔线和服务蓝图的两条互动线与一条可视线就自然得组成了一组约束,它将由功能流方法划分的模块很好地进行了限制,使模块划分更加准确。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6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承担着保障农牧民收入、保障国家和自治区的粮食安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大责任。但是,内蒙古农牧户缺乏对现代种植、养殖技术的应用,科技创新推广机制滞后,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不利于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基于此,我公司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依托现代化、科学化的技术,改善了传统农牧业的缺点,坚持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原则,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着力帮助提升农牧民收入。

2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承担着保障农牧民收入,保障国家和自治区的粮食安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大责任。内蒙古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有诸多问题值得关注,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缓解。

2.1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

第一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2006年――2013年内蒙古农牧业的年增长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同自治区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一致,第一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稳健增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平稳运行。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内蒙古初步建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前列,牛奶、羊绒等部分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保持国内领先。

2. 2内蒙古农牧业存在问题

农牧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尚不能满足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需求,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科技贡献率不高。目前,我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进入基本实现农牧业机械化阶段,但属于低层次、简单机械化阶段,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特别是牧区畜牧业机械化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只有一些打草、捆草等简单机械。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科技基础的不同,全区各地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根据有关资料,呼伦贝尔市的农机化综合水平已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达到70%以上,而呼和浩特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还在初级阶段,仅38.6%。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服务体系发育不全,服务能力较低。首先,农机生产企业一般把维修站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县乡两级维修站很少,农牧民为修理农机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和财力。其次,农机具品牌和配件品种多,更新换代速度快,而现有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规模小,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最后,农牧户家庭经营、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不利于耕地资源的整合利用、草牧场连片经营,那些已经习惯于个体、家庭经营的牧民大多担心合作带来的潜在或不可预知的风险,不利于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

3基于内蒙古发展背景的设施农牧业产品初探

3.1施农牧业发展策略

1、提高对设施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设施农牧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既不能“一窝蜂”式扩大设施农牧业的规模,也不能“蜗牛式”发展设施农牧业。要正确认识设施农牧业,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2、加强生产队伍素质建设

设施农牧业对从事设施农牧业生产和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思想、熟悉现代农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精干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生产队伍的素质。

3、制定优惠政策

要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要设立发展设施农牧业专项资金增加投人,解决农牧民的资金投入问题。对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适当支持,重点发展温室、大棚,积极发展大中棚;对于经济薄弱的西部地区,要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三资”投向设施农牧业,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设施农畜牧业。

4、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

连片成规模,规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设施农牧业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使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培育一批重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5、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实践证明,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力。要引导那些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相同市场地位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培育适合市场竞争的共同利益集体,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各类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康运行。

6、加强技术创新研究

要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加大科研开发力度,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特别是加强基质栽培、节水滴灌、营养液配置及管理、生物防治、环境、计算机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和研究;重视协作攻关,积极开展配套技术开发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设备和技术,形成集成优势,促进设施农业的技术。

3.2设施农牧业产品模式初探

本产品是铰接链式三角形模块相拼接的凸圆形、多功能镶嵌式、一体化的设施农业建筑,主要分为农业与畜牧业两大部分,运用高科技进行牛、羊、鸡等多种养殖以及各类植物和有机农作物的种植,改粗放型传统农畜牧业为高度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经济型的设施农畜牧业也是我国农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集中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高效型产业。本产品最大单体设施面积达到463平方米,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特点,体现了集约化、产业化、模块化等理念。

公司产品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分为家庭型、集体型以及企业型,规模可大可小,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另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制定了设施农业的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再加上公司产品价格合理、收益高,可以促进设施农业协调有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本产品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结构现代化、模块化,易拆卸,易拼装,不损害土地,可以因地制宜搭建;

第二,采用风光互补的自然能源方式,独自供电供热,其风电达到2000瓦,且光伏搭建在建筑顶部,同时可以起到遮阳调节作用;

第三,采用养殖的粪便沼气发酵处理,沼气可用于民用生活燃气,发酵粪便可直接还田;

第四,考虑到地区太阳直射角1.7,采用逐步退台,可保持光照,同时顶部采用集约化喷灌,起到了顶部与支撑作用;

第五,产品结构轻型稳定,造价低,通风自如,整体具有合理力性结构,空间大且适于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种养殖,顶部用PE薄片安装,具有透光性好,不易破碎,使用年限长等特点。

3.3产品简介

本产品是铰接链式三角形模块相拼接的凸圆形、多功能镶嵌式、一体化的设施农业建筑,运用高科技进行牛、羊、鸡等多种养殖以及各类植物和有机农作物的种植,最大单体设施面积达到463平方米,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特点,体现了集约化、产业化、模块化等理念。

3.4产品分类

公司产品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分为家庭型、集体型以及企业型,规模可大可小,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另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制定了设施农业的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再加上公司产品价格合理、收益高,可以促进设施农业协调有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5产品优势

本产品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结构现代化、模块化,易拆卸,易拼装,不损害土地,可以因地制宜搭建;

第二,采用风光互补的自然能源方式,独自供电供热,其风电达到2000瓦,且光伏搭建在建筑顶部,同时可以起到遮阳调节作用;

第三,采用养殖的粪便沼气发酵处理,沼气可用于民用生活燃气,发酵粪便可直接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