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1
一、山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及建设重点
(一)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战略的部署,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立足本省实际,山西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走“特色、高效、生态”的路子,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以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整体上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现代农业的目标是:紧紧依靠优势特色农产品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玉米良种普及率,力争用3-5年时间使玉米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播种面积发展到2300万亩左右,总产由现在的70亿公斤增加到80亿公斤。2008年在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线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00个,用三至五年时间使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用五年时间发展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5个,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使我省现代农业向着优质、高效、特色的方向发展。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
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为从整体上提高山西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确定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是:围绕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等三大区域建设和粮、畜、果、菜、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重点实施“四项计划”,建设“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玉米丰产增粮计划,确保粮食稳定增产。重点抓好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41个县的玉米生产,采取建设玉米丰产示范方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正常年景全省玉米总产由70亿公斤增加到80亿公斤。
二是实施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为突破口,猪、鸡、牛、羊一起上,用3-5年的时间,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三是实施高效园艺建设发展计划,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果园和设施蔬菜,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取用3-5年的时间,水果面积达到83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00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00万亩;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60万亩。
四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以龙头企业方阵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整合资源,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规模比较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叫响全国的知名品牌。着力打造玉米、肉类、奶业、果品、蔬菜、马铃薯、小杂粮、高粱、中药材九大产业链条。用3-5年的时间,分别发展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5亿元以上的10个,亿元以上的100个,销售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
围绕“四项计划”的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构建农工商紧密联结、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力求在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一是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在重点抓好33个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的同时,按区域布局规划,继续扶持一批优势农产品重点县。每年新建玉米丰产方40万亩、标准化示范果园10万亩、标准化蔬菜10万亩、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1000个。
二是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高标准旱作农田、节水灌溉高产农田和盐碱化耕地治理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建成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工程田2000万亩。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程。围绕农业发展目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力度,组织新品种、新技术攻关,主推20项农业技术。在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每县建立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年新发展3万个科技示范户,培训新型农民100万人。积极组织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大力推广免耕作业,加快实现小麦、玉米和薯类三大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稳步提高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力争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四是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工程。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加快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鼓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上一批扩建、技改项目,抓好“两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落实,引导资源型企业上一批农业龙头项目。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在区域主导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上有较大突破。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增长要达到10%以上。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帮生、帮长、帮发展”行动,力求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帮生”就是要加强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入社或创办合作社。200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0个,全省总数达到7000个以上。“帮长”就是要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加大人员培训、财政支持和金融、流通、科技、信息的服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社、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联动”,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宽松环境。“帮发展”就是要做好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拓展合作社的服务领域。
六是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综
22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7期合执法体系、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重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域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金农”工程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农业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农民科技培训等主要工作环节上狠下功夫。
二、促进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要重点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及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建设,着力引导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继续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大举措来抓,形成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学习榆社“两社”联动和浙江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三社”联动的经验,集聚资源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同建设丰产方、果菜园区、养殖小区和发展“一村一品”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发展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相互促进。依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起规模较大的融信息提供、技术支持、要素流通于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合作组织,力求在全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改造铸统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综合利用投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和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有效整合各种信息网络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2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根据《省现代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市场为导向,以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以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支撑,以土地合作和专业合作为保障,对培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
第三条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鼓励技术创新,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条各镇(乡)、园区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符合条件的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
第二章申报范围与条件
第五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范围。
全市范围内管理机制新、技术力量强、产业特色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各类农业园区。
第六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条件。
1.区域相对集中。园区区域要求相对集中成片,具有明确的界限,并有较大发展空间。一般高效农业园区总面积在3000亩以上,其中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蔬菜、设施种苗、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设施渔业、四青作物等)面积1000亩以上;以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为主的园区面积须在5000亩以上。土地须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2.基础设施完善。园区要求具有完善的道路交、农田水利和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较好,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水质,具备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以上的生态条件。
3.产业特色明显。园区须具有高效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区内农业结构合理,符合生态循环要求。
4.科技水平较高。园区科技水平要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成果转化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多家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依托单位。有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体系。拥有2家以上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企业。
5.运行机制较新。园区要求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建立以园区领导小组为主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体制,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和良好的与周边乡镇的协调机制。
6.发展潜力较大。过3~5年努力,园区可达到5000亩以上规模、种养加和产供销相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运与物流设施相对齐全,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种子种苗的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载体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场所。
第三章申报与审核程序
第七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程序。
凡符合现代农业科技园条件的,由所在地镇(乡)和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填报相关材料,统一上报市科技局。
第八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材料。
1.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申请表
2.镇(乡)、园区管委会批准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
3.重点农业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情况简介
4.其它证明材料
第九条现代农业科技园评审程序。
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议名单,报市政府研究确定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名单,并在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由市政府颁发证书及铜牌。
第四章实施管理
第十条市科技局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评审和业务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标准。
2.负责园区有关材料的审核、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建议名单报市委、市政府。
3.负责组织指导科技对接工作,组织和引导有关农业科教单位进入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
4.组织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
5.集成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组织园区之间进行交流。
6.组织专家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第十一条各镇(乡)、园区管委会是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园区总体规划。
2.负责协调园区土地流转有关事宜。
3.负责协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事宜。
4.组织引导园区与省内外科教单位对接。
5.落实有关支农政策,协调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字:滨州市 现代农业 发展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既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将认真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明确目标,科学定位,积极发挥好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本文以滨州市为例,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地方政府在现代农业项目发展起到的作用,对调查数据及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发展方向。通过上述资料分析,结合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来探讨今后政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重点探讨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问题。
本文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在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路对策方面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对于下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二、滨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州市农业工作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林水会战工程,推进渤海粮仓示范区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30家。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2691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50.3:40.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农机深松耕作和机采棉示范区进一步扩大。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加强,林水会战新增造林19万亩,完成水利工程512项。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亿元,增长4.4%。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达到“吨粮市”标准,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瓜菜菌总产达到1626万吨,被评为“中国蔬菜第一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品”认证数量分别是2010年的2.4倍和7.7倍,农业机械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
(一)现代农业项目多点开花。滨州加块发展现代农业,粮食总产达310万吨,增长1.5%,在全省率先整建制推行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通过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除草、统一收割等实现科学化种植,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抓好“渤海粮仓”示范区建设,去年已突破25万亩,小麦最高亩产达517公斤,实现了盐碱地种植小麦的新突破。滨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全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个,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各类标准化基地115个,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认证66个。
(二)农业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2015年全市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升级改造;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参展参销、设立销售窗口等促销活动;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新组建示范性农产品行业协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奖励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项目论证和申报及对获奖企业的奖励;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新型农机具、动物疫病的防控等奖励;安排贷款500万元用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季节性收购和储备和补助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重点是被征地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确保全年完成1万人的素质培训任务。
(三)现代化科技强力支撑。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优势农产品的种子工程建设。花卉、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要积极引进、试种、试养各类新品种,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完成6处,优良品种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强与中国果蔬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等著名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全市在绿色优势农产品发展、优势农产品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三、国内外农业发展成功经验
近年来,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非常热门的话题。在国外,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各自的发展研究,也都有成功之路。
(一)重视农业的安全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
(二)推进现代集约农业发展。以色列的资源节约型和生产要素密集型。以色列政府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和气候特点的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避开生产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奶业、畜牧业和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通过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鼓励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快速增长”,出口创汇;加强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使以色列农业能够高效持续发展。
(三)推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美国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功能的不足,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对农业的影响。政府通过休耕计划、农作物保障计划等来保护和稳定农业;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保证交易正常进行;通过国家税收、补贴、价格干预、信贷管理以及产量定额分配等手段,对农产品市场与农业内部资源配置保持有效调节。
安徽芜湖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芜湖市积极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全市已累计投资17亿元,用于城乡基础光纤环路、3G、4G网络建设。 20M光纤延伸至所有自然村,率先在全国建成“全光网城市”。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触网”,通过资金补助、税费优惠、土地供应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嫁接”互联网。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5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发展成为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打造“互联网+农业”平台芜湖板块。 “淘宝特色中国·芜湖馆”已聚集网商500余家,2015年销售额突破7亿元。芜湖县建成淘宝村级服务站65个、京东芜湖县服务中心合作点305个。积极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生产企业进网入驻“邮乐农品”、“聚龙e购”等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开展网上“美好乡村”、“活地宝”本地生活、数字芜湖小镇及乡村等平台模式建设推广,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占比率。
四、滨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部分。“十二五”期间,滨州市加大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但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农村土地流转滞后。由于受国家土地管理体制的约束,造成土地规模化程度低。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仍以非市场化为主,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制度之下,农民以户为单位各自从事农业生产,完全忽视了农村土地本质上仍然是集体所有这一事实,尤其是在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之后,广大农民群众几乎把土地当作私有财产,惜土情结更为突出,完全没有集体所有、充分结合的概念,加上政府未及时出台鼓励农用地流转的有效制度,很大程度的上制约了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
2015年,滨州市土地流转面积56.5万亩,同比降低29%。从流转形式看,转包31.9万亩,转让5.5万亩,互换1.5万亩,出租12.1万亩,股份合作2万亩,其他形式3.5万亩。从流转去向看,流转入农户的18.9万亩,流转入合作社的10万亩,流转入企业的22.1万亩,流转入其他主体的5.5万亩。相对而言,农村土地流转相对滞后,农民积极性不高。
3、农业项目规模小、数量少。滨州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大块头、有实力的农业项目数量少,农业项目的总体规模不够大。按农业部门数据,滨州市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81家;仅有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虽说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较落后,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虽然全市农业品牌有了一些,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打得响的品牌,能代表全市的形象。品种的多乱杂、产业的小而全,无疑影响了主打产业的规模发展。
4、农业项目见效慢、效益低。农业项目不仅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受劳动力状况、财力、物力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农业项目建设和资金回收期较长,农业生产项目建设周期是由农业生产的生长周期所决定,并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不可预见性。
(二)农产品市场存在问题
1、农产品价格低。农产品价格指数呈逐年持续下跌趋势。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使得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养植积极性,影响农民农业人均收入。
2、农产品销路不畅通。尽管滨州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信息收集,以及不具备产品深加工能力,农产品多以“原始形态”上市,农产品附加值低,缺少“从农田到餐桌”的高层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存在着农产品加工比利不合理,高精尖深加工占比小,农产品加工值低。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95%以上,而目前滨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等农产品,销售市场十分不景气,连续几年出现产品滞销。2014年全市棉花滞销,棉企不收购、棉花价格大幅下降,群众收入大大降低。
3、农作物进口市场冲击大。近年来,进口农产品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日益增大,对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影响和引导作用逐渐增强,而且影响逐渐从大豆、白糖、稻米等品种,向棉花、玉米、小麦、油脂等市场扩展蔓延。农产品市场全球化进度在不断加快,在当前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偏高、质量偏低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需求较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国内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相比,进口农产品优势明显。2015年以来,国内棉花现货价格一度比配额进口棉花成本高6000元/吨,进口白糖成本较国产糖现货价格低1000—3000元/吨,从越南等国进口的大米成本较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大米现货价格低200—500元/吨。
(三)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农业项目发展导向不够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不够清晰,对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缺乏明确定位,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尚未明确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项目建设缺乏规划的统筹指导;示范项目的建设范围和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部分示范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传统模式的生产经营是导致滨州市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较慢的直接因素。
2、农业扶持政策比较宽散,扶持分量不够利用外资质量不高。扶持政策目标导向不够清晰。主要是多项目多导向、项目导向出现递减和变化。另外,良种补贴也兼有生产激励目标导向,粮食直补也兼有收入支持目标导向。这些不同目标导向的补贴项目归并在一起综合发放,很难体现各自的专有导向。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用好上级扶持现代农业政策
1.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基本定位。开展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项目建设,探索滨州不同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组织方式,使之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2.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强农惠农资金投入。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确保涉农资金管好用好。针对惠农项目进行重点检查。着力健全监管机制,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先后对种粮及良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兑付资金及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等,从政策制度落实、项目申报审批、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等环节,对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纠正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资金效益最大发挥。
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各类产权确权颁证,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农村所有耕地确权颁证全覆盖;按照国家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法律形式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方针、程序、合同规范、监督管理等固定下来。
3.政府做好政策制定和调控。政府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中承担着两方面的责任,管理与服务。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农民的三者关系,在确定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正确界定政府的职能。
各部门实施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责任,各级政府提高社会成员各方面参与现代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建议地方政府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配置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4.政策落地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立足于滨州实际,实行差异性发展规划,做好规划工作,具体编制好各县区的现代农业建设规划。要因地制宜确定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重点。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围绕当地优势和特色,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重点。
5. 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建设为重点,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载体、专业村为支撑、产业发展基地为基础的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二)应对好农产品市场竞争
1.加大市场调控力度,稳定农产品市场。完善流通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通过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来降低农产品价格。对“买难”有一套办法,包括信息引导、供应链采购等,对“卖难”也有一些措施,包括农超对接,农业和加工企业对接等。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有序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统筹做好“互联网+”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意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深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1.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农户为主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组织作用的高效发挥,对于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滨州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有问题与不足,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组织数量少,大部分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产值小,不具备规模经营的能力。部分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缺少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合作社章程,有的合作社即使有制度也不规范,或者在操作过程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还存在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缺少行业内以及行业以外的合作概念。
2.培育适应“三农”发展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力量,来充实技术推广队伍,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队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 结
本课题在广大学者论述的基础上,以滨州市为例,进一步探索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尤其是提出了受有关土地政策制约影响了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美国、荷兰等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典型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本课题提出的措施建议,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2〕2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年10期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4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相对工业系统,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高度结合的特性,农业碳源碳汇双重特征使低碳农业比低碳经济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农业可以通过“促汇抑源”双重措施在低碳经济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农业向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一是高能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资源污染交织在一起,化学投入品过量施用导致的空气、水体、土壤立体交叉污染已从源头上威胁到食品安全;二是受工业投入品“能源化”影响,农业陷入高成本和政府高补贴的恶性循环。然而在新近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中农业并没有受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碳农业发展既需要投入减排、过程减排、增产减排等多种途径的农业减排技术等应用基础科学的支撑,亦需要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多学科结合的实际研究。可以说,只有通过耕作制度、减排技术、管理措施的协同控制,以及政府、农户和相关组织的协同推进,才能达到减排和适应、减排和粮食安全、减排和多种效益的协同发展。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思想和初步尝试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长期以来,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的问题。2009年中央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党的十报告也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低碳现代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这种全新的模式所带动的则是“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农业经济。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提高能源及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通过能源结构清洁化对现代石油农业的低碳化改造,提高农业碳生产力,为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可持续性的农业系统环境。可以说,低碳现代农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农业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场革命,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本书提出将农业现代化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将是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本书作者米松华博士一直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林业经济和生态学的双重研究背景。《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她这几年的核心研究成果。本专著主要应用系统论中的协同理论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结合已有低碳农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代农业理论推导,首先,界定了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组成的低碳农业内涵体系,并构建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其次,应用碳足迹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全国和各省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核算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逐年分解分析;再次,利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筛选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微观计量技术以稻田种植为例,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以及一体化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中技术、组织、政策耦合进行深度挖掘,并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的排放效果、成本、收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低碳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相信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农业与气候变化这一难点问题的决心和努力。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5
存在问题
市场信息和科技服务滞后,普遍缺乏有效的市场开拓机制、激励机制。畜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较短,产品生产加工转化能力较低。蔬菜、花卉、烤烟等特色产业科技支撑不足,整体效益不高,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生产用的较为优质的种子、种苗、种球大多依赖进口。现有的农贸市场功能有限,主要是以零售为主,批发市场也仅限于蔬菜,尚没有形成规模。流通环节发展滞后,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缺乏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设施与装备。品牌农业发展仍然较弱,存在品牌定位模糊、共享性差、知名品牌少等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矛盾日趋突出,牛栏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制约了部分产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对策构想
实现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达到资源要素利用最大化。提升科技、强化应用。以创新为动力,以成果产业化转化为关键,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依托嵩明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引进、转化、吸收与扩散的核心引擎,着力提升全县农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引进或改良优势主导产业的优良品种,从源头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政策扶持。强化支撑、夯实基础。以政策为引导,以三大领域为重点,健全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以加快都市型、外向型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为引导,重点强化三大领域,即以加快改善全县农业设施装备条件为核心,增强基础支撑能力。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为标准的农田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以搭建全县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核心,增强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农业经营效率。以提升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增强服务支撑能力,着力构建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农机服务、动物防疫、农产品安全、合作经济组织等六大支撑服务体系。生态优先、转变方式。以企业为依托,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探寻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路径。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促进绿色发展。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产业农业标准化、标准农业外向化”,将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品质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提升产品品质的市场竞争力。保障措施强化基础保障。建议将现代农业发展纳入嵩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使之与其他规划相衔接。对现代农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要实行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企业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在土地、税收、信贷、贸易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强化载体建设。按照一区多园、多基地的理念,重点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建设,重点建设农产品示范、展示、培育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农业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基地,农产品集散交易基地,促进生产示范、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孵化集成、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工作,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及时跟踪国际国内相关技术发展动态,提升整体技术水平,解决项目实施的技术难题和存在的问题,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途径,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入户,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及推广体系,不断优化种质资源,逐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后续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其次,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充分依托现有职教中心、党校、成人中专、农广校、农函大、就业培训中心、化学校等农村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培训机构,以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非农技能培训为抓手,抓好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经营者的现代农业知识技能培训和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已就业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农村后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强化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投资环境,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建设相关扶持政策,以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为示范,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财政补充的现代农业资金筹措新机制,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强化土地流转。建议嵩明县县委、政府尽快研究制定出台系列推动土地合理流转的政策和意见,积极探索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的路径,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强化农业保险。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有限风险与分层担责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共保经营”和“互保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农民互助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以确保参保者灾后能迅速恢复生产,保险企业能可持续经营,从而强化政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功能。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现代农业;政策扶持;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江西省会昌县近年来注重做好对现代农业及其发展前景的研究,着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会昌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7.7亿元,同比增长4.61%,农民人均纯收入5083元。目前,全县已形成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优质稻、脐橙(赣南橘柚)、生猪、烟叶、油茶、葡萄、花卉苗木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蔬菜、西瓜、茶叶、毛竹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大批农民增收致富;粮食米粉加工、果品加工营销、烟叶生产等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烟草公司实行定单农业生产,公司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到2013年底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10个,行业协会15个,连续带动农户3万多户,辐射农户5万多户,有效提高了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二、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挖掘。会昌县的土地、光、热、水等自然条件优越,具备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开发水平不高。如蔬菜产业,全县居民蔬菜自给率只有35%,蔬菜加工几乎为零,而耕地冬闲田却高达65%,宝贵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会昌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目前这一产业刚刚起步,加以引导做大做强,就可以将集旅游生态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
(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县除了县烟草公司,能给农户提供“定单农业”的龙头企业太少。现有五丰公司米粉加工和果品加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指导服务和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业产业仍处在“生产者怕销不出产品,龙头企业又怕收不到原料”的矛盾之中。
(三)农产品品牌开发明显滞后。全县仅有粮食加工的五丰米粉产品打响了品牌,是省级著名商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众多经济作物中,仅有赣南脐橙获得全市通用的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畜牧、水产养殖没有注册过一个商标,也没有一家申报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权威认证。具有400多年生产历史的会昌酱干也只是靠口口相传,在全国还叫不响品牌。目前,全县的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卖不出好价钱,影响了效益,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实行以后,受资金、技术、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业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抗灾减灾能力弱,产出率不高。
(五)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家庭经营的土地面积过小,人工、化肥、农药等投入大而产出效益低,没有规模效益,影响农户利用自家土地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租金水平较低,目前每亩租金每年在400元以下,麻州下堡蔬菜基地2013年每亩年租金仅300元(以后每年递增5%,450元封顶)。大多数农户土地出租流转方面心态不一,大户企业要承租连片土地形成规模种养较难,只能望田(山)兴叹。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大市场,难于发展大产业,土地流转难成为该县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影响了农业的对外开放和产业提升。
(六)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农村青年不愿务农,剩下来务农的多数是老人、小孩;年青人对务农根本没兴趣,即使在家的务农收入高于外地打工也不愿在家务农,懂得农活会做农活的人越来越少,“老人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农民素质、劳动技能低下,不仅制约个体发展,也制约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七)行业协会尚未发挥效力。现有的农业合作社和协会还处在培育阶段,总量少,覆盖窄,运作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带动力有限,不能引导社员按需生产、规避风险,没有与入会社员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真正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成员收入。
(八)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是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夹击的弱势产业,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是普遍现象,涉农主体都不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本身实力有限,政府扶持又杯水车薪,信贷要求门槛较高、手续繁琐、利率较高,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投入,制约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完善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保护好会昌县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严格整治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注重转型升级,对粮食、果业、生猪、烟叶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深。要打造朝阳产业,以争创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把休闲农业打造成主导产业。要挖掘传统产业,对水产养殖业、特种养殖业科学筹划,精心培育,打造成特色产业。要发展新兴产业,结合区域布局,有所侧重地扶持发展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旅游食品等产业,让其成为县级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新兴产业逐步发展为优势产业。
(二)提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水平。要突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连片集中”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形成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相适应的格局。顺畅土地流转,将零星分散的土地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加大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生产水平;开展“定单农业”建基地,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破解农业发展难题;通过科技示范园建好基地,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三)培植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另一头连着农户和基地,其实力强弱和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成效。要强化农业对外开放,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水平高、功能强的龙头企业;注重扶持大户,促大户成产业龙头;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增强功能,提高覆盖面和辐射力,帮助其发展成为产业龙头;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和推行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制、租赁以及入股等形式,加强与基地农户连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四)打造农产品品牌。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好产品,就能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要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地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强化品牌意识,鼓励种、养、加产品注册商标,加大宣传力度,对重点品牌予以扶持,着力打造会昌米粉、会昌酱干和酸枣糕等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开发力度,鼓励和扶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同时注重完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质量认证、包装标识、质量监管和追溯制度,生产出消费者欢迎、市场放心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