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项目投资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项目投资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项目投资研究

农业项目投资研究范文1

关键词:农业项目;投入机制;资金管理;创新

项目资金是农业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业项目中的投入机制和资金管理工作更是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农业项目中的投入机制和资金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创新,采取有效策略,提升其对农业项目开展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农业以更快的速度健康发展。

一、农业项目投入机制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项目投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业项目投入机制中存在前期项目论证缺乏的情况。很多部门为了尽快获得农业项目,未能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考量,导致前期项目论证缺乏,实际实施过程漏洞百出,导致资金大量浪费。同时,农业项目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大多农业项目都以农户和集体投资为投资主体,而农民的经济收入有限,农村整体经济水平降低,导致农业项目的投入不断减少。资金来源渠道的缺乏,也使资金缺口始终无法填补,很多农业项目因资金缺乏导致质量较低,甚至难以继续开展。再加上一些决策者的盲目决策和对短期利益的过分注重,随意安排项目预算,造成农业项目的投入缺乏客观目标,不利于农业项目的长期发展。

2.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项目的资金实际使用和管理要求之间还不适应[1]。农业项目的资金预算编制环节略有不足,缺乏科学性和具体化,执行过程随意性较大,为执行跟踪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预算监管方面,也缺乏专业的监管、审核,群众监督力度较小。再加上内部控制、资金审计、绩效评价方面的缺陷,导致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水平始终难以提升。

二、农业项目投入机制和资金管理的创新策略

1.投入机制创新策略

创新项目投入机制是实现农业项目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2]。因此该部门应注重对农业项目投入机制的创新,将产业链作为载体,对资金进行科学整合。例如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大浦新农村,于2009年通过各部门的资金整合,获得了大量的农业项目资金,并建成了几千亩的水稻种植区、水产养殖区,并形成了水稻、水产、园艺为主导的产业链,吸引了多项资金投入,为农业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投入渠道。在投入机制创新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一实例,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体的项目沟通机制,定期对资金整合的各环节工作进行沟通。同时加强对资金整合作用的宣传,组织群众参观实验基地,了解整合效果,以配合资金整合工作。积极吸引农民群众和社会对农业项目的投入。采用民主议事等方式,向农民和集体筹集资金。或是采用农民业主负责制,要求农民业主不仅作为农业项目的受益者,也作为农业项目的负责者,对建成项目享有应有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有效提升了农民在农业项目投入方面的积极性。当地政府也可以通过财政补助、奖励等形式,吸引社会投入。采用农业项目投资参股的形式,使社会机构可以依照只参股,不控股的原则,按照事先规定的比例进行投资,根据其比例享受农业项目的获益,并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一方式不仅使投入机制得到了创新,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项目。

2.资金管理创新策略

在资金预算方面,可以引入绩效评价机制,实现对预算资金的合理配置。明确绩效目标,量化项目支出目标,完善绩效指标体系,采用科学手段,对项目资金管理等工作进行合理评价,以便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为下一年度的预算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数据资料。在资金审计方面,需要重点审核国家规定的专项资金是否到位,避免存在对农业项目虚列收费、资金被非法挪用、虚增建设工程等情况,提升账目核算的规范化,确保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以保证专款专用。同时,对农业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排除项目中多头申报项目、报销发票不真实、资金分配不公平等现象,及时了解项目中的资金动向,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农业项目绩效评价方面,应加强项目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创新。现阶段,我国农业项目缺乏自己的绩效评价标准,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快评价标准的建立,同时保证评价体系能够对全面反映农业项目各个环节的情况和实施的具体效果。农业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容易导致项目绩效评价的结果,因此,应加强投资决策风险制度的创新,并引入项目风险识别和风险预警,例如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在投资决策风险制度创新中,运用这一手段,获取农业项目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气象信息等,对农业项目风险进行监督和及时预警,降低风险,提升绩效评价水平,实现有效地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同时,由于农业项目的特殊性,还需要在资金管理创新时,引入第三方机构,要求农业部门与项目承担方共同确定第三方机构,并在项目书中表明。要求第三方机构参与到项目申报评选、绩效考核、项目验收、资金管理等环节,对项目进行独立检测、独立评估,一旦出现项目负责人鼓动第三方机构提交虚假结果的情况,便由相关部门对项目资金进行收回,以保证资金的有效运用。在委托第三方检验的基础上,实现项目资金管理的创新,有效提升项目资金管理水平。

三、结论

农业项目的开展对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其投入机制和资金管理工作的创新,以产业链为载体,进行专项资金整合,吸引农民群众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完善资金预算、审计、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农业项目获得最佳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志顶.对单位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255-257.

农业项目投资研究范文2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投融资困境,提出改进的对策:切实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提高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强度;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进行有偿推广技术活动;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损失补偿机制;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投融资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它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形成产业化的过程中,资金投入是关键性的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给予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关注,国务院2003年《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必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农业特别是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我国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多种投入渠道和投入方式。但农业技术推广财政投入常年不足,其它渠道的投资刚刚发育,致使我国农技推广事业进步缓慢,工作滞后。

据科技部的资料,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仅45%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1%,农业技术普及率只有30%-40%。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的入户率也相当低。我国每年约有6000项本应能够形成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因为资金供给不足,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没能够转化为产业应用技术,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和农业生产的潜在损失。为此应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中投融资的问题,探讨建立良好的适应的投融资机制。

二、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投融资困境

1、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总量不足

据调查,在财政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除外),农业科研、推广的投入一直居于末位,不能满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大量需求;而多数项目单位和农业技术企业因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申请贷款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在其它引进吸收外资与国内开展资金和技术合作及各类集体经济、农业企业及农民增加农业科技应用的投入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投入资金规模占比不足总投入的5%。

2、农业推广财政投资强度明显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多数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所以其成本不是作为农业科技市场主体的农民及农业科技与推广单位所能独自承担的,加上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制与推广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但作为投入主渠道的财政却存在着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持续相对减少,农业推广投资强度(农技推广投资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据调查,在财政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除外),农业科研、推广的投入一直居于末位。我国对农技推广的财政投资90%来自于地方财政,农技推广投资的90%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行业内。从经费的开支结构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人员经费的开支。在1990年至2005年间,农业推广投资由1990年的37.6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3.9亿元,累计增加388%,年均增加25.9%。尽管政府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绝对额有较大增长,但相对于财政的农业总支出,政府财政对农业推广投资的增长力度明显不够。政府财政对农业支出比例由1990年的10%左右下降到2005年的7%左右,农业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时,农业推广投资强度由1990年的0.43%增加到2005年的0.80%,累计增长86%,年均增长5.7%,而同期农业GDP由1990年8839.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3070.4亿元,累计增加161%,年均增加11%。

尽管政府财政对农业推广投资强度有所提高,但是农业推广投资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在降低,农业推广投资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由1990年的0.7%降到2005年的0.5%左右。说明政府对农业推广的投资力度并没有随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加而增加。我国农技推广投资强度只是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的60―70%(还没考虑这些国家非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而且也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投资强度的水平。[1]

3、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项目多渠道,重复投资、效率低下

虽然技术推广项目经费严重短缺,然而,也存在着项目重复立项,投资效率低下的情况。目前国家级技术推广项目主要来源是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等部委,各部委的技术推广项目自成体系,相互独立。这些部委在审批农业、林业、水利三部局推广项目的同时,自己也直接向省级对口部门或县乡政府下达推广项目,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内容的项目,两个名称,多头申报,重复投资的现象,降低了投资的效率。

4、融资、农业技术需求与农民的逆向选择

随着我国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农民也希望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改善自己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大多数农民都处于一种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由于经济能力较低,难以承担相对的风险,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等因素,使得农户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出现了逆向选择,即应用科技的积极性不高,只要求多得一些现钱;对贷款缺乏热情,只要求得到财政拨来的无偿资金。

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投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鉴于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所面临的投融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融资机制。

1、切实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提高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强度

有关方面应建立有效的机制,切实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落实。建议把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从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0.8%以上。在适当增加总量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农业技术推广费用投入的结构。

2、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

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第一,广泛筹资,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建议把粮棉油等技术改进费除3-5%的管理费,畜产税、屠宰税等税收入中提取30%左右,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20-30%用于农业推广,从各种农业综合发展项目资金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作农技推广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第二,在经济效益较好的推广项目中提倡使用各种银行贷款,可在农技推广基金中贴息予以扶持。第三,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积极给推广事业贷款。第四,发展小额信贷和民间信贷,鼓励私人将资金投入农业技术推广。

3、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进行有偿推广技术活动

推广部门兴办实体有助于加快技术,促进产业化经营,壮大推广机构实力,促进推广事业发展,分流推广人员,优化队伍结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推广与经营的关系,必须明确政府办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事业单位性质,坚持以国家利益,长远利益为主要目标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注意技术推广项目的公益性,对基层推广组织在开展经营创收以补充推广活动经费方面,应给予适当的倾斜制度。

4、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损失补偿机制

同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换的依赖性很强,我国又处于旱涝交替的季风气候带,灾害天气发生频率高,对未来生产的产出存在不确定性,增加了农业产业市场失灵的现实性,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风险性。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补偿机制。第一,建立科研机构社会保障制度。对转换机制的农业科研部门实行过渡扶持政策,完善分配制度和奖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部门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明确农业科技企业所获得收益在6年或更长时间内免除各种税收。第二,建立对金融支持农业技术进步政策性损失的补偿机制。包括:提供财政贴息或贷款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科技项目提供贷款;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向有政策性金融任务的金融企业提供贴息资金和弥补呆账损失。第三,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单纯的“农产品收购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科技、农业开发、农业基础建设等综合政策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业科技企业(项目)贷款。第四,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保险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农民互助保险组织的发展,建立全国性政策性农业保险企业。第五,建立对农户的风险保障机制,对相关风险做好相应的预测工作,给农民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农民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对农民应用科技的风险给予一定的补偿,如设立农产品保护价、给亏损农民适当补贴,以减少农户应用科技的后顾之优。

5、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条件下,要改变农业科研、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的技术供需脱节现象,除了建立以国家(或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还需要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

第一,改革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对推广项目进行招标,并实行基金管理制。第二,在技术推广组织内部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实行人员与任务的竞争管理,借“项目”养人。打破地区分割,实行推广项目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项目公开招标制,择优录用。第三,在各高等农业院校与科研部门分别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部,专门从事新技术推广工作,允许他们公平地参加各种各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推广项目招标申请,促进“三农”的联合,促进技术供需双方信息的直接反馈,解决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的问题。第四,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同时鼓励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带着生产上所急需解决的科研课题走进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研究(或教学),也可以与科研与教学部门的研究人员一起共同申请来源于不同渠道的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为科研、教育与推广部门的相互交流创造条件。第五,通过建立与农民技术需求直接联系的科技产业,可以使农民农业生产上所需求的各种技术信息迅速反馈到农业科研部门,而科研部门的新的研究成果信息也可以迅速被传递到农民中去从而加速新技术的推广与采用。

【注 释】

[1] 胡 瑞,法黄季.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J].战略与管理,2001.3,P29.

【参考文献】

[1] 周腰华,姚园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探讨[J].农业经济,2008(1).

[2] 胡瑞法,黄季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J].战略与管理,2001(3).

[3] 米晓,张保军,杨改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 董智玉.我国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之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农业项目投资研究范文3

多年来,农业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重投资争取、轻项目管理”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解决,诸如基础性工作还不够扎实、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等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扩大农业项目投资规模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制约因素。

1.1同一项目涉及多个监管机构造成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执行混乱

目前,同一个农业建设项目可能涉及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虽然从各自的角度说,其各项管理制度已较为系统,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执行起来就比较混乱,甚至出现“有时多头管理,有时谁也不管”的问题,影响项目建设实施进度和效率。部分项目管理单位无专职监管机构,由计划、财务、监察室、项目办和各行业站等多个内设机构或下属单位进行管理,另外还存在项目监管单位、建设单位及项目负责人更替频繁造成监管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的现象。

1.2项目管理的思路、办法和行业标准不能满足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部分项目建设单位未能严格执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在项目招标、财务核算、调整变更、档案管理、进展跟踪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存在不合格、不规范的现象。一是前期工作重视不够,项目申报单位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不高,上报项目比较随意,再加上有的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不严、跟踪检查不及时等问题,给项目实施和监管工作带来隐患。二是与管理规定配套的管理工作细则缺项较多,一些管理办法很难完全适应项目的实际情况,在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中,部分项目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管理办法,有的管理办法比较笼统和含糊,造成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三是项目建设标准体系滞后,目前农业部只制定颁布了38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其他项目的建设多借鉴和参考相近的建设标准,从而给项目的投资管理造成了难度。

1.3项目管理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不能完全满足项目管理人员专业化的需要

项目管理者的能力对农业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有着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实践中,农业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多是从行政或科研工作临时抽调的非专业人士,他们对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财务管理制度、四制(法人责任制、合同制、监理制、招投标制)等相关规定不熟悉,管理不规范甚至错误,造成评审工作走过场、初步设计深度不够甚至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代替初步设计、项目档案管理和财务管理不完善、项目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拖延等问题。目前,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通过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地方派员参加的方式开展,监管人员更换频繁对管理培训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有待编制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和监管人员培养方案,采取专业化管理方式。

1.4项目管理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反馈机制

不完善限制了管理合力的有效调动动力机制不足方面,突出表现在竣工验收阶段,据统计,农业部2011年专项检查范围中2006~2008年下达投资计划的地方项目理应全部建设完成并竣工验收,而实际完成竣工验收的不到80%。虽然农业部对竣工验收的程序、标准作出严格规定,但是由于农业建设项目投资小、地处偏远、监管困难,使得监管动力不足。约束机制不力方面,目前虽制定了对农业建设项目违规问题的处理规定,但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难以有效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有效调动有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反馈机制不完善方面,针对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问题,缺乏畅通、快捷的信息流系统和反馈机制,编制规划、策划项目、调整投资的指导性不强。

1.5项目验收和后评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项目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部分地区存在重视建设、忽视项目后期管理和运营工作的现象,对项目验收和后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有验收程序不明、奖惩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项目投资建成后效益的充分发挥,包括正式投产后运营是否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等。目前,后评价环节只是在《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中有所提及,但对是否必须进行后评价以及后评价的程序和标准并没有规定。全国范围内尚未全面启动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工作,某些地区虽已开始对某些项目进行后评价试验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二、完善农业建设项目监管的对策建议

2.1制定农业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和相关指南制度

加强制定农业建设项目投资规划和相关指南制度,明确投资方向,以提高项目监管的效率。一方面是农业部制定农业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类似于国家的五年发展规划;行业司局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项目,在农业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投资方向和计划,并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对各行业司局的项目投资计划进行综合平衡。另一方面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下发项目申报指南,增加项目整合的指导,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设立项目整合原则,横向项目整合指某一地区将隶属于不同行业司局的项目合并为一个项目进行申请,针对此类项目,制定专门的评审制度,如会同相关行业司局对项目进行评审;纵向项目整合则指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将其辖区内隶属于同一行业司局的相同、相似的中小项目进行“打包”处理,然后上报农业部,各个地方农业主管部门仍然是“打包”项目的实施主体,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对打包后的整体项目进行申报、资金支付、验收等监督管理工作。只有将项目进行打包,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项目监管才能保证项目按时按质的完成。

2.2积极引入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方式

传统的“指挥部型”和“基建处型”项目管理方式由于机制、人员等弊端造成相关管理效率低下,对于投资规模较大、技术比较复杂、建设单位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要积极引入专业化管理方式。一种方式是将建设项目委托给有资质的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分阶段的管理和服务,建设单位保持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协助完成项目前期策划、办理各种手续、工程监理施工招标、项目监督、竣工验收和后评估等工作。另一种方式是“代建制”,建设单位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要签订委托代建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双方要处理好关系,严格遵守合同约定,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建成后移交给使用单位。

2.3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的项目监管体制机制

在项目决策、设计、实施和竣工的每个过程中都设置合理、科学的监管机制,加强每一个过程的监管,使农业建设项目监管实现合理、科学和高效,进而激发各级农业监管部门的监管积极性,保证项目的成功率。一是严格执行行政问责机制,规范和监督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力,明确责任人,避免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问题。二是要切实落实项目管理督办制和奖惩制,既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农业部制定的各类项目管理制度,还要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本项目的具体管理制度。对项目管理工作成效大、项目建设质量好的项目单位和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项目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市县和项目单位,采取处罚措施加以处理。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平、透明的反馈机制,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管理系统”作为信息反馈库,形成“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的循环回路,并将反馈的信息作为项目评估、经验总结和效果推广的依据。

2.4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

农业项目投资研究范文4

关键词 智慧农业;现状;开展情况;问题;建议;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22-02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in Shangshui County were summarized,th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step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lligent agriculture;status;development situation;problems;Shangshui Henan

1 智慧农业现状

商水县双龙湾生态园项目是在姚集乡政府扶持下,由2位商水籍成功人士投资兴建,主要建设内容是温泉生态园、休闲垂钓园、有机农业观光采摘园3个部分。一期项目地址位于S206省道以东、汾河大堤以北、护城河以西,建设内容以温泉生态园为主,总投资5 000万元,目前项目工程已封顶,下步完成人员招聘培训工作。一期项目运营后,预计可带动农户1 000户、农民3 000人就业增收,每年产生经济效益5 000万元。

商水县“金色田园”农业嘉年华项目是由北京银洲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地址位于商水县汤庄乡娄冲村,位居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项目面积66.67 hm2,建设期限2年,总投资32 783.99万元,建成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食宿、乐购、会展、培训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产业综合体和现代农业经济综合体。目前,项目可研报告已完成。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时组织县农业、农办、文明办、文广等相关单位人员,对全县基本符合条件的村庄,按照通知标准进行了从优筛选,最终选择以叶氏庄园为特色民居的邓城镇邓东村作为推介申报村庄。

2 智慧农业工作开展情况

2.1 开展“互联网+农业”培训

成功举办了“互联网+农业”培训班3期,培训对象以家庭农场、涉农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主,培训人员60人次。组织商水县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25人参加了省农科院在商水县举办的“互联网+农业”培训班。

2.2 土银网和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建设

在土银网公布了商水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面积、土地主要用途、农产品类型等。在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录入了商水县32家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生产基地的详细内容,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产品图片、种类、文字说明、产品特点等情况。

2.3 自动灌溉项目启动

积极与省农科院联系,由省农科院牵头在商水县实施2个自动灌溉项目,一个在硕博果业温室大棚,另一个在舒庄乡高标准粮田内。建成后,可实现喷灌全自动化,其中包括农药转化为液体喷洒,温度自动调控等,现在该项目已经启动。

2.4 农田与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计划建成高标准粮田面积1.19万hm2,总投资2.09亿元,新打机井6 776眼;硬化田间道路380 km;新修桥涵2 230座;架设输变电线路28 km;植树120万株。其中,国土局土地整理项目计划建设面积5 313.33 hm2,建设地点在张庄乡、谭庄镇,投资8 798.22万元;发改委千亿斤粮食项目计划建设2 000 hm2,建设地点在固墙镇,投资4 476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建设2 666.67 hm2,建设地点姚集乡、张明乡,投资5 300万元;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计划建设1 933.33 hm2,建设地点郝岗乡,投资2 400万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粮田2 000 hm2,完成投资4 000万元。新打机井424眼;疏通沟渠21.8 km;硬化田间道路72 km;新修桥涵140座;植树0.28万株。

2.5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

当前商水县小麦生长进入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由于近期阴雨较多,田间湿度较大,气温高,有利于多种病虫害发生。为了及时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发展,通过开展电视讲座、印发病虫害防治内部明电、群发手机短信、发放技术明白纸、“病虫情报”、科技队员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民科学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确保该县小麦生产安全[1-2]。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商水县智慧农业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渐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一是资金是限制商水县县“智慧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智慧“互联网+”农业信息化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办公经费、硬件改善,还是软件开发、平台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目前都无财政资金支持,工作开展困难较大。二是从总体上看,商水县“互联网+”农业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创建“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让农业企业、物联网企业、广大农户多方共赢上仍需努力。三是商水县智慧农业方面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商水县家庭农场、无公害基地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智慧农业了解还不是十分明确,发展智慧农业对自身的利益有哪些提高和帮助还比较模糊,导致这些龙头企业发展智慧农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四是农业从业者特别是发展智慧农业方面接受现代信息化技术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4 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

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智慧农业需要配有专项办公经费,将信息化与具体农业产业相结合、与设施化项目建设相结合,以尽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以顺利开展工作。

4.2 加大宣传力度

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以及一些报刊等,对智慧农业的特点、成果等加大宣传,对于取得的一些新技术成果及实际应用中的效益要多报道,使人们能够转变观念,正确地认知智慧农业,提高自身在智慧农业发展中的责任感、紧迫感,为该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做到发展智慧农业家喻户晓,每个涉农家庭都有明白人,从而为“智慧农业”在我县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4.3 加大政策扶持

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由政府牵头,农业主管部门不定期组织一些涉及“智慧农业”的讲座和观摩会,建立一个推动“智慧农业”健康发展的学习平台,向企业负责人介绍农业信息化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提高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

4.4 加强科研部门与农业企业的协作

积极依托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领先的研究成果,本地农业企业提供场所、资金支持,科研院校提供人才、设备、技术支撑,使更多的信息化项目找到了试验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参与“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智慧农业应用发展模式。

4.5 发展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好商水县智慧农业的重要平台――土银网,力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扎实有效,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基础[3-5]。

5 参考文献

[1] 霍建英,史文娟,彭程.杨凌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2,17(4):100-103.

[2] 阮青,邓文钱.发展智慧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桂海论丛,2013(2):49-52.

[3] 张松茂.现代农场智慧农业系统建设研究:以盐城市七星农场项目为例[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农业项目投资研究范文5

随着我国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农民也希望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改善自己传统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但大多数农民的经营都处于一种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由于经济能力较差,难以承担相应的风险,同时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的科技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成为一个难题。

1.1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市场价格变化的风险对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影响最大,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一旦大幅下降,农民获得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大幅度下降,甚至亏损,许多农民常常寄希望于好年景与传统的种植经验,而忽略应用科技成果。一旦发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农民的科技投入就会功亏一匮,面对各种风险农民应用科技的积极性被削弱。

1.2科技应用效果不佳

科技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例如,在新品种的选择上,有可能在种子的选择上出现问题而导致产量不佳;有可能在播种技术、施肥技术、嫁接技术、剪枝技术等方面掌握不精而导致科技应用效果不显著;由于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应用科技方面往往会出现种种的应用难题,而又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也会造成科技应用效果不佳等。然而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把效果不佳的原因归咎于科技,从而产生科技无大用的想法。

1.3农村分散经营的客观现实

现在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大多演变成了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农户独立经营自己承包的土地,可以极大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然而由于农民的经济能力、生产能力都比较差,耕地面积又比较少,因而对科技应用缺少现实的条件。

1.4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发展高科技农业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农户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使得农户在土地上投入的压力大大减轻,大多会规避应用科技所面临的风险,选择传统保守的生产方式和技术[1]。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多数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所以其成本不是作为农业科技市场主体的农民及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单位所能独立承担的。加上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与推广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我国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给予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关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供给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多种投入渠道和投入方式,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缺口仍然很大,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1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持续相对减少

由于农业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导致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据调查,在财政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除外),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一直居于末位,其所占比重徘徊在10%左右。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投资90%来自于地方财政,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90%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行业内。从经费的开支结构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人员经费的开支。如图1所示,我国在1990~2005年间,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由1990年的21.3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3.90亿元,累计增加162.51亿元。年度间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基本上是以比较平稳的速度增长,只是2004年的增长幅度比较大,由2003年的107.4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50亿元,增加了59.05亿元[2]。尽管政府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绝对额有较大增长,但相对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政府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增长力度明显不够。1990年之后,政府财政对农业支出比例也由1990年的10%左右下降到2005年的7%左右,农业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3]。农业财政支出下滑直接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增长相对较慢。

2.2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明显偏低

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所面临的是经营规模极小的千家万户。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十几万个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或协会,但涉及的入会农户仅占总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几,而且大多为松散型的,辐射力不强,真正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起中介作用的农业组织几乎没有。这决定了要使一项技术推广到农户,单位农产品的农业技术推广费远远大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偏低,只是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的60%~70%(还没考虑这些国家非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而且也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投资水平[4]。在1990~2005年间,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由1990年的0.42%增加到2005年的0.81%,累计增长86.00%,年均增长5.70%。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财政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但从与国际上的比较来看,仍没有达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平均水平。据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113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农业技术推广占财政投资比例为0.90%[5]。尽管政府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有所提高,但是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在降低,并且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由1990年的0.69%下降到2005年的0.54%。说明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并没有随政府财政能力的增强而增强。

3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投融资渠道及特点

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确立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和推广机构的法律地位,以保证推广资金的来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全球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左右。

3.1各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来源

第一,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如日本法律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由国家和都道府县共同承担。第二,国家利用政策、法规,通过社会大循环,用国家拨款的形式下拨推广费。经费主要来自于农产品附加税,国家给各大区、省拨发的农业发展费,农会收的土地税和农民交的各种会费。如法国每年用于农业发展的经费约为3.2亿法郎。第三,多渠道筹资。如美国国会农业立法规定各州应提供与联邦赠款数额相等的资金用于该州农业技术的推广。

3.2农业技术推广投融资特点

不同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差别较大,但总体来看,非政府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领域各有侧重。非政府投资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物化程度较高、市场潜力较大、竞争性强的技术推广项目上,政府则主要集中在基础性和公益性技术推广项目上。在项目运作机制及资金管理改革方面,大多数国家逐渐向基金制方向发展。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具体融资渠道很多,主要有各种税收、产品营销、服务性收费、政府补贴、项目基金、分包费、费、商业和非商业性质的赞助、国际援助等。推广机构的融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决定了推广工作的目标、推广对象、推广方法和推广组织机构设置等[6]。

4农业技术推广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鉴于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融资经验,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融资体制的创新。

4.1切实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提高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强度

有关方面应建立有效的机制,切实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落实。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委托执法、行政管理等工作,这在国际上其他国家都是由政府公务员承担的,如果扣除国家对这些人员和相应工作的投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实际上约为0.60%[5]。建议把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提高到0.90%以上。在适当增加总量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农业技术推广费用投入的结构。合理的投资结构是:试验示范费用占总推广费用的20%~50%;宣传培训指导费用占8%~12%;差旅费用和会议费用占8%~12%,津贴占4%~10%。

4.2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

在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第一,广泛筹资,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建议把粮棉油等技术改进费除3%~5%的管理费,农业税、畜产税、屠宰税等税收入中提取30%左右,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20%~30%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从各种农业综合发展项目资金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作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7]。第二,在经济效益较好的推广项目中提倡使用各种银行贷款,可在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中贴息予以扶持。第三,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积极给推广事业贷款。第四,发展小额信贷和民间信贷,鼓励私人将资金投入农业技术推广中。

4.3鼓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进行有偿推广技术活动

推广部门兴办实体有助于加快技术,促进产业化经营,壮大推广机构实力,促进推广事业发展,分流推广人员,优化队伍结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推广与经营的关系,必须明确政府办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事业单位性质,坚持以国家利益,长远利益为主要目标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注意技术推广项目的公益性,对基层推广组织在开展经营创收以补充推广活动经费方面应给予适当的倾斜[8]。

4.4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损失补偿机制

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依赖性很强,我国有部分地区处于旱涝交替的季风气候带,灾害天气发生频率高,对未来生产的产出存在不确定性,增加了农业产业市场失灵的现实性,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风险性。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补偿机制。第一,建立科研机构社会保障制度。对转换机制的农业科研部门实行过渡扶持政策,完善分配制度和奖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部门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明确农业科技企业所获得收益在6年或更长时间内免收各种税收。第二,建立对金融支持农业技术进步政策性损失的补偿机制。包括:提供财政贴息或贷款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科技项目提供贷款;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向有政策性金融任务的金融企业提供贴息资金和弥补呆账损失;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保险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互助保险组织的发展,建立全国性政策性农业保险企业[9]。

4.5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条件下,要改变农业科研、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的技术供需脱节现象,除了建立以国家(或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外,还需要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

第一,改革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对推广项目进行招标,并实行基金管理制。

第二,在技术推广组织内部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实行人员与任务的竞争管理,借“项目”养人。打破地区分割,实行推广项目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项目公开招标制,择优录用。

第三,在各高等农业院校与科研部门分别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部,专门从事新技术推广工作,允许他们公平地参加各种各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推广项目招标申请,促进技术供需双方信息的直接反馈,解决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

农业项目投资研究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建议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近些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对农业及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用以提升农业基础产业发展规模和科研水平。然而,由于中国地区间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发展不均衡,在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阻碍和影响了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农业科研事业发展,加快农业科研单位基础项目建设,从而稳定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1]。

1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1.1准备工作不扎实,出现违纪违规的问题

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具有季节性和时效性,个别农业科研单位为抢时间、图简便,违反国家法规,盲目推进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实施。一是在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方面是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存在模糊认识。根据财政部《中国政府采购报》解释,在招标投标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是一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是特别法,特别法可在不违背一般法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于一般法的具体规定。若对同一问题都有规定,特别法优先一般法适用。二是部分科研单位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规定》,把200万元以上的工程应该公开招标的项目拆分,自行招标,规避公开招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农业项目实际,强调必须公开招标项目的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了招标投标、评标、定标等主要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对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基于上述问题,在进行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和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之前,应该根据调查研究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自然地貌、地理气候、周边环境及经济技术资料,分析比较可能的投资建设方案,对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进行评估预测。在此基础上,还要综合论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必要性、财务上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上的实用性和建设条件上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和建设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当前具有资质编写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机构较少,且缺乏专业的农业科研基本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整体技术力量较弱,因此所编写的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往往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上由课题组长负责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指导,在设计、招标、工程施工、监理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存在论证不充分、不细致、不全面等问题。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和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项目初步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是编制项目总规和详规的依据。在项目进行初步设计阶段,如果不能对其目标明确深化和细化,项目得到批复后就会影响后期投资,出现投资难控制和项目计划工期出现拖延及超预算等问题。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较快,2013年新版的工程量清单还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许多问题,表现在工程量清单描述不全、工程选用材料品牌规格不明确、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方式陈旧等。在实际清单计价上应该由具有专门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者是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编制。尽管随着清单计价规范的实行,在实际招标市场上仍然存在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例如由于招标投标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和农业科技产业园的招标投标范围和实际规模标准把握不准,影响预算。应该进行公开招标的项目却采用中介机构招标或自行邀请招标,或者是将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化整为零,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规避招标,或者是进行虚假招标;由于招标机构选择不恰当就可能会造成招标文件编制不严谨,对招标单位没有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就会落入招标陷阱;还会由于投标企业的恶意竞标,出现中标后亏损或者是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投(围)标等都会严重影响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的正常实施,个别招投标机构会在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达到其预定目的出现违规操作。

1.2合同条款不明确,出现经济纠纷的问题

合同条款不严谨,会造成工程项目完工验收进入决算阶段时产生争议。比如有的在签订合同时撇开招标文件约定;有的合同条款规定明显违反招标文件内容;有的招标单位工程材料价格在合同认定中不明确。这些行为都会严重扰乱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投标秩序,导致项目经济纠纷。由于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没有建立起和农业科研工程项目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在功能服务、组织机构等方面就会出现不能满足工程项目建设要求的问题,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文件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没有专业人员参与,管理效率低下且成效不明显,不能满足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范性、科学性以及标准化的需求[2]。1.3预算造价不认真,出现资金浪费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完善,原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造价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对农业科研建设项目造价研究不够。二是建设单位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人员,施工前准备阶段对预算与造价控制不细致。因此就会出现后期概算超预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根据相关法律条例规定,基本建设投资以“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严格控制基本建设投资成本。在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客观原因需要超预算投资的,必须申报项目立项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追加投资。但是在建设前期准备过程中因申报清单及工程量漏项、自行随意变更建设性质和建设地点、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以及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超预算投资,由项目建设单位法人负责。

2提升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建议

2.1加强组织协调,认真做好项目准备工作

在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整个过程中,应该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项目的时效性和创新性。一是建设单位应根据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需求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要保证科研项目方案内容的合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好项目概算,办理好项目审批立项手续,严格履行规划报建程序。建设单位应该严格招标文件编制和预算定额程序,做好招标前期准备工作。二是投标施工企业要严格对照招标文件审查施工图纸和项目清单,认真做好公开投标准备工作,规范编制行为。中标后施工企业在地方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报建审批许可证过程中,应该尽早完成且尽早开工收益。三是在前期准备中,要适当放宽对编制计价清单时间,方便编制人员有充足时间核对清单计价准确性,相关造价咨询机构要要加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熟悉业务找准项目套定的《xx定额标准》,一旦套错,会形成预算不准,影响工程项目结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建设方必须找2个以上造价咨询机构进行预算比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政府造价管理部门要对造价咨询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造价相关信息收集及时机制,使其信息可以准确及时反映市场价格。从实际出发,对农业科研基建项目采用议标和邀请招标的,要有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立项批文或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的项目计划文件;同时,要有经费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建单位负责人要定期召开会商会协调沟通、及时调整建设进度,这样有利于控制项目成本和项目建设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及时对进度和隐蔽工程问题进行检查并及时记录相关问题,掌握现场施工情况,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措施及时做好调整工作,使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保持平衡状态。

2.2认真履行项目合同,按规章监督管理

签订合同文件应该采用国家规范文本,合同条款应该在合同内容中明确表述,对合同实行审核,各种合同条款要求越全面越具体越好,合同约定的条件语言应该精炼准确,对双方责权利和索赔条款应该明确标出。加强对施工合同监督管理力度,健全施工合同的备案制度,通过对施工合同进行备案使合同具有合法性、严肃性等,避免合同条款出现瑕疵最终出现纠纷。为了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应该实行一套较为科学的管理方法。针对农业科研建设项目,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实行,对施工各方建立健全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检验和综合质量评定考核制度来确定监督管理方质量控制的目标,做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监督管理时,相关监管单位应该树立起威信,使其监督管理工作做到位,要做好监理旁站记录和抽查记录工作,定时或不定时进行巡视和跟踪抽查工作;还要对施工结果和实际工程计划目标进行对比,提出相关控制措施,及时向各个参加建设单位反馈控制信息,做好对相关资料的跟踪管理工作。

2.3优化项目设计方案,严格控制造价

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在工程预算上出现概算超预算以及决算超预算等问题,严重损坏了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决策体系,对建设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认真并客观地进行项目评价,选择最优方案来进行合理投资。从经济技术上应该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优化设计方案,在招标过程中根据实际招标项目特点和国家相关法规实行合理的低价中标,从经济技术以及合同约定等方面对施工投资成本进行控制,做好现场签证工作,防止出现超前过量支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度,针对每个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的规模和特点,对其进行符合实际可操作的项目管理方案。监督参建各方建立健全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制度以及综合质量评定考核制度,使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有法可依,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失误。监督管理单位应该对其监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知识培训,针对农业科研建设项目实际要求确定项目组织结构和具体管理人员,保证监管人员的稳定性,达到保证农业科研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的质量要求。

3小结

本研究对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提升农业科研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能力的建议,发现问题及时用高度的责任感和娴熟的业务知识解决问题,以提升农业科研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卓瑞治.浅析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质量的前端控制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2(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