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发展的建议

农村发展的建议范文1

一、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出现地方政府扶持政策不足的问题,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到位。长期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使农民与合作社之间缺乏信任。农村合作社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发展规模较小,经验不足,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没有以市场为依托。固定资产较少,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比较低,缺少专业人才,在农村合作社发展中面临问题时不能及时给予专业的指导。农村合作社基本是以家庭形式为基本形式组成的,有些地方只是形式,没有真正开展生产联合的服务模式,农村合作社缺乏资金保障,基本积累薄弱。农民合作社产品深度加工试点较少,自我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构建,降低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二、发展农村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农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新秩序中的一个组织载体,作为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社能够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解决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难的问题,使农民不局限于农产品生产,促进农民参与多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行各个方面的统一,便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村专业合作社能将单个的农户联合起来,改变过去在市场交易中处于的不利地位。建立完善的产业链。

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围绕当地的优势产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发挥农村合作社的组织载体优势,实现统一的质量、统一的价格,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

三、发展农村合作社的有效建议与对策

1.发展农村合作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指导,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专业人才,提升管理能力。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重视,在服务中凝聚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可以和农业专业院校合作。明确人才在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联系专家培养人才,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农村,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举办以“农村合作社”为主题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加大合作社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2.发挥政府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推进,确保农村合作社健康运行。 地方政府可以申请专项资金,对规模较小的农村合作社给予适当的鼓励,充分发挥整合支农资金作用,引入多条深层加工线,考虑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农村合作社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大力挖掘资金投入的潜力,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发挥农民自主的能动性。在媒体平台上宣传推进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改变金融部门对合作社抗风险的片面性认识,引导促进农村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制定出农村合作社信用评估体系。

3.协调各项工作,促进农村合作社健康稳步发展。在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积极协调各项工作,农产品协会应给予大力支持,提高向农业市场流动商品的竞争力,相互协调,进行最有利的组合,进行科学、准确的审核,促进形成良好的?r业市场秩序。协调当前的管理机制,建立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产品协会内部的管理作用。

农村发展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7-1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1村级班子建设滞后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基层组织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团队的建设,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对现有班子成员建设不重视,更缺乏对后备力量的储备,目前基层班子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基层班子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很多地区存在拉票选村干部的情况,例如:通过在村中家族庞大、帮派结伙等方式进行拉票从而当选村长,而不是通过能力的考核,致使很多会经营懂管理的优秀人才被埋没。三是基层班子的团队精神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班子成员的待遇较低;班子成员的关系不协调,喜欢单打独斗,就很难形成合力,也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村级经济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也较难弥补。一是自然条件差。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村,虽然发展林果、高山蔬菜等农产品的立地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二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多数村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创业,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贷款控制过严,很难贷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又难以集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1.3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的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没有真正体现

农村目前实行双层经营责任制,村级统一经营项目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尤其是国家在征用土地时低价征用,垄断经营,高价销售,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成为空谈。

1.4政策导向偏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村级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一方面要承担各项社会职能,如计划生育、五保户抚养、征兵优抚、水库维护、山林抚育、电力通信、道路、医疗、村庄整治等生活保障功能和公益事业都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近几年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导向偏差和资金扶持不足,加上村级事权过多,造成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村级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起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是增强服务功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之一。

2.2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2.3强化管理,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是扎实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有计划地把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二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完善村会计委托制,推行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加快村账乡(镇)会计委托机构建设;三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四是推进新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推进土地征用较多且农民已基本农转非村及集体资产较多、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

2.4加强领导,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特岗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生活状况;农村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9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许多历史性的跨越。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的落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一直都比较匮乏。2006年5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它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2010年湖南省永州市“特岗计划”招收的人数为410人,其中音乐类教师招聘名额占特岗教师招聘总人数的10%。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特岗计划”招收的人数为527人,其中音乐类教师招聘名额占特岗教师招聘总人数的8.1%。2010年―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音乐特岗教师所占名额人数为2010年―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特岗教师招聘总人数的9%,在特岗教师的队伍中是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习音乐的大学生在自身学习时就投入了高额的教育成本,加之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个性特点等因素,出现了许多音乐类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农村担任教师;即使到农村担任了教师,但普遍不能长期、安心的待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岗音乐教师除了担任音乐教学外,还要兼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本研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调查特岗音乐教师的发展现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音乐类大学生正确认知特岗教师,引导音乐类毕业生积极报考特岗教师,到基层就业,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询问关于其生活状况与收入情况,自身对特岗音乐教师这个身份的理解,工作时遇到的问题等等。

一、农村特岗音乐教师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一)工作现状

1.工作繁重压力大。

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一个特岗教师往往要同时带多个班的多门课程,超过六成的特岗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很大,特别是特岗音乐教师的压力更大,因音乐类毕业生在专业训练上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他教学科目教授起来会有些更多的压力。在走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在介绍自己时说他不仅要带两门以上的中考考试科目,同时还要兼任班主任,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另外特岗音乐教师责任心重、工作热情踏实,很多学校领导将学校部分管理工作也交给特岗音乐教师来处理,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特岗音乐老师任务多、工作重、压力大,工作重心在无形中被分散。

2.所授学科与专业不对口。

调查结果显示,72.3%的特岗音乐教师所授科目与大学专业不对口,大学期间学习的很多专业知识并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应用。设岗学校安排教学科目时完全按照“考什么,带什么;缺什么,带什么”的原则。如双牌县何家洞乡蔡里口小学某特岗教师以音乐教师身份招聘入校,却承担学校四、五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学工作。乡镇小学音乐教师资源的缺口与应聘的“特岗”不匹配,也影响了特岗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3.教育设备条件差,缺乏与外界交流。

特岗音乐教师对任职学校硬件条件的满意度普遍较低,高达七成。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特岗音乐教师的现代教学能力受到所在学校工作条件束缚。而永州市双牌、祁阳境内,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给教育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山里的学校与外界几乎失去联系。特岗音乐教师没有网络,对于新教学资源的获取几乎没有,因次他们很难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向学生传输最新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课堂上的创新实践也因此受到限制。

4.选择职业的态度有问题。

关于选择特岗音乐教师这一职业的初衷,25.8%的特岗音乐教师选择了喜爱并热衷从事音乐教育事业,38.2%的特岗音乐教师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36%的特岗音乐教师则是被优惠政策吸引而来。由此可见,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特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大学生都能够彻底放下身份,扎根基层。谈到3年服务期满后的职业规划,15.00%的特岗音乐教师选择继续留职,68.30%的特岗音乐教师打算另寻他职,另有16.70% 的特岗音乐教师目前态度还不确定。由此可见,农村生活环境艰苦,理想与现实落差大,使得部分特岗音乐教师面对工作不适应,不愿意坚守工作岗位,在思想上存在着“过渡或把当特岗当跳板”的想法,没有扎根农村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心态将直接影响到“特岗计划”的实施成果。当我们进一步询问特岗音乐教师选择另寻他职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特岗音乐教师表示是因为待遇低,其余的则是由于对理想与追求的热情衰减,或是对特岗工作厌倦。特岗音乐教师最终能否留得住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收入少,待遇低,与同期毕业的其他音乐类同学相比,会容易引起特岗音乐教师的职业挫败感,这些都是一些特岗音乐教师选择另寻他职的重要原因。

(二)福利待遇的现状

1.工资等待遇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特岗计划中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中央与地方结算标准是年收入20540,月平均工资为1700元。因不同县(区)绩效工资标准不同,各县月工资总额也会因之而异。问卷结果显示:特岗教师的月收入情况如下:1000-1500元每月的占52.3%,1500-1800元每月的占46.2%,1800元以上每月的仅占1.5%。而收入的地域差异也是存在的,工资差异导致很多特岗音乐教师情绪低落。在走访过程中,部分2010年上岗的特岗音乐教师反映,“上令往往不能下行”,地方政府对特岗教师承诺的待遇并没有完全兑现。两年来,很多地区的特岗教师每月只拿到了中央财政拨付的工资,没有车补费、工资卡、津补贴和社保,而音乐教师前期学习的投入大、时间长,另待遇方面的缺失也是导致特岗音乐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2.住房困难问题。

特岗教师的住房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由于各地财力拮据,多数学校并没有独立的教师宿舍,在解决特岗教师住房问题上存在很大困难。条件稍好的学校也只能将废弃教室提供给特岗教师居住,一些教师不得不在离学校较远的地方租房居住,居住地的偏僻、交通不便对特岗音乐教师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二、农村特岗音乐教师发展的建议

(一)工作方面的建议

1.量才量力。

设岗学校要“量才量力”用好特岗音乐教师,既要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实际承受力和专业特点,尽可能的支持与鼓励特岗音乐教师的事业发展。特岗音乐教师有着对事业的期待与成功的梦想,设岗学校应该量才使用特岗音乐教师,在各种优质课比赛、音乐类比赛活动以及晚会演出活动,给予特岗音乐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专业修养。利用有限的资源,把特岗音乐教师最大化的培养成为骨干教师,精英教师。

2.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为提升特岗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特岗音乐教师进行以教学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有限,特岗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实践教学能力,设岗县可以通过网络为特岗音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设岗学校也可以采取“多帮一”方式对特岗音乐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在音乐专业技能和实际教育的融合上下功夫,让音乐课上的更生动。

3.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投入,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学建设的投资,完善农村学校最基本的音乐硬件设施。添置钢琴、笛子、葫芦丝等这样的音乐教学设施,开设音响放映教室,让课堂内容更为生动,直观的感受音乐,更易于学生的接受,给学生的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购置电脑等可也让特岗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科学和信息交流工具更新知识,使电脑、网络等信息工具成为教学工作的好帮手。并且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缺书问题”一直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出资新建图书馆,补充学校课外书籍,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本学院音乐系于2012年3月7日在双牌县何家洞乡蔡里口小学成立了爱乐书屋,捐赠书籍达两千余本,极大的帮助他们补充课外知识与综合素质,得到了蔡里口小学学生与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福利待遇方面的建议

1.切实保障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做到及时足额发放。

各地各校应该按照规定的特岗音乐教师工资标准,足额发放到位。没有及时发放的,应该认真理清,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尽快解决问题,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在资金环节出问题的时候,各设岗区县或学校可以通过借支等办法,为特岗音乐教师解决部分生活费用,待工资到位后再足额补齐,以保证特岗音乐教师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使他们能安心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

2.改善特岗教师住房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所在区县和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办公、生活条件,在生活、工作上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特岗音乐教师住房难等生活问题,影响到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建议应由国家出资,县财政形成专门机构或领导小组筹措特岗音乐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特岗音乐教师周转房的建设用地可为旧校舍或闲置校舍,无土地的应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集中新建,此外,政府可以加大住房补贴力度,让特岗音乐教师无后顾之忧。

特岗音乐教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地走访调研中,我们一方面被特岗音乐教师们投身农村教育,乐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折服;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他们目前的工作生活现状感到忧心,特岗音乐教师们理应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笔者的文化水平、社会阅历有限,所提的意见和建议难免存在一些疏漏甚至幼稚之处,我们恳切的希望各位关心特岗教师、关注本报告的老师们在阅读后能向我们提出改进意见,并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为改善特岗音乐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促进“特岗计划”而努力。

参考文献:

农村发展的建议范文4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我市农村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现就促进全市农村金融发展和金融支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鼓励在农村新设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鼓励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管理有效的前提下到县(区)、乡镇设立具有信贷功能的营业网点,鼓励引进股份制银行到县(区)、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加快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和农村金融市场充分竞争。

(二)鼓励各地组建经监管部门和市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年6月以后新设立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含分支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办公经费补贴,并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享受当地招商引资政策。为鼓励引进村镇银行和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财政按照其实际到位注册资金0.1%给予引进机构和牵头负责单位奖励,奖励资金由市财政与所在地县(区)财政各负担50%。

二、加大涉农信贷投入,进一步增加农村有效信贷供给

(一)市财政局会同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局等有关部门,每年度对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入进行统计,并以市级分行为单位进行综合考评,对于涉农贷款投入较多、增幅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市级财政性资金存款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县(区)政府也应制定财政性存款与涉农贷款挂钩办法,让服务“三农”贡献大的金融机构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鼓励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对于以农村地区贷款担保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新设担保公司,在1年内涉农担保额占其业务总额50%以上的,市财政按其注册资本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现有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县(区)财政按其上年度涉农担保月均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具体办法由各地区自行确定。农村地区贷款、涉农贷款统一按人行统计口径确定。

(三)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市财政设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上一年度新增农村地区贷款产生的风险损失给予一定比例补偿,对担保公司提供涉农贷款担保所发生的代偿部分给予一定比例补偿。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首期安排200万元,后一年度及时补足上年度发生的补偿数额,并根据需要进一步增拨。金融机构之后追偿回来的贷款损失和担保代偿应按比例退还财政,用于充实风险补偿基金。具体补偿及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三、促进金融支农业务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市财政局每年会同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局等部门,开展金融支农信贷产品和业务创新评选活动,对推出新产品、新业务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鼓励建立涉农保险和农业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农贷模式,即财政部门提供保费补贴以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参保农户可持保单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实现以保促贷、扩大放贷。根据“银保互动”业务开展情况,市财政对金融机构当年发放的保单质押贷款,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30%给予利息补贴。

(三)鼓励实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程,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行等相关部门,对实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程进行联动推进,在全市选择相关金融机构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市财政设立20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担保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贷款提供担保,并给予一定财政贴息。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及财政支持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四、支持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优化,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运行质量

(一)落实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自年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5万元以下农户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自年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算收入总额;自年月1日至年12月31日,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二)鼓励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对农户及其它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建设工作突出的县(区),由市财政给予牵头组织及主办单位一定奖励,具体奖励标准和办法由市财政局制定。

(三)支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鼓励开展信用乡镇和金融生态县(区)创建工作,市财政对新创建的信用乡镇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奖励,对新创建的省金融生态达标县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对新创建的省金融生态示范县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金融稳定工作协调小组制定。

(四)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土地房产抵押及动产和其他权利抵押等相关事务,原则上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应积极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尽快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开放银行征信系统,降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运行成本和风险。积极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应进一步提高单笔小额贷款额度,最高标准由原来的20万元调整为注册资本金的5%。

五、实施农业保险综合奖补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实施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对主要种植业保险,各级财政补贴70%;对能繁母猪保险,各级财政补贴80%;对奶牛保险,各级财政补贴60%;对农机保险,各级财政补贴50%。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防范机制,市、县(区)两级政府分别建立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并不断扩大准备金的规模。

农村发展的建议范文5

一、建立有效的行政推进机制

一是要加大宣传。针对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不了解、不重视和不知道如何作为的问题,建议河南省金融办、银监局等有关部门牵头,举办全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高层论坛,并借助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内介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宣传国家促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认知度。二是成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领导小组。借鉴先进省份发展经验,在目前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进行部署和推动,尽快使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工作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三是建立政策协商机制。由金融办、银监局、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财政、税务及其他产业政策部门组成,针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运行中的困难,协商给予监管、补贴、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

二、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门槛

随着国家全面启动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工作,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这四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得到了初步发展,发挥了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但出于监管方面的考虑,目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设立的门槛较高、限制的条件较多,如村镇银行必须由商业银行发起、贷款公司只能由银行机构设立、农民资金互助社存贷活动只能在当地会员之间进行、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得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责任等,这些限制使得大量有意愿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或因商业银行缺乏到农村地区设立新机构的积极性,或因地方政府害怕承担风险责任不愿支持,或因当地监管部门担心难以有效监管不敢推动,而徘徊在农村金融市场之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速度较慢,数量较少,不能形成规模,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这个方面在河南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河南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一定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创新是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所在,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存在着严重金融抑制和供给不足的背景下,金融创新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大力鼓励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支持金融创新,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是现阶段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工作重点,对此一定要坚持;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刚刚起步,其经营的风险性高,抗风险能力不强,更应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同时,也要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手段,在风险提示、流程控制等方面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金融监管能跟得上创新的步伐,切实帮助金融机构增强抗风险能力,保持金融服务后劲。总的说,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不能“求稳怕乱不发展”,也不能“只推进不监管”,应坚持“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条件,吸引各类资本开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从实际出发,根据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网点分散、管理层次多元、区域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情况,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创新监管手段,实施分类监管,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三、大力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现代金融体系之所以没有有效建立起来,是因为银行与分散的农户一对一的交易存在市场交易瓶颈,这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金融领域的体现。在我国小规模家庭经营将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解决农村金融不足的难题,必须要从解决市场瓶颈着手,首先解决“小农户”与“大银行”难以对接的问题,提高农民资金组织化程度,才能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农户生产与信用合作组织,是连接商业银行和分散农户的纽带和桥梁。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村金融需求整合为一定规模的有效需求,能够改善农户面对银行机构市场交易地位低和银行面对分散农户市场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实现“小农户”与“大银行”的顺利对接。但是,由于认识以及政策方面的原因,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已自发成立了一定数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但尚没有得到银监部门的市场准入政策的支持,这些游离于监管体制外的资金互助组织面临着“转正难”的尴尬。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教授统计,截至2009年底,没有注册的村级资金互助组织就有5000多家,在银行监管机构申请并注册为金融机构的组织只有16家,众多自发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不仅缺乏合法的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无法享受如向银行融资等国家优惠政策,还极易被市场推向流动性陷阱,面临随时被取缔的风险,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对自发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展开全面调查研究,并进行规范和认定,对符合条件、运转良好的农村资金互助社颁发金融许可证,加强培训、监督、服务与管理,促进现有农村资金互助社成为正式金融组织。同时,国家可通过财政或中央银行支农贷款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资金支持,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委托农村资金互助社向农户贷款,形成商业银行向合作金融组织批发资金经营,合作金融组织向社区农户和小企业零售服务的新的经营体制和机制,使农村资金互助社成为商业银行回归农村的中介传导组织,从而形成农村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金融组织有机结合、运转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河南省自发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与影响,政府应特别重视自发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转正”的工作,要立刻着手对其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资质认定,对符合条件、运转良好的农村资金互助社颁发金融许可证,并加强培训、监督、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

四、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质产业,涉农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与其商业化运作之间客观上存在矛盾,这就需要借鉴国际上成功有效的经验和做法,针对农村金融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并将其长期化、制度化。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建立以财政、税收、货币和监管政策为主要内容的长期化、制度化的农村金融支农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健全合理的支农贷款项目的财政配套机制、农业贷款的保障机制和农村金融的利益补偿机制,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保证农业投资的连续性、有效性,降低投资的风险,吸引金融机构对农业加大投入。一是出台扶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财政扶持政策,以建立农业贷款贴息政策为重点,发挥“财政小补贴撬动信贷大资金”的政策效应;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减轻农村金融机构负担;出台货币支持政策。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实行有差别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规模,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筹措资金能力,加大对三农的贷款投放。二是大力鼓励金融设点增资。借鉴湖北省的做法,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办法,鼓励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牵头引进金融资本。2009年1月份,湖北省下发了《湖北省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的文件,明确人行分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每新增1家全国性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保险业金融机构等奖励20万元,每新增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国性后台服务中心或区域总部奖励2万元,每增加1家村镇银行奖励1万元,每增加10家小额贷款公司奖励2万元,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幅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奖励5万元,全省保险深度和密度在全国各上升一个位次奖励2万元等奖励政策;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等新增贷款、小企业贷款、助学贷款、就业再就业贷款,以及引进全国性总部机构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各项具体奖励办法,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农业贷款风险集中在银行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安全难以切实保障,必须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和农业保险基金,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国外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表明,提高投保人的参保率是农业保险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参保率的通常做法就是国家给予保费补贴,国外的补贴水平一般是保费的50%左右。我国农业保险的投保人多是收入较低的农户,承担高额保费有较大困难,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的支持。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和政策扶持,扩大保险范围和保险对象,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根据农业大县财政困难的现实状况,可将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补贴比例由35%提高到70%,将养殖业保险中央财政保费比例提高到65%。二是支持专业性、商业性保险机构的发展,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网络。三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力措施,鼓励各类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只有建立与农业信贷制度相配套、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制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户信贷融资的条件,提高其信贷市场融资能力,实现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的良好互动,为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三农资金的安全提供保障。河南省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之外,学习和借鉴北京市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做法,结合河南省农村发展的实际,在农民自愿与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政府财政给予参保农民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鼓励农民参保,扩大保险范围,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三农资金的安全提供保障。

六、加快构建农村担保、征信、支付清算、教育培训等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初期,各级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等有关部门要为其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出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政策,完善其业务经营所需的基本金融工具。如:账户管理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身份证核查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汇票和结算专用章等。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扶上马,送一程”,让村镇银行尽快摆脱“借米下锅过日子”的局面,使其快速成长壮大。要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方式,如农舍抵押、农机具抵押、门店抵押和商家协会联保等贷款方式,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权、经济林权、订单、动产抵押、权利等作为抵押质押,解决农村信贷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账户管理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身份证核查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教育培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特别是新型农村金融业务经营所需的基本金融工具,切实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

七、进一步创新金融手段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要积极进行金融创新,用新金融工具、新金融技术、新金融产品、新金融服务、新金融机制来解决吸储能力不强、运营成本较高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完善小额农户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机制,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保贷款范畴。二是探索新的抵押担保方式,如探索农舍抵押、农机具抵押、门店抵押和商家协会联保等贷款方式,积极推广河南省农信社创新的“一次抵押、集中授信、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管理方法;探索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权、经济林权、订单、动产抵押、权利等作为抵押质押;三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要结合当地实际,设计出多种贷款类型,推出符合三农实际需要和需求特点的多层、多元的金融产品,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八、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

考虑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刚刚起步,其经营风险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实际,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加强相应的监管。要根据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网点分散,管理层次多元,区域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情况,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创新监管手段,实施分类监管。要结合不同机构组织形式特点,明确相应监管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监管手段和差别化的措施,在风险提示、流程控制等方面给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金融监管跟得上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步伐,切实帮助金融机构提升抗风险能力,保持金融服务后劲。同时,根据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快速发展的实际,在监管部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增加和充实监管力量。建议河南省银监局新设立新型农村金融监管处,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指导、培训、监管等工作,并引导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它们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稳健发展。

《促进河南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课题组》

农村发展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新疆;经济;特色

Abstract: the fut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n how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innovation superiority, walk the road of the characteristic econom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current and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n a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Key words: xinjiang; Econom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发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化

1.1以乳业和棉花为代表的白色产业集聚

(1)棉花。新疆植棉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宜棉区之一,是我国长绒棉的唯一产区。新疆棉区病虫害少、棉花品级和经济产量数高,单产高,效益好,纤维长,色泽好,品质高,种植优势突出。棉花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棉花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达42.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1%。2010年,新疆棉花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2011年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三。

在棉花的主产业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农民种植、中介公司收购、生产企业粗加工的格局。棉花带动了区域纺织业、轧花业、榨油业、运输业、流通业和劳务输出等行业的发展。新疆三大农业院校的棉花专业、各级农技推广站,为棉花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并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服务。近年,自治区又建立了棉花交易厅。新疆的棉花产业集聚正初具形态。

(2)乳业。近年来,新疆乳业发展迅猛。一方面,新疆传统上有养牛饮奶的习惯,人均占有奶量居全国前列;另一方面,拥有天然优良的草场,易于大量饲养奶牛,新疆奶牛存栏头数是我国最多的省区。乳业产业布局为: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全区已形成年产乳制品(含液体奶)15万吨的生产能力。乳制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处于国内中等水平,液态奶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1.2 以葡萄、香梨等园艺产业代表的绿色产业集聚

(1)葡萄。新疆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宜葡萄栽培,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颗粒大、形美、含糖高、耐贮,品种多。新疆葡萄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北疆吐鲁番、鄯善,南疆的于田、叶城一带。40%用于鲜食,52%用于制葡萄干,8%用于酿酒。随着葡萄产业向深度方向开发,除鲜食、制作葡萄干以外,酿酒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并引进了易于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品种。一些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葡萄商品基地,已形成知名品牌,冲出了区域市场。葡萄产业区内集聚了一批中外企业,形成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产供销关系。

新疆葡萄酒业经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在全国已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葡萄酒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新疆现有葡萄酒厂40多家,其中吐鲁番地区就有22家葡萄酒厂,而年生产能力500吨以下的小葡萄酒厂占有很大的比例。

(2)香梨。库尔勒香梨是新疆传统的优质特色果品,新疆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库尔勒香梨特殊的品质,含水量高达80%以上,含糖量为10%,且富含维生素C,皮薄肉细、酥脆、香甜爽口,被誉为梨中珍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近年来,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现有种植面积70万亩。库尔勒香梨产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库尔勒,塔里木、阿克苏、尉犁、轮台等地区,香梨产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库尔勒香梨为代表的香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批企业围绕做大做强香梨产业,形成了栽培、采收、加工、保鲜、营销各类公司集聚,使名扬天下的香梨,在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得到迅速发展。最近,库尔勒香梨已进入美国市场,每箱(8.5Kg)售价24~25美元。在美国备案的出口企业(加工厂)已有6家,出口注册果园570.8公顷,极具国际化经营优势。

(3)西甜瓜。新疆地处炎热、干旱少雨的大陆腹地暖温带荒漠地区,极适合瓜果生长。哈密瓜在新疆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享誉中外。种植面积大,涵盖早熟、中熟、晚熟等多个品种,主要分布在北疆吐哈盆地、乌―伊公路沿线以及南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西部、北部边缘地区,主推高档礼品瓜和精品瓜,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瓜基地。哈密瓜除鲜食外,还可深加工成瓜脯、瓜干、瓜酱等产品。

新疆西甜瓜商品基地已具一定规模,围绕育种栽培、采收、保鲜、运输、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企业,在竞争中合作,使传统的名优西甜瓜运送到千里之外,扩大了市场营销范围。

1.3 以工业番茄、甜菜、枸杞为代表的红色产业集聚

(1)工业番茄。新疆的工业番茄,番茄红素含量高,国际市场声誉高。种植加工区分布在北疆地区乌―伊公路沿线和南疆库尔勒地区。目前,全疆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年生产能力突破80万吨,生产企业数量达到51家,生产能力超过万吨的企业有6家。2011年,新疆工业番茄总产量452万吨,加工番茄制品63万吨,占全国番茄制品产量的92%,出口34万吨,创汇额达1.76亿美元,占全国番茄制品出口额的88%,番茄制品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21%,已成为全国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

(2)枸杞。枸杞果实甘甜,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经济价值也很高。新疆是全国四大枸杞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枸杞1万吨以上,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疆精河区,以及乌―伊公路沿线地区,吉木萨尔、哈密等地。“枸杞之乡”――精河的枸杞加工推动着新疆枸杞产业的发展,并已在国际国内树立起名牌形象,拥有良好的市场地位。

(3)红辣椒。鄢耆、精河的红辣椒产业已初具规模,一批加工企业推动了其产业化发展。

(4)红枣。新疆红枣尤以哈密大枣和阿克苏红枣最为驰名。近年来,南疆林果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建设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已建成了以杏、葡萄、核桃、香梨、石榴、红枣、苹果、巴旦木、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区。尤其是阿克苏“150万亩中国枣园”计划,将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红枣种植基地。特色林果产业集聚方兴未艾。

2 加大政府对特色农业经济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成立开发新疆特色农业的统一领导组织,加大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建议建立健全新疆统一领导特色农业开发的专门组织机构,同时成立自治区特色农业专家顾问组;对全区的特色农业开发,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行有序开发利用,区内各地不顾当地实际,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造成人、财、物和资源的无序浪费。建议制定并尽快出台开发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木地实际的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可以从项日审批、工商登记、征占土地、物资供应、产品购销、交通运输、税收征管等力一而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强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引导力度,创造其健康运营的良好环境,调动各力一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推动新疆特色农业经济的开发。

3 创新利益机制,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促进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除继续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同契约型关系、利润返还型关系、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关系外,要加快建立特色农业专一业合作或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与各个市场主体,特别是与龙头企业等对话、谈判的独立主体地位,公正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保护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失,从而降低其内部交易成木,以良好的利益机制,保证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稳定健康发展。

4 加快科技创新,塑造品牌农业,提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低,资金投人不足,自然资源差异性大且分布不均。决定了实现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采用普遍撒“糊椒面”的平衡增长方式,只能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市场行情,采取有重点发展的不平衡增长方式。不平衡增长战略其核心内容是选择和推进地区主导产业。一般认为主导产业具有两个功能:(1) 是全国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和输出基地,对全国的地区分工起着重要作用;(2) 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起关联带动、决定作用。因而,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一般应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功能,结合新疆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区的具体实际,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幼稚产业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或具有关联效应的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之形成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带动全面发展。

新疆今后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科研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和新种植技术的推广;也可以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科技试验示范区,加大对种植农户的科技培训力度,培养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从而加速对特色农产品中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新世纪将是品牌农业的世纪,那些符合独具特色、品质高、科技含量高、市场信誉好、绿色环保等特点的农业品牌,必定具有史强的市场竞争力。新疆特色农业的开发必须迎合这一历史潮流,不断打造自已的品牌农业,提升产品的品质,推体推进新疆特色农业实施品牌战略,从而使新疆的特色农业在国内和国际上史富有竞争力。

5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新举措

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我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坚决杜绝以牺牲自然条件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行为。可持续发展既是绿洲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是绿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目标。绿洲农业的发展受到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制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升级和衔接,要按照生态经济学和现代系统管理的原理,对不同绿洲的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农业状况进行最大的优化和管理,使农业经济最终能够实现持续、高效、低耗、协调的发展。干旱区环境封闭,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威胁着绿洲安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和植被,会造成对绿洲严重的人为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立有利于绿洲生态效益提高的资源开发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就是这一举措的具体途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前首先要对环境的承载力做出科学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其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使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这既是绿洲生态保护的要求,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要求。第三,应逐步提高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欣赏农业和旅游农业在绿洲农业中的份额,这一方面可以保护绿洲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新疆各地目前己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开发形式,如吐鲁番每年一度的葡萄节等,但相关资源组合优势还末相继发挥出来,全疆各地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围绕这些旅游资源开发、带动木地特色农业发展。此外,还可以大力开发一些木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它符合当今世界人们追求绿色、环保、自然农产品的需求,同样可以提高特色农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又带动了二、二产业的发展。

5.5总结与展望

发展特色经济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正确的战略抉择。依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谋划新疆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其功能定位,突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这一关键,注重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调整优化其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走具有新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新班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发展特色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发“两个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新疆特色经济发展宏伟目标,造福新疆的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