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文1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历史上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光大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道教界将积极响应讲话精神,继往开来,勇于担当,充分调动资源,切实找寻道教文化的时代切入点,为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探索新的生长点。

今天,全国道教界代表齐聚东岳泰山,决心为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贡献积极力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践行道教尊道贵德的核心教义。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而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则是德。我们要将对道的信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清心寡欲、顺应自然、不妄作为、慈心于物、诚敬忠孝。

二、传承道教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道德经》强调和谐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庄子指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当今世界,各种纷争、冲突不断,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危机。我们要传承道教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致力于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存环境。

三、彰显道教抱朴守真的心灵品质。道教主张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反对虚伪和欺诈;主张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主张以诚待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我们要提倡抱朴守真的心灵品质,为营造淳厚的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四、发扬道教珍爱生命的养生传统。道教珍视生命,将生和道紧密结合。《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我们要在重生、贵生思想指引下,积极发掘并推广道教各种行之有效的养生智慧和方法,为民众身心健康做出贡献。

五、光大道教济世利人的慈爱情怀。《道德经》主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提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我们要秉承历代高道大德的慈悲济世精神,积极开展赈灾施爱、扶危济困、治病救人、心灵疏导等慈善活动,践行道教济世利人思想,服务社会,利益人群。

六、今后每逢建国五周年、十周年国庆庆典,将联合五岳道教宫观同时举行“五岳同祈,祝福中华”大型祈福活动。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让古老的道教仪式重新焕发活力,让深植于海内外中国人心中的五岳信仰重新绽放光芒,让日趋博物馆化的祖国文化遗产重新承担起福国裕民的当代功用。

我会进一步强调,要充分认识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提升文化素养、宗教素养,提高服务信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方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信众和社会民众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文化自信,并且在生活中笃信、力行,培育向上、向善的力量。

畅玄弘道,正当其时。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进程中,道教界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文2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育;国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

近年来重新兴起的国学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全社会需要在传统文化和中华思想文化中寻找和汲取精神文化营养的表现。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家国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体现和概括,是国家民族的性格表现和智慧结晶。中国人最早在课堂上接触国学是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而在小学课堂上较早对学生教述国学的思想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建立起学习热情,弘扬国学文化都非常重要。

一、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学习组织和传达语言知识和文化的统称,是学习其他文科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最基础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交流思想和保存传递知识经验的载体。哲学上对语文的认识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的口头或是书面的文字言语的物质存在形式。其目的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等。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在系统地训练和教育小学生时,不仅要进行语言和文学的教育,更要注重蕴含在语文中的文化和哲学教育。语文的概念是解放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国语”和“国文”两门课合二为一而称为“语文”。

二、语文课堂与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一般是概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广义的国学是我国历史所有文化与学术的集合,包括思想、哲学、戏剧、琴棋书画、数术、中医、星相、农艺、宗教、礼教、伦理、文学、史学等等。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接触到的国学是以文学为基础的凝练着国学思想和道德文化的文学作品。

三、适合小学语文的国学内容

(一)三字经

三字经是宋朝时期创立的,至今已经七百多年了,是家喻户晓的国学经典入门文章。其三字一句的经典形式朗朗上口、极易成诵,是公认为的国学入门教材。其中包涵了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教育、人文、地理、民间传说等。

由于三字经创立的目的是为了初学的儿童,因而历朝历代都是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入门教材。三字经虽然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但是其引经据典、引用扩展的知识非常多,其本身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材,其引申出来的典故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更是扩展小学生知识面和稳固道德观、价值观的经典教材。三字经可以说是小学生国学教育的启蒙和宝库。三字经不仅可以是国学的入门经典还是儒家思想的入门经典,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是小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学基本思想的重要启蒙知识。

(二)千字文

千字文是南朝时期周兴嗣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取的一千个字做成的文,其中一千个字没有一个重复(据考究,重复了一个“洁”字,实为999字不同),千字文中以999个不同字写成的叙事性很强的启蒙性文章,是以999字勾画出的一部完整中国地方文化简史,是我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最高水平。千字文的文风和目的就是指引儿童的行为习惯,按照我国传统文化的塑造素质行为,进而为小学生的人格养成灌输我国传统国学的营养成分。

(三)千家诗

现代概念中常提到的国学启蒙教育读本是“三百千千”即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的《千家诗》为明朝时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著,其实际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格律诗,其中大多为唐宋名家诗句,较为广泛地反映了我国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千家诗作为我国诗歌文化的入门教材在小学生国学入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同于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叙事性文体,千家诗是精选的唐宋名家名句的精华诗篇,是小学生欣赏传统文化魅力和古典文学魅力的启蒙之作,更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和提升对国学关注的重要经典。

(四)论语

论语是教师之祖孔子的言行语录,由其弟子整理完成,是儒家思想的入门材料。其中以语录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同时论语也是教育学的经典教材,其中提起的因材施教、学而时习等教育思想也是教育的经典理论。

论语作为儒家四书五经中四书的第一部,也是四书五经中写的较为浅显、句子较为简单的书籍,是最适合小学生学习阅读的国学经典教材。其中朗朗上口的句式也适合作为小学生早读诵读和背诵的段落。

(五)史记

史记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不朽明珠,由司马迁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史记由于其纪传体的特点,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比,历史性、文学性和故事性都较强。其中可以采取“糖葫芦”式的教学方式,引入史记纪传体的小段历史故事在给小学生讲故事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传递蕴含在传记中的民族性格、道德观念、做人道理。

(六)诸子百家

我国传统思想百家争鸣时期的诸子百家是我国春秋时期各派别的总称,其中最为显赫的派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在我国的国学教育中儒家思想传播广远,但是诸子百家中其他的一些流派如墨家、法家、道家的思想也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诸子百家的精神也相互渗透,共同在我国传统文化留下了精神的烙印。

(七)西游记、三国演义

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中,较为适合小学阅读并且广受小学生喜爱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具有非常良好的基础,其中的故事学生早已通过电视剧熟悉了知。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在熟悉的故事情节基础上提点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和文化。把故事情节扩展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

[2]田立君.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J].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04).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现状分析

孔老夫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做人的根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切志向能力的培养都要从道德诚信的行为开始。而大学生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因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1.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现状分析

就诚信缺失的现象而言,2002年美国有60多个校园5万名大学生参加了美国学术中心(CAI)的调查,70%的学生承认有欺骗行为,而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69.66%;美国近1/4的学生过去在考试中有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61.13%;美国一半学生在书面作业中有一次或超过一次的严重作弊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36.9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大学生诚信自律缺失的内因外,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媒体的引导、学校的教育都是诱因。

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主要包括:信息大爆炸、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影响、高校教育大众化。

2.1信息大爆炸

当今时代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几何级别的增长。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比人类理解的速度要快,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而大学生,正值道德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极易获取吸收外来信息。伴随着这样的现状,各种主流、非主流价值观纷至沓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取舍,与此同时,若没有学校的正确引导,一部分学生可能因其猎奇心理走向歧途。

因而,学校更应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来源渠道。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积极与学生沟通;增开以德育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寓教于乐;引进主题积极向上的图书、杂志等端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2.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超出一国的范围,通过资本流动、技术转移、对外贸易、提供服务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它使资本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文明的扩展,有利于全球共同富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有机遇也有挑战。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不同,势必也存在适合各国发展的各种不同的价值体系,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必然结果便是文化大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坚持适应自身国情的道德价值观尤其重要。因此学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之坚持不动摇,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去粗取精、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学习,抵御腐蚀,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2.3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世界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继往开来,迎接新世纪诸多挑战,构建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宝库。儒家道德传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优秀道德教育内容,譬如重义轻利、人格修养、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丰富我国现代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不无裨益。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观念、思想的综合体,是构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成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弘扬这种以人为本、崇尚道德的传统文化,对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珍视现世人生的积极态度、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造就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孔子曾提出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样的忧虑,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更是提出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要求。我们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自然“行有余力”,然而,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快餐文化日益成为主流,大学生作为新生的力量,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当摆在重要位置。

2.4高校教育大众化

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度的提高,高校教育已逐步走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们受到高校教育的影响。高校教育的大众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随着高校教育的普遍,公民素质加以改善,文化程度大大提高。其次,随着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受其影响加深。高校开展道德教育能更好的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使他们的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样,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学生的队伍更大,也更强,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提高,使彼此的道德知识更加丰富,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3.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3.1就学生而言,开展诚信为本的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适应了当前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体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导向,这对社会风气的整体改善也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3.2就学校而言,作为教书育人的平台,学校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上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心与根本。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既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又能将中国文化加以渗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人格的形成加以引导,而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道德教育能使大学生自觉地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人格的塑造。[6]

3.3就社会而言,大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领军人。在高校大力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一方面为建设文明开化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经济生活中的风气倒向诚信友好、互利共赢的一面。

哲学家弗兰克纳说过:“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因此道德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并适应每个人的需要,同时应做到学校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使道德教育人性化不刻板。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变得至关重要,高校在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如果不注重道德教育,必将导致一部分有才无德的人流入社会,成为隐患。基于以上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分析与讨论,更加明确了现代教育中重申道德教育地位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紧抓道德素质教育、坚持在当代大学生中渗透诚信为本的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双馨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武学超 创造更强大的公民文化 中国教育报 2006-07-07(6)

[2].秦振铎 李 莹 高校德育教育资源及利用 太原: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

[3].宋伟 儒家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 第3期

[4].段慧兰 陈利华 大学生道德自我之建构策略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 第5期

[5].杜野 姜国玉 赵军 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 第3期

[6].冯立刚 闫茹 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 第6期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文4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但到了近代却进展迟滞,远远落在了西方的后面,文章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内含着遥遥领先于西方文明的传统科学技术,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尤其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不仅是国人的骄傲,更让西方人羡慕不已。然而,当历史步入近代,中国的科技却反而大大落后于西方,直至今天,尽管在某些科技领域里,我国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西方,但在总体水平上仍然是比较落后的。究其原因很多,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自然观,使得古人对大自然采取一种友好、鉴赏的态度,而不是去征服,这就失去了科技的哲学前提。我们知道,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哲学前提就在于主客分离,把自然当作客体加以认识、改造,然后去征服,为人类造福。正是西方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对立面,去改造、征服,才有西方科技的高度发达。而在中国,从夏商周开始,一直都是尊天顺天,后来董仲舒更把这种敬天、尊天嵌进了政治强权, 任何人都不敢再想去征服天了。自此,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就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这和西方文化征服自然大相径庭,不利于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政治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就导致统治者把关注的中心集中于如何夺取天下和稳固天下,而忽视了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致使古代中国缺乏对科技的需求。可以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推崇政治、鄙薄技艺成为整个国家的时尚。相反西方科技正是在16~17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商品经济这一时代需求的刺激下产生的,是新型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发展壮大的产物。另外, 这种政治至上的传统,也促使知识分子格外关注现实政治,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安邦定国,因而他们都以考取科举当上大官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和价值目标,而普遍以从事科技工作为耻辱。这样,知识分子包括其中的杰出人才不去从事科技工作,即使从事科技工作的,绝大多数也是科举正途实在无望、绝意功名后的知识分子或者其他社会地位低贱者,这就使得在中国无法形成像西方科学家的那种为追求真理、探索自然奥秘,而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再次,中国传统社会形成重文轻理、重道轻器的传统导致我们缺乏科技知识的积累。儒家重视伦理、经学,知识分子在熟读背诵儒家经典、考证注疏文献典籍、修身养性、文学创作和鉴赏等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自然科学却很少关注,即使有所关注时,也往往关注形而上的"道"即宏观规律、事物总体特征以及其中蕴涵的道德、为人处世和政治哲理的启迪等的探求,轻视形而下的"器"即一事一物具体特性及其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作用研究,这又形成重道轻器传统。这和西方科技的发展正相反,西方科技到十八世纪爆发式的发展,正是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尤其是自十五世纪以来西方知识分子长期探求自然奥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的结果。这种政治至上的价值观对科技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居统治地位的儒家看重伦理道德,而淡薄金钱物质利益,所以逐渐形成了重义轻利的道德观。统治者往往为了统治的需要,大力提倡广大民众淡泊金钱财富和物质利益享受,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这就导致我们失去科技的内在动力。我们知道,西方科技的发达,与西方个人和企业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这一内在驱动力是分不开的。西方科技史就像我们表明了,追求物质享受和财富是西方科技得到巨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另外,只有有了钱,科技人员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才可以安心从事科研、购买更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更容易出成果则是显易而见的常识。因此,重义轻利的道德观不仅使中国失去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失去从事科技的有利条件,也就不利于近代科技发展。

以上从天人和谐的自然观、政治至上的价值观、重义轻利的道德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当然,传统文化对科技也有积极影响,如注重实用就导致了古代科技的辉煌。但我们反思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积极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我们民族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真正地做到尊重科学、尊重技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 科学传统与文化[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电视广告;创意应用

一、前言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融的时代当中,传统媒体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注入新的创意元素。传统的文化元素能够带给电视广告以新颖的创意思路,使广告获得更多的关注。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电视广告具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播效果上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促使电视广告拥有更多的创意灵感和发展空间。

二、传统文化元素分类

在传统文化当中,文化元素分为几个主要的类型。其中一个类型就是具有实体形象的元素。例如,十二生肖或神话传说当中的神兽,这类元素给予人们特殊的含义,使广告增添了神秘感和不一样内涵。广告在传统文化的融合下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实体元素以外,包含很多艺术内涵的元素也是广告创意者的最爱。一些传承的手艺赋予了广告以艺术美感,中国传统的剪纸、对联都是该类文化元素当中的一种。

很多现代广告当中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民众觉得该类型的广告更加古典和朴实,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除了以上两种文化类型,中国还有最为显著的文化元素代表,就是中国的道德观念比较强,在传统文化元素当中,存在很多强调道德伦理的名言古句。一些电视广告将这些朗朗上口的道德名句运用到创意当中,不仅给受众群体以道德方面的警醒,还使广告充满了公益的性质。

三、传统文化元素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包含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广告同样继承了传统文化当中的中国情结,从思想上就得到了受众群体的共鸣。在传统元素当中,“龙、凤凰”等神话元素都代表了吉祥和幸福,给人以祝福的感觉,而传统元素当中的剪纸、对联则代表了喜庆、红火。那是中国年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期待。广告创意当中传统元素的融入使广告被赋予了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

四、电视广告对传统元素的具体应用

(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文化元素具有其独特的多样性,在众多的文化元素当中,很多适用于电视广告。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一些电影宣传片以及唱片宣传都需要以广告为宣传主体。那么,在广告盛行的时代,广告的创意已经成为受众群体较为关注的焦点。一些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电视广告正在呈现,一些以传统文化意境取胜的广告正在空前传播。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人们在传统节日当中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对剪纸艺术的喜爱来凝结美好的艺术设计。除了剪纸,中国的文化元素当中还包含了代表着人性高洁的“梅、兰、竹、菊”以及传播久远的“酒文化”。当中央卫视将某品牌酒的广告播放出来时,观众们可以从该广告当中找到古典的音乐、酒与竹的结合。传统文化当中,竹的含义代表君子,而酒是君子结交过程中的一项媒介。该广告将酒与竹的元素巧妙融合起来并配以古典的感觉,促使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古人饮酒时的豪爽以及酒所带来的君子人文情怀。

(二)道德价值的核心渗透

道德元素在广告创意当中的应用往往出现在公益广告当中。一些公益广告将有明显道德文化元素的传统文化融合到广告当中,试图提醒观众应道德的要求,要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对身边的事物多一些关心。也是在央视的广告当中,一个老人出现在画面中,同时广告配置了让人感到孤单的背景音乐,老人不断地拨打子女们的电话,但子女们都说没有时间回来,工作很忙。那天是老人的生日,老人一个人失落地看着桌子上的蛋糕和一桌子饭菜。无可奈何的老人将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告知了子女。广告的最后是大团圆结局,老人的子女结伴归来,为老人庆祝生日,老人一家幸福地笑着。该广告从对父母恩情的元素入手,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德伦理融入创意当中,使观众感同身受,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达到了公益广告的目的。

(三)民间习俗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习俗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代表了民族的向心力,也代表了民族的包容性。在很多公益广告当中也存在对民间习俗的应用。很多广告创意设计师在设计广告时,将民间习俗当中比较能引起共鸣的元素放置到广告当中,不仅激发了观众对广告内容的兴趣,还能将广告的寓意顺利地传播出去。同样是央视的一则广告,为了提醒国人不忘中国的传统节日,广告将一些中国古典节日的习俗串联起来,组成比较好记的顺口溜,小孩子们穿着红色的上衣,拿着代表喜庆的灯笼,笑着闹着并唱着节日的歌谣。该广告想要将已经被人们忘记的民间习俗再次宣扬,督促人们牢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相聚在一起,拥有团结的意识和凝聚力,增添了家庭的幸福感。

五、结语

尽管时代在变,但永远不会改变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电视广告当中所融入的传统元素能够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传达出来,具有正能量的电视广告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信心,也能帮助电视广告建立更多的公信力。传统的文化元素已经成为电视广告创意的源泉,为电视广告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雅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6,09(03):173-174.

[2]姜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电视公益广告中的运用——以猴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03(10):305-322.

[3]王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商业广告摄影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5,08(02):94-95.

[4]李海鹏.广告创意中传统文化艺术的应用——以水墨元素为例[J].学周刊,2015,02(10):232-23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文6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瑰宝,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以及凝聚力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演变和进程中,传承下来的各种形态的道德伦理、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基础和根基,是中华民族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华民族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传统文化是一个集正面和负面文化观念为一体的复合体。高校在运用传统文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要培养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引导高校学生抵制不良传统文化的侵害。

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及中华儿女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第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根本,中华儿女时刻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第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礼治,重视建设和谐的法制社会,提倡以社会和道德规范治理国家。第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重视个人修养、崇尚仁义。第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张以辩证的发展观看待事物,重视辩证思维。第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包容、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明,体现出较强的融合力和凝聚力。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是高校_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开放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流,当代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等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存在道德素质低下、价值观念扭曲、诚实守信意识淡薄以及过于崇尚外来文化等问题,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以及行为准则来进行引导和教育高校学生道德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能够潜移默化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产生深远影响。

(二)传统文化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大量优秀的伦理道德准则、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等,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教授给学生,例如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引进课堂,开设相关课程。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精髓部分,还包括消极的、负面的文化观念,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要引导高校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侵害。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传统文化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进行引导和干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口,加强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仅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才,还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四)高校应用传统文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基础,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引导和教育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进程。

三、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问题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重视不足

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倾向于政治性,且课程多为必修课,而学生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少被涉及。虽然部分高校设置了专门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但是多为选修课,考试方式采取开卷的形式,不经导致传统文化受众面积较小,还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一方面由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上,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二)当代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目前,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很少有大学生有兴趣阅读传统的文学、哲学著作,对历史人物缺乏关注,不认同中国传统节日等等。相比于外来文化以及流行文化,高校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但对于本国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和淡化的现象。甚至部分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传统文化无法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没有实用价值,导致高校学生只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三)高校学生缺乏传统道德标准和美德观念。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充分地传承和弘扬,导致高校学生缺乏传统道德标准和美德观念意识。如孝顺、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以及基本的社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代高校学生身上很难体现出来。由于当代高校学生自身的素质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家庭和社会的误导等因素,使得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以及行为准则产生了变化,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道德素质问题。

四、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途径拓展

(一)立足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在学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以及行为准则中的作用和价值。首先,应该坚持教育观,采取辩证的思维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既要继承精A部分,也要抵制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害;既要尊重和吸收外来文化,也要加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导地位。其次,结合高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中育人的要求,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现代化网络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主动地采取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才能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校园网中设置传统文化板块,也可以建立关于传统文化的论坛贴吧,借助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声音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形象化地传达给高校学生。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

由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知,因此,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才能确保顺利地完成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恪尽职守,不仅要在理论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理论,还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只有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四)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