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1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农村
引言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运用农村自然风景、农业景观资源、农业设施、农村文化等去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有很强的融合性,能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通,能够把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改善农业环境,并且其多功能的实现可以满足不同需求。
1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1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消费项目来支撑,通过文化消费项目形成核心竞争力,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带来良好效益,良好效益的形成又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休闲农业在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把城市文化带进乡村,农村文化建设内涵得以丰富,城镇居民也可以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农耕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这就促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休闲农业在丰富农村文化消费项目、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
1.2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休闲农业的发展本身就实现了农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可以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不再仅仅依靠单一的农产品销售,而赋予了农产品文化特色。休闲农业发展可以有效利用农村资源,更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业发展路径和农村产业结构,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崭新增长点。休闲农业在带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包括很多类型的项目,带来了文化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也发挥了休闲农业文化性和经济性的一致要求。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完善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设施、网络、水电供应、物流等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完善会助力休闲农业发展,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方便游客游玩,并促使游客对休闲农业项目留下良好的印象。但是我国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交通疏滞、物流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网速问题、水电正常供应、游客安全问题还有待改善和加强,卫生状况也有待改善,专业的服务设施还不足等。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与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如设计机构、配套的餐饮住宿、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增强,对休闲农业的开展宣传不充分等有关。此外,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也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会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游客的游玩体验的提升。
2.2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不合理
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政府的科学规划还有待完善。从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来看一些地方对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科学安排,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多的还是以农民参与、乡企合作为主,这会带来发展的不规范和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休闲农业项目各地存在雷同现象,并以传统的农业休闲活动如采摘、餐饮等为主,部分景点活动较为单一,缺乏新意,档次较低,不能按照地方发展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不能体现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市场定位缺乏准确性,不能很好满足游客需求,也不能形成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在规划时存在随意性,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有些休闲农场的开发者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也只是照搬周边模式,不能体现本土化特点,造成市场竞争力较弱,项目收益率较低。一些投资者在进行休闲产业的投资时只是把资源作为盈利的方式,主观上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建设,开发较为仓促,有时对别人的发展模式片面进行模仿,在发展前期没有科学筹划,忽视前期的科学评估和研究。他们对休闲农业发展还缺乏正确认识,主观意识上还有待转变。
2.3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品牌意识不强
休闲农业发展主体需要增强品牌意识,这样能在现实中发挥品牌作用,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休闲农业要形成产业优势,需要发挥相关经营主体的优势。就产业体系来看,一些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有待增强。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数量还不多,规模也不大,面对市场上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的经营方式来看,企业经营者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对项目缺乏前期调研、分析、评估,在后期管理时存在重重困难,经营规模有限,发展受阻,产业链条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并且品牌企业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龙头企业数量更少。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品牌营销意识也较为缺乏,农村资源开发还不深入,休闲农业的项目还不全面,不能很好凸显当地优势,也不能形成当地品牌效应;有些地方对已有的休闲农业资源没有进行有效宣传,不能及时激发潜在的游客需求,不能有效扩大自身影响力没有针对自身的休闲农业文化和资源等进行有效宣传,导致农村地区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并不高。
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政府应该有专门的资金投入到水电供给、景区交通、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另外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拓展资金渠道来源,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还可以通过吸引投资、其它资金投入的方式加强建设,获得资金保障。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对水电供给、通讯、交通、安全保障、卫生、垃圾有效处理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加强网络通讯、移动通信质量等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其中交通条件的完善与便利能够激发游客兴趣,带来良好游玩体验,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关注交通建设,对发展休闲农业区域的道路交通进行改善,完善交通网络、公路建设,对道路进行维修与养护,把城乡道路进行连通,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线,实现城乡路网的有效连接,对交通标志、停车场等进行规范建设,增强休闲农业景区的畅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良好交通条件,这有助于为游客形成良好的旅游体验。
3.2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
政府在发展农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支持其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农村的资源进行合理匹配,对休闲农业发展加以有效指导,确保其发展的规范性。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的问题,需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区域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科学规划。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来看,要改变存在的对其了解不深入所带来的缺乏规划理念的问题,要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在科学规划理念的前提下,结合休闲农业的布局规律,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在区域内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位置、特色资源、市场容量等情况形成自己特色项目,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与其它地方发展雷同,要突出当地特色,增强休闲农业发展内涵,这样才能更多吸引市场关注。在区域之间形成休闲农业项目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效益,带来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整体效益。同时全局性的规划也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实现持续发展。
3.3加强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的经营要在市场上提升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需要建立自身的品牌,经营主体要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的作用带动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发展要找出自身的特色,注重形成品牌忠诚度,关注自身良好信誉的形成,通过优化休闲项目等措施,吸引游客注意力,让游客关注其发展,注重游客反馈并及时进行改进,对自身品牌不断完善。在休闲农业的产业组织化方面,要结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经营主体要求去形成适合当地的模式,考虑政府、农业合作社、村集体组织、龙头企业、社区、农民自身等经营主体的各自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比如龙头企业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具备优势,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优势形成品牌竞争力;农业合作社可以分散单个农户的风险,在与农户、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去发挥优势,通过相关主体发挥其优势,形成品牌,提升休闲农业经济效益,使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产业化、规模化。此外,还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对休闲农业品牌不断推广,注重游客需求的变化,加强品牌的营销,增强品牌知名度,不断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2
1.1研究区域概况
素有“塞北江南”之称的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永定河上游,涿鹿———怀来盆地西部,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与北京相接,是河北省13+1个环首都县(市)之一,是环首都一小时经济圈内重要经济区。全县辖1区、13镇4乡、37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6847人,总面积2802km2。2012年,全县耕地面积3.42万hm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47亿元,粮食产量18.69万t,干鲜果总产量31.68万t,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4.0%。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机总动力22.14×104kW,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6万hm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55元,农民生活人均消费支出2289元,城镇人口118570人,城镇化率达35.2%。涿鹿县是国际葡萄界公认的葡萄生产的“黄金地带”,是北方落叶果树最佳适生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杏扁种植基础,同时也是杏扁产品的集散地、原产地;是华北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县,也是京郊粮仓之一。目前,全县已形成葡萄、杏扁、蔬菜、畜禽四大龙型特色产业。农产品精细加工呈规模效应,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全县杏扁加工能力达到120万kg;现有葡萄酒堡、葡萄酒加工企业12家,加工能力为7万t,形成了以“长城”、“益利”等为主的地方品牌。涿鹿,这座京西经济强地已经崛起。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6—2013年河北经济年鉴,2006—2012年张家口经济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2年度涿鹿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网络信息、实际调研。
2研究方法
2.1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主要特征性、独立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基于涿鹿县的实际情况,借鉴已有研究成果[6-14],结合相关指标获取的可能性及意义,构建包括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产出效益水平、农业经济结构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6个二级指标的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15个三级指标,详细见表1。
2.2模型的基本原理
本研究利用各指标数据的时间序列,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其本质是一个以各年份为指标的多目标综合评价。在这样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中,若指标数据差距越大,它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若所有指标数据全部相等,则该年份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在信息论中,熵表示从一组不确定事物中提供信息量的多少,信息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15]。某指标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即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从而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大;反之,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小。因此,本研究根据各指标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这一工具计算出其客观熵权。
2.3基于熵权法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熵权法的具体运算过程如下: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xij(1≤i≤m,1≤j≤n)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则决策矩阵为X=(xij)m×n。
2.4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为便于计算和比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各分类指标指数和综合评价指数采用线性加权法,将各单项评价指标经标准化后进行加权叠加,最后得到评价指数,计算模型为si=∑Wij×Fij(1≤i≤m,1≤j≤n)(7)式中:si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数;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Fij为指标的归一化值。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将从与张家口市和河北省比较的视角,对2005—2012年涿鹿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对比表2和横向对比。
3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16个分类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类指标指数差异性较大,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1)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指标。如图1,涿鹿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2年为0.0070,约为2005年的0.67倍,主要是由有效灌溉率的不断下降所导致的。如图2所示,2005—2012年,涿鹿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指数虽高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但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而且差距逐渐变大,由2005年相差0.0012到2012年的0.0060。2)农业产出效益水平指标。涿鹿县农业产出效益水平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指数约是2005年的2.14倍(图1)。如图3,2005—2012年,涿鹿县农业产出效益水平指数均高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由2005年高出0.0012增大到2012年的0.0030;在2005、2007和2008年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其中2007年相差最大,低于河北省0.0003,其他时间均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但差距不大,2012年高于河北省0.0014。3)农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4所示,涿鹿县农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数波动较大,2008年指数最低,2011年指数最高;2005和2012年指数分别为0.0072和0.0073,相差不大。与张家口市和河北省对比,除2005年,涿鹿县农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数均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2006年仅相差0.0007,2012年差距达到0.0019;2005—2012年,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其中2005—2009年,差距持续增大,由2005年0.0026的差距增大到0.0052,2010—2012年差距处于波动状态,2012年差距为0.0042。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5所示,涿鹿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指数约为2005的3倍;在2005—2012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数在6个分类指标指数中增幅是最大的。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比,2005、2008和2009年,涿鹿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数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2008年差距最大,约为0.0003,其他时间均大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2012年高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0.0009;在2005和2008年略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且相差不大,均约为0.0002,其他时间均大于河北省平均水平,2012年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0.0009。5)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6所示,涿鹿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略有提升,基本保持稳定。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比,2005—2012年,涿鹿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均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6)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7所示,涿鹿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逐年增加,但涨幅不大,2012年指数约为2005年1.26倍。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比,涿鹿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差距最大为2007年的0.0019,最小为2011年的0.0005,2012年差距为0.0012;2005—2012年,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2012年差距最大,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0.005。
3.2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如表2和图8所示,2005—2012年,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综合评价指数为0.0441,约是2005年的1.2倍。与张家口市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2008和2009年,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略低,其他年份均较高。与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均较低,其中2005和2008年差距逐渐增大,2008和2012年差距逐渐减小。
3.3各类指标指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
评价指数的的相关性分析由图9可知,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综合产出率、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产业化经营率、人均耕地、城镇化率、农村人均用电量等指标指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6、0.96、0.78、0.87、0.81、0.91和0.78,由此说明2005—2012年,上述指标的增长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有效灌溉率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说明它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产生了负影响。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的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性最不明显,仅为0.05,表明畜牧业增加值在短时间内不会成为阻碍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城乡收入比指标的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11,表明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不明显,从前面分析来看,虽然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的提高,但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仍然突出,值得关注。
3.4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实地调研和评价结果,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特别是水利设施陈旧老化,导致有效灌溉率不断下降;农业经济结构水平较低,农业旅游发展滞后,林果、畜牧等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4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遵循克服不足、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笔者从宏观战略、中观管理、微观操作3个层次针对性地对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关键性策略。
4.1宏观战略性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规划是前提。积极做好全县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规划,在宏观层面上明确以“都市、现代、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搭建农业创意、创新和创业“三大平台”,合理布局,全面对接京津,全方位融入京津;鼓励基地、园区制定单体规划,以此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同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现代农业投融资体制等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国家、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各项现代农业政策,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4.2中观管理性策略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2005—2012年,涿鹿县的有效灌溉率不断减小。因此,涿鹿县应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耕地保护、质量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继续加大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涿鹿县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较少、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应整合现有的“长城”、“益利”等品牌资源,紧抓安全、绿色和有机特色,同时用主副品牌、集体商标、地理标志等运作方式,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加快构建以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送为中心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产品流通。同时,充分发挥环京津独特优势,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模式,建设县、乡、村、户4级的科技服务长效机制,加快农林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3微观操作性策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涿鹿县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作为着力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开发现代农业的多重功能,建立包括优质粮经作物、高端林果、精品蔬菜种植和低碳循环养殖业,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农林科技研发服务业、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质粮经作物、高端林果、精品蔬菜种植和低碳循环养殖业以培育做特为目标。适应现代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趋势[16],着眼循环,抓好大型标准化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与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最终实现产业绿色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以提升做强为目标。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着眼特色,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葡萄等高端果品、净菜、粮经、肉类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物流配送,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打造京北农产品集散中心。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着眼自然,建设粮经观光园、蔬菜观光园、杏扁观光园、葡萄观光园等融生态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天地人合一的农业生产景观,打造独特的葡萄文化风情和浓郁田园风光的葡萄小镇、葡萄酒庄、葡萄文化长廊等生态农业休闲产品,整合涿鹿县具有独一无二的垄断性的始祖文化、农耕文化、葡萄文化、文玩核桃等文化旅游资源,做美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农林科技研发服务业以创新升级为目标。整合当地和京津地区的科技经济资源,加大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搭建科技成果研发、引进和转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集科技研创与服务、农业博览与论坛、农业示范与培训、智能科技创新与推广六位一体的首都经济圈内一流的农林种业研发中心,打造科技服务品牌,构建适应区域化合作与竞争的科技产业体系。
5结论
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3
陕北地区主要由延安和榆林组成,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跟其他地方相比,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益还不够理想。由于农业生产观念和方式的陈旧,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十分单一,基本上以种植粮食为主,但粮食产量并不高,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艰难,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农业生产率,促进陕北地区的农业加速发展和进步。
1 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首先,水土流失是陕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近年来黄土高原的植被大面积地遭受破环,而整个陕北的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草原的承载力面临严重考验,使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其次,由于沙尘暴的频繁袭击,陕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最近50多年陕北地区遭受的沙尘暴就已经高达70多次,灾害的波及面积也不断在扩大,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再者,由于当地的土壤较为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也是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经检测,陕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基本都小于0.80%,氮含量总体低于0.05%,属于最差级别,土壤肥力的低下也造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举步维艰[1]。最后,当地农业生产者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小农经济深入人心,再加上很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使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缺乏活力和动力,农业科技得不到发展,难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新型农业的转型
2 加快陕北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 干旱是陕北地区最经常见到的自然灾害,要想有效提高陕北地区的粮食种植产量,必须要采取措施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首先,针对拥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区域,要不断扩展水浇地的范围,着力建设“吨粮田”;其次,针对水资源紧缺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倡和推广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接着,针对陕北地区的中低产农田,必须加大改造力度,重视对农田的整理,加快防护林网建设,大规模建造灌溉设施,推进农田的标准化改造,同时适当地进行荒地开垦,增加耕地面积。最后,加大对节水技术研究的投入,重视对耐旱高产的新种植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突破重大科研项目,有效提高育种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等。此外,提高土壤肥力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推广以无机化肥和有机肥有效结合为主的配方施肥方式,科学有效利用堆肥和绿肥,将其与豆科作物巧妙配合,建立具有陕北特色的配肥技术体系。
2.2 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养 首先,对于那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发展优势明显,可以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培育,使之提升为地区甚至国家级的龙头集团。针对那些有陕北特色,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力股,特别是那些小型加工企业,我们必须要致力于提高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相对竞争力,使它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能发挥一定的带动作用。其次,针对那些经营能力普通但是资产较雄厚的企业,要对他们进行改革推动,注重对有资金有品牌的企业的引进,对其进行改造,利用资金投入和创新技术促进它的发展壮大。最后,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挑选优势明显的企业进行重点策划,大力倡导农业的招商引资,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基地的开发,推动陕北地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催生新的龙头企业。
2.3 走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路线 从先进地区的农业发展经验中可以知道,走特色品牌路线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提高自己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样的,陕北地区的农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摸索出一条具有陕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首先,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体系,使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标准可依,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进而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其次,重视农产品的商标设计,制定有效的产品标识,进行商标注册,同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也要进行注册登记,此外,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认定工作和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注册登记工作。最后,完善市县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推动陕北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4
一、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
“品牌”一词最早源于古斯堪纳维亚语“brandr”,是指“牲畜所有者用于识别他们动物的工具”。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经典著作《定位》中指出,“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的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欲准确理解和阐述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需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是产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性。产业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产品消费者;二是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是相对于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三是产业品牌定位的识别性。产业品牌定位的着力点是产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为消费者选购产业产品起到信号指引作用;四是产业品牌定位的方向性。产业品牌定位要结合定位主体的发展比较优势,为产业定位者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是,“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有别于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业印象认知”。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是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环节和步骤,需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正能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定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主要从产业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产品属性,产业竞争对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
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是研究产业品牌的源点和基点,因为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创造消费者。消费者分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决定产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趋势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尤其是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已成为消费者主流消费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的人群,越重视健康保健。中国首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如果未来有超越其财富的人,这个人一定会是来自于健康产业。”从现实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二)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场如战场,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和重构,农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品牌的信号显现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对产业竞争对手分析,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品牌定位雷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的品牌竞争,如果自身品牌定位是追随者,品牌影响力要超越前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领先品牌定位最先植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后来者如果采用类似的品牌定位策略,那么其以后的品牌建设投入更多是为先行者作“嫁衣”。通过对产业竞争者分析旨在与竞争者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定位,获得先动优势,最先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事实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有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和产品在其他区域同样拥有,如同属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和云南的一些农业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同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还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其他区域或高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创建有别于竞争对手,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发展优势相符的品牌定位,使市场消费者在面对诸多同质化或同类型的农产品选购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能在竞购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首选农产品品牌。
(三)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分析
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指农产品所固有的功能特性,其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性、外型、色泽、香气、口感、产品成份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产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产品进入人体消化吸收。消费者心智中有一个常识性消费认知“病从口入”,因此,在农产品属性中,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决策考虑因素,尤其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农产品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属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梳理出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最具价值的产品属性,并结合对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及消费者和竞争者分析,使品牌聚焦定位于农产品的某个价值属性,并使该产品属性成为品牌定位的内核。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性的外显性特点,这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食品安全的隐蔽性而言,即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往往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地理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但生产及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性难于识别,而生产地理环境安全性的判断却相对比较直观。云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有限,为保障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型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生物物种分布密切相关。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云南具有地型多样化、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适宜性特点,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已形成固有认知,利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对这些已形成的良好消费认知及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致性的品牌定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诠释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是品牌聚焦,这主要源于消费心智认知规律,消费者心智认知具有崇尚简单排斥复杂的特点。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过多的品牌定位理念,不仅起不到强化品牌认知和记忆的效果,而且还会扰乱和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识别,品牌定位的简约性和效果性是正相关的。通过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农产品属性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资源优势分析,笔者认为“健康”理念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内核。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应定位为健康产业。“健康”的产业品牌定位不仅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未来的消费趋势,而且具有无限产业成长空间。“健康”品牌定位抓住了农产品的本质产品属性,而且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所具有品牌资源优势高度相关。“健康”的品牌定位符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原”概念生态联想逻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健康”品牌定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厘清了方向,形成了消费者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统一的品牌认知,当消费者提起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印象时,首先联想到的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品牌理念。即来自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是健康的农产品,是安全的、放心的、优质的农产品。诚然,品牌定位只是构建了品牌的理念内核,产业自身的品牌定位与在消费者心智中真正实现成功的品牌定位还有相当距离,需要对品牌定位理念进行整合传播,而且还需构建与品牌定位理念相适宜的资源配称体系。品牌定位在消费者心智中成功注册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定位者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5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保定市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52
1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休闲农业的概念最早在《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一书中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休闲农业,已形成了表述不一的各种概念。综合来看,休闲农业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经营者依托农业产品与服务,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达到让消费者参与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传统农业内涵与外延的充实扩展[1]。
2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来自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社会基础,以及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地区的资源、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为此,利用层次分析法、1~9标度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构建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以保定市休闲农业为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6年《保定市统计年鉴》、保定市信息统计网站等。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可操作性,对于搜集不到的数据,采取了选用该指标相邻两年的平均值。同时,为了便于计算,对各项指标数据采取了无量纲化处理。令Yit=Cit/Ci0,其中Yit为该指标第t年的数值,Cit与Ci0分别为该指标第t年和基年的统计数值。
根据各个年度该指标的数据值以及各指标的权重,计算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
Zt=∑Wi×Yit(1)
其中,Wi为要素层各指标的權重,Yit为要素层各指标在第t年的数值,Zt为第t年指标层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值。如果Zt+1≥Zt,则表明该地区休闲农业具有发展潜力,反之则不然。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程度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3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鉴于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因素的多样化,明显看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地区居民旅游收入普遍提升,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为此,综合考虑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结合统计数据分析,针对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行业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组建市级休闲农业协会,完成与北京、天津休闲农业协会对接。创新农业营销模式,利用网站、杂志、电视、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保定休闲农业。筹划和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2)合理开发资源,注重内涵建设。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势,保定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此,要将其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风情,强化特色创意,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3)完善农业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立足保定市特色和现有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农事体验、度假休闲服务。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创新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推动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1] 张莉侠,马莹,谈平.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44-46.
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6
【关键词】现代农业 金融服务 缺失 功能再造
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有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但是,从实情情况看,金融服务体系、信贷产品和风险投资担保补偿缺失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因此,强化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造和政策设计,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成为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缺失
(一)融资服务体系缺失,信贷支持能力弱化
目前,县域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四家,但是,由于农业银行在乡镇的网点较少,邮政储蓄银行开业较晚,农业发展银行只支持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和项目,因而真正能为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融资机构发展较快,但由于其自身实力薄弱,难以担当支持现代农业的重任。残缺不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弱化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
(二)新型金融产品缺失,现代农业融资渠道狭窄
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严格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在信贷制度安排上存在对不动产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偏好,倾向于以国有出让土地、房产等作为贷款抵押物,而针对现代农业量身定做或衍生符合其要求的金融信贷产品如林权抵押、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商标品牌经营权、专利权质押等新型贷款研发不足,造成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村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渠道和空间非常狭窄。如在抵押物方面,农民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宅基地、房屋、农机具等,而由于价值低、变现难,一般不易被银行接受;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租赁用地而非国有出让土地,也不符合银行抵押的条件和要求,广大农民和企业只能“望”贷兴叹。
(三)信贷载体缺失,金融支持“有心无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总量依然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负责人缺乏大企业家的气魄、胆略和思维,只看眼前近利,不求长远发展,缺乏银企合作意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透明度、真实性不高,使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资信评估和授信审批,难以获得银行的认可,达到银行的贷款门槛,导致银行在支持现代农业时“有心无力”。
(四)风险担保补偿机制缺失,金融支持动力不足
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容易转化为信贷风险,因而,在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相应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既缺乏专门服务于农业的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或者现有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农业领域,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现代农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因担心提供贷款、担保出现风险而较为谨慎,增加了现代农业融资的不可获得性。
二、功能再造和政策设计
(一)强化市场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要以县级机构为依托,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增加在乡镇的营业网点。同时,要按照各自的市场定位,明确支持重点。具体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将支持的重点由城区转向农村,重点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发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在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同时,要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步伐,并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从而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缺失、金融支持疲软的问题,发挥金融整体支农的联动效应。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开发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要探索开发农民科技培训贷款、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贷款、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特色资源开发贷款等贷款品种,在抵押贷款方式上,要创新农民住房、土地使用权、林权、应收账款、股权、商标品牌、特约经销商经营权、专利权等担保抵押方式,满足现代农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三)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培育优质的信贷载体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和规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着力在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实施创业人才成长培训工程,培育一批文化修养高、会经营、懂管理、讲诚信的“新型农民”和“优秀企业家”,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实施现代农业品牌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培育现代特色、高效、品牌农业;要促进农业企业的兼并和联合,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向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集团奋进。三是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良好的资信等级赢得银行的支持。
(四)健全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对现代农业的补偿作用
一是创新担保机制,推动组建专门的农业担保机构,并鼓励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互助担保业务,鼓励其他各类担保公司为现代农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形成政府、社会、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农业担保机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贷款“担保难”问题。
二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现代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金融机构因发放农业贷款可能形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调动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由国家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投保,分散和化解农业风险。
参考文献
[1]袁泽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建议》.《金融时报》,2013年3月25日.
[2]王迅.《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中国金融》,201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