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治疗原则就是防止梗死扩大,维持心脏功能。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法就是采用溶栓治疗。笔者选取我院于收治的67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与溶栓后6小时进行低分子肝素钠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先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7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7~92岁,平均年龄54±7.8岁。梗死部位:正后壁及下壁5例,前壁7例,广泛前壁7例,下壁10例,前间壁5例;对照组33例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55±5.6岁。梗死部位:正后壁及下壁7例,前壁6例,广泛前壁7例,下壁9例,前间壁4例。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对比物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钙拮抗剂、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在此基础上将50万U的尿激酶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连续使用一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6小时后给予1mg(kg・d)低分子肝素钠,所有患者均为皮下注射,连续使用一周。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患者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患者显效19例(55.9%),有效13例(38.2%),无效2例(5.9%),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患者显效14例(42.4%),有效11例(33.3%),无效8例(24.2%),总有效率为75.8%,两组临床效果对比,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一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范文2

关键词:粘结技术  牙科  正畸术  应用

        在临床当中,牙科正畸术之后,通常要进行结扎固定。伴随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玻璃离子粘合剂固定方法在错位牙患者中逐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1]。本文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76例以玻璃离子粘合剂固定方法、结扎固定方法治疗的错位牙患者临床相关资料予以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以此探讨牙科正畸术当中粘结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76例(共155颗牙)错位牙患者,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龄为18~40岁,平均年龄为37.1岁;155颗牙当中,148颗为上前牙,7颗为下前牙;86颗牙齿采取结扎固定方法,以此作为观察组,69颗牙采取玻璃离子粘合剂固定方法,以此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比较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术前

        摄根尖牙片,建立上[牙合]与下[牙合]模型。

        1.2.2术中

        手术侧牙唇、腭侧行浸润麻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眶下孔传导麻醉。手术侧牙唇靠远中牙间上粘膜处做一切口,至骨膜下,切口延至前庭沟底。以薄骨凿于切口处断开牙槽间隔,至腭侧粘膜下,通过粘骨衣瓣方法于牙根尖上约0.5㎝部位断开牙槽突,构成腭侧、唇侧同时存在粘骨衣瓣连接的牙骨块。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移动牙骨块至相应的部位[2]。

        1.2.3术后

        手术结束之后,合理应用抗生素约7天。手术后1周左右拆线,依照患者具体的错牙合情况,8~40周后除去粘合剂[3],及时复诊。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复发率对比分析情况见表1。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范文3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效果;并发症;比较分析

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老年疾病,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常规的治疗已经无法达到高效治愈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开始找寻新的治疗方法来治愈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的患者,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收治的2000例脑梗死患者和350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溶栓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探讨观察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效果。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收治的2000例脑梗死患者和350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为A组(心肌梗死组)和B组(脑梗死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的疗法进行治疗。A组350例患者中,其中采用溶栓治疗患者的有55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是55~75岁,平均68.1岁。B组2000例患者中,其中采用溶栓治疗患者的有12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8.2岁。

1.2溶栓治疗 A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是2~12h,平均时间为(5.51±1.21)h,采用的尿激酶和链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各2例、尿激酶125万U静脉滴注2例、剩下的49例心肌梗死患者都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100mg给予静脉滴注。溶栓前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都正常,但是溶栓后凝血功能最多延长到203.2s,PT22.9s,IN2.0,FIB下降到0.35g/L,同时联合使用抗血小板治疗,通过联用阿司匹林和静脉用肝素。溶栓治疗结束之后逐渐将静脉用肝素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一个周期。

B组患者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是3~6H,平均时间为(4.51±1.21)h,采用的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溶栓治疗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都正常。

1.3疗效判定依据和标准 溶栓治疗2h之后,脑梗苏患者的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就是治疗有效;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溶栓治疗2h之后,胸痛减小,心电图的ST段落回到50%以上,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峰值提前至 14 h内。以上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有两条以及上都达到,就是血管再通,但是除了满足第一条和第三条除外[1]。

1.4统计学处理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溶栓治疗结果和并发症情况对比(%)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溶栓治疗结果对比,A组溶栓治疗55例,B组溶栓治疗12例,两组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在治疗结束两小时之后,其中2例脑梗死患者溶栓之后,肌力明显增加,而10例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血管再通现象,两组对比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都出现了2例颅内出血患者,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比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要差很多,同时本次研究中发现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很好,但由于例数较少,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研究病例来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范文4

【关键词】 胃癌;复发行再手术;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069

在现代临床研究治疗中, 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中就有胃癌, 临床对于胃癌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胃癌根治性切除术, 但是采用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手术后的复发率较高, 同时, 手术后复发更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学者认为, 胃癌手术复发后大多数处于晚期, 此阶段患者具有较多的并发症, 临床一般采用姑息治疗法, 但是, 姑息治疗法疗效非常不理想, 还有学者提出胃癌手术后患者采取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本院于2010年1月~2012年7月所接收治疗的胃癌手术后再复发的39例胃癌患者。进行研究治疗,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7月所接收治疗的胃癌手术后再复发的39例胃癌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三组, 根治性切除术组21例, 姑息手术组11例, 单纯探查短路术组7例。本次实验研究已经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中女21例, 男18例。30岁以下患者2例, 60岁以上患者5例, 31~60岁患者32例, 平均年龄(48.2±5.8)岁。病程2~16年, 平均病程(7.92±1.1)年。入选标准:所有患者自愿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所有患者的淋巴结廓清方式是D2淋巴结廓清手术并且有明确的淋巴结分组病理所诊断的信息。排除标准:排除不及时进行手术、胃非上皮肿瘤、食管胃结合部癌、远处转移、肿瘤未突破浆膜层患者。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再次手术治疗 根治性切除术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治疗, 姑息手术组采用姑息手术治疗, 单纯探查短路术组采用单纯探查短路术治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三组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 显示病变组织可以切除, 采用姑息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 占28.2%, 采用单纯探查短路术治疗的7例患者, 占17.9%, 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21例患者, 占53.8%。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手术治疗后进行为期2个月~5年的随访, 三组患者1、4年以及4年以上的存活率对比分析, 根治性切除术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姑息手术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有5例, 单纯探查短路术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有7例, 根治性切除术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有3例, 根治性切除术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39例胃癌手术后复发的患者, 经过临床治疗研究认为致使患者复发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①初次进行手术治疗时, 癌变组织切除的不够, 导致癌组织还有剩余, 后期就会复发。②患者胃内部残留的原发病灶产生了灶旁病变引起再次复发。③有少数的胃癌初次治疗时误诊为良性溃疡, 没有采取根治性治疗。④初次进行治疗时清扫淋巴结不够彻底, 导致手术后复发。⑤血源性转移复发和腹膜复发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患者手术后再次出现复发[1]。

现代临床研究认为, 胃癌手术后复发大多处于晚期, 晚期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非常多, 一般临床治疗采用姑息治疗法。但是, 姑息治疗法疗效非常不理想, 临床又提出了, 如果患者符合再次手术适应证并进行再次手术治疗, 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2]。

本次研究, 三组患者手术治疗后进行为期2个月~5年的随访, 三组患者1、4年以及4年后的存活率对比分析, 根治性切除术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于胃癌手术后再次复发的患者确诊其可以再次进行手术时, 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胃癌患者, 预后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傅建伟, 邓媛, 万小强. FL0和FL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重庆医学, 2010, 39(18):2479-2480.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范文5

关键词:胆囊结石;结石;对比分析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三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为提高此类患者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有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42.31±2.65)岁,病程3个月~17年,平均病程(4.97±2.24)年。按照抽签方式将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B组、C组,每组患者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医学影像检查,符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诊断标准;②患者对三种手术方式具有良好耐受性,可坚持完成手术治疗,无相关手术禁忌症;③患者无急性胆管感染情况、无胆源性胰腺炎;④患者无恶性肿瘤疾病;⑤患者无任何精神类疾病;⑥患者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本次治疗,无昏迷、休克情况;⑦患者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⑧患者无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无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⑨患者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研究方法A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治疗;B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治疗;C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情况A组、B组、C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后,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A组及C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A组、B组、C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后,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40.00%),与A组、C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C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大多为切口感染,A组、C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大多为胆漏,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未出现严重后果。

3讨论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胆道疾病类型,常需实施手术治疗[1]。目前常用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等[2,3]。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改变,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应用外科手术治疗后,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4,5]。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微创技术得到显著发展,其特点为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等,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疾病[6]。

本文研究可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由此提示传统开腹手术不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健康。但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手术方式选择时,还应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治疗方案,从而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浩,龙昊,宋正伟,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0):2359-2360.

[2]李辉,朱卓立,吴,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术中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Meta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8(6):657-661.

[3]孙友刚,吴兴锋,袁春生,等.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6):2051-2052.

[4]曹云.腹腔镜结合胆管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2,11:1979-1980.

统计学对比分析方法范文6

关键词 两种方法 甲胎蛋白(AFP)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07年健康体检正常者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0~79岁,我院感染科住院病人AFP增高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50~65岁。

仪器和试剂:OIYMPUS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胶乳增强免疫化浊试剂,贝克曼Access2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剂。

精密度试验:收集无溶血、无黄疸的新鲜混合血清分别用胶乳增强免疫化浊和化学发光法重复测定20次,计算其均值(X)标准差(S)和批内变异(CV%);将上述混合血清分装于20支带塞塑料管中,-20℃冷藏,每天取出1支常温下复溶后用上述2种方法测定连续20天,计算批间变异(CV%)。

对比试验:收集100例健康人AFP值≤9ng/ml的血清,将其分为≤2ng/ml;≤5ng/ml;≤9ng/ml三组,用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法分析。8例住院病人AFP值均为高低不等的异常结果。

统计学方法:所用统计均采用SPSSl30软件,数据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试剂配套校正液的高值为250ng/ml,其测定线性最高达250ng/ml,结果>250ng/ml的标本必须稀释后重新测定。表3中的后3例住院病人的结果,均为稀释5倍后的结果。化学发光法的线性范围为0~3000ng/ml。实验结果见表1、2、3。

讨 论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仪器较贵,检测成本高,一般的县市级医院难以应用。以此法做“标准”法,与乳胶化浊法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胶乳比浊法测定AFP的临床应用价值。精密度分析和对比分析由表1和表2可知,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胶乳化浊法的线性较化学发光法窄,上线只有250ng/ml,当测定结果>250ng/ml时,必须对标本进行稀释后重新检测。表3中的例5、例6、例7、例8胶乳化浊法测定结果分别为275ng/ml、368ng/ml、498ng/ml和585ng/ml与化学发光法差异显著,但4份标本经5倍稀释后即为表3所显示的结果。由此可以说明一点胶乳化浊法检测线性低,当测定结果>250ng/ml时,就必须稀释后测定。测定结果在线性范围两种实验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本次对比实验,我们认为胶乳化浊法以其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可靠完全可以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