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1
摘要介绍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变施肥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掘新型农业能源等对策,以期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2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进度。如2009年该市新增设施农业10670亩,按平均每亩补贴1万元计算,需补贴资金1亿多元,实际到位资金仅886万元,不足8.9%。续建后扩大规模补贴款无法确定。如当年建设100亩,应补贴100万元,第二年续建后扩大到150亩以上,按规定应补贴300万元,但当年已经补贴100万元,以后是否追加补贴100万元,现仍未确定。缺少必要的金融资金投入。金融机构主要支持的是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对设施农业的建设基本未进行资金投入。企业资金不足。无法扩大投资。由于设施农业投入较大,企业因资金不足,一般采取分批投入建设的方法,延缓了设施农业发展的进度。农民自身筹措资金困难投入少,在影响了发展。
二是农民经营资金缺乏,无法扩大承包经营面积。设施农业主要是由农民进行承包经营,由于设施农业生产投入远高于一般农业种植,每亩的经营成本在1万元左右,各金融机构对于承包经营设施农业的农民并没有更优惠的信贷政策,因此使农民在兼顾一般农业生产的同时,很难扩大设施农业的承包经营面积。如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农民有扩大承包经营的意向,但限于资金问题,暂时不能实现。
三是土地流转后企业建设投资回收期长,维护费用大,积极性不高。企业投资建设设施农业,每亩投入约在7.5万元左右,除财政补贴1万元外,需投入6.5万元。承包给农户种植,每年收取租赁承包费0.5万元,投入回收期为13年。设施的老化、自然灾害发生的毁损等,需企业进行必要的维护,如果13年中维护资金需1万元,则投入回收期将延长到15年。对企业来说不但费用大,而且回收期过长,导致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是信贷方式不灵活,支持力度不足。对于设施农业的支持,各金融机构并没有特殊的信贷支持方式,且从信贷额度上也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如在调查中了解到,各乡镇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最需要的就是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支持,而对于建设资金则可逐步通过各种渠道解决。
五是设施农业无产权,缺少必要的贷款抵押品,因农业设施没有产权,设施农业的设施不能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使本就缺少贷款抵押品的农民,在大量投入资金后仍缺乏必要的贷款抵押品。
二、建议
一是对农民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由于农业设施的投入属于长期投入,因此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项目,用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推动设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增加财政补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予以财政贴息。目前财政主要是采取了一次性补贴的方式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但仍不能有效地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政策性银行能够发放长期贷款支持设施农业的建设,财政应以贷款利息补贴方式增加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信贷方式,增加农民经营性贷款额度。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以支农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方式,尤其是对于设施农业这种能够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的经营方式,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增加信贷额度。如目前正在运行的信用互助担保协会,如目前正试行的支农信用卡业务等。
四是允许并设置设施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长期性投入,应该等同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人,允许并设置固定资产抵押贷款项目,予以农民更多的支持。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
(一)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2001年以来,陕县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投入5.2亿元,其中2011年投入6900万元。重点支持了缘份果业公司、天顺养殖公司、人和牧业公司、龙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公司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个,其中省级以上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80个。2012年实施的陕县750吨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发展50亩无公害蔬菜,引进番茄新品种1个,年产蔬菜750吨,受益农户50余户,年户均增加收入约1.3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5人,推动了陕县蔬菜产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无公害生产。
(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推广。2005年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以来,至2011年补贴270.3万元,培训6000余人次,其中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拨款金额64万余元,培训1400人次。每年筹措资金26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实施“绿色证书”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提高了广大农民就地就业能力,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为陕县农业繁荣和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人力储备。
(三)支持特色农业和区域化农业发展。一是在县东部丘陵区根据土壤粘重、适生耐旱作物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烟叶、朝天椒、红薯等经济作物。形成了4万亩优质烟叶、3万亩朝天椒、1万亩紫芯红薯生产基地,大力打造东部经济区。二是在南部山区利用山高林密、生态优良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业,利用饲草饲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养殖,形成了20万头肉牛、3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980元,大力打造南部林牧区。三是在西部黄土塬区,根据地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大力发展高山苹果和越夏蔬菜,形成了32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3万亩越夏蔬菜生产基地,成为全县特色农业发展重点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如菜园乡过村共有耕地4300余亩,人口2100人,种植果树3650亩,2010年果品总产值近20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近万元,已成为豫西有名的果品专业村。2005―2009年,全县苹果、蔬菜、烤烟三大特色产业产值77365万元,林业经济产值5557万元,以特色养殖业为代表的畜牧业产值41610万元。
二、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级政府财力有限,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的投入不足。
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与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陕县来讲,与三门峡市的渑池、灵宝等县市相比,财政总收入总量仍然很低,特别是一般预算收入总量更少,财力更弱,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更加有限,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资金配套政策过多,县级财政资金落实有限。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政策,在资金配套方面的政策不够统一,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而实际上对落实这些政策的县级财政来说,由于财力有限,县级财政没有多少财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
财政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用于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有限,用在新时期的现代农业,如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定单农业、设施农业、三色农业等方面的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部分公共产品的提供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一些涉农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还存在收费高、服务差等问题。
三、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县级政府财力,加大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
县级应该构建稳定增长的地方税收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严格执行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农业投入每年增长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吸引与诱导工业、城市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以逐步形成规范、稳定增长的现代农业支持资金来源。
(二)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投入机制 。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三)加大培育农村科技市场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县级、乡镇、村的农产品良种化程度、育种水平,水、肥的利用率,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能力等水平亟待提升。由于农业科技市场不完善,农业科研的成果不能及时有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县级财政应彻底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和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的支持力度,围绕各地区地方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进行支持,对引进、示范、推广的优质高产品种,先进种养方式及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大力支持,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县域现代农业发展。
(四)以财政投资为导向,引领多元化投入,完善对现代农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县级财政尤其如此。因此,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现代农业建设格局。
(五)加强监督检查,推进现代农业项目的绩效评价。加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对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对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明确每一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责任人,依法对项目具体执行和资金使用行为以及各有关责任人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配合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总结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处理,确保专项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二是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项建立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制度,量化指标体系,以评分制按专项资金使用周期分项进行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项目完成并经审计和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筛选立项、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增强专项资金支出的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三是建立绩效考评公开制度。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绩效评价信息的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逐步推进公示制度,增强政府支出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公示制度,全面总结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决策、实施和运作情况,规范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行为,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切实提高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六)不断加强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4
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道路、农村住宅等建筑占用耕地现象日趋严重。据统计,1979-1987年九年间,我国共减少耕地35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40万公顷。同时,耕地质量也严重退化,主要是土壤盐渍化和肥力下降,全国盐碱地总面积超过3340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596。
二、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草场退化严重
近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70多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多,沙漠化面积也成扩展的态势;在20世纪的50-70年代,每年为1560平方公里,至80年代为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更上升至每年2460平方公里,有四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由于过度使用地力、超载过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另外,由于盲目垦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到0.5亿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0%左右;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产草量明显降低,平均下降率30%-50%,优质牧草覆盖率下降15.496—32.6%。
三、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常规农业集约化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压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持续提高。目前,我国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已接近或超过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化肥年使用量已达4000万吨以上,按播种面积计算达400千克/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千克,公顷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每年使用农药达3亿公顷次。其中包括一些高毒性、高残留品种,有机氯农药虽已停用十几年,但在许多食品中仍能检出。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一般不允许用于蔬菜、茶叶等食用作物,但由于其杀虫能力强,农民将其滥施于蔬菜造成中毒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截至20世纪末,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面积为130多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另外还有1200万吨粮食受污染而超标,二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药使用量大。长期使用农药造成病虫草害物种抗药性增强,导致农药投入量有增无减。30年来我国累计使用DDT约40多万吨,占国际总量的20%。1997年我国农药总产量达到41万吨,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25万吨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农药生产与使用国,仅次于美国。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在农业和食品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农业和食品生产的高速增长,是靠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的,中国农业高速发展是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资源代价的,而且必将进一步从根本上制约农业和食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解决对策
1、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料。研究表明,污泥复合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和土壤培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日益突出的污泥资源化的出路问题。我国大部分的城市污泥经无害化处置后,在正常施用量下,污染土壤的风险较小。可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和可降解塑料薄膜,有利于缓解土壤污染的恶化。
2、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 郑州市;都市观光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一、观光农业的概念
1、都市观光农业的定义
都市观光农业是以城市为核心市场,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等融为一体,规划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供游客领略自然意趣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艺的农业形态。它以农业开发为内容,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突破。
2、都市观光农业的特征
都市观光农业是广义农业的组成部分,除具有农业和旅游双重基本属性之外,还具有城市性、生态性和区位性等基本特征。都市观光农业依托的资源是现代化农业,发生的区域是城市中心区或者郊区,主要客源是市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都市观光农业生存保障和发展壮大的前提;同时,都市观光农业发展区域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3、都市观光农业的主要功能
生产功能:都市观光农业具有传统农业生产功能,但同时现代科技的应用和集约化生产,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生态功能:有效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恶化问题,以农业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大大缓解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
生活功能:走出城市,回到自然田野,参加农趣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身心,也传授了现代农业知识。
4、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
在近郊周边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前景广阔,具备良好的先决条件:一是交通便利,易于吸引市民旅游、观光和休闲;二是城郊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思想开放,观光农业易受农民支持响应;三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市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体会田园风光,使观光农业具有可靠的客源保证,这种定位于双休日的短程旅游项目,因其时间短、花费少、经常性、重游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较好。
二、郑州市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郑州观光农业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因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设施和服务落后、项目单一雷同、缺乏特色、观光农业园“农味儿”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观光农业园的游客满意度偏低。
1、发展规划滞后,深度挖掘不够
观光农业在郑州虽然发展迅速,也是郑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郑州农业的核心。但是郑州没有出台相应的有关观光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很多投资者为了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只在和经济效益关联性很强的吃、住、游、购上下功夫,缺乏必要的观光和教育功能的开发,对产品深度和广度的文化挖掘不够,使得观光农业的开发较为肤浅。
2、缺乏政策支持,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
郑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有关资金、基础设施、宣传、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差。政府只是在宏观方面进行引导,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项目少、规模小、效益低,没能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另外政府工作不到位,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资金、气候、技术等的限制,这是影响郑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基础设施不完善
观光农业不仅具有观光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播、教育等多种功能,但目前郑州市的观光农业一般以采摘和观光为主,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和项目。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休闲园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外,大多的园区功能不配套,简单效仿,内容单一,设施、安全、卫生等条件相对较差。并且目前郑州市观光园区内缺乏统一的设施标准和要求,游客的食宿、安全、卫生方面的管理也不规范,致使观光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4、产品项目单一,缺乏特色
郑州市观光农业发展单一,缺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特色产品等,仅靠绿色无污染瓜果吸引游客。很多园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没有主题,未体现出自己的优势、特色,而是照搬国内外已有的观光农业园区设计,使得景点产品开发雷同,丧失自己园区特色,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旅游形象难以定位,经济效益较差。另外,观光农业有着鲜明的季节性,农民“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干闲”的生活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增收难,这严重制约着观光农业在当地的发展。
5、经营人员素质低,管理不到位
由于目前观光农业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经营人员也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思想相对落后,务农者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态度,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在实际经营中,一位员工身兼数职,既是生产管理员,又是旅游服务员,还是营销员,使得服务效果较差。这种粗放经营的管理模式,使得观光农业园陷入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6、企业营销意识薄弱
目前一些观光农业的经营业主,由于缺乏营销宣传意识,对宣传营销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市民对观光农业景点认知度不高,影响了郑州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这成为制约当地观光农业发展的瓶颈。
三、郑州市都市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品牌农业;定位;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51-01
1 品牌农业生产的组织、品牌、技术定位
1.1 生产组织定位
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组织引导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大米行业,把种植业、收购、贮藏、加工等集中化、企业化、规范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民间、民营、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沟通信息、监管生产及加工质量、平衡各方面经济利益、协调与环境中各种关系的重任。龙头企业牵头,银行、交通、运输、工商、税务、农残检测、技术监督、生产资料等部门制定各种章程和品牌的标准。
1.2 优质品牌定位
优质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品种自身所具有的优质特性或是优质品种培育出来的品牌。从广义上讲,除产品特性外,优质食品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和栽培优质品种。
1.3 生产技术定位
真正的优质大米,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外,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问题[2-3]。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优质品种、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技术和加工包装技术。因此,生产技术的定位要把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过渡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营养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2 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
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以及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目前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竞争优势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虽已具备一定名气的农产品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这种有名无牌的现象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价格的形成,同时也制约着规模的扩大。产品缺乏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包装和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其价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销售也完全受控于他人,从而难以形成产地市场的价格。
2.2 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市场开拓宣传不利
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没有开展理顺,虽然也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品质好,但规模还小,只能自给有余,外销不足,流通不畅,经济效益不高。由于广告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开拓也不到位,使有些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虽质量优良,但没有销量,品牌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2.3 技术含量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
品牌农业应包含的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以及绿色无公害、健康安全等现代经营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品牌多,精品少,一些品牌规模小或产量少,使品牌农业的技术含量仅仅处在较低的水平[4]。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转化增值能力很低,不仅使得品牌农业多局限在农产品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发展,长此以往,品牌农业支撑将显得很脆弱。
3 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树立品牌意识
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树立注册品牌思想,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由注重速度向速度效益转变,由注重行政命令向引导示范转变,真正跳出农业抓农业,以举办科技大集、发放光盘等形式抓产品的宣传,通过市场的开拓来开创自己的品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实现培育品牌,兴起产业,发展经济,使农民增收致富[5]。
3.2 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品牌农业,开拓市场是关键。依靠优特开拓市场,依靠品牌占领市场,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可从国内外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同时要注意树立全局观念,做到一种产品,一个品牌,避免农产品注册商标过多过乱,从而实现共同开拓市场、合力占领市场、发挥品牌规模效应的目的。在创新品牌的同时把已有的牌子推出去,逐渐做到让市场接受,让消费者喜爱。消费者满意,产品就有市场,才能成为名牌产品,产生品牌效应,使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种植区域化、加工产业化的合理布局。应根据要求和规模,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面向市场、技术依托、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争取依托市场创品牌,围绕品牌创特色,形成特色基地。要根据每个农作物制定的标准化进行研制和生产,提升产业组织化、品牌化水平,依靠典型引路,率先示范,辐射周边地区,以拉动经济增长。
3.4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对生产的发展和前景也至关重要。发展品牌农业就是要把技术进步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推广科教兴农,创造名牌产品,提高品牌农业的科技含量。在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5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与保证,同时也是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龙头企业[6]。凡是有市场、有前景,对农业的发展有带动力的企业就给予支持,使其更好地走下去,促进品牌农业的发展。
3.6 政府保驾护航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和生产环境中逐渐壮大的。首先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的稳定性,科技部门向农民提供技术的连续性,企业订单收购的可靠性,银行提供贷款的及时性,生产资料供应的防伪性等核心问题,需要政府有硬件规范环境,为品牌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孙强,张三元,张俊国,等.中国绿色食品的特色及其开发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60-361,365.
[2] 张朝辉.浅谈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7):80.
[3] 韩俊,罗丹,谢扬.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J].科学决策,2005(5):19-21.
[4] 倪桃香.浅析有机水稻的发展前景[J].上海农业科技,2011(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