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范文1

关键词:城市给水系统;水资源;现状;特点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peopl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major domestic water supply, water quality,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and attention. This paper is combined with the county's water supply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the paper briefly.

Key words: the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Water resour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供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基本保障,由城市供水的关键性决定,党和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城市供水的重视,有效的推动了城市给水工程建设,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供水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及先导性影响,是城市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的基础。同时,城市供排水及污水处理实施建设,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及城市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城市的给水现状及问题

(一)城市内的水价改革滞后: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水价政策改革相对迟缓,无法充分发挥其经济调节的作用,而对水资源节约及污水再生利用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水会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不能形成对企业供水成本的有效约束,成本及水价出现攀升上涨趋势,造成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有效利用。

(二)市内供水量不足:

目前,我国缺水城市已经从北方及沿海城市逐步发展到内陆地区,缺水情况十分严重。我国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的特点,伴随社会经济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需求及污染情况加剧,城市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供需矛盾日益严重。

(三)水资源的污染程度逐步加大:

近几年,我国水污染情况严重,并呈发展趋势,特别是工业发达地区的水域污染情况严重,我国城市地下水整体污染情况严重,同时,太湖、巢湖及滇池也出现了富营养化的情况,城市地下水严重超采,海水入侵情况严重。随着水污染日益严重,造成城市给水水质处理出现较大难度,尤其是藻类繁殖造成的水源污染情况应得到全面重视,由于一定水温、营养条件、关照及PH条件的相互作用,藻类会不断进行繁殖,我国符合藻类繁殖条件的河流比例较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富营养化情况。

(四)市内供水存在严重浪费:

目前,我国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有些地区为实现经济发展,忽视了对高耗水及高污染项目的限制,造成水资源承载能力下降。城市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节水滞后,还盲目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水源的开发使用,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供水系统陈旧,存在跑、冒、滴、漏情况严重,也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五)水质标准相对较低:

相较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存在一定不足,整体标准低,项目较少,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检测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同时,分析饮用水标准制定周期,我国一般以十年为标准进行修订,而发达国家一般3年到5年就会重新修订并颁布。

(六)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发展的同时,市政工程并没有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供水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前的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着 “欠账”多、面大、点多而又须集中快上的态势。另外,由于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工期较长,工程量巨大,施工技术也十分复杂,因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较大。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城市自来水是社会公益福利性事业”的观念,未能把供水行业当成工业,未视自来水为商品,使市场经济的机制无法在供水行业推行,造成不少城市供水行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因此,形成了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资金普遍严重不足的状态。

(七)水价改革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价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节约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等方面也无法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在污水的回收和利用设施的建设方面较为滞后。同时,水价对企业供水成本的有效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成本和水价相互攀升,导致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二、我国城市给水项目的特点

第一,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过去城市水厂建设中,达到10×104m3/d标准为大水厂。而现阶段新上的城市给水工程,整体起步较高,尤其是城市地面水厂建设,规模普遍达到了(10~30)×104m3/d,不少(50~100)×104m3/d的水厂也已经开始建设,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规模日益增大。

第二,引水距离加大。随着国内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内部的水源日益短缺,为满足当代市内供水需求,只有扩大引水距离,以跨地区的方式来寻找水源。

第三,逐步引进外资开展项目建设。随着近年给水工程规模逐步扩大,水源距离增加、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项目工程量及投资增加,而我国建设资金存在严重不足,为填补资金空白,引进外资进行项目建设成为必然。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在城市供水工程建设中,都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贷款、合作经营等方式引进国外资金,实现给水工程的顺利建设。

第四,净水工艺日益复杂。随着社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环境污染逐步加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来水水质要求也逐步提升,这就要求水厂不断提升净化工艺,以至于水厂净化程序、环节、步骤增多。

第五,给水增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给水要求逐步提升,新型加压和流量调节装置被应用到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中,代替了原有的高水位水箱或水塔,实现了给水技术的新的发展。

第六,特殊水处理技术逐步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湖泊水库水、高浊度水、低浊度水以及除铁、除氟等技术不断提升,在事件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七,避咸蓄淡的何况水库数量逐步增加。为保证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的利用,我国已经在开始在河流入海口处修建水库,利用潮汐间隙,有效取蓄淡水资源,以满足城市供水需求,如杭州珊湖沙水库已经成功修建完成。

第八,分质供水及广域供水系统应用广泛。随着城市水源污染的加剧,很对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已经针对区域性双给水系统开展试点工程,湖南岳阳市也在开始了分质供水的尝试。国家建设部还进行推广广域供水系统,全面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

第九,水厂逐步走向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共水行业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型仪表仪器、自动化装置及新型器材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水厂自动化的发展,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全面推广应用。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官网及生产管理优化调度的研究,有效的促进了水厂自动化发展。

第十,集成化水处理装置广泛应用。集成化水处理装置包含常规精华工艺的集成化及深度处理工艺集成化两种,常规精华工艺的集成化是对原水水质的净化处理,一般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深度处理工艺集成化则用于优质水成产或质量较差的自来水的再加工处理,是对水源的精加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水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污染治理是解决我国当前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只有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范文2

关键词:节约用地;水厂

Abstract: Cherishing the land, saving the land of water plant construction is the bounden duty of every water treatment designers. The designer can select the reasonable water plant site,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the total plane,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the green belt in building structures, composite structures, a reasonable choice of land and process aspect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conomical use of land. Taking Changsha City Water Plant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stival performance after using the sec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waterworks construction land conservation

Keywords: economic use of land; water plant

中图分类号:TU99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物质基础以及载体,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人与地是和谐共生的。对农业生产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对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而言,土地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1]。

建设之初选址位于城市边缘和的城市供水厂,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已然位于中心城区,日渐被住宅用地和商业区包围,水厂新建的改扩建征地已经变得成本高昂和困难重重。怎样在尽可能的减少新征地的情况下进行水厂新建甚至不征地的前提下实现水厂的改扩建,是摆在给排水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0-2009)中关于用地指标的规定为基础,以工程实例为载体,分析净水厂节约用地的措施,主要包括厂址合理选择、总平面合理布置、合理布置绿化带、合建构筑物、叠合构筑物、选用节地工艺等方法,以期为城市供水厂建设提供参考。

1 节地措施及节地效能研究

1.1合理选择水厂厂址

给水厂厂址选择应在符合水处理工艺流程和满足厂区交通组织的要求下,紧凑用地。并尽可能利用山坡、荒地、丘陵地建厂[2],尽可能少站或不占农田。在选择厂址时应合理预测水厂远期规模,以保证水厂远期发展用地即能满足扩建的需要,又能尽可能减少占用土地资源。

同时,厂址选择时,应界定一个合理、规整的外形,以利用总图的平面布置,窄而长的土地和短而宽的土地,其土地的使用率是不一样的。参照国内外相关工业厂区用地资料,厂区长宽比控制在3:1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1.2合理布置总平面

总平面布置中节约用地的措施很多,净水厂主要包含预处理构筑物、常规处理构筑物、深度处理构筑物、排泥水处理系统构筑物、附属(构)建筑物等。在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布置中,一般采用将一个水处理单元形成一座构筑物的布置模式,若能根据水处理单元的特点,将总图布置从几个处理单元联合或几个单元组合形成一个大的综合构筑物的布置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小处理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工艺管道、排水管道的长度大大缩短,能大量节约土地。

1.3合理安排绿化带

厂区绿化带可根据厂区布置特点灵活安排,如在管道上方、构筑物与构筑物之间防护地带均可灵活设置绿化带,减少了为达到绿化率要求而专门设置绿化用地的面积。根据供水厂工艺流程及布置特点,采用上述绿化措施后,厂区绿地率基本都能达到30%以上,相当于节约了厂区约30.0%的土地。

1.4合建构筑物

在给水厂水处理构筑物中,可以合理根据地块形状和大小,将相邻或相近水处理单元合建在一个构筑物内。将构筑物合建后,能节约单个构筑物之间的间距和通道宽度,构筑物越小,节地效率越高。

1.5叠合构筑物

合建构筑物是在平面上考虑节地,而叠合水处理构筑物则是在空间上充分利用土地,即将处于水处理流程不同阶段的构筑物,由于其水位的差异,可通过合理组合将构筑物叠合,比如,絮凝沉淀池下可以叠合清水池、后臭氧池下可叠合调节水池。采用叠合方式后,利用一个构筑物的面积可以布置两个构筑物,最高节地率能达50.0%。

1.6合理选择节地工艺

水处理工艺中絮凝、沉淀、过滤等处理流程中,各流程分别有不同的构筑物形式,通过合理选择构筑物形式,能够节约大量用地,比如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为6.0~12.0m3/(m2•h),平流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为 1.0~2.3 m3/(m2•h),相同处理规模时,斜管沉淀池用地面积仅为平流沉淀池的8%~38%。因此在水质允许的条件下,合理采用节地工艺,能大大节约土地面积。

2 工程实例

本文以长沙市第四水厂改扩建工程为例,分析采用节地措施后的实际节地效果。

2.1长沙市第四水厂概况

水厂现状:现状采用常规处理工艺,规模20.0×104m3/d,附属建筑物均按40.0×104m3/d规模已经建成,现状占地面积为3.38ha。

长沙市第四水厂改扩建工程建设内容:将常规处理工艺由20.0×104m3/d扩建至40.0×104m3/d,同时新建深度处理工艺40.0×104m3/d,配套建设排泥水处理设施规模40.0×104m3/d。

2.2 相关文件关于用地的规定

2.2.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推荐用地面积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30~50万m3/d 的净水厂用地指标为0.3~0.1(m2•d/m3),并建设规模大的取下限,建设规模小的取上限,因而40万m3/d规模水厂可取0.2(m2•d/m3);规范同时规定,若厂内增加深度处理构筑物以及泥处理设施时,可根据需要增加用地,根据工艺流程情况,泥处理系统和深度处理构筑物按常规处理用地的50%计算。故总用地面积为:

40×104×0.2×(1+50%)=120000m2=12ha。

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范文3

【关键词】城市给水管道;材料选择;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结算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速度的不断加快,更多的人口往城市聚集,使得给水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要。供水管道是给水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管道输水畅通、水质稳定,确保用户对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是城市供水企业的宗旨。作为城市供水投资建设单位,如何保证给水管道建设资金运用过程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需对影响给水管道工程建设造价比较大的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加强控制,从而提高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造价控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避免同样的情况出现。

1城市给水管道工程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

(1)重结算,轻预算。预结算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手段,目前对于给水管道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侧重于竣工后结算审核,对其他阶段的控制则比较薄弱。预算和结算是同等重要的,给水工程预算造价在建设项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先期的造价预算确定了工程资金的分配,由于受到受到市场、地形、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先前造价预算出现偏差,因此,加强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特别是在决策、设计、施工阶段等,对整个工程造价预期标准和工期完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避免了胡报乱报工程预算数额、结算期审计不规范,扯皮现象严重,工程结算一拖再拖,行业垄断现象的出现。

(2)方案决策及设计不合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城市给水管道多数为大口径管道,它的敷设方式、材质选择、压力等级等都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国给水工程设计阶段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建设单位对项目设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力度还是比较欠缺的,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开工,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没有严格把关,存在较多设计漏洞,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

(3)工程实施阶段造价超标现象严重。就我国当前城市给水管道工程项目的发展现状来看,基本上依旧沿用的是工程完工后再进行造价结算的成本核算方式。这就会导致对工程施工过程的造价管理工作的弱化,有的造成边设计边施工,对施工中的工程一再更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三超”现象较普遍。难以实施全面的、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2 给水管道工程前期决策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大家都知道,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决策阶段影响整个工程造价可达到八~九成,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设计阶段影响整个工程造价可达达到七成以上,因此重施工、轻决策与设计的传统观念必须转变,认真抓好决策及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给水工程造价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对造价影响比较大几方面内容:管材的选择、管径确定、管线的定位与平面布置、阀门的合理设置和管线埋深等,下面详细分析不同的选择对造价有不同的影响。

(1)给水工程中管材的选择主要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管材物理性能好,能承受运行要求的内外荷载;

②管材卫生环保,卫生指标必须符合GB/T17219-1998的要求

③使用寿命长,管件配套齐全,安装维修方便。

④易于运输、安装和维护,内壁光滑,水力条件好,水头损失小,能长期保持良好的输水能力。

⑤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造价。在进行造价分析方案优选时,选择管材、管件的价格和运输费用要低;施工安装要简单易操作,从而降低施工安装费。目前,城市给水管材有很多,如:聚氯乙烯管、钢管、球墨铸铁管、高密度聚乙烯管、预应力钢筋砼管等,在工程实践中,我们要从技术和经济方面综合考虑管材选择的先后顺序,保证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2)给水管道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是管径确定的重要因素,同时管径大小选择还要与远近期结合,我们要综合考虑管道造价与管理费用,确定经济流速,从而确定经济管径。在进行施工设计时一般采用平均经济流速来确定管径, 对大管径的给水管道选择大的平均经济流速,小管径的给水管道选择小的平均经济流速。

(3)在管线的定位与平面布置方面,相关规范中提出给水管线尽量布置在道路外侧。我们要设计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首先考虑布置在道路外侧的绿地内,再依次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下。因为管线在道路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势必增大了工程造价,同时对以后的维修管理带来困难。管线应根据城市规划适当设置一些三通,以满足沿线用水的需要。管道阀门(阀井)的设置越少越经济,可是维修的时候很难,而阀门(阀井)设置过多造价势必增大,维护管理费用加大,在满足使用管理及给水设计规范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少的设置阀门。供水主干管上不宜开口过多,否则不但会增大工程造价,也给以后的管理带来不便。

(4)管线埋深;城市管线综合规划一般都本着“有压让无压”的原则。在管线交叉时,一般要求将给水管线深埋。而供水公司在满足冰冻和荷载的情况下,出于维护和造价的考虑,埋深要尽量浅。在实际工作中,市政地下管线越来越复杂,给水管线在不断穿越其他管线后,可能会造成给水管道频繁的上下起伏。不仅会增加很多的排气、增大水头损失,还可能增加隐患点。所以在管线穿越障碍时,尽量从全段角度综合考虑,局部上返还是下返,少陡峭变化,多平缓过渡;少一些曲折,多一些顺直。

3 给水管道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费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可达50%~60%,管理不当、工程变更、签证索赔等事件容易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必须做好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工作

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整个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应详尽的提出工程施工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现场管理等目标以及技术组织措施,方案必须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对工程的重点、难点提出专项施工方案。作为投资建设单位,必须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工作,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及工程经验,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文件的是否合理可行,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满足工期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3.2 及时做好工程材料需求计划

工程材料能否及时供应是影响工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工程施工前,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必须认真熟悉和分析工程设计图纸,再根据图纸测算出材料的实际需要量,及时做好工程材料的需求计划,由项目负责人按计划向材料供货商下订单,确保工程材料的及时供应。

3.3 组织投入足够的监理技术力量

给水工程项目一般都实行监理负责制,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要求监理单位派驻足够的监理工程师到达施工现场开展监理工作,监理工程师需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熟练掌握现场施工和管理,熟悉工程管道施工技术,熟悉工程造价方面的能力与经验,能有效应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对工程变更、签证等影响工程造价的事件能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分析。

3.4 加强施工队伍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施工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提高施工队伍的管理水平,由监理工程师与工程业主加强监督,要求施工单位派驻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及相关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防止偷工减料、私自变更施工方案等现象发生,确保工程质量。

3.5 及时做好工程记录

工程施工开始后,工程监理必须及时做好每日安装工程量的记录,包括管道安装长度、口径、管材、阀门、配件的数量、管坑开挖深度、宽度、基础处理措施及工程量,回填工程量,管坑的支护措施、工程变更及签证等。制定工程记录表格,建立沟通机制,及时将工程量记录表格反馈至投资建设单位,由其技术人员跟踪控制工程造价,及时分析统计工程造价的完成情况,掌握工程造价的变化。

3.6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签证所引起的工程造价的增加,是造价难以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变更及签证审批制度,加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现场签证与设计变更的管理。对于所有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必须及时进行工程量和造价增减分析,论证变更的必要性,当设计变更、工程量的变化导致工程造价巨大或超过已批准的建设规模时,必须及时上报原项目审批部门的审查批准。对于现场签证,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及监理工程师应能够正确分析其具体内容,确定其是否已属于图纸、预算内容或者包干内容,并及时分析工程造价变化,上报征得投资建设单位和项目总监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防止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弄虚作假,以少报多等现象。

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范文4

[关键词]曲线顶管;施工工艺;市政给水施工;运用方案

中图分类号:TU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18-01

在市政给水管道施工中,其质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到给水工程建设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保证其功能的全面展现。曲线顶管施工是城市给水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施工工艺,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工程的质量予以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有效的确保给水工程的正常运行。

一、顶管工艺技术在市政给水施工中的应用特点和实证分析

1、顶管技术的适用范围

顶管施工工艺通常使用在处在城市中心区域与的部分和无法转移但是必须要开挖的工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挖槽埋管和高空布线都不能很好的实现的时候,就会采用顶管安装的手工工艺。城镇给水管道安装的过程中,如果管道直径在1000mm以上,就不能采取就地挖沟的形式,此外,在工程建设的区域内部,一定要保证没有其他设备的底座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采取有顶管施工方案对其进行全面的处理。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都有所提升,与此同时,管道安装的复杂性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破坏现象,如果在施工中出现了反复拆装的情况,就可能会对材料产生非常大的浪费,如果使用顶管技术开展工程的建设和施工,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对城市环境加以保护,同时还能减少施工中所使用的成本。

2、工程状况简单介绍

某市给水管网分布在本市核心地带,其中给水管道与通车压力最大的公路并行,管道两侧构筑物很多,地下设置了各类系统的管线,具体分布比较复杂。这也给曲线顶管施工的正常开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曲线顶管的施工方案研究

1、曲线顶管的轨迹调控和轨迹纠正偏差

1.1顶管自动测量引导系统的应用

测量是调控顶管线路的一个非常有效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方法。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顶管的路线予以全面的控制和处理,这主要是因为这种造型极具个性化特点的设备在测量工作中并不能和机头保持对视的状态,同时,在安装的时候,顶管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其比较容易出现偏移的现象,所以以往传统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式并不能对顶管的线路进行更加有效的控制,如果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会使得测量的难度明显提升,同时顶管施工的施工量也会显著增加,影响施工效率。

所以在工程建设和施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国内较为先进的自动测量引系统,一方面可以很好的保证机头和仪器对视的效果,同时还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1.2曲线顶管的偏差纠正

在工程建设和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是机头自带的纠偏设备,想要更好的保证顶管线路的合理性,一定要将前部的四节顶管都设置成纠偏特殊性的顶管,在管材选择的时候要对曲线顶管的线路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整。曲线顶管的设置通常是从直线区域到曲线区域之后再到直线区域。在顶管直线段之间,必定会经过一个曲线的过渡段,在对这个曲线段进行曲线控制的过程中,施工之前一定要严格的安装包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对曲线予以十分仔细和严格的控制。实际曲线的位置应该处于设计曲线之内。

2、曲线顶管施工沉降问题及控制方法

2.1沉降产生的原因分析

(1)膨润土泥浆质量缺陷较大。顶管安装中倘若膨润土泥浆的品质不合格,制备过膨胀土泥浆自身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隐患。在顶管安装的时候,如果膨润土泥浆的质量无法保证,制备中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控制,泥浆使用的时候,其减磨的性质就会明显的下降,这样就会对顶进构成非常不利的影响,顶管顶进的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大的阻力。如果顶管施工中,采用了不科学的纠偏措施,就可能会使得顶进轴线出现非常严重的偏差,这样也就使得底层在定金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负面作用,影响到了整个工程的安全性。

(2)泥浆配比不当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泥浆套支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继而导致顶管上覆土体垮塌。如果顶管上覆土体是非粘性土发生垮塌的可能性会更大。

2.2沉降控制手段

首先是要做好泥浆的制备工作,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来制备泥浆,保证其配合比完全满足施工的要求。其次是一定要对泥浆注浆质量和注浆的压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严格的控制,通常,泥浆的注浆压力一定要比顶管上部静止的压力大。顶管顶进施工的过程中,泥浆注浆的压力调整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注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泥浆的稳定性加以关注。

3、进出洞工艺

运行井洞口阻止水设备密封选取橡胶阻水连接件。在其之前预设注浆眼,为了利于压注膨润土泥浆。洞外运行井土体密封稳固选取工法桩加压密注浆等方案。在支护结构内预设钢圈使出洞更加快捷。

4、对公路、建筑物及整体管网的保护方法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公路和建筑物以及整体管网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我们必须要对这一环节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的效果。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4.1沉降监测

(1)普通道路顺轴线安排6个断面,每一断面确定8点,断面之间距离是6.2米,点位间距5.5米,建筑物的沉降观测部位布置在4个角的区域,而且管道轴线周围密度增加,确保沉降能够及时得到反映,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2)测验频率:起初顶进施工时为三小时测一次,穿越构筑物区域时每节管测一次。后期沉降,施工后十五日内为每日小时测一次。

4.2精心施工

(1)当进行出洞以后的顶管安排时,要参照地面下降监测参数对顶管主面土及泥水压力调整至最优,以防主面水土流散引发下降。

(2)进行顶管安装时,一定要对顶管轴线进行认真的重校,才能实现管的顶进品质轴线校验时,应做到加密捡测、勤纠偏尽量减少由于顶进偏差大引起地面沉降。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曲线顶管安装现已变成了给水工程施工中的关键工艺,其在安装时,一定要仔细搞好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周密把握好安装过程进度及品质,搞好技术服务,提高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琳浅.谈顶管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范文5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选择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大型城市综合体类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涌现,这种趋势使得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工作越来越具有挑战。虽然给水工程只是整个高层建筑工程的一小部分,但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给水质量和智能化要求的日益提高,使给水系统的正常运作和工程的优化设计就愈显重要。唯有不断提升给水系统设计的标准和要求,方能从根本上保障高层建筑竣工投入使用以后用水的正常秩序。

1. 高层建筑物给水工程特点

高层建筑对给水设备和供水方式的要求比较高,有的公共建筑瞬时水量很大或对供水水质要求较高,因此一旦发生停水、水质污染等故障时,受影响的范围较大,这就要求在进行设计时要注意保证安全可靠的水源,以保证整个给水系统的经济、安全。

2. 给水方式的介绍

选择给水方式是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给水系统的使用和工程造价。对于高层建筑,城市给水管网的水压一般不能满足高区部分用水的要求,基本上采用分区给水方式,即低区部分直按由城市给水管网供水,高区部分由水泵加压供水。就目前我国城市给水状况而言,水压一般可满足建筑3~5层的生活用水要求,高区部分的给水方式各有不同,按照系统分可分为串联和并联,按照设备可以分为水箱供水、变频调速泵供水、管网叠压设备供水。每个系统形式各有优缺点,实际工程设计时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或系统相互结合确定最终的给水系统方案。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设备系统投资较大,日后的维护管理费用也较高,因此给水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给水系统的合理性和工程造价,是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的关键。

3.给水系统的选择

正如上面分析的,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选择要从给水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另外需要重点考虑各分区高度和分区供水的压力平衡,在设备选择和管道布置方面更应结合机房和管井的位置和面积,采用最为经济合理的方案。

实际项目设计中,一般建筑的地下~1、2层利用城市给水管网水压直接供水,当建筑高度50m左右时,高区常采用水泵和屋顶水箱联合供水或者变频泵组供水;当建筑高度50-80m时,高区采用高位水箱或变频泵减压阀给水方式;当建筑高度80-110m时,高区多采用高位水箱分区减压给水方式:当建筑高度超过110m时,高区多采用高位水箱串联给水与减压给水相结合的方式。

3.1 串联和并联给水

串联给水系统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减少了竖向立管,可节约管井及机房的面积,减少了给水泵和管配件的压力,增加了系统的使用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但是串联给水系统对设备层要求高;每区都有水泵、水箱,不便管理;水泵噪音大;水箱要考虑防漏水;下层水箱容积大,结构负荷大造价高;上区用水受下区限制。

并联给水系统的给水泵房一般集中布置在地下室,不占用楼层面积,各区相对独立运行,设备相对集中,维护管理方便,但立管增多,高压泵的压力过高,所以一般还是要结合避难层设置转输水箱和水泵。因此在高层中采用并联给水系统要综合比较后慎重使用。

另外转输水箱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水箱容积

转输水箱兼有低位贮水箱和高位供水箱的特点,但水箱容积计算却有一定区别。当采用串联供水,水箱重力供本区用水,还提供上区提升泵抽水用时:水箱容为水箱服务区域内最大小时用水量的50%+(3~5min)上区提升泵的流量;若为中途转输专用时,水箱调节容积宜取5~10min转输水泵的流量。

(2)水箱液位和进水控制

生活转输水箱的液位一般包括:低位报警水位;起泵水位:根据水泵一小时启动不超过6次及高于最低水位不少于0.2m确定;停泵水位:即设计水位;溢流报警水位:高出设计水位0.05m;溢流水位:高出溢流报警水位0.05m。

生活转输水箱一般采用电动阀和液位控制,可采用遥控浮球阀。当一组水泵供多个水箱进水时,在进水管上宜装设电讯号控制阀,由水位监控设备实现自动控制。

3.2单一设备给水方式

设置水池、定频水泵和水箱的供水方式增加了供水的可靠性;水压平稳;一旦停电,可防止全楼立即停水的现象发生。但增加了结构荷载,水箱供水水质较差,应采取防止二次污染的设施。

设置水池和变频泵的供水方式,管道用量较少,投资省,可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但供水可靠性差,一旦停电,全楼停水,运行管理费用较多。

设置叠压的供水方式,水箱体积较小,投资省;自动运行,管理成本较少,可消除二次污染。但供水可靠性差,一旦停电,全楼停水。而且此方案在用水高峰时段,有可能造成管道负压,影响附近小区用水,因此本方案在很多城市的自来水公司,不同意使用。

3.3 分区划分与减压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中、高区建筑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的静水压不宜大0.45MPa;静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宜设减压稳压或调压设施。经过实测,DN15陶瓷阀芯水嘴,静压为P=0.37MPa,全开时,流量Q=0.46L/s,为设计额定流量0.15~0.20 L/s的3.07~3倍。因此为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在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时除了合理的分区外,宜控制各分区用水点的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

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多的减压阀分为比例式和可调式两种。为了减少噪音,比例式减压阀的减压比宜小于4:1,可调式减压阀的阀前后压差不应大于0.3MPa。减压阀有串联、并联两种方式。串联安装可防止其中一个减压阀损坏后,造成末端卫生设备因为超过0.45MPa而损坏,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并联安装可不间断供水,但是一旦一个损坏,在备用阀组未开启之前,易造成卫生设备瞬间压力过大,损坏设备。在实际项目设计过程中应根据项目要求和系统具体情况选择减压阀的安装方式,并应尽量使减压阀分布集中,以达到减少投资、便于维护管理的目的。

在给水系统设计中还应根据项目规模、投资和使用要求,结合新技术注意节能措施的运用。比如建立中水系统,根据用水卫生要求分别供水;利用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新型串并联给水,根据每日用水高低峰需求对分区变频调速供水进行调节,增强供水的可靠度和供水效率;另外在管材和卫生器具上也应选择节能、耐用的设备,减少管道明露所带来的热传导效应;合理设置减压稳压设备以控制系统超压带来的能量损耗。

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建设的升温,高层建筑设计的复杂程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给水应根据其特点确定给水系统的选择,包括建筑高度、功能、材料及设备、节能、安全、经济、可维护等。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也让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完善,给水系统的选择更应以安全经济高效为继续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石鑫留.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8):177-178.

[2]范敏,郁琥.我国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和对策[J].工程建设与管理,2008(4):96-97.

[3]杨木兴.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探讨[J].工程建设与管理,2009(4):157.

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范文6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水量预测;原则

Abstract: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and planning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of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ater scale budget and design principle of water resources, analyz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ity drainage system.

Key words: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lanning and design; water demand predictio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9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建设一个良好城市人居环境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城市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省地节能的理念,这要求我们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必须从解决水资源和具体技术措施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 以寻求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水量规模预算

1.1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给水工程规划是根据城市发展、用地、人口规模、空间布局安排和水资源状况,提出各取水水源、供水系统的规划期内工程水量、水质目标和设施。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是测算城市总用水量规模的主要依据。

1.2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

国家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关于城市污水量预测方法提出:“城市污水量应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的用户和自备水源供水的用户提出的城市综合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组成。城市污水量根据城市综合用水量乘以城市污水排放系数确定,其中污水排放系数为0.7 ~0 . 9。”

1.3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

分区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的深化,补充和完善,一般是分区,分块进行规划。专业规划则是将给水,排水工程按专业内容和需要单独进行规划,两种规划对水量预测不仅要进一步核实不同规划期的总水量,而且要提出各地块的用水量和污水量。

2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2.1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 做好城市给排水工程的长远规划

从城市发展来看, 国家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条件正在发生转变 , 相形之下, 由于人口压力较小, 二线城市往往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 乡村城镇化速度正在加快, 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逐步跟进。人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最适宜生存的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协调的大家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 协调好城市人口、现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最大限度地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基础上, 做好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利用, 使城市更具生机和活力。

2.2要因地制宜, 做好水资源的统筹规划

众所周之,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而淡水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 由于气候因素影响, 持续干旱已造成水量明显下降, 再加上人们的过度开采和严重的水污染, 水质也逐步下滑, 许多城市严重缺水, 城市生存环境恶化。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将会对城市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因此, 要转换思路, 将给水和排水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建立给排水系统工程, 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循环利用率。做好实地考察工作,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 制定合理的改造和建设计划, 以使人居环境更加接近自然,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评估和预测方式要与时俱进, 改进水量评测标准和分析方法,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贡献效率。

2.3合理施工量阶段性分配,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排水工程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建筑给排水, 其涉及水源的寻找和调度,取、排水构筑管道设施和建筑的施工, 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大型工程, 因此它的规划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要按照阶段任务需要来制定合理规划, 并且需要预估在每个阶段的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由于规划客体和实施主体的复杂化,投资方式、建设进度、土地使用和运行管理方式的变动性, 在论证城市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城市的资源利用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之上, 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进行分期规划, 使规划更具弹性和适应性, 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3 市政给排水具体规划设计

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譬如市区给水系统规划、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

3.1 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随着变频供水设备大量使用, 特别是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在中观层面出现问题是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变大, 高峰供水量增大,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背景下, 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同时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譬如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避免重复投资,争取效益最大化。

3.2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 特别是地处平原、盆地的城区,这三者有机配合显得更为重要。譬如,市区内河设计标准采用五年一遇不漫溢(水利标准,相当于城建一年一遇标准),而相应道路排水重现期 P=1 年情况下,两者洪峰相遇是经常性的,雨水管道出口经常是压力出流,因此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 P=1 情况下,雨水溢水路面。

3.3 污水系统规划设计

3.3.1 合流制与分流制讨论

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真正意义上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 两个系统就相通, 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小区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 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 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日本东京区部地区大部分采用合流制系统, 他们认为尽管合流制会增加污水处理量, 但合流制下水道系统可充分与利用原下水道系统进行改造、重建与完善,而且建设费用、技术要求低于分流制,故广泛使用。

3.3.2 污水处理规划设计

市政排水的污水处理是每个城市,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问题,规划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还要应用新科技,建设节能环保,再利用的原则,用生活污水反应器向高效的移动床和流化床发展。还有高效载体生物强化工艺,利用硅藻土的高效载体生物作用和吸附。污水管网设计的将地面线资料,道路设计结果传输给污水设计系统,污水井,给定的道路中心线为参照物线,按照设计人员指定的桩号偏距,沿道路布置污水井,由于污水提升泵站设置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污水管理面太大,所以在排水工程设计中,要设计通过管材,基础,施工方法等手段,合理选用排水管网,确定合理的排水管设计高程,这不仅可以节约投资,还增加了污水的排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