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范文1

【关键词】教育技术;资源;种类;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学习、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 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转贴于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 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问题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内容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教育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学习资源。

硬 件 媒

体 潜 件 网 络 软 件 常 规

积 件 计算机辅助 课 件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科学、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理论,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范文2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78—0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是新时期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自从2005年4月我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来,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引发人们非议。因此,有必要探讨引发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以期对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大规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发现如下现象。

(一)培训对象的单一性

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在职教师这一单一主体上,忽视未来教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其实,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师范生,都是教师,都应该成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象。

这种仅仅重视在职教师而忽视甚至次然不顾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与教师教育思想和理论相违背的,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不合格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教师队伍。

正如张玲、师书恩所说:“一方面,面对在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普遍较低的严峻形势,国家投人巨大的人力、财力加紧培训;另一方面我们的师范教育却仍然在为中小学‘生产’不合格的‘产品’”。

(二)培养形式刻板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瀑布式”的培训形式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即由中央一级对各省市的培训者进行培训,再由省市级培训者对各县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最后由县级培训者对各科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重视集中培训,忽视后续帮助;默认受训者的统一,忽视学科特征和能力水平;强调理论讲授,忽视实际操作。因此,这种大一统的、单一的、刻板的培训形式难于照顾到受训者、学科、教育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效果也是不敢恭维的。只会造成“语言上的巨人,操作上的矮子”的结果。这种灌输式的培训难于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是与我们培训的初衷相违背的。

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直接影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形象。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适应各地、各学科、各学员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

(三)培养评价的程式化

评价是培训的重要一环。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符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的。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脱离过分重视考试的传统评价思想的羁绊。教育技术能力,是属于能力的范畴。对于能力的检测,不仅仅需要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检测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仅仅通过一次教学设计,就判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未免有些勉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在教师的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和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

(四)培训内容的脱节性

培训活动是教育活动,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安排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实现教育任务的关键。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重复性、无序性、脱节性等方面。如内容的重复性:在中师或者师专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参加工作后还要进行重复培训;内容的无序性:打破知识的逻辑体系,杂乱无序地排列知识。内容的脱节性:忽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之间内容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各自为政,孤芳自赏。这种重复性、无序性、脱节性的内容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学习困难、培训效果不良等结果。

(五)培训效果的低质性

据调查,“有80%的老师表示,培训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强度大,在短暂的几天培训时间里难以掌握”。因此说,内容的设计是造成培训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同时受训者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以及培训者忽视受训者的需求分析,想当然地、主观臆断地对受训者进行不切实际的培训,也导致了受训者学习积极性低、培训效果差的结果。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忽视教师教育理念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

二、教师教育的内涵及其理念

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世界各国一贯的做法。教师教育(以前被称为师范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和培训两个部分。以前,这两个部分(阶段)的任务分别由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来承担。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师范教育的培养体制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国纷纷改革师范教育的形式。

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发展的最新形式。“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相互沟通不够,因此容易被人误会“师范教育”仅是指对教师的职前培养。现在的“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括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因此,教师教育包含着整体性、长期性、衔接性、知行性的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把教师发展看作一个整体、把各级培养教师的机构看作一个整体。长期性是指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贯穿教师一生。衔接性是指在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培养教师的各级机构要衔接良好。知行性是指教师教育既要重视理论,还要重视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实践的阵地在教育第一线,为此,要把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看作伙伴关系。

这种教育形式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教师成长的规律,弥补了师范教育形式下的职前和职后相互割裂的弊端。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代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该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开展培训和培养工作。

三、教师教育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一)更新观念,以教师教育理论指导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

教师教育理论应该成为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指导理论。为此,一方面,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把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考虑。

1.重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尽管,目前我国教师选拔机制有所变化,但是,师范生仍然是进入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他们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师范院校就应该从源头上把好关,为中小学‘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师范院校要认识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对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重视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课程的地位,增加师范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2.重视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者,要重视培训的结果,使培训者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为此,第一,要加强认识和管理;第二,要做好诊断性评价,根据受训者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第三,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使培训不流于形式;第四,分学科进行培训,让受训者真正感到学有所用;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帮助受训者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水平。

3.重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整体性

教师教育理念强调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等两个阶段要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1)要认识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是教师教育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2)要认识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任务是不同的。师范生重视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的是宏观层面上的教师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职教师主要侧重的是具体的学科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加侧重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

(3)在内容上,要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衔接性。一方面,重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的相互衔接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各个阶段培养内容的衔接性。在师范生阶段,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要相互衔接;同时。对于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而言,也要重视各个层次(中师、师专、师院)之问的配合。在在职教师培训阶段,要重视各个层次(初级、中级、高级)之问的相互联系与衔接。

(二)创新模式,通过网络来实施基于教师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当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往往是短期培训。培训结束后,教师回归工作岗位,独自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培训者持续的关注和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为被培训者的持续关注和帮助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网络的培训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以及持续服务的基本手段。目前,我国有关通过网络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论述有很多。但是都是把网络作为实施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手段,鲜有把在职教师和师范生作为学习共同体来进行研究的。笔者认为,通过网络,把在职教师和师范生联系起来,构建“基于网络的职前、职后互动培养模式”,让他们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

(三)重视评价,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监督和管理

1.重视评价的全面性

也就是说,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忽视或强调任何一种评价的做法,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

2.重视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是以目标为依据的,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评价。只有以目标为依据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是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与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整合能力)。因此,评价教师的整合能力应该成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为此,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检测和评价这种能力。因此,当前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来判断和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做法,明显是错误和武断的,并没有达到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目标,也难以真正鉴别出教师的整合能力。

3.重视评价的知行性

教师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层次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也是体现在实践层次上的。

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校本培训以及实际的教学工作,考量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

对于师范生而言,应该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让师范生体会和感悟教育技术,在具体的教育实习和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教师应该把这种实践中学生反映出的能力作为评价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

(四)常抓不懈,坚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长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教育理念本身也包含了长期性的、终身性的思想。

为此,应该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考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制定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政策,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组织、引导教师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当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水平。

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周密组织、科学安排、完善内容、更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以及培训机构之间也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规划和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结语

教育技术范文3

(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教育技术范文4

1将知识教育转向智能培养

当前,新知识大量涌现,一个人即使拼命地攻读也难以读完或记住他将从事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今天的大学教育已不能再把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职能,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使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用数字、语言、图形、摹拟和图像形式完成教育任务,极大地刺激学习者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可同时发挥左右大脑的作用,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最佳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有关未来的种种情况以令人可信的形式模拟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对待未来的能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高度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缩短了掌握知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智能。

2将专业培养转向双向培养

随着科学领域的扩展和研究的深入,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培养双向人才,即培养既具有专业指向性,又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编制和选择各种电教媒体,将众多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加以选择和组合,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在使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利用录音机、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教学媒体,将学生自我训练的技术、技巧与标准示范对照并矫正,使学生迅速掌握技术要领,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技巧。另外学生通过对视听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的学习,还能从图象的画面、构图、色彩以及音乐中得到美的启迪。现代教育技术还能及时反映现代技术的新成果,不断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其知识水平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调。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素质教育中,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增强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全面均衡地发展。

3将近期效益转向远期效益

教育技术范文5

[关键词]生命教育 教育技术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46-03

一、教育的生命性

(一)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

从发生学意义上来讲,首先,人是一种自然的生物体。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是,动物是特定化的生物体,而人是未特定化的生物体。这就决定了人有发展的需求和接受教育的需求。人类学家兰格维尔特指出:“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其根源都在于人的身体素质方面”。其次,人还具有超生物的价值生命。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这意味着人不仅具有生物体生命,还具有超生物的价值生命,表现为人具有意识、意志、价值观,表现为人对价值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的生理生命是通过遗传来传递和延续的,而人的价值生命是通过社会和文化来传递和延续的,而社会和文化的传递和延续又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因此,从生命的发生来看,无论是人的生理生命,还是人的价值生命,都离不开教育。这就意味着,教育源于人生命的需要。

(二)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活动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就是为了满足人生命的需求。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既然如此,那么教育就要尊重人的生命,关爱人的生命,不断地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不断地创造新的精神生命,使人的生命不断地趋向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因为判断教育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基本的尺度是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了增值、提升和扩展④,教育在认识与服务人的生命之中体现价值。

二、教育技术的生命性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使生命个体的生长、发展而对一切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系统设计和使用。教育技术是具有教育性的技术,这种教育性来自能动的教育主体。

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领域有最大理论贡献的一个范畴。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系统安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便利教育活动的高效运行。其主要表现为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层次和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便于操作、程序化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开发了诸多精细严密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技术。

教育技术的主体是教育,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活动和行为的目的。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辅助手段。教育技术是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发的技术,其目的是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增强教育效果,促进生命个体更好地生长与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

(二)教育技术的对象

教育技术是一门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比如,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可以说,教育技术理论就像洋葱头,剥开一片又一片,最后才能发现教育技术理论的核。这是为什么?因为每一片都是教育技术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的融合。虽然教育技术理论多而不一,但教育技术的对象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教育技术的对象不同于农业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等的对象,它们的对象是物,而教育技术的对象是人;教育技术的对象又有别于医疗技术、传播技术等的对象,虽然它们的对象也是人,但它们只以人的某些方面为对象,而教育技术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因此,教育技术全程面对具有个性且完整的人,最终指向人个性化且完整的发展。

三、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以人为本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异化

1 重“技术”轻“教育”

教育技术是教育性技术,教育技术的主体是教育,教育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技术的归宿。而今,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中,技术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占绝对优势,而教育基本理论课却被大大压缩,甚至几近于无。更甚者,有些学校把教育技术专业办成了工程技术类专业,只重视技术的训练与培养,而把“教育”两字只做招牌来使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崇尚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目标的明细化、教学内容的规范化,使每一个环节都趋于技术化,只为让所有学生掌握某一知识或培养某一能力,而忽视学生个性和完整人的培养。认为只要把人的每一个要素都训练到了,他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只要每一个部件都具备了就一定能组装出完整的机器。

2 教育技术对人之自然生命的戕害

将技术引入教育领域的初衷是为了让技术更好地促进教育,优化教学。然而,由于技术自身原因或主体的不当使用,抑或其他因素,教育技术在满足人之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的自然生命带来戕害。比如说,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上的文字过小,学生阅读起来非常吃力,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视力。据调查,我国近视眼患病率已由全世界第三位升为第二位,逐渐攀升的近视率不能说和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大肆使用没有关系。多媒体教学中图像化、可视化知识的过多介入,使学生对知识不愿再去深入思考和理解,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人进行逻辑思维所依赖的器官是大脑,而大脑作为人体的组织架构中枢需要不断地运转才能“永葆青春”。现代脑科学证实,人越使用大脑,脑细胞的新陈代谢的速度越快,大脑细胞衰亡的速度也就越慢。

3 教育技术对人之社会属性的消解

教学机器易弱化人的潜能。集中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机器替代了人的大量工作,剥夺了人锻炼的机会,削弱了人自身的潜能,使人变得越来越懒惰,依赖性日益增强。比如说,形象化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不用再去思考,不用再去想象,长此以往,弱化了人的逻辑思维能、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教学媒体易干扰知识的自然呈现。现代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以非自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可能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他们也许认识骆驼的外表,却可能不知骆驼的具体音色与毛质。因此,现代教学媒体使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变得虚假空洞,可能会影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正确认识。教学机器易抑制人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不只表现在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材料,还应引导学生用自身的感官与感知能力去发现世界,而教学机器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呈现材料的方式是僵化的、统一的这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媒体易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便利了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电视学校等传输知识信息,但缺乏面对面教授的真实、亲切,很难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活跃气氛,间隔了主客体或客体间的感情交流,使人的心里越来越疏远,人的性情趋于淡漠。有资料显示,人类长时间面对现代媒体,会严重增加他的孤独感、忧郁感,降低人际交往能力。为了教学范围的扩大,经济投资的减少,人们在积极呼吁大力推广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电视学校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教育技术的弊端,探索出更好的办法予以解决。

(二)教育技术的人本化发展

1 教育技术的人本化价值

首先,教育技术要以“人”为本。人本发展观主要是针对“神”和“物”提出来的。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是针对神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主张重视人性的价值;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是针对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强调要人贵于物,主张“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本思想的发展观都是针对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教育技术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其中,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指教育技术的主要使用主体――教师和教育技术的作用对象――学生。教育技术在关注技术本身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水平和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反应。因为只有高水平的教学人员才能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高水平的教学活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技术的教育价值,不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个性的发展。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说:“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2 教育技术发展的人本化路径

教育技术范文6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教育技术;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004

传统的艺术职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对资源利用不充分、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且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对于艺术职业教育而言,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不同,既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及综合水平,还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在艺术职业教育中也越来越受重视。

一、教育技术及其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1.教育技术

在新教育形势下,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但其具体概念,至今仍莫衷一是。国内把它看作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培育人才并且对传统教育模式加以创新的一种新技术。目前,我国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意义

可见,教育技术应用于艺术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套逐渐完善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资源和学习方法是三项基本要素,综合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取得最佳效果。关于其意义,可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教育技术转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学模式更开放、更科学,教学资源更丰富。其次,既然是技术,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的发展,才能在教学中轻松地搜索各种资源。而多媒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不难分析出,我国传统教学突出体现的是教学过程,而教育技术则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颇为重视。将其应用于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根据自身实力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同时,对周围的环境或现代高科技等学习资源加以整合,组成一个系统,发挥整体最大作用。其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研究利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包括技术设计、技术开发、技术利用和管理评价几个环节。艺术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需要跟紧时代潮流,把握市场需求,及时对教育资源进行调整。不单单指教学计划或者教学目标,还包括训练计划、课程安排等方面。技术利用主要是把信息化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保证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还需加强管理。

三、教育技术用于艺术职业教育的问题对策

1.学校方面

艺术职业教育的具体专业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因专业内容不同,教学要求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音乐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的课堂,开设鉴赏课,还需要有专门的训练房;舞蹈则需要另外建设舞蹈室,甚至在舞蹈欣赏上,也应有特定的地点。部分艺术职业院校为节省投资,可能会把声乐房和舞蹈室合并,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少数院校可能都没有实践练习的地方。信息化和多媒体化程度较低是另一个问题,比如硬件设备质量太次,配套设施不完整,难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以,学校首先应该提高教育技术的地位,尽可能地提供相关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课堂的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环境。

2.教师方面

在有些建立历史比较长的艺术职业院校,很多教师不管在专业理论知识,还是自身能力或者教学经历上,都称得上优秀。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他们很容易因循守旧,难以接受新事物。在课堂上依旧以教材为主,采取的也是陈旧的教学方法,致使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应加深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方法。同时与时俱进,了解现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把信息化技术和艺术教学联系起来。除了要熟练运用一些基本软件和专业软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

3.学生方面

当前教育的门槛放低了,学生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在条件较好的院校艺术氛围和学习氛围相对较好,学生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但随着艺术职业院校数量的增多,很多院校实力较弱,对学生也没有严格要求,整个艺术氛围很差,学生很容易被影响。所以,一方面学校要控制生源,另一方面学生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即便所处环境较差,也能够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

四、结束语

教育需要创新,需要顺应时展趋势,国内目前的艺术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并不理想。为改善这一现状,应培养创新意识,加强改革。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开展的设计、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在艺术职业教育中具有诸多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松.浅谈教育技术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3

[2]薛巧梅.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上一篇发布论文

下一篇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