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范文1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r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 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 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 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范文2

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立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联动长效机制领导小组。县委农工办、县人行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工信局、县农牧局、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监督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行,主要负责日常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

二、工作职责

1县委农工办。制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和产品目录,组织召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定期筛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讲信用、有资金需求的特色产业主体。并予以。

2县人行。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充分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适时加大对金融机构窗口指导工作力度;扎实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按季召开全县金融形势分析会议,通报支持全县经济发展的情况及信贷风险预警;综合分析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与供给状况,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形成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与县委、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交流意见,沟通信息。

3县农牧局。推介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分析农村经济运行现状。组织其参加项目推介会、专题洽谈会;对农村经济组织的注册资金、自有资金确认核实;科学评价预测特色产业市场前景;帮助农村经济组织规范其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农村经济组织负责人及农户宣传诚信知识。

4各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担保抵押物,为新农村建设和涉农经济组织开辟“绿色融资通道”减少贷款审批环节。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明确金融支农重点;实施倾斜性金融政策,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按时向县人行提供与农村经济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及发放贷款的动态信息。

5特色产业化组织。恳谈经营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加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报表资料。规范财务制度,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履行贷款合同,按时清息还贷;参加金融部门组织的信用知识培训,树立诚信意识。

三、工作措施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县委农工办牵头,联动长效机制领导小组成员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县人行负责组织,并整理印发会议纪要。会议内容主要为: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农村发展、信贷支农政策,分析研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确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金融机构汇报本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进度、效果,遇到困难和问题;综合分析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与供给状况,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2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金融机构每年初制定本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措施。报县委农工办。县委农工办根据政府部门确定的支持重点和金融机构支持项目,会同县人行研究确定本年度金融支持重点,以文件形式印发本年度货币信贷指导意见,涉农部门据此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计划,金融机构按照货币信贷指导意见合理安排信贷支持项目实施进度。由县人行负责与县委农工办、县统计局、县工信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互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动态。

3建立政策互动平台。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及时筛选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主体和项目,通过举办专题洽谈会,推介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和特色产业主体之间的合作。由县人行组织各金融机构开展送信贷产品下乡进村入户活动,深入农村农户开展信贷政策、信用评级、授信程序等与“三农”经济发展相关的货币信贷政策宣传活动,让农村经济组织充分了解国家的信贷导向和产业发展政策。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范文3

关键词:城乡统筹 产业融合 城乡产业分割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传统农业与工业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辖市,是中国国情的缩影。2007年6月,重庆被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七项重要举措,其中之一就是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城乡产业配置得当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重庆市城乡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城乡产业发展失衡

由于特殊的体制原因和城市产业倾斜政策,重庆市长期实施“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在产业政策上,强调工业优先;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强调把工业主要放在城市;在资金流向上,政府通过税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等方式,把农业剩余积累由农村大量转入城市。这种城乡脱节的产业发展政策,致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严重分割对立、非良性互动的城乡产业关系,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结构仍以传统型为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仍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未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市场规划建设滞后,流通主体培育不够,产品流通不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带动面窄,市场流通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市场专业化服务滞后,销售服务体系不配套。

(二)城乡产业脱节

2007年末,重庆市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产业结构的标准模式,我市已进入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但是,该阶段我市城乡产业发展仍出现比较大的脱节,主要表现在:

1、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直辖以来,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层次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到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的45.9%,第三产业占GDP的42.4%,第一产业占GDP的11.7%,但整个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仍然较差、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偏大;三是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运输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如中介服务业、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发育不足。

2、城乡产业投资失调,政策支农不足。财政对“三农”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高。2004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9.9亿元,农业投资额仅占2.2%,而2007年全年所完成的3161.51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为59.74亿元,仅占1.9%,比起2004年还有所下降。二是金融信贷支农力度不高,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位现象严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布局调整、收缩,农村信用社规模、实力有限且历史包袱沉重,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减少,降低了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部分农村地区因无法获取正规信贷,民间借贷现象突出。

(三)城乡产业结构同构

我市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行业和产业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构。从产值构成上讲,我市乡村工业与建筑业、交通等第三产业在乡村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城市基本持平,这一方面使城乡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产品生产上的简单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使消费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不断加剧。在产业布局上,目前已呈现出过度分散化现象,突出表现在县级支柱产业缺位及市县间产业链的缺失。城乡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全市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三、重庆市城乡产业分割的原因分析

1、国家初始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分割。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实行赶超型的工业发展战略,跨越以轻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不得不通过强化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政策的超经济手段,靠牺牲农业利益来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重庆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采取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优先发展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城乡产业分割。改革开放以后,又由于工农、城乡发展不同步,使城乡产业结构的矛盾更加尖锐。

2、国家推行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框架继续加剧城乡产业的分割。建国以来,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实施了“城市偏向”的分割式发展战略,在政策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歧视,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过度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太少,使农村资金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严格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市民与农民的天生不平等;对农民的歧视性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等等,这些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人为地造成了严重的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壁垒,阻止了正常的城乡交流。

3、特殊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庆是个重工业城市,建国建市之初所实行的服从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安排分割了工农和城乡关系,导致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现代经济学表明:在工业行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相对最高,但我市长期走的却是重工业发展路子,农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国民经济重型化,使之连接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城市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十分薄弱。客观上滞缓了我市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的化解。

四、重庆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是指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必须对城市和农村的相关产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以政府为主体、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由于我市城乡产业分割的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历史的政策、体制因素所致,因此,现阶段的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不是市场能够解决的,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制度创新,构建城乡平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从而逐渐改变城乡差距的扩大。具体如下:

1、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用倾斜的资源配置政策,对农村发展给予扶持。

2、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向农户、企业、信用社职工进行增资扩股,建立股份合作制带社区性的地方金融机构,增大向农村贷款的资金量。建立政府财政与金融机构贷款坏账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提供贷款,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新的贷款担保形式,推进诚信管理,探索建立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

(二)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扶持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

三次产业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具体措施为: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使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由城市二三产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由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层次的提升。

2、充分利用我市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通过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促使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3、通过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拉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

4、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各个环节会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结点。即是农业、加工业、流通贸易业合理地布局在乡村、小城镇、城市这一地域空间上,以产业为纽带形成城乡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各个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为城镇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使产业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促使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既包括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又涉及城乡功能配置问题。要在空间布局确立的基础上,在市场范围内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城乡功能结构。要按照大市场原则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功能互补与最优配置,进而构筑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1、加速城乡第二产业对接。目前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在两个不同的范畴里构筑起两个工业体系,各自相对封闭运行,重复建设产品同构、资源浪费低水平竞争愈演愈烈。为此,当务之急是推动城乡工业一体化。

2、新建产业要以城乡关联度高的产业为主。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着眼于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城乡关联产业。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特别应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推动城市科技、信息等产业下乡,对下乡产业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明显供给不足,而这些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与农村联系松散。所以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协调配置城市资源,大力鼓励和引导城市相关产业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鹏举,邢海晶.城乡统筹发展视角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黄蔚.直辖市重庆城乡和谐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城市发展研究,2007,(3).

[3]张丽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J].农村经济,2006,(11).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范文4

摘 要: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效益发挥,对今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湟源县实际,具体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优势的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后续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后续产业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后续产业

Abstract: Follow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hievements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consolidate play and benefit the future eco-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the current needed to solve important problems. Combination Huangyuan actual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ollow-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has the advantage of the industry put forward a clear follow-up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deas and measures to draw on the view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recommendations.Keyword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effects; follow-up industry

Abstract: Follow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hievements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consolidate play and benefit the future eco-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the current needed to solve important problems. Combination Huangyuan actual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ollow-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has the advantage of the industry put forward a clear follow-up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deas and measures to draw on the view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recommendations.Keyword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effects; follow-up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1、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1.1湟源县概况

1.1湟源县概况

湟源县位于著名的日月山脉东麓,湟水河源头,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全县辖9乡2镇,147个行政村,7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4万人,有汉、藏、蒙、回等13个民族。

湟源县位于著名的日月山脉东麓,湟水河源头,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全县辖9乡2镇,147个行政村,7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4万人,有汉、藏、蒙、回等13个民族。

湟源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部,扼唐蕃古道险塞,据南丝绸之路要冲,是通往青海西部牧区和的重要门户,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其独特的冷凉气候,为发展特色蔬菜和中藏药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畜牧业已成为一大支柱产业,通过自繁自育等措施,牛羊养殖已形成规模,2003年被省农行评为全国唯一一家“信贷信用县”。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86条,湟水河平均流量4.99立方米/秒,药水河平均流量2.58立方米/秒。旅游景点以大黑沟、西石峡、药水峡、宗家沟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日月山、扎藏寺、唐蕃古道等为主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溶汇了瑰丽的宗教文化和雄浑的高原自然风光。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24.75%,是全国绿化造林百佳县和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

湟源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部,扼唐蕃古道险塞,据南丝绸之路要冲,是通往青海西部牧区和的重要门户,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其独特的冷凉气候,为发展特色蔬菜和中藏药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畜牧业已成为一大支柱产业,通过自繁自育等措施,牛羊养殖已形成规模,2003年被省农行评为全国唯一一家“信贷信用县”。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86条,湟水河平均流量4.99立方米/秒,药水河平均流量2.58立方米/秒。旅游景点以大黑沟、西石峡、药水峡、宗家沟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日月山、扎藏寺、唐蕃古道等为主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溶汇了瑰丽的宗教文化和雄浑的高原自然风光。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24.75%,是全国绿化造林百佳县和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

1.2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1.2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湟源县积极贯彻退一片,还一片,见效一片的指导方针,完成退耕1 333.2hm2,周边荒山治理2 333hm2。工程涉及十乡一镇,69个村,涉及农户54户。在退耕地的1333.2hm2,其中种草935.4hm2,造林397.8hm2;在固边荒山治理2333hm2中,造林1800hm2,种草533hm2。经自查验收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复查验收,以国土资源部,国家退耕办有关专家的抽查核实,全县实际退耕面积1333.2hm2完成任务的100%。周边荒山治理2333hm2,完成任务的100%。

湟源县积极贯彻退一片,还一片,见效一片的指导方针,完成退耕1 333.2hm2,周边荒山治理2 333hm2。工程涉及十乡一镇,69个村,涉及农户54户。在退耕地的1333.2hm2,其中种草935.4hm2,造林397.8hm2;在固边荒山治理2333hm2中,造林1800hm2,种草533hm2。经自查验收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复查验收,以国土资源部,国家退耕办有关专家的抽查核实,全县实际退耕面积1333.2hm2完成任务的100%。周边荒山治理2333hm2,完成任务的100%。

2、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效应

2、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效应

从退耕还林以来农业发展的实践衡量,退耕还林的效应,不仅反映在较好地解决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更主要的反映在对水土流失地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与特色农业的产业开发,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传统农业改造转型、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程中所起到的牵引作用。

从退耕还林以来农业发展的实践衡量,退耕还林的效应,不仅反映在较好地解决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更主要的反映在对水土流失地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与特色农业的产业开发,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传统农业改造转型、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程中所起到的牵引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增加了工程区的林草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逐步增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随着全县造林面积的逐步扩大,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近年来,退耕还林使全县林草覆盖率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工程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成效明显。年均风速降低了14%,局部地区的沙暴日、干热风、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较往年减轻。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增加了工程区的林草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逐步增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随着全县造林面积的逐步扩大,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近年来,退耕还林使全县林草覆盖率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工程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成效明显。年均风速降低了14%,局部地区的沙暴日、干热风、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较往年减轻。

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3.1森林旅游业

3.1森林旅游业

森林旅游业是湟源县退耕含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湟源县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先后建立了日月山倒淌河,湟源峡,东科寺,扎藏寺等多个旅游景点。湟源县旅游工作坚持巩固、提高、完善、增效的发展原则,内强素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外塑形象,狠抓舆论宣传,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森林旅游业是湟源县退耕含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湟源县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先后建立了日月山倒淌河,湟源峡,东科寺,扎藏寺等多个旅游景点。湟源县旅游工作坚持巩固、提高、完善、增效的发展原则,内强素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外塑形象,狠抓舆论宣传,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3.2第三产业

3.2第三产业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我县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53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980 万元,;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977 万元,比2005年增长34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02 万元,比2005年增长 9%;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731 万元,比2006年增长12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82 万元,比2006年增长 9%,其中构成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几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4470万元;商贸流通业1962万元;金融业767万;房地产业1927万元;教育7401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470万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527万元,截止目前第三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近3万人。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我县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53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980 万元,;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977 万元,比2005年增长34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02 万元,比2005年增长 9%;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731 万元,比2006年增长12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82 万元,比2006年增长 9%,其中构成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几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4470万元;商贸流通业1962万元;金融业767万;房地产业1927万元;教育7401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470万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527万元,截止目前第三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近3万人。

4、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气候、地理因子是制约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4.1气候、地理因子是制约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湟源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气候条件不利于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全县年均温度3~8℃,多数地区气候寒冷;全县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大部分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倍以上, ,降水少但蒸发量大,不仅导致了全县大部分地区土壤干旱,而且因此形成了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的大气干旱。恶劣的气候是限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不良气候导致全县总体的生态状况不断在恶化。地理因子也是限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适宜发展畜牧业的东南草场冬季寒冷最长,草场生产力低。荒漠化地区草地退化面积逐年增加。导致适宜发展的经济植物很少,经济林种发展困难。全县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适宜规模化发展后续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小。

湟源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气候条件不利于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全县年均温度3~8℃,多数地区气候寒冷;全县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大部分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倍以上, ,降水少但蒸发量大,不仅导致了全县大部分地区土壤干旱,而且因此形成了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的大气干旱。恶劣的气候是限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不良气候导致全县总体的生态状况不断在恶化。地理因子也是限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适宜发展畜牧业的东南草场冬季寒冷最长,草场生产力低。荒漠化地区草地退化面积逐年增加。导致适宜发展的经济植物很少,经济林种发展困难。全县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适宜规模化发展后续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小。

4.2后续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且后劲不足

4.2后续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且后劲不足

存入我的阅览室

退耕还林(草)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大气候。1)农户自觉发展缺少资金。农业生产成本太高,已接近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导致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滑,农户自觉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支农资金严重不足。3)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划分范围、管理形式上存在缺陷。在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楚;在管理形式上,条块分割,分兵把口,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都掌握一块资金,都有资金分配权,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过多地参与生产经营性投资,一些应由政府投资的范围仍未能承担。项目管理、发展、后续投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支持。

退耕还林(草)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大气候。1)农户自觉发展缺少资金。农业生产成本太高,已接近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导致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滑,农户自觉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支农资金严重不足。3)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划分范围、管理形式上存在缺陷。在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楚;在管理形式上,条块分割,分兵把口,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都掌握一块资金,都有资金分配权,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过多地参与生产经营性投资,一些应由政府投资的范围仍未能承担。项目管理、发展、后续投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支持。

4.4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面临困难

4.4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面临困难

湟源县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受资金、场地等硬件困扰,培训面窄,很难形成较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对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培训的较多,专业技能培训很少。就农民工而言,也存在较多困难。

湟源县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受资金、场地等硬件困扰,培训面窄,很难形成较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对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培训的较多,专业技能培训很少。就农民工而言,也存在较多困难。

1)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技能、智力、文化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整个群体中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占60%左右,而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仅占30%左右,从事管理型和其他工作的更少,只占10%左右。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及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

1)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技能、智力、文化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整个群体中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占60%左右,而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仅占30%左右,从事管理型和其他工作的更少,只占10%左右。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及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

2)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不相适应。农民工难以平等就业,务工待遇得不到应有保证,特别是对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在劳动合同、往返旅程、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不相适应。农民工难以平等就业,务工待遇得不到应有保证,特别是对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在劳动合同、往返旅程、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5、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5、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5.1加强组织,搞好后续产业的总体规划

5.1加强组织,搞好后续产业的总体规划

加强对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配套的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编制和实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加强对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

加强对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配套的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编制和实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加强对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

5.2扶持草产业发展

5.2扶持草产业发展

通过增加对草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投资机制,在鼓励和吸引外资,扶持草产业龙头企业。实施退耕还林后, 湟源县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但全县尚未形成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订单农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面积不大,要进一步明确公司加农户的经济模式,带动广大退耕农户的发展。木媚J剑愦笸烁У姆⒄埂

5.3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5.3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合理安排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减轻对生态建设的压力。湟源县农村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的燃料,由于退耕后农作物秸秆大量减少,退耕群众烧柴紧缺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而且随着退耕面积的加大,会越来越突出,要加大对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及电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减轻能源危机对生态建设造成的压力。

合理安排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减轻对生态建设的压力。湟源县农村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的燃料,由于退耕后农作物秸秆大量减少,退耕群众烧柴紧缺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而且随着退耕面积的加大,会越来越突出,要加大对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及电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减轻能源危机对生态建设造成的压力。

5.4搞好沙棘采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棘产业

5.4搞好沙棘采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棘产业

开发沙棘资源,建立沙棘采果基地符合青海省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中东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生长在这里的沙棘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地区1~2倍甚至更多。发展沙棘产业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省政府将沙棘产业确定为“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全县具有发展沙棘产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群众基础,开发大果沙棘产业符合青海省省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省林业局的要求,全县今后几年将在退耕还林区内建成高效、优质的沙棘林基地1.33万hm2,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开发沙棘资源,建立沙棘采果基地符合青海省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中东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生长在这里的沙棘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地区1~2倍甚至更多。发展沙棘产业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省政府将沙棘产业确定为“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全县具有发展沙棘产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群众基础,开发大果沙棘产业符合青海省省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省林业局的要求,全县今后几年将在退耕还林区内建成高效、优质的沙棘林基地1.33万hm2,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6、结 语

6、结 语

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O0年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了全县生态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改善农村牧区及贫困地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关系到能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广大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已是目前退耕还林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开拓视野,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以提高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O0年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了全县生态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改善农村牧区及贫困地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关系到能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广大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已是目前退耕还林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开拓视野,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以提高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存入我的阅览室

退耕还林(草)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大气候。1)农户自觉发展缺少资金。农业生产成本太高,已接近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导致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滑,农户自觉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支农资金严重不足。3)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划分范围、管理形式上存在缺陷。在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楚;在管理形式上,条块分割,分兵把口,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都掌握一块资金,都有资金分配权,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过多地参与生产经营性投资,一些应由政府投资的范围仍未能承担。项目管理、发展、后续投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支持。一些应由政府投资的范围仍未能承担。项目管理、发展、后续投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支持。

4.4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面临困难

4.4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面临困难

湟源县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受资金、场地等硬件困扰,培训面窄,很难形成较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对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培训的较多,专业技能培训很少。就农民工而言,也存在较多困难。

湟源县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受资金、场地等硬件困扰,培训面窄,很难形成较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对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培训的较多,专业技能培训很少。就农民工而言,也存在较多困难。

1)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技能、智力、文化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整个群体中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占60%左右,而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仅占30%左右,从事管理型和其他工作的更少,只占10%左右。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及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

1)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技能、智力、文化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整个群体中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占60%左右,而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仅占30%左右,从事管理型和其他工作的更少,只占10%左右。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及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

2)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不相适应。农民工难以平等就业,务工待遇得不到应有保证,特别是对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在劳动合同、往返旅程、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不相适应。农民工难以平等就业,务工待遇得不到应有保证,特别是对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在劳动合同、往返旅程、社会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5、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5、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5.1加强组织,搞好后续产业的总体规划

5.1加强组织,搞好后续产业的总体规划

加强对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配套的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编制和实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加强对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

加强对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配套的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编制和实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加强对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

5.2扶持草产业发展

5.2扶持草产业发展

通过增加对草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投资机制,在鼓励和吸引外资,扶持草产业龙头企业。实施退耕还林后, 湟源县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但全县尚未形成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订单农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面积不大,要进一步明确公司加农户的经济模式,带动广大退耕农户的发展。

通过增加对草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投资机制,在鼓励和吸引外资,扶持草产业龙头企业。实施退耕还林后, 湟源县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但全县尚未形成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订单农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面积不大,要进一步明确公司加农户的经济模式,带动广大退耕农户的发展。

5.3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5.3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合理安排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减轻对生态建设的压力。湟源县农村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的燃料,由于退耕后农作物秸秆大量减少,退耕群众烧柴紧缺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而且随着退耕面积的加大,会越来越突出,要加大对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及电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减轻能源危机对生态建设造成的压力。

合理安排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减轻对生态建设的压力。湟源县农村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的燃料,由于退耕后农作物秸秆大量减少,退耕群众烧柴紧缺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而且随着退耕面积的加大,会越来越突出,要加大对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及电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减轻能源危机对生态建设造成的压力。

5.4搞好沙棘采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棘产业

5.4搞好沙棘采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棘产业

开发沙棘资源,建立沙棘采果基地符合青海省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中东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生长在这里的沙棘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地区1~2倍甚至更多。发展沙棘产业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省政府将沙棘产业确定为“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全县具有发展沙棘产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群众基础,开发大果沙棘产业符合青海省省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省林业局的要求,全县今后几年将在退耕还林区内建成高效、优质的沙棘林基地1.33万hm2,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开发沙棘资源,建立沙棘采果基地符合青海省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中东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生长在这里的沙棘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地区1~2倍甚至更多。发展沙棘产业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省政府将沙棘产业确定为“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全县具有发展沙棘产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群众基础,开发大果沙棘产业符合青海省省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省林业局的要求,全县今后几年将在退耕还林区内建成高效、优质的沙棘林基地1.33万hm2,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6、结 语

6、结 语

湟源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O0年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了全县生态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改善农村牧区及贫困地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湟源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关系到能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广大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已是目前退耕还林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开拓视野,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以提高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范文5

关键词:核桃;产业发展;维西县

维西县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核桃种质资源丰富,有一批以云南省名优品种“维2号”为代表的优质核桃品种,土壤、水、热、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核桃的生长,核桃产业收入是维西县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维西核桃产业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1993年县委政府制定了10年营林发展规划(10工程)发展梅子、核桃、花椒、苹果、板栗、柑桔等经济林果,1995年维西县被列入云南省第1期25个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示范县;1999年列入全省第2期干果基地建设示范县;2009年,省委、省政府又把维西县列入20个核桃产业特色经济县之一,全县转入了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核桃产业在维西县不断做大做强,已经成为维西县重点经济发展产业之一。但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和持续深入,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为维西县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本文通过探讨维西县核桃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以促进维西县核桃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1 维西县自然概况

维西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中部纵谷地带,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南端,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所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8°15′~99°34′,北纬26°53′~28°02′之间。维西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全县共设7乡3镇,下辖82个村(居)民委员会。

维西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峡谷、河流、森林和溶蚀洼地星罗棋布,犬牙交错。境内最高的查布朵嘎峰海拔4880m,最低海拔1480m,为南部碧玉河与澜沧江交汇处,从南到北,平均台升27.8m/km。年平均气温11.6℃,极端最高温31.7℃,极端最低温-16.8℃,年平均日照时数1797.6h,≥10℃的有效积温2642.8℃,年平均降雨量981.5mm,年平均无霜期225天。全县各地由于海拔和地形地貌的不同,气候表现出校大差异。一般而言,从南到北,暖湿气流影响逐渐减弱,气温和降水均循同一方向递减,河谷多呈干暖特征,而山体上部则相对湿冷,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m下降0.53℃左右。

2 核桃产业建设情况

2.1核桃种植规模

根据1986年维西县经济林果普查显示,维西县野生和人工种植的核桃有30.1276万株,折合面积3333.3hm2,年产核桃2446.6t,其中:新疆核桃52800株,折合面积704hm2。经过1996年以来的建设,到2011年末,维西县有核桃2.08万hm2(其中高效密植种植园6446.67 hm2),487.6万株,培训乡(镇)林业站干部职工26人,培训农民技术员22438人。

2.2 栽培技术和种质资源建设情况

从2009年开始,全县开始进行高效密植种植,严格按照“选一块好地、打一个标准的塘、施一担底肥、种一株优质苗、浇一桶定根水、盖一块地膜”的“六个一”标准来进行施工,从打塘、施肥、管理上进一步细化。经过培训的农民技术员分布于全县各个村寨,极大地提高了维西县农民群众核桃园经营管理的技术水平。逐步使核桃园从以往的粗放种植型向集约化密植型转变、从以往的靠天吃饭模式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变,逐步使维西县核桃产业建设由以往的盲目作业方式向科学管理方式转变,科技推广和各项科技措施落实情况得到了质的改善。

在种质资源建设上,实现了维西县本土名优核桃品种零的突破,通过各种方式营建的优质泡核桃采穗圃结束了维西县没有优质泡核桃采穗圃的历史,为维西县将来的核桃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维西县积极与省林科院配合,申报“维2号”为省级核桃良种,并于2009年初取得了“维2号”的《林木良种证》,结束了维西县无本土优良核桃品种的历史。2009年初,利用核桃产业发展资金,分别在塔城镇其宗村、白济汛乡永安村、中路乡嘉禾村、建设新疆核桃“新新2号”以及“温185”早实核桃果穗两用型采穗圃22.8hm2;与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漾濞核桃研究所合作,在叶枝镇叶枝村新建漾濞大泡核桃采穗圃6.67 hm2。

2.3 核桃加工与销售

历史上维西县核桃都是以农村自食为主,偶尔有个体户以核桃果、核桃仁形式对外销售,销量少,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1998年,出现加工经营核桃油的相关企业。2005年,相关企业开始多方面加工核桃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决了当地核桃的生产与销售问题,并提高了核桃的产品附加值。近几年来,维西县农村逐步改变榨核桃油自食为主的自给自足经济,大量核桃销往省内外,核桃价格不断攀升。但县内没有核桃交易平台,制约了县内核桃流通。

在近20年左右的时间,维西县发展先后得到上级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使维西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3 核桃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群众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意识还不强

农村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农村普遍都把核桃种植当作副业来发展,很少有把种核桃当作主导产业来发展。

3.2核桃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维西县核桃产业建设与“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农村开发项目缺少统筹协调,基本是各部门自行实施,导致投入资金分散,单项投入不足,项目建设的成效不明显,种植质量和后期管理质量达不到预期目的;二是省级核桃产业建设补助资金严重偏低,采取优质高效密植后,苗木费缺口严重。

3.3 种质资源建设滞后

维西县有一批以“维2号”为代表的优质核桃种质资源,这些核桃在品质上不亚于国内优质核桃品种,尤其是对维西县气候的适应性上优于国内优良品种,应当进行维西县耐晚霜泡核桃选优,但由于缺乏相关经费,致使维西县仅有“维2号”一个本土优良品种得到省级认证。

相对于“使维西县成为云南重要的核桃原料基地,使核桃产业成为维西县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柱”的核桃产业发展目标而言,目前的采穗圃远远不能满足核桃产业建设对优良核桃接穗的需要,应当进一步加大优质核桃采穗圃的建设工作。

3.4 核桃产业建设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林业局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工程技术人员明显不足,致使对核桃产业建设投入的技术力量以及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远远不能满足核桃产业建设的要求。

3.5 核桃加工业不发达,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维西县仅碧罗雪山公司和康邦美味绿色资源开发公司在做核桃深加工,没有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核桃产业发展的需要,缺乏高起点、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企业。

目前,全县没有核桃交易市场,没有核桃交易网络平台,县内核桃主要由个体小商贩以原料形式运输出境销售,销售单价低,信息不灵通,使核桃产品在销售中得不到最佳的价格收益。

3.6 核桃产业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维西县地处横断山区,境内山高坡陡,致使核桃种植后水管理比较困难,核桃种植园抗旱能力比较弱,建设浇灌设施资金需要量很大,仅靠核桃产业发展资金难以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4 核桃产业建设对策

4.1 进一步明确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和时间任务

实现核桃产业跨越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创新发展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坚持扩大面积与提高单产并重,坚持扶持龙头企业与培育市场并重,坚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结合,强化科技支撑与产业经营体系建设,把核桃产业培育成维西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按照县委政府的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县每年要新建优质泡核桃种植2666.67hm2,到2015年要实现全县33333.3 hm2的核桃种植面积,实现农民人均拥有核桃面积0.2 hm2以上;到2020年,实现全县38000hm2的核桃种植面积,农民人均拥有核桃面积0.27 hm2以上,为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加大核桃产业资金投入力度

整合各渠道资金,调动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发展核桃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把核桃产业和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及补植补造、公益林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涉林扶贫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以林业主管部门牵头为主安排到核桃产业发展上,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加大对核桃产业灌溉设施的投入,加大对核桃种植技术推广的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核桃种质资源建设;切实解决资金问题,实现“使维西县成为云南重要的核桃原料基地,使核桃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柱”的目标。

4.3 加大核桃种质资源建设力度

积极进行维西县耐晚霜核桃选优和良种申报工作,逐渐培育形成维西县核桃系列品种,打造维西县核桃品牌。筹建和壮大维西县核桃系列品种采穗圃,为维西县核桃产业发展奠定种源基础。

4.4 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由政府牵头,林业、科技、扶贫等各部门整体联动,整合资金,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4.5 加强野生核桃改良工作

根据2008年核桃产业现状调查统计,维西县有61万株处于产前期和初产期铁核桃,如果对现有的61万株铁核桃树进行改良,进入丰产期后,按照稀植型每株结实30kg计算,增加值按照现在铁核桃与泡核桃价差16元/kg计,年净增加农民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范文6

关键词: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2-0019-02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山核桃产业的经营面积不断增加,山核桃的产量、质量不断提高,消费市场也正在稳步提升。然而,在山核桃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引导农村山核桃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山核桃这一非木质林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实现农民群众致富增收,保护改善我国森林资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状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山核桃种植业迅速发展,山核桃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山核桃的种植方式也逐步由原来的粗放、分散的种植方式转变为集约、精细的种植经营,规模、产量不断提升,但是在整个山核桃产业中存在着品种混杂、良种普及水平不高的问题,这也是制约目前山核桃产业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

1.2 加工状况

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产量的提升,拉动了山核桃加工产业的发展,从整个产业来看,山核桃加工企业的数量、规模以及产品多样化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山核桃深加工水平不高的问题。山核桃加工仍然停留在核桃仁、核桃油等初级加工上,对于青皮、核桃壳等方面的研究利用不够精深,加工发展力度不足,而且整个山核桃加工产业的品牌化经营意识不强。

1.3 市场现状

在我国市场经济以及农产品流通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山核桃市场越发活跃,销售网络不断拓展,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山核桃产业发展上存在着销售渠道较为单一的问题,专业化的销售市场建设不完备,尤其是专业的合作社在营销管理方面经验欠缺,对山核桃的市场认识分析不够,这也是目前制约山核桃产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2 影响山核桃产业的主要因素

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山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因素,气候条件是否适宜山核桃种植,是否有气象灾害发生,土壤条件是否有利于山核桃的增产等等,这些基础的因素都会对山核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来影响。

2.2 种植技术因素

山核桃种植无论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还是整形修剪等,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种植技术会直接影响到山核桃的产量与质量,单产低、品质不高,产品价格自然难以提升,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收益,势必会影响山核桃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制约山核桃产业的发展。

2.3 市场因素

影响山核桃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主要有山核桃种植户、加工企业与消费者。山核桃种植户作为山核桃的供给方,其自身的生产、技术能力以及成本收益情况,都会影响到种植山核桃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山核桃产业发展。对于加工企业而言,产品品牌效应、产品质量、产品多元化程度等,都会影响山核桃的产业发展。在消费需求方面,对山核桃产品的消费能力、品质及种类的要求等,会对山核桃产业的发展形成引导。

2.4 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的扶持是对山核桃产业发展最有效的带动,产业政策具有非常强的市场导向功能,在配置山核桃产业资源以及弥补市场缺陷方面起很大作用。要促进山核桃产业的平稳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山核桃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活力。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技术扶持

要实现山核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必须在山核桃的种植管理、产品加工等方面增加技术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山核桃的良种引进、果实采摘、去青皮、包装以及后期的精深加工等方面,推广应用新技术,不断地提高山核桃种植与加工的效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山核桃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同时,应该对山核桃种植户加强技术培训力度,特别是在山核桃的整形修剪、土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果期管理、采收贮运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的精细化种植管理水平。

3.2 拓宽山核桃产品市场

市场是影响山核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促进山核桃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宽山核桃产品的市场流通渠道。首先,应该加大对基层山核桃产业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将山核桃产业的品牌塑造起来,以品牌战略形成市场竞争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其次,林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在山核桃的市场交易供需信息、产品流通价格波动、互联网销售、连锁经营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以推动山核桃销量的提升。

3.3 提升山核桃产品的附加值

要促进山核桃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必须重视产品的精深加工,依靠山核桃产品的多元化以及附加值的提升,推动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应该加快对各种山核桃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创新丰富核桃精油、脱皮核桃仁、核桃营养粉、核桃乳饮料、核桃休闲小食品、高档保健品和药物等产品,依靠多元化的产品发展策略,提升山核桃产品的附加值。

3.4 加强对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林业主管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在山核桃产业发展规划、示范基地建设、科技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技术扶持以及财政补助政策,在核桃产业发展规模基地建设以及提质增效上出台相应的技术、资金扶持措施,带动整个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林农增收。同时,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应该着力引领发展山核桃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方式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提高基层山核桃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

4 结语

山核桃作为我国常见的山地丘陵区林业产业,只有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才能带来较高的效益收入。因此,农村基层的林业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山核桃产业发展的引导,在政策技术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推进我国山核桃产业的规模化与生态化的经营发展,以山核桃产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真正实现我国农村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高宇列.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