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1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70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LIU Ke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High and low level marks the pros and con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this paper, interviews, docum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y do not co-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ports-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other sports evaluate proposals 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体育事业由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协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怎样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都是相关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查阅国内有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将查询到的文献资料、政策法规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通过电话访问或面谈的形式,向多位体育局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了解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二者协同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建议。(3)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录入Excel 2003 软件中进行归纳、整理。
2 湖南省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群众体育承担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任,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全面健身热潮的兴起,湖南省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2.1.1 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不高
健身活动是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湖南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也日益蓬来。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南省居民中仅有29%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湖南省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1%、38%、32%,也都明显高于湖南省。由此可见,湖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虽然在近年来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2.1.2 居民锻炼组织形式松散
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青少年俱乐部有150个,健身活动点逾9000个,老年体育协会2.5万余个,农村体育协会1500多个,居民锻炼场地与设施明显增加,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健身活动点成为了广大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湖南省为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每万人有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但是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为非专业人士,对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①在锻炼组织形式方面,居民多为自发性组织,且主要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锻炼,组织形式松散,缺乏系统、规范的组织与管理。
2.1.3 基础体育设施有待完善
现目前,湖南省群众体育基础场地还较为短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及竞技体育;修建在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中的基础体育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大型体育场馆较少向民众开放;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较少,且规划欠合理等。基础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2.2 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已经逐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轨迹,游泳、体操、羽毛球、跳水等都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②虽然湖南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任然存在整体实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不高、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2.2.1 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不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就根据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了大幅调整,以“女、巧、轻、小、水”为项目发展目标,对三大球等项目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非奥运会项目(如定向越野、航模、武术等)的发展进行了限制。③将竞技体育发展重点放在了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网球、射击、皮划艇等项目上,在竞技体育项目调整后,湖南省的竞技体育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湖南省历年参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运动技能水平均有了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湖南省以15金、13银、13铜的成绩排在第11位,在本届全运会上,湖南省的水上项目和体操有明显突破,但羽毛球、跳水等重点项目无亮点,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④
2.2.2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程度偏低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采用的是“举国体制”,这一体质的实行让全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让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到了全球先进水平之列。⑤然而,这种管理体制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这种非营利性管理体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导致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低下。湖南省目前采用的也是“举省体制”,尽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实体化、社会化、职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形式单一,所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2.2.3 后备人才培养不足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湖南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多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也创建了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等,省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逐步形成了高水平体育人才试点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国内外的参赛成绩却并不理想,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3 促进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政策法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要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首先就应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保障,政策法规应当在保证全省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地向群众体育倾斜。在体育政策法规中要明确规定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指明其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与多部门联合执行,确保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3.2 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此,湖南省应当加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让竞技体育走入校园,能够将竞技体育中先进的技术与训练理论带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同时,竞技体育的引入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感染、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最终达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
3.3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
现目前,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明显优于群众体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均衡、不和谐的局面,根本性原因还在于人们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认识的不足。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反应在体育工作评价中,就是以金牌数量来评价体育工作成绩。这样一来,来自社会民众的舆论压力,迫使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竞技体育,从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就要转变人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体育部门应当对民众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金牌数量并不等同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同样是反映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让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最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南省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上适度向群众体育倾斜,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者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为群众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
② 王群,莫建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时空,2015(15):76-76,78.
③ 顿志强.试论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群体竞体协调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3,7.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2
[关键词]体育强国;群众体育社团;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59 — 02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成绩进入到世界第一集团的行列,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想”。〔1〕由此,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体育强国的建设,体育科学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2〕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如何推动13亿多人口的群众体育快速发展,则是专家学者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国家政治的繁荣和稳定,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群众的余暇时间明显增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花钱买健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部分人群已经主动投身到群众体育的活动之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宗旨。群众体质水平的提升是我们建设体育强国中的一个瓶颈问题。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各种社会自发组织的体育社团组织的创建,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自发成立的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展迅速,如体育舞蹈协会、滑冰协会、冬泳协会、健身舞协会、太极拳协会等等。这些社团组织对区域群众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推动作用,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将肩负促进群众体育快速发展的历史重任。
一、概念界定
(一)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主要是指国家民族身体强,体育竞技水平强,社会体育设施强,人民群众对体育由衷热爱,全民体育参与度强等等。在群众体育领域,要使全社会广大人民热爱体育,投身到全民健身之中,使国民体质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要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竞技体育领域,要在奥运会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国际比赛中,保持领先的竞技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世界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总之,在国际体育领域,中国体育要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在推动世界体育发展、进步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体育社团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3〕。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团结和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社团具有民间性、自愿性、组织性、共同性、非盈利性等特征, 体育社团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类型,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二、体育社团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为公民提供参于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体育社团多数都是以推广或管理某一个体育项目为目的而成立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体育团体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社区,他们把喜爱某一个体育活动项目的人群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健身活动,并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和体育技能指导,为公民提供了参于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各个区域的同一体育项目的体育社团,还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技能的交流和竞赛活动,有效地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快速、高效发展,强有力地助推了体育强国建设。
(二)促进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体育社团组织能够对百姓健身进行科学指导,并能够积极引导身边人群加入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行列,使之逐渐成为良好的体育人口,培养了公民健康,科学的体育观念、意识,使人们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促进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三)满足社会对体育活动的多元化的需求
由于人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具有差别性,构成了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体育兴趣的多样化特征。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体育。不同阶层人群从健身、娱乐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对体育提出新的要求,形成了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单项的群众体育社会团体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满足对某一体育活动喜爱的人群,有效组织、指导这一人群进行专项体育技能提高和科学健身指导。现阶段,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社团发挥它的独特优势,以弥补政府在满足体育多元需求方面的缺陷。
三、体育社团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3
关键词:群众体育 问题 解决思路
1、目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问题研究
1.1群众体育发展主要矛盾分析
群众体育事业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景。纵观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以及迅速发展变化的体育形势,社会体育场地、场馆资源的相对不足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群众体育发展的水平、质量、结构、模式、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群众体育运行机制、组织模式、职能设置、队伍素质等方面都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1.2 群众体育发展的障碍性因素过多
目前,国民素质总体水平有所高,但提高幅度不大,根据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0年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有所增长,这种增长势从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城乡人群中均有所体现;体育场地设施仍然紧缺,我国体育设施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迅速增长的人口相比,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人口不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体育人口数量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但与西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较,仍有一定差距;由于群众组织网络结构不完善,导致群众体育活动参与的数量大、规模大,但质量不高。体育组织化程度不高,处于自发、松散状态,健身项目相对单一并缺乏科学指导,特别像老人、青少儿、残疾人等这一弱势群体,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群众体育规模城乡差异显著;体育社会指导员不足等。
1.3 群众体育发展本身先天条件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以至于人均占地资源少、多民族、区域的特点,城乡的、社区的差异,活动人群的差异等基本特点,导致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许多不平衡;群众体育事业内部与外部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不仅影响群众体育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之所以与世界体育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失衡,特别是相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协调。
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继续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抓手,有针对性的提出增强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更加广泛的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为全民健身提供更加科学、人本的公共服务;同时,高度重视、努力解决阻碍和制约群众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探索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的新路子、新指标、新体系是当前摆在全国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2、群众体育发展的思路研究
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体育政策法规相关精神,来促使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它将为我国群众体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标准、技术支持及有力的研究基础,使我国群众工作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健康化的发展,开展群众体育监测,还可以宣讲科学健身知识,传授科学健身方法,不断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国民体质状况的研究监测和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等相关信息的制度。
2.1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普及体育知识,开展体育常识讲座,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长期不懈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以此来提高全民科学健身素养,以此来促进国民体质、素质进一步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2.2加快体育立法进程,修订完善体育基本法、单项体育法、体育竞赛法,进一步完善体育立法体系的建设,加强体育执法和体育执法监督。严格审查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加大兴奋剂查处力度。当前要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同时不断完善举国体制。
2.3组织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体育活动方式,有针对性的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进一步壮大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
2.4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作为支撑,当前,我们不仅加大各级财政对群众体育事业投入,更应该全方位的争取社会团体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支持,并且要进一步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和管理工作,加强对体育彩票的公益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2.5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的身心健康不断提升,国民体质不断增强,最终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促进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最终目标,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必由之路。然而,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金牌数量就是好的证明。群众体育就显得相当滞后了,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其内部体育法制、体育场地设施、学校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体育经费、体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国民体质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刘文明,徐君伟,杨忠令.我国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
[2]刘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才智,2014
[3]肖勇.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机制的完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季新涛.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张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4
[关键词]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方式转变;研究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61-01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取得辉煌的发展成就,其在蓬勃的发展态势下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为了更好地发挥群众体育事业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际和谐、文化建设、富国强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群众体育管理,转变管理方式、健全管理机制很有必要。
1.群众体育管理方式相关理论概述
1.1群众体育和管理方式
群众体育,即以全体社会群众为对象而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它旨在增强群众体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建设群众体育文化,调节群众情感。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军队体育等等,与群众体育相对的是竞技体育,更笼统的说,竞技体育意外的所有体育活动形式都可称之为群众体育。
管理方式是管理学范畴内的一个名词,它既不是单纯、简单的管理方法,也不仅仅是系统的管理模式,而是管理者为解决管理问题采取的一切管理方法,以及确保此方法顺利实施的一切手段、方式和途径,是管理理念、思路、内容、工具、制度、模式、方法等的统一体。
1.2群众体育管理方式
所谓群众体育管理方式,就是我国群众体育政府管理部门为解决群众体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高群众体育管理效率,有针对性地探索与运用的一切管理手段、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相关部门在群众体育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管理理念、设置的管理机构,明确的管理职责、系统的管理体制以及高效的管理手段等。群众体育政府管理部门如何转变理念、优化组织结构、明确管理定位,多元化管理手段等加强对群众体育事业的精化管理。
2. 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管理职能模糊,管、办不到位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群众体育政府管理部门管理职权有所下放,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自由化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更多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体参与到群众体育事业的相关管理中来,政府管的“过多,过死”,依然是管理方式存在的重大弊端。一方面政府职能模糊,定位不明确,既要管体育,又要办体育,致使力不从心,群众体育事业的发五行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存在垄断体育事业的现象,且管办不分,监督失效。
2.2缺乏系统有效的社会组织管理结构
随着人们对体育需求日益多元化,跨政府行政部门对群众体育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系统管理已成为当前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完善的群众体育社会管理结构是强化体育事业管理、推动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我国缺乏行之有效、健全可靠的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缺失严重阻碍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2.3群众体育管理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强化群众体育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群众体育的跳跃式发展,各种非政府群众体育主体遍地开花,繁杂多样,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日益增多,在此种情况下,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急需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群众体育主体进行监督与约束。但系统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人治”多于“法治”,这是管理方法的又一弊端。
3. 转变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
3.1政府应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性
众所周知,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前提是优化和更新管理理念。因此,政府要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定位,增强群众体育管理的服务性,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使我国群众体育服务覆盖面更广、服务质量更高,服务内容更多元化,政府应做到以下方面:①是多元和全面供给群众体育服务设备,基于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对体育的多样化需求,建立覆盖面广的体育服务系统,保障每一位群众体育服务权。②是创新体育资源配置方式,吸取社会资源与力量,提升服务品质。③是政府要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构建服务型政府。④是政府要将管理重点放在健全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完善体育活动组织等方面。可以筹资建设体育运动场地,培训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活动指导人员,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3.2优化和完善当前群众体育组织结构
完善的群众体育组织结构应该包括政府组织结构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在这里前者不再多言,重点就后者展开论述。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结构可以从以下着手:①明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重要地位,使其承接政府职能让渡。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群众体育最重要的社团组织,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政府要下放管理权力至社团组织,使其独立化、实体化,强化群众体育管理。②是培育多元化的体育社会组织,夯实群众体育基层管理基础,尽可能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解决群众个体体育需求。当然这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对体育社会组织分类管理,使其逐步走向自治,摆脱对政府的依附。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体育组织良性运作法律法规,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还要对社会体育组织资金和政策扶持,使其更好地发挥其职能。
3.3促使群众体育管理主体走向多元化
以往单一的政府管理主体逐渐不适应社会体育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因此,要多途径促使群众体育管理主体走向多元化,让更多群众体育管理主体承接政府下放的管理职能,弱化政府管理,强化各类社会组织管理。政府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①“管体育”与“办体育”双重职能向政府“管体育”社会“办体育”转变,政府要从冗杂的“管办体育”事物中脱离出来,将重点放在对多元化社会群众管理主体的指导与监督上,只有这样,政府之外群众体育管理主体才能越来越多,并妥善发挥其各项职能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②强化我国群众体育运行的参与主体,明确社会组织和个体在群众体育管理中的重要职责,做到权、责、利分明,同时要适当满足部分群体与个人在群众体育事业的盈利目的,提高其群众体育管理效率。
3.4建立和健全群众体育管理法律法规
我国群众体育管理的高效运行以及群众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法规是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增强我国群众体育管理的法治性,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政府要树立“依法治理体育”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加快群众体育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以法律手段保障群众体育服务权利。②完善群众体育法律法规,强化法律对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组织结构优化、社团组织和群众体育指导员培育等方面的指导与约束,同时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方式中存在着政府职能模糊,职能定位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组织机构,群众体育管理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一定要更新群众体育管理理念,多途径转变群众体育管理方式,通过增强政府管理的服务性、优化群众体育管理机构、多元化群众体育管理主体,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管理法律法规等途径促进群众体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5
关键词: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3-0023-03
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reference, the paper expounds three principal parts of public products supplying in China mass sport based on definiting relevant conception, analysis the supplied present situation of public products in China mass sport, and then put forward stategies of resolving these supplied problem.
Key words: mass sport; public products; supplying;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y
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创新,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快捷、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2004年2月,总理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也鲜明地提出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并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在我国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不断增大的体育文化和服务需求与落后的群众体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目前,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有怎样的现状,如何提高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升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服务质量,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步伐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公共产品
对公共产品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大卫•休谟,他曾注意到:“某些任务的的完成对单个人来讲并无什么好处,但对于整个社会却是有好处的,因而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执行。”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公共产品的定义也逐渐有了共识,即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产品。即以社会全体成员为服务对象,以满足他们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为目的,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并享用,具有公共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1.2 群众体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
群众体育在本质上是指“在社会成员余暇时间中广泛开展的,以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健康水平,进行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在身心健全发展的阶梯上不断超越自我,促进社会物质、精神文明进步的社会实践”。[1]从此定义来看,群众体育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是全体公民的集体需求,归全体公民共同享用,按照公共行政的理论,这些都应由有关部门向整个社会提供,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国家供给公共产品,因此,可推断出宪法把体育事业作为公共产品来规定。[2]此外,由于群众体育的发展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整个民族不断向前进步的助推器,很多国家都把群众体育定义为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负责进行统筹安排。美国的有关法规就规定:“政府不介入竞技体育管理,而在群众体育方面承担重要职能”;日本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也设立了专门管理群众体育的行政部门,并安排专门职位。因此,可以说群众体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这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同认可的。
1.3 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内容
由于体育活动是具有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人作用于一定的场地和器械,并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所进行的身体活动。以此表明,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才能将参与体育的可能变为现实,也即群众体育公共产品所应包含的内容:一是制度性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保障人们顺利进行体育活动所需的相关服务,例国家群众体育发展规划、群众体育的法律法规、体育设施的维护等;二是动力性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激励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例健康宣传所用报刊、手册、海报等;三是信息性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提供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所的知识和技能,例各类的体育培训、体育科学研究、健身指导、体质监测服务等;四是基础性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满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必备的物质条件,例体育场馆、器械设施、设备等。
2 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计划经济时代决定了我国群众体育供给的主体只能是政府,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必将趋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公共产品既可以通过政府安排加以解决,也可以通过私产权安排加以解决,关键是看哪一种产权安排更能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3]。
2.1 政府
基于政府的责任以及群众体育的利国利民,政府应该是群众体育供给的核心组织,特别是对于一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更是需要政府的干预,例特殊人群、低收入团体、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国民体质科研机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和图书馆的建设等。此外,制定群众体育重大政策、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协调群众体育公共资源等,也应由政府来负责。
2.2 市场
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是指市场组织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以收抵支来提供群众体育产品,消费者只有在付费的情况下才能消费群众体育产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开始进入了享受型和发展型的阶段,再加上体育运动本身的魅力,使“花钱享受体育”、“花钱买健康”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给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机制的引入提供了现实可能和驱动力。由于市场机制具有迅速有效配置群众体育资源、增加群众体育的经费来源、实现消费者至上的优势,因此,可以很好解决政府经费不足、不能满足所有群体体育需求的缺点,从而使群众体育的发展步伐得到加快。
2.3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指介于政府与营利组织之间,依靠会员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等,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为宗旨,从事前两者无力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的非政府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群众体育社团、单项运动协会、体育基金会、志愿机构等。当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时,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就弥补了传统理论视野中“政府与市场”两分法之外的组织真空,通过微观主体之间的“自愿机制、公益机制”可以实现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4]
3 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3.1 供给体制的缺陷
目前,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是政府通过计划分解到各个体育主管部门,各个部门通过计划下达到系统内具体单位,由系统内各单位按照计划向社会提供服务产品。[5]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实质转化成了面向系统内单位的计划职能,其结果必然是政府与系统内单位除了上下级关系之外,还形成了分配关系和牢固的利益关系,经过这一复杂的“过滤”机制,从而导致政府面向社会终端的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已大大削减。因此,在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以下问题:供给与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政府对社会成员的需求特点、内容研究不足,供给的数量与品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难以对社会成员形成有效的供给。
3.2 供给主体缺乏统一安排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群众体育供给主体已趋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传统模式的由政府单一供给外,市场及非营利组织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一些群众体育发达的国家,由此形成的体育产业已成为政府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形成的体育行政部门是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绝对主体的深刻影响,我国的政府机构仍然掌控着大量的公共体育资源,政府的管制多于服务,很多名义上的民间体育组织实质上仍是政府的事业单位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体育组织,政府机构的决策者往往在“官僚偏好”的指引下,通过财政拨款、专项资助、授权委托、购买等方式与民间体育组织合作,但是并没有依法赋予这些民间体育组织提供相应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另外,政府在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中,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开始将原先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这些形式在供给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不够规范,问题较多。[6]再加上,体育行政部门把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重要考核标准,就使得公共体育资源过分供给给了竞技体育,而群众体育供给方面就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3.3 体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及区域、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
体育基础设施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也是判断群众体育公共产品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政府对公共体育资源和服务的近乎垄断性的占有和供给,冲击了公共服务所强调的公平、效率和优质的原则,[7]使很多的民间资本介入不到公共体育产品领域,再加上财政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较低,造成了我国体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告,截止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多个,平均每万人拥有6.58个,总面积有13.2亿m2,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却仅有1.03m2,与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无法相比。此外,我国体育基础设施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还是来自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广东省的体育场地数量有77589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1%,而自治区只有1057个,只占0.12%,全国乡、村的体育场地只占体育场地总数的8. 18%,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及城乡差异。
3.4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供给数量不足及发展不平衡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骨干队伍,是群众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标志之一。“建立一支热爱群众体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有技术专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一环,是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袁伟民)。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很大,且存在绝对人数少、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利用率低、缺乏行政扶持等问题。[2]据有关调查显示,2003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为325502人,人均指导人数为4000人[8];2005年,湖南省平均每3911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9],另据姚磊等对安徽巢湖周边农村的调查,该地区平均每19883人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严重不足及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供给问题,我国群众体育才能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4 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研究
4.1 改变供给的指导思想
总体来说,我国包括公共体育在内的社会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非常低,近年来该比例虽有所增加,但仍没有超过24%,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9.5%和中等收入国家42.1%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27.5%的水平[10]。其中,体育支出在这些社会性支出中的比例不超过10%,再加上我国从改革开放的二三十年以来,实行的都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因此,用于群众体育的支出更是少之又少。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金牌已不再是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唯一渠道;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心理上的成熟,人民对金牌的渴望已不如当年那样狂热。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身具有越来越强烈的要求。这都要求我们改变公共产品供给的指导思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性支出的供给力度,提高体育方面的支出比例,特别是提高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比例和质量。
4.2 明确政府职能,理清政府、市场、社会成员三者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在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践中受这样一种思想所支配,认为,“强有力”的政府必须是相对较大的、面面俱到的政府,这样的政府能提供和生产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11]。实际上,根据现代公共产品理论,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汇集和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确定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种类和标准,安排相应的财政投入,组织和监督生产,向公民负责。”做好了这些工作,即使不承担任何生产性职能,它也可能成为一个好政府。[1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在其中应主要承担相关的生产性职能,政府、市场、社会成员三者之间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府的主要责任是通过政策的制定来提供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服务和设施,即扮演“安排者”或“提供者”的角色,当然也可以少部分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市场的主要责任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公平原则来生产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服务和设施,即扮演“生产者”的角色;而全体社会成员是接受和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的个体,即扮演“消费者”的角色。
4.3 积极推进供给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blic Management)是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关于政府管理的理论,它主张政府管理活动中应当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强调政府要将供给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与生产者的角色分开,打破公私界限,把过去由政府机构直接生产的公共服务以各种方式鼓励非政府机构、半政府机构共同承担。[11]借鉴这些世界范围内政府改革的主导思想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我们应尽可能的调动全社会参与办群众体育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引入市场机制的主要方式有:合同承包政府业务、向政府购买体育场馆的使用权、不同政府间协议、政府对经营者的补助、自由市场行为、机构或个人提供志愿服务等。
4.4 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有效供给
发展非营利组织是实现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有效途径,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也是解决目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中弊端的重要方式之一。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群众体育的发展不仅表现为需求数量的增长,也表现为多样化需求的增长。由于政府精力、财力有限,难以解决这些需求数量及多样化需求的矛盾。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介入此领域,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扩展群众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基础、服务范围及服务质量。为此,应加强法制建设,明确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地位、经费来源、权利及义务等,并重视法规的权威性与强制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强监管力度,使各项规章制度都能真正落到实处;加强人才培养,利用现有的体育院校及短期培训机构,使现在的领导者明确观念,对自己的职责与义务有清晰的认识,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并能为非营利组织培养未来的专业管理人才。
5 结 论
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的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议题。供给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已进入到“多元化供给模式”的发展阶段,其供给的能力与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供给体制的缺陷、供给主体缺乏统一安排、体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及区域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供给数量不足及发展不平衡。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此方面,我们应改变供给的指导思想;明确政府职能,理清政府、市场、社会成员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供给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 袁旦.群众体育的理论基础[A].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一8.
[2] 陈秀娟. 我国群众体育的性质与供给机制研究[J]. 体育科学, 2009.1(29)
[3] 刘凡. 产权经济学[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10
[4] 郇昌店,肖林鹏,杨晓晨.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框架探讨[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25(2)
[5] 高建磊.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体制创新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17(8)
[6]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等. 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24(8)
[7] 郭惠平,唐宏贵等. 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11(41)
[8] 李相如,刘国永. 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构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的设想[J]. 体育科学, 2005.25(3)
[9] 廖军. 湖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6(4)
[10] 尹维增,张德利. 对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下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责任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9.30(1)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6
一、当代体育运动的主体工作内容及任务
体育事业的主要业务和工作内容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属于体育的两个不同层面。
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其各自拥有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都在发展和变化。从学者们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研究出来的结果和其显现的事实来看,大众性、民族性的群众体育与职业性的国际性竞技体育并列存在,当代体育开始从内部开始分化。虽然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共同点,但是不同的特点和走向已经出现,基本趋势、规律与特点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普及与提高”、“塔基与塔尖”这种最基本的关系已在发展的长河中消失不见。
群众性体育失去了长期的系统化训练和科学选材,竞技体育人才就不可能从中选拔。“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口号已不能适应当代体育的思想,“更高、更快、更强”成为当代体育的目标。“普及与提高”既不能阐释现实发展成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新关系,又不能贴合当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形。当代群众体育的特点为大众化、民族化以及广泛参与性;竞技体育的基本趋势为国际化、职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奥运会高水准的竞技体育中,更能体现国际化、职业化,群众体育更多的显现民族化和大众化。竞技体育要求遵照国际竞技的规则和法制并按照国际的行事方式进行,群众体育更加注重锻炼形式,手法。想要精准的用科学化方法实行体育实践,就要认识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已经向平行线发展。将各自的优势体现,融合当代体育运动的现状,才能归纳出一条新出路。
二、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规律与特点
奥运会是最典型的当代体育发展产物,新时期的奥运会不只是体育运动的竞技场,还是超大型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新形态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肯定,经历历史的晕染和润色,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形态。
1.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是运用个人和集体力量,在竞赛规则严苛的约束下,将竞赛锦标作为目的的体育运动。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部分: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前者是后者的延伸,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当代竞技体育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化
要保证竞技运动员的系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所有的基本条件,而竞技运动员需要两种社会条件支撑。一种是国家会在各方面的保证中给予一定的补助;另一种就是在经济条件较低的国家,确保运动员依靠国家投资,有接受长年系统化训练的条件。竞技体育系统化保证了运动员的出色成绩,成为国际竞技体育的主要措施和必要规律的同时也加强对运动员的要求。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员需要将近十年的时间才能训练成一位杰出的运动员,需要更多技巧的运动则需更长时间的训练,而球类和需要耐力、力量的运动要晚一些。总地来说,运动员要把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投入到运动事业中,科学系统化的训练则是他们获得、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利器。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会根据训练阶段和应达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营养套餐”,使运动员在磨练中积累经验。
(2)科学化
随着科学化在当代训练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多种科学技术被普遍应用到运动训练当中。各种关于力学的物理知识被广泛应用到训练中,电脑以及摄像机成为训练进行的重要工具,整个过程都会随时有医学伴随来保证突发的运动伤害可以快速得到处理,最大程度将运动员的损害降到最低。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各种运动装备的更新,这些高科技开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比赛结果。现代化信息由人造卫星和各种现代化通讯技术传入,这些通讯方式成就了高质量的国际竞技体育。
(3)商业化
竞技体育利用层出不穷的比赛方式来达到其商业效果,从而加大其对观众和赞助商的吸引力,使更多企业投资体育竞赛。如系列赛、分站赛。为了便于商业运作和保持系列赛、分站赛的高竞技水准,一些世界单项运动协会将比赛成绩作为“积分”,以此当作奥运会的敲门砖。这使得许多优秀的国家运动员与奥运会失之交臂,转而投进各种系列赛、大奖赛中,根据这些来判定你是否可以参加一些运动竞赛和调整运动计划。体育竞赛进行方法的改变是高水准体育商业化的产物,它改变了旧时的比赛规则和比赛节奏,使经济在竞技体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的运动员想要在奥运会和其他重要的国际竞技体育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训练手段,做出新的训练和竞赛计划。商业化的竞技体育解决了传统训练手段具有周期性这一特点,高强度、高密度和多样化的竞技体育成为体育训练的主导趋势。
2.竞技体育的规律与特点
要想在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以一般规律和特点为前提,融合各个项目的特点和规律,实行本项目的训练和竞技。所以竞技体育的普遍性原则就是其一般规律与特点。
(1)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客观社会条件已经成为竞技体育这门行业的必要保证,专业的竞技体育管理队伍,高科技的器材设备,体育竞赛的运作经费,能够确保平时的训练和比赛正常运行。而该房子就需要一个坚实的地基,也就是一个适应国家基本经济国情的竞技体育体制。将有天赋的运动人才选,加以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这所有的元素成就出来的人才就有可能在国际竞技体育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所以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与特点首先就是要反映这所有方面要具备的一般社会条件。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从人、财、物等基本条件来研究当代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另外,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思想政治的工作优势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
当代体育竞技是社会多种因素作用,并且是青少年运动员在极其差的条件下“以人为本”的活动,必会接收到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要想高效进行系统化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始终保持饱满的激情,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2)竞技体育的特殊规律与特点
不同的竞技项目都有竞技体育特殊规律与特点的分布。乒乓球就凭靠快、准、狠、变、转的特别技术,成就了一条适用于中国乒乓球队的战术,中国乒乓球在乒坛上无人能出其右。而闻名世界的中国女排则把握“全、高、快、变”四项制胜因素将当代女子对排球的特殊理解发挥的淋漓尽致。女子体操“难、新、美、稳”的基本致胜因素将女子体操所要达到的目标诠释的通透有致。另外,花样滑冰的主体联系由跳跃、旋转、步伐、舞蹈、音乐和表演等部分组成,比赛的胜负则由动作难度、艺术表现能力以及运动员对音乐的理解来评定。球类项目中也都有其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例如篮球和排球,一种是无屏障对抗,一种是隔网对抗,训练手法不同,不同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大道速滑与短道速滑也有其各自特点,一个比的是运动员之间的绝对速度,另一个比的是相对速度。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众多运动项目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对应一个运动规律和特点。
三、当代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规律与特点
1.大众化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和身体上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人们根据自己的所求自愿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②为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政府主管体育的部门举办了各式各样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在丰富市民日常生活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交流感情的目的。体育活动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使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显现出其作用和意义的重要性。
2.科学化
在现代,人们都自觉运用科学的方式来辅导自身的体育活动,人们会评估自身的条件制定科学的方法将科学化进行到底。现在,我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运动处方这个新新名词进入人们的视线,医师会因不同的身体机制制定不同的体育康复形式。依据年龄和身体健康的不同来安排体育运动也表现了体育科学化。当代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就是运用体育的科学化使群众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得到最好的锻炼。
四、结束语
要想做好体育工作,就要做好探究掌握和钻研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走向,基本规律以及发展特点。从体育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看,其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是必然趋势。我们要保留发展体育中固有的那些东西,保持体育本身的相对稳定的规律和特点。实际中正确采用,理论上尽力掌握,用它们的真正效用服务于体育事业,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大做强,在世界体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3,25(5):62—73
[2]王雅林.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2):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