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设施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设施的概念

公共设施的概念范文1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相关要点进行了粗略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结构设计;概念设计;抗震设计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the architecture of conceptual design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related points are a rough guide to discus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tructure design; The conceptual design; Seismic design

1引言

概念设计是结构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它贯穿于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概念设计运用得合理, 能使结构满足建筑要求并以最快的方式将荷载传递到基础、地基中,创造更为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节约材料和资金,概念设计是一名设计工作者进行创新设计的基础。

2 概念设计简述

概念设计就是运用清晰的结构概念,依据整个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地震灾害、实验现象和工程经验等对结构及计算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并考虑到结构实际受力状况与计算假设之间的差异, 对结构及构造进行设计,使建筑物受力更加合理、安全、协调。概念设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结构设计进行宏观控制。

一是在方案设计满足建筑要求的情况下, 从宏观的角度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及主要分体系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方案。

二是在理论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以判断理论设计的准确性,并对一些工程中难以作出精确分析或在规范中未精确规定的问题,根据实际经验采用一些结构构造措施进行处理。概念设计的目的是力求使设计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是一个优化的过程。

3 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体现

3.1 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流程中的体现

结构设计的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前期的方案选择阶段、中期的结构计算阶段及后期的施工图绘制阶段,这三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合理选择结构方案。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即选择一个切实可靠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必须对工程的设计要求、地理环境、材料供应、施工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选型,确定最优结构方案。概念设计在工程设计一开始就应把握好场地选择、能量输入、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几个方面,从根本上消除建筑中的抗震薄弱环节。

(2)选用恰当的计算简图。结构计算是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对作用的荷载与构件的约束状态进行一定的简化,使其更加接近实际状态。现在的建筑物功能复杂多样,手算已经无法满足要求,结构计算需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所以,要将实际工程的结构形式转变成可以用于计算机计算的模型,并保证有足够的准确性就成为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而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结构计算的过程中利用概念设计进行分析与控制。

(3)正确分析计算结果。现在有许多软件可以供结构设计人员选择,但不同软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计算前,首先要全面了解该软件的适用范围和计算原理,其次使用时要避免人为失误,并利用概念设计对电算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以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

3.2 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概念设计问题

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及参数,目前尚难做到。现在所采用的地震参数只是概率意义上的估计值,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性能也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抗震设计不能过分依赖理论计算,此时概念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合适的场地。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一是由于地震时地面强烈运动,使建筑物在震动过程中,因丧失整体性或结构强度不足、构件变形过大而遭受破坏; 二是由水坝倒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三是由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直接造成。前两种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加以防治,而后一种情况,单靠工程措施很难达到预防的目的。因此,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选择对建筑物抗震有利、尽可能避开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地段。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2)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分布、相邻建筑物影响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确定,从而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参照详尽的地质勘察报告,一般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两种不同的基础类型。

(3)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则,注意构件的延性性能,加强薄弱部位,注意钢筋的锚固长度,尤其是直线段钢筋的锚固长度, 考虑温度对应力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均匀、对称、规整原则考虑平面和立面的布置。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从而尽量避免出现薄弱层。

4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

某大厦为20层高层商住楼,建筑高度66.8m,建筑面积30.949㎡ ,主体平面形状为凹字形,长67.46米,宽25.34米,为不规则的平面结构体系。工程设有一层地下室,一至三层为商场,上部为三个联体单元的住宅,建筑功能较复杂。由于该地区为六度抗震设防区且风压值较高,为确保结构的经济与安全,概念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根据建筑物现有状况及自然条件进行结构选型,采用框剪结构,以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六度抗震设防区建筑物高度及高厚比的要求。

(2)在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时,应与建筑专业密切配合,在建筑每部楼梯间及外周边转折处布置水平抗侧力构件(剪力墙),以加强结构抗侧移和扭转刚度,并尽可能考虑刚心与质心的重合,以减少水平力作用下由于结构偏心而引起的空间扭转效应 。

(3)合理考虑楼层的平面布置,增大外周边枢架梁、连梁截面,增大竖向刚度变化较大的楼层平面刚度(增加板厚),以加强周边抗侧力构件的联系,增强结构整体性及空间协同工作的能力。

(4)在结构计算过程中,首先根据经验预设较合理的自振周期,并根据初算结果,调整平面中剪力墙相对刚度,以减少结构偏心,注意控制框架柱及小墙肢的轴压比,以增强结构延性。同时根据规范限值调整剪力墙沿竖向的厚度变化,控制层间位移量及顶点侧移值,以求经济与安全的统一。

(5)在构造设计时,有针对性地对转折部位、连接部位以及由于水平力作用引起结构受力复杂部位或相对薄弱部位的结构构件进行构造及配筋的加强,使主要受力构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及耗能能力,以提高结构的抗侧力变形性能。

(6)尽量采用轻质墙体,以减轻楼层自重,同时要求提高地下室外回填土的压实系数,通过人防地下室高强度的侧壁与周边回填土的共同作用,增强对结构的约束,以提高结构抗侧力的整体稳定性,减少地震能量的放大。

(7)为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开裂,在主楼中部设置伸缩缝;为降低沉降差在主楼与群楼之间设置沉降缝。通过以上概念设计,使该工程结构构件在刚度、延性、承载力等方面相匹配,形成一个在抗风、抗震中高效协同工作的结构整体,从而使建筑物在经济、安全、适用、美观的矛盾中找到了统一。

公共设施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生态系统;排水系统;城市污水;治理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117-03

1 序言

某市城市水系环境的破坏和水质的恶化与作为旅游城市的定位极不协调。2006年某市的决策者通过考察,决定引进德国汉诺威水协的治污理念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随后德国汉诺威水协对某市的管网、水文、气候、地理、人口、人们生活习惯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针对某市的情况制定了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框架,设计了对结合管网模拟的机埠改造及配套的人工生态湿地的治污工程综合治理方案,且已陆续开始施工建设,部分工程已经接近尾声,笔者通过对某机埠改造和人工生态湿地配套建设,领略到德国汉诺威水协针对城市治污理念一些特点。

2 通过对现有管网进行普查和建立水力/水文数学模型模拟后,对现有机埠的运行方式的改变及对调蓄池的改造,实现了截污和对不明污水及初期雨水进行预处理

2.1 机埠现状及改造前后的运行情况:目前接近完工的机埠改造工程机埠总汇水面积为415hm2,城市硬化径流面积为290hm2,机埠有两个进水口,一个9712m2的调蓄池,非降雨期来水量平均约0.5m3/S,原机埠的总抽排能力为12.6m3/S,调蓄池的水排向一条长17.3km的城市水系,由于某市的雨、污排水管道存在错接、漏接现象,形成雨污合流现象,由于雨、污水未有效的分离,两个进入机埠污水口CoD浓度最高仅296mg/L和154mg/L,最低时还只有93mg儿和53mg/L,所以送往污水处理厂的污水COD浓度过低造成污水处理厂负荷过重,有时机埠在应急时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了城市水系,且随着城市的发展该水系已经逐渐成为某市城市中心的水系,近年来由于沿岸机埠排污形成了水体恶臭、水生植物消失、栖息动物绝迹的臭水沟,与某市旅游城市的定位极不协调,在短时间内解决雨、污排水管道错接、漏接短期难以实现,针对雨、污合流及水系污染的实际情况,汉诺威水协提出了终端治污的理念,即改造现有的排水机埠和调蓄沉淀池,对来水进行预处理,然后对预处理的水进行分流。首先将原敞开式调蓄池改造成为两个调蓄池,一个为封闭式,一个为敞开式。在非降雨情况下,不明污水在封闭式调蓄池内沉淀、隔离污染物,然后将COD浓度较高的污水直接送往污水处理厂,溢流后COD浓度较低的污水通过人工生态湿地进行生态处理后再排向城市水系,在降雨情况下,从沉淀池溢流的未水进入敞开式调蓄池,再通过排洪渠排入水系内,这种根据来水水质和水量进行区别对待的处理方式,最大限度的解决了雨、污水合流的问题,城市管网中的来水不再是只经过简单的沉淀就直接排入城市水系,同时因送往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提高、水量减少而使污水处理效益更佳,且这种终端治污的方式也为很多老城区未雨污分离的城市提供了一个示范。

2.1.1 机埠改造前后平面布置对比(图1、图2)

2.1.2 排水机埠改造前后运行流程对比(图3、图4)

2.2 调蓄池和泵房改造后的运行原理

此次设计将原来全部敞开的调蓄池分封闭式和敞开式两个调蓄池,来水首先进入封闭式调蓄池,在非降雨期,来水的COD浓度平均约为140mg/L,在进水渠初步沉淀,通过闸门和水位标高的控制,新建的非降雨期泵房以300L/S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时抽往污水处理厂的都是来水沉淀下来的污水,上层COD浓度较低的污水通过底板较高的闸门进入封闭式调蓄池沉淀池,封闭式调蓄池沉淀池分为A、B池,来水首先到达A池,在A池沉淀且达到一定水位后通过设置在A池上部三根设有渗水孔的渗透管溢流到B池,(渗透管起到隔离漂浮物及控制水位的作用)再次进行沉淀调蓄,(通过实践证明污水在沉淀池沉淀一小时污水的COD浓度可以减少20%),然后以每两天一次,每次3000m3的频率通过非降雨期泵房抽向人工生态湿地进行生态处理过滤,最后排入城市水系,当B池及人工生态湿地全部注满后,如水位继续上涨,沉淀后的污水通过设置在A、B池尾端的溢流堰溢流到敞开式调蓄池,然后通过降雨期泵房排向人工生态湿地及城市水系,溢流堰能够阻隔污水中的漂浮物及杂物。在小雨时,未水混杂着雨水,COD浓度较低,水位持续上升后开启进水渠通往B池的两个闸门,水流在A、B池沉淀后通过A、B池尾端的溢流堰溢流到敞开式调蓄池。如果在暴雨期,水位上涨过快,在进水渠还设置了一道45m长的溢流堰,污水通过溢流堰溢流至敞开式调蓄池,保证了封闭式调蓄池的安全,这时来水的COD浓度已经很低了,在敞开式调蓄池蓄满后可直接通过排洪渠排入城市水系。降雨结束后,为了清理A、B池廊道内沉淀下来的污泥及杂物,在清空A、B池后,通过设置在A、B池尾端溢流区的冲洗水收集池蓄满的水,开启冲洗门产生一股很强的水浪将封闭式调蓄池沉淀池廊道内淤积物及杂物冲往非降雨期泵房,经过自动格栅隔离较大的沉淀物和漂浮物后抽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封闭式调蓄池内产生的臭气则由生态处理装置进行净化后再排出。图5、图6是调蓄池示意图。

3 通过配套人工生态湿地的建设,对预处理后的污水实现生态净化

此次把人工生态湿地建设在原有的河道上,分为六个分区,为垂直潜流式人工生态湿地,面积约为8300m2,改造后泵房把经过调蓄池沉淀、杂物隔离的不明污水及初期雨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人工生态湿地的配水渠,配水渠采用溢流的方式把来水集中、均匀的一次性分配到每个分区(配水渠的作用是均匀的分配污水,且在进水口设置了消力装置,避免损伤人工生态湿地内的水生植物),在人工生态湿地的池床上层由一米厚过滤砂组成过滤层,过滤砂下面则是根据不同级配铺设卵石层,以防过滤砂渗入卵石层内的带孔过滤水收集管网,所选的过滤砂必须按照级配铺设,其含钙量、孔隙率、阳离子含量都有明确规定,达不到要求则需进行相应的调配,如含钙量达不到要求则需铺设石灰石等措施,在过滤砂上根据特定的间隔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附、拦截悬浮物。同时其发达的根系能使过滤砂内产生空隙,补给氧气,避免产生厌氧环境,使过滤砂发臭板结。将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当以富营养化为主的污水流过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生态滤池时,经石英砂填料床过滤,污水可以在床体的过滤砂缝隙中曲折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最后通过收集管网排向城市水系,污水的BOD5(生物5日需氧量)去除率为85%,SS(固体悬浮物)去除率为87%,T-P去除率为85%,氨氮去除率为54%,污水中的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物也很大限度的被湿地芦苇吸收,且水生植物根际的多种微生物活动,增加了湿地基质的透水性,与周围环境的原生动物、微生物等形成各种小环境,通过氧的传递,更加增强了净化废水的能力。生态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因此更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以及城市污水一类。生态滤池可分别处理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与可溶性物质。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构造中的过滤砂层被沉淀、过滤、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而可溶性有机物则可直接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每天向生态湿地输送3000m3污水,可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全部排向城市水系,出水COD可以达到约30mg/L至40mg/L。人工生态湿地放空后通过水生植物根系重新补氧,然后再次注水使用。当城市水系水位连续三天高出人工生态湿地水位而无法排出时,配水渠还设置了紧急排空装置,通过开启闸门,人工生态湿地的水可以经过一根输送管回流到敞开式调蓄池,再通过水泵排出。人工生态湿地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

4 通过对河床断面结构的改造及对已经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达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

原有河道堤岸较陡,驳岸风光带建设在堤岸的外面,采用刚性护坡的方式进行护坡,对河床生态系统有较大的破坏,河道内淤泥较多,河道内的沉水植物已经消失。德国汉诺威水协通过这次改造把堤岸后移,这样一来,缓坡式柔性河岸同时也成为了驳岸风光带,解决了市民休闲的时候无法亲水的问题,同时也增大河床的调蓄容积,发挥防洪功效,河岸浸水区铺设椰棕植物垫及椰棕植物辊进行护坡,防止波浪冲刷堤岸,同时在河滩和植物垫上栽种水生植物,河道内进行清淤后栽种沉水植物,还在水上安装若干人工浮游岛,上面栽种浮水植物,通过这些水生植物根系的吸收,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有吸收、富集效果,达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河道堤岸改造前后断面对比示意图如图8、图9。

5 通过驳岸景观与净水系统的一体化的建设,做到了既留住了雨水又净化了初期雨水,同时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

通过水系驳岸风光带建设,在景区建设大量的草地式洼地,表面上看起来与一般草地无异,但实际上暗藏玄机,这些洼地具有蓄水和净水功能,景区的雨水通过洼地下层的卵石层过滤后由渗透管收集后才允许排往河道内,同时也能保证洼地内水生植物的水分,且和景观融为一体,这种方式还可以扩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居民小区绿化带等区域广泛的建设带有蓄水和净化功能的洼地、沟渠,对城市道路及硬化地区产生径流所含的硫及重金属有很好的吸收和净化作用,且能对雨水进行调蓄,减少城市水系因暴雨所带来的压力。这些洼地、沟渠的建设除具有调蓄功能外,储存下来的水还可以回收利用,如浇花、洗车等,而且在干旱少雨季节通过蒸发有利于缓解当地的气候炎热和无水的问题,这也就是汉诺威水协提出的“水敏性城市”即“海绵城市”的理念。(图10)

公共设施的概念范文3

一、公共设施的互动关系

(一)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主要通过公共设施所选主题、材料等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来实现,其互动相对静止,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具体分析。第一类公共设施可作为装饰点缀公共环境,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类公共设施更加生动,让环境因为艺术品的存在而富有韵律和情感色彩。第二类公共设施是以反映当地文化特征、民俗风情为目的的,应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文脉联系、历史渊源来开展。第三类公共设施是依环境和其他建筑而存在的,凸现艺术品和环境相依存、相融合的关系。

(二)公共设施与人的互动互动性公共设施注重人的参与,使人们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欣赏设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互动性公共设施增添了宣传教育功能,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强调寓教于乐。公共空间里,人们可以接收不同的资讯,互动性公共设施通过反映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向人们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使人们在娱乐中获得教育和启迪。

二、公共设施互动性表现形式

公共设施互动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通过设计引导和利用人的行为,使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成为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性的拓展。这种可持续性主要是通过公共设施设计,引导或利用人的行为,让市民参与到公共设施使用过程中,让人在使用时的行动、感官、心理反应等发现该产品在设计中所体现的趣味、环保等属性,从而喜爱这样的环境。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切身体会到自身对环境的参与和责任感,而人的积极参与也使公共环境更具生机、活力,使人、产品、环境间的交流得以实现。

(一)感官体验公共设施体验设计是以唤起公众的美好回忆与生活体验为设计目标取向。“体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映。按照吸收与参与的程度,这种体验可分为四大类: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美学体验。通常,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涵盖这四个方面的,即处于四个方面交叉点的“甜蜜地带”的体验。也就是说,“最佳组合”是这四个基本类型的有机组合,是一种综合性体验。实现不同的感官互动效果还需要有“数字艺术”的配合支持。

(二)公众参与设计公共设施一定是开放的、有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公共设施的互动性表现为艺术、艺术家、公众之间相互良性的交流、沟通、选择及其影响。这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以修改艺术家最初的设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作品的互动性。

(三)人性化设计在为杂乱无章的环境与紧张节奏的生活所累的人们,迫切需要富于人性的设计。人性化设计即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设计出尊重人、关怀人的产品。公共设施是当地居民的活动设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

公共设施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公共设施;景观设计;公共艺术;环境艺术

什么是公共设施?目前,各国学者对城市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差别很大。克莱尔(Rob Krier)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2]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还有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设施,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等都在公共设施的范围内。从社会学来讲,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公共屋等。通过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的要点,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金融、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

目前,我国公共环境设施开发与设计刚刚开始,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开发的广度还是深度、设计的形式和制造工艺的水平还相差甚远。可喜的是有些大城市的设施设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但开发面较窄、品种单一,仅限于汽车亭、电话亭、自助提款机等几个方面,而且管理方面也不尽人意,而且在设计方面形式陈旧、设计不到位、缺少灵性和创意。

那么现代的公共设施在满足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和安全功能的情况下,还要具备哪些功能或特性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就是说现今的公共设施应该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首先,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三点:

一、在设计时把公共设施作为艺术品,在实现功能的同时也要讲究形式——

即,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公共设施要与环境相融合

三、增加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

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今后的公共设施的发展方向——要增加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什么是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又分为哪几种?所谓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是公共设施和人之间产生的一些互动,或者是思想上的互动。公共设施和人之间的互动分为以下几种:

(三)行为上的互动

(三)参与设计

不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和固定的设计程序,使用者为了满足某种使用功能或需求,自发性的或者是有组织的进行一系列改造生活的设计。是一种全民参与制作的DIY景观设计。

b、参与设计的使用

使用与设计是相对分离的,设计者根据一定的设计原则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设计。

参与设计的使用——

1、“被动使用”如道路,人们无意识、无选择的情况下参与使用

2、选择使用,如座椅,因为造型、色彩等吸引受众参与使用

(四)精神上的互动

a、吸引目光——视觉上的短暂停留

b、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3、两者兼具

以上是公共设施和人之间的互动的几种形式,但公共设施怎样才能与人产生互动—吸引,当人们第一眼看到这个公共设施之后,只要有一个点能吸引人们,那么人们才会与它产生进一步的“互动”。那么公共设施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吸引人们的—色彩、造型、材料和光影。

色彩,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色彩作为设计最显著的外貌特征,能够首先引起使用者的关注。“色彩就是个性”、“色彩就是思想”,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设计的“包装”。首先,明度、纯度和亮度较高的色彩,视觉冲击力也较强,也最容易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其次,色彩面积的大小也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方面,面积越大冲击力越强;再之,色彩的对比度,色块的对比越强烈视觉冲击力也就越强。

造型,指创造出的物体形象,是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造型是形式美和功能美的一个完美结合,公共设施的造型首先要从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出发,在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再考虑形式美感的元素,造型与色彩相比,它的视觉吸引力虽然没有色彩那么直接,但是也具有相当大的视觉冲击力,外观造型奇特新颖的设计更容易在视觉上吸引受众。

材料,设计所选用的材料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最终效果,材料的选用除了是根据设计的使用功能来定,还要参考设计的周边环境,如果是海边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所采用的材料就是石头或者是具有海滨风情的椰树、贝壳等;如果是个瓷文化中心,那么在其周边的公共设施必然要融进瓷元素;如果是个生态公园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又必然会加入原木元素。适宜的材料的选择会为设计加分,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亮点。

光影,光与影的关系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经典主题。光、影,顾名思义也就是光与影两个主题,设计中的光大致分为—自然光与灯光两大类,自然光主要包括天光和日光,灯光指的主要是一些人造光源;影子就是根据不同的光源反映在不同的媒介之上的影像效果,如日光照射物体反映在地面或者水中的影像;如灯光照射下产生的光影形象。

公共设施走向景观,即公共设施要与景观互相融合,要融入景观之中不突兀但又要保持新颖,从色彩、造型、材料、光影四个方面出发让公共设施在外观上吸引大众,在通过实用功能来增加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实用功能就奠定了人对公共设施的使用,色彩、造型、材料、光影就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趣闻性,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仍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也是人与环境的互溶。

参考文献:

公共设施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雕塑艺术、公共设施、设计、融合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新的高品质的公共设施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优化公共设施的使用体验,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必要途径,

公共设施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效能水平,形象识别,环境认知三个维度。公共设施在满足效能水平的前提下,如何使其具有形象识别性和环境认知性,即如何使在公共设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能够传递历史文脉,承载独特的文化精神成为其设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公共设施设计在工业设计的领域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设计,设计能否被大众成功接受,取决于设计师在产品中是否展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在诸多形式语言中,将雕塑艺术创作理念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不失为一剂良策。

二、公共设施设计概述

“公共设施”的描述源自于英国,其英文为Street Furniture,意思即为这种设施是为大众所开放服务的。公共设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充当重要角色,其核心功能是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生活需求,为人们提供安全美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快捷的使用工具,也是承载地域形象,传递城市文化内涵,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因此,完善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良好的公共使用空间与合理的层次感,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

由于公共设施处于开放的,与环境交流密切的公共场所之中,决定了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为大众服务,属于大众文化,因而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满足大众的使用体验,涵盖城市精神是其设计目的。由此,互动性和参与感正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关键因素。公共设施的设计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其设计研究应起源于人的需求,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使他们在使用公共设施时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公共设施设计的耐用性也尤为重要,采用不当的材料或者粗糙的加工工艺,都会造成公共设施无法经久耐用。同时,公共设施设计在造型,色彩,材料,尺度比例等方面必须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还要保持统一而富有个性。

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功效为“本”。公共设施因其本身具有公共性,适用性等特点,其通用性,易用性,安全性,耐侯性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首要因素。②兼容则“合”。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优良的公共设施应当是考虑性能与审美,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

三、提升公共设施雕塑艺术性的意义

雕塑的形式美是艺术性与自然性的结合,以主体的造型特征和空间形式反映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和纵深感是静态艺术具有的形式美,诚然,在众多艺术语言中,雕塑艺术与公共设施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规则,雕塑形式美亦最符合公共设施设计的形制要求,

从产品语义的角度来说,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必须具备多种表达力,包括其使用方法的直接表达,艺术内涵与时代感的内在表达,使产品形象富有张力,富有人文价值和审美情趣,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符合形式美法则等,而这些要素都可以通过产品的色彩、材料,工艺,肌理来表达。与雕塑艺术相类比,这些设计要素则是其造型美学的必需因素。

与公共设施相比,雕塑艺术在造型特点上占有显著优势。雕塑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造型手法和风格上已经形成了许多有规律的形态元素,具备成熟多元的艺术语言;在意向表述上,雕塑艺术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展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味。这些特点和优势都是新的,高品质公共设施设计极力追求的造型方法。

雕塑造型方法被应用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为公共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思维,还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使用意识和保护意识,真正使公共设施成为城市的一大景观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应当将雕塑的形式美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中,赋予产品本身极强的生命力,使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彰显内涵,在意向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元,

通过研究雕塑的形式语言以及情感的寄托表达,探索雕塑形式美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和拓展,提升其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观赏性,从而创建更舒适的使用体验。就大型公共设施而言,因其兼具的雕塑景观功能,相较普通公共设施,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甚至成为地标式设施,有助于大众形成更加清晰的城市认知,使城市的环境探路更加简单易行。

四、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1.葡萄牙的Centipede Cinema

位于葡萄牙吉马良斯的Centipede Cinema是由伦敦的设计公司NEON与建筑师Colin Foumier,艺术家Marysia Lewandowska合作设计的,直译为。蜈蚣电影院。,是一个临时性的电影播放装置。这个极具雕塑美感的装置设计灵感来源于蜈蚣的生理结构。运用三维空间的大空间概念,考虑空间与人的关系,使整体装置与环境完美结合,在“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创造了一种和谐机制。装置外墙附有软木,材质的对比与调和使得整个装置丰富且细致,加上强烈的空间感焕发出的有意味韵感染力,使装置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传递出美的韵味。如同航天装置一般,与周围的历史街区形成鲜明对比,且韵味十足,将未来感与现实性对比和结合,体现一种完美的平行关系。人们在享受观影体验时,站在每个结点中,只有两条腿露在外部形成“触角”,互动体验使公共设施产生出某种复合视觉效果,在环境空间中构成流动性,使原本静态的公共空间被改变为具有实时变化的效果,使公共设施呈现出动态韵律之感。

2.Sebastien Wierinck的公共座椅

比利时工业设计师Sebastien Wierinck设计了一系列用可弯曲的聚乙烯管制成的公共座椅,既富于动势,又不失功用,创造性的雕塑美感设计增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座椅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等雕塑化的艺术手法,姿态张扬,加之色彩和管道内置光源的处理,显得妙趣横生,精彩时尚,赋予这一公共设施极强的“生命力”。当这些座椅安置在公共场合时,除了提供人们休息,还将激发人们各种联想。它如同某种有机形态,让路过的行人联想到一棵大树,一片丛林或森林,也像是一个类似大脑的具有复杂肌理的网状结构。当坐在其上时,产品的有机生物联想会更加鲜活,作品通过有形塑造,与无形世界的“象”关联起来,这也和中国古代哲学中。大象无形。的意境有了现实的联系。这种雕塑形式美应用于公共设施上,因其生态感,连续性,不仅使人与空间产生互动,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融入雕塑艺术的公共设施设计

1.与自然共生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韵一类,依附于空间范畴而存在,其本身也具备空间性特征。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充分处理好雕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表现出“长”在环境里,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感,并通过实际雕塑艺术作品的视觉特征,传递雕塑艺术精神和雕塑文化。从这一角度来看,雕塑艺术中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方式为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构思角度。

作为地域文化的媒介和功能载体,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当力求最大程度地利用地域特征,使公共设施不再是公共空间中沉默的服务产品,而是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和谐性。具有深长意味的形象,体现着独特的性格和文化特征。例如Lawnge Chairs,艺术家Lisette Spee和设计师Tim Van Den Burg联手为荷兰Valkenberg设计的草坪躺椅,突破了以往公共座椅的设计形式,造型上以雕塑化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产品在满足人们躺,倚功能的同时与大草坪融为一体,这种与大自然融合的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

2.创设文化符号

公共设施服务大众韵功能属性决定其首先要符合人们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诉求,其次设计者需要将地域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美学,公共设施设计需求相结合,塑造“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城市展示窗口的公共设施。可以通过其形式和功能展示城市的历史印记,传递城市精神和文明,

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公共设施设计可以通过对传统民俗,城市印象、历史传说等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变形和再设计。借用雕塑设计中夸张,变形和重组的艺术手法,使之成为具体的文化符号,并将这些符号巧妙地运用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法国的设计师Philippe Starck设计的公共护栏CLOTURE,那些抽象的女^体栏杆造型正是法国浪漫,自由,时尚的缩影。

3.材质技术之美

优秀的雕塑作品,它的造型语言表现的形式不仅要新颖深刻,生动独特,其造型审美取向往往还体现在材质语言的运用上,通过“应物象形”的设计思维与“因材施艺”的造型手法,赋予具体材料以合乎其形又合乎其意的艺术表达。例如选择具有传统单纯造型意象的泥塑,陶塑,木雕以及极具现代文明气息的大理石,花岗岩,不锈钢,玻璃等,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切的造型与恰当的情感表达,可以大大增强作品自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材质亦是公共设施形式的载体,也是构成产品特征的关键要素,设计师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加工威型工艺,借助雕塑多样化的材质之美,准确地表达当地群众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营造出具有现代动感,自然淳朴,反常推陈出新的设计氛围。

此外,借助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雕塑作品中常用的复杂形态,已经不成问题,无论是简单的抽象形态还是复杂的异形曲面,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顺利实现,为实现公共设施形式美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情境互动体验

公共设施设计要满足“人性化”的要求,就应使产品成为人与环境交流的载体。因此,“情境感”也是公共设施设计应该着重思考的设计理念。

雕塑中常见的情景表现手法是留白,艺术家将其思想内涵隐于雕塑作品中,预留给大众想象空间,^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对艺术作品进行完善和再创作,这个创造过程就产生了多种的可能性,我们时常见到观赏者站在雕塑的镂空部分,模拟自己是雕塑情景的一部分。雕塑与观赏者常见的情境互动方式,也可以引申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塑造产品形式美,赋予产品“讲故事”的功能,以激发用户的想象空间,促进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体验。

公共设施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行为心理;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浙江师范大学

在校园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的面貌可谓是日新月异,但是在美好的背后,我们常常可以在校园中发现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违背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和给使用者造成不便的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而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研究的缺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

一、校园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公共设施作为校园信息的载体,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中起着媒介作用,因此在校园公共设施的设计上,应从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量身定做”。但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公共设施设计中却存在着各种问题:

1、色彩语言不统一,不符合师生心理需求。

2、形态和形式单调,缺少独创性和统一性。

3、在尺寸、摆位和数量上不符合人体工程学。

4、材料使用上对人体的舒适度考虑欠缺。

二、行为心理学的概念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本文中的行为心理是指研究在校师生在参与和体验校园公共设施的过程中,通过对公共设施的接触所反应出来的行为心理现象,以及对在校师生在行为心理方面对公共设施设计的心理需求。

三、行为心理角度探究校园公共设施设计

(一)归属心理

从唤醒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校园的特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刺激,它会提高师生的唤醒水平,使其产生积极的、愉悦的情绪,同时从领域性的角度来看,校园的特色可以增加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使师生从内心里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其情感的归属。

1.色彩

“色彩是会说话的”这句话正表明了色彩是带有感情的,人们通过的色彩的识别,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和联想;同时色彩作为视觉识别中的第一要素,是最迅捷的信息符号。因此在校园公共设施的中,我们需要十分注重色彩的设计,把校园的色彩文化和师生的情感心理相结合,营造一种和谐的色彩氛围,发挥其在情感心理上的导向作用。

本案的色彩设计中,我们对校标的主体色调墨绿色进行变化和延续,作为主色调;同时在考虑师生的情感心理上,我们采用了代表冷静、沉着的浅蓝色和代表热情活泼、积极向上的中黄色和玫红色。

2.形态

形态作为视觉识别的第二要素,在视觉的识别过程中仅此于色彩的识别。在公共设施形态的识别、反射、联想的一系列过程中,使用者主要从中感受校园的文化,这也正是师生与校园公共设施形态的行为心理需求。

本案的形态设计中,我们对浙师大英文缩写“ZJNU”进行变化和创新,与色彩体系相结合,应用于师大文化宣传栏、制度牌、路标牌等一系列公共设施中,在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同时,达到公共设施形态上的独创性和统一性。

(二)舒适心理

公共设施设计应回归到最基本的功能状态,即为大众服务,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满足人们渴求舒适的心理。校园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在校师生和在职员工,所以在公共设施的造型、位置、方式、数量主要考虑师生和员工的行为心理需求,尺度适合他们的使用,更加人性化,充满人情味,方便更多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和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性能。

1.尺寸

从人的舒适心理出发,校园公共设施在尺寸上的舒适性集中体现在校园内一系列的休息座椅,因此应在座椅设计中要用合适的坐面、坐高等尺寸,同时要考虑到公共设施摆放的相间尺寸,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区分开来。

本案的公共座椅设计中,我们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对座椅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同时结合色彩和形态设计,将两者应用到各系列公共座椅上,且座椅可随师生行为心理需要随意摆放,增加公共设施的趣味性和能动性。

2.材质

材质往往是人们在参与公共设施体验中较尺寸产生的第二感受,在具备舒适的尺寸条件下,材质的舒适度往往决定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在校园中,我们随处可见大小规格一样的不锈钢垃圾桶、不锈钢座椅和铁制的公共健身器材,首先,此类金属质感的设施容易让人产生冰冷、强硬的心理感觉,而使得人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此类设施的使用中去,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使人在生理上产生各种不舒适。

在浙江师范大学公共设施的材质选择上,我们选用原木、金属和软质材料相结合,使得新的公共设施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给使用者带来舒适,使得人们愿意参与到公共设施的使用和保护中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