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1

1建筑与雕塑的亲缘

1.1建筑与雕塑的历史渊源

目前,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经无可争议,然而建筑的公共艺术性很容易被忽视。从建筑与雕塑的历史渊源看,从古至今,它们就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像人和影子的关系一样,相互依附,相互影响。追溯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建筑活动始终伴随着雕塑艺术的创作而发展。从古埃及开始,雕塑就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民在石器时代就已经用庞大的雕刻艺术来装饰建筑物。建筑发展到古希腊时期,雕塑成为神庙建筑装饰的典范,大量雕塑依附在神殿之中,以帕台农神庙建筑为主要代表,它是雕塑艺术与建筑工艺的一次完美结合。到了欧洲中世纪时期,建筑和雕塑主要为宗教服务,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它融合了雕刻、壁画、建筑艺术,繁复精美的雕刻装饰在建筑内外融为一体,让人分辨不出到底是建筑还是雕塑。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盛行,圣保罗大教堂便是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教堂内外的雕塑为了配合建筑的曲面形态,大都设计为富有动态曲线感的造型,与建筑完美的配合营造出一种华丽的上升感。

1.2建筑与雕塑的同一性

建筑与雕塑还具有很强的同一性关系,首先从内在角度上看,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都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以及情感,它们最终都在公共空间中扮演着改善环境的作用,建筑与雕塑不仅是科学的、艺术的,而且还是人文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性是建筑和雕塑共同的精神内核。其次从外在角度上看,雕塑与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共艺术形式,它们都具有三维形态的空间特征,是以实体方式来营造公共空间,物质性和多维度空间是它们统一的基本要素。在用材上,雕塑和建筑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古希腊雕塑和建筑主要材料都为石材。古代中国的建筑材料大多为木料和泥砖,而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类型也是木雕和泥塑。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也日新月异,同时雕塑的材料也丰富了起来,大量玻璃、金属等综合材料都被用在雕塑上,建筑和雕塑在工艺和用材上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最后再从创造者角度来看,雕塑家和建筑家一直以来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雕塑与绘画作为姊妹艺术,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我们的建筑是雕塑和绘画与宏大体量的结合,拉斯金就曾说:“没有一位不是伟大的雕刻家和画家的人,能成为一位建筑师。因为他如果不是一位雕刻家和画家,他就只能是一位建造者③。”米开朗基罗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既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同时还是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师。

2公共空间中建筑与雕塑的交融

2.1建筑化的雕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建设改变了以往城市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马路、高耸的大楼、开阔的广场等,城市空间的维度被扩大,这时的小型户外雕塑已经不能满足大空间的视觉需要和人们的审美追求。在材料和技术的推动下,新型的雕塑开始诞生,与其说是雕塑,毋宁说它是建筑化雕塑。此类雕塑作品不胜枚举,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是典型范例。女神像高46m,加上基座是93m,它的底座是美国移民史博物馆,另设有电影院,从底座到火炬顶端之间设有内部旋梯(图1)供游客使用,由于游客要攀登171级旋梯才能到达女神像的头顶,所以后来在女神像基座安装了电梯方便游客上下。顶部女神头冠上的25颗宝石其实是女神像的观景窗口(图2),从头顶位置开始再攀登60级旋梯便可进入女神像的最高点,图1自由女神像内部旋梯图2自由女神像观景窗口最高点的火炬边沿上还可容纳12个人。这些可供人进入的空间使得自由女神像具有一定的建筑感,因此,美国自由女神像不仅是一座大型景观雕塑,而且还是一座百米建筑。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这类作品使人与环境的亲和性得到了加深,作为城市的公共性标志物,雕塑和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类似这种的大型建筑化雕塑的公共艺术形式还有很多,它们的雕塑特性使它们大都被归纳至公共艺术的范畴内。

2.2雕塑化的建筑

在现代主义建筑盛行时期,建筑以实用功能性为主,摒弃了大量装饰,提出少就是多的设计口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局限性,由于过分强调功能,忽视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导致了千城一面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蔓延,到处都是高耸冰冷的混凝土方盒子,很难满足公共空间里对环境的审美需要,更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失之交臂,所以人们很少把方盒子状的建筑纳入公共艺术里去。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抨击了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思想,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风格压制了设计师的才能,而且形式单调无味,严重影响大众审美的需要。于是,他预示着后现代建筑的新时期即将到来,给后现代主义建筑拉开了帷幕[4]。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出现,雕塑也发生着变化,在波普艺术和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大量雕塑出现在公共空间里,这些雕塑作品无疑给公共艺术形式增加了新的亮点。与之对应的建筑也逐渐呈现出富有雕塑感和公共艺术性的特点,比如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结构和管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殊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效果,这座建筑更像是城市中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品,它是具有现代公共艺术性的建筑。再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被称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盖里在设计时扔掉了诸多建筑理论和经验,他更像个雕塑家,运用雕塑语言,通过艺术的手法把雕塑和建筑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建筑理念和对当代艺术的精神体味结合成一座巨型雕塑,这座建筑无疑是公共空间中经典的艺术品。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对雕塑化建筑的支持,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对雕塑化建筑的催生,雕塑化建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对雕塑化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便是借用计算机技术来构建富有动态的前卫建筑,她在北京的建筑作品银河SOHO就是其代表作,被誉为首都第一印象建筑,它同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以奇特富有流动感的雕塑造型成为公共空间中一座具有标识性的公共艺术性建筑。虽然现代建筑不像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那样与雕塑结合,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当代先锋主义建筑不是雕塑化的建筑,我们要区别以往雕塑与建筑结合的形式,现代建筑与雕塑的结合方式不是通过以雕塑附加在建筑内外的形式来看,而是现代建筑通过对雕塑语言的提炼,用艺术的手法更象征性更全面性的与雕塑结合了,建筑不再是一座通过雕塑依附而存在的建筑物,而是一座独立的公共艺术化建筑。库哈斯设计的CCTV央视大楼(图3)便是很好的例子,央视大楼完全超乎人们对以往建筑的概念,它以雕塑语言来诠释建筑的形态,它是以一座巨大雕塑的身份矗立在城市的心脏。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楼形状让我们想到了雕塑家野口勇的环形雕塑作品(图4),它们十分相似,两件作品的重心设置极其一致,而简洁的环形形态也大同小异,这就很好的说明建筑和雕塑具有同一性,库哈斯用这种纯粹的雕塑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建筑如何用简洁的身姿与周围公共景观环境构成可以呼吸的关系,形成了让人过目不忘且精神振奋的公共艺术景观[5]。央视新大楼这座建筑与以往的建筑不同,它不仅与雕塑的表现形式一样,有着简洁和充满力量的外表,而且还和雕塑具有一样的隐喻功能。首先,它所代表的是社会公众心目中最信赖的媒体机构,所以它的建筑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是简洁、肯定、充满力量且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其次,央视新大楼的设计理念也映射了当下的中国,大胆、创新、不羁,它摆脱过去所带来不必要的包袱,对未来充满信心及憧憬,它就像一个迈着大步的巨人,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佳写照。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来看,央视新大楼和雕塑同样具有公共艺术属性,它显然是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化建筑。图3CCTV央视大楼图4野口勇环形雕塑作品随着现代建筑与雕塑之间的有机结合,雕塑语言已然成为建筑构造中最直接有效的表达方式。正如英国学者彼得•柯林斯所说:“我们从过去40年中所目睹的变化,并非由于雕刻从建筑中消失的事实,而是由于建筑已经变成了抽象雕刻的一种形式的事实[6]。”如果说建筑化的雕塑是公共艺术的新形式,那么我认为雕塑化的建筑它就是公共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3结语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2

    在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时间并不很长,最早开设这个专业也是为了跟国际接轨,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开设了相应的多媒体与数字艺术专业。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家如邱志杰、张培力、王劲松、王功新、李巨川等,他们都是中国最早关注新媒体艺术的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解读新媒体的,是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其实,新媒体艺术是观念艺术的一个分支。当他们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去辅助作品,去创造现实中的虚拟时,他们的行动则更为直接、深刻地引发人们的思考。

    图片媒介经历了从照相到造相的发展。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布勒松都是直接摄影,也就是没有对底片进行修饰,布勒松的“决定性的瞬间”更是用一种自然而然的抓拍方式获得影像。而新一代摄影家杰夫?沃尔、纽顿、大卫?霍克尼、布拉德?弗孔、斯科兰德都是“制造决定性瞬间”,通过摆拍或者拼贴的手法来制造图片,这种照相是用抓拍的方式寻找决定性的瞬间,是一种基于视觉美学的纯粹摄影。而造相是用摆拍的方式制造决定性的瞬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实验摄影。现在的年轻艺术家普遍采取的是造相的方式,并且他们的摄影观更为开放。摄影带给我们一种新的视野,一张图片可以是艺术的,做图片的过程也可以是艺术的,展示图片的方式可以是艺术的,传播图片的方式也可以是艺术的。这种拓展了的摄影方式,也暗示着有修正的可能,新的摄影活动正是从这些可能性出发的。这种摄影之后的摄影是把摄影当做了一种文化生产,而这种文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个人意志与社会浅谈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及问题文/段舜婕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完美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虚拟现实并重构世界,强调交互感应。现在有很多介入虚拟艺术的沉浸式作品,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剧院、电影、摄影,甚至全景图或幻景这类历史性图像媒体。数字艺术能够深入地发掘和延伸图像潜在的美学价值。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也正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才使艺术创作有了更为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影视传播心理的共同作用。从媒介形态的角度看,当代摄影活动的分布还是很广的,它分布在传统的图片印刷品上,也分布在美术馆空间中,既成为了图片装置,又与行为艺术结合而成为摄影行为,进入社会空间。虚拟空间中的摄影活动,则成为摄影的最新游戏场所。

    录像媒介是时间、运动与叙述的统一体。早期录像艺术的最重要形式之一是行为记录,如阿孔奇与他的作品。录像媒介作为非集权性的工具,作为艺术、社区、个人表达和大众传播最前沿的工具,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保持着原有的批判性。比尔?维奥拉的《千禧年的五个天使》以现代录像技术、手段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绘画语言。加里?希尔认为影像装置是录像的一部分。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性 ;改善措施

1、环境艺术设计相关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方面的概念,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所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正确理解其相关概念。

1.1环境基本概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一个具大的空间,包括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以及空气、水等各种因素。人需要依靠空间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必须物,与具体物质等因素相比,环境空间属于无形因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在人类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工环境,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的人工环境将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现在能做的就是利用生态概念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1.2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指在一定环境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环境设计和开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布局、建筑、雕塑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成本、材料、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因素,结合各类影响因素,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仅需要设计美观,而且还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形态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

2、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的措施

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2.1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精神需求,环境设计标准应同步甚至超前公众的观念,同时,也要关心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残疾人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确保美观,而且还需要健康安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氛围,才能充分实现环境设计的功能。依据经济和其他因素的设计原则,通过利用各种设计技术,合理选择材料,形成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坚持愉快、高效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现代人对自然回归的期望,以便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同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知识储备的增加,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生态理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哲学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已成为公众的共识。

2.2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环境特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使用天然材料是加强环境生态性的重要举措。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对自然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清楚地知道每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艺,才能更好的进行环境设计。比如通过使用棕色天然木材纹理可以创造一个安静和平静的气氛,而使用大理石,因为其硬度对应用领域具有不同性质的变化,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范围。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环境,也就是说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当地环境发展要求,必须考虑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理性,才能更好有利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尊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质量,同时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通过设计方法提高自然与环境的协调性,促进能源和物质循环,进而将可持续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满足生态发展要求与环境设计理念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应加强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合理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根据当地地质特征,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复杂环境并适应环境发展形势,可以将生态设计转变成艺术个和独特的建筑风景线,更有利于促进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树木、花草、河流等自然景观,让自然风光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进而烘托主题风格。

2.3环境艺术设计使用新型能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来增加相关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现代生活环境的质量,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发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提供能源化石燃料,在对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化学物质进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会产生固体废物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污染,这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利用新能源来替代高污染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可以更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对环境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追求。

结语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生态哲学已日益形成共识,这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逐步建立生态理念,可以更进一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而且要尊重自然发展和艺术设计原则,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新能源,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生态环境的角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准确理解,进而实现对环境的生态性设计。

【参考文献 】:

[1]蒋明.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2]李煜.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现代陶艺 雕塑艺术 关系

我国陶艺的发展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末和19世纪80年代初,近年来,老一辈陶艺艺术家在陶艺方向做出很大尝试,出现的一些青年艺术家风格流派也多种多样,技艺手法等日趋成熟,因此引发了人们去探讨陶艺与雕塑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分析雕塑与现代陶艺之间的关系、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与雕塑语言结合起来提供有利的条件。

我国素来享有“陶瓷之国”的美誉,陶艺对于我国的老百姓来说并不陌生,陶艺主要指的是将人的思维以捏作的方式生产的人工形态,如艺术陶瓷、工业陶艺、实用陶瓷等。我国陶艺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下的陶器距今已经有几万年,从陶瓷的装饰效果和造型制作来看,彩陶的艺术成就较为突出。陶艺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以及文化习惯的洗礼等,现代的陶艺基础不仅仅从制作工艺突破创新,而且在材料结合方面进行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禁锢。雕塑与陶艺从概念上来看有诸多不同,传统雕塑的出现比较早,雕塑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1)非具象雕塑;(2)具象雕塑。从雕塑的材料分类来看,有木制、骨制和石制的雕塑。因此,陶艺雕塑是材料雕塑中的一个分支,现代陶艺从观念上和形式上与现代雕塑互为吻合,陶艺的制作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一、现代陶艺与雕塑之间的关系

(一)现代陶艺的基本概念

现代陶艺一方面是精神文明的产物,另外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的产物。现代陶艺的内涵不再是传统的陶瓷艺术概念,现代陶艺不仅仅是一门现代化的艺术,而且还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现代陶艺将现代艺术中艺术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创造的方法互为结合,突破了传统陶瓷的创作概念,创作者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用顾忌传统陶艺制作的观念,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意。简而言之,现代陶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在文化内涵形式方面也呈现多种形式。在现阶段的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现代陶艺是唯一一种兼具现代性、原始性和公共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现代陶艺具有上述特点,所以让人们逐渐看到近百年陶艺的发展,使其逐渐融入到社会文化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

(二)雕塑的基本概念

雕塑,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主要指的是雕刻和塑造。雕塑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使得雕塑艺术家在探索的路上越走越远。基于此,雕塑的意义被大大拓宽,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雕塑范畴包括装置艺术和大地艺术。

(三)现代陶艺和雕塑之间的关系

从雕塑的发生历史来看,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出于对人们的本能和人们的本性来看,充分体现出人们的智慧。雕刻与塑造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技能,在远古蛮荒时代,人们使用泥巴来塑造动物或者人物造型,使用木料工具来雕刻相关物品,上述方式在本质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都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寄托:与此同时,也是人们通过自我创造本能所表现出来的必然产物。上述雕刻形式不管是在功能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可以使用雕塑概念。现代陶艺是近现代的产物,但其历史是悠久的,当人们利用雕塑手法进行陶艺创作时,便已经表明了雕刻与陶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雕塑和现代陶艺之间有很大不同,首先表现在材质方面。从不同材质方面来看,陶艺作品基本表现在媒体要素上面,不仅仅限于粘土,而在雕刻形式方面使用得比较广泛。粘土在创作过程中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以粘土作为终极作品的形式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其主要材质包括玻璃、金属和新的材料等。雕塑和现代陶艺的不同表现在成型工艺方面,陶艺和雕塑的成型方式多种多样,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借鉴。除了部分陶艺可以用作实体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减少作品的损坏度。一些泥条盘筑适应了上述需要而被产生出来,具有更为广泛的用途。雕塑过程中,以粘土为素材的基础条件下,堆塑方法最为普遍,在完成一件件作品时,雕塑意味着一件艺术品的死亡和结束,一件陶艺作品此时却只是一个半成品,还需要通过釉料和烧成工艺来进行改造。雕塑和现代陶艺之间的不同还表现在釉料和烧成工艺方面,釉料是陶艺的专属工艺,而不属于雕塑;烧成工艺也是现代陶艺的一种特定工序,不属于雕塑。

二、从抽象雕塑来看待陶艺雕塑

陶艺雕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材料门类,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雕塑造型的表现原则。陶艺雕塑的造型形式有以下几种:(1)仿自然形态;(2)实物造型形态;(3)抽象造型形态。现代陶艺的抽象造型发展与抽象雕塑在内涵传递中和意境表达中有相同的表达含义,抽象化的陶艺、抽象造型形式更为注重艺术家的情感。在抽象空间中利用点和面的造型元素能够在空间中有层次且有规律地进行创作,给读者带来的视觉效果不是直观通透的,而体现深度和内涵。从陶艺在雕塑的关系角度来看,可以表现成整体和部分的形式:从材料的表现来看,现代陶艺与传统有着视觉感的差别。陶艺的材料表现在陶瓷艺术表现形式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陶艺作品的处理方面能够对陶艺作品的整体造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土质材料来看,不同的陶瓷美感各有不同,雕塑材料却有非常多种,因此,在材料的选取方面需要看设计者的自我需求,看设计者本身所需要的效果是怎样。

三、雕塑语言在陶艺创作中的实用性

现阶段来看,我国陶艺的面貌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综合性陶艺;

(2)器皿性陶艺;

(3)雕塑性陶艺;

(4)组合性陶艺。

一般而言,从事雕塑性陶艺创作的工作者一般是专业学习雕塑的学生和学者。在长期捏泥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泥土中感悟到陶艺的价值,清楚地把握好泥土的性质之后,能够在陶艺造型方面和雕塑方面获得自我认知,继而获得灵感,创造出具有灵魂的艺术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陶艺造型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纹路肌理的作用,借助火的力量来改变视觉效果,以期达到创作者的最终目的。我国的雕塑语言较为精炼,此一项所衍生出来的艺术特点不容忽视。

我国雕塑相比西方国家而言,历史不够悠久,大多数雕刻均是从感觉出发,多为描写意境,寻找耐人寻味和美不胜收的感觉,让人有一种飘飘欲仙、身临其境之感。但是,我国的雕塑语言非常精炼,是一大术特点。我国雕塑中最为常用的手法是夸张,举例来说,说唱俑夸张到变形。此类作品关心的不是雕塑陶艺的比例,而更为关注的是说唱俑的各种表情和体现出来的生命感知力。部分动物如老虎和野猪等,表演神情的不一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上述特点与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着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多以追求雕塑的自由性和夸张性为主。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5

一、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素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一)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是普及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时代诉求

2008年起普通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全部开展艺术类课程教育活动。把钢琴集体课即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中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是集传统钢琴技能教学、现代教学技术以及由多数人集体课形式为一体新的教学方法形式。这种新型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比如舞蹈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等的开设,其教育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就更加显得重要。

(二)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载体

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的开展对缓解紧张和繁重的专业学习以及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倡议发起的“ 8+1 >9”的音乐优化智能训练、上海交通大学针对研究生开设了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等。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通过钢琴集体课学习弹奏技能的培训,可以增强专业技能,同时拓宽就业渠道,利用钢琴集体课课堂教育活动系统的学习钢琴的演奏技巧和方法,演奏教学形式可以扩大大学生接触音乐的范围,在识谱、乐理、视唱、欣赏、弹奏技巧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为将来就业提高职业技能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能为大学生艺术团输送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针对不同特长,分层次艺术教育模式

根据相关统计表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的特长参差不齐。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状况,在教育对象上有所区别是必要的,如,初级教育层次:对于那些艺术文化基础比较低的学生开设基础性常识课程班,通过钢琴赏析以及钢琴艺术文化讲座等形式完成教学。中等教育层面:对于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艺术特长的学生来说,通过开设特长技巧训练提高技能,经常参加学习教学班,以学校舞蹈队、器乐、声乐、合唱团、队为载体等完成集体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在普遍接受艺术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高级教育层面:针对有基础的学生开设技术强比较强的钢琴技能班,拓宽大学生素质能力。

(二)发挥音乐教师的作用,魅力式艺术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各方面条件以及技巧掌握进程等方面,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并能够不同对待。钢琴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钢琴集体课教学质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个人魅力的表现作用。如举办“钢琴音乐教师演奏会、钢琴大奖赛”等,让学生参与表演,这样就能督促和引领学生刻苦学习练习钢琴曲目,起到楷模和追星的作用。音乐教学不同于用“模具”制造产品,在对学生意志培养、思想教育教学几个方面,显然和专业课比较不具有优势,而钢琴教师魅力教学艺术恰好具有长处,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

(三)相互融合构建音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教学模式

艺术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艺术教学模式是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的,前者从科学性的角度审视教学过程,从形式上表现出来具有固定的、刻板的特征教学模式,撇开了教学中不同教师的个人风格的演奏。后者则侧重于从艺术的角度审视教学的全过程,形式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能够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个人艺术才华。

三、普通高校钢琴集体课素质技能培养的技巧

(一)传承艺术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钢琴艺术修养的训练

传承钢琴理论知识是音乐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的基础教育。钢琴艺术是声音的艺术、形体的艺术,它是音乐的长短、高低、节奏等的变化和发展,是一种总体的音响变化。纵观钢琴艺术发展的历程和历史,以及钢琴艺术实践中风格的创作特征,包括不同时期钢琴作曲家的思维作曲方式,都能直接地领会到音乐的本质和时代色彩。比如演奏巴洛克音乐,首先让学生会“听”,在头脑中要树立起每个音符、每个线条都歌唱的基本概念。其次要使学生会“唱”,对每个声音唱出典雅高贵的声音;最后要使学生会“弹”,使每个音符清晰连贯不间断,并且把“听”、“唱”、“弹”相互协调起来表现音乐的旋律。

(二)教师用肢体演奏,培养大学生钢琴演奏风格的训练

钢琴演奏风格不纯粹是理论上的问题,而是很重要的实践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它是教学和演奏密切结合起来的技能实践问题。在对学生教学的第一节课,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钢琴演奏技术的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风格概念。对于钢琴曲目,要严格地界定每一首乐曲所应当具有的演奏方法以及演奏技术问题。只有融合技术把钢琴演奏风格概念引入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在钢琴集体课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钢琴演奏风格概念,最终达到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

随着一个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和意义追寻为核心的“概念时代”的到来,未来属于具有“高概念(HighConcept)”和“高感性(HighTouch)”双重品质的人。我们的课程也应随时代脚步而更新,将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更多地将多媒体、新技术将融入创新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右脑思维,开拓学生多元智能、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又能为培养具有美感、情感、懂得交往和寻求意义的优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课程

未来的世界是多元的、未来的世界是虚拟的、未来的世界是充满创意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视讯科技—新媒体”的符号,需要我们去用心发现、体验。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以“新媒体艺术”为轴线,贯穿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等课程大模块,采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结合我们身边的各种资源一同审视、探讨、分析、创造、重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媒体艺术课程。新媒体艺术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影像与其他美术媒材相结合,艺术性地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延异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式。这让摄影、摄像、录像以及投影等元素也融入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来。将新媒体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与以下几点特质有关:强调观众介入和参与,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在展示效果上具有异质性、互动性、融合性、非重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以非线性的叙事逻辑将美术、音乐、戏剧、诗文、计算机、影像、劳技、光学等跨学科内容融入多维空间中,是一种开放的可变艺术。以夸张、异化的形象激活观众的感官,着重强调艺术思维和肢体介入。强调在自我与环境间的思辨,给予社会场域以人文情怀的美育关照。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嬗变,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也络续转变,本研究将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相结合开展创意美术课程也十分契合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潮流与人文理念。

2高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设计概述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1]新媒体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开设,能积极帮助学生进行高层次艺术思维能力的学习。因此,笔者开设的新媒体艺术课程力求让学生学会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创意,敢于大胆质疑,了解媒体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原理与思想,掌握利用相关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生可以在多元的情境中密切新媒体艺术与自我、生活、艺术、文化、科技、社会、未来的联系,获得积极审美体验和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此外,本课程还能让学生对媒体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新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掌握利用新技术主动获取与加工、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评价知识的能力,发展信息素养、科技素养、媒体素养。具体说来,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设计如下:

2.1课程目标

(1)明晰“新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周围的视觉文化现象,深入探索、鉴赏与批评不同形态的新媒体艺术。(2)感知新媒体艺术的特质、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思辨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人文情境、生活环境、社会生态间共相互生的美学关系。(3)通过多元媒材的体验与尝试,培养学生的影像感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以及空间转换能力。

2.2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艺术鉴赏、创意园区新媒体艺术考察、新媒体艺术创作等一系列主题性教学活动,采用串线性、共享式的统整模式进行课程整合,利用计算机、PPT及相关影像资料、互联网、艺术思维导图、绘图纸笔、美术档案袋等教学资源,力求建构多维、立体的课程,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联系。

2.3课程模块设计

模块一:新媒体艺术与自我活动目的:师生围绕“咱们学什么?为什么学?咱们如何学?与谁一起学?”四个议题进行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教师一同选择、探讨、建构、编创属于自己的课程。活动项目:头脑风暴、课程会、议题讨论、新媒体宣传会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了解新媒体课程的由来与概念,一同商议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活动安排、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构建和谐民主学习气氛,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社会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使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师生可以围绕“我看新媒体”、“我与新媒体”等相关议题展开辩论演讲,或围绕“新媒体艺术”“数字化时代”等关键词展开头脑风暴活动。模块二: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活动目的:掌握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检索、搜集资料的方法;以批判的眼光宏观当今社会的变化,明确新媒体时代下视讯科技发展的诸多表象及其特征。活动项目:网络虚拟考察、知识竞赛、主题调研会、视频媒体艺术展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学会运用常见的信息检索工具进行学习,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基础、网络学习资源获取方法、网络交流的沟通桥梁、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四个任务;通过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既学习到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应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综合实力的强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项目实践,申请博客,协同完成以“新媒体艺术与XX”、为议题的网络检索报告。模块三: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活动目的:结合自身生活环境和经验阅历,从思维开拓、创意设计和调查实践等方面理解新媒体与生活的联系,锻炼用新媒体手段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项目:创意思维墙、校园设计工作室、模拟项目签订会、新媒体手工坊、家校参与户外采风、言语写作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建议从身边校园文化入手,利用电子数位板、CAD等绘图软件设计草图,师生共同创设兼具意趣性、交互性、主题性、文创性、时代性的学校环境,以求传达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文化精神;运用原型启发、希望点列举、逆向思考等方法进行互动,锻炼学生多向思维、放射思维、换元思维,为新媒体创意制作打下良好思维基础;项目实践,尝试各种手段建设我们的数字化校园(方案、模型、实体改造等);小组完成田野调查报告,并尝试设计新媒体解决方案;模块四:新媒体艺术与文化活动目的:通过跨文化体验,力求培养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参与国际交往的态度和志向,以及多元视角所带来的宽容心态。活动项目:文化主题日、虚拟漂流瓶、多元文化旅、中国动漫游等以供选择。活动要点:站在世界文明与民族文明互动发展的原点,结合社会生活事件,理解地域、亚文化、伦理、种族、性别等问题,展示影像、交流评析,培养国际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从新媒体的角度理解多元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冲突与融合、积累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自觉建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精神;项目实践:举办多元文化综合媒介展,力求跨越过去和未来、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把社会评论、大众审美融入新媒体作品中。

3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新媒体图像文化在极大地丰富、提高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技术手段和效率的同时,也以冰冷的数字技术标准造成了人的感知方式与审美经验的“同质化”。将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不仅能给予全球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而且对继承、保护、创新本土文化,构建21世纪的创造力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据此,笔者为新媒体时代下的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通过动态的发展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密切联系,精选设计多层次的、具有弹性的、符合学生审美建构水平的教学内容。从审美内涵和形式上来建构高层次的教学。第二,教师应积极建构以学生学习经验为中心的、结合社会性议题的视觉艺术课程,注重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经验统整、知识统整,视觉文化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的统整,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第三,改变思维,以学校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的力量为动力。[2]应改革师范学校教学课程、加强职后教师培训计划,提高美术教育者的新媒体艺术素养。总之,美术教师应充分认知新媒体艺术教学与跨学科美术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助人学渔,引导学生构建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做好思维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