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常用的护理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icu常用的护理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icu常用的护理知识

icu常用的护理知识范文1

icu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人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目前ICU的规模、监测仪器设备及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护水平、临床实践能力已成为一所医院医疗护理水平的标志。而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因此,ICU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护士,一般来讲,ICU护理人员至少要接受6个月以上的专业培训,2002~2005年我科对30名新护士采取了与普通病房及一般学习学员不同的阶段性带教培训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带教方法

1.1 入科教育:ICU与普通病房不同,病人的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各种监测仪器多,病人身上的管道多。尤其是无家属陪伴的病人,对其一切治疗、护理(包括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完成,这就要求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要求新护士认真学习ICU规章制度:如工作制度、各级各班人员职责、医嘱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病情的观察及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各类危重病人的抢救措施等。

1.2 ICU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根据新护士的特点,进行阶段性带教培训,从基础到专业,制定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通过一阶段的培训后进行考核,并进行分析及总结,考核时带教老师也参加,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也巩固了其专业知识技能,合格后才进行下一阶段的培训。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同时进行。主要培训内容有:(1)危重患者的观察及护理理论;(2)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除颤仪等的使用及保养;(3)心肺脑复苏术;(4)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各引流管的护理;(5)常见危重疾病如休克、ARDS、MODS、DIC等的相关理论及抢救配合等。

1.3 选定带教老师:(1)老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热爱本专业,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2)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熟练且具有扎实的专业医学知识;(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1.4 带教的形式

1.4.1 集中强化培训:新护士入科后第一个月熟悉ICU环境及相关制度,从第二个月开始,每周进行3个下午的集中强化培训(除值班人员外其余护士全部参加),先进行理论讲座后再进行操作示教,理论由护士长及有经验的护师、护士及专科医生主讲,操作由指定的带教老师示教。

1.4.2 不定期的培训:每天进行晨间提问,每周或每两周安排护理查房。主要内容是临床上常用的知识及结合临床上所遇到的新的疑难病例、新仪器、新的护理技术操作、治疗方法以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护理查房先由带教老师进行示教,每位新护士都要自己准备一位病房现有病例组织查房,查房时要求全科人员参加并进行讨论,这不仅培养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提高了她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3 分阶段带教:第一阶段:一对一的带教。每个新护士由一位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护士跟班带教,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新护士动手操作,带教老师以辅助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只做提示性和启发性的回答,让新护士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以提高临床护理能力。第二阶段:双班制带教。带教老师和新护士上同一班,但分管不同的病人。新护士要克服依赖性和盲目性,要有信心和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独立完成本班的工作,如遇到难题,带教老师应启发其回顾培训阶段和带教开始阶段所讲解的理论和抢救技术,鼓励其自行解决,带教老师主要起质控的作用,确保护理安全。第三阶段:单独值班。新护士通过以上两阶段后,基本掌握了ICU工作制度、程序和常用抢救技术,经过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的综合考评,确定其具备单独值班的能力时,应安排单独值班。并告知如遇到工作量大或特殊抢救不能保证护理质量时及时通知二级护理班。

1.5 带教考核:主要是通过对新护士的不定期的综合评定(即在工作态度、专科知识、业务技能三方面评价),间

接考评带教老师的带教方法,对带教中的不足及时予以纠正。

2 效果

2.1 改变了以往凭经验带教而不注重带教效果的传统做法,对新护士进行带教定期考评,增强了带教老师的成就感、荣誉感、责任感和自信心。

2.2 激发了新护士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巩固了带教效果。

2.3 提高了新护士的综合能力。通过4个月的临床带教培训,全部新护士均能掌握ICU现有监测技术,常见的抢救技术和理论,并能熟练应用,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3 体会

此种带教方法受到新护士和科室领导及医生的认同和好评,认为是老护士和新护士相互学习和激励的过程。注重因人施教,根据每位新护士的特点,因人制宜进行带教,将入科教育和专科培训贯穿于带教的全过程。带教老师随时掌握新护士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带教重点,使其尽快全面掌握ICU专科理论和技术。

icu常用的护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ICU静脉用药 安全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03-0072-01

护士所具有的药理学知识水平和工作责任心直接关系到ICU病人静脉药物治疗的效果;而ICU病人静脉给药的护理安全性又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的质量。用药安全指上市药品在使用全过程中的安全,不安全用药包括用药差错和不合理用药。现将提高ICU静脉用药安全的护理对策具体介绍如下。

1 严格遵守临床用药原则

1.1 严格遵守查对制度 静脉给药的各个环节都要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操作前、中、后查对,护士均要核对病人的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和有效期。除此之外,护士在执行医嘱时还需核对病人的过敏史,以确保用药的正确性。执行口头医嘱时,执行前务必向医生再次复述无误后,方能执行。

1.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护士在静脉给药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配药过程中执行注射器单用措施,一针一管吸一药物,一根棉签消毒一个瓶口;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时也要严格无菌观念,24小时连续静脉输液的病人要坚持输液器一天一换。

1.3 严格遵守配药规程 ①一位病人同时使用多瓶液体静脉输液治疗时,应根据医嘱及药物性质合理安排配药时间,在治疗卡及输液瓶签上标记序号,摆药护士按序号摆放药物 ,保证配药顺序一目了然,避免配制药物时间过早,配制好的药物长时间后才输入到病人身上,易造成污染、药物变性及药效下降,尤其是ICU 病人病情变化快,医生随时会调整用药方案,过早加药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②护士在配制药物时还须保证剂量的准确,吸药时须等药物完全溶解并抽尽安瓿内的药液,避免造成治疗药物剂量不足。③掌握正确的配制药物方法,严格按药物的配伍禁忌配制,切忌出现护士为图方便,不用某些药物的专用溶媒,擅自换用其他溶媒溶药。

1.4 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应与该药物的半衰期近似,给药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均易致药物蓄积或达不到治疗效果[2]。使用输液卡,卡上明确标明各种药物的输注时间及顺序,应具体到分钟,特殊药物的使用时间要做好重点交班登记,各班护士在更换输液液体时,严格按序号并参考输液卡及执行单上实际用药时间,保证治疗间隔时间与医嘱相符,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准确记录。

1.5 注意静脉药物的配伍禁忌 在联合静脉用药的各个环节要防范配伍禁忌:①静脉药物配制时要严格执行注射器单用制度,根据药物性质选择溶媒,全面了解配伍药物的特性,避免盲目配伍,如磷制剂与钙制剂加入同一瓶会产生沉淀;维生素C与氨茶碱吸入同一注射器中药效会明显下降;②多种静脉药物经同一通道同时输注时,要注意各药物之间的配伍;③静脉输液时,既要注意同一瓶液体中药物有无配伍禁忌,也要注意相邻两组液体之间的配伍禁忌,更换输液瓶时密切观察两种药物有无配伍禁忌,对不必严格控制输液量的患者,在输注两种抗生素或可能存在配伍禁忌的两种药物之间可输入适量生理盐水以作间隔。④使用各种新药前,详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及时将新发现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记录在专用登记本上,供全科人员查阅。

1.6 按要求严格调节输液速度 ICU 病人病情重,必须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各种药物的性质及医嘱严格调节输液速度。使用不同品牌输液器前,应明确该输液器外包装上的点滴系数(供给1ml液体所需的滴数),以便准确计算输液滴数。

2 密切监控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同一药物同一剂量对于不同病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ICU病人的联合用药可能会加大差异的存在。ICU 护士必须严密监控用药后的疗效,及时告知医生以调整药物的剂量,尽早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3 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是ICU最常用的静脉药物之一,原则上经中心静脉输入,这样药物不但起效快、还可防止组织坏死。血管活性药物最好使用单独静脉通路,并保证匀速输入。严禁从血管活性药物通路静脉推注其他药物,还应避免在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静脉通路测CVP。停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护士应回抽置管内残余液后封管。

4 输液泵及微量注射泵使用安全性的观察

输液泵及微量注射泵的使用能准确控制输液速度,使药物速度均匀、用量准确并安全地进入患者体内发挥作用。ICU病房的重症病人常常使用输液泵及微量注射泵来控制一些特殊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镇静药等速度。输液泵及微量注射泵给重症病人的治疗带来了很多好处,给护理减轻了很多工作量,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同样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因此护士应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及时排除报警、故障;尤其是在持续泵入血管活性等药物时,应随时查看输液瓶内或注射器内的药量并及时更换补充,防止由于药物输注中断而造成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异常波动,以确保用药安全。

5 重视对ICU护士的管理和培训

5.1 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贯彻法律意识临床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法律问题,要加强 ICU 护士执业过程中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做到知法、懂法,运用法律知识来约束自己的给药行为,杜绝出现因药品使用不当带来的医疗纠纷。

5.2 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 临床给药中存在问题,有些是因为护士缺乏责任心和自我约束力,并非是技术原因或业务水平[3]。因此,要加强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不断提高责任心和约束力,做到在无人监控的条件下能严格遵守临床给药各环节的各项原则,做到规范准确的给药。

5.3 加强对药物安全知识的学习 护士必须加强对药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包括药物的化学名、商品名、用法、剂量、途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ICU病人病情重,用药复杂多变,护士尤其要熟练掌握各类常用抢救药物的相关知识。

5.4 及时掌握临床新药相关的知识 目前,临床上药物更新快、新药多,护士在使用新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该药物的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是指导怎样用药的根据之一,具有法律效应,用药前准确阅读和理解说明书是安全用药的前提。阅读了药物说明书,可以让护士在用某种药时,心里有数,知道该观察哪些内容,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甚至有时还能提醒医生。

5.5 加强高危人群的教育和培训对低年资护士和进修、实习护士加强教育和培训,新上岗护士及进修护士在进行岗前培训时重点进行安全教育,以提高责任心。

6 加强组织管理

ICU可组建药物安全管理小组,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以消除静脉给药的安全隐患。如除输液管路和导尿管外,在鼻饲管、空肠营养管和腹腔冲洗管上贴写醒目的标签;对非常规剂量的药物一律在剂量下方划双红线,以引起配药护士注意;对于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或其它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药物,要在其输液管路上贴写醒目的标签。此外,药物安全管理小组还应关注护士静脉用药每一细节,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并详细记录查出的问题,与全科护士讨论、分析原因,制定处理方案,跟踪方案的落实情况,反馈方案的效果。同时,药物安全管理小组还应承担收集、整理ICU药物相关信息,尤其是临床新药的信息,及时向科内护士传达的责任。同时,ICU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提高全体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增强用药安全意识,确保用药安全[4]。

总之,ICU的病人病情危重,静脉用药种类繁多而且紧急,尤其是在抢救的时候。因此,加强对 ICU 护士临床用药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对于杜绝医疗纠纷隐患,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确保药物治疗发挥最大功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2] 薛素兰,伍晓莹.护士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5,19(4B):718-719.

icu常用的护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ICU谵妄诊断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28-01

ICU谵妄是由于ICU患者经历一系列打击所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的急性改变或反复波动,注意力缺损,思维混乱或意识模糊[1]。ICU是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地方,谵妄的发生率高,而瞻望的出现又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的风险性和医疗费用增加[3]。

1ICU谵妄监测工具及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工作中用来评估谵妄的工具有许多种,其中主要应用的四种为精神疾病诊断统计分类手册(DSM-Ⅳ),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意识紊乱评估方法[4]和重症监护谵妄筛查检查表[5],但在ICU领域确认简便而有效的监测工具则为后两种。

1.1精神疾病诊断统计分类手册(DSM-Ⅳ)与意识模糊评估法(CAM)。DSM是诊断谵妄的金标准,但在ICU中进行主要观察和诊断的常为非经过专业精神科训练的医生和护士,对于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分析都有一定的困难,普及性较低。CAM曾一度为谵妄常用的评估工具,因其简单易行,又有较好的信效度,但运用该方法时需要患者具有基本的配合能力,因而在昏迷等患者的评估中有极大的局限性。

1.2ICU意识紊乱评估方法。CAM-ICU适用于ICU谵妄患者的评估,而且对带有气管插管等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患者也可以完成评估,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可以作为医护人员评估谵妄发生的工具,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1.3ICDSC表。ICDSC表内容包含8个项目。其敏感度达到99%,特异度达到64%,精确度达到0.94。

2ICU瞻望的护理措施

2.1舒适护理。

2.1.1创造良好的环境。病室温度保持18~22℃,湿度60%~70%,简化室内设施,必备的仪器设备整齐摆放,ICU环境设置家庭化,可以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为患者准备图书、杂志,允许患者使用耳机收听广播或听音乐,引导患者进入放松状态,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2.1.2促使睡眠――觉醒周期的正常化。ICU光线要柔和,降低监护仪及呼吸机的噪音,医务人员小声交谈,医疗护理操作要有计划性,尽量集中进行;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夜间可用耳塞或静脉持续泵入咪哒唑或丙泊酚改善睡眠的连续和持续时间。

2.2安全护理。

2.2.1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应激。实行专人看护,加放床档,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坠床、自伤、拔管等意外事件发生;防止跌伤或自我损伤,瞻望发作时,易产生机械损伤,护理的重点应放在病人改变了的行为能力上,而不是护理行为的需要上,当制动不可避免时,应尽可能的减少并且有严密的监护。

2.2.2提高患者的认知力。护士为患者提供3次/d刺激认知功能的活动,反复给患者进行时间、人物和地点的定向,提高患者的定向力;指导患者使用放大镜,助听器,促进患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2.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3.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识别患者是否处于焦虑状态,评估患者的焦虑水平,采取必要措施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氧分压式提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要加强血氧饱和度监测;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早期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在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呼吸机运行正常,确保充足供氧;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椎体外系反应,口干,便秘,尿潴留等,早发现,早处理。

2.3.2合理镇静。躁动病人需要镇静来预防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谵妄发作持续较久时。镇静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静滴至有效的血药浓度。在使用镇静药物过程中,要严密监测,如有不良反应,立即停用。

2.3.3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应在使用前和使用中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该操作的意义,注意事项,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尽量使患者配合治疗减少人机对抗,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停机拔管。撤机前要做好各个系统的评价及心理疏导,撤机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鼓励病人自主呼吸,降低谵妄的发生。

2.4心理护理。

2.4.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沉着冷静的工作态度、亲切和蔼的语调与患者进行沟通,这个过程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和忧郁,并从情感上激发患者;于患者入ICU前一日到病房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访视,向患者介绍ICU的环境、陪护制度,做好各项宣教,必要时邀请患者实地参观,以减轻进入新环境后的陌生恐惧,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2.4.2加强非语言沟通。ICU患者常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情况,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护士应运用辅助物品进行有效交流,也可应用触摸护理,比如坐在患者床边,缩短护患距离,在患者不适时,握着他的手,让患者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给予患者家人般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小结

ICU谵妄是一个严重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医护人员应重视。作为医务人员应以广博的自然人文科学和医疗护理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准确掌握ICU谵妄的评估方法,确保ICU谵妄发生时及早发现诊断,给予患者充分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提高ICU谵妄的转复率,缩短ICU入住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刘淑嫒,陈永强.危重病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6

[2]陈彦方.CCDM-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10

[3]岳鹏,吴瑛.ICU谵妄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62

icu常用的护理知识范文4

目的 探讨ICU危重病人使用微量注射泵的护理方法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00例ICU病人应用微量注射泵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ICU病房中应用微量注射泵最常见的问题有操作规程不熟练,用药量计算方法不统一导致泵入药物剂量精确度不够,护士专业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微量泵管理不完善及有渗漏和堵管现象发生。结论 针对存在问题,规范微量注射泵的操作步骤,掌握使用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用药知识,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微量注射泵;护理

微量注射泵是一种用少量液体将微量药液泵入体内的仪器,具有精确、均匀、持续泵注的特点,成为ICU治疗危重病人的常用仪器。2002年1月~2008年4月,我院ICU应用微量注射泵泵注血管活性药、镇静药、胰岛素、脑垂体后叶素、阿托品、纳洛酮等药物2300余人次,使用时间最长20天。微量泵在控制血压、控制血糖、保证最佳血药浓度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使用微量注射泵也存在一些如操作程序不够熟练、脱管、仪器中断泵入等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现将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确保病人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7年1月~2008年4月入住ICU患者中使用微量注射泵的患者200例,男130例,女70例,年龄2个月~93岁。其中多器官功能障碍5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1例,脑血管意外25例,重型颅脑损伤20例,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15例,晚期产后大出血18例,心跳骤停复苏术后19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21例。

1.2 方法

采用国产WZ-50系列微量注射泵及日本产泰尔茂注射泵、配套延伸管、50ml一次性注射器;血管通路常采用深静脉置管或上肢较大血管;常用药物包括各类血管活性药、镇静剂、胰岛素、氨茶碱、纳洛酮、脑垂体后叶素、肝素等,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时间超过24h,最长20天,使用过程中更换药液一次以上及调整使用药物速率一次以上,所有病例均用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2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操作规程不规范、不熟练

个别护士特别是刚进入ICU的护士对微量注射泵操作程序不熟练,不按程序进行操作,缺乏对某个环节的设定。并且,目前使用的各种微量注射泵包括国产的微量注射泵在内,其使用的界面多为英文提示,这对护士尽快掌握其性能、使用方法、步骤造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使用功能,导致用药过迟,耽误治疗。

2.2 微量注射泵的附件不配套

微量注射泵泵注的液体量少,灵敏度高,附件不配套常常会影响到微量泵的灵敏度,如一次性注射器大小不适,会出现针管夹固定不牢,导致针管滑脱或药液剩余较多而仪器就开始报警,另外,如果使用的延伸管过软可使静脉通路阻塞,但微量泵因不敏感而未能报警,以致影响药物泵注。

2.3 药物计量单位与计算单位方法不统一

目前临床常用给药剂量单位有μg/(kg·min)与μg/(kg·h)两种[1]。但如何将药物合理配置、及时方便地调整药物泵入的浓度,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某些方法计算复杂且易出错,不便于药物剂量调整,易造成计量不准,不适于抢救治疗的要求。

2.4 对微量泵使用中回血处理不当

个别护士专业知识欠缺,对患者的病情及泵入的药物作用不了解,当微量注射泵的管路发生回血,这种情况往往是发生在使用微量注射泵开始或中间更换注射器时,若不考虑注射药物的性质和剂量,盲目采用快进键处理回血或用传统方法用生理盐水加速推注,会致使短时间内进入患者体内的药量过多,产生不良后果[2]。

2.5 药物渗漏

应用微量注射泵泵入的药物多为血管活性药物,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微量泵使用时间长,一旦药物漏至皮下组织,可引起局部血管强烈收缩而致组织坏死或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致皮下淤血、静脉炎等发生。

2.6 堵管

长时间泵入极微量药液,如果使用单静脉通道,在病人躁动、咳嗽、吸痰时,很容易造成堵管。

2.7 护士责任心不强

微量注射泵有灵敏的自动报警提示,包括电源不足报警、余量报警、药液泵完报警、堵塞报警、注射器与推动器接触不良报警等,这些使护士在使用微量泵时对报警产生了依赖心理,不定时巡视、检查各管路接头情况,认为微量泵不报警就是在正常运转。以致延伸管、三通接头或输液针头连接处脱落、输液部位肿胀等都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2.8 微量注射泵管理不完善、不规范

连续及长时间使用的微量注射泵,没有定时检修和调试,造成机械故障而不能正常使用。另外,使用过程中及用后未及时清洁仪器,微量泵的推进器和电源插头处黏附有药液、其他液体及尘埃,易影响药物泵注速度,并可引起漏电危险。

3 对策

3.1 熟练掌握微量注射泵的性能

微量注射泵带有蓄电池,充电后转送病人时可连续使用2~5h,连接交流电可自由充电,国产WZ-50注射泵泵入范围可在0.01~0.99ml/h选择,日本产泰尔茂注射泵泵入范围可在0.1~1 200ml/h选择,注射器通常选择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微量注射泵有灵敏的报警系统,包括管道受压、阻塞,滑座与注射器分离,余量,低电池容量报警等,要熟练掌握、识别各种报警显示及处理方法。

3.2 规范微量注射泵的操作步骤

①使用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配置药液遵守无菌操作原则;②将微量泵固定于支架,接通交流电并打开电源,检查微量泵的电源及仪器性能;③用50ml注射器吸取药液并连接延伸管,排气后置于微量泵的针管夹,固定牢固;④延伸管与静脉通道连接,根据医嘱选择泵入的速度,按启动键“STAT”可见注射指示灯闪动,即为注射开始,微量泵进入工作状态;⑤微量泵使用结束,先按停止键,断开延伸管与静脉通道的连接,关闭电源,整理清洁注射器与微量泵。并做好微量泵的消毒工作。

3.3 掌握微量注射泵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认真执行医嘱,对特殊药物准确换算;②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微量泵上要注明药物名称、剂量、配置时间、泵入速率等,交接班做到三清即口头讲清、书面写清、床边看清,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③加强巡视,药物泵注后注意观察输液管道是否通畅,药液有无渗漏、脱管,血管走向有无条索状红线出现,特别是给病人翻身、排背、吸痰时尤其要注意管道的情况,一旦微量泵发生报警,及时找出原因,并做出相应处理;④妥善处理管道回血,更换注射器或病人躁动、咳嗽管道有回血时,严禁按快进键处理回血,可用另外一副注射器将液体回抽,再用生理盐水冲注,并将延伸管内有血的液体排除,调节微量泵后连接;⑤应用期间不能随意中断泵入药物,提前配好药物备用,当残留报警灯亮时立即更换,更换动作要迅速、准确,血管活性药物更换前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⑥加强微量泵保养,定期检查仪器的性能,使用完后要及时清洁除尘,特别是推进器与轨道、针管夹,要用棉签蘸汽油擦洗后,再用清水擦干。如微量泵接电源后显示器不亮,泵速有误差,报警失灵,严禁给病人使用,应及时维修。

3.4 用一种简单系数进行药物剂量与泵速换算

①使用50ml容量注射器,计算公式:配置药物总剂量=患者体重(kg)×系数(k);②将常用的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按给药的剂量分为三类,一类: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二类:硝普钠、硝酸甘油、立其丁,三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常数(k):一类为3,二类为0.3,三类为0.03;③将上述公式计算的药物总剂量加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稀释至50ml,如调节微量泵注药速度为1ml/h,相当于给药的速率为1μg/(kg·min),例如患者体重50kg,用多巴胺5μg/kg·min,因此,药物总剂量=50(kg)×3=150mg,将多巴胺150mg(相当于15ml)加生理盐水35~50ml,调节微量泵注药速度为5ml/h,即相当于给药的速率5μg/(kg·min)。其他药物依同理进行计算;④临床使用证明,此方法简便、快捷、易学,只需以患者体重为基础数值进行计算,值得应用和推广。

3.5 预防感染

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三通和延伸管每天更换,注射器为一次性使用,深静脉置管处每天换药,穿刺点粘贴透明敷料,泵管、三通处用无菌巾覆盖。

3.6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ICU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大部分患者需要用微量注射泵维持用药,使用微量泵虽方便、快捷、省时,但操作中稍有差错都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尤其是使用血管活性药、胰岛素、阿托品等药物时,必须在严密监护下使用,因此,护士必须要有高度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icu常用的护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 ICU;院内感染;控制;对策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疑难重危病例进行病情监测和积极治疗的单位,也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场所。院内感染是ICU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影响患者住院预后的重要因素, 不仅会引起病情恶化,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还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巨大浪费, 甚至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ICU作为危重患者监护及治疗的特殊区域, 因其患者多来自于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差, 患者接受较多的治疗和监护措施,大量应用抗菌素,产生耐药菌的机会多,加之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使ICU患者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病房;又因患者治愈后,又回散到原科室,使在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而引起流行。ICU院内感染要比普通病房高出3~4倍[1],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医院感染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可见ICU病室为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感染控制十分必要。采取可预见性的控制和预防ICU院内感染,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控制ICU的院内感染, 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需要严格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加强室内空气环境监控,严格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营养支持疗法,增强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前提之下,努力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造成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对策,现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神经科患者372例,年龄3~86岁,平均44.7岁。其中男217例、女155例,颅脑损伤207例、脑血管病101例、脑肿瘤62例,意识障碍319例,手术治疗316例。住院时间8~380 d。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其在ICU接受治疗后医源性感染的情况,直至患者返回普通病房后48 h。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院内感染诊断标准[2],依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象、细菌培养、X 线检查等确定诊断。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在37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95例,发生率为25.54%,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4.00%)。感染部位:下呼吸道47例,占49.47%;泌尿道22例,占23.16%;胃肠道15例,占15.79%;血液5例,占5.26%;其他6例,占6.32%。

2.2 年龄、性别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在95例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年龄在65~86岁之间感染率最高。

2.3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研究对象中住院时间最短是8 d,最长是380 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

2.4 侵入性操作 372例重症监护患者均留置各种导管,其中导尿管351例、气管切开导管或气管插管193例、脑室外引流管78例、脑部血肿腔引流管85例。

2.5 抗生素的使用 372例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为96.1%,联合用药为40.3%,所用抗生素中三代头孢占97.2%,也有少数是使用四代头孢或其他抗生素。

3 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3.1 患者的自身特点 ICU病室内的患者,绝大多数病情极其危重, 全身状态,营养状况和抗感染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应激功能减退,易感性增强, 难以控制, 使ICU 的患者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

3.2 环境的特殊性 病房所处位置相对闭塞,通风换气不良,空气污浊;仪器设备多、洗手设施简陋、治疗操作量大、医务人员查房频繁等,造成空气、物表清洁消毒困难;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3.3 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各种先进的监测治疗技术使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从而成为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3]。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能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口的增多,增加了菌血症发生的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3.4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引起菌群失调 完全胃肠外营养已成为许多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因正常胃肠道功能废弃, 导致肠道内厌氧菌生长过度, 有些患者应用后可引起肝功能异常, 从而引起感染。

3.5 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感染监控的思想认识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控制院内感染的质量问题。工作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约占30%。有资料表明, 医护人员的手在接触患者2~5 h 后,仍可查出病原菌, 因此医护人员的手不仅传播病原,还可成为病原传播储藏所。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不强, ICU 病房工作繁重, 抢救生命时需要快速, 往往造成无菌操作不严格, 为继发感染埋下隐患[4]。

3.6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繁殖和增加。ICU患者病情危重,使用抗生素品种多,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三线抗生素的使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菌群平衡,也易引起院内感染。

3.7医疗仪器消毒与灭菌不彻底 如:①ICU 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 材料特殊, 无法彻底消毒。②长期存放使用, 增加感染源和感染机会。

4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4.1 开展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针对护理人员对感染管理重要认识不足,缺乏消毒灭菌知识这一薄弱环节,以卫生部颁布的《院内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消毒技术规范》为标准,院部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有关的技术和感染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学习,科室再根据各科特点培训,把预防院感染内容作为平时抽查的内容之一,人人掌握,个个执行。

4.2 合理建设ICU

建立独立的ICU,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配备独立的监护室医护人员,建立更多的专科监护病房,减少综合监护病房病种。有条件时可建立层流净化系统,提高病房空气质量。

4.3 加强ICU的消毒管理

4.3.1 环境的消毒 地面、墙体、门窗、柜、床,每天用1∶3晶安消毒液擦洗3次。地面有呕吐物、分泌物、血迹等污染应及时擦拭。各室拖把和各类擦布分开使用,分类放置。空气:包括自然通风和室内空气消毒,自然通风每天2~3次,20~30 min/次;室内空气消毒在有患者的情况下采用空气消毒机(DF-医用型)2次/d,每次60 min,也可选用紫外线,2次/d,30 min/次以上,但要注意防护。如室内无患者,用每立方米乳酸0.12 ml加等量水或2%过氧乙酸8 ml加热熏蒸,密闭门窗30~120 min。床铺、床单、被服消毒后使用,每天更换1次,污染时及时更换,便器专人使用,每天浸泡2次。

4.3.2 器械的消毒 外科常用器械、敷料、换药碗使用完毕用1∶3晶安液浸泡30 min,用清水冲洗灭菌后备用。雾化吸入器的喷头、管道,盛雾化液的容器在使用前后用1∶3晶安消毒液浸泡30 min,用蒸馏水冲净。人工呼吸机的呼吸回路管道、配备双套,每天更换1次,更换下的管道用1∶3晶安消毒液浸泡30 min,蒸馏水冲净凉干备用。湿化器、湿化瓶每天更换蒸馏水,每周更换1次。上述用物每周熏蒸1次。

4.4 做好生物学监测 重视监测工作,加强监测控制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5]。院内应成立一支得力的院内感染监控小组,每周自查1次,每月对发生的院内感染类型、发生率及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定期监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查找原因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4.5 加强监护室的人员管理

4.5.1 所有工作人员应穿专用工作服、工作鞋,在处理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前后均必须认真洗手,进行无菌操作前应加消毒液洗手,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4.5.2 探视者入室前穿隔离衣,换上鞋套,并发给口罩,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入内。患者进入监护室更换衣、褥。

4.5.3 限制探视,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4.6 加强危重患者基础护理

4.6.1 新入ICU的患者全身皮肤进行清洁处理更衣,如有伤口要立即消毒。自备衣物、包裹及不必要的物不准带入,减少对ICU的污染。

4.6.2 加强晨晚间护理,定时为者擦浴,保持皮肤清洁。

4.6.3 口腔护理,2~3次/d。

4.6.4 为患者导尿时,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动作要轻柔,长期留导尿管者每10~14 d更换导尿管1次,集尿袋每天更换1次;加强会护理,用新洁尔灭自尿道口向外进行擦洗消,2次/d。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研究证明,膀胱冲洗对尿无明显作用,且因尿管中尿液逆流或增加导尿管连接口染机会而造成尿路感染[6]。如必须冲洗,应严格无菌操作。

4.6.5 为防止肺部感染,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鼓励咳痰,加强雾化吸人,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对用呼吸机的患者要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以防人气道引起感染。

4.6.6 有中心静脉置管者,每天在无菌操作下换置管处敷贴,静脉推注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装置连接部。

4.6.7 各种侵人性导管的插人,要严格无菌操作,并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4.6.8 患有传染性疾病或严重感染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4.7 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株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及时采集好各个标本,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建议医生停药或换药。采用适当剂量,明确给药方法,按规定时间给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和医院感染发生。

4.8 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危重患者都处于高代谢状态,常导致难以控制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障碍,极易发生细胞免疫功能损害和难治性感染,故要求高度重视全身性营养支持,积极开展肠内、外营养,鼓励患者积极自主、早期均衡饮食,保证营养供给,提高机体抵抗力。

综上所述,ICU院内感染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危重病患者预后,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院ICU通过狠抓控制院内感染护理管理力度,落实护理措施,在控制院内感染方面收到满意效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死,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护理质量的标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时刻绷紧控制院内感染这根弦,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护理措施,加强监测力度,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抗感染意识,严格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谭玲玲,雷莉萍,雷欢梅.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分析.新医学学刊,2008,5(5):813-8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3] 胡咏春.易引起ICU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7-78.

[4] 邵正荣.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对策.中国医药导报,2008,5(25):173-174.

icu常用的护理知识范文6

摘要:目的总结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经口气管插管病人临床护理护理要点。结果122例患者中,除气管插管后吸氧72例,气管切开24例,死亡17例,带经口气管插管出院9例。结论妥善固定管路、加强湿化、保持气道通畅,气囊压的管理口腔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心理护理是保证临床护理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经口气管插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00-01 经口气管插管是ICU常用的急救技术,为建立人工气道的微创技术操作 ,对气管黏膜创伤小,是建立人工气道最常用的方法[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7月到2013年4月122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临床资料,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例患者中男性96例,女36例,年龄14-91岁,平均52岁,停留经口气管插管时间为1-75天,平均4天,手术室带入45例,其他科插管后转入27例,ICU内插管49例。72例拔除气管插管后吸氧后1-3天转出ICU,24例气管切开,17例死亡,9例带经口气管插管出院。

2护理

2.1

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取30-45。半坐卧位,一方面使膈肌下降,有利于呼吸,另一方面,鼻饲患者,可防止胃内容物返流造成误吸。

2.2经口气管插管的妥善固定

每班应量经口气管插管的外露长度,并记录于ICU患者护理理记录单中。气管插管外露长度量取时间段为:每班交接班时、口腔护理前后、怀疑经口气管脱出或滑入时,以患者切牙量至管路末端。经气管插管固定采用两种固定方法:

①丝稠宽胶布固定法:此法适用于口腔分泌物不多、躁动不明显的病人。

②边带固定法:烦躁病人可以使用双边带固定。这种方法成本固定牢靠,成本较低,方法简单,容易清洁病人口腔。

2.3气道的湿化

因经口气管插管无法对呼入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因此痰液水分容易挥发,形成成痰痂,甚至导致堵塞气道导致窒息。因此,气道湿化的效果,关系到气管插管护理的成败。气道湿化的标准以患者不出现呛咳,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气道无痂为宜。气道湿化的方法有:

①雾化吸入。根据患者病情,定时给予雾化,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减轻气道粘膜的肿胀。

②气道内滴入:使用灭菌注射用水24ml和0.9%生理盐水相混和,配成0.45%的低渗盐水,用微量泵每小时以1-2ml速度持续滴入经口气管插管。王静等[3]在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法研究中显示,持续气道湿化法符合呼吸道对湿度的生理要求,湿化过程对气道刺激减少,可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及气道出血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保证了湿化量和湿化效果,大大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③人工鼻湿化(热湿交换器):人工鼻是利用患者自己呼出的气体的水分对来对气道加温加湿,每8小时更换一次,但是对于痰液过于粘稠的患者及痰液稀薄、血性痰、呛咳明显的患者应禁用。

④呼吸机的加热型湿化器: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在不能使用人工鼻的情况下,应使用呼吸机的加热型湿化器来加温湿化,温度32-35。C。另外,病情允许情况下可以多鼻饲水分。

2.4保持呼吸道通畅

按需吸痰,在患者咳嗽、有痰、听诊肺部有湿罗音、气道压力上升、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气分析结果提示氧分压下的情况下应当给患者吸痰。气管插管、口腔和鼻腔的吸痰管应当分开,吸痰过程中要遵循无菌原则。吸痰管的内径应小于经口气管插管的1/2,吸痰时间应当小于15秒,间歇3-5min。吸痰的压力应适宜,成人以0.04-0.053MPa、小儿0.033-0.04MPa为宜,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插至有阻力后退1cm,以左右旋转,上下提拉的手法吸痰,应当评估痰液的量、颜色、性质,评估痰液粘稠度,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湿化量,吸痰后进行肺部听诊,观察痰鸣音有无减少或消失。

2.5气囊压的管理

选择最小漏气技术或最小闭合容量技术给予气囊充气。本组患者采用的均是低压高容量气囊,不需常规放气,但是要每班用气囊测压表监测气囊压,气囊压力以25-30cmH2O为宜,既可有效封闭气道,又不高于气管毛细血管的灌注压,避免气管粘膜缺血、坏死,甚至造成食管气管瘘。气囊测压不应过频。

2.6口腔护理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因无法通过口腔进食、饮水、吞咽、漱口、并且因为需妥善固定,口腔经常处于封闭状态,口腔容易有异味,细菌繁殖、造成口腔炎。本组患者口腔护理频率为Q6h,根据口腔PH值选择漱口液,pH值高时可选用2%~3%硼酸溶液;pH值低时选用2%碳酸氢钠;pH值中性选用1%~3%过氧化氢。视病人情况用棉球或抽吸式牙刷进行口腔护理,使口腔清洁、舒适、无异味。做好口腔护理,不但能使病人舒适,预防口腔炎症,还可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气管插管后监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体温及血气分析结果,观察患者意识状况,瞳孔、出入量变化,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8心理护理

向清醒患者讲解停留气管插管的必要性、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鼓励并协助患者翻身、床上活动、深呼吸,有效咳嗽。加强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及不适,适当安慰患者,减轻病人的焦虑和不安。躁动患者,应当做好有效约束,防止病人非计划拔管。

3结语

气管插管技术是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关键,妥善固定管路、加强湿化、保持气道通畅,气囊压的管理,加强口腔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精心而细致的护理是经口气管插管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