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天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天教案

秋天教案范文1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怀念的对象有很多,这篇课文是怀念谁呢?(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来体会一下伟大的母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分小组自学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讨论: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2.教师归纳小结,教育学生父母抚养我们不容易,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总结全文

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说说作者想对母亲说的话。

10秋天的怀念

我母亲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秋天教案范文2

《秋天的风》刘益善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毕国瑛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山茶花》郭沫若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走进秋的怀抱,感受秋天的声色美。

2.赏读诗文,在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学习观察,丰富积累,想象表达,深化对秋的体验和感悟。

3.激发对秋的喜爱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之人。

【教学重、难点】

感受秋天的声、色、韵……在听说读写中表达对秋的喜爱与赞美。

【教学过程】

一、再现记忆里的秋

1.谈话:孩子们,走在秋天里,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走在秋天里,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欣赏一组秋景图。

2.诗文引背《秋天》。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情境,产生真切感。课伊始,将图片、音乐这些直观的艺术形式与教学语言的描绘相结合,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秋,以及关乎秋的那些美好诗文的记忆,使之欣欣然张开欣赏的眼,自然而然进入文本情境。

二、赏读诗文里的秋

板块一:聚焦画面,领略秋色绚丽

1.看,徐徐吹来的是――《秋天的风》。(出示《秋天的风》)课前我们已经读过诗歌了,谁来读给我们听听?

2.出示活动一的第1条。谁来读一读?

活动一

1.秋风是位勤奋的画家。细细品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儿?(自己先用心读,细细品,再在小组内交流)

(1)自主阅读思考,组内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

3.读一首诗,赏一幅画。(板书:赏秋色)读着读着,这绚丽的秋色就入了我们的眼,醉了我们的心。读到这里,大家有什么发现?

4.秋风可是位勤奋的画家,(音乐起,图片出)它挥动着画笔,到处涂写色彩,一幅幅迷人的画卷铺展在我们眼前。看――田野变了,果园变了,山林变了,天空变了,校园变了……(音乐渐止)

秋风又画了什么?

5.孩子们,秋风徐徐地吹着,这画上的色彩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灿烂,仿照诗歌的样子接下去写一段话。

(1)出示活动一的第2条。

活动一

1.秋风是位勤奋的画家。细细品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儿?

2.秋风徐徐地吹来,到处涂写色彩。秋风还画了什么画儿呢?仿照诗歌的样子接下去写一段话吧!(写出颜色写出颜色的变化语言富有诗意)

(2)学生自主练笔。

(3)组织交流。谁来展示展示?

6.小结:带着发现的眼睛走进秋天,秋天就是那么绚丽,就是那么灿烂,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赞叹,啊!――(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设计意图:情境教育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有情有境地感知文本,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发展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在入境朗读后,借助图片唤醒已有认知,通过想象写话发展言语能力,旨在实现“读写结合”的目标。

板块二:入耳入心,聆听秋声烂漫

1.听――(音乐出)你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

2.诗人毕国瑛写了哪些声音呢?(出示:《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我们一起来读读!(指名分段读)

3.出示活动二(前半部分),情境对话,入境朗读。

活动二

你听到了秋的什么声音?它们在告诉我们什么?

4.太美妙了,这秋的声音!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听――(出示第5节)你听到了吗?

叶子“ ”

小花“ ”

汗水“ ”

谷粒“ ”

…………

从它们的声音里你又听懂了什么呢?(出示活动二)

活动二

你听到了秋的什么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听懂什么了?

听听

秋的声音

(1)小组集体讨论,推荐发言人汇报。

(2)组织交流。

5.孩子们,用心聆听,这烂漫的秋声(板书:听秋声)就入了我们的耳,暖了我们的心。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一板块,在情境中先引导学生听到秋声,进而听懂秋声,入耳再入心,渐次深入,充分勾连,实现了“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的结合,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秋声烂漫。

板块三:拥抱秋天,留住秋韵悠远

1.孩子们,这么美的秋天,你想把什么带回你的小屋?

2.郭沫若先生带回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听一听他的《山茶花》。

活动三

静静地听《山茶花》,看看郭沫若先生带回了什么? (静心听,留心看,答案就在诗行里)

3.交流:他带什么回来了?

(出示: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多明快的韵律!一起读!

他把秋天请进自己的小屋,他带回了秋的绚烂。(出示: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

他带回了秋的芬芳。(出示: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好一个“漾”啊,那缕缕淡淡的香都送进我们的心里了,再读一遍,轻一点,柔一点。

这就是秋的韵味啊!(板书:悟秋韵)

4.郭沫若先生为什么要带回这些?

一壶山茶醉清秋!他是为了把这清秋永远留在心底啊!怪不得作者在文末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结尾句)仅仅是活在壶里吗?清秋更活在我们――心里呀!

三、留住永恒里的秋

1.小结:发现了吗?孩子,走进秋的怀抱,(板书:入秋怀抱)善于观察,乐于倾听,懂得感受……我们就能拥秋入怀,(板书:拥秋入怀)留住秋天的美好!就像诗里所写的那样――(出示:课文《秋天》最后一段)走在秋天,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是的,捡一片黄叶――(引读)

2.布置n后活动。

1.继续品读《山茶花》,感悟郭沫若先生笔下秋的韵味。

2.收集关于秋天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品一品。

设计意图:走进秋的怀抱,我们可以全身心地去欣赏,去聆听,去感悟秋的美好,我们也可以像郭沫若那样,拥秋入怀,感悟秋韵悠远,让秋天活在我们心中。郭沫若的文字,别有一番韵味,入情入境的诗音画和情境诵读,将这份韵致留在孩子的心间。作业的设计将课堂教学自然延伸至课后,以期实现“文与道”“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板书:

秋天,秋天

听秋声

秋天教案范文3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 日 无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万 树 暮 蝉 鸣。

听 来 咫 尺 无 寻 处,

寻 到 旁 边 不 作 声。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反思

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

1、读得不充分。

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难点没突破。

“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

3、预设不充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枝头的寿命很短暂,所以落日催促它尽情鸣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这不是“最有情”吗?这样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导也是可以突破难点的。如果课前预设充分些,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也就不会迂回反复而不得解了。

4、对学法的指导不力。

在朗读的时候应指导明确,而不能对四年级的孩子提出“你为什么这样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留下这些硬伤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得不充分,今后教学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的环节要符合学生心理。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控。

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语文《井底之娃》经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学四年级语文《水乡行》教案及反思

3.小学四年级语文《荒岛日记》教案及反思

秋天教案范文4

多媒体技术具有全方位信息展示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讲学的模式将课本知识趣味化、动态化以及形象化。多媒体技术也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学习集中力提高,教师通过动态的知识教学可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园中多媒体运用现状分析

(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我国不断地加大在幼儿园教学上的资金投入,却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化现象。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园缺乏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只有少数的幼儿园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总的来说,幼儿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相关专业技术缺陷

部分开展多媒体幼儿教学的课堂仍是较为初级的状态,多数采用的都是基础的投影仪等设备,多媒体课件开发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幼儿园多媒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他们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全方面把控,这是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效果

1.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缩减教学时间,同时,它使幼儿教学摆脱了空间上的限制,将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展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大大增强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协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课程进行多次重复展现,而不必占用过长的时间,这有效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记忆力。

2.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多媒体设备具有动画、音乐播放等诸多功能,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受到绝大多数学生与家长的欢迎。同时,多媒体设备还可以进行程序设置,比如当幼儿取得相应收获或进步时,多媒体设备可以自动出现一个笑脸进行表扬与激励,多媒体设备多样化的功能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教学案例探讨

以幼儿教学读物《弟子规》为例,教师在开始多媒体教学前,首先需要准备充足的教案资料,其次是对教案资料进行多媒体处理,使课本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转化下,以文字结合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现。由于《弟子规》的内容都是抽象化的概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幼儿往往很难理解,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知识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弟子规》又与幼儿常听的语言故事、儿歌不同,它带有很强的古风。因此,可以采用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与展示国画,一边教授《弟子规》内涵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中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弟子规》写到“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主要是对古建筑进行的描写,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向幼儿展示古代人生活的影像,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幼儿就会了解那句话是指轻轻开门的意思。再比如现代的散文诗《秋天的雨》教学,幼儿一般会觉得散文内容乏味,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散文内容用静态与动态画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情景展现,并配以柔和的背景音乐,比如《秋日的私语》:“雨滴滴答答从天上落下,秋天的大门开了,秋天的树叶慢慢飘落了”。多媒体技术将幼儿带入到一个浓厚的秋天环境中去,幼儿真切感受到散文所描绘的意境,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运用注意事项

秋天教案范文5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催化动态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好的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如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时,老师扮演妈妈,同学们扮演宝宝,正唱得投入时,突然一位同学默默地流下了眼泪,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同学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老师因势利导,加以引导,通过温馨——伤心——开心等不同情景,用中速——慢速——快速的速度变化(中强——弱——强的力度变化)和师生角色转换来演唱歌曲。同学们不仅很快把歌曲学会了,也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争当妈妈来关心爱护这位同学,让她重新得到母爱,通过动态生成资源深化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生成环境,尊重孩子独到的见解,关注生成,让教学变得多彩亮丽。

二、精心预设,机智生成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主宰课堂,掌握课堂前进的“方向盘”,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生成栏——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让预设的方案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时,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临阵不乱,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如在教学《粉刷匠》一歌中,教师在预设教案时,通过对不同粉刷匠的弹性预设,自然达到课堂生成。课堂中学生演绎出有勤快的、偷懒的,熟练的,生疏的,慢的、快的,轻的、重的,长刷的、短刷的,高的、矮的等等不同粉刷匠,通过学生形体表演、声响模拟、歌声表达等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充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潜移默化,演绎生成

音乐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课堂上是一幅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丽的生成图。音乐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曲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融情入理。如教学歌曲《共同拥有一个家》,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设计用配乐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歌曲的学习:“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夜晚,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大家都待在自己温暖的家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突然,路边传来一个布娃娃的哭声,她哭得那么伤心,她为什么不回家?也没有爸爸妈妈?”教师说到这里,稍稍停顿一会儿,然后问学生:“你们遇到了布娃娃,会怎么做呢?”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出示歌词,让学生配乐朗诵歌词,体会歌词情境,然后在情境中学唱,并结合我国“SOS”儿童村的故事,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一起学会一句手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扩大合作时空,创造生成机会

秋天教案范文6

“真笨!这个也要问老师,小鸭子太胖了,飞不动。”

学校是一座白墙青瓦的四合院,正是秋天,树木凋落,稀疏寂寥。两个孩子看着天空,相互争辩,她站在萧瑟的秋风中,看梧桐叶落满地,微微地笑着。 秋入横林数叶红,红过之后,便是无声无息的飘零。世界的轮廓渐次清晰,空气却越觉寒冷了,她轻轻裹了裹外衣,将学生们都招呼进了教室。

每天作业的例行检查,打开第一个孩子的书包,她就愣住了,里面是满满一书包的枯叶。书本和作业本被叶子埋得严实而狼狈。她是位和蔼的老师,替孩子把作业本和书本整理出来,轻轻拍拍他的肩,就过去了。

第二天,依然是满满一书包的落叶,孩子睁大清澈的眼睛,无辜地看着她。她有些无奈地笑:“老师可没有布置这样的作业,对不对?”

她的宽容换来小家伙们肆无忌惮的淘气,第三天,她检查作业的时候,每个孩子里的书包都是鼓鼓囊囊的叶子。有红的枫叶,有黄的梧桐叶。她手忙脚乱地替孩子们清理书包的时候,那个小“罪魁祸首”在一旁嘻嘻笑。她摇摇头,心里有点委屈,也有点生气。

上完第一节课,她才走到办公室放下教案,有孩子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她,说韦柳新跑去外面的公路上捡叶子了。韦柳新就是第一个把叶子装进书包的那个孩子,公路上车来车往,人流如织,是校长再三强调注意学生安全的禁地,她急忙跑过去。

秋风一阵一阵地来,叶子却慢悠悠慢悠悠地飞舞着,还有些被呼啸而过的汽车带到了公路中间,韦柳新就在那儿认真地捡着。他那么专心致志,连枝枯梗都不放过。她把他拉了回去,第一次严厉地批评了他。经过这次批评之后,其他的孩子都纷纷放弃了那个恶作剧,唯独韦柳新每天照例是满满的一书包落叶。

她安排了画落叶的课程,还用手工课的方式教学生们怎样制作树叶标本,而这些,韦柳新好像都不感兴趣的样子。

放学后,她到了他家家访。

上一篇欣赏教案

下一篇古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