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

市场经济正在以较高的速度发展,随着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旅游”。现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旅游从原始的游览名胜古迹转变为回到农村,回归大自然。乡村旅游引领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的逐渐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行业大方向的发展,同时对于乡村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国在2006年确立了乡村旅游年,第二年,国家倡导了以和谐城乡为口号的旅游模式。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的景观和资源都十分丰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自然有其优越的客观条件。乡村旅游就是以农村为活动场所,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的主要观赏对象就是农村的田园风光,农作物以及农家的风俗和习惯。乡村旅游的兴起主要是给城市人群创造缓解压力的空间而建立。因此,乡村旅游模式遵循市场供需的要求,市场效应比较明显。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正在面临着调整,无论是从发展方式还是劳动力方面都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人群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他们对于乡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向往之情。这两点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从现如今我国乡村旅游的例子上看,很多旅游点已经成功地得到了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农家乐越来越走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分析

1、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加快新r村建设势在必行。新农村的建设是基础建设的一种,其建设成果和成效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从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资源。这些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这样一来就给传统的农业增添了更多的价值。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农业增收以其为朝阳产业。可见,乡村旅游符合国家的重大部署,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农业,旅游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从总体上看,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还能够实现旅游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这一旅游模式一举两得,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从多年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十分严峻,而旅游行业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得到吸引,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可见,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产业化调整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要想找到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首先需要从乡村旅游所面临的问题方面谈及,只有找到相关的问题之所在,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1、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乡村文化流失较快。从乡村旅游的内涵上看,乡村的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在文化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形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地方文化。但是,如果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之间相脱节,就根本体现不出来地方文化的特点,就是缺乏个性和特点。因此,乡村旅游的价值也就受到了影响。但是,从现如今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不再保留着原有的淳朴风情和安宁的环境,农村的本土文化和城市的生活模式不断融合,甚至无法明确地区分。这样一来,乡村的旅游资源开发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也十分严重。

其次,缺乏多样性。就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还面临着严重的产品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农家乐提供的基础餐饮的服务,而对民俗风情以及民间艺术的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导致旅游产品过于单一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旅游吸引力的降低从而阻碍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中少数乡村也对景、娱、购三方面的产品进行了开发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再次,开发资金不足。乡村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乡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但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才民本无法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以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资金支持。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民风淳朴Iy观别致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无法提供更多的后续力量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始乡村旅游的开发造成一定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具体措施

首先,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开发过程中切忌盲目,应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条件下尽量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的本真性对于向游客提供低俗服务的经营者应予以严处。与此同时还应从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把关。比如某些乡村可以将当地现存的一些古代遗址纳入产品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的专题旅游。

其次,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资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虽然对农村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如果想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改革的话,政府首先应采取的是政策上的措施加提高企业对乡村旅游投资的回报率拓宽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

再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旅游活动的开展应满足自然资源可再生的要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当地自然资源对旅游体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以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不足。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肩关地方部门应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丰富产品的种类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通过政府和地方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丹.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田.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48-9250

[2]韦瑾.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田.江西农业学报,2010(4):150-152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2

水利是对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基础公益性事业,水利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利经济发展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利是指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管理、保护的基础产业,加强水利研究与摸索,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损耗与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以来,节能环保作为全世界关注的命题之一,节约资源、能源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稀缺的紧张局面。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水资源匮乏、管理方法与模式过于落后、水资源分布不均等。我国属于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之一,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此种情况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基础的水资源供应难以保障,再加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深入,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城市、人口和谐发展的关系,自然灾害发生率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损耗。我国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土流失等问题愈演愈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低下。

2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现状

2.1 当前我国农村水资源利用的情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的深入,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明显,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较低,人口、水资源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田生产的粮食持续增长,但农田有效灌溉率却逐渐降低,人们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田种植水平与技术,来达到基础的农田生产需要。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较低,农业生产需求依旧难以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不断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的矛盾,工业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需水量持续增加,人们生活用水量每年平均增加3%,农业用水量则无明显变化,再加上近几年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在年均用水量持续递增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损耗量将持续增长,直至2030年约达300亿立方米,不少地区农业生产将出现无水灌溉的情况,南水北调工程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若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农业生产必将走向困境。

2.2 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经济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证农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在农田水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持续增加,但水利建设成本却远远小于其产出,会出现此种原因是因为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田水资源灌溉利用率约达30%,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仅占发达国家水资源灌溉利用率的一半,归咎其原因,发现我国农田灌溉中节水能力不足,发达国家在灌溉农田时采用先进的灌溉工艺与技术,而我国农田灌溉仍采用传统的土渠,致使我国农田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仅占其农田生产量的五分之一。我国水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利用,且节水效果不太理想,造成大量的水资源的损耗,我国部分地区属于降水量少的干旱地区,在转变灌溉技术后,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但相关的农业技术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还需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摸索,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应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要目标。

2.3 水利管理不力的危害与现状

我国水资源的损耗不断加剧了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水资源污染、地下水减少等情况,致使水土流失面积持续扩张。我国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全国各地基本存在此种问题,水土流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但降低了土地性质,易于引发旱涝灾害、泥石流,地下水下降很容易发生水库淤塞,难以保证水库的基本效益,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有效水的利用率。水利管理不善,易于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削弱了农业生产环境,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

3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3.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首先加强水利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农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利灌溉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灌溉技术落后、灌溉面积减少、管理水平不足、水资源有效利用率降低等。早年修建的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基本无法满足日常的灌溉需要,通过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使水利经济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具有人多、地广、水资源匮乏的特点,农田生产是农村人民主要的生活来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持稳定的农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提高农田水资源有效灌溉率,实现农业生产稳定的经济效益。

3.2 创建良好的农村水利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利管理能够创建一个便利、和谐的农村环境,加大节约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促进农村水利的经济建设。我国农村具有居住不集中、道路通畅性差、传播知识条件差等特点,农村水利使用不当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大部分农村人民缺乏节约水资源意识,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环境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水资源的质量,还需加强对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中应注重水资源质量,转变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另外还需加大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在保证农村生活条件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

3.3 促进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效措施

在农村水利建设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水利管理,促进农村水利的持续发展,建议引进市场机制,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要目标,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水利改革与管理,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对现有技术的研究与摸索,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发水利项目,通过多渠道引进水利建设资金,还需加大对水利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保证水利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加强农村水利管理,大力宣传节水环保知识,使其树立节约水资源意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能够将节水环保落实到位,从而促进水利管理的规范性、持续性、有序性。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可持续发展 金融资源

一、农村金融资源的定义与层次

作为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仍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沿着金融资源理论的思路,我们尝试从资源角度给农村金融一个定义:农村金融是依赖特定保证体系(农村金融制度)、特殊载体(农村金融商品)的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具有数量(货币和资本)累积和功能累积的、特殊的、内在于经济的社会经济资源。农村金融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可以指农村货币资源、资本资源、农村金融制度资源、农村金融人力资源等。但狭义上,一般主要指农村的货币、资本资源,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农村的自我积累部分,主要由农村的储蓄转化而来;二是政府的农村资金投入包括政策性金融、政府的转移支出等;三是国外资金的输入。了解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概念,我们还需要认识他的性质。

由金融资源的层次性农村金融资源系统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三个层次构成的。

1.农村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

即广义的货币资本或资金,这是农村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其中又包含两部分:一是农村货币资源,即中央银行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发行后贮存于农村经济生活和再生产之中的货币总量;二是农村资本资源,即以价值形态存在的农村货币资本资源,是为满足农业、农村生产和流通需要对货币资源开发形成的再生性金融资源。

2.农村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

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是农村金融资源的中间层次,包括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农村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大体上与戈德史密斯所称的金融结构相一致。

3.农村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

农村金融资源的最高层次,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与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前两个层次表现为农村金融资源的“硬件”方面,农村金融总体功能则为农村金融资源的“软件”。

二、农村金融资源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农村金融的资源特征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农村金融活动的量的累积与农村金融功能累积的结果具有价值形态的“贮藏”特征;二是农村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必须同时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二者存在依存和制约的关联性。

1.农村金融资源的一般性

资源属性是农村金融本身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因此农村金融资源首先就具有所有资源的一般属性。

第一,农村金融资源的有用性。同其他资源一样,农村金融资源通过开发或合理配置,能够为拥有者或者开发、配置主体带来期望的利益,这是很好理解问题。但是,农村金融资源是由多层次的要素构成的复合体,不同金融要素的开发主体不同,所以对于众多的社会成员来说,农村资源的有用性需要区别对待。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面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开放性资源,其开发主体是相对确定的。

第二,农村金融资源的贮藏性。任何资源首先是处于贮藏状态的自然和社会要素。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的农村金融资源,有一个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的过程,农村金融资源的“创造”也是通过金融要素的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形成的,一方面,前期的累积是后期开发和配置的基础,另一方面,当期的创造既是开发配置的资源又是后期开发配置的对象,任农村金融活动都是对这个已经形成的具有“价值”贮藏属性的农村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

第三,农村金融资源的开发性。农村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量是由其“价值”贮藏量和当期客观需要量以及金融制度的适应程度决定的,这两个量形成了当期农村金融资源开发和配置的数量基础,甚至可理解为当前农村金融资源的极限;关于农村金融制度,当它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时,只能把它理解为前期金融资源而不能当作当期金融资源对待—当期发挥良性作用的农村金融制度是前期农村金融资源(金融制度)重新开发和配置的延伸结果,只要这一制度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适应的,它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次被作为金融资源来重新开发和配置;只有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农村金融制度或它本身的某些变态要素才是需要摒弃后重新开发和配置的内容—这时候的农村金融制度才可能复归它金融资源的“自然”属性。对于作为农村金融资源存置和流动的载体—金融工具,可把它作为货币、资本(价值形态)等金融资源开发的商品来对待,一般来说并不具有完全的资源属性,尤其是那些具有最终消费特征的金融工具。

第四,农村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农村金融作为社会财富的索取权,其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程度完全取决于社会财富的累积过程和累积规模,不论这种索取权集中程度如何,掌握在谁的手里或如何流动,索取权的行使过程只能以社会财富的累积过程为基础,索取权的再分配只能以社会财富的累积规模为限,这两点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正是农村金融资源的客观性所在,同时也是农村金融资源的有限性所在。

2.农村金融资源的特殊性

农村金融资源除了有以上资源共性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20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保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社会热点话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片面的利益,对生态环境进行大肆的破坏,这样一来,极易引发经济与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失衡。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原本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造成了农村生态发展的失衡,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必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相关的研究。

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式依然较为传统,在科技现代化方面,农业发展依然处于劣势地位,基础设施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地域差异性明显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的主要问题。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使上述问题得以改善,还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非常积极意义[1]。

2、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推动并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僅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

3、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现阶段我们所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资源节约为重点,以生态循环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新型经济。在这种新型经济模式下,可以降低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的破坏指数,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下的环境保护现状

1、土地质量下降

在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耕地的土地质量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滥用化肥、农药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是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片面的高产量,很多农民开始滥用化肥、农药,除此之外,工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也极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2、工业废水未处理就排放,农村饮用水质逐年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诸多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受相关技术的限制,很多工业废水往往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长此以往,工业废水难免会渗入地下对地表水质造成诸多影响[2]。农村的饮用水大部分是来自地表水,且通常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使用。除此之外,工业废水往往在气味方面也较为刺鼻,不仅不利于农村的环境保护,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3、大气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许多工业发展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尽管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危害极大。相比来说,农村大部分以重工业为主,其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尽管可以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大气的污染程度也不容小觑。

三、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策略

1、树立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方面,我国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农村居民应树立环保意识,并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利用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并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例如普法宣传月活动、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宣传车下乡等。通过诸多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使农村居民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意识,让“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巨大。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

要想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以此来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过去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变,不断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将生态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村可以通过发展旅游经济、生态经济以及新型经济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的生产水平,以此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科技为依托,不断降低农业生产中废弃物对于农村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

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政策制度的约束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不容小觑。长期以来,我国的相关法律有关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未做出特别明确的规定,导致了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是特别的高。因此,国家应从宏观出发,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确立明确的法律法规;各级管理部门应结合所管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规范,在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两者之间发展的平衡。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期有效的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基于此,本文对与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萌.论我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现代化农业,2017(09):68-70. 

[2] 付红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J].吉林蔬菜,2017(Z1):52-53.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5

一、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值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

3.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促进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g,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

2.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三是农业市场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3.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三、结语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小城镇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出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可以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出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色经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增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色竞争力。如此点面结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该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辅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在发展这个特色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是要建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把供、产、销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相对局限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小城镇还应该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矛盾的根源是分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层,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亦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约签订成本),使单个农户和企业难以承担这些交易成本,生产也就不是围绕着市场而进行,这就出现了农产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卖难”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立起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小城镇建设解决了一些资金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使农产品大幅增加,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费市场,为加速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

小城镇的发展,吸收了集镇周围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与有效载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压力,又避免了众多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收入的来源之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已相当稳定地转入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来源以后,他们才可能退出农业部门。因此,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是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其重点应是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务业。这既适应了目前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又可以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人口,使留农村中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定居小城镇,不仅能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使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口集中居住,这对发展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又是极为有利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转移的农业人口很分散,难以形成对第三产业有消费需求的社会群体。因此,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