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49-02

一、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致使民众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增加。负利率时代下,储蓄已经不能满足民众保值的需要。同时,2011年受地产调控的影响,地产股市值蒸发2128亿元,同比下降20.87%,居民纷纷选择其他更利于保值的财富产品。因此,各种旨在“跑赢CPI”的理财产品应运而生。2011年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较2010年分别上涨71%和134%。

在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同时,也受到来自于政策环境、行业竞争、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宏观金融政策的制约。目前实行的金融业分业经营一定程度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业经营制度使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分离,客户资金只能分别在三个体系中循环,导致某一个市场的客户资金就不能利用另外两个市场实现保值增值。

其二,外资银行对国内个人理财行业的冲击。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积极抢夺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国内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国内银行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

其三,国内银行自身的缺陷。目前国内银行发展仍不完善,包括经营理念、机构设置、产品设置、营销渠道、信息系统、人员培养、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处于落后阶段,尚未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新模式,难以为客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其四,中国民众传统观念难以改变。中国民众传统思想认为储蓄是最安全最保险的理财方式,不愿尝试新的个人理财方式。同时,由于金融理财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普通民众缺乏相关的知识,对财富交予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充满了不信任。

二、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理财服务机构:组织结构混乱,营销渠道单一

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业务广,涉及部门多。而目前很多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归于个人金融业务部,部门配合协调不一致,使银行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国内银行依赖有形的商业网点来扩大市场份额,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局限,容易出现服务缺失。

2.理财产品结构与内容:业务范围狭窄、产品同质化,产品保障性不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美国纷纷走上混业道路,混业经营逐步成为了国际金融业的主流。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国内银行无法结合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者的互补优势,无法利用多样的资产组合为客户制定最优化的资产配置。

3.理财服务质量:产品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我国理财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国内理财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原本银行储蓄所的员工,对新兴的理财行业了解较少,理财建议局限于传统储蓄相关的业务,难以针对目标客户制定最大收益的理财方案。同时,由于业务考核的压力,国内理财从业人员过分侧重预期收益,强势宣传预期收益,弱化回避风险提示,导致客户对个人理财义务信任不高,个人理财师被定位于理财推销师。

三、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

国内银行为在复杂的个人理财业务竞争中获得优势,需要对现有的政策、制度做出改革。国内银行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发展方向:

1.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国内银行可以积极争取宏观部门支持,创新发展理财业务,绕开政策壁垒。同时,相关部门逐步改革金融监管,减少行政干预,鼓励金融创新,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前提下,逐步促进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

2.树立诚信品牌,保障客户利益。商业银行应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销售过程中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49页)

根据客户特点推荐适合产品,并提前说明产品类型、购买方式、投资方向、预期收益、市场方向等,完善发行和后续服务,提高自身信誉。

3.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差距,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十分缺乏。国内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参与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道德水平的理财人员。

4.改善营销模式,做好宣传推广。国内银行应该将落脚点放在“客户需要什么产品”,而非“银行能提供什么产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推广“全员营销、专家指导”的营销模式,既能完善服务链,又能保障服务的专业性。

尽管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激烈,但国内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是具有固有的竞争优势的。国内银行长期在本土开展传统借贷业务,有着深厚的客户基础,同时国内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为保证。国内银行应该利用优势资源,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促进国内个人理财行业的发展。

[1]胡维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金融与经济2004.(05).

[2]陈继红,郑振欧.香港银行业个人理财服务发展的背景及内容比较[J].金融论坛2003.(11).

[3]叶蓓.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J].特区经济2005.(03).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2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属于分业经营下的业务交叉,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又非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而是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中间阶段,即“兼业”经营阶段。从近年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看,其目前发展的投行业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投行业务对传统业务依赖度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与各类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业务联系,众多客户也是商业银行最大资源所在,投行业务的客户基础相当庞大,这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客户基础。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以投融资顾问和常年财务顾问业务收入为主,而这两类业务本质是深入了解其自身客户需求,为其设计融资方案,其发展与传统信贷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目前实际经营状况来说,该类业务仅仅是传统信贷业务的一个附属产品,与客户融资成功与否相关度极高,如果客户没有信贷需求,该类业务也难以开展。

2.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目前有一定发展基础及规模,但核心业务发展迟缓。经营主要在项目融资特别是银团贷款方面发展较快,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实力较强,但对银团贷款的构成再作分析的话,银团银行客户中更多的是政府平台、大型国企,对优质民营企业支持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业银行是基层行,受到多种限制,在证券发行、重组兼并等投行核心业务的发展上未有进展,在目前竞争较为激烈的企业债领域,一方面券商在这一领域特别是企业债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商业银行仅能作为联合承销商参与,另一方面受到上级行对企业行业、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仅能够支持政府平台、大型国企为主。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开始涉足企业并购,但由于限制较多,成功的案例或业务发展不多见。这一方面表明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还远远未达到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市场的发展,政策的放宽,未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3.投资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行配备不足,制约的业务的发展。目前基层商业银行主要接受上级行领导,从事一些项目前期的尽职调查,材料申请填报工作,由于投行业务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基层商业银行基本没有独立设置的投行业务部门或专业从事投行业务人员,结果可想而知。投行业务与传统的信贷业务有所不同,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业务不仅需要传统的信贷技能,更需要对国家法律、证券业务、相关行业分析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投资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更强调从业人员的智慧与技能,具有“智力”密集性特征,这就对信贷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商业银行在人员设置方面存在结构性缺员,对投行业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未来发展的思考

丰富的客户资源,大量的客户信息,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点,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政府部门良好的关系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受到法律制约,且自身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资源和产品,同时还面临国内券商和国外优秀投资银行及综合性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优劣势和外部资源条件,具体来说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依托市场,立足现实,全力拓展现有优质客户。作为商业银行,良好的客户基础是相对证券、基金机构的最大优势所在。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样需要依托优质客户的有效需求,投行业务的一大特点在于:投资银行业务的机会是需要创造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投资银行专业产品和服务理念并不熟悉,需要从业人员加以引导,而传统信贷客户的需求是易见的,客户对资金的需求强烈,金融机构满足其资金需求,双方互惠互利。在目前传统信贷市场开展方面商业银行成效明显,而在投行领域的市场开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众多客户,另一方面客户全方位的需求远未发掘完毕,投行业务的拓展目前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政府平台、大型国企的融资需求来支撑,大量的市场需求远未充分挖掘,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客户的拓展更应该是以现有客户需求的发掘为主。需要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网络优势及资源库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在众多客户中拓展行业中规模、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盈利性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状况,发掘企业潜在需求,设计服务方案。

2.转变观念,主动发掘,推动投行业务加速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最大特点是需求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从客户实际利益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而传统的信贷业务更多的是站在银行经营角度上,考虑客户融资需求能否通过审批,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造成了商业银行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思路不是特别清晰。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投行业务往往依托于传统信贷业务,只是作为贷款投放的附加产品收取“息转费”收入,这与投行对顾问类产品主动发掘客户需求,有效引导客户实践,并以此带动发债上市、并购重组直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要求是不符的。必须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切实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学会融资增值服务,将智力服务融入贷款发放当中,将贷款的单向服务转变为融资的双向服;三是要在认真分析现有客户资源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对症施策,差异化服务,对于部分发展潜力有限,贡献度不高的客户仅以“息转费”的方式发掘贡献度,而对于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现金牛企业,需要上下联动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银企合作,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综合贡献度。

3.树立品牌,打造精品,提升投行业务影响力。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依赖于信贷业务的“息转费”收入,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必须以长远眼光看待业务的发展,以项目的拓展来打造投行品牌,提升投行业务影响力。(1)紧抓拳头产品,做强银团、信托业务。从目前情况看,信托与银团项目是商业银行目前的拳头产品,在投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商业银行要在投行市场上继续保持份额与影响力,必须紧紧抓住拳头产品,以此来巩固和进一步打开投行市场。一是要依托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拓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制造业、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等优质项目,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现有声誉和经验,加强行内外各层级、各机构的密切联系,参与商业谈判,制定金融方案,力争牵头行地位,扩大影响力;二是加强与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联系,通过信托平台拓展信托理财业务,以此来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丰富产品线,在业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项目的顺利实施,更要着眼于与企业、基金、证券、保险等非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影响力,为今后各项业务的全面合作打好基础。(2)把握市场动态,推动重组并购业务的拓展。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分化,部分暂时性经营困难但远景良好的企业往往成为某些龙头企业的并购对象,部分经营不良的企业也有强烈的债务重组需求,在此契机之下并购贷款有较大市场需求,商业银行充分发挥自身渠道优势,立足于市场拓展,以财务顾问业务为抓手,通过猎手公司寻找兼并与收购的对象,帮助制定并购计划等协助企业制定收购策略等,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把解决企业短贷长用作为重组业务的另一个出发点,增强债务市场上的影响力,以此来发掘需求,引导客户,推动并购且业务的发展。(3)做好项目储备,寻找业务增长点。抓住当前中国股市调整及发展,企业直接融资加速的契机,深挖技术领先、治理结构完善、盈利性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作为股权融资业务拓展的目标客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库,通过与企业签订上市顾问协议,担任股权私募投资顾问,设计转让方式、提供方案等,为客户引进战略投资者提供顾问服务,促成企业私募成功,为企业今后上市搭建平台,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3

(一)资金形成

资金形成的实质是指将国民储蓄转变为资本并进行投资的机制。其过程可以分解为两步,首先,要促进国民储蓄的形成,这些储蓄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表现为政府债券、股票、基金、货币等金融工具;其次,要使这些储蓄转化为资本进行投资,表现为购买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金融市场在将国民储蓄转化为资本之后,再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引导投资主将资金投向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或者部门,不仅能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还能优化资金的配置,避免资金浪费。因此,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资金导向

资金导向机制可以确定资金的流向,帮助商业性金融机构选择一些收益较高的项目,将资金分配给高利润部门,在商业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时候,一般要依据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性原则来进行资金配置,这样能够提高资本的增值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现实中市场经济总有失灵的时候,由于金融行业的寡头垄断行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能完全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发挥政府另一只手的作用,颁布金融政策、弥补市场失灵,所以资金的导向机制应该既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机制,也包括政策性金融的补充矫正机制,这两种机制相辅相成,共同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信用催化

信用催化机制是指信用扩张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即货币乘数效应,从而加速资本形成,扩大资本数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资本增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当的信用扩张对经济发展具有加速和催作用,信用催化机制可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以,资金不仅仅局限于投向已经存在明显收益的项目,而是以资金的增值返还为出发点,还可以选择预期收益高、具有广泛前景的产业,这些产业一般是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新兴产业。

二、青海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

(一)青海省金融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青海省金融行业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态。金融业务种类、范围都在扩大,由最初单一的银行储蓄业务发展到保险、证券、财务、投资等业务,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稳步前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资产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并占有一席之地,各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理财顾问公司等纷纷在青海设立分公司,促进青海融资的多元化发展。银行业发展情况: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工行和建行首先开始股份制改革,受股份制改革的影响,青海省银行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开始精减,至2005年末,营业网点较2004年减少70个,从业人员较2004年减少369人,但资产总额较2004年有所增加;2006年继续保持2005年趋势,机构、人员同时精减,各家银行在改革过程中,适度调整机构和人员数,保持了资产稳定增长的趋势至今,资产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85亿元;2010年之后,青海省金融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金融机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不断提升,金融资产总额逐年增加,至2012年底资产总额为4839亿元。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全省银行业从业人员数和营业网点又开始增加,2012年底分别为15985人从业人员和1030个网点。证券业发展情况:青海省证券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一直保持稳健发展的步伐。全省在2012年末辖区有证券公司1家,证券服务部5家,证券营业部6家,已有8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市场在经过2007-2009年的大起大落之后,经营状况趋于好转。保险业发展情况:目前,青海省保险业发展速度较为平稳,在2008年对财产保险分支机构的分类方法做了调整之后,全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个数一直保持9家不变,到2012年增加为12家,同时保费收入一直在持续增长。保险机构稳健经营,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保险业稳中有升,在2012年县级区域实现了保险机构的全面覆盖;保险业务的类型和范围不断扩大,业务量迅速增长。

(二)青海省金融发展时序分析

结合青海省金融业历年数据可以看出青海省金融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从青海省1995—2012年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贷款总额以及金融相关率等金融发展指标来分析金融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图1和图2可知,1995—2012年青海省金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从存贷款总额方面来看:1995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26.96亿元,在2007年就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到2012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528.4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4.86%;1995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19.3亿元,而到2012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1995年增加了11.73倍,达到了2791.68亿元。青海省这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存贷款双增的稳态,金融运行发展势态良好。从金融相关率方面来看:结合表2可以看出,1995年青海省金融相关比率为2.06,到2012年该比率增长到3.44,变化不是很大,但是整体上来看,该比率呈现增长的趋势,期间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相关率有所下降,且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之后,全国金融市场的恢复也带动了青海省金融复苏,该比率又呈上升趋势,且势态明显。

(三)青海省产业结构情况

近十几年来,青海省三次产业的产值一直呈增长趋势,而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有所差异。1995年以来,青海省第一产业产值的绝对值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23.61%下降到2012年的9.34%;第二产业产值从1995年的38.49%上升到2012年的57.69%;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1995年至2004年有增有减,而2004年之后整体上看开始持续下降,青海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及比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3):结合表2可以看出,青海省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且比重自1995年到2012年占比最小;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95年为38.49%,到2003年为42.42%;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95年为37.9%,到2003年为43.69%,比重最大,这一阶段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倒金字塔型,不过并不代表青海省第三产业发展程度高,也不能代表青海省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份,这种现象并不符合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结果,这是由于青海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规模较小,发展水平滞后,相较之下,反而显得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个阶段青海省处于工业化初期的阶段。第二阶段(2004-2012):2004年青海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3.02%,到2012年为9.34%,下降明显,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4年为45.42%,到2012年为57.695%,上升明显;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4年为41.56%,到2012年为32.97%,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越了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三二一”的倒金字塔型转变为“二三一”型,可以知道,这个时期青海省真正开始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青海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但是其比重仍然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大于第二产业,在2012年青海省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跃居第一,可以看出在1995—2011年这个阶段青海省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一直保持为“一三二”型,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在2012年之后调整为“三一二”型。

三、青海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率(ACYJGSJL):在青海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判断青海省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升级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二者之和可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金融相关率(FIR):一定时期内的金融资产总价值与GDP的比值为金融相关比率,其中金融资产总价值包括广义货币M2、股票价值和债券价值,这三者之和可以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代替,该比率从整体上衡量了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产出率(CCL):金融产出率可以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即金融效率。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1996—2013年《青海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2005—2012年《青海省金融运行报告》和青海省经济信息网。

(二)计量模型建立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就会出现伪回归结果,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一般使用ADF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各个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小于根据样本数据所计算得到的ADF值,就说明存在着单位根,原数据序列为非平稳的,反之原数据序列是平稳的。在进行ADF差分检验有时会过滤掉部分长期信息,为了检验变量之间是否有长期关系,就必须进行协整检验查看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ACYJGSJL、CCL和FIR均为一阶单整,但是FIR在Level水平下并不平稳,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才平稳,所以需要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来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长期波动规律。

四、政策建议

首先,加快金融业发展,完善金融体系。金融发展可以有效的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健全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因此政府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好的支撑平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实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的培育,提升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各个区域打造金融骨干企业,争取能够在西部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品牌;着力完善青海省银行组织机体系,不仅要增设地方性银行分支营业点,也要多渠道引进其它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入驻青海。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对策

一、引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个人收入和民间资本的空前增加,人们面临着如何处置闲置资产的问题,对资产管理的渠道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国内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股票市场不景气、房地产市场泡沫、存款利率下调、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调整投资方向,寻找稳健的投资渠道,以实现闲置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监管的放松,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资产管理行业竞争加剧。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大资管时代”。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家庭、工作的影响,投入到理财计划中的精力有限,难以充分掌握每个投资品种的信息,因此需要专业的理财机构为其制定投资计划,投资。居民参与理财业务可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规避通货膨胀风险,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稳定生活预期。

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宽收入来源,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资金压力,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银行形象。近些年,国内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带有自己品牌的理财业务,但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同时,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互联网金融的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高端客户资源的争夺。为留住优质的客户资源,在个人理财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民营企业等企业纷纷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如花旗银行推出的“贵宾理财”、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系列理财”、阿里巴巴发行的“余额宝”、腾讯推出的“微信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会挤占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部分份额。但是,由于监管空间的不足,网络理财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境内较早推出个人理财服务的银行之一,其理财业务发展情况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个缩影。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农行一直重视本行理财业务发展,树立品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农行进一步拓展个人理财业务,从而在整个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

二、中国农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理财产品品种较少,同质化严重

理财品种的丰富性是吸引客户的一个重要因素,会直接影响个人理财业务的未来发展前景。至2013年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40959亿元,但是理财产品的设计与其他商业银行类似,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产品大众化、同质化现象明显。目前农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几乎都是证券、基金、外汇、保险等投资产品的组合,缺乏创新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要。

2.分业经营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这虽然可以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和风险控制,但极大的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也削弱了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的获利能力。虽然自2012年以来,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有一定的漏洞,混业经营态势有所显现,但是由于银行理财业务缺乏法律主体投资地位,在投资过程中仍旧需要依靠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计划完成。

目前,中国农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实际操作过程多数是在理财产品推出之前,农行已经在市场上持有了理财资产,然后根据这种资产的预期收益情况来确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最后再向客户募集资金。这虽然有益于做好理财产品收益和期限的匹配,但实际上是农业银行将收益让渡给了客户,理财产品的定价策略、投资组合范围受到限制,影响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掌握理财的专业知识,还需了解证券、保险、投资、衍生品、房地产等各方面的金融知识。作为业务与客户之间的“桥梁”,从业人员所扮演的销售兼顾问的角色举足轻重,其素养不仅关系到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率,还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目前,农行拥有16000余名国内金融理财师、2100余名国际金融理财师以及700余名理财管理师。但是,由于理财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较低,“重销售轻金融”的情况比较普遍。理财一线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和责任感,通常为了完成指标,许多理财经理在没有充分揭示风险的情况下就与客户签订理财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个人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同时也会制约商业银行提供优质理财服务的能力。

4.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个人理财业务潜在风险较大

由于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中国农业银行缺少专门的理财服务系统支持,尚未建立专业的客户资料分析系统。这使得农行在提供理财服务时不能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和监控,不利于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开展。为了吸引客户,农行为理财产品标注的了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保本型理财产品一旦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率,农业银行将会动用持有的现金头寸去弥补损失,这会影响其流动性,加大运作风险。

在开展外币理财产品时,其投资标的主要为外币结构性存款、高等级债券、股指期货、拆放境外同业等;而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对衍生产品的风险对冲手段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如农业银行的“金钥匙如意”系列理财产品,由于受到黄金价格下跌、外币贬值等影响,没有实现预期最高收益。

三、中国农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1.细分市场,引导市场,创造市场需求

中国农业银行有着丰富的网点资源,县域资源作为农行独特的市场定位是其保持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农行应强化客户的投资理财意识,大力推广“投资组合”理念,在留住高端客户的同时积极发展中低端客户,扩大目标客户范围。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信念,注重将客户关系经营和个人理财业务有效结合,和客户保持良好持久的信任关系,提升绩优客户的拥有率,促进理财业务与存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网银业务等不同业务捆绑销售和联动效应的实现,从而增加零售金融业务对农业银行营业收入的贡献度。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低风险的中间业务,对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增加银行利润具有重要作用。农行应继续发扬“金钥匙”的理财品牌形象,通过准确的服务定位和文化内涵,赢得客户的持久信任,从而提升农行理财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积极研发新型理财产品,变革业务创新模式,赋予真正贴近市场、了解客户需求的基层从业者自主创新权限和空间,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研发团队要积极推出富有农行特色、适应性强、反应迅速的新型理财产品。

2.加强金融机构间合作,共同促进理财市场的发展

随着国外商业银行的涌入和互联网金融的开放,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商业银行还不能直接在银行间市场以外的市场进行投资,国内理财市场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因此,商业银行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成为必然趋势。

农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与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资银行等合作,探索新的理财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理财服务和产品的层次。加强机构间的合作,可以共享高新网络技术平台,从而提高农行理财业务的熟练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全面发展。

3.提高从业人员素养,强化理财团队建设

农行应充分发掘理财人才,加强对理财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理财服务的能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科学考核理财人员的业绩水平和服务情况,做到责、权、利相匹配,从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不仅需要素质较高的理财经理,还需要能管理金融产品的管理人才和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农行应建立一个市场信息共享的平台,有利于理财人员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在分析市场走势的基础上为客户进行投资分析。加强理财团队建设,发挥已有理财人员的优势,扩大人才储备,从而提高农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整体水平。

4.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个人理财业务有其天然的不确定性,如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建立并完善理财业务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农行须建立包括个人客户信息、个人客户资信评级、个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在内的系统,降低风险,实现动态金融服务。

同时,农行在研发、销售和管理理财计划时,应对其成本收益、风险控制、内部价格转移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评估其可能出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应急预案。在未来的理财资金投向上应更多的投向债券等标准化资产;在理财资金的运作上应走向透明化,降低潜在风险。坚持稳健创新的风险偏好,完善风险组织体系和管理工具,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小丹.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模式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 2011(10).

[2]刘哲.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9).

[3]殷剑峰.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M].北京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07).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5

    县域保险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准入缺乏整体规划,影响保险市场的正常发展各家保险机构为扩大业务规模,不根据区域的人口数量、财政收入、经济特点等实际情况,盲目的增设机构,使县域保险市场过度膨胀,造成保险机构之间的恶意竞争,不但保险产品的效力发挥不好,还会影响保险行业的声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如:2009年,大地保险公司在柳河县设立了一家营销部,但由于管理不善、保险产品不对路等原因,两年的时间就撤销了网点,售后服务跟不上,给参保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二)人员素质低,阻碍保险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是公司正式员工,大多数是保险公司招聘的临时营销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培训;二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为了追求业绩,根本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因误导客户而导致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三是人员流动率较高,由于招聘的业务员经常更换,给保险公司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三)用人体制过于简单,营销模式有待改进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的人员结构分为内勤、外勤,外勤人员均为保险公司向社会招收的业务营销人员,这部分人员与公司之间是合同制,只象征性的缴纳为数不多的保证金(一般在几百元左右),经过短期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就可以进行保险产品营销,营销员凭销售业绩提层,与公司之间基本是电话联系,公司对营销人员没有硬性的约束机制。由于这种一对一的销售模式,很容易出现由于营销员主观上误导和客观上客户理解偏差而导致对保险产品的误解,继而出现续期保费不到位、退保的一系列现象,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四)产品开发不够,针对性不强县级保险市场销售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有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繁琐,老百姓根本看不懂。(五)保险机构在县域保险市场中的存在弊大于利保险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称之为保险“超市”,各家公司的保险产品汇集在一起,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保险产品,很适合一些保险行业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但是,就我国县域保险行业目前发展的情况看,老百姓对保险的认知程度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保险还处于上门推销的滞后状态,县域保险机构的存在弊大于利,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效性差。比如保户体检、理赔等,都要通过保险中介与各家保险公司联系,然后才能进行到下一步骤,与直接购买专业保险公司产品相比,中间就要有一个时间差,影响了公司的办公效率;二是产品效力发挥不好。由于保险机构多家产品,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根本达不到对各家产品都了如指掌的程度,所以对产品的介绍也只是肤浅的毛皮,客户不能够深入了解产品的特征和效力,以至于客户对保险机构不认可、不相信,即使买到的产品也不能够完全发挥产品的效力;三是售后服务不到位。由于保险机构的产品很多都不是当地专业保险公司的产品,比如:柳河宏大保险公司的产品的机构都在长春市,本地根本没有设机构,所以保户买到产品后,各种售后服务都跟不上,严重影响了产品效力的发挥。

    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行为的监管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措施,使之切合县域保险实际操作和执行力;二是要整合县域保险监管力量,实行联合监管机制;三是设立县域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严防营销员误导欺诈、挪用保费;四是加大合规性检查和惩处力度,同时加大信息披露。(二)合理规划机构准入数量,防止竞争过度在保险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国内外保险公司纷纷看好中国保险市场巨大潜力,为了防止机构过度膨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管理部门在机构准入数量上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三)重视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保险队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和从业准入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搞好培训工作。(四)突出区域特点,优化保险产品根据不同县域的自然情况、消费水平和需求特点,根据群众的实际购买力和缴费习惯,有区域针对性地开发一些保费低廉、方便购买、适合县域市场消费需求、条款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的保险产品,解决相关保险产品、保险合同、宣传资料的文字问题。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引导客户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如:吉林省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险种,全省各县销售产品的投保额、理赔额标准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地域自然情况的不同,每年遭受灾害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吉林省白城地区周边县域常年干旱,而吉林通化地区周边县域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率相对较少,这样以来,白城地区的农业保险基本是“赔本”,而通化地区的农业保险基本是“保赚”。所以说开发险种,应该考虑区域划分。(五)加强银保合作,达到“三方”共赢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针对地方经济特点,大胆创新服务方式、开发特色险种,比如: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可与涉农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信贷产品,农户用农业保险合同作为银行贷款抵押,银行为其发放农业贷款,如贷户到期无法偿还,由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偿还,这既拓展了保险公司的业务空间,又为银行和农户提供了增信服务,提高了农户的融资能力,可以实现银行、保险公司、贷户三方受益,有利于推动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六)取缔县域保险机构,净化保险市场县域保险行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尚不需要“保险超市”的存在,合理有序的竞争才能促进县域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险机构的存在是保险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但是目前县域保险环境还不具备保险机构发展的空间,盲目的效仿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建议取缔县域保险机构,净化保险市场。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6

1.产能过剩风险

近些年来,产能过剩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这类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运作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此类企业的商业贷款已经成为不良贷款的聚集地。尽管近些年来银行业加大了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的力度,但是,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的这些企业的风险也相应增加,部分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盈利能力下降、负债水平高企,产能过剩行业的相关企业可能发生的债务违约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

2.经济增速放缓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至中速的新常态,必然会引起行业景气周期性波动,部分行业、企业运营困难态势将不断出现,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尤其是亲经济周期性的行业信用风险将不断上升。可以说经济增长新常态就是银行信用风险集中期。这中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良资产的持续增加。根据银监会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的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量为10919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较上年末升高了0.11个百分点。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持续上升,使得不良贷款规模将会进一步放大。

3.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流动性风险进入凸显期

随着我国市场化利率的不断完善,银行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风险面对的诱发因素不断增加。一是资金的供应和需求矛盾激烈。受金融消费者投资渠道拓宽等因素的影响,银行的存款业务增速放慢,但贷款需要确是有增无减,这就产生了矛盾。二是资源稳定性下降。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对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影响越来越大。此外,市场机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大幅上升,尤其是在年底、月末等的特殊阶段,资金的保支付会存在一定的压力。三是资金错配加剧。银行表内外资产扩张冲动较大,对同业市场资金依赖程度上升,期限错配加剧,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四是由声誉风险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强。中小商业银行本身资金规模较小,资金流转能力差,负面消息的出现,就可能导致短期的资金兑现潮,引发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

1.转变思维模式,打造信贷业务量质并重的发展之路

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各大商业银行将注意力放在了于市场份额的提升中,不管规模大小,都非常重视资产额度和利润增速。与此同时,新常态下传统行业确是光辉不再,满足银行信贷门槛的项目逐渐减少,信贷大发展的情况已经不再了。因而,在针对信贷发展目标的制定时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应与自身管控能力相结合,而不是依照整体的经济水平,制定计划,商业银行应当首先考虑有发展前景的客户得到信贷支持,而不是单纯、盲目寻找发展速度较快的客户。与此同时,银行还应做到合理设定信贷额度、结构以及绩效门槛,通过制定相关规定指引员工做好信贷业务的拓展及持续发展。

2.转变观念,严格执行信贷规则,培育新的信贷文化

回顾以往银行的信贷业务,一些银行机构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高管人员为了追求资产规模增大以及利润的增多,没有严格遵守信贷门槛和守则,从而导致了单户贷款超额度、抵押物品被高估值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之下,这些问题必将会引起信贷风险的增大。在当前的大环境之下,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信贷从业人员必须对观念进行转换,常怀敬畏之心,严格遵守信贷守则,培养执行制度严谨认真、营造注重风险的信贷文化。

3.规范决策行为,严肃责任追究

任何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古往今来,大量的事实说明了,权力是需要一定的制约的,否则容易滋生腐败的现象。根据过去的信贷中心的一些旧的方法和原则,针对从事操作的人进行相应的制约,进而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情况。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需要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环节进行民主的决策,形成主要的负责的制度,同时对违反规则的人员实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对负责人员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能够时刻保持警惕性,避免权力的滥用。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有些人员对信贷的各项的规则和制度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甚至在知道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仍然我行我素的进行,对于这些人员,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处理,根据他们的行为,追究他们的责任,不手软、不偏私,坚决维护各项信贷制度的顺利执行。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决定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信贷人员的职业水平和个人的素质。首先信贷从业的人员要长期进行职业教育素质方面的培训,能够增强职业道德的意识和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使得从业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坚决的按照规则办事,使得信贷业务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次信贷从业的人员不仅要学习信贷方面的知识,也要学习法律法规方面的相关的知识,对于整个信贷也整体队伍水平的提高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5.强化信贷业务准入把控,将风险防患于未然

对于如何强化信贷业务的准入的把控,防控未来的风险,需要一是掌握客户的准入关。新时期关于信贷业务的营销,应该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对一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污染严重,技术含量很低的企业以及不符合国家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的企业不给予相应的扶持。相反的应该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小微型企业。在信贷方面要进行精准、广泛的推广。二是把控客户人品关。新时期新的模式,这样的情况导致了毛线和暴富的人群的产生,鉴于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借款人和企业的法人以及代表人进行必要的调查和了解,对于那些财务和经营状况都比较混乱的企业,以及弄虚作假、不做实事的企业也不给予支持。相反信贷业务应当倾向于支持那些守法经营,坚持诚信,踏实做事业的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三是要把控好客户现金流关。在进行信贷的营销的业务的时候,主要把关注度放在现金流能够进行预测和以及支配的客户的方面。对于客户最终的客还款,当然要以现金的方式进行,不能在信贷的业务中采用以往的抵偿的陈旧的观念,应该新时期树立新观念,丢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对于现金流来说是建立在对企业的经营的情况和项目的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的,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现金流的测算。对于客户来说现金流是一种流动的资金,它的作用就是能够支配、还款,进行贷款风险的防范。四是把控好客户抵押品关。第一,要建立抵押品的评估的价目库,能够使得抵押品的评估的价值合理和公允,避免抵押品的“漫天要价”;第二,对抵押品的变现的能力进行相应的评估,要客观的分析抵押品的变现的能力,对于抵押品要进行评估,如果是变现比较困难的抵押品,不进行支持;第三,加强和住建、国土等部门的联系,对于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规划的调整变化,避免抵押品的无效或“缩水”。

6.强化贷后管理,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如何进行贷后的管理,防范风险,一是能够对客户的现场进行检查,能够对客户的财务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一旦发生任何的问题能够快速的进行解决;二是对客户货款进行及时的监控,让货款依照银行的贷款的比例能够转存到放贷的银行;三是健全贷后管理的例会的制度,要及时的掌握全行的信贷的风险的情况,对于对策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能够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化解风险;四是能够加强和各级的法院的相应的联系,能够很好的维护银行的合法的利益,把资产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