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范文1

1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化现代农业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进,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应用绿色农业技术

重视绿色技术应用,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应用新型环保病虫害防控技术、旱地绿肥垄作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注重清洁能源利用,回收农膜。同时,发展绿肥种植,保证耕地用养平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2]。

1.2重视环境污染治理

以农业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例如,推广沼气池建设,消纳人畜粪便和农村废弃物,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并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对废水、垃圾、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等进行综合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注重农业安全生产,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准。

1.3利用当地比较优势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推动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4]。

2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不足

虽然生态化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效果比较明显,但农业生态安全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地方不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定未能严格落实。例如,饮用水安全不达标、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仍然存在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制约着生态化农业发展。

2.2资金投入欠缺

在农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地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农民出资困难,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存在不足,缺乏资金。

2.3科技支撑缺乏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现有技术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制约着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2.4发展任务艰巨

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当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3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农业发展的不足,满足农业生态化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3.1重视生态现代农业发展

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形式,普及生态农业、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重视典型案例宣传讲解,推广示范经验,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认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利用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开展培训工作,引导人们建立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3.2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国家财政支持,积极申报各类环保基金,从税收优惠、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生态化农业发展对策。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进行补偿,保障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3.3重视科技投入

重视农业科研队伍建设,从高校和科研所选拨优秀人才,充实农业科研队伍。注重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做好农业技术专业培训工作,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农民集中学习,促进农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重视实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以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为依托,培养懂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农民,更好地适应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4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重视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注重农业生产安全管理,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化现代农业更好发展。

4结语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范文2

【关键词】现代农业 金融服务 缺失 功能再造

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有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但是,从实情情况看,金融服务体系、信贷产品和风险投资担保补偿缺失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因此,强化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造和政策设计,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成为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缺失

(一)融资服务体系缺失,信贷支持能力弱化

目前,县域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四家,但是,由于农业银行在乡镇的网点较少,邮政储蓄银行开业较晚,农业发展银行只支持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和项目,因而真正能为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融资机构发展较快,但由于其自身实力薄弱,难以担当支持现代农业的重任。残缺不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弱化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

(二)新型金融产品缺失,现代农业融资渠道狭窄

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严格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在信贷制度安排上存在对不动产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偏好,倾向于以国有出让土地、房产等作为贷款抵押物,而针对现代农业量身定做或衍生符合其要求的金融信贷产品如林权抵押、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商标品牌经营权、专利权质押等新型贷款研发不足,造成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村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渠道和空间非常狭窄。如在抵押物方面,农民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宅基地、房屋、农机具等,而由于价值低、变现难,一般不易被银行接受;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租赁用地而非国有出让土地,也不符合银行抵押的条件和要求,广大农民和企业只能“望”贷兴叹。

(三)信贷载体缺失,金融支持“有心无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总量依然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负责人缺乏大企业家的气魄、胆略和思维,只看眼前近利,不求长远发展,缺乏银企合作意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透明度、真实性不高,使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资信评估和授信审批,难以获得银行的认可,达到银行的贷款门槛,导致银行在支持现代农业时“有心无力”。

(四)风险担保补偿机制缺失,金融支持动力不足

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容易转化为信贷风险,因而,在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相应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既缺乏专门服务于农业的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或者现有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农业领域,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现代农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因担心提供贷款、担保出现风险而较为谨慎,增加了现代农业融资的不可获得性。

二、功能再造和政策设计

(一)强化市场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要以县级机构为依托,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增加在乡镇的营业网点。同时,要按照各自的市场定位,明确支持重点。具体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将支持的重点由城区转向农村,重点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发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在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同时,要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步伐,并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从而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缺失、金融支持疲软的问题,发挥金融整体支农的联动效应。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开发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要探索开发农民科技培训贷款、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贷款、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特色资源开发贷款等贷款品种,在抵押贷款方式上,要创新农民住房、土地使用权、林权、应收账款、股权、商标品牌、特约经销商经营权、专利权等担保抵押方式,满足现代农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三)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培育优质的信贷载体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和规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着力在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实施创业人才成长培训工程,培育一批文化修养高、会经营、懂管理、讲诚信的“新型农民”和“优秀企业家”,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实施现代农业品牌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培育现代特色、高效、品牌农业;要促进农业企业的兼并和联合,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向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集团奋进。三是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良好的资信等级赢得银行的支持。

(四)健全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对现代农业的补偿作用

一是创新担保机制,推动组建专门的农业担保机构,并鼓励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互助担保业务,鼓励其他各类担保公司为现代农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形成政府、社会、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农业担保机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贷款“担保难”问题。

二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现代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金融机构因发放农业贷款可能形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调动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由国家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投保,分散和化解农业风险。

参考文献

[1]袁泽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建议》.《金融时报》,2013年3月25日.

[2]王迅.《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中国金融》,2012年第17期.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范文3

通过学习,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潍坊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关键在于他们有“四个好”:

一是有一个好的班子。一个务实肯干的村级班子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市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担任该村村支部书记35年来,为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不顾重病在身,几上东北学棚蔬菜技术,并带领17名党员干部自担风险先搞实验、做示范,成功地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成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创始人,改变了山东农业,引发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在王乐义的身上体现了村支书实干的精神,对新技术的渴求和敢干、敢闯的魄力。

二是有一个好的氛围。老百姓始终是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和主角。从89年到现在,市已发展了35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参与的老百姓占全市农业人口的80%左右。成功开创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百姓参与的发展模式。

三是有一个好的机制。潍坊完善的农业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潍坊既注重科技耕作、设施农业发展,更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形成了集种植、加工、供销于一体的运行机制。在潍坊,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数量多、分布广,让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流通有机结合,形成了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四是有一个好的政策。发展现代农业不是朝夕之事,潍坊历届党委政府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打造了以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等。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不仅为潍坊农产品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口碑,更为老百姓增收畅通了渠道、奠定了基础。

二、四点做法

学习归来,镇党委、政府主动找差距、理思路、添措施,充分发挥已有优势,运用潍坊好的经验做法,着力从四个方面全力推进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思路引。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找准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第一,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全力建好“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吸引更多的外地优秀业主到投资发展。第二,用可持续的眼光发展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无害化农业。第三,用市场的手段推进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实破解农产品的营销难题,减少中间成本,提高农户效益。

二是政府帮。镇党委、政府创新举措,切实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难题。第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利用“一事一议”的奖补政策,积极整合涉农项目,重点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水、电、路等问题。第二,结合“挂包帮”活动,有针对性的支持帮助部分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第三,全镇干部职工努力当好业主的“警察”、“保姆”,用服务与真情吸引业主。

三是榜样带。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的要求,重点抓好示范片建设,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第一,结合“产业提升年”活动,以“两场、两园、五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柏木村、高坝村、东沟村、富平村发展西瓜种植十五户、无土栽培蔬菜三户、机械化粮油生产三户。第二,走“业主+协会+农户”之路,让老百姓在现代农业上大胆发展、放心发展,促进老百姓增收。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邀请县农业局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效益。第四,大力推行“土地小集中”,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降低发展成本。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范文4

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经过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业和农村发生许多深刻变化。如农产品供求格局、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政策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在我国已进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制定有力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我国谁来种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未来的大事来抓紧抓好。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重视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都发展很快。但面向留在农村真正种地的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要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大量农民工不可能都集中在大城市、关在校园里培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让农民教育培训更加方便、快捷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探索送教下乡的方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新途径。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实现不离乡不离土,方便、快捷地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开创农民培训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范文5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规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规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在实践中,现代农业规划成果在指导各地农业生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挖掘生产潜力、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推广先进技术和增产经验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任务,当前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推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规模化农业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做好现代农业规划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同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产业,应用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域基础,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2.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最大限度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

3.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许多专家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进而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和保障。

4.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现代农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规划是为农业发展指出发展前景,并进行广阔发展蓝图的描绘,它将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使农业发展有序、科学和合理,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建设,因此,现代农业规划必须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实施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农业进程。

1.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具体规划方案,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

2.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从宏观调控和微观细节实施上做好农业科学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重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与现状。加快农业技术引进一应用一再创新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队伍,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3.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资源

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提供保障,强化育种能力、健全生产加工与技术环节、打通市场营销网络、充分体现各方面的农业服务综合能力,构建一体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正确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与推广。

4.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

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实施建设以科技创新与应用为主导的各项农业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并组建关键技术攻关队伍,以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与技术向产业和产品方向聚集,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与创新能力。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范文6

关键词:现代农业; SWOT分析;发展路径;重庆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2-2939-06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Way of Modern Agriculture Based on SWOT Analysis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U Zhao-juan,LI Ping,LI Ping,CUI Jin-bo,GAO Dong-mei

(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ongqing 401329,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cognizing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y applying the SWOT method, the three paths for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ultivating modern agriculture advantageous and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amp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amping modern agriculture basic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pointedly discuss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insisting synchronous advanc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cting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reasonable distributing,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enhancing financial security,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strengthening talent cultivation 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y reference for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path;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历史阶段[1]。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人群,承担着养活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的重任,这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在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3]。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产业基础,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的现实途径。

位于中国西南的重庆三峡库区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同时有移民、扶贫、生态环境3大难题交织,结构性经济矛盾突出[4]。随着三峡水库175 m水位成功蓄水,库区移民工作重心已由“迁得出”转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新阶段,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库区移民群众的安稳致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等目标,已成为新时期库区工作的重心。然而,在三峡工程建设的胁迫下,库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使库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农村经济发展困难,不利于库区新阶段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如何实现库区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奔小康,改变传统的二元结构,构建和谐库区成为了研究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迫切地需要加强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明确库区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方向和对策措施,这对加快库区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目标、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对探索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位于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北靠大巴山,南依云贵高原,地处东经106°5′-110°07′,北纬29°16′-31°41′的范围内。库区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和台地,主要土壤类型有山地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境内山川纵横,江河密布,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全境,有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小江等主要支流。库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植被丰富。库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合多种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生长,区内有全国著名的“柑橘之乡”、“甜橙之乡”、“名柚之乡”、“榨菜之乡”和“黄莲之乡”分布。

重庆三峡库区行政上包括重庆市的江津区、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区、万州区、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等15个区县,幅员面积4.39万km2,占重庆市域面积的53.39%。2011年底,库区总人口1 532.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 020.52万人),占重庆全市总人口的66.60%;当年国民生产总值3 996.0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9.91%。

三峡库区的农业以种养业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库区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124.8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69.06亿元,净增加144.25亿元。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目前已建成了优质柑橘产业基地、优质草食牲畜产业基地、优质榨菜产业基地、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优质油菜产业基地、优质水产产业基地、优质香料产业基地等商品基地。库区农业在全市的地位突出,如2011年,库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市的48.88%,粮食总产量占49.70%,蔬菜总产量占46.21%,肉类总产量占45.80%,水果总产量占69.77%,均接近或超过全市相应农产品产量的50%。

2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来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制定战略的主要方法。其中,S是指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W是指企业的知识产权劣势,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

2.1 优势(S)分析

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水域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为库区特色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拓展库区农业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提供了基础。库区市场优势明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市场前景较好;同时,库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地位日益显著,如奉节脐橙全球闻名,长寿沙田柚被誉为“国优水果”,石柱黄连、巫溪西洋参、涪陵白术等中药材供不应求,具有一定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库区积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为库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扫清障碍;通过推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限制的户籍、社会保障、卫生医疗、公共服务等体制改革工作,为促进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2.2 劣势(W)分析

三峡库区山多河流多,加上山高坡陡,交通不畅,农村与外界缺少信息流通,农业发展仍受到库区农民传统思想观念和耕作方式的制约。从经营规模来看,库区农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主要以一家一户为单元进行“小而全”的生产经营,生产组织结构松散;从耕作方式来看,主要依靠手工工具及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5]。库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龙头企业单体规模和群体规模都不够大,农业产业层次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库区市场体系及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卫生体系建设不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等方面。库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畜禽圈舍、鱼塘等建设落后,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信息等基础建设不配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库区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不合理,一些地方农村面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库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较弱,与现代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库区农业结构矛盾凸显,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不够突出;二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矛盾加剧,农村劳动力的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的特征逐步显现。而且库区扶贫的任务重,15个库区区县中,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个,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任务重,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农村移民实际生产安置人口累计48.37万人,其中县内农业安置20.29万人,占农村移民实际生产安置总人口的41.95%,使得本来因三峡工程建设而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容量不断缩小的库区面临着严重的农业发展负荷,增加了促进库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难度。

2.3 机遇(O)分析

近年来,中央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了包含以“四取消”、“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区县实行奖励补助的激励政策,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的调控政策,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等符合农业农村实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涵盖“三农”各个方面的政策体系,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07年6月,重庆市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之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庆市着力在改革、发展及制度建设上探索创新,大力促进城市资源、工商资本下乡进村,为库区现代农业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三峡库区成了全国瞩目的发展热点,为库区农业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给予了特殊的灵活机制,使库区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2.4 风险(T)分析

相比其他产业,农业是弱质产业,至今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三峡库区地势起伏较大,生产条件恶劣,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早春的倒春寒、夏季的高温伏旱、秋季的寡日照和连阴雨发生频率均在80%左右,尤其是干旱、洪涝和地质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损失最重,对农业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给农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土地、劳动力是农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6]。在三峡工程建设胁迫下,库区耕地资源大量流失,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还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耕地资源,使库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将越来越少;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农村年轻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主体逐渐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农村劳动力素质逐渐降低,对农业健康发展很不利。同时,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有特殊性和相对较长的周期性,以及小农经营的天然局限性,使得库区农业产业面临着市场波动风险的冲击。

3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

3.1 培育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重庆三峡库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和生态资源。库区优势特色产业的选择,应在考虑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库区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同时,确保选择的产业本身必须有利于拓展现代农业的功能价值,能够与域内人文自然景观、资源现状相耦合,产生协同效应。根据库区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库区应大力培育柑橘、蔬菜、生态渔业、畜牧业、茶叶、中药材和蚕桑等七大优势特色产业[7]。

重庆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柑橘优势区域,应始终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鲜销与加工并重、生产与市场并重、农户与业主并重、防疫与发展并重的发展模式,尽快形成健全的柑橘产业体系,力争把库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最大的种苗生产集散基地和最大的柑橘休闲旅游基地。三峡库区是重庆市重要的蔬菜基地,应加快以武隆为重点的高山反季蔬菜基地,以及以涪陵、万州为重点的三峡库区榨菜标准化生产加工区的建设,加快石柱加工型辣椒的发展,把石柱建成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县,把青菜头打造成为重庆蔬菜“第一品牌”。三峡库区具有丰富和宝贵的淡水资源,应加快库区水产良种场、增殖保护基地和水产苗种基地的建设,加强库区渔政执法管理体系、渔业资源环境监测中心、渔港、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鱼病防治网络、水产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使三峡库区形成鱼类组成结构合理、鱼类资源储量丰富、捕捞生产科学有序的天然生态场,成为全市最大、全国有名的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库区内较为丰富的草场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条件,应加快建设完善库区畜禽良繁体系、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及技术支撑等配套服务体系,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基地,构建完善的库区畜牧业产业链;库区是我国的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应加快建设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及推广体系,茶叶生产、制作清洁化、机械化工程,品牌和龙头企业培育配套体系,科技支撑工程和茶叶市场体系,以及发展茶叶深加工延伸茶叶产业链,将三峡库区建成闻名全国的“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产区;重庆三峡库区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应结合库区区域特色和自然资源特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重点打造长江流域、乌江流域中药材优势产业带;库区还是重庆市重点蚕区,应按照区域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要求,调整区域布局,优化蚕桑产业结构,以蚕桑种植大户为重点,以蚕茧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缫丝、织绸等产业,积极推进桑椹、桑叶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高效生态蚕桑产业集群。

3.2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三峡库区地处秦巴山脉、武陵山脉和渝东岭谷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人口密度大,地质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与土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尤其在三峡工程建设胁迫下,分布在沟谷地区的优质耕地被大量淹没,致使库区耕地数量进一步下降,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为促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构建和谐库区,迫切需要加强库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库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库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不断加强库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库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库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排险加固力度。二是加强改善耕地质量,包括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农村宅基地复垦,大力推进库区农村土地整治;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库区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统筹做好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积极推进库区培肥沃土工程;加强实施以生态综合治理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加快库区中低产田改造。

农业装备是农业生产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库区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农业装备建设。按照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要求,结合库区山地丘陵农业实际,引进、开发、生产多功能、经济型中小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进展,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田基础条件,重点解决库区耕作地块规模小、形状不规则、坡度大、通行道路缺乏等农机作业、通行条件,把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项目的重点,尽快突破丘陵山地复杂地形地貌的制约。加快区域适宜性的农业装备科研基地建设,积极研发农业生产中关键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推进适合山岭重丘的农机新产品和农业工程新技术的开发进程,突破丘陵山区农业装备科研瓶颈。

三峡库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加强库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现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大力推进库区长江防护林、小流域水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生态工程、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消落区治理、防治噪音等“蓝天绿水青山工程”,提高库区森林覆盖率,加强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库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包括加强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积极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鼓励低毒生物农药的生产与推广使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建设库区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库区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重点整治城区近郊重点区域的农田土壤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库区推广建设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模式、稻田生态养殖、庭院生态观光休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加快库区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一池三改”标准和要求,突出库区移民户和贫困户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3.3 加强现代农业基础体系建设

近年来,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建设发展与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三峡库区应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化新型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和发展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农户相互参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促进的投资模式;鼓励加工、仓储、运输、商贸、信息技术、科研服务行业多方面的投资农业,与各类农业组织、农户共建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和发展“公司+农场(饲养场、专业大户)+农场工人”、“公司+中介组织(合作社)+基地(自营基地、定点基地)+农户”等多种新型产业化组织形式[7]。库区应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特色产业,建设好各类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加强库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集群,推动库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当前库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效能不高,亟需加快库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库区专业化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应尽快制定信贷、税收、保险等方面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种子种苗、植保、农机等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三是应进一步强化供销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保险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等其他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

库区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当前必须加快现代农业保障体系的培育。一是库区应加快培育产业经营体系,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扶持和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是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主要包括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三是加快建立形成以财政投资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政府、集体、信贷、农户、社会投资多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投入体系,保障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四是加快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心系“三农”、开拓进取的人才体系,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五是尽快建立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和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最后,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加强库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建设与壮大、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等。

4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坚持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只有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才能有效地改善现代农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8]。因此,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库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要素对进。

4.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由于库区自然环境、资源配置、经济基础、传统观念等的多样性[9],以及库区区位条件的差异性,库区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发展基础、发展可持续性等进行库区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划分,优化库区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格局,明确不同类型区现代农业发展方略,比如可将库区15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现代农业、生态特色型现代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7]。另一方面,在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中要避免同质化,基地建设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体现出差异性,合理布局,从而使特色资源发挥出更好的效益,如石柱的黄连、忠县的柑橘、涪陵的榨菜等都是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10]。

4.3 强化政策支撑

4.3.1 完善支农政策 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提高支农资金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项目资金的比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实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政策,增加补贴种类,扩大补贴资金规模和地域范围,提高补贴标准[2],完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积极完善库区土地权属变更、“四荒”地使用权获取、土地使用权保护、土地使用权办理、土地使用流转等土地使用政策。加大库区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向国有商业银行推荐库区重点农业产业项目,落实政策性贷款。加大对库区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将三峡库区列为重庆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重点支持区域,对库区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财政返还、灾害补贴、流通补贴、成本核算、减免建筑配套费、用电等税费优惠政策。强化库区人才智力支撑、人才培训、人才引进等人才政策。

4.3.2 深化农村改革和创新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大型商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本后盾。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深化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进征地制度、粮食流通、专业合作、城乡管理和国有农场、林权水权改革等农村其他方面的改革。

4.3.3 加大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力度 坚持以“工程效益反哺移民,实现收益共享”为后期扶持的工作理念,研究并完善后期扶持的政策体系。加快库区土地整治工程的规划实施,不断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建议扩大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发展基金,延长后期扶持时间,实施三峡水电资源使用征收资源调节补偿费机制,增加地区财政收支转移补偿力度,建立起持续的移民后期扶持支撑机制[11]。

4.4 加强资金保障

一是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保险服务体系,使生产经营者得到可靠的信贷和保险服务,降低生产经营中的风险。二是开拓资金来源的渠道,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外商资本等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三是建立起可持续的、长期的三峡库区补偿基金,并通过国家税收、财政转移支付补偿给库区,真正让库区移民“迁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确保库区社会和三峡大坝的长治久安。

4.5 强化科技支撑

面对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主要特点的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浪潮,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现阶段要以重庆市农科院、畜科院为重点,加快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步伐;以农民和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加强扶持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首先,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服务转化能力。其次,探索创新多样化推广服务模式,不断完善 “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农技人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科技示范户”、科技下乡等多种推广模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最后,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模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创新基层农技推广的管理与手段。

4.6 加快人才培养

加快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以重庆市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阵地,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才专业结构,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施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打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励机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人员队伍建设。从体制改革入手,在人员编制、入学深造、职务评聘等方面制定政策,稳定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队伍中的业务骨干。坚持选贤任能原则,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人员的待遇水平,积极引导、鼓励和推动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普及、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队伍实力。

农民是库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要紧紧抓住农民教育这条主线,加强库区新型农民的培育。制定新型农民培育规划,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12]。加强库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培训经费的倾斜投入,深入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明宇.白城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詹慧龙.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5):1067-1074.

[3] 赵其国,周应恒,耿献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J].生态环境,2008,17(5): 1721-1727.

[4] 余治国,李 东.三峡库区主体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3):135-138.

[5] 段小梅.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 (4):88-93.

[6] 林 琳,杨国永.基于SWOT分析的漳州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4):30-34.

[7] 罗 荣.重庆农业谱新篇:重庆市农业资源区划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 蒋和平.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世界农业,2009(9):1-5.

[9] 张 放,杨京平,张士良,等.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途径和对策[J].经济地理,2003,23 (1):64-69.

[10] 黄 云,毛 苹,贺稚菲,等.三峡库区城乡统筹推进中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8):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