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发展阶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阶段范文1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LI Qing,SHAN Fu-bin
(School of Management,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Langfang 065000,Hebei,China)
Abstract: The use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have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ontemporary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ycle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s a process from formation, development, maturity, and decline to demise and the valu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is changing gradually. The value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requires outstanding environment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own personality. To improve and promote brand value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t must have the feature resources to attract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scientific guide of local government, operators, management and perfect service facilities are important supporting factor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the development cycle; value analysis
如今,参与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在对旅游目的地食宿、吸引物等有形产品关注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生活方式体验的获取。为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本地区游览,各地村镇、景区、企业、农户等纷纷利用自身拥有的特色文化、自然风景和物资或非物质遗产,以及特色的服务、舒适的设施来开发市场、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培育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已经成为当代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效路径[1]。
1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价值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是凸显目的地自身特点、利益和价值,树立目的地形象的象征物或标志[2]。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构成要素包括旅游地内部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经营主体、服务设施、服务人员、生态环境,以及所在地的政府、居民、相关法律和政策等[3]。这些要素是形成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内在支撑和外在保障。
旅游目的地的声誉不是凭空而来的,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对今天的游客而言,他们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仅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更是他们内在利益需求的体现。
当游客把自己的时间和辛苦挣来的钱用来选择到一个村镇进行旅游或度假时,他们必然带有明显的情感诉求,希望借此获取身体上的舒适与内心上的愉悦。因此,对游客而言,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应该具有社会、情感和身份识别的价值。也就是说成功的乡村旅游目的品牌,能够在目的地自身优势与潜在游客感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游客能够真实、深刻地体会到旅游所带来的满足感,并赢得游客的情感归属。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价值应涵盖目的地品牌的理性价值、情感价值与情感联系[4],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利益需求的满足。
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内涵是复杂而丰富的,最强势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是那些个性最为丰富的品牌。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成功取决于目的地品牌个性与游客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要培育或完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价值,必须构建起持久、相关、易于传播、对潜在游客有突出利益的核心价值,需要凸显旅游地品牌与游客之间的相关性、品牌的新颖性和差异性。
2 乡村旅游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价值分析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是目的地与游客之间双向作用的过程,其发展周期则是旅游地品牌从产生、发展、成熟、衰落到消亡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为S型曲线[5]形式。但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曲线不同于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旅游地在各阶段内接待游客数量的变化,而应该看成是不同发展阶段内目的地与游客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目的地品牌价值逐步变化的表现。
2.1 未名阶段的品牌价值
各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初期通常是依托其所拥有的地理、人文、风俗、历史、农业生产、农业景观、农副产品等各种特色资源来兴起的,这些资源构成了本地乡村旅游的独特个性与鲜明特征。资源的特殊性是此阶段内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支撑。在此阶段内,尽管各村镇的推广宣传较少,市场规模也较小,但是,来访的游客大都是追求“新奇感”的消费者,他们选择这些尚未知名的村镇来观光或度假,往往出于自身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这也正是此阶段内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关键所在。当村镇尚未成为知名的旅游地时,品牌的价值受到这些先期进入游客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推广宣传将直接影响到目的地的知名度的扩大。
除硬件设施外,乡村旅游地提供的服务也是保证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游客正是在与服务接待人员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才形成了对目的地的认识和看法。一支拥有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乡村旅游服务人员队伍会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特点与游客需求,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水平,让游客深切体会到真诚、专业和贴心的旅游服务。
4.3 以科学的政策提供引导与扶持
塑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不仅是经营者与当地居民的责任,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扶持[11]。当地政府需要立足全局,认识并确立本地乡村旅游品牌的本质与内涵,制定科学的宣传推广策略,引导区域内的所有相关主体统一思想和认识,积极参与到本地乡镇旅游品牌的塑造中来。同时,通过适宜政策的贯彻实施、制度的推行,来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积极鼓励参与者,为旅游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发挥导向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立足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定位,对本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推广,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以适宜的经营者和本地居民的行为提供保障
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进程中,农户、协会、园区、企业等各类经营者是为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并负责提供游客所需商品和旅游服务的组织工作,也是游客感知旅游价值的最直接接触者。各类经营者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游客对村镇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体验与感知效果,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情感利益[12]。通过地方政府鼓励与约束,引导各经营者积极创新旅游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
旅游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游客来到各村镇后不可避免的要和当地村民进行交往。本地村民对待游客的态度、行为直接影响游客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时,需要让本地居民对品牌的内涵与价值有清晰的了解,并能够加以准确表达,从而使本地居民在与游客的沟通交流中更好地展示、传递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与收益。
乡村旅游发展阶段范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家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8JA790123)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进程
(一)发展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生态旅游观念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一些地区开始兴起,并呈现出迅速发展态势。目前,“农家乐”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一些城市郊区的村镇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传统的林木、花卉养植优势,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各地将这种旅游形式正式命名为“农家乐”,确立了“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第三阶段为规范阶段,许多地区先后开始对“农家乐”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打造品牌。
(二)产品结构与类型
1、住宿与餐饮。目前,我国“农家乐”旅游住宿产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都市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二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各地均把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家常菜作为餐饮产品的主要卖点,对来自都市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观光与游览。“农家乐”的“游”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在所在乡村内的游览,乡村内有一些可供旅游者游览的地方,如各种农艺园、旧式作坊等;另一方面是指在乡村周围景区的游览。开发“农家乐”旅游的乡村周边往往有一些景点可供游客游玩,包括自然风景区、历史古迹等。
3、购物与娱乐。“农家乐”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娱乐对于“农家乐”旅游来讲尤显重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农家乐”旅游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体验乡村的生活、乡村的文化、乡村的悠闲,追求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休闲性质。目前,国内“农家乐”旅游的娱乐活动主要有采摘、篝火晚会、各种节庆活动等。
(三)市场推广与规制。国内“农家乐”旅游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推广。独立的农户无力从事市场推广工作,即使农户个体有能力进行推广,对于旅游者来讲,信息的可靠性也值得商榷。因此,政府力量的推动对于发展初期的“农家乐”旅游业是非常必要的。
各地政府往往采取先扶持后规制的方式:前期,把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在手续、资金、税费、宣传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等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出台标准逐步进行规范管理。
二、海南“农家乐”旅游发展制约因素
(一)海南“农家乐”旅游开发经营概况。从1997年开始,省内部分城市近郊的农户就开始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成片的林木花卉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在全省各地市快速兴起,成为了休闲旅游的新亮点。纵观海南全省“农家乐”旅游,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农家特色比较突出。“农家乐”旅游以农村、农业、农事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有的借景发展特色餐饮,演绎了从土地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有的兴建手工磨坊、油坊、酒坊等旧式作坊,不断丰富乡土风情、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内涵,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2、经营效益较为明显。由于适应市场需求,许多“农家乐”旅游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2008年“十一”期间,海口市约30%的市民到环城游憩带旅游,金鹭鸵鸟园、丰乐农庄的接待旅客都在8万人次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另外,“农家乐”旅游在节假日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分流游客,减轻了热点旅游景区的压力。
3、市场管理初步规范。一些地市已开始尝试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如海口市秀英区出台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秀英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从经营场地、服务设施、环保安全、服务项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了其规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模式。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海南“农家乐”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生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或完善。
1、规划和管理不完善。就海南整体而言,“农家乐”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一些地市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开发“农家乐”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破坏了环境资源。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景区在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旅游线路的难度较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在管理方面,虽然省会海口市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但绝大多数地市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成熟的、可以在全省推广的经验。
2、服务项目单一。大部分“农家乐”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经营项目类同,特色不鲜明。多以饮食、玩扑克、打麻将为主,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和民俗的挖掘,对文化休闲项目和参与性健身项目开发不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果“农家乐”旅游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生命力将会受到严峻挑战。
3、品牌经营与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在一些地市,“农家乐”项目主要由农户经营,经营者数量众多,组织松散,大多缺乏长远眼光和品牌意识。目前已有人开始在糖果、调味品等多个领域里抢注“农家乐”商标,如果“农家乐”经营者不加以警惕,在塑造品牌形象、保护品牌资源上下功夫,服务类“农家乐”商标也有被别人抢注的可能。
4、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农家乐”旅游的开办者和服务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农家乐”从业人员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对当地文化内涵和民俗一知半解,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一些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加之不懂服务常识和规范,经常慢待游客,导致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三、海南“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政府的促进政策与管理行为
1、鼓励发展,适度扶持。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政府的依赖要更大一些。一方面国内旅游协会还比较弱小;另一方面我国的乡村旅游还担负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在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的海南省发展“农家乐”旅游,政府在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都必须有所作为。譬如,对中低收入农户经营“农家乐”项目实施一定程度的税费优惠;组织“农家乐”经营农户到重点地区学习考察,指导、培训其增设服务项目等。另外,政府还应加大城郊道路交通建设,完善通讯设施,增容电力设备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2、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农家乐”旅游门槛低、竞争激烈,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应把“农家乐”旅游放在一二三产业这个大范畴中来整体考虑,使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农家乐”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各地市应借鉴海口和省外一些城市的经验,尽快出台、实施“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等规程制度,组织旅游、工商、卫生等部门阶段性地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以及卫生设施、客房、娱乐场所安全是否达标等。
(二)自然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农家乐”旅游是在满足都市休闲群体回归自然、向往田园风光、体验田园生活等物质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兴起的,它应当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相互交融、内涵深厚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可以选择省内发展相对成熟、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率先尝试走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氛围,挖掘深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产品生命周期长的项目,使海南“农家乐”旅游真正朝着高起点、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三)品牌化和差异化发展道路。今后一段时间内,海南“农家乐”旅游应将重点放在追求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特色化上。“农家乐”旅游经营者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塑造起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影响力。在具体策略方面,应尽可能采取错位竞争。“农家乐”旅游开发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模式,必须紧紧围绕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主题需求,提供游客参与和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机会,延长其停留时间。譬如,推出“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专题旅游。用“农家乐”周围的农田做假日农业生产基地,租给市民,平常代为管理,假期供他们耕种、体验生活。
(四)培训与建设并重的发展道路。鉴于海南省内“农家乐”景点中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设施简陋、环境不理想的弊端,应坚持人员培训和设施环境建设相结合,边建设、边培训的策略。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举办旅游业务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从业人员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改建的力度。同时,还应注意“农家乐”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忽视了舒适和卫生要求。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2.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小猛,李,牛家丛,崇明.“农家乐”现行旅游运营模式弊端及创新研究.旅游学刊,2006.5.
乡村旅游发展阶段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SWOT分析
湖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乡村旅游理论指导,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着游客比较分散,市场没形成规模,开发盲目、缺乏特色和管理混乱、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文化品位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对湖南省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策略及建议,以此寻找一条适合湖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湖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湖南乡村旅游概述
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级别在我国居于靠前位置。以2010年为例,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超过4亿,其中湖南省占比高达约23.46%,即全年的接待规模为9383万人。另外,湘潭市的隐山,长沙市的岳麓山,常德市的桃花源,道州濂溪等,这些名山、名水都是风景名胜之地。近代历史产生的红色景点,如伟人故里韶山,“将军之乡”平江等,为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更添特色。而湖南省也很重视乡村旅游的建设,于2010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3521”工程看,力求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强省。
(二)湖南乡村旅游开发的特点
1.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湖南省境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湖南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之一就是根据各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如娄底新化县水车镇利用花岗岩风化物具有疏松透水性等天然优势,合理引水布局,创造出世界一绝的紫鹊界秦人梯田,再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该镇生产风味小吃和土特产提供了先决条件,使紫鹊界秦人梯田成为娄底市旅游资源中的一个显著亮点。同样,湖南省还充分利用丰厚的自然资源开发了“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之恋”、“湘西州凤凰县苗人谷景区”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2.资源分布较为平衡,形式多样。
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以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来看,全省现有517家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各地市均有分布,其中省会长沙及其周边地区较为集中,占到总数的2成多。另外,湖南省乡村旅游项目形式多样,如“度假型”农家乐和“客栈型”农家乐,其功能涵盖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可以说,湖南省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三)湖南省乡村旅游现状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分析。
(1)独特的区位条件。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湘江贯穿南北。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这些区位条件使湖南省拥有潜力巨大的地方性休闲农业市场和广阔的中转性潜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
(2)优越的自然环境。湖南地处我国中部,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较大的地势差距和齐全的地貌类型,是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必要条件;充足的降水和充沛的光照,是湖南省农作物生长良好之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
(3)深厚的文化底蕴。湖湘文化底蕴深重浓厚,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有“天下隐山”之称的湘潭隐山,“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等,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也有助于推进以湖湘文化为亮点的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2.劣势(Weakness)分析。
(1)经营者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湖南省乡村旅游尚处于市场初级无序发展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人才亟待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其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出现服务空缺和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游客的观感和心态。
第二,人文景观保护意识淡薄,景观塑造同质化严重,这不仅使乡村的本来面目得到破坏,而且导致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第三,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条块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乡村旅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产品开发度不够。这包括对产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湖南省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挖掘不够充分,长期以来,乡村旅游没有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乡村习俗融入旅游中,多为对其他乡村旅游发展地区的简单模仿,难以维持游客对其的吸引力。
(3)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乡村旅游主要以近程旅游为主,湖南的春、秋二季温度适中,气候也适合外出,所以其是旅游的旺季。这六个月外出休闲旅游的游客较多,但乡村旅游景点的软硬件服务却难以承载过多的游客。而冬季由于温度低、景观观赏性降低,导致旅客较少,造成了大量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停用,造成资源闲置。
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机遇方面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静态方面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日趋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湖南省政府实行了乡村旅游建设的“3521”工程,此举大力拉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时展过程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们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居住空间小、生活节奏快等问题,他们迫切的希望可以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乡村旅游就应运而生,应运而壮大了。
4.威胁(Threat)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阶段范文4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015年“互联网+”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快速发展也深刻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乡村旅游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链及营销、服务环节融合起来,从而加快提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996年美国创立的Expedia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其业务约占全球在线旅游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在线旅游的航母。而1999年国内创立的携程旅行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旅游企业对传统旅游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他们不仅为旅游行业飞速发展注入活力,而且从整个产业链上重新整合了旅游产业。继传统旅行社之后,OTA(比如携程、途牛)和垂直搜索平台(去哪儿网)先后出现,随后大型平台电商平台(比如淘宝旅行、QQ旅游、京东旅行等)也开始涉足旅游市场,而近年来,旅游UGC网站蓬勃发展,它们从内容、心理的层面与用户进行着近距离的沟通。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都给旅游产业增添了更多未知的可能,在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各个链条存在着大量潜在的机会。
二、浙江省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浙江省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升级,乡村旅游应运兴起。目前,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已经形成类型较为多元的城市近郊“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古镇、具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及农业新村等。比较典型的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大产业格局的遂昌模式、高起点打造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安吉模式、新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的德清模式:这三种模式依托地方的本土与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取得一定的发展绩效。浙江省也是全国非遗项目最多的省份之一,乡村本土文化很多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的过程中,又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经营规模上普遍偏小,经营者的品牌意识非常淡薄。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入,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来领,浙江省乡村旅游升级问题也迫在眉睫。
三、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导航平台的实现
(1)导航是利用地图服务和导航服务,进一步扩展到景点类、酒店类、餐饮类、生活服务类的预订方式。利用流量数据整合我省的航空公司、公路铁路客运、酒店、旅行社、景区、餐饮等乡村旅游领域的重要环节,打造专注于乡村短途旅游主题的在线导航平台。(2)依托导航地图服务将消费信息深度覆盖浙江省乡村旅游吃、住、行、玩。除了传统地图功能外,增加预订与支付功能,以及乡村旅游的特色文化关键词标注。(3)创建浙江省乡村旅游导航手机APP,推送最新乡村旅游信息,建立垂直搜索平台,增加旅游用户真实点评、建立乡村旅游社交群。聚集其他O2O领域的平台,如拉手网、大众点评等,对接租车、短租、天气、拼游等应用,基本满足旅游用户需求,进一步完善我省乡村旅游LBS(移动位置服务)生态圈。(4)线下完善旅游服务与用户体验。线上线下良性对接的O2O大潮带动乡村旅游更加蓬勃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特色文化与旅游经济的链接
(1)加强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内涵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创建生态+传统文化+智慧乡村旅游新思路。(2)完善建设移动基站、建立免费WIFI、智能导游、APP信息推送、二维码电子讲解、智慧眼镜等互联网应用,打造智慧特色文化乡村旅游。(3)互联网思维下,特色文化必须体现乡村本土特色,利用网络、自媒体、微博、微信等形式进行推广传播。浙江省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免费向游客开放的同时,建立与此相关的微博、APP软件、线上网站、线上博物馆、线上纪念馆、以及实体博物馆、实体纪念馆、体念中心等,一来是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来也是全面推动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传播的途径。
(三)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升级
(1)完善乡村农产品+文化旅游+电商模式,如淘宝专为遂昌打造的中国遂昌馆,凭借丰富的物资资源,遂昌将特色农产品融入了生态体验游。(2)综合集成。互联网思维下我省乡村旅游与在线旅游企业的互动、乡村旅游与电商平台的对接、乡村旅游与搜索平台的链接(百度、必应、谷歌等)、乡村旅游与政府行政推送的结合。
(四)现阶段浙江省乡村旅游大数据分析
按不同的地域特征、旅游经济形态、特色文化资源遴选出5个乡村进体数据分析、研究。(1)依据特色文化资源、特色产品、地域特征、旅游品牌等数据分析结果,提炼出适合互联网对接的乡村旅游数据。(2)依据城镇传统特色文化,地域环境、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信息等数据分析,制定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性方案。
四、利用互联网+来推动浙江省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
互联网思维正在为特色文化乡村旅游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将从三方面推动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1、智慧链:互联网+通过整合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要素,正在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2、平台链:互联网+提升和重塑了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平台经济,以“便捷”和“开放”作为广泛吸附的终极武器。3、数据链:乡村旅游产业正在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采用可量化的多角度数据,推动了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1)建立完整的移动互联网线上平台,推进线上预订支付、线上咨询、线上导航、APP古镇旅游推送、微博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端的推进,通过注册、电子门票等多渠道收集旅游动向信息,形成各类数据分析。比如旅游人年龄、旅游方式、旅游者身份的分类,可以根据旅游方式的不同,跟团游、自助游的区分进行分别信息推送;根据旅游者的年龄、旅游目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移动信息推送。(2)湖州市南浔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灿若云锦,民国建筑保存完好。结合物联网科技,比如联想一款可穿戴设备new glass畅游古镇,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感知古镇的前世今生的穿越式生活体念。(3)“青瓷文化之乡”的慈溪上林湖,如编排传统戏剧,整合演出场所、电商平台、O2O模式线上线下售票、系列越窑讲座、戏剧情境结合动漫游戏等线上线下二者结合、交互联动的诸多方式,打造青瓷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具有千年历史的越窑文化可持续发展,促进慈溪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阶段范文5
关键词:乡村;体验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 A
一、乡村体验旅游
旅游是一种经历或过程,不是一种产品,而这种经历又是特殊的。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了特殊的感受与体验。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或经历,不只单纯是追求感官享受的结果,旅游对于人类来说,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住、行、观光,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生活、一些特殊经历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因此,根据该体验经济的定义和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与传统的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农业相比,脱离了单一的观光休闲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体验农村生活、农业风情为卖点,对居住在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造成吸引,以满足休闲、教育、娱乐为目的,并以原生态风貌、参与原生态活动为核心,所进行的包括娱乐、劳作、科教、民俗等复合型的综合农业旅游活动。
二、乡村体验旅游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现代农业是“农、工、贸”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不仅如此,农业还具有多功能性。农业旅游在农业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诸多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是单纯的种养业、动植物产业生产,而且还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功能。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作为符合生态要求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乡村旅游,具有传递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意识和科学考察的功能,在本质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同时,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益主体应增强保护意识,使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环境负责,既注重人的旅游需求的全面满足,也要关心旅游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共生、和谐发展问题,从而使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领域。这一理论是在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巴特勒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中,提出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他将旅游地的演化分成六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三、案例分析
龙潭古村寨地处安徽省太湖县东北角边陲,东与潜山县边界相连,北靠岳西山水,是典型的大别山区古村落。该村地势较高,山色秀美,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民居建筑古老且保存完好,民风淳朴,“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在此展现。龙潭寨村是集山水、原生态、农家乐、古民居优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其风景优美,景点宜人。
(一)龙潭寨村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1、经济
龙潭寨村是重点的林山之村,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全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600多亩经果林,使广大村民得到实惠,退林还林项目的实施和纸浆林基地落实,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经济活力,8000余亩公益林及5000余亩成材林带动全村极大的经济效益。只有管好、用好山林——不绝之源,扎实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发展蚕桑支柱产业,培育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户经济、民营经济和优势产业,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完成植树造林2000亩,扩大蚕桑支柱产业300亩。加强多经林的科学管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先进技术,力争三年时间内人均纯收入递增8%。
自然资源
龙潭古寨的自然资源丰富,溪流、山色、飞瀑、峡谷、陡崖、翠竹、奇花、古藤、梯田、古寨、木楼、石桥等构成了自然独特景观,山川纵横、山水相映、绚丽多姿、自然和谐。寨内既有瑰丽多姿、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又有绚丽多彩、令人神往的大别山山寨风情;亦有源远流长、奥妙无穷的风水文化。这里集青山绿水、幽谷曲径、飞泉翠竹于一身,融田园美景、乡村风情、传统建筑文化为一体,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3、人文资源
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部分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历史建筑、生产生活的习俗、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歌舞、民间文学等。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每个村落的文化传统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构成了新农村建设中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在广阔的传统村落中,特有历史文化不能被轻视、被忽视,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交融。因此在农村多元文化的发展中,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必须做的,应把文化的保护与原生态的保护结合起来。
龙潭古寨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
(1)古村寨中的古民居、宗祠、古寺庙遗址,还有典型的农舍,特色建筑。
(2)村寨中的古巷道、古桥、古井、古老的生产作坊、如水碓、石磨等。
(3)在村寨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遗址、遗迹、碑刻、故事传说等。
(4)传统的优秀的生产生活习俗、歌舞、传统独特的手工工艺、绝技绝活。
(二)具体的开发与规划思路
1、形象定位
有研究表明:吸引人们去古村旅游的强大吸引力,不仅是民居和典型院落等古迹建筑,还有体现古村落传统风貌的街巷地段、空间格局、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等自然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和活化承载物。所以龙潭古寨旅游开发理念应该是立体网状体系的综合保护和整体开发,以保证古村落整体遗产价值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重点围古村寨文化、生态山水、自然景观、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构建龙潭寨“古寨景村”的旅游形象。
根据“龙潭古寨”的旅游资特色,区位条件以及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考虑到以古村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现状和未来旅游活动的发展态势,将“龙潭古寨”总定位于古村落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活力的古寨景村”。
2、规划构思及功能分区
旅游规划为“一轴二极四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主要以古寨历史建筑、原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巷道、旅游节点、生态休闲、绿化组织为空间,以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旅游空间群体。
3、主要功能区规划及旅游活动设计
(1)文化类项目设计:艺术家/画家村、古玩字画店、乡村俱乐部、古村落。
(2)生态休闲类项目设计:风厢潭水寨、桑麻园、生态农庄、生态果园、茶园。
(3)观光类项目设计:水帘洞、湿地水景观、景观水车、亲水廊桥、景观大门。
(4)旅游服务类项目设计: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休闲广场、休闲酒吧、客栈(家庭旅馆)、盆景店、竹雕工艺品店、山货铺、龙潭山庄、农家乐示范户。
(5)体验娱乐类项目设计:织布房、碾米店、铁匠铺、蚕坊、农耕体验园等。如:
——生态农庄
依托农户自行开展农家乐建设项目,例如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等,建筑与景观风格突出大别山的皖西南乡土特色。
——龙潭山庄
在刘家河附件的山脚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地块相对独立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中高档休闲、住宿。
——风厢潭水寨
位于现状风厢潭附件周边,依托现状优质的果林、水体、山体等自然景观资源,建设生态疗养区,包括养生别墅、疗养健身中心等设施。建筑设计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与自然山林水融为一体,突出野趣。
——艺术家村落(画家村)、
位于龙潭冲北侧,利用现状一处废弃的建筑改建,与古村落融为一体,组成历史、文化、艺术相交融的艺术家村落,开展艺术展示、表演、沙龙等文化旅游活动。
——龙潭冲
在龙潭冲、花屋古民居内进行整治与改造,增加休闲步道、服务设施、小型旅游接待点、景观标志等,强化乡土村落特色,开展村庄旅游、家庭旅馆。
4、道路系统规划
公共道路系统分为对外连接的交通系统以及各区域内部城市的道路系统。并按照道路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划分成不同等级,按照不同区域以及特性划分成不同形式的道路断面。同时按照土地开发时序,道路系统的开发也将被划分成若干时段。
对于龙潭寨村来说,应当加大乡村体验旅游的可进入性。加大旅游景区的公路交通建设力度和投入。同时,为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回归感和体验感,在景区内设计既方便游客出行,又符合乡村特色的石子路、石板路等。
5、绿化树种及栽植选择
开发区域的景观建设也要注重植被的选择和协调。城区内的植被受人工管理影响较大,自然属性相对较低,重点为突出植被的美化功能和部分生态功能。为此,景观栽培时要尽可能与周边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相协调,并且选择对居民生活不造成影响的植物,同时大部分植物应具有较强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功能,确保为开发区域创造宜居的环境。
结语
乡村体验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更是体验经济时代对农业发展、旅游发展的要求。发展乡村体验旅游应加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根据旅游需求策划旅游产品;提升原有旅游产品的魅力,优化品牌意识;加强旅游监管,
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强乡村体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晓云. 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 昆明大学学报,2007,02:17-19.
乡村旅游发展阶段范文6
[关键词] 黟县 乡村旅游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96-01
近年来,黟县深厚的徽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诗意绵绵、风光旖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
一、黟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黟县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黟县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如五里桃花、深冲茶香、柯村油采花、塔川秋色、木坑竹海等。二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民情。主要表现为各地节庆、民俗等方面:雉山凤舞、打食桃、赛鸟、碧山丰年祭等。三是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黟县一些较边远的乡村,仍保留有传统的耕作、劳动方式,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
二、黟县开发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1.丰富了黟县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五溪山自然保护区、奇墅湖水库、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黟县西递宏村等热点景区的管理压力。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目前还停留在初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农家乐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
3.乡村旅游业政策配套还不够。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
4.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够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下一步发展黟县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俗民情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要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都是乡村旅游的魅力和优势所在,应将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形成以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小城镇、森林公园为主要要素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可打造以下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五里、深冲、塔川、木坑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2)西递、宏村、屏山、南屏等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3)碧山、碧阳城郊为区域的农业体验旅游;(4)黟西北为区域的生态及户外运动乡村旅游。
2.挖掘文化,培育品牌,提升品位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应在深度挖掘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
3.因地制宜,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黟县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
4.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规模旅舍,为游客提供比较干净、卫生的住宿。
5.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尤其要在旅游产品包装上下功夫。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同时对黟县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黟县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