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文化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文化特点

茶文化特点范文1

调查对象: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浏览网页、采访、问卷调查。

一、清华大学校园活动调查分析

理论学习方面:清华学子财富论坛第 场“海权兴即国家兴”

卡巴斯基先生清华讲演——国际网络安全

惠普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战略技术官(csto)shane先生清华大学演讲会

领导力发展论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

实践技能方面:各大企业校园专场招聘会

清华创业计划大赛

cuba半决赛 清华大学vs华侨大学

实践相册--清华大学 - 年年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摄影展

清华大学首届智能车对抗大赛

文化艺术方面: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二十周年会庆

中国曲艺家协会进入清华大学进行交流演出

清乐华章――清华大学研究生大型文艺演出

清华大学 年法国文化周

第二届学生国际象棋文化周

清华大学首届紫荆露天电影节

清华大学香港文化节

“一二-九”合唱

体育活动方面:拥抱 ——清华大学新生奥运风采大赛

纪念“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五十周年专题活

马约翰杯体育比赛

年年清华大学学生体育活动月

11.12男生节

3.7女生节

总结: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涵盖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实践技能、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健康高雅、文明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侧重于理科。就时间安排而言,每一个月都有不同类型的活动,加上每一个系,每一个社团的活动,很庞杂。清华有着很多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其活动总体特征是多而杂。

分析:以清华大学“女生节”辐射效应为例——

清华大学的一系列活动,往往都能引起巨大反响。其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普及最广的莫过于每年的女生节。女生节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它已经成为了清华的一种传统和招牌活动。而且其影响正在逐年扩大。究其成功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女生在清华的比例较小。“物以稀为贵”,自然会得到重视。这是其自身优势。2.节日创意迎合了青年追求新意、追求浪漫的主旋律;3.活动具有普及性。无论什么专业,无论什么国家,民族,无论是否有专长,无论什么年级,都可广泛参与。 4.校方高度重视,校学生会,团委,以及各系,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女生节前夕已经把清华大学bbs留言板的封面换成了“女生节”的主题封面;在校内多处制作宣传海报;紫荆园宿舍区内随处可见书写着“祝全体女生节日快乐”的条幅;校团委专门制作专题电脑幻灯片在礼堂放映。5.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几乎集合了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比如女生节之“看吧”——播放各国原声电影;“暖吧”——男女生打破界限,齐聚畅谈;“逛吧”——举办游园会……举办女性讲座;各商家的女生节商品促销优惠进校园;学校周围的商铺跟风打折;女生节服饰大赛;6.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自由度高。除了官方的活动,各系,各学院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有的系男生在凌晨聚集女生宿舍楼下唱歌;有的系男生精心准备了送给女生的礼物;有的是将教室用彩带,气球等装点得很有节日气氛;有夜晚用蜡烛拼的“心”字;有互动游戏环节;有食堂门口献花;围圈为女生祝福;放风筝送祝愿……

茶文化特点范文2

[关键词]“萌文化”;“头上长草”;90后;符号消费

1.引言

近几年来,“萌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追捧与喜爱,与之相呼应的“萌商品”“萌经济”更是层出不穷。这些衍生产品大多具有外观修饰的功能,能够彰显个性,满足追求新奇路线的消费者们。“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认同的消费心理颇为常见,因其消费行为及心理具有表征性和象征性的特征,可以将这种消费当作“符号消费”。

“头上长草”为一种装饰性发卡,形状多为可爱的植物。2015年9月,周杰伦与妻子昆凌于微博发表头戴“豆芽”形状的发卡,引发关注。201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旅游景区、商业街纷纷出现这种“萌萌”的发卡,风靡全国。随着国庆黄金周的结束,这种发卡也逐渐销声匿迹。

据观察,消费人群多为小孩和年轻人,女士多于男士。研究发现,此类型的消费现象,在活动前期,发展缓慢,中后期的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且维持时间短,繁荣景象很快消退直至销声匿迹;商业来源和公共来源是消费者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主要来源;90后女性消费者在“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消费,对“萌”产品的偏好程度高于男性;“发卡样子可爱,萌”成为消费者购买或者佩戴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消费者对“头上长草”现象感觉一般。

本文的研究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生产时间与数量关系,消费群体的选择,以及新市场开拓方面,可为企业提供数据依据,便于领导者做出正确且快速的决策。同时,能够引起大众对“萌文化”所带来的消费行为与理念进行思考,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概念界定

2.1“萌文化”

“萌文化”最早出现在日本,本是指植物草木的出生之芽,后来被日本御宅族的动漫爱好者来形容十分喜爱的事物。“萌文化”蕴含着不带有其他因素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喜欢,往往包含可爱、清纯、善良之意。近年来,

“萌文化”在中国迅速普及流行,不仅有“么么哒…‘萝莉”等网络用语,更有“颜文字君”等表情萌物,以及随之引来的“萌行为”“萌经济”,盛行程度可见一斑。“头上长草”这种萌萌的发卡,也是“萌文化”的产物之一。

2.2符号消费

所谓“符号消费”,即在消费过程中,产品除本身的功能、外观、性质外,还被赋予了情感、档次、气氛、品质等人为特性,消费者以此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认同等。产品不单单是产品本身,而成为一种象征与符号。如“苹果热”,购买苹果手机的消费者往往并非因其实用性而购买,而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苹果”是经济实力、品位、潮流、尊重科技的象征,这些是消费者追求的。

3.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法,调查群体为年龄16-25周岁的年轻人。通过问卷发放并收回306份有效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变量的测量:

性别、对“头上长草”现象知晓情况、信息收集来源(包括人际来源、商业来源、公共来源)、购买或佩戴“头上长草”情况、购买原因、对“头上长草”现象看法。

3.2数据分析

(1)对“头上长草”现象知晓时间与人数间的关系。

被测者都要回答“您于何时知道头上长草这一现象”的问题,共分为“2015年5月1日前、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刚刚”九个答案。

由图1可知,对“头上长草”现象知晓时间与人数的折线图呈“w”型。2015年5月1日之前,知道“头上长草”现象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为15.69%;5月至7月,增长缓慢;8月,人数开始迅速增加;至9月,增加幅度达至顶峰;10月虽增加幅度很大,但低于9月份;10月之后增加滞缓。

“萌文化”所带来的“符号消费”,在活动前期,发展缓慢,中后期的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且维持时间短,繁荣景象很快消退直至销声匿迹。

(2)信息收集的来源。

信息收集是消费者购买抉择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医药消费行为学》将信息收集共分为四个来源:人际来源、商业来源、公共来源和经验来源,因“头上长草”发卡具有一次性、时效性特点,消费者一般只购买一次,故不考虑经验来源。人际来源包括朋友介绍,商业来源包括商家宣传和旅游、逛街时的促销活动,公共资源包括媒体宣传与社交平台的影响。

人际来源被选32次,商业来源176次,公共来源173次。且通过旅游、逛街知道此现象的有150人次,通过朋友圈、QQ空间、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知道此现象的有133人次,这两种信息收集来源为主要来源。商业宣传与媒体传播,对“头上长草”发卡的流行与风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90后男、女消费者对“头上长草”消费情况之间有无明显差别检验。

如图3所示,男性90后消费者购买或佩戴此种发卡者占7.8%,女性90后消费者购买或佩戴此种发卡者占30.3%,购买或佩戴此种发卡者合计占总人数的20.9%。卡方检验的结果是非常显著的,表明90后男、女消费者对“头上长草”消费情况之间有明显差别,90后女性消费者在“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消费,对“萌”产品的偏好程度高于90后男性消费者。

(4)消费者购买或者佩戴“头上长草”发卡原因。

由图3可知,“发卡样子可爱,萌”成为消费者购买或者佩戴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潮流也是购买的有利因素。在其他因素里,朋友馈赠、赠送他人也成为消费者购买或者佩戴的原因,且比例较高。同时,价格因素、明星效应并未构成购买的主要原因。

(5)消费者对“头上长草”现象的印象。

有64.49%的人对此现象印象一般,认为“很好”与“不太好”比例相差不多,少部分人没印象。可见,这种“符号消费”一旦褪去流行的气氛,在人群中的印象转为一般,失去短暂的热情。

4.研究结论与展望

4.1研究结论

(1)“萌文化”产品在近几年的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也给消费者们进行“符号消费”带来了契机。一个新产品的产生,往往会有10%~30%的基础人群,如“头上长草”发卡,于2015年5月1日前知晓此事的占15.69%。这部分人群,往往具有追求时尚、新奇的特性,为随后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奠定了基础。随后,知晓人数在一段时间内(案例现象达3个月)缓慢上升,并于短时间内达到顶峰(9月),人数的猛增也换来态势的急速消退,甚至销声匿迹。

这提醒商家在推出新产品时,要注意其潜在消费者的数量,并时刻掌握市场动态,并合理利用旅游高峰、名人效应等平台,合理安排好生产工作。“萌文化”下的“符号消费”往往不能长久维持,对于生产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加强创新,顺应潮流,创造出有内涵、又为大众所接受的创意产品,才能在“萌文化”产品推广的路上越走越远。

(2)商业宣传与媒体传播,对“头上长草”发卡的流行与风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微营销以及020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带来的结果,商家要充分利用这种特点下的消费与营销方式,与其他宣传方式合理结合,才能达到期望中的效果。

(3)90后男、女消费者对“头上长草”消费情况之间存在明显差别。90后女性消费者在“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消费,对“萌”产品的偏好程度高于其男性消费者。但也不可忽略情侣问男性的消费比例,商家推出新产品再考虑主要消费主体以及消费者差异的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主体,从而扩大自己的营销范围。

(4)“发卡样子可爱,萌”成为消费者购买或者佩戴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潮流也是购买的有利因素。在其他因素里,馈赠也成为消费者购买或者佩戴的原因,且比例较高。同时,价格因素、明星效应并未构成购买的主要原因。可见,“萌文化”在“头上长草”发卡的营销的确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5)对此现象印象分析表明,大部分人持“一般”的看法,这也是“头上长草”发卡消失迅速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消费者并非出于真正的喜爱才去消费,只是一种潮流、冲动、好奇等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茶文化特点范文3

摘要: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来关系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体育赛事中指定茶品,体育人以茶会友、加强交流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不应该停留在这些比较浅显的物质活动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促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深入分析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共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以期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茶文化;共性

现如今,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各地区的健身会所、健身房等健身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对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体育锻炼,都以学习体育技能、强身健体为目的,很少关注和学习体育文化。通过茶文化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打造浓厚的体育文化学习氛围,还可以赋予体育文化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使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育文化的传承双向发展。

1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

1.1茶文化的特点

我国茶文化不仅讲究外在的礼仪章法,更具有浓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与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相比,我国茶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是在长期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标志。

1.1.1民族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因而,我国茶文化才能根植于区域文化中,与国人心理因素融合,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1.1.2大众性

虽然茶文化有着区域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区域特性已经融合共生成一种文化元素,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比如,城市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茶室,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比赛,各行业企业定期举行的茶话会等等,借助茶文化促进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思想共识。

1.1.3个体性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不同,其参与茶文化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体现了茶文化的个体性特征。

1.2体育文化的特点

在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化。尽管我国的体育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是以儒家推崇的“和谐”理念为底蕴的,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1.2.1聚合性

聚合性的形成遵循“兴趣———文化——参与”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讲,即某一群体人基于共同的兴趣,自愿走到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引领和熏陶下,自觉、资源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以当今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驴友”为例,一群有着户外徒步旅行兴趣的人基于绿色健身和亲近大自然的共同目标,自发组织到一起,结伴旅游,这就是体育文化的聚合性效应。

1.2.2民族性

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具有一定的相同和趋同心理,所构建的文化也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这是民族趋同性使然。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篮球文化展现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其他国家无法复制。同样,中国国足饱受关注,是因为国足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一民族心理的聚合作用下,中国国足形成了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并肩作战,荣辱与共。

1.2.3愉悦性

国外体育专业领域的人士一直诟病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太过于严肃,不懂得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随着健康理念的发展,我国新一代的体育爱好者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体育文化的愉悦性逐步彰显。

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通过对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各自特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两者存在很多的共性。我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文体不分家”。“文”指的是文化,“体”指的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比如,中国的采茶舞、狮子舞、龙舟比赛都是文体结合的典范。以下内容秉着文体互利共生的观点,总结了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2.1共同的国民心理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心理的形成都脱离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精髓和核心。尽管三家文化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极为推崇“和谐”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我国各种文体活动在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延续着这一理念。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合”精神,茶文化中追求的“和”的境界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是中国国民共同的心理特征。

2.2易参与的群体性特征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活动属于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参与门槛不高,只要有时间和空间,便可以自由组织。对于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重点不在于体育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的兴趣。对于茶文化活动参与者,关注的不是茶叶的品质,而是追求品茗的过程享受。

2.3地域性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各不相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比如,土家人喜欢摔跤,苗族人喜欢舞狮子,赛龙舟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节日活动之一。这些活动既属于体育活动,又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且彰显出原生态的地域色彩。

3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一静一动,看似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文化领域,实则有着十分玄妙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但是,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功效与作用并不是“自主发挥”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剖析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融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茶文化根植到体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文化精髓。

3.1在体育文化教育中开设茶文化课程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体育文化的缺失。社会以及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大力推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2015年长安渭水大学举办的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活动,浙江普洱茶协会开设的《茶道与体育之道》等都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但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在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笔者认为,应该把茶文化纳入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中,在体育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重点讲茶道、茶艺以及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讲解茶道,引导学生从茶故事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知礼仪、懂规矩,和谐与人相处、与己相处,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这个浮躁的物欲世界,便能找到一片心灵栖息之所,涤荡心灵尘垢。通过茶艺讲解,让学生学会辨茶、认水、识器、观史和知人,做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通过讲解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运动过后饮茶的好处以及不同茶叶种类的健康功效。比如,绿茶可以降血脂、降血压,红茶可以利尿排便,花茶可排毒泻火,令人神清气爽。这样不同体质的人运动过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茶品,补充水分、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3.2以茶文化为载体,支撑和推广体育文化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一定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传播茶文化,让学生领悟茶道和体育之道的共通之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校的各种体育兴趣组与茶文化协会加强交流,让两种文化互相碰撞,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例展开讨论,达到以茶会友、以茶交流的目的。总之,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形式是开放性的,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拓宽和丰富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渠道,加强二者的融合。在茶文化的支撑和启示作用下,可以赋予体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与发展,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量社会实践证明,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发挥出最佳整合效益,让参与者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受到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观念。因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教育中,使体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体育活动更具内涵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刘荷芳.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90.

[2]温江祥.体育教学的特征与传统茶文化的关联[J].福建茶叶,2016(7):174.

[3]王迎胜.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略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13.

[4]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5]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茶文化特点范文4

引言

中国茶艺的演变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而当代的茶文化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茶艺的演变,也代表着我国茶文化在不断进步,它的进步,使得人对茶文化的研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茶文化的缘起、茶文化的定型以及茶文化的转型都有了深入探讨。本文中,通过对茶文化的兴起、演变及发展等过程的研究,让更多国人了解中国茶艺。

一、茶艺馆的兴起

(一)台湾茶艺馆

台湾虽与大陆隔岸相对,但是茶叶的产地由于大量移民,从而把饮茶这一习惯带到了台湾。但是在70年代之前,台湾的饮茶不算盛行于世。台湾的茶室多出现在农村地区,城市中的茶室很少见,有的也只是一个以饮茶为由的风化业场所。70年代之后,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台湾人民的生活也更加优越。传统文化在这时盛起,茶文化也在这时重新兴起。

茶文化的复兴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有所创新。茶文化的研究者,应当研究出能够适应台湾人生活的饮茶方式。满足现代人的社会需求,茶文化需要高雅的环境。茶艺的出现,很多关于茶文化的协会也相继成立,茶艺馆也就出现了。

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艺馆就是一个能够表现茶文化的地方,它与之前的饮茶场所有所区别,它对环境的装饰要求体现出茶文化的要素,对于泡茶、饮茶的日常方式也要求形成茶文化的艺术特点。茶艺馆的发展,推动了台湾茶叶的销量,茶文化也成为了台湾文化的一种文化标志,把茶文化传播到更多国家、地区。

(二)大陆茶艺馆

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关于茶文化的著作也有很多,这些专著对于茶文化是一种宣传。茶文化的推广,也能够促进茶叶的销量,从而提升了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的饮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馆的兴起,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首先是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70年代前,茶叶的信息会出现在报刊上,但并没有对于茶文化的报道。198年中国的第一个茶文化团体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的记载。

80年代,茶文化的报道出现在了电视节目中,茶叶的停滞销售成为一大问题,通过电视的传播,缓解了滞销问题。报刊、电视的传播,使茶文化得到社会更多关注。

其次,茶文化的影响与医学也有关联。人们对茶叶缺乏认知,通过医学的解释与传播,让人们更加了解茶叶与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样也能够促进热门对茶叶的消费欲望。医学界对于茶叶的药用价值也有所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媒体的传播、医学的见证,这些都是中国茶文化前进的条件。因此,曾经消失的传统茶艺馆,也得到恢复。茶艺馆主要宣传茶文化,其中,包含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报刊杂志,通过公益活动弘扬茶文化,让更多大陆人民了解茶,了解茶艺。

中国的茶艺馆在国内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一种是以宣传茶文化为主提出创新,一种是茶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弘扬中国文化。当时茶艺馆有新兴起的茶艺馆和传统的茶艺馆。

(三)两地区的茶文化交流

社会的变革,使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需要。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茶文化的进入台湾后,为大陆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大陆茶馆逐渐兴起。

80年代,两岸的人民不能自由来往,茶文化在台湾盛行时,大陆人民只能通过报纸的介绍了解茶文化。

1988年台湾回归,两岸终于不用隔海相望。台湾的文化代表团进入大陆,针对茶文化有所交流,这也是大陆茶文化发展的新开端。在交流会上,呼吁茶文化的发展,对茶文化进行大肆宣传。茶艺的传入,使得两岸的文化关系更进一步,之后台湾与大陆便有了频繁的茶文化的交流。

之后,茶叶文化的专家与大陆的同行专家互相探讨,对于茶叶的生产、制作以及销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台湾茶文化团体的频繁来往,复兴了大陆茶艺文化。后来也有了在同一个舞台讲述中国的茶艺。

二、茶艺的演变

(一)唐展

唐代是中国茶艺的成熟时期。唐代期间,大量文人从事茶事,也写了大量的诗歌去赞颂茶艺,从而让茶的品味有所提升。唐代很多诗人都撰写了关于茶的诗句。著名的诗人有李白、白居易、杜牧等为代表。这些诗人对茶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他们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对茶在各方面特点的心理感受,他们的诗句借助茶的特点,突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品茶也成为他们的生活情趣,借茶抒情,使得茶有了文化意蕴,有了艺术价值。

唐代陆羽有高超的煮茶技巧。简而言之就是9个步骤,对茶叶进行精心采造;鉴别茶叶的好与差;品茶的茶具也有讲究;煮茶时的火候要掌握恰当;添加适量的水;进行炙茶;对茶的碾末;进行煮茶以及饮茶。

由此看来,唐代不仅茶艺文化发展,茶艺的技巧也基本形成。

(二)宋代以后的发展

宋代人对茶的追求在于真味。宋代品茶在于茶的香味,因此宋代诗人描述茶的诗句大多称赞其美味。宋代茶的三大标准是色、香、味。

与唐代相同的是宋代的点茶,宋代所使用的茶叶仍然是唐代茶叶。宋代喜欢茶汤泡沫,蒸青容易使味道损失,于是在民间传播的直接烘焙的散茶受到很大欢迎。

明代的茶艺技巧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炒青。茶叶经过炒青,味道更佳,色泽也更青绿,茶的滋味也更使人陶醉,茶叶也开始使用直接用开水冲泡。于是宋元时期出现了散茶冲泡。

中国茶艺的演变历程,由混煮到煮茶再到点茶最后到泡茶。中国茶艺不断发展,而茶艺的方式也更加简约化,为茶艺增添了生活与艺术气息。

三、茶艺的发展

茶艺发展有三次,第一次是唐代、第二次是宋代、第三次是明代。中国的饮茶发展,从前主要用于药材的使用,到唐代便成为了饮茶。唐代饮茶的发展,关键人物便是陆羽,他对茶艺技巧的使用,使茶文化上升到更高一层。宋代的茶艺法是点茶,使茶文化真正成为艺术文化。明代,是泡茶的兴起开端,属于茶艺的转型。

茶艺是中国的一门艺术,从茶艺的学习中,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品茶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在茶中感受生活,平静内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对于茶叶的鉴别工作也需要谨慎对待,不能让劣质的茶叶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特点范文5

茶文化,可以由广义力一面分析,其是茶叶在生产、销售或者关于茶的活动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即为茶文化,例如将茶为依托的制度、行为、心态、物态等文化。将具有文化内涵的茶产品进行生产、流通,以及以茶文化为主的服务行为即为茶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含义非常广泛,包含多个行业,包括茶文化有关系的产品及服务,通过茶产品与服务进行生产、交换、分配以及销售、消费等。换句话讲,就是可以体现出茶文化特点有关的产业,都可以称之为茶文化产业。由茶文化产业的内涵可以知道,茶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只要是有茶文化印迹的产品,都可以称之为茶文化产业。不管是传统的茶文化,还是现代创新的茶文化,都是茶文化产业组成的重要部分。把和茶有关系的产品进行生产、包装,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将现代文化内涵融入产品中,就可以创造出创新式的茶文化产业,这也展示出传统文化继承的一个重要力一式。

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间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经济市场充分体现出其专业性、正规性、法制性的特点。对于某些没有根据市场规律从而进行野蛮发展的企业,不断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对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对其文化价值与功能加以重视。我国与茶文化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制度被有关部门及茶企业所关注,同时,对于相关法律制度,不断被更多茶企业所认同并运用。我国虽然制定了有关法律,但是,对于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了我们国家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大部分茶企还没构建一套茶知识产权建设体系,缺少建设体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所以,未能制定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因为我们国家茶品牌发展刚少始起步,我国相关法律制定部门与实施部门对于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机制缺乏相关经验,大部分在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力一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无法对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进行准确定位,所以,进行法律制定与实施时,难免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力一面。    

第一力一面,对于某些地力一与层面,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保护,在茶行业中,冒牌产品层出不穷,尤其在我国低档茶叶市场别突出,对我们国家的茶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例如,有的商家利用不法手段,盗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茶品牌,从而生产更多的山寨茶进入市场,使该茶品牌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个损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会破坏企业形象,以及降低品牌的美誉度。同时,有些商家“投机取巧”,利用仿造手段来谋取不法利益,这样的情沉不仅在茶行业中存在,同时也出现在其它食品行业中。有的商家把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品牌进行模仿,使消费者无法区别品牌的真假性,例如把“六个核桃”变成“大个核桃”,把“康师傅”变成“康帅傅”等。像这样利用相近字以及增加前缀后缀的冒牌模仿,在茶行业中也非常多。另外,有的商家钻法律漏洞,然后在一些不受我国法律保护的地区,例如台湾、香港等,注册一个和知名茶品牌相似的品牌名字,同时根据品牌包装进行模仿,使购买者无法分辨真伪。对于这种情沉,侵犯到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只为企业带来损失,更为整个茶行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种问题,我国应制定有关法律,以此来维护茶文化产业主体的利益。    

第一面,我们国家茶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品牌资源利用与整合的距离相关甚远。通过相关调查数据得知,目前,我们国家进行茶产品生产与加工的企业超过了六万多家,不过,中请与注册品牌的企业只有不到五千家,比例严重失调。企业缺少商标没有自己的品牌,使企业无法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缺少法律的保护,就意味着容易受到各种不法行为所伤害。对于这一力-面,英国立顿茶品牌做得非常出色,对于我国企业可以进行借鉴,该公司进行品牌建立之时,就意识到知识产权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并重视法律保护机制的作用,在建立立顿品牌后,同时又建立许多子品牌,包括立顿奶茶和立顿果茶等多种子品牌,同时中请注册了商标。立顿公司的茶品牌受到法律保护,有着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使消费者更加容易辨认真伪,被市场所认可。该公司坚实的品牌基础与法律基础,值得我们国家茶企业借鉴。

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建内部制度,完善法律机制    

第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进行少「发茶文化时,茶企业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与思想,保护茶文化在少「发时的法律权责,以及使茶文化的少「发与挖掘能够达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不管是茶文化的创始人还是权属所有者,都要对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深入了解,在茶文化少发过程中,应利用权责清晰界定有关环节因素,使茶文化在少发时,如果产生责仟问题,可以有据可循。    

构建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行茶文化有关组织与机构,应提高茶文化活动监管力度,制定有效预防力一案,使茶文化时可以有效预防问题发生。另外,当问题发生时,应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木原因,对问题进行处理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提高责任意识,使人员深入了解制度在茶文化发的重要意义,另外,在这过程中,也是7F发人员对茶文化化保护的一个过程。    

第三,完善茶文化法律,从而将茶文化法律保护范围扩大。对茶文化保护,首先政府要发挥其职能,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并进行完善,将法律制度、监督管理、履行职责进行完善,从而为茶文化保护打造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其次,茶文化企业不仅要重茶文化的工作,更要重视视茶文化的保护工作,企业是茶文化主体,企业应重视茶文化的保护才能使茶文化保护工作更好地发展。

3.2商标权保护    

在茶文化产业中,企业商标是企业文化重要体现,文化品牌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形象,企业对茶文化进行创新,使茶品牌展示出先进、创意、永久性的特性,而企业通过品牌来促进发展又是茶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策略。我国于2013年8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3修正)》,同时于2014年5月少「始执行,对我国茶文化产业实施品牌战略起到促进作用。  

第一,集体商标保护。传统茶文化注册商标中请人有不特定性的特点,是某个地区群众传统下来的文化并不断进行优化的劳力成果,对于产权而n,并不是个人的,而是属于该地区所有的人们。我国传统茶文化产业商标充分展示出其地域特点,因此,可以中请集体商标,以及地理标志权。例如永春佛手、信阳毛尖、群山银针、漳平水仙、武夷水仙等,通过地域标志产品以及地理标志商标进行中请注册。针对集体商标,当地相关部门要提高品牌名誉的保护意识,建立商标管理部门以及成立协会,制订品牌质量标准,实施生产可追溯制度,提高集体商标茶产品质量,从而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立体商标。即商品外观包装设计注册为商标,例如知名度较高的可口可乐,其是通过玻璃瓶形状进行设计,并中请注册立体商标;以及众所周知的“zippo”打火机,其外观被设计成圆弧形盖,在打火机的侧面,沿边设计凹槽的形状,并成为其立体商标。立体商标中请为立体商标保护,保护有效期为十年,并且到了期限后还可以中请续延,但是,如果只是作为外观设计中请专利保护,虽然有十年的期限,但到期后无法续延。茶文化产业中的企业,可以制定立体包装力-案,把立体包装作为立体商标,同时进行中请保护。由此可见,将商标保护范围进行扩展,把茶产品具有地域性商标以及立体商标进行有机结合,对其商标权进行保护,不仅是品牌的一种,同时也是文化的创新。

3.3专利权保护    

对于茶文化的文化不只是单纯地对传统茶文化进行模仿,是要通过我们的能力与灵感,通过创新为核心,从而实现有着经济价值的茶文化产业。茶文化首先要建立在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专利法的基础上。企业要提高茶文化的专利权的保护意识。我国产品专利权保护有效期最长为十年,对我国民族传统下来的文化工艺,是上千年民族群众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如果成功中请专利并在十年以后,该文化工艺会进入共享领域。因此,我国传统的茶产品制作技术虽然可以获得专利权,但是,在十年以后,茶文化遗产有的会消失,有的己不具备该地区特色以及民族特色,这种专利保护力一式无法使几千年继承下来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所以,建议未来进行《专利法》的修定时,可以根据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修改保护有效期,对于茶传统文化产业的核心技术,所有权者可以利用商业机密力一式进行长期保护,对于一般技术,可以利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长期保护。例如众所周知的知名品牌可口可乐,由于该公司重视专利权的保护,其核心技术到如今还是无人破解,这也是商业机密保护的重要体现。    

第四,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其也是企业的无形财产。所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机制还没有完善的情沉下,核心技术的掌握者要重视核心技术的保护,制定多种保护对策,从而保护传统工艺技术以及核心技术不受泄露。在进行专利权保护与地域性标志权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核心技术的保护。针对核心技术保护的法律,我国早在1997年就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或者保密制度,切实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管理。从事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制作的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泄露在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和其他商业秘密。”另外,在2011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规定提出:“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美术等的保护,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武夷山大红袍与福鼎白茶,都将自己传统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中请保护。

3.4著作权的保护    

第五,著作权即为版权力一面的保护。著作权可以保护茶文化产品,以及不仅有文化创新理念,同时又有内涵的表现形式。利用著作权来保护茶文化产业时,其著作权使用程度非常高。著作权可以保护茶文化的创新理念,可以充分保护茶文化产品中的创新产品。著作权的登记都是自愿登记,没有经过登记的原创著作权者人,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更容易被抄袭与复制,无法进行有效保护。所以,对于茶文化产业中的原创作者,应及时对著作权进行登记注册。著作权的保护期是有限的,但是,由于茶文化产业是具有民族传统特点的产业,如果其保护期是有限的情下,无法有效保护茶文化创新性产品。所以,建议将保护期限进行延长,或者是无期限。在著作法运用的基础上,对茶文化产业进行多力一面的保护,例如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新思想,通过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为明确权利主体,应及时版权登记,从而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茶文化特点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音乐;钢琴教学;艺术气质;人文内涵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蕴藏着独特的人文艺术内涵。茶文化音乐是在深厚的茶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其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粹,而且也集传统美学理论元素于一体。艺术家们结合茶农们的劳动生活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茶文化音乐。钢琴是现代音乐文化的催生物,其带有浓厚的现代音乐文化特征。近年来,随着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从传统的高雅艺术殿堂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钢琴音乐的学习中。而将茶文化音乐与钢琴相结合,则是将传统文化寄寓到了现代音乐文化中,是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必然结果。

1高校茶文化音乐钢琴教学的特点分析

1.1艺术性

我国向来崇尚“以美育人”,强调通过美学教育来净化人的内心思想,使大众在美学元素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同时,美学教育也成了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一部分,其对于学生性情的陶冶与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钢琴课程中注入茶文化音乐内涵,则是将茶文化音乐传统的美学因子与现代艺术气息浓厚的钢琴文化相融合,而无论是哪一种音乐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极高的艺术美学价值。茶文化音乐自身就是在美学元素的渐染中形成的,采茶谣、古丈茶歌以及赣南采茶戏都是茶文化内涵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形式的具体表象,具有一脉相承的茶文化艺术属性。茶文化音乐与高校钢琴课程相交融而形成的茶文化钢琴音乐,则是将茶文化音乐的艺术之气与钢琴音乐的典雅之质相糅合,是以现代音乐的演奏方式奏响传统茶文化音乐的号角。

1.2人文性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经过了祖祖辈辈的传承,才形成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茶文化钢琴音乐是音乐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是茶文化音乐与钢琴这两种音乐元素共同组合而成的。茶文化音乐是以茶事活动为基础而进行创作的,其自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而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音乐所展现出的地域属性也有所不同,不同时代的茶文化音乐所彰显出的时代文化内涵也有所差异。所以,茶文化音乐在无形中被打上了人文属性的印记。此外,茶文化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音乐文化,采茶戏的演绎手法、采茶歌中的方言特色以及采茶谣的传唱方式都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而且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化主张。另外,钢琴作为现代音乐的演奏工具,其对茶文化音乐的阐述与表达具有鲜明的烘托作用,能更好地衬托出茶文化音乐的人文属性。

1.3实践性

音乐一直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艺术方式而存在,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不可触及的东西,而是切实存在的一种实践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获得的。正如茶文化音乐一样,其是在茶事活动实践中衍生而出的艺术形式,其所有的创作都是以茶事为原型而进行的。而茶文化钢琴音乐只有通过钢琴家实际的演奏才能将茶文化音乐具体的物化出来,否则也终将只停留于理论阶段。因此,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实践性是与生俱来的,其必须以实践的形式展现出来。毕竟,音乐不是一个有形的物态,唯有通过真真切切的演奏方能阐释其文化内涵。当然,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无论是弹奏演绎还是理论概述的讲解都具有实践操作性,学生在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学习中,必须通过聆听与欣赏才能准确地把握茶文化音乐的情感,然后才能在演绎中将其传神地表达出来。

2我国高校茶文化音乐钢琴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阐述

2.1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目前,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钢琴音乐教育也在各大高校广泛地建立起来。然而,高校的钢琴音乐教师结构体系却并没有同步构建起来。据了解,由于钢琴音乐教师的缺乏,使得高校直接从毕业生中选择钢琴教师,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教学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无论是钢琴教学能力还是外出演奏能力都不足,而高校专职的茶文化音乐钢琴教师更是极为匮乏,专业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师的缺乏使得高校的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停留在浅层的表面阶段,也抑制了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进一步学习欲望。同时,高校的钢琴教师对于茶文化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进而导致其在茶文化音乐课程的讲解中呈现出功力不足的状况。另外,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师习惯了以现代钢琴的演奏方式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但是在茶文化音乐课程中,教师仍旧以固有的教学方式展现茶文化音乐内容,忽略了茶文化的音乐本质,单一的教学方式掩盖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魅力之光。

2.2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教学体系不完善高校虽然引入了茶文化音乐进行钢琴教学,但是却尚未建立与之相应的钢琴音乐教学体系。而且,高校对于茶文化音乐持一种漠然的态度,甚至认为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随着钢琴文化在我国的全面兴起,现代音乐也在华夏土地上遍地开花。但是,我国传统的茶文化音乐却在时光的角落里被遗忘,曾经辉煌灿烂的茶文化音乐,在物欲膨胀的现代社会里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一方面,高校教师没有全面审视茶文化音乐内涵,进而导致其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教学工作。同时,由于茶文化音乐中夹杂着许多民族特色元素,很多人认为方言气息浓厚的地域音乐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于是大部分都缺乏对于茶文化音乐的认同归属感。而高校的音乐教师在茶文化钢琴课堂中,也没有结合钢琴的音质对茶文化音乐进行现代式改编,而是直接以生硬的茶文化音乐曲谱套用钢琴的现代演奏方式,毫无创新且不带任何感彩的茶文化钢琴音乐也愈发遭人冷落。此外,高校的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体系也不合理,其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直接进行一刀切式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在“吃不饱”和“吃不透”中游离,也隔绝了茶文化音乐的传承之路。

3解决我国高校茶文化音乐钢琴教学问题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钢琴教师的专业水平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课程,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极为严格。唯有专业水平造诣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卓越的人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亦是如此。因此,高校的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应该事先从改善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师结构上着手,以不断提高钢琴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契机,构建完善的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师人才体系。首先,高校应该积极主动聘任知名的钢琴演奏家来讲授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使其将深厚的音乐底蕴与茶文化音乐的艺术气质相结合,并以别具匠心的方式将茶文化音乐进行重新演绎,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喜爱之情。另外,高校也应该大力培养年轻的钢琴音乐教师,为其营造广阔的空间平台,使其在天空海阔中尽显其能。然后,以老教授带动新老师的方式,逐步培养钢琴音乐教师的骨干队伍。当然,钢琴音乐教师也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茶文化音乐素养,主动探索茶文化音乐的深层内涵,将茶文化音乐与钢琴教育课程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

3.2与时俱进,构建科学的茶文化音乐钢琴课程体系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其在历史的长廊中不断被湮没覆盖,然后才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标志。因而,任何时期任何元素的音乐文化必须与时代的潮流相契合,才能不被其裹挟而去。所以,茶文化音乐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当今的音乐文化主题为立足点,对其所包含的音乐元素进行创新性引用,从而创造出与当下时代文化相适应的茶文化音乐。而高校作为音乐文化传承的圣地,其在引用茶文化进行钢琴教学时,更是应该主动承担起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改编使命,结合当前的社会音乐文化因子,对茶文化音乐进行突破性地创新,从内容与形式上对其进行全面改写。在内容上,根据钢琴音乐的教学特点,对茶文化音乐进行改编,将其一种全新的方式对茶文化音乐进行重新定义,以钢琴演绎出茶文化音乐的不同意蕴,从而使茶文化音乐在高校内广为流传,促及茶文化音乐的弘扬与传播。在形式上,高校应该引进国外钢琴音乐的表现形式,以一种艺术化的专业手法对茶文化钢琴音乐进行别样诠释,从而使茶文化音乐的耀眼之光更加绚烂。当然,高校也应该着力构建科学的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体系,在综合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对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进行分阶式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结语

我国高校的茶文化音乐钢琴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校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而且由于传统文化的衰落,高校对于茶文化音乐的认知度也较低,进而导致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在高校的进展陷入了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但是,倘若高校能深入挖掘茶文化音乐内涵,并以此构建科学的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体系,以创新的方式对茶文化钢琴音乐进行全面演绎,那么茶文化音乐将会在多元化的音乐社会里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作者:王燕如 王翼如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露尹.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今日科苑.2009(4):254-255

.[2]何雨梦.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科教文汇旬刊,2009(7):217.

[3]周晓凡.探析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