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1

关键词 体育暴力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中的暴力行为简述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飞速发展,比赛场上愈趋精彩、激烈、富有刺激性,尤其表现在拳击、摔跤、冰球、足球等项目上。在比赛中,观众与场上竞争的对抗双方情感溶于一体,同喜同悲,如痴如醉。为了得失1分,一个成功的战术,一个巧妙的配合,乃至裁判的一次判罚,运动员和观众或欢呼雀跃狂喜至极,或捶胸顿足,扼腕感叹。运动员和观众对比赛的极端投入令人感叹,同时也造成了难以控制和避免的问题――赛场暴力行为的出现。进入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末期后,各个运动项目中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赛场暴力行为。而且暴力行为不断升级,涉及人群逐渐扩大,甚至某些赛场暴力事件的影响力超乎人们想象。英格兰足球流氓暴力行为的影响似乎就远远超过了它所发明的足球运动本身。世界各国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研究赛场暴力这一社会现象。

体育运动中的暴力行为是发生在群体之间的行为。所谓群体是指二人、主要是二人以上成员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一般来说,要构成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频繁的互动,即成员间有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有群体规范;有群体意识。运动员群体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群体,运动员群体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包括一名或数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等。运动员群体存在频繁的互动,并伴有思想、信息、感情的交流,队员与教练员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在比赛中他们具有共同认可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即群体规范。他们都关心集体的荣辱兴衰,比赛的胜负结果。裁判员群体是体育运动的执法群体,一般有至少一名主裁判员和几名辅助裁判。裁判之间主要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并以职业道德和竞赛规则作为共同认可的群体规范。观众是体育运动中数量最大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感情和信息交流,与同阵营的运动员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比赛过程中也具有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为本阵营呐喊助威。相对于前两个群体,这种群体规范缺乏强制性。另外,体育运动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群体,即比赛场地和器械。场地和器械虽然构不成群体,但是在暴力事件中,往往成为“受害者”。比如网球比赛中,很多选手在情绪失控时会摔拍子,这也是一种暴力行为,这种行为潜在的对象可能是裁判,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观众,但是直接的受害者却是器械。

2运动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的项目,如橄榄球、足球、拳击等,具有很强的对抗性,运动员的身体接触很多,比赛中敌对性攻击和常规动作缺乏有效的判决尺度,场面异常的火爆,而这种火爆的场面又很容易影响到观众群体。当裁判偏袒、对手动作过于粗野等导火索出现,很容易导致运动员或者观众群体的暴力事件。这是敌对性攻击行为的高发项群。而隔网对抗的项目,如排球、羽毛球、网球等,因为运动员之间没有接触,观众情绪较为稳定,所以敌对性的攻击行为较少。但是这些项目受裁判的执法尺度影响较大,出现针对裁判员的暴力事件较多。由于体育的政治化,人们赋予了体育太多的价值,体育成为维护国家、民族、地区尊严的象征。在和平年代竞技场成为为数不多的满足人们征服欲望的场所。有些人只关心本国、本地区队伍同外国、外地的比赛,例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也说他只关心中国队对外国队的比赛,并且只关心比赛的结果。这类观众对比赛的成绩有很大的期望,如果这些期望落空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进而导致攻击的产生。

3体育运动暴力事件的预防措施

由于体育被赋予太多的经济、政治内容,以至于很多人都将胜负看得很重。实际上体育就是体育,虽然竞争是重要原则,但是要平淡地看待竞争的结果,学习古人“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超然心态。应该强调体育参与过程中的体验,淡化比赛结果,引导队员和观众健康的参与体育比赛。暴力事件的出现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是总是需要特定的事件作为导火索和触发点。因此细化评分规则,严格限制野蛮的故意伤害、严格规定裁判员的执法准则,将冲撞、误判、偏袒等可能触发暴力事件的因素减少到最低。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的重要原则,也是体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我们应该重新塑造体育的友谊功能,使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度的人,通过体育凝聚在一起。大家通过体育这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交流思想、增加友谊、促进和平、共同进步。加强戒备,严禁带易燃易爆物品和能够对运动员及其他观众造成伤害的物品(如石块、棍棒等)入场。加强对运动场馆安全措施的建设,比如隔离带的强度、安全通道的畅通等。另外,对于关键性的、估计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赛事要加强警力。对于暴力行为的主体,应给予严厉处罚,以惩前毖后。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规范体育赛场,也是预防体育运动暴力行为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曲伶俐,景年红.竞技体育暴力行为之法律认知――关于竞技体育暴力行为的调查报告[J].政法论丛,2009(5).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2

2体育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定义:是指导体育市场调查项目的方案和蓝图为了处理或解决体育市场调查放的问题或者对某种体育产品的营销问题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而进行的收集处理各种必需的信息资料和详细步骤规划。

3体育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类别中的一种,体育组织在调查规划自身人力资源状况时既要遵循人力资源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体育组织的特点做好人力资源的调查规划和评估工作。

4搜索引擎:是某站点提供的用于网上查询的程序,它是一类运行特殊程序的专用于帮助用户查询。

5体育市场调查的质量控制:是检查和核实所从事的体育和市场活动在质量上是否符合调查要求,指出调查要求,指出调查中的缺点和错误,对调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错误及时给予预防和纠正。

6.普遍调查:指对被研究的体育市场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的诸葛进行调查设计,以求全面、准确的了解所研究的体育市场状况的一种调查方式

7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被研究的体育市场的调查对象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从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的对象作为典型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借以认识所研究的体育市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调查。

8重点调查:根据被研究的体育市场的总体中选择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的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调查,以掌握所研究的体育市场的总体的基本市场情况的一种调查方式

9抽样调查:指被研究的体育调查市场的总体中按照随即原则选取一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对样本进行调查的结果推断,所研究的体育市场的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方式。

10体育消费需求是指一定时期由消费者在一定购买力条件下的体育消费者的需求量。

11情景模拟就是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题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12系统仿真:是指在纸上或计算机上进行经营管理的操作,被试者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便了解自己的经营效果,最后以体育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反映被试者的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中方法。

1体育市场调查的分类:

按性质分:动态调查 静态调查。

按时间分:经常性调查 定期调查 一次性调查。

按范围分:全面性调查 非全面性调查。

按目的分:探索性调查 描述性调查 因果性调查。

按调查方式分:文案调查 实施调查 实验调查。

2体育市场调查的特点: 1)情感性特点 2)服务性特点 3)合作性特点

4.体育市场调查的作用: 1)能为市场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2)有利于促进产品销售。3)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4)促进产品更新换代。

5.体育市场调查的原则: 1)准确原则 2)全面原则 3)实效原则 4)经济原则

6.体育市场的职能: 1)承接——项目 2)提供信息 3)咨询顾问

8.体育市场调查方案的内容是什么: 1)体育市场调查的背景 2)体育市场调查的目的 3)体育市场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单位 4)体育市场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5)体育市场调查的方法和途径 6)体育市场调查的内容 7)体育市场调查的进度安排 8)体育市场调查的经费运用9)调查结果的提供方式 10)体育市场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11)附录

9.体育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一般流程: 1)确定体育调查的目的 2)确定体育市场调查的对象 3)确定收集资料信息的方法 4)制定体育市场调查提纲设计市场调查问卷 5)确定是否进行一次非正式调查 6)分析考虑在调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确定体育市场调查资料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8)选定培训体育市场调查人员 9)制定体育市场调查进度 10)确定体育市场调查的经费预算 11)确定体育市场调查报告书的提交方式

10.简述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概念 优缺点及其适应条件

1)普遍调查:指对被研究的体育市场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的诸葛进行调查设计,以求全面、准确的了解所研究的体育市场状况的一种调查方式

优点:(1)调查全面资料准确性、标准化程度高(2)结论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缺点:(1)花费大(2)差错多(3)深入难(4)周期长

2)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被研究的体育市场的调查对象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从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的对象作为典型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借以认识所研究的体育市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调查。

优点:(1)重点突出可信度高(2)全面系统(3)灵活简便成本低廉

缺点:(1)典型不易选取(2)结论推断性差(3)主要是定性调查调查标准在数量上集中于少数单位,在这些少数单位的标准数量的总体中又占优势的情况。

3)重点调查:根据被研究的体育市场的总体中选择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的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调查,以掌握所研究的体育市场的总体的基本市场情况的一种调查方式。

优点:(1)他是全面调查的补充,是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的重要依托,从其范围上看是以被研究的体育市场的总体中选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单独调查,但从被调查单位看则是一项全面调查(2)他的调查单位少、节省人力、财、物且时间少

缺点:重点调查没有全面调查资料那样全面,没有典型调查资料那样深入,没有抽样调查资料那样具有代表性,从重点推及全体的依据而不足,适应范围较少,只有在被调查单位中确定实际存在调查标准值在总体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这种调查方法,另外这种调查方法的主观性较强。

4)抽样调查:指被研究的体育调查市场的总体中按照随即原则选取一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对样本进行调查的结果推断,所研究的体育市场的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方式。

优点:(1)抽取样本比较客观(2)推断总体比较准确 (3)调查代价比较节省

缺点:抽样调查主要适于作定性调查,对于调查总体的范围尚不十分明晰的调查对象,抽样调查需要较多的教学知识。

适用条件:普遍调查:调查项目简明,调查时间统一,普查要同期性的进行

典型调查:正确的选择典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慎重对待调查结论。 调查标准在数量上集中于少数单位,在这些少数单位的标准数量的总体中又占优势的情况。

11.如何对体育市场调查的质量进行控制:(1)确定控制点和控制标准(2)对调查质量进行检查(3)对错误进行纠正。

12.体育消费品要求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1)对体育产品创新需求的调查(2)调查目标消费的价值所向

13.影响体育消费品购买的主要因素有:(1)政治因素调查(2)社会因素调查(3)经济因素调查(4)个人因素调查(5)体育消费品本身的因素调查(6)新消费热点的调查

14试述影响体育消费品供给的因素:各种生产因素的供给状况及其比例

体育消费品本身的特征:(1)体育产品生产用期的长短(2)体育产品的 商品率高低3体育商品的利润高低3)体育消费品的消费环境:1产业的政策导向2消费需求情况3竞争者的市场供给4有关商品的价格4)体育消费品供给统计

16.试述体育人力资源调查的内容: 1体育人力资源的数量2体育人力资源的质量3体育人力资源的结构

17.试述社会环境对于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供给影响的主要因素: 1体育组织所在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总量2体育组织所在地区的人力资源的质量。3体育组织所在地区的人力资源政策的影响4体育组织所在地区的人们择业的心态以及对于工作的价值观。5体育组织所处的地理位置6与该体育组织相同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不同行业对于某些专业人才的需求7科学技术的进行8体育组织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文化背景等

19.人力资源选拔的主要方法有那些: 1心理测验法2面试3知识考试4情景模拟也系统仿真5人力资源指数

20.调查体育产品质量主要考虑内容:(1)对体育产品性能和使用情况的调查。(2)顾客对体育产品满意度和忠实度调查

21.生产者支持中间商品的方法有那些: (1)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2)广告宣传(3)促进销售活动 (4)提供情报(5)资金支持

22.体育产品销售渠道有那些,如何选择销售渠道:直接、间接销售渠道

选择销售渠道主要考虑体育产品的特征、消费者特征以及产品销售目标。

23.影响体育产品分销渠道的主要因素:

1)目标市场因素:(1)目标市场范围的大小(2)市场的集中也分散程度

(3)顾客的购买特点(4)竞争性产品

2)产品因素:(1)产品的性质(2)产品的时尚性(3)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服务(4)产品的价值大小(5)产品市场寿命周期

3)生产者本身条件:(1)生产者的生产规模(2)生产者的声誉和形象(3)生产者的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4)生产者控制渠道的程度

24.一种体育新产品投放市场要考虑的因素: (1)新产品的考察(2)营销计划的调查(3)商业分析(4)产品开发(5)市场试销(6)商业化

25.体育消费的消费动机类别有那些:

1)需求动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会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5)自我成绩的需要

2)心理动机:(1)感情动机(2)理智动机(3)偏爱动机

26.体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那些阶段: (1)唤起需求(2)搜集信息(3)比较挑选(4)购买决定(5)够后评价

27.试述体育消费者固定样本调查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能正确的了解各家庭购买体育产品的真实情况。

功能:(1)了解购买路线及购买方式(2)购买期间购买数量或锻炼时间的分析(3)购买比例与消费金额的分析(4)产品知名度分析(5)购买或锻炼理由分析(6)对非使用者、少量使用者、大量使用者及其特点、品牌忠诚度分析(7)广告的效果及其销售量的关系分析(8)新产品渗透情况分析(9)商品长期市场动向分析。

28.试述影响我国体育消费行为的变化因素:

(1)经济因素(2)文化因素(3)社会阶层(4)相关群体

29试述体育产品广告媒体市场的内容作用:

内容:(1)体育报刊(2)体育电视频道、栏目(3)体育网络站点

作用:(1)传递体育专业知识(2)发展推广体育事业(3)开发市场

30.试述视听率调查的主要方法: (1)日记式调查法(2)记忆式调查法(3)电话调查法

31.互联网对体育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1)可以低成本的接触全球范围内广大体育厂家和用户(2)让顾客更主动参与市场调查(3)可以获得实时的信息(4)可以收集到更多竞争者信息(5)可以了解专家的建议

32.互联网面临的障碍: (1)不可述信息(2)信息过载(3)垃圾信息(4)互联网的速度(5)用户不愿透露信息(6)很多人没上网 (7)上网困难

33.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查询,需要进行那几步操作:(1)使用万维网浏览器进入网上的一个搜索引擎在浏览器的查询窗口中键入需要的搜索引擎的地址名就可以访问该引擎了(2)进入搜索引擎网站后在查询框中键入你的查询要求(3)单击“查询”按钮搜苏引擎酒开始搜索整个网或部分万维网找到“符合要求”的网站(4)列出符合要求网站清单

34.使用ie浏览器进行搜索有哪几种方式:

(1)从地址栏中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网络资源

(2)单击在工具栏上“搜索”按钮进行搜索

35.互联网问卷的优点: (1)更高的应答率(2)更高的准确性(3)更多的乐趣(4)更多的美感(5)更低廉的费用(6)更快的回收速度

36.互联网问卷调查是应考虑哪些因素: (1)网上调查设计的规范(2)网上调查设计的要求:a调查主题b问卷调查的说明c调查样本d调查表的人性化设计(3)个人隐私保护(4)有奖调查与无奖调查(5)调查时限的确定

37.元信息的分类: (1)评价性元信息(2)概括性元信息

38.reap评价体系:可靠(reliable)有据(evidence)准确(accurate)可信(plausible)

39.网络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要素包括:

(1)信息内容(2)网站的基本概论(3)网页设计(4)操作使用(5)网站的开放性程度

40市场调查机构的类型:1信息的最终使用者,2信息的使用者3调查设计及提供者4数据收集者

41 体育市场调查法案设计的分类:1探索性市场调查方案设计2描述性····3因果性···

42问题的形式:1填空式 2是否式 3多项选择式 4矩阵式

43质量控制的原则1客观性2全面性3超前性

44体育市场营销的特点1全局性2长期性3系统性4适应性5风险性

45消费需求的特性调查:1多样性2层次性3可诱导性

46情景模拟的实施1准备工作2实施评估3主试的培训4情景模拟的评价

47情景模拟的内容1公文的处理2与人谈话3无领导小组讨论4角色扮演5即席发言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 缺失

随着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日趋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中包括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性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在推进高职教育的进程中,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文素养缺失问题日益突出,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重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一、教育功利化的影响

高职教育它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其源源不断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教育产业化以及就业导向性的办学理念下,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产生了误解,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过分强调人才的应用技术性,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素质性。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只强调专业技术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现象,甚至存在有“先成才,后成人”等思想误区,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等受到消极影响。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近几年来众说不一,我们在此无意讨论。只针对高职院校因此而产生了一种把教育功利化的现象,即只关注给院校带来经济利益的招生率和就业率问题,而忽视培养学生包括社会适应力在内的综合素质问题予以探讨。

教育的产业性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这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可以多元化,可以为我国一直以来完全由国家负担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并不是把教育完全的按照企业模式去经营。

不能忽视的是,教育的产业性还集中表现出对相关的有形产品和文化精神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特性。因此,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长期性事业这一根本性是不可撼动的,某些对教育的功利化认知将会导致忽视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忽略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乐观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轻视,这是对高等院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和社会责任性原则的一种监测。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同时,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新读书无用论”以及大学生道德败坏现象也时有发生。

2010年1月26日,总理听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说:“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基本取向应该是公益性的,决不能‘一风吹’地搞产业化。即使是文化产业也应该面向群众,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无论从教育投资上来说,高职院校属于民办还是国办,都不能忽略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需要坚持输入社会的人才是人文素养完善的、高技能的复合性应用人才。

二、 人才培养理念认知上的偏差

职业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改变了以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分离状态,强化了产学结合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是问了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怪圈,突显就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避免出现“有学历没能力”现象。

可是,在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特性引导下,使得很多院校片面追求提升就业率,简单地理解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甚者把其等同于岗前技术培训,盲目要求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把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完全等同于职业能力,从而导致了作为职业能力重要基础和支撑的德育为内涵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简述一下它们的相互关系。

(一)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职业技能呈现的是劳动者对于给定的具体工作的胜任程度,职业资格则是体现为劳动者对于灵活界定的工作的胜任程度,它们是职业能力的外显形式与物化。二者的获取当然很重要,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所展示的是劳动者对于自在发挥工作的胜任程度;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是相对静态化的,而职业能力则是相对动态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具备才能促使从业人员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的主动设计职业生涯,自由应对技术、资质的变化,在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调查发现,近几年来,特别是80、90后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往往仅能适应某层次或某类型的工作,而缺乏在工作当中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无法实现职业的升华。这反映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的缺失。所以说,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其中德育素养教育是最不可忽视的,因为职业能力中诸如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心理承受力等人文素养则需要通过德育教育的加强予以实现。

三、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人格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对于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一直是教育管理和研究部门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人格的完善与塑造,促使他们能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虽然相关研究和改革很多,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特别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弱化,更是忽略了该课程的发展与改革。教学与实践严重脱离,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真切感受到这些课程对于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曾经有过一个鲜明的对比,要求一些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学生进行自我陈述时,我们发现香港学生注重展示的是公德心和关怀社会的意识,而内地学生则强调的是个人能力和学习成绩。这不仅让我们感叹,十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影响甚微。“用耳听者,学到皮肤;用心听者,学到灵魂”。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就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加强德育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但高职院校的发展仅仅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是不行的,还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能只抓人才的专业技术培养,也要加强人才的德育素质培养,在突显教育本质目的同时也提升了院校本身的社会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发现,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缺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教学定位有着密切关系的。然而,即使单单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来说,德育教育的加强也是至关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处于经济腾飞的时期,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市场的激烈竞争,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其所输出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挑战,社会需要的不是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只有技术没有能力的畸形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

[2]网络资源: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网络资源: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4

关键词:广场;尺度;空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88-02

1、项目背景

李哥庄镇地处胶州、即墨、城阳三市区交界,总面积75kkm2,人口9万,有中国制帽之乡、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生态文明镇等多个荣誉称号。

人民广场位于李哥庄镇政府南侧,占地面积3.5万m2,在全镇的景观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现状广场于2000年设计完工,距今已有11年。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状广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参与文化活动、节日庆典等集会活动的需求,需要重新规划设计,使广场真正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舞台。

2、基地分析

通过多次现场考察及问卷调查,发现的现状广场的不足之处包括:广场缺乏系统性,无地方特色,缺乏文化氛围的烘托和文脉支撑;一马平川,欠缺广场应有的层次感和趣味性,缺乏亲人的尺度和亲切感;广场功能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活力;缺少树荫、座椅等基本服务设施和休憩空间,缺乏对人的关怀;健身器械分散,未形成应有的氛围,无吸引力;小品无时代气息,无特色;广场的管理和服务有待于提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设计中关键的着眼点包括: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各种年龄、不同阶层人的感受;突出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空间多元化、尺度适宜,构建功能丰富、灵活多样的场所:系统规划、长远考虑,提升广场的综合效益:大力完善广场的服务设施。

3、相关案例经验启示

广场是人性与公民性的体现,是人与人的交流场所,是每个人参与社会、获得认同并以之为归属的场所。

城市广场作为最重要的城市公关活动空间之一,被称作城市的“起居室”,它是各个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市民和旅游者进行各种活动的交往场所,从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观,体现出城市特殊的文化生活内涵。

广场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着选择,同时不同的活动反过来对广场的内涵和特色进行重新塑造。广场空间环境与广场上进行的活动之间互相选择、互相塑造,使得广场的生活意义得以实现。

城市空间一定程度的功能混杂有利于保持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与活力。城市广场设计的目标定位可根据广场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市民的生活需求,适当设定功能相对交叠的空间,以增强广场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

广场空间应根据人们环境行为的需求分成许多大小尺度不同的空间,形成不同空间层次的领域。广场中既要有可容纳上百人的大空间,也应有容纳十几人的小场地,直至容纳几个人小空间。这样可使广场上始终有不同类型的活动人群。

市民文化广场主要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工作之余、节假日休闲、交往娱乐的功能要求,兼有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风貌特色的作用。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要公共空间,是市民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在广场中可进行各种民俗活动、纪念活动、文化活动、组织交通集散、提供市民休息、交往空间,还可作为商业、贸易的场所。这些都是城市广场的基本功能。

怀特在系统地调查了纽约的18个广场之后认为,充足的座位、日照、绿化、食物供应和广场可达性对广场的使用有重大影响。

4、项目定位

在研究国内外广场设计案例的基础上,参考广场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结合对现状广场的考察分析,本方案设计对李哥庄镇人民广场的功能定位如下:

展示李哥庄镇形象的城市会客厅:

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纪念和集会活动、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新的城市形象聚焦点;

具有复合式和立体化形态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5、方案简述

人民广场紧邻李哥庄镇政府所在地,是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城镇现代化的标志性地段。考虑这一特殊地位,广场设计时一方面从城市尺度的角度出发,突出宏伟、庄严的城市标志空间所应有的尺度和氛围;另一方面从个体的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尊重。营造多元化空间及多元活动,突出广场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地方特色。

5.1 分区布局

市政广场:将政府前小广场和方形主广场中的一部分进行整合,从布局形式、构图元素、铺装材质及纹理、水池和花池形式等多方面人手,使被城市道路分割为两个部分的广场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强化中心景观轴线,让广场的纵深感得到延续和强调,广场的这两个部分因此而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和联系。为突出其严肃性,这个区域采用的是规则对称的布局手法,构图元素多采用直线,给人感觉规整简洁,主要举行大规模的文化、社会活动和节日庆典等集会活动,实现了广场的政治意义和文化功能。未来,这里将打造成李哥庄镇最优雅和体面的会客厅,成为对外展示一个重要地标和窗口。

市民广场:在方形广场的西侧、靠近居民区的部分。布置了类似于公园性质的一个区域,主要从事文化娱乐和休闲健身活动,这里将真正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舞台,体现广场的基本功能,突出其公共性。配植的大面积植物,将大大提升周边的环境品质。与市政广场不同,该区域以曲线为主要构图元素,构图流畅、活泼、富有生气,让居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轻松、自在、惬意,体现自然的美感。

5.2 空间分析

广场需要各种尺度的空间来实现其丰富的功能。在尺度适宜的空间里,活动的人群会感到非常舒适并很快进入角色。本广场设计根据人们行为的需求划分为大小尺度不同的空间,形成了多个不同空间层次的领域。在不同的空间,设定了不同的主题,并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来实现空间的不同功能。

有容纳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社会活动和节日庆典等集会活动的空间(欢庆、欢腾):有满足小群体的一些自发性活动空间(欢畅、欢聚、欢动、欢颜、欢悦)。清晨和傍晚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家人遛弯、休憩,邻居们茶余饭后畅谈、交流,朋友重逢、小聚,孩子自由嬉戏、玩耍,观光客了解本地风貌、氛围,家庭周末的户外活动、野餐,在这个广场都有适合的去处:广场内还有很多比较私密的安静空间和广场周边的林荫带。供人安静的散步、赏景和休息。

5.3 突出文化氛围及地方特色所采取的措施

城市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浓郁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获得知识,了解城市过去曾有过的辉煌;或付之以优雅的人文气氛或特殊的民俗活动,让广场的场所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也可以利用新的特定使用功能、场地条件和景观艺术处理来塑造出自己的特色。

本次设计为突出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运用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景墙、标志物、置石等小品点景;以展示不同年代某一生活场景的雕塑,引发人的心理认同感;运用具有传统特色的灯具,在实现其功能的同时,展现地域风情:使用当地产业特色的铺地图案和样式,引发人的自豪感,增强地方的凝聚力;以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及人物、当前取得成绩等为主题的浮雕,引发共鸣,增强心理归属感:公益性的灯箱广告,即可增加经济效益,又能展示精神风貌。

5.4 提高广场综合效益的措施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学科;培养目标;人才特征;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本文中,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学科简称为计算机应用型学科。

1.1计算机应用型学科产生背景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凸显了职业特征的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倍受关注。

1.1.1当前计算机学科特点

计算机学科呈现学科内涵宽泛化、分支相对独立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专业规模巨大化和计算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1) 学科内涵宽泛化

当今社会趋向于信息化,计算机专业显现动态和泛化的特性。动态是指知识体膨胀快,内容更新快。泛化是指大众化。

(2) 分支相对独立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解为更多的、更具体的分支。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中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等。

(3) 社会需求多样化

对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目标和进程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应用的宽泛化导致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陈明老师

(4) 专业规模巨大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计算机专业是规模最大的专业,高校专业点最多771个(2005年);学生数最多44万(2005年);计算机专业是情况最复杂的专业;学科涵盖面和应用面宽、应用层次跨度大;办学条件差异大;学生素质跨度最大。

(5) 计算机教育大众化

计算机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阶段。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1.1.2教育定位

传统的研究型计算机学科是以学术教育为基础,以培养计算机精英为目的的计算机教育,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高等教育人才需求迅速增大,尤其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巨大分化,出现了以应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应用型学科。

1.1.3培养目标

计算机教育要面向市场和面向应用,以市场所需为导向的计算机教育是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发展的推动力。不仅在人才的规模上增加巨大,而且培养目标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适应力的培养。

1.1.4计算机学科

人类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探索,致使现代的计算机系统功能强大、应用广泛,效果显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应用是推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源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研究和实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1.1.5计算机企业

计算机企业已成为朝阳企业,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等IT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专门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因此,大学的单一的计算机精英型教育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计算机应用型教育应运而生。

1.2计算机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是历史的必然。并定义入学率在15%以下水平时是一种精英化教育;当入学率达15%水平时是一种大众化教育;当入学率达到50 %水平时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呈现多元性,仅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不能描述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

在科学研究成果上,从精英向大众过渡的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中最大的专业,在校生已达到40余万人,已进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

1.3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职业性

1.3.1加强与企业合作

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知识的生产、流通、交易和培养具有核心知识的人才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了学校与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很多大型公司与企业将部分业务外包给高校,甚至在高校设置研究中心和开发机构;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政策、技术和用人需求等,并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制定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计划或课程体系。

1.3.2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大学需要提供企业和行业急需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从事计算机职业的工作,所以部分课程设置显现职业性。

1.3.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呈现了职业性。在培养面向知识应用和全面能力方面,出现了多种职业性教学模式。例如: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动画设计与制造、硬件工程师等教学模式。

1.4社会需求与培养定位

目前,针对社会的需求,计算机人才规格可分为下述三类。

1.4.1科学型

为了国家根本利益,培养从事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研究的科学型人才。主要从事以知识创新为基本使命,研究如何发现规律,什么能够被有效地自动计算等。

1.4.2工程型

为大部分IT企业,培养从事开发满足国家需求的产品的工程型人才。主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研究如何构建系统、如何低成本和高效地实现自动计算等。

1.4.3应用型

为企事业、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主流需求)培养信息化技术型人才。本类型人才能承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研究如何实现服务,如何方便有效地利用系统进行计算等。

2培养目标与人才特征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是人才培养的抽象描述。计算机应用型教育已成为计算机教育体系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2.1培养目标

2.1.1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的描述,也是对各类各级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过程的的基石。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规范、教育质量和教育评价体系。

2.1.2培养目标的重要性

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人才类型的问题,只有在培养目标明确之后,才能进入到具体的教育活动,包括培养方式、教育方法、规格、标准,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等。

2.1.3知识、能力和素质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培养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处于基础地位,而能力和素质位于其上;知识可以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能力对知识具有反作用,促进知识的不断增加。

知识可分为人文知识、社科知识、自然知识、工具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分为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素质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培养目标可以用知识、能力和素质描述如下:计算机应用型学科是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1线高级的计算机应用型专门人才。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类型和人才的特征两方面,

2.2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特征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考虑,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特征如下所述。

2.2.1知识

知识是基础、载体和表现形式,从根本上影响着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具体的知识传授来实现,能力和素质也必须通过知识来表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主要分为素质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两部分,素质性知识指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及其规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专业性知识指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

2.2.2能力

能力是核心,是人才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计算机学科人才应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能力(系统的认知、设计、开发、应用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力和不断地提升能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主要包括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1) 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主要是指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2) 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指跨职业能力,并不是具体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而是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即便当职业发生变更时,这些能力依然在从业者身上起作用。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所应具备的三种关键能力是: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

(3) 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支撑,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还应该使学生得到更多与应用能力相关的学科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提高应用能力。

2.2.3素质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与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因此,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要避免重专业知识和能力、轻视非专业基本素质,在培养目标上,必须将素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地构建素质内涵,并在培养过程中得到实现。

而基本素质是指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养,遵守计算机法规和法律,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等。计算机应用型学科人才素质主要是指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在从业中必须具备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认真负责地完成。

基本素质主要决定于校风、学风、人才培养方式、相应课程设计和实施以及教育教学思想。

2.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8点要求如下。从中可以看出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和特征。

(1) 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 专业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等专业知识与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 文献与资料获取: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 专业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 组织管理、交往能力以及团队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7) 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8) 国际视野、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3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理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课程来完成。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划分实质上是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的划分。因此,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即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的确定。

课程是教学科目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的范围主要是指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在知识体系中,要明确划分各种科目,系统地选择和设计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在计算机学科的各种能力上迅速地获得提高和发展。

3.1课程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课程模式是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模式就是基于教育理论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规定课程的组成要素及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3.1.1课程模式的特点

(1) 典型性

课程模式具有特征方面的典型性和功能方面的代表性;

(2) 抽象性

课程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型或图示的抽象;

(3) 规范性

课程模式规定了一系列的课程构建的约束和原则。

3.1.2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模式含义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为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在课程研究中获得的典型成果;

(2) 课程的组成要素和实施环节等关系的描述;

(3) 课程开发和组织及实施的基本原则。

3.2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模式构建原则

3.2.1社会需求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是为经济服务、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应用型学科课程模式的构建,首先要对实际需要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工作任务,并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进而形成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

3.2.2能力培养

应用型学科的课程模式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将能力培养体现在课程模式的各环节中。在课程模式的授课方式上,更侧重于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式。

3.2.3学科知识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课程模式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这些学科知识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及获取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在设计学科知识体系时需要考虑应用型人才职业性的需要及特点。

3.2.4过程性知识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课程模式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并达到计算机本科水平的理论课程,但这些理论课程与研究型培养规划与设计能力的理论课程不同,要求具备在工作现场实施计算机系统及应用的设计和方案而必需的过程性知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工作现场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理论课程是以计算机专业的工作过程性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

3.2.5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作环境呈现复杂化和多变化,变换工作的机遇大大增加,必须培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的人才。另外,技术的更新往往表明一个全新领域的出现,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的知识,体现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的哲理,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类型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类型有以下几种。

(1) 通用课程

通用课程指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一些素质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所组成,主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学科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类课程主要是指政治类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体育类课程等;工具类课程主要是指外语类课程等。

(2) 基础课程

① 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② 物理基础:力学、电磁学和物理。

③ 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与实习、数据结构与实习。

④ 电子学基础:电路基础和电路基础实验。

(3)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又称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由专业原理性知识构成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四个课程群组成,简述如下。

① 软件基础课程群:编译技术、编译技术实习、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实习、程序设计语言原理。

② 硬件基础课程群:数字逻辑设计、数字逻辑设计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

③ 理论基础课程群:离散数学、数理逻辑、概率统计、算法设计与分析。

④ 智能基础课程群:人工智能导论、神经网络模型等。

(4) 专业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下述课程群: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数字媒体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

(5) 应用课程

面向应用课程主要是指与某一特定的工作或某一类职业相关的课程,用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网络工程师方向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软件工程师方向的软件测试技术、UML教程和信息化技术方向的SQL Server、Oracle等课程。

(6) 实验课程

课程实验是针对课程相关知识点设置的实践教学活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深理论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课程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课程实验是侧重于课程中某一局部内容开展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一门课程由多个实验组成,验证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而设计性实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来求解问题,设计性实验是实验课程的主体。

(7) 实践课程

将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归为实践课程。课程设计是指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环节,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课程设计可以以一门课程为主,也可是多门课程的综合。

专业实习能够使学生直接接触专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应该选择IT企业和大型研究机构作为专业实习的单位。

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以适当的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科学研究,接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训练。

3.4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体系由五个平台组成: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应用能力课程平台和基本素质课程平台。

3.4.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较宽广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物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和电子学基础。

3.4.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是依据计算机学科来设置课程,侧重于培养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和解决某些实际应用问题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软件基础课程群、硬件基础课程群、理论基础课程群等。

3.4.3专业选修课程平台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专业选修基础平台课程的内容应该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和职业的需要来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主要有专业选修课程组成。总体来说,专业选修基础平台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学科知识覆盖面宽;理论深度适度降低;并能不断把最新的与应用有关的学科知识加入到课程内容中,使用的案例应该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的传授要有应用的针对性。

专业选修课程平台主要由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数字媒体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课程群组成。

3.4.4应用能力课程平台

应用能力课程平台根据计算机行业的用人需求来构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按照能力的要求设置职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应用能力课程平台是应用课程的集合,可以按照未来职业工作的不同来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应用能力课程平台课程侧重于特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与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而且尤其重视经验性知识在理论课中的体现。应用能力课程平台还应设置综合性、任务性训练和综合项目实习等工作过程性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应用能力课程平台与职业工作直接相关,所以应该把职业工作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从行业向教育内部辐射,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应该由计算机企业代表和教师共同组成,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设置符合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应用能力课程平台强调传授过程性知识,课程的编排遵循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点,实现理论

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在应用能力课程平台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同步进行,并体现出关键能力培养。

3.4.5基本素质平台

基本素质课程平台侧重于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为目标。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指通用课程,包括英语、政治理论课、德育和体育等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侧重培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基本素质课程平台的另一部分任务,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单由基本素质课程完成。“两课”应该成为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主要环节。基本素质平台课程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门类;课程不是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而是提高基本素质的普通教育。

4结束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学习和应用各种有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探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两种品格,其一是工具品格,其二是文化品格。工具品格对应于应用,而文化品格对应于学科。计算机应用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的演绎过程,而计算机科学是从应用到理论的归纳过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而且应用型人才数量巨大、涉及范围广,规格分类培养势在必行,意义深远而重大。在课程设置研究中,必须贯彻按知识点教学,并逐步走向按能力培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高林. 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铭,李文新,陈徐宗,等.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课程改革进展[J]. 计算机教育,2009(3):7-11.

[5]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 蒋宗礼. 研究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引导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9(3):4-6.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6

【关键词】 深圳市 生态文明 发展道路 生产发展 生态环境 生活方式

深圳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创造过“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与窗口。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佳绩,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全球低碳生态景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等称号。2013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显示,深圳市在2011年生态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等多领域评比中位列全国第一。深圳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探索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发展道路。探究深圳市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无论是对推进深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还是启示其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1、生态文明建设探索阶段

自建市以来,深圳市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989年,广东出台《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在深入调查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决定对内伶仃岛进行保护而不是开发。2001年,深圳市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指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深圳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实现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同年,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提出将深圳市作为试点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深圳市随即出台《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将林地、园地、水域作为生态改善积极因素纳入绿地规划,以扩展绿地空间。2005年,基于“四个难以为继”,即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深圳市将“生态立市”纳入全市“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出台并实施《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将生态立市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构建自然宜居的生态安全体系、循环高效的经济增长体系、集约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持续承载的环境支撑体系和环境友好的社会发展体系”五大体系,打造最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2007年初,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在五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实施保障。

2、生态文明试点建设阶段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开创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并加快生态市建设,深圳市政府组织大规模赴新加坡学习考察,在跨海取经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并出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交通和建筑等9个配套文件,以及80个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目的是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突破口,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最干净、最美丽、最生态化的城市,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先锋城市。201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共建全国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并将深圳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列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将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总目标。2011年,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从城市建设、环境质量、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明确了建设任务和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深圳市提出了创造“深圳质量”的全新发展理念,到2015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发展质量和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实现由“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率先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3、生态城市示范建设阶段

2012年,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新部署。为认真落实党的十精神,深圳市提出构建“生态格局、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五大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格局即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完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经济即以总量减排促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动产业集聚化、生态化转型;生态环境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等手段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制度即以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推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相关法规、标准等;生态文化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力争到2020年成为城市格局合理、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浓厚、生态制度完善的生态文明典范。2013年6月,在“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表示,深圳将以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为重要抓手,继续倡导绿色发展,践行低碳理念,深入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化美化,让深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实现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相互协调促进,建设绿色深圳,打造美丽深圳。从建市开始一路走来,深圳一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深圳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二、深圳市生态环境建设状况

深圳是全国面积最小、发展最快的特大型城市,在全国较早遇到了资源环境的瓶颈问题。2011年,深圳市政协组织编写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表明深圳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已经“难以为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社会成为深圳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深圳市根据党的十精神,结合主要资源环境问题,重点开展了以下生态环境工作。

1、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深圳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能源节约。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激增、生产生活能耗高造成深圳能源相对短缺,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成为其迫切任务。深圳市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通过引进先进节能技术、加强节能制度建设、强化实施节能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成效。2012年,GDP突破2000亿美元的同时,能源消耗总量首次出现下降,汽柴油销售量、制造业用电量分别下降1.79%和1.06%。同时,深圳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2012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接近40%,清洁能源发电机装机量占85.6%。二是水资源节约。深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38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1/12。近年来,深圳十分重视水资源节约利用,2011年水利部确定其为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城市,经过努力取得成效。2013年出台《深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9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量控制在17.6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15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0立方米以内。深圳还采取多渠道开源,大力推动雨洪资源、再生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三是土地节约。深圳30年的城市建设,使用了95%以上的土地,造成了土地资源枯竭。2010年,在19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1000多万人口,每平方公里GDP产出4.77亿元,既是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土地产出率比较高的地区。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深圳通过适当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加大用地功能混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紧凑型发展等措施,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如深圳湾体育中心把大运会比赛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合而为一,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探索出一套建设经营模式,使赛后场馆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目前,深圳实现了用地模式由增量扩张为主向存量改造优化为主的转型。

2、污染防治

深圳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所有河流都发黑发臭,大量人口带来交通压力,每年灰霾天数居高不下。针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圳市重点加强了水、大气、垃圾等污染治理。一是水污染治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的增大,工业与生活废水使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龙岗河等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问题,2011年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4座,日污水处理能力突破40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3.97%,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1%;福田河、新洲河、排洪河、大沙河完成治理,实现水清岸绿,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水质总体呈现好转态势,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3.33%。二是空气污染治理。深圳通过优先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全面治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全面落实燃煤机组烟气脱硝、深度脱硫和除尘等多项措施,不断提高空气质量,雾霾天数逐年减少,“深圳蓝”成为其新名片。2012年,深圳空气质量全年365天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II级标准,其中208天达到I级标准。2013年9月,深圳召开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动员会,提出PM2.5年均浓度2015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2017年低于30微克/立方米。三是垃圾污染治理。深圳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2012年,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总量350万吨,比上年提高16.6%;垃圾焚烧发电量4.5亿度,居全国第一;启动500个小区垃圾减量分类试点;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综合利用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管理。深圳湾公园废物利用4000多吨建筑垃圾制成公园透水砖;引进树枝粉碎机,将废弃树枝树叶变成碎渣,既作植物生长肥料,又覆盖公园区域,每年节省费用20多万元。深圳垃圾填埋场也实现华丽转身,园博园、大沙河公园曾是建筑垃圾填埋场,仙桐体育公园原是废弃采石场。

3、生态保护

十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增加生态产品就要有足够的生态空间,于是深圳重点开展以下生态修复与建设工作。一是设置生态红线。深圳将近50%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明确规定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绿地外,在生态控制线内严禁开发建设活动,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了生态资源。二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东西贯通、陆海相连、疏通廊道保护、生物踏脚石为生态空间保护战略,依托山体、水库、海岸带等自然区域,深圳市构建了“四带六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三是加大公园建设力度。深圳拥有841个公园,是全国公园数量最多的城市,初步建成森林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三级公园体系,包括19个森林郊野公园、80个综合公园以及一大批社区公园。根据《深圳市公园建设发展规划(2012―2020)》,到2020年深圳将拥有1300座公园。四是加强绿道网建设。2012年,深圳出台《城市绿化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提升行动,全市共建成绿道2209.67公里,实现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1公里绿道的目标。绿道网络基本形成,将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五是重视湿地建设。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完整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这是全国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歇脚地”和“加油站”。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截至2010年,全市野生植物和常见栽培植物2854种,各类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2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3种。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和建设,深圳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536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5%,人均绿地面积16.3平方米,实现市民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出门入园。深圳还将以2017年举办第国际植物学大会为契机,到2020年,绿化覆盖率将达到50%,100条精品大道串联全城,建成各类公园1000个以上,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平方公里以上,形成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化新格局,整体绿化水平达到或超过新加坡绿化水平。

三、深圳市生态生产发展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深圳实现了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发生了巨大变化:1980年是2.7亿元,835元;1990年是171.67亿元,8724元;2000年是2187.45亿元,32800元;2010年是9581.51亿元,94296元;2012年是12950.08亿元,122779.83元接近2万美元。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深圳带来了资源环境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生产与生态的冲突成为制约深圳可持续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而其根源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产业结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深圳市政府有着清醒认识,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资源环境的“难以为继”,近年来,深圳放慢经济增长速度,采用“腾笼换鸟”(即改造旧工业区,腾出更多空间,吸引高端产业入驻)的方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蛇口老工业区的“蛇口网谷”就是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典范。生态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的表现形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成为深圳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生态优先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初步形成,使深圳的GDP和产业结构变得更绿。

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深圳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2008年,深圳市率先由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跨入后工业化阶段,这为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总部经济代表了控制力,企业总部与生产、销售环节形成分工,总部主要负责研发、财务或物流,由于不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实现低排放甚至无排放,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深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成为总部经济的聚集地,如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国信证券等一大批知名金融机构总部均设在深圳,国内几乎所有全国性银行及政策性银行都在深圳设立了分行。企业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主体,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绿色企业群体,在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引领下,这些企业向绿色、循环、低碳经济要效益。深圳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平台,635家工业企业纳入首批碳排放管控单位,率先达成全国首单碳配额交易。深圳东部电厂是一座烧天然气的环保电厂,在2013年6月深圳碳排放交易启动仪式上,东部电厂成为国内首家“卖碳”的企业,成功将两万吨碳排放指标卖给国内两家企业。深圳南波浮法玻璃公司通过技术改造用天然气代替传统重油作为窑炉燃料,在产能提高一半的同时能耗减少了两成多。2013年以来,该公司还利用烟气的余热发电,实现电力供应的自发自用,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由于创造了更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还获得市政府几百万元奖励。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企业开展绿色生产,使深圳的经济充满绿意。2012年,在经济总量取得突破的同时,用水总量、汽柴油销售量、制造业用电量分别下降0.61%、1.79%和1.06%。2013年一季度,深圳万元GDP能耗为0.45吨标准煤,仅占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的同时,制造业用电量、总供水量、汽柴油销售量分别下降0.06%、2%、4.8%。深圳正在用更少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灰色经济、直线经济、高碳经济转向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逐步形成有利于生态的生产方式。

2、形成生态产业结构

形成生态产业结构是深圳发展生态经济的实现形式。自特区成立以来,深圳产业结构几经变迁,从20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再到21世纪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朝着有利于生态的方向发展。目前,深圳已初步形成生态产业结构。2012年,深圳市三次产业结构为0:44.4:55.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72.8%、66.3%,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6个和0.2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4.2%、10.0%、15.1%,增加值合计达3749.5亿元,占GDP比重为62.3%,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334.36亿元,增长14.3%,高出GDP增速4.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深圳发展生态经济的双引擎。2013年,深圳市出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明确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节能环保产业等服务业、先进制造产业等制造业,以及海洋产业为鼓励发展类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深圳新能源产业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突破,部分处于国内和国际领先地位。深圳以新能源汽车整车为中心,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总成控制等关键零部件为主线,初步形成了一个种类齐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据测算,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深圳市将出台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规划,重点扶持多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环保企业集团,培养发展一批拥有建设特色优势的为大型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服务的中小型环保企业,使环保产业成为深圳市的重点产业。

四、深圳市生态生活消费状况

传统生活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都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形成生态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而且还必须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即生态生活消费模式。这是一种不追求物质财富过度享受,而以实用、节约、环保、低碳为原则,以适度、绿色、全面、可持续为特征,追求人的生存发展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消费模式。2008年,深圳的恩格尔系数为36%,达到富裕阶段水平,居民消费结构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生态消费转变。近年来,深圳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意识提到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和民族意识高度,通过创造多种形式教育展示基地,推行现场式、体验式公众教育,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单位和公众优先采购绿色产品,把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等途径,使市民逐步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深入,深刻改变了深圳人的生活消费习惯,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正在成为社会时尚。深圳市民积极响应绿色出行,自觉申报停驶机动车,改乘地铁公交或骑单车出行;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减少三分之一垃圾填埋量;自觉减少塑料袋使用次数,自带环保袋购物;游绿道、逛公园成为市民最流行的健康活动等。总之,吃绿色食品、穿绿色服装、行绿色交通、住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消费习惯正在逐步养成。由于交通、建筑与工业都是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大户,因此,深圳在抓好工业绿色发展的同时,重点抓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建设。

1、完善绿色交通,方便绿色出行

为“推动低碳出行、倡导零碳出行、鼓励减碳出行”,深圳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公交、地铁、轻轨、自行车等绿色交通网络。一是全力打造公交都市。方便、快捷、舒适、安全的公交体系是实现绿色出行的基础。深圳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地铁和公交,通过完善的公交来影响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以减少市民使用私家车;对原先的公交体系进行改革,将原来私营控股的巴士公司全部收购为国有,政府通过调低公交巴士的票价吸引大众公交出行。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的初步建成,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二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近几年,作为全国首批推广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之一,深圳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不遗余力,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新能源汽车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2012年,深圳已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2104辆,目前深圳运营的各种新能源汽车5139辆,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位居全球首位;2013年,深圳市在大力推广出租车、公交车和公务用车使用新能源车型的同时,将私家车作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重点;从2013年到2015年底,深圳将公交保有量的50%更换为新能源汽车,纯电动出租车占全市出租车总数的20%。三是对黄标车实行限行。目前,深圳拥有黄标车26.4万,其中6万多为营运车辆,20万为非营运车辆。从2013年7月1日起,市政府决定对黄标车实行单双号限行,限行时间为7:30至19:30,限行范围为深圳市行政区域内道路,本地号牌和异地号牌机动车一起实行。对违反限行措施的黄标车,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按照相关规定,对机动车驾驶员处以300元罚款。争取到2015年底,全时段、全路段限行黄标车。为方便市民绿色出行,深圳市政府还鼓励居民使用小排量汽车,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开展自行车公共租赁服务,盐田区建立了自行车交通体系,成为绿色出行的一大亮点。

2、建设绿色建筑,提供绿色居住

建筑是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倡导绿色工作与生活必须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就是在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同时还要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为把深圳打造成“绿色建筑之都”,使深圳成为引领全国绿色建筑浪潮的重要基地,深圳市以“四节二环保”即建筑的节能、节材、节地、节水以及室内、室外环境保护为核心,着眼于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使用、维护乃至拆除回用等全寿命周期,以最少的能源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最少的环境干扰,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空间。为此,深圳出台了《深圳市绿色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和《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全面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推进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推进绿色城区绿色社区建设、推进建筑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让“有生命、会呼吸”的绿色低碳建筑在深圳越来越普遍。根据《“绿色建筑”映衬“深圳蓝”》报道:目前,深圳已有绿色建筑1300万平方米,按照每年新增1000多万平方米面积来计算,预期2015年深圳绿色住宅项目将超过4000万平方米。从梅山苑的屋顶绿化,到园博园的太阳能发电,再到深圳低碳城的建设,深圳市绿色建筑迅速崛起。深圳低碳城是低碳节能的典范,集10大低碳环保技术系统、90多项低碳生态技术于一身,到2020年,低碳城GDP总量达到700亿元人民币,万元GDP碳排放强度小于0.32吨/万元,人均碳排放强度低于5吨。2011年,深圳对市民中心中央空调实施能源管理改造,引进深圳达实智能投入自主研发的能源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及节能控制系统,年节约电费超过300万元,节电率达26.5%,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评价该项目为“全国第一个市级以上政府办公建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五、结论:深圳市探索了一条“三生”共赢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提出决不走传统发展道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进一步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报告提出: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2008年,深圳市被环保部选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要求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为全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累宝贵经验。深圳市在全力打造生态文明之都、实现美丽宜居的深圳梦进程中,吸取了先发展后治理传统发展道路的深刻教训,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拓了一条生态优美、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较好地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赢。其中,生态优美是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生产发达是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生活富裕是生产发达、生态优美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一条生产优先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那么生态优美、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一条生态优先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生态优美、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深圳是在确立“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为目标,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放在优先地位,通过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产业结构、培养生态生活方式、养成生态消费模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等措施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生态保护型城市。也就是说,走生态优美、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的生态文明道路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幸福观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反思与前瞻研究(13BKS048)、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2011133);湖北省高校人文与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度科研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研究(CXS20140008);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研究(2014002B)。)

【参考文献】

[1] 马学玲、阚枫:中国生态城市榜单 深圳市多领域领先全国[N/OL].中国新闻网,2013-06-20.

[2] 叶明华:深圳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出台[N].南方日报,2011-11-10.

[3] 刘晶:深圳构建五大生态文明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2-11-16.

[4] 吕绍刚、王星: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6月17日开幕[N/OL].人民网,2013-06-17.

[5] 李听: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6] 程景伟:深圳推广新能源汽车量居全球城市首位[N/OL].中国新闻网,2013-01-27.

[7] 群:转型升级之功 绿色发展之力[N].深圳特区报,2013-07-17.

[8] 方胜:深圳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均量1/12[N].深圳特区报,2013-03-22.

[9] 董思:深圳四大举措实施最严水资源管理[N/OL].深圳市人居环境网,2013-07-11.

[10] 本社编辑部: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的生动实践[J].环境保护,2011(14).

[11] 操敬德、王滨、李宛珊:破解水资源瓶颈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J].中国水利,2012(24).

[12] 程连红:“深圳蓝”增强城市软实力[N].深圳商报,2013-07-16.

[13] 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动员会召开[N/OL].深圳人居环境网,2013-09-25.

[14] 许勤:201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R/OL].中国经济网,2013-02-04.

[15] 王湛、林清容:废水垃圾再利用 经济节能又环保[N].深圳特区报,2013-09-25.

[16] 王湛、林清容:垃圾场“变身”生态公园[N].深圳特区报,2013-09-25.

[17] 王湛:“公园之城”全民共享绿色福利[N].深圳特区报,2013-08-27.

[18] 文灿:深圳人共享“绿色福利”2020年绿化覆盖率将达50%[N/OL].人民网,2013-08-19.

[19] 广州深圳重庆历年GDP和人均GDP一览(1978―2011)[EB/OL]. /xxw3441/blog/stat.2013-08-19.

[20] 苏振锋: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6).

[21] 王晓晴:绿色正能量的集聚效应[N].深圳特区报,2013-07-19.

[22] 关于深圳市2013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R/OL].深圳政府在线,2013-09-11.

[23] 程连红:绿色经济蓝色天空和谐交响[N].深圳商报,2013-07-18.

[24] 程连红:新能源车为“深圳蓝”添彩[N/OL].深圳市人居环境网,2013-07-22.

[25] 黄吉乔:论深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J].开发研究,2011(1).

[26] 唐俊:深圳低碳转型若干思路[J].开放导报,2013(4).

[27] 深圳有26.4万黄标车 下月限行要注意[N/OL].深圳市人居环境网,2013-06-27.

[28] :跨海取经与生态文明[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29] 崔霞:深圳有望建成500个绿色建筑项目[N].深圳商报,201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