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1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只有当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时候,整个国家才能够成功”。在199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伊丽莎白曾指出:“必须明确,城市的命运不仅仅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而且还决定我们所居住的整个地球的命运。千万不要忽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将把人类带到一个危险的境地。”

2.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

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人为主体、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社会联系极为紧密和按其自身规律不断运转的有机整体被称之为城市。人类主要聚居地之一是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和精神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伴随着越演越盛的全球城市化趋势,己有一半人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达到2/3的比例。所以,城市的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从生态学角度看具有特殊性。它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创造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一方面,在城市里,高度密集的人口、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大量的物质和财富在这里汇集,大量的商品和信息在这里交换着;另一方面,剧增的城市人口、扩大的城市规模及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大量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地输入城市系统之内,物质的不断积累从而形成不断增加的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大大地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一系列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出现了,通称为“城市病”:经济的衰退、失业加剧贫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极度拥挤、住房空前紧张等,使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被严重影响。若任其发展下去,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还会极大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城市的质量和竞争力得到提升,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物质享受更充分、生活设施更便利、信息交流更高效,建设生态城市就是我们唯一的出路。“生态城市”己成为21世纪国际第四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主导方向。

3.生态城市规划布局原则

3.1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地理位置、产业规模、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空港、铁路、公路、海港、供电、供水、通信等力面的发展,以及卫生、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使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尽量减少。

3.2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

自己的风格、特色和品位要注重突出,来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有所创新,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井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齐头并进,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

3.3区域创新规划体系

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发展模式的区域特点和优势要体现出来,是创造、传播、存储、应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技术的区域网络系统,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研发力量和政府科研职能部门等是该体系的动力要素;理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职能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等是其功能要素;法规、机制、基础设施、激励措施和技术硬件等是其环境要素。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旧的知识体系不仅不足以支撑这项系统工程,搞得不好甚至会将其导人歧途。因此,区域创新原则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存在问题和现状要以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评价,以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将现代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就应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我国城市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资源,能够为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机构、人力、支撑条件、资金和实施平台。

4.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

4.1城市绿地要进行生态化建设

在生态建设中,对城市绿地系统不能只做绿色空间的组合、景观景致的塑造等形态研究,而是需要将其作为生态城市的有机整体来研究。从斑块理论的角度看,城市绿地系统应是斑块、基质用廊道沟通形成的整体。城市的每块零星绿地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生态斑块,每一个起生态连接桥梁作用的绿地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城市所在地域的基木自然要素,如原野、森林、湖泊等,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基质。斑块与斑块之间,斑块与基质之间要有廊道连接沟通,这样有利于构筑丰富的复合生态环境,促进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迁移互相影响形成新的物种,同时结合其他生态要素营造出多种复合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繁殖栖。

4.2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建设

绿地系统与水系统相结合,可以创造出种类丰富的生态环境,为两栖动物和水陆生物的繁衍生息,创造出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自然原则是在对自然水系进行加工、提炼、升华的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应力尽自然。从有利于生态的角度看,不应过多地将水体的载体用水泥砂浆等衬砌或裁弯取直,岸线也要建成生态岸线,以形成从水生到陆生生物通过水体与岸边达到水陆交融的和谐统一。大然湿地或人工湿地都是造就复合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培育,要从建设生态系统的角度加以保护利用。城市生态建设要把各种文化沉淀汇合于城市生态载体中,利用各种传统符号折射历史机理,尊重城市过去的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平衡。

在对穿越城市市区的河道水体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中,要实施碧水工程,恢复河流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生产岸线与生活岸线要合理分配,滨河开放空间要精心营造,滨水绿带的观赏性、亲水功能得到增加,发挥绿带的生态作用,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品位。加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己成为世界发展、竞争的新主题。

4.3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城市全体居民的“公共物品”,城市功能的完善程度被集中反映出来,是城市得以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评估一个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没有良好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城市要想取得迅速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见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保证作用。所以,建设生态城市,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完善必须重视,以便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要对建设与发展规划有超前意识和新思路。要改革投资体制,改变当前城市建设仍由政府独家包揽的状况,鼓励企业与个人的投资,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加强网络建设及其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协调市际、市域基础设施衔接,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确保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流的畅通。与环保有关的基础设施要特别优先发展,能源结构要改变,电气工程替代煤气工程,城市大气污染要减轻; 排水设施要完善,保证供水,建设污水处理厂、固体废物处理厂等。

5.结束语

顺应世界生态潮流的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城市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时代呼唤生态城市建设,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促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以“三低一高”新的增长方式来实现城市的规模扩张和内涵优化,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和营建开放空间系统以集约化方式调整,实现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以自然恢复方式为主,城市进人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得以推动。城市现代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人与自然的陇调和谐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人日、科技、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通过这个创造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地不断前进。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资源、人口、环境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2

【关键词】住房建设规划;城市规划;衔接机制

2006年5月,发改委、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2006]37号) (以下简称37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这就对城市规划部门提出了如何认识住房建设规划、如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与住房建设规划进行衔接的要求。

一、住房建设规划的内涵与背景

1.住房建设规划是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2.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要求

37号文件提出了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具体包括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主体、编制年限、规划内容、公布时间、审批方式、主管部门责任等方面内容

3.住房建设规划的政策背景

尽管住房建设规划的推出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如果将其纳入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演变历程中,就可以看出住房建设规划是我国住房政策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配套政策,它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住房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1)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住房、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之首;

(2)住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住房问题涉及到土地供给、金融信贷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住房政策无法落实,土地、信贷等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3)住房建设规划是体现住房政策的重要手段。

二、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住房建设规划以住房建设为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以城市为工作对象,工作对象之间有着重合与交叉的关系,

1.政策目标与技术手段

37号文件指出住房建设规划要“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法定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三类住房的建设总量、比例结构、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等,这些具体内容最终必将落实在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建设时序。而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因此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必须、也只有通过城市规划才能实现

2.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都包括居住、公共服务事业(商业、教育、医疗等)、交通、市政、绿地系统等多个专项的用地规划,城市规划是各方面内容的统筹部署和综合协调。而住房建设规划属于对居住设施(住房) 这一专项内容的规划。城市规划综合性的特点有助于住房建设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进行协调。

3.规划实施与衔接手段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中,各个规划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全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局部实施,

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尽管都是以用地为对象,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规模、比例和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建设强度,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在于用地的项目实施计划。各类型的重点不同就决定了三者之间的衔接机制可能存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通过一些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将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中的专项内容自上而下地衔接起来。

三、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的衔接方法

1.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 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 的编制内容应包括:“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2.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要求。37号文件要求在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中“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就对侧重于指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要求。

作为37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建设部建住房[2006]165号文件指出“应当对拟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的居住用地明确提出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两项强制性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住房建设规划关于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

3.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指出,近期建设规划要“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在编制中我们通常设立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与“十一五”规划对接。住房建设规划在纳入“十一五”规划后,其内容将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一起,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予以落实,因此住房建设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重点在于建设时序的安排。

4.规划类型衔接方法编制内容中与居住和住房相关的内容

住房建设规划―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

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编制办法: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编制办法: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居住区规范:居住户(套)数、住宅建筑套密度等技术经济指标;

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编制办法: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

结束语

住房建设规划与相关城市规划不同步编制,规划年限也不完全相同。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编制滞后的影响,在住房建设规划每隔五年不断滚动编制的过程中,相关城市规划应在时间和内容上积极主动、及时协调,保证住房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

住房建设规划的政策出发点是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住房,特别是政策性住房,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城市规划领域在规划编制中应积极衔接,保证各类住房特别是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06 ]37 号) .

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措施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一门科学,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是进一步研究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低碳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城市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

2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2.1完善法制建设。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2.2统一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2.3坚持量力而行。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2.4引导公众参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2.5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整治措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生活的居民中,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之一,在新建的道路、住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里,城市规划要求都会种上大量的花草树木,防止各种污染的再次发生。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3)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3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3.1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3.2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关系。城市空间也是“空间”概念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指单纯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时还包括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城市中体会到的所有包罗万象的全部感受。

3.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3.4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4 结束语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有效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保证城市的发展与人、自然的共同发展极为重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4

关键词:生态系统;建设;城市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世界各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大力倡导建设生态系统城市,由于地区环境不同以及人们对其理解不同,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很难用一个正确的标准来进行衡量,但是总的来说,其离不开一个原则就是城市规划必须与生态系统保持和谐发展状态。

一、生态系统与城市规划概述

何谓生态系统,其实就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环境,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通过转换能量、传播信息和交换物质,使其占有一定的空间,促使自然物种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整体。目前,在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生态系统作为其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生物生产力以及生物圈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产力,确保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协调,从而保护自然环境,促使人与自然能够融为一体且和谐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生态系统的建设主要是以人为主体,构建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组合的复合型生态系统。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控制人口密度,改善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从而保证环境质量,使城市规划具有充足的绿地系统。

(二)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环,而造成这些破坏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口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也在持续的增长,使其成为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最主要原因。为了生存,人们大面积的毁林开荒、乱采滥挖、围湖造田,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植被,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第二,工业化方面,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第三,市场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由于环境作为公共财产的一部分,人们在享用它所带来的好处之时,并不会太考虑到对其的破坏,这给政府治理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的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大大减少,草原退化现象严重;第二,生物物种大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同时地下水位大大下降;第三,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现象加剧,导致其城市中财富经济损失现象严重,严重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正常指标,出现生态赤字现象。

二、生态系统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两点特征:第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以人为主导作用,城市建设中的所有基础设施都是人所制造的,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导致自然的分解能力降低。第二,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一种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其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比较大,且运转的速度也比较快。在城市建设中,由于人口密集,城市快速发展,其中大量的交通、建筑和工业都需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废水,导致对环境的破坏。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来看,城市生态系统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能量上,都属于一种高度开放性的生态系统,而这种系统对于其他的生态系统又有着巨大的依赖性,从而造成对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对此,在进行城市规划中进行生态系统建设时,不能仅局限在对生态原理的简单运用,而是要深入其思想,对生态原理进行认真地分析,并结合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三、城市规划中生态系统建设控制要点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系统建设的遵循原则

1.在城市规划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优先生态,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将水源保护、大气净化、保持碳氧平衡、缓解城市产生的热岛效应等放在城市规划的首位,使其尽量符合人类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快捷、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根据生物的多样性,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师法自然,通过构建一个多样化和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实现师法自然、景观多样以及传承文明的目的,成为不同形式的城市生态系统,使其不仅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同时还能为自然的各种生物物种提供一个生存繁衍的环境,从而保护多样性生物。

3.在城市规划中,遵循系统优先的原则,注重城市的整体效果,进行科学配置,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态系统的总量,发挥出城市生态环境的最大功效,从而达到生态系统中的各部分之间平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4.因地制宜,体现出其本土特色。在城市规划生态系统建设中,以当地城市建设的地段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制定出合适、科学的生态环境结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建设,凸显本地的城市特色,从而优化城市结构。

(二)生态系统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控制要点

按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中,设计城市结构各模式配置,以优化城市综合功能为目标,构建一个城市生态管理系统,根据城市中的不同污染物进行分类处理,增强对城市中的噪声污染处理,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根据生态的功能进行规划分区,分区生态功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基础,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城市生态,分析土地的生态敏感性和适应性,实施生态功能的区分。另外提高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在城市绿地中,城市森林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很好地维持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绿地环境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生态系统建设时,其注意事项:第一,保留自然景观,将自然景观中的原生元素和现代城市的景观有效结合,丰富城市景观异质性。第二,湿地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要注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并积极恢复被破坏了湿地系统。第三,对城市公共空间要进行合理地规划,构建绿化带,完善城市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来进行规划和建设,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玉明.浅谈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1,(12)

[2]韦春义,马英玲.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2)

[3]王艳,郑永峰,董景全.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关系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0)

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物流园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环节和步骤,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当下各地区的建设热点。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左右。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很多, 而其中非科学、不合理规划占有重要的因素。怎样才能避免再次出现这类错误呢?本文尝试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角度做出初步探讨。

1 城市规划下的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以及特点

物流园区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设备、人才、政策等软件条件都有一定要求。城市能够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仅靠政府规划是不够的。在城市规划背景下,城市考虑建设物流园区应首先分析物流园区的特征,进而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城市规划。一般地,纳入城市规划的物流园区具有如下特点多模式运输手段体现在多式联运,即以海铁模式(海运+铁路)、公铁模式(公路+铁路)、海公模式(海运+公路)等多种方式联合运输为基本手段;多状态作业方式主要有多种作业方式的综合、集约等特点[1]。同时也体现在设备、技术、规模管理等方面的集约。这样,物流园区便不同于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物流中心或单一任务的配送中心。以上两个特点为物流园区建设的基础特征。基于城市规划背景下的物流园区除了具备基础特征外,还有其他新的特点。多方面运行系统要求物流园区自身具有的指挥、管理和信息中心的功能。它通过信息的集中、传递和调配,使得多种相关系统协调工作,共同为物流园区的各个中心服务;多角度城市需求中,多角度体现在物流园区可以协助城市理顺功能,满足城市对于物流方面的总体需求。在配置方面,物流园区应着眼于其服务区域的辐射方向、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从而保证物流园区的生命周期和城市发展协调统一;近年来逐渐凸显的新特征――多体系服务手段已经要求物流园区可以进行结算功能、物流系统设计咨询功能、专业教育与培训功能、共同配送功能、需求预测功能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城市提供便利,多样化地为其所在城市提供服务。

2物流园区建设中的区域规划

2.1协调性原则。区域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家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指导下,结合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特点,统筹考虑城市的居住人口、消费能力、交通条件等因素,坚持做到物流园区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立足本地,面向周边,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确定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掌握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律。

2.2统一规划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从宏观范围内确定物流园区层次类别与其所依托的城市之间的关系,明确物流园区在物流网络上的层次位置关系,确定物流园区所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在全国运输大通道的格局下,按照区域经济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趋势,依据物流需求量和不同特点,由政府完成物流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使园区开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防止贪大求全、盲目布点、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2]。

2.3前瞻性的原则。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因此规划之初就应体现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应具有战略眼光,准确把握世界物流发展的趋势,坚持高起点出发,从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叉要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强调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适度超前,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3 物流园区建设中城市详细规划

物流园区根据其在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不同的分类。如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按专业化特征,有以海港、空港、陆路交通枢纽为主要依托的物流园区,也有以市场群落、产业基地为主要依托的物流园区,还有以城市配送为主要依托的物流园区。不同的物流园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作物流园区城市详细规划时,必须结合物流园区自身特点,具体应做到:

1.准确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市场定位。必须根据规模,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运输设施,服务范围,信息技术等准确地定义用户需求,确定潜在特定客户群。还要从物流网络、服务质量、用户需求等具体方面进行定量的分析,挖掘物流园区本身的潜力,明确市场定位。为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完成打下基础。这是物流园区成功的关键。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对物流园区的各项技术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等进行控制。

3.明确物流园区内部物流流程。物流园区内部物流流程是整个物流系统在物流园区节点内物流运作过程的具体反映,须经过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面对复杂的过程,如果不了解具体的物流操作要求,而仅仅从书本和资料上所得的概念出发进行设计,方案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针对性,也就不具备实施性。

4.加强对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物流网络中转效率的提高和物流园区的集中规模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来体现。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有铁路专用线、码头、道路基础设施、货物处理设备和装卸设备、信息系统等。如果把主要重点仅放在功能布局上,而忽略对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或者物流园区周围虽有好的运输网络,却并没有通过基础设施使之有效利用,物流园区地理位置的便利、集成服务的优势和提高中转效率的初衷则难以实现。

4结论

总之,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具有关联性、整合性、集聚性和规模性的总体,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很多政策、经济条件、社会基础设施等宏观因素和条件的指导和支持,只有当各方面的软硬环境相适应时,物流园区布局才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6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 规划 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锲性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水平也在飞速提高,城市规模也得到了急剧的扩张,这就使得城市在高速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人口比重的日渐增大,城市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渐突出,给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危害。本文就生态型城市的概念、特点等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创造一个人文风尚、高效安全、环境优雅、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现代化、可持续生态人居城市。

一、生态型城市的概念

1. 生态型城市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也叫生态城,主要是指对食物、能源、 资源等人类发展必需品的需求量尽可能降低,并最大限度减少废水废热、甲烷、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的新型城市形态。这一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其本质是建立一个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形式,它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2. 生态型城市的特点

(1) 区域性。即指生态型城市的规划主要是基于地区性平衡发展的前提下的,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就是区域内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发展。

(2) 整体性。即指生态型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确保自身经济的繁荣和生态环境的和谐,还要兼顾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统一发展,实现三者之间的整体性效益,从而推动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共同繁荣。

(3) 高效性。即指生态型城市的本质是实现对一切资源的最优化、最大化利用,对各类资源、能源实行分级、 分层次的全面整合利用,保证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各施其能”,实现对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从而确保城市内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和谐共生发展。

(4) 可持续性。 即指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对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资源、能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配置,以确保其资源、能源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和谐发展。

(5) 和谐性。即指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更要促进和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3.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要求对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主要包含五大部分的内容,即: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域景观是构建生态型城市的基础要求和条件,通过对城市中各类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城市环境指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提高,减少噪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同时,还要构建综合、全面、系统的城市生态经济平衡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新型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建设“环保型” 、 “集约型” 、 “低碳型” 、 “新能源”产业,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生态交通等等新型生态经济。此外,还要进一步的构建和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宣传和推广 “生态文化” , 引导人员转变消费模式, 推行 “生态化消费” 、 “可持续化消费” , 从而真正实现全民参与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形势。

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措施

在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加强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 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型城市建设框架

在进行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整体建设发展框架进行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设计和构建。这一工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社会。通过对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的统筹配置和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从而更好的调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 构建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是其中最为主要也是基础性的规划内容。对它的规划建设主要包括几大方面,即:道路景观化,小区花园化,广场人文化,城区园林化,庭院公益化,河岸、湿地生态化以及环城森林化。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增大城市的绿化环保面积,从而在城市区域内形成一个良性、完整的生态平衡循环系统,进而不断优化城市环境质量。

3. 建设城市生态经济体系

各地政府要科学、合理、全面的统筹城乡生态经济建设, 通过合理控制经济形态,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等措施,逐步的将企业由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向“集约型” 、 “低碳型” 、 “生态型”等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转变。同时,还要大力增加生态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努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环保性产业, 从而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4. 大力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要积极倡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生态文化,通过新闻、广告、报纸、网络等诸多媒体以及政策、制度等措施,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消费模式,引导人们自主的进行绿色消费、文明消费。通过多渠道的教育宣传,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使其主动将 “环保” 、 “低碳”等生态意识贯穿于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实现全民化的生态城市建设。

三、结语

建设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城市的现代化人居与自然化生态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降低了能源、资源、食物等的耗化,建立起能源、资源的生态化再生循环系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生态型城市时,要根据其相关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城市发展实情,大力建设集约型、低碳型企业,构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体系,全面落实“新森林城市”规划,从而创造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和谐人居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易丽昆.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思考―― 以常德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9 (09).

[2]蒋皋,刘洪彪,陈丽芳.生态城市本质新思考和战略发展方向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09(01).

[3]张亚津.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 关于生态化城 市 建 设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J]. 北 京 规 划 建 设 ,2010(01).